七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别逼我骂你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第一单元教案(共含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别逼我骂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七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篇1:七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七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备课时间备课分工

_月_日星期_主备教师王素英辅备教师

章节一单元课题教学内容:

1、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

2、乐诗朗诵

教学目标学会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并有感情的演唱,能够用三角铁、小铃鼓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能够选择适当的音乐为诗朗诵配乐,并勇敢地即兴表演.

重点

难点1、重点:学唱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感受歌曲的演唱情绪,能够有感情的演唱。

2、学难点:节奏演唱与间奏的衔接要准确。

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学用具微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其他

教学流程师生活动

3、播放《新世纪的新一代》的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情绪,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4、学生讨论:对刚刚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如: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歌曲的速度为什么用“中速稍快”而不用慢速、很慢来表现?歌曲演唱有神魔特点?等等。

5、再次播放歌曲录音,结合讨论的问题再次聆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情绪。

6、学生听录音学唱《新世纪的新一代》,边唱边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轻声哼唱。

7、请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第一乐段四句节奏完全相同;歌词与旋律结合紧密,一字一音;旋律的2、4、6、8小节第三拍处标有拍击节奏的记号和“小过门”;第二乐段1-12小节的第一拍和13、14小节的一、三拍都标有“三角铁”记号。让学生知道和理解歌曲第一、第二乐段的节奏有什么变化和特点,这些手段都是为表达歌曲意境、情感服务的。

8、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进一步练唱歌曲,直至熟练演唱。

9、按照教材要求,在拍手处击拍节奏,在“三角铁”处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自信地演唱1-2遍。

10、将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那个组演唱的声音洪亮,情绪饱满,音高、节奏准确。

11、学生讨论:这首歌曲还可以采取哪些演唱形式?(独唱、领唱等)

12、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讨论的意见,采用多种方法和演唱形式练唱,边唱边拍手打节奏。还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其他方式进行表演。

13、以下方法供参考:

(1)在拍手处可以边拍手边喊“嗨、嗨”,烘托气氛。

(2)可以根据歌词的提示做表演,如:走秧歌步,精神饱满地和着音乐踏步。

(3)教师为本课教学准备一些渲染气氛的道具:锣、鼓、镲、彩绸等,便于学生边歌边舞。

14、学生转入下一内容的学习:配乐诗朗诵。

(1)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上的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播放《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曲录音,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

(3)教师再为学生播放几首音乐,由学生自主选择乐曲给诗歌配乐。

(4)教师宣布:小小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

(5)学生自荐、自愿为老师和同学表演诗朗诵。

(6)教学评价:生生互评、师生共评。

课后记:

教师的范唱调动了学生学唱的积极性,用美声唱法指导学生发声,解决了高音视唱难的问题,获得良好效果。打击乐器的加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走上“舞台”大胆表现自我。

指导

探究

辅备教学部分(学科教研)(必须手写)教师姓名:

教学反思(必须手写)

姓名:

教研组长签字教研处抽查得分

备课时间备课分工

_月_日星期_主备教师王素英辅备教师

章节一单元课题歌曲《歌唱祖国》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教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控制力度变化及气息支持歌唱的能力.能准确演唱歌曲《歌唱祖国》的节奏、节拍、音准等要素

3通过讲解音乐知识、分析歌曲,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歌曲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能较完整地表现出歌曲《歌唱祖国》的演唱风格。

2、弱起节奏的演唱与歌曲风格的把握。

重点

难点讨论歌曲风格特点。

演唱弱起节奏歌曲的时候要注意将歌曲的强弱规律唱出来。

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学用具微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其他

教学流程师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走进音乐课堂。大家都知道,十月一是我们祖国的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想用各种形式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那么老师里就有一篇歌颂祖国的散文诗。哪个同学能有感情的朗读?

师:这个同学的朗读非常的好,那我们音乐课肯定是要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歌我们先来听一下范唱,但是我们要带着问题去听,这首歌曲适合在什么样的场合运用?你听后的感受如何?(放音乐)

师:听完歌曲我们来回答刚才所提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生:运动会,军队,行进的时候--(场合)

师:第二个问题--

生:很激昂,很催人奋进(感受)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其实你们刚才总结的就是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歌唱祖国》的体裁,就是进行曲。

二、初学。

1.讨论歌曲风格特点。

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进行曲的风格特点,速度是不快不慢。那么进行曲的力度是怎么样的呢?讨论一下。有的同学说强,有的说弱,如果想表现部队行进的速度,就要强一点,所以这个应该是。对,强。就是这些固有的特点才给同学们带来了刚才那些感受。现在老师来示范演唱歌曲,请大家在听的时候能注意体会歌曲的`这些演唱风格。

2.视唱旋律:

1)下面我们就跟琴一起来学习视唱一下第一部分。(每小节一句分句听唱一遍)在唱的时候,请同学关注一下,第一部分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用四二拍的强弱规律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答案)

2)、这种旋律就叫做弱起,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弱起节奏歌曲的时候要注意将歌曲的强弱规律唱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第一部分的风格特点唱出来。再唱一遍歌曲。(师指挥)

3)刚才同学们唱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部分,先跟琴唱一下。

4)我们再来唱一下第三部分,注意结尾出的变化

5)将重点句子单独进行演唱,师纠正

6)最后整曲随琴视唱一遍(师弹琴视唱有前奏)

三、扩展学习

1.声音处理

师:大家歌曲唱的很准确,但是总感觉缺少一种情绪,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歌唱祖国创作的历史吧

这是王莘同志于1950年9月创作的,作者怀着对心中国的深厚感情,向往者祖国光

明幸福的未来用凝练集中的歌词,深情豪迈的旋律,畅想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事业!

2、找学生来评价一下应该用怎么样的情绪来唱?

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雄壮有力,而且平稳流畅,主题思想:歌唱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热情奔放、乐观自豪第二乐段: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气势

3.师:调整状态,保持状态,完整演唱。(师弹琴视唱有前奏)

四、巩固训练

1、分组比赛或个人比赛,看那一组唱的既有感情又准确,看哪一组能较多地、正确的指出其他组的优缺点

2、给学生找出缺点以后并且在练习过程中多注意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会歌曲《歌唱祖国》,还学会了进行曲、各种音乐要素在歌唱中的作用等新的知识。课后,同学可以自己练唱一下歌曲。好,下课!

板书:《歌唱祖国》

*带附点的节奏型

*长音实质

*一字多音的地方如:“祖国”“家乡”“人民”

*休止符如:“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

指导

探究

辅备教学部分(学科教研)(必须手写)教师姓名:

教学反思(必须手写)

姓名:

教研组长签字教研处抽查得分

备课时间备课分工

_月_日星期_主备教师王素英辅备教师

章节一单元课题欣赏课《伏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辨西洋乐器;

2.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了解捷克和伏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主题旋律中所蕴涵的深厚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学用具微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其他

教学流程师生活动

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欧洲古典交响乐了解较少,针对这一情况,我以十八世纪捷克作曲家著名的民族乐派创始人--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作为一个教学点,设计了《伏尔塔瓦河》这一教学版块。面向刚进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

欧洲的古典音乐有悠久的历史,我选择的是民族乐派的古典音乐。如何激发学生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兴趣,同时体会主题旋律中所蕴涵的深厚爱国热情,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对交响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学内容:交响曲《伏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1.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辨西洋乐器;

2.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了解捷克和伏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

教学重点: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主题旋律中所蕴涵的深厚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准备:部分西洋乐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展示幻灯片:播放音乐《黄河》和《长江之歌》的音乐片段,创设课前的氛围!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两首乐曲曲名是什么?

(《黄河》和《长江之歌》)

他们分别写的是我国的哪两条河流。

(幻灯片:黄河、长江)

在上一课,欣赏了四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这节课我们欣赏一首也是以河流为标题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伏尔塔瓦河》。

提问:作曲是谁?(幻灯片:斯美塔那的画像)进入教学。

师: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捷克作曲家。1824年诞生于东波希米亚东部利托米什尔的一个小村镇,1884年逝世于布拉格。父亲从事酿酒业。1843年斯美塔那离家赴

篇2: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篇3: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

1、教学板块之一:课程导入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

①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②初读课文

1、词语注音及解释

(注音)丁卯繁碎拖延搀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长晦涩譬如牵涉遵嘱锋芒修润精炼冗长晦涩譬如牵涉商酌

(解释)简明扼要著作等身高文典册草率了事南腔北调不耻下问一以贯之自顾不暇街谈巷议付之一笑下里巴人一念之差

句子解释: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

明确:叶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纪念

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3、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

明确: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

第五自然段:复信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教学板块之三:精读细品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

1、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叶圣陶先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严谨认真、谦虚真诚、随和客气等

2、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可见他的宽以待人的品质

4、教学板块之四:综合探究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或者说本篇文章还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例如:

1、第二自然段——与鲁迅郁达夫做对比比较,叶圣陶先生的特点是平实规矩,做事踏实认真。

2、第四自然段——送别(典故)

3、第六自然段——不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体现了他的宽容,待人仁慈。

五、作业布置

1、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六、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特点: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生活方面)送客

篇4: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第2课时Unit1Myname'sGina.(总第2课时)

SectionA(1a—2c)

【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本课6个单词.

2、学会询问他人姓名及介绍他人姓名.

3、能听懂有关谈论他人姓名的对话并进行自由交际.

【学习重点】:询问他人姓名及介绍他人姓名的句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ispower.)

学习任务一:熟练读写本课6个单词.

1.个人自渎,记忆本课单词.

2.小组互相检查单词读写情况.

3.根据汉语写出下列英语单词并展示.

学习任务二:运用句型:What'shis/hername?

His/Hernameis....进行自由交际.

1.小组合作,理解并熟读下列短语,并写出汉语意思.

mynaneyourname()

hisname()hername()

2.个人理解下列对话,并且两人合作练习.

A:Hello!What'syourname?

B:MynameisGina.

A:Nicetomeetyou.

B:Nicetomeetyou,too.

A:What'shername?

B:HernameisJenny.

3.小组合作,练习自己的对话.

4.对抗组开展竞赛,展示自己的对话.

学习任务三:听听力完成2a,2b.

1.个人看图,理解四幅图画,思考图画中人是在谈论他人还是对方.

2.听听力,给四幅图画编号.

3.小组为单位,熟读2b中的名字。

4.听听力,完成2b.

二、合作共建(教师寄语:Manyhandsmakelightwork.)

讨论下面两句话如何用英语表达.

1.他叫Bob.

2.她叫Jenny.

三、系统总结(教师寄语:Nomancandotwothingsatonce.)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答.

______________

What's_______name?_______is....

_______________

四、诊断评价

1、写出下列短语.

(1)我的时钟(2)你的问题

(3)他的名字(4)她的回答

2、根据句意及首字母补全单词。

(1)_________isyourname?

(2)Nicetom________you.

(3)Hisa_________isgood.

(4)L______!Hisclockisbeautiful(漂亮的).

三、选择

1._______,What'shisname?HisnameisJohnGreen.

A.HiB.OhC.SorryD.OK

2.Sheisagirl(女孩).What's______name?

A.herB.sheC.she'sD.his

五、【课后反思】(教师寄语:Neverdothingsbyhalves)

第3课时Unit1Myname'sGina(总第3课时)

SectionA3a—4

【学习目标】:1、熟悉掌握本节课的六个词汇。

2、正确辨别英文名字的姓和名,以及和中文名字的差异.

3、学会询问他人名和姓的句型.

【学习重点】:掌握询问他人名和姓的句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ispower.)

学习任务一:熟悉掌握词汇。

1、个人自读,记忆本课单词.

2、小组相互检查单词读和写的情况.

3,、据汉语写出单词,小组竞赛并展示.

学习任务二:能运用句型:What'syourfirstname?

Myfirstnameis....

What'syourlastname?

Mylastnameis...进行交际.

1、试读下列姓名,尝试总结归纳.

GinaMiller

Firstname:________Lastname:________

完成3a.(让对抗号在黑板上展示)

2、理解下列对话,两人合作练习.

A:Hello!What'syourname?

B:MynameisJackSmith.

A:What'syourfirstname?

B:Myfirstnameis....

A:What'syourlastname?

B:Mylastnameis...

3、小组合作,练习自己的对话.

4、对抗小组开展竞赛,展示自己的对话.(完成3b)

二、合作共建(教师寄语:Manyhandsmakelightwork.)

学会了询问他人的名和姓的句型后,能否用his/her做替换练习。

三、系统总结(教师寄语:Nomancandotwothingsatonce.)

1、总结你所知道的名和姓。

2、自己编写一个询问他人姓和名的小对话.

四、诊断评价(一)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Nicetomeet______(your).

2._____(she)nameisHelenBlack.

3.Hisfamilyname_____(be)MrGreen.

4.______(be)youMrGreen.

5.Hi,I_____(be)Lily.

(二)据汉语完成句子

1.Brown是他的姓氏.Brownis______________name.

2.她的名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name?

3.你好,我是杰克.Hi,________Jack.

4.我的钢笔是黑色的._____penis______.

5.他的名字是吉姆._______________Jim.

(三)根据上下文完成对话.

A:Hello!

B:________!

A:I'mGina,________________?

B:MynameisLindaBrown.

A:IsLindayourlastname?

B:No.Lindaismy__________.AndBrownis___________.

A:Nicetomeetyou.

B: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反思】(教师寄语:Neverdothingsbyhalves)

篇5: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Section A 1a—2c

【学习目标】:1、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ock 等

2、学会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打招呼.

3、能听懂听力对话并能对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学习重点】: 使学生学会打招呼和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的句型.

Nice to meet you . What's your name ? My name is ......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 is power.)

学习任务一: 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ock

1、 认真观察第一页的图画,小组讨论你所认识的物品的英语单词.

2,、试着写出含有的物品的英语单词.

3、小组竞赛,展示( 看谁总结的多, 写的准确)

学习任务二: 学会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打招呼.

1、 教师自我介绍,引导学生介绍自己.

A: Hello , I am Gina , What's your name ?

B: My name is Alan .

2、小组竞赛, 两人一组,询问他人姓名,介绍自己.

3,、分角色朗读1A对话.

学习任务三: 能听懂听力对话并能对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1,、听录音, 给1B 的对话编号.

2、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

3、小组竞赛, 展示对话交际。

二、合作共建(教师寄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

小组讨论我们所学的英语名字和汉语名字的区别, 如何用英语拼写

你的名字?

三、系统总结(教师寄语:No man can do two things at once.)

1,、归纳你所学到的问候语.

2、自己编写一个打招呼并询问姓名的小对话.

四、诊断评价

(一) 单项选择.

1. _______your name ? My name is Gina .

A. What B. What's C. Who D. which

2. Good morning , Miss Wang ! _____________!

A. Hello B.Hi C. Nice to meet you D. Good morning

3. I _______Sally , What______ your name ?

A. am ,is B. is , am C. is , is D.am, am

4. ______name is Li lei .

A. I B. I am C. My D. you

5.— _______, What's your name ?

— John Green .

A. Hi B. Ok C. sorry D. Excuse me

(二) 写出下列单词的完全形式, 并写出汉语意思.

I'm _________ __________ what's __________ ________

name 's 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单词.

时钟 _______ 我的 ________ 你的___________ 名字_______ 遇见_________

(四)尝试翻译下列句子.

1. 见到你很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叫王小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叫什么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根据情景补全对话.

A: Good afternoon !

B: ____________________!

A; I ______Lucy . _________your name ?

B: My ______ is Jim . Nice to ______you !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反思】(教师寄语:Never do things by halves)

任务 熟练掌握 基本掌握 没掌握

第2课时 Unit 1 My name 's Gina.(总第2课时)

Section A (1a—2c)

【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本课6个单词.

2、学会询问他人姓名及介绍他人姓名.

3、能听懂有关谈论他人姓名的对话并进行自由交际.

【学习重点】: 询问他人姓名及介绍他人姓名的句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 is power.)

学习任务一: 熟练读 写本课6个单词.

1.个人自渎,记忆本课单词.

2.小组互相检查单词读写情况.

3.根据汉语写出下列英语单词并展示.

学习任务二: 运用句型:What's his / her name?

His / Her name is .... 进行自由交际.

1.小组合作,理解并熟读下列短语,并写出汉语意思.

my nane ( ) your name ( )

his name ( ) her name ( )

2.个人理解下列对话,并且两人合作练习.

A:Hello! What's your name?

B:My name is Gina.

A:Nice to meet you.

B:Nice to meet you,too.

A:What's her name?

B:Her name is Jenny.

3.小组合作,练习自己的对话.

4. 对抗组开展竞赛,展示自己的对话.

学习任务三: 听听力完成2a,2b.

1.个人看图,理解四幅图画,思考图画中人是在谈论他人还是对方.

2.听听力,给四幅图画编号.

3. 小组为单位,熟读2b中的名字。

4.听听力,完成2b.

二、合作共建(教师寄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

讨论下面两句话如何用英语表达.

1.他叫Bob.

2.她叫Jenny.

三、系统总结(教师寄语:No man can do two things at once.)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答.

_______ _______

What's _______ name? _______ is ....

_______ ________

四、诊断评价

1、 写出下列短语.

(1)我的时钟 (2)你的问题

(3)他的名字 (4)她的回答

2、 根据句意及首字母补全单词。

(1)_________ is your name ?

(2)Nice to m________you.

(3)His a _________is good.

(4)L______! His clock is beautiful(漂亮的) .

三、选择

1. _______, 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John Green.

A. Hi B. Oh C. Sorry D. OK

2. She is a girl(女孩).What's ______ name?

A. her B. she C. she's D.his

五、【课后反思】(教师寄语:Never do things by halves)

篇6: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网友来稿)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网友来稿)

单杜伟

单元分析与提示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组元,有的回顾以游戏为伴读书求知的往事;有的讲述在父辈的教养下长大成人的故事;有的写命运乖舛而勇于抗争,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有的写天资聪慧却无所进取,神童沦落为俗子……总之,这些课文都在成长道路的重大课题上,给人以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

这些课文包括散文、小说、童话、诗歌等。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认真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文学熏陶。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苦于乐、得与失、成与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4.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必要的常识,也应作适当的介绍,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5. 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二. 教学设想。

1.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师应从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少年鲁迅在游戏和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客观地把握课文的主题。其中的精彩片段要让学生仔细揣摩和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2.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小说节选,再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轨迹,其感人的情节,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语带双关的标题,充分解读父女之间的深切关爱,了解课文巧妙的情节结构。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师长的教养。

3. 《丑小鸭》是一篇美丽的童话。要了解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执著追求,认识“有志者事竟成”的深刻寓意,掌握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本文,可以介绍作者安徒生以及童话的.写作特点。

4. 《诗两首》是外国诗歌,内容比较含蓄,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但教师不必刻意从成长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还应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5.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教学本文,除了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一段经历。

2.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 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与童趣。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制作教学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全文内容,把握结构,了解大意,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 整体感悟

1.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知道,他曾经因为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2.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选取重点章节,由教师范读。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速度与情感,从而提高听受能力,感知内容。

3.检查预习

识记字词。

攒 拗 确凿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斑蝥 敛 秕谷 无从 宿儒 同窗

字词比较多,教师可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重点的进行指导,不要耗时太多。

4.默读思考

自主学习。

出示思考题:

a.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b. 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c. 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d. 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注意圈点、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读能力。

5.课堂讨论

培养说话能力和合作意识。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明确:

a .题目提示:文章内容表现一段经历(从……至……),两个过程(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b.第一部分 1-8段,第二部分9-篇末。

c.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

d.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

二. 研读与赏析

1. 教师导学

通过阅读与讨论,我们大致了解了全文内容。对百草园,作者的感受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请大家 进一步讨论思考,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百草园 生活的。

出示思考题:

a .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b.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2. 四人小组讨论,课堂发言。

合作、探究。

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学生的讨论可能众说纷纭,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逐渐集中、归纳、明确:

a.第一部分突出了“乐园”,是百草园生活的总起。

b.最精彩的部分当属景物描写。其特点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动静交替、各具特色、虚实结合、趣味横生、多角度观察、感受。

c.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鸟则抓住动物描写,引人入神,使平白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

三.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共同了解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快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我们还领略了作者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同学们也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熏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描写方面要观察仔细,描写具体、形象、生动。

四. 作业

1. 抄写,积累字词。

2. 背诵课文第二段。

3. 在上学途中,也许会有你喜欢的自然景物。请你抓住其特点,进行描学训练。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检查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 ,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

二. 整体感知

1. 默读理解

a. 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 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c.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 有哪些联系?

2. 讨论明确

a. 两段内容是通过第9 段巧妙过度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巧妙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b. 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的礼仪,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寻机玩耍取乐。

c. 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对比。

三. 问题探究

1. 质疑

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惑。例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贪玩逃学等。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不是重点,但却是难点。教师要正确地加以引导,要从儿童的视角,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同学们提出质疑,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a. 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b. 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c.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d. 本文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2. 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 学生提问说明学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b.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的说来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c.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受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

篇7: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P2-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设计意图:复习所学的数的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

(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通过现实情境引入例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得出算式以后,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加法做?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情境引入例题,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得出算式以后,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要用加法做?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设计意图:利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到处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一结论,让学生根据算式直接写得数,能在应用中巩固相关知识】

四、巩固新知(多媒体出示题目)

1.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2. 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五、小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业布置:练习“做一做”及课后练习一的1――5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 =被减数 - 减数

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课后反思:本节课注重创设情境,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P5-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6)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7)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总结乘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熟能生巧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总结有余数的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课后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业布置五、作业:练习二1--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吐出来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即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又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第三课时课题0的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8-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口算

100+0=0+568=0×78=

0÷23=128-128=0÷76=

235+0=99-0=49-49=

0+319=0×29=

24+0=

70-0=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练习唤起学生对0的记忆】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

(3)0×68=(4)54-0=

(5)0÷28=(6)128-0=

(7)0÷36=(8)25+0=

(9)99-0=(10)49-49=

(11)0+39=(12)0×9=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测评帮助学生熟悉0在运算中的特性,让学生能对0的计算有一个更加深入地认识】

五、巩固练习:

第8页:7

六、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七、作业布置:第8页8、9、10题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课后反思:本节课重点解决“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除法的意义”和“由乘法想除法”。如: 0÷0=?,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的积都等于0,所以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第四课时课题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P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从没有括号的算式到加上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一步步明确计算顺序并计算,从说到做,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了解数学史,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多媒体出示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作业布置:课后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 296÷[(12+4)× 2]

=96÷ [16×2]=96÷ 16× 2

=96÷ 32=6× 2

=3=12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小括号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上并不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能积极思考和应用,个别学生在计算时痴线格式上的错误,课后应做好

第五课时课题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租船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春天到了,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他们想去划船,遇到了租船问题,请帮他们想一想,怎样租船最省钱?(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人数:32人

小船租金:24元/艘 大船租金:30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 大船人数:6人/艘

2.师:怎样租船最省钱?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合作交流:

提示:大船和小船的租金不一样,坐的人数不一样,每人付的钱…… 大船:30÷6=5(元) 小船:24÷4=6(元)

大船便宜,尽量多租大船。

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 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30×5+24×1=174(元)

师:这是最省钱的方法吗?你还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数学方法的灵活性,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有更全面的认识。】

拓展导学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生: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上还会空出两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2.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5条大船和1条小船是最省钱的? 小组合作,再次调整试一试。

3.反馈交流,上台展示:

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费:

4条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先假设,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 练习三 春游 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2.某公园门票售价有两种方案:

方案A:成人150元/人 儿童60元/人 方案B:团体(5人及5人以上100元/人)

(1)如果有6个成人、4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2)如果有4个成人、6个儿童,怎样购票最合算?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情景”和“解决”本身,应该更加重视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的理性上。通过表格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调整方向的确定,形成最终科学和严谨的结论】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问:今天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

作业布置:练习二第6、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租船问题: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费:

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120+48=168(元)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课上采用研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每个孩子都非常高兴的把自己的方法和同学们分享。教师适时点拨,孩子们理解的不错,学的也高兴。

篇8: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篇9:第一单元教案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元宵节”,主要结合正月十五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安排。在寒假,小朋友们刚刚度过了欢乐、热闹的新年。虽然已经开学了,大部分孩子还沉浸在过年祥和、高兴的气氛中。这一单元就是要小朋友们能够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来之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感受到生活与学习的联系,增加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中有两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两篇课文:《元宵节》和《看花灯》,以儿歌的方式呈现,朗朗上口、生动形象,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描一描,写一写”、“抄一抄”、“组词”、“照例子说一说”、“读一读”等练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复习上一学期的拼音生字等知识,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练习、延伸。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25个生字,巩固学过的字。会书写单韵母,并且逐步复习和练习组词,逐步会组词,掌握识字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意思,会组词。背诵课文;自读短文。

情感态度:1 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以及勤于复习、练习的好习惯。

过程和方法:1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检的习惯。

3 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参与班级活动。

三、重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习惯是重点。难点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有感情的朗读《元宵节》、《看花灯》两篇课文,并且要能有感情的背诵《元宵节》这一篇。认识本单元的25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并且逐步复习和练习组词,逐步会组词,掌握识字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卡片、录音机、磁带等

五、课时安排:

课时分配课题

共6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课余时间一个半小时课时

元宵节 2课时

看花灯 2课时

语文天地 2课时

六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拼音、拼读掌握较好,能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儿歌中有的生字学生已经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由于本地没有相应的社会活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元宵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一 、目的及意义。

1 结合学习第一课《元宵节》,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完成识字任务。

2 着眼点: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体现“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个理念。培养他们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求知的愿望,

3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到学校和学习都是生机盎然的,充满趣味的。

二 、基本情况

1 时间:正月十六晚上6:00――8:00

2 地点:本班教室内外

3 人员:本班全体学生及自愿参加的家长、教师。

4 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带一个灯笼,查阅资料,或自制灯谜若干,写在纸条上。要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并自备奖品,准备奖励给猜出自己制作的灯谜的同学。可以请求家长协助(比如写灯谜),但不能完全代替。

三、 活动基本思路。

1 动员,集思广益。在正月十六早晨报到完后,教师讲话,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讨论如何办好这次活动。归纳总结活动方法,鼓励大家积极筹备,简单分工。(比如哪些同学重点搜集跟“羊”有关系的词语,哪些同学重点搜集喜庆的词语,或是跟元宵节有关的知识等。提示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制作灯谜。

2 教师,做好领路人。为了落实活动中的知识能力目标,教师一方面做好引导,一方面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去。我设计制作一些灯谜,有意识地包含第一课的生字词以及一些估计学生不好完成的目标。

3 家长,好帮手。充分调动家长这支好帮手队伍。请几个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家长来协助管理,以便更有秩序的搞好活动,同时也让家长从中体会新课程的理念。

篇10: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单元复习(3)

教学目标:

通过一些具体习题的练习,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侍獾哪芰α?p>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商是( )。

2、□15÷4要使商是两位数,那么□中最小可以填( )。

3、已知453÷5=90……3,那么( )×( )+( )=453

4、在一个除法算式 中,除数和商都是9,则被除数是( )。

5、7□□÷6,如果□中可以填任何数字,那么这个除法算式的商的最高位是( )位。

二、解决实际问题

1、400元可以帮助一名失学儿童完成一年的学业,星星小学三年级4个班的捐款正好能帮助2名失学儿童,平均每班捐了多少元?

2、小明9分钟行585米,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从家到学校用了17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米?

3、布娃娃 橡皮泥 恐龙玩具 小帆船玩具

170元 86元 238元 74元

现在这些商品都是半价出售。

(1)现在这些商品分别是多少钱?

(2)小强有200元钱,他会买哪些玩具呢?请你帮他想一想。

4、小红看一本168页的故事书,她3准备个星期把它看完,他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5、李师傅6小时加工54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加工108个零件需要几小时?

课后小记:

第一单元 除法 第12课时

篇11:第一单元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万、复、苏、柳”等13个生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万、冬、齐、丁、百”5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了解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朋友(出示:燕子),打个招呼吧!

2、小燕子在唱什么歌?(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

3、愿意和小燕子一起去看看美丽的春天吗?

二、初读韵文,识记生字

1、出示春景图。你看见了什么,用最美丽的语言说给小燕子听一听。(学生说话,随机出示韵文)

2、说的真美,小燕子是怎么说的呢?

3、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4、反馈:指明读带拼音的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齐读。

5、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分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读,师生评议

7、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齐读。

三、理解韵文,领略春天

1、经过识字比赛,小燕子很高兴,送出了许多学习奖品。还想得到奖品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朗读打擂台。

2、分组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3、最佳朗读小组得一到“智慧题”――让学生将词语贴在与“春景图”相适应的地方。

4、看图背诵韵文。

四、指导写字。

五、实践活动。

1、去大自然找春天

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图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2、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1 柳树醒了

学习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重点:认识生字和朗读指导。

难点:通过朗读去感知春天的美,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前请学生去观察一下春天里事物的变化;准备一些相关的春天的图片。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春”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你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说说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什么?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板书:春雷 春雨 春风 春燕

3、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情景。

二、初读,了解短文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板书:柳树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见板书)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美美地读一读,说说柳树怎么了。

三、学习生字。

1、读第一节,老师板画春雷(闪电),出示生字“雷、醒”。怎么记住这两个字?读音有什么特点?

2、读第二节,老师板画柳枝,出示生字“澡、枝”、“软”。谁能发现这“澡、枝”的偏旁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记住“软”字?

3、读第三节,学生板画,出示生字“梳、梢”。谁发现了这两个字的特点?

4、读第四节,说说“小柳絮”指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同学的介绍,板画柳絮飞舞的情景。

5、齐读第五节,通过比较认识“耍”字。“要―耍”有什么不同?怎样记住“耍”字?

4、同桌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5、把这些生字放在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自由读读全文。

6、巩固生字。

(1)出示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先学生试着读,再指名读。想想有哪个词的意思你不明白?

(2)做词语连线练习,巩固识记生字。

春雷 柳树 说话 醒

春风 柳梢 洗澡 长高

春雨 小朋友 梳头 软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柳树 柳枝 玩耍 绿

四、学写“春”字。

1、请学生说说字的组成和关键笔画。

2、老师范写,学生写3个,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和词语。

2、开火车给生字找朋友。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读题,“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

2、读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知道“柳树醒了”?

3、“柳树醒了”说明什么?

4、你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感觉,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课文,读出你的感觉

篇12: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三 左、右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内容、2做一做第1题,练习一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二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件等;学生: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课件演示米老鼠智慧交通)指挥交通干什么?我们平时走路靠那边走?由此引出左右。

二、学习新知:

1、分辨自己身体的左右。

(1)你能指出你的左边、右边吗?

(2)其实我们身上有些部分也左右,你能找出来吗?

(3)米老鼠想做健身操给大家看一看。(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一起做)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肩抖一抖。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肩抖一抖。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脚跺一跺。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脚跺一跺。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放下来。

(4)出示手模型板帖。

2、进一步认识左和右。

(1)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

(2)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

(3)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

3、左右的相对性。

(1)准备好你的各种学习用品。同位两个合作,动手摆一摆。

(2)提出要求:

①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

②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

③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④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

⑤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

(3)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么?)

(4)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第4页做一做第2题。

你的前面是( ),后面是( ),

左边是( ),右边是( )。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 ),

从左往右数你是第( )。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左、右

左 右

右 左

课后小记:

课题四 位置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行、列举确定物体位置。

2、学会确定物体位置。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正确描述物体位置,理解相对性。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里,首先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二、学习新知:

1、这位小客人坐在哪里呢?他坐在第1组第2个,谁能很快地找出他来?(出现四种找法,分别从前、后、左、右找起)

2、我们一般都是怎样找?(使学生明确一般第一排是从前数,第几个是从左边开始数。)

3、在自己的书上找出第1组第2个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小客人。

4、教师提问学生指:

(1)第5组第4个。

(2)第2组第3个。

5、学生小组活动:互相提问并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小朋友。

6、先说一说你自己的座位,再填空。

你的座位是第( )组第( )个。

你前面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后面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左边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右边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三、练习:

(一)第6页做一做。

(1)教师提出问题:第1行第2个是( ),狗在第( )行第( )个。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解决问题。

(二)完成练习一

1、第1题。

(1)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 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x后面的同学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

(2)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

2、第2题。

(1)教师提出要求:我们来做拍手游戏。两个小朋友一组,做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

(2)学生分组活动。

3、第3题。

(1)教师出示第三题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 说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2)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板上贴。

(3)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

4、第5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你能根据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4)在书上填空。

5、数学游戏:听反话

(1)教师提出要求:听老师说位置,小朋友做出相反的动作。

(2)教师说学生做。

(3)学生在小组里活动。

四、生活中的数学。

1、上下楼梯靠右边走。

2、自行车、汽车都是靠右行。

3、北京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右边。

4、香港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左边。

……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篇13: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上学和回家。

过程与方法:了解安全常识,熟悉重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上学和回家

教学难点:了解安全常识,熟悉重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

教学准备:常见交通标志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我的上学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住在哪里,每天是如何上学的,路上要经过哪些地方,有哪些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或景点,上学路上有哪些所见,所闻等。

二、我知道的交通安全标志

出示常见交通标志图片,让儿童讲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这些标志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以及这些标志有什么作用等,并相互交流,把标志贴在教室墙面上让儿童逐步认识。

三、讨论会:这样做对不对

教师引出主题:“丁丁是个小学生,上学以后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能干,特地来向大家请教,希望小朋友帮助他评判一下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

1.“过马路的时候,遇到红灯但没有车,妈妈一定要拉着我过马路,对不对?为什么?”

2.“放学路上,隔壁的大哥哥要和我一起去游戏机房里去看看,去还是不去?”

学生展开讨论,判断是非。

四、模拟游戏

1.我是交通小民警

教师先启发儿童讲讲上学路上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再设置十字路口的情境,让儿童轮流扮演交通民警,进行上学路上的模拟游戏,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2.陌生人和我说话

先请一名儿童扮演上学的学生,教师扮演陌生人,设置种种问题,引导儿童作出种种适宜反应,教师酌情引导。

五、课堂实践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本21页“我要做得更好”。

2.全班交流。

3.师生小结。

篇14: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乐曲《秋日私语》、《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整体感知

1.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你们需要音乐吗?

2.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DD《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

3.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学生课下搜集)

附: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2.听录音,思考问题: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怀念?

(3)、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4)、课文写母亲关爱儿子是围绕哪件事展开的?

3.学生自由朗读

4.词语小盘点(见课件)

四、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学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五、重点语段品析

1.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的?

DD挡在窗前理解、体贴

DD央求般的神色母爱执着

DD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喜悦

DD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2.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3.我为什么去看菊花?(学生自由讨论,共同明确)

六、师生共同总结文章主旨

明确:课文讲述是身患绝症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七、合作探究: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可留作课下作业)

八、课外延伸

1.感悟人生至理: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2.情感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请大胆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3.推荐阅读

九、作业:

1.我想,你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你一定想对你的母亲说点什么,请你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雁阵北归

树叶飘零母亲

菊花烂漫

伟大、无私的母爱

课题

2.《秋天的怀念》

教学

目标【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2.感受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二整体感知1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你们需要音乐吗?2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DD《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3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学生课下搜集)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2、听录音,思考问题: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怀念?

(3)、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4)、课文写母亲关爱儿子是围绕哪件事展开的?

3、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感情的抒发与表达。

4、词语小盘点(见课件)

瘫痪侍弄整宿憔悴

仿膳豌豆诀别烂漫

翻来覆去絮絮叨叨

四、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学生讨论:你觉得文中的“我”,性格脾气是什么样的?

总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

四、作业

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作者简介

词语盘点

教学反思:

课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作文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Module9第一单元的教案

七年级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七年级第一单元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