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松坊溪雪景》教案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共含1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真田丸”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
2. 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松坊溪的美,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冬天雪景)。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课文描绘了松坊溪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雪中松坊溪的美景,一切都披上了雪白的盛装;第二部分写松坊溪雪后的美景,彩色的溪鱼给这银装素裹的世界增添了勃勃生机。
松坊溪冬天的景色令人陶醉。轻盈的雪花装点着溪石、石桥、村庄、树林……一切都是那么洁白,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再加上溪间的鱼群,更是增添了生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松坊溪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色。本课的文字简洁朴实,文笔清新而优美。通过阅读品味,我们不但能真切地感受到松坊溪的美,还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坊溪雪景独特的美。
建议本课教学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一句一段,层层递进,把雪与松坊溪连在了一块儿。
*第4段: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这里连用三个比喻就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让学生好好品味这些句子,展开想象。
*第5段:又是几个连续的比喻,我们能感受到的是那溪石的姿态多变而好看吧!这里用比喻手法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增强了动感。抓住它,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及妙处。
*第6段:“白玉雕出来的桥”让我们想象到石桥落满了雪,洁白如玉。
*可以利用插图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第9段:一串排比和上文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一个洁白的世界。这一切构成了那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多读读,在读中我们能对松坊溪雪景的美丽有更深切的体会。
*第10段:为什么要写溪鱼呢?原来这样写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涵着生机。
*课后1题:本课的语言优美,所描绘的景致也极其优美,学生在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是他们对文本理解的最好展示。第二个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通读课文后,能抓住每段的主要事物,知道作者是从溪石、石桥、村子、山林、溪中的倒影、溪中游行的鱼群这几方面来写的。
*课后2题:这是一道积累题。本文的词句清新优美,是学生积累的好素材。这样的练习,利于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参考
一、以题激趣,引入课文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读完这个题目,你想问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 开火车抽读课文,注意读准确、流利。
3. 默读课文,思考:松坊溪的雪景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4. 交流。
三、品读词句,感受美
1. 提出研读专题:
同学们,松坊溪的雪景哪一部分更美呢?请你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一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美在哪里呢?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告诉大家。
2. 小组讨论。
3. 朗读、交流。
重点点拨:
(1)研读“下雪了”一层。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板书:满天飞雪舞村溪。
(2)研读雪中的世界。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作者描写时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增强了动感。
板书:石披银装。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板书:桥玉砌。
“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
板书:白雪世界溪中映。
水中的溪鱼有什么特点?
(一群又一群,多;色彩艳丽,美;姿态、动作迅速,活。要求读出情趣。)
分两大组比读,比比谁读得有情趣。
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
(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涵着生机。预示春的到来,使人回味无穷。)
板书:更喜彩鱼添生机。
(3)小结:赞一赞松坊溪冬天的美丽。(用不同的句式)
四、诗画创作表达美
同学们,我们一起体验了松坊溪冬天的美景,你也可以创作一首小诗或写一段话来赞一赞这里的雪景。
[《松坊溪雪景》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查看文章
松坊溪雪景教学设计-03-06 13:32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的雪景图片和配乐朗读的音乐。
学生:搜集有关描写雪景的诗文。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质疑导入
1 配乐欣赏松坊溪雪景图,导入课题,读课题。
2 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3 带着你的疑问,让我们和作家一道去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松坊溪的雪景,让作家郭风印象深刻,他用非常优美的文字记录了那片雪景。让我们来读读他的作品,读了课文,松坊溪的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雪的?先写(下雪)时的景色,再写(雪止)时的景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开始欣赏美文吧。
3 课文哪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哪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三、研读课文,感悟景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 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雪中美景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最好能讲讲喜欢的原因,互相交流一下学习感受。
2 朗读、交流。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交流得也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咱们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分别投影重点句子点拨:
(1)“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来读句子。抽读。学生相互评价,是否读出雪花的美、雪的大。再全班读。
(2)“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还会像什么呢?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看谁想得最美妙。
(3)“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4)你们看,置身于这么美的雪景中,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下雪了……落在松坊溪上了”,读出欢快喜悦之感。
(二)研读雪后美景一层。
读书是做“学问”的,边学边问,边读边动脑。让我们来看看描写雪后景色的有关段落,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读出你的感受来,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来。
重点研读:
1 “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溪中映着雪白的世界,雪白的世界又在溪水旁,不禁使人想到“这样的山倒映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围绕着这样的山”的句子。这样美丽的画卷足以和桂林山水媲美。这不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吗?真是“画意在眼前,诗情在心中”啊!诗一般的文字怎么能让它只躺在书里呢?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配音乐朗读第9段(诗情画意,无限深情)。
2 水中还有小生灵呢,溪鱼又有什么特点?(多、美、活。)
小鱼儿们是那么漂亮,那么活泼。同学们,如果将你们自己想象成这一条条小鱼儿,那么你们在这么美丽的溪水里畅游,心情会是什么样的?你最想对你的家园松坊溪说什么?
3 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呢?
这样描写使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鱼儿们使这原本恬静、雪白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了。鱼儿们,你们继续向前游吧,去饱览松坊溪周围无限的冬日风光吧。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又能听到什么呢?请写下来好吗?
4 交流赏析。
5 同学们写得真棒,让老师身临其境了,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表达此刻的心情,这样吧,请允许老师用作者郭风的一首散文诗来表表心声吧。(师读散文诗)
四、积累拓展,读写迁移
1 这么美的雪景,这么生动的文字,让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吧!选择你最喜欢的句段读背。
2 教师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其他写雪景的诗文或作家郭风的作品,课后可办成小报
[《松坊溪雪景》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授课人:刘保忠 学校:老鹰山镇中心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自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雪景的特色,体会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遵循阅读课文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相关雪景图画的欣赏,引导学生品悟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松坊溪雪景的特色,体会作者流露在其间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松坊溪雪景之美,培养学生品味、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之趣以及热爱祖国山河之美。
重难点
1. 把握雪景的特点。
2. 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导入新课
1.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雪景图画,师生共同观察各幅雪景,交流自己所看到的景物。
2.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所看到景物及说说对雪景的初步认识。
3. 教师导入新课:通过我们刚才对这么多雪景的欣赏,大家一定能想到一句话,那就是:“画中有书,书中有画”。大家想不想走进课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松坊溪,到文中去感受我们刚才所看到的雪景。(出示课题:松坊溪雪景)
4. 学生齐读课题:《松坊溪雪景》
二、自读课文,感受雪美
1、教师出示要求:(1)松坊溪的雪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3)课文那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那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阅读)
3、学生交流、共同探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指名、举手回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4、文中哪出景物最吸引你?自己多读几遍。
三、集体品读,探究雪美
1、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雪花飞舞”的雪景。学生欣赏、讨论、交流,在文中找到描写画面的相关语句,并用波浪线划出来: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1)、学生齐读这一句话。
(2)、在这句话中,作者把雪花分别比作什么?
(3)、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他们的外形一样吗?各自有什么特点?
(4)、从作者把雪花分别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这一比喻中,你体会到了雪花的什么特点?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溪石覆雪”的景色。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同学们在画面上看到什么?溪石上有什么?远远看去像什么?你们能在文中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来吗?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1)、学生朗诵这句话。
(2)、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把溪石分别比作什么?
(4)、作者由白雪覆盖的溪石联想到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些事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由此,你又会联想到那些事物呢?
(7)、这句话中,作者除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之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3、老师在屏幕上出示“石桥披雪”的句子。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在这幅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桥上有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在生活中,什么事物是这种颜色的?在文中能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子吗?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1)、白雪覆盖的石桥是什么颜色的?
(2)、从这一特点上,作者联想到什么?
(3)、所以,白雪覆盖的石桥像什么?
(4)、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5)、学生朗诵这句话。
4、老师出示“倒映雪景”画面,学生观察、讨论:画面中有那些事物?他们的身上披着什么?溪水中是一个什么世界?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这一画面的句子?
“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小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1)、学生齐读这句话。
(2)、联系上下写文,思考:这“白雪世界”是指什么?
(3)、这个“白雪世界”,从动静角度去考虑,它是动景还是静景?
(4)、这句话文中那句话照应?
5、老师出示“溪鱼戏水”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画面中有什么?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他们在干什么?在文中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段。
(1)、学生找到描写溪鱼戏水的句段。
(2)、学生齐读这段。
(3)、他们有那些颜色?
(4)、这么多的颜色同学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形容颜色多的成语来概括吗?还有那些?
(5)、雪地是什么颜色的?这同溪中小鱼的颜色够成什么?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溪中小鱼都在干什么?从小鱼的活动中,你体会到小鱼有什么特点?
(8)、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示这一画面?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在这篇文章中,师生交流、讨论,给所欣赏到的画面取个优美的名字。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美随处可见,只要你善于观察,就能感受到我们身边的每一分美丽。希望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能够学着作者的写法,把你眼中所看到的美描绘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雪景的句子。
2、写一篇描写雪景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松坊溪雪景
雪花飞舞
溪石覆雪
石桥披雪
倒映雪景
溪鱼戏水
[《松坊溪雪景》教案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
2. 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松坊溪的美,积累好词佳句。
一、以题激趣,引入课文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读完这个题目,你想问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 开火车抽读课文,注意读准确、流利。
3. 默读课文,思考:松坊溪的雪景给你怎么样的感受?
4. 交流。
三、品读词句,感受美
1. 提出研读专题:
同学们,松坊溪的雪景哪一部分更美呢?请你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一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美在哪里呢?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告诉大家。
2. 小组讨论。
3. 朗读、交流。
重点点拨:
(1)研读“下雪了”一层。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板书:满天飞雪舞村溪。
(2) 研读雪中的世界。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作者描写时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增强了动感。
板书:石披银装。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板书:桥玉砌。
“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
板书:白雪世界溪中映。
水中的溪鱼有什么特点?
(一群又一群,多;色彩艳丽,美;姿态、动作迅速,活。要求读出情趣。)
分两大组比读,比比谁读得有情趣。
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
(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涵着生机。预示春的到来,使人回味无穷。)
板书:更喜彩鱼添生机。
(3)小结:赞一赞松坊溪冬天的美丽。(用不同的句式)
四、诗画创作表达美
同学们,我们一起体验了松坊溪冬天的美景,你也可以创作一首小诗或写一段话来赞一赞这里的雪景。
[松坊溪雪景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松坊溪雪景》虽然是一片略读文,但是语言特别优美,好像是诗一般的文字,读者光是读着这样优美的文字就足以陶醉了。在本文的学习中,我采用学生自主朗读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句子的优美。进而体会松坊溪雪景的美丽。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让学生背会四、五自然段,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借鉴这样优美的景物描写,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本篇课文使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并且很喜欢的事物——雪花,学生对雪花会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音乐和图片的使用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美丽雪景的同时,欣赏这么优美的文字。除此之外,学生听着音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总之,这节课上,再利用音乐的图片这一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好,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能不断的提高自己。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松坊溪雪景》教学反思
《松坊溪雪景》是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文情并茂。课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雪中松坊溪的美景,一切都披上了雪白的盛装;第二部分写松坊溪雪后的美景,彩色的溪鱼给那银装素裹的世界增添了勃勃的生机。
20xx年4月,我重新上这篇课文,主要是想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批注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有针对性地给文章作批注。这是我这堂课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我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和我们几位老师参加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研究”课题情况来确定的。前几年我曾专门细读了西师版教材中的批读文教的批注方法,并做了不成熟的归类总结。从学生方面看,这个班我才接手半年,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比较差,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不够强。如果能教会他们作批注的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该会更认真,也更有实效。而《松坊溪雪景》一课,语言优美,结构清晰,很适合我教给学生对写景类文章进行批注的方法。
我的这种设计,应该算是一种技能训练课。也就是说,孩子们通过学习,学会某种语文技能。当然,这篇文章的语文味儿也不能丢,因此,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课文写话,让他们充分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的美丽,也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上完课后,我自己颇有收获。
1、次我重新修改了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让自己总结的.批注方法更加准确,经得起别人的推敲。我从预习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批注的定义,知道批注大致分为符号式和文字式两大类。我把以前归纳的“抓课题,提问题”这种批注方法改为了“提问”;把“抓修辞,说好处”这种批注方法改成了“赏析语言”……我的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主动获得知识,因而在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些知识掌握得很快。
2、节课体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多数学生都学有所获。起初,孩子们在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时,只能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却不知道还要写出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我就以第一个学生的发言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作批注的方法。例如,我展示了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把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结合在一单元所学的有关修辞手法的知识,很快就懂得了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白、轻、美”。此时,我马上请他们把这句话补充在自己作的批注旁边,同时,提醒他们回头看看,还有哪些句子也用了修辞手法,自己有没有批注这样写的好处。如果没有写,就立刻补上去。后来,在学生们展示自己对其他句子的批注时,我可以明显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他们的批注都写得比较完整了,可见他们已经掌握了这种批注方法。
3、节课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读了课文中描写大小溪石的这一段时,我出示了图片,让学生们想象,并模仿课文写话:“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 。”因为我班的孩子有些胆小,平时思维不算活跃,我担心他们不能积极发言。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孩子们纷纷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像一群小白兔在溪边喝水”,有的说:“像一只大海龟在溪边休息”,有的说“像几只洁白的天鹅落在松坊溪上了”……这个环节之所以很出彩,一是课文内容本身写得生动有趣,示范作用好;二是我提供的图片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松坊溪的冬天》 教案教学设计
北大附小 李东红
一、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有韵律有气势,瑰丽动人。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松坊溪平时和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要求:
1. 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领会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
情。
2.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第18-22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领会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
六、课时安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秋游香山看见山间流淌的小溪就喜欢的欢呼雀跃。有一条松坊溪,它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冬天的景色尤其美丽。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
2. 讲读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1-6)提问:松坊溪平时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动笔画一画。
明确:(这一段描述了松坊溪平时美丽的景象。是分两层意思写的:第一层(1-2)介绍了松坊溪的地理环境。第二层(3-6)介绍了松坊溪平时美丽的景象。第一句“这是一条多么好的溪涧”是本层的总起句。接着从四个方面作了具体地描绘:(1)溪中有好多大溪石,溪石多么好看。通过比喻,写出溪底鹅卵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2)用排比句写出溪底鹅卵石色彩缤纷,使人赏心悦目。(3)用一连串“照着……影子”,既写出了溪水之清,又描绘出了四周景色之美。(4)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悦耳、动听的水声。最后一句“我常常觉得这是一条发亮的、彩色的`溪”,是本层的小结,与本层的第一句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投影出示)71页阅读思考3(1)读句子,结合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段。
3、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第一层(7-11)思考“从哪些景色的变化,看出冬天一天比一天
走近来?”并动笔画出来。
明确:(本层两次写到“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形象得点出来了渐渐进入冬
季,松坊溪的景色是那样诱人:松树还是青翠的,竹林还是碧绿的,天是
蓝的,阳光是金色的。这是从色彩方面概括的写。接着做具体的描绘了松
坊溪初冬特有的美丽风光:一丛一丛的蒲公英带着白绒毛的种子,在风中
飞飞扬扬的飘着;雏菊还在开着蓝色的花;火焰般的枫叶忽地全都飘落了。
在赤裸的高枝间挂上了带刺的褐色果实;野柿树上挂着许多小红灯般的果
实。这些景象预示着寒冬即将到来。)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层。
(2)小声读第二层(12-17)。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思考:这些景物与
平时有什么不同?
明确:(下雪了,松坊溪笼罩在茫茫飞雪之中,天上飞舞着雪花,它们像柳絮,像
芦花,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这三个比喻句,把雪花的颜色、形状形象
的表现出来了。溪中溪石变成白色的了,它们像白色的小牛,像白色的狮,
像白色的熊,还是那样栩栩如生。溪上,石桥像白玉雕出来的,真是一幅银
装素裹的动人图画。课文具体生动的描绘了同一环境、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
里的不同景色,与第一段相照应。)
投影出示71页阅读思考3(2)。读句子,结合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层。
(3)默读第三层(18-22)。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我”怎样的思想
感情?
明确:(课文先写松坊溪雪后的景致。从“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
木棚上、山上”,由远及近地写松坊村的白雪世界。然后再写雪后的松坊
溪,着重写了:(1)雪后溪水映照着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发亮的
白雪世界,呈现出一派洁白素雅地景色。这与第一段中溪水所照的绚丽多
彩的影子成了鲜明的对比,另有一番情味。(2)溪水中的鱼,它是那么多,
“有一群,又有一群”;它是那么美,“彩色的”,它是那么活波,“一下子
都散开了,忽地,又都游出来了,又都集合起来,它们穿过倒映在水中
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作者写松坊溪寒冬的雪景后,笔锋一转,
着力描绘起一群群游动的鱼儿来 。这种静中有动的写法,暗示着即使是
寒冬,这里仍蕴藏着无限生机的意味。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表现了松坊
溪雪后特有景象,读起来使人感到妙趣横生。)
(投影出示)71页阅读思考(3)结合课文体会感情。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层,并练习背诵。
4、小结:课文描写了松坊溪平时的景象和冬天的景象,侧重在后者,是为了和冬天的
景象互相映衬、比较,使冬天的景象显得更丰富、充实,更富有变化。
5、各种形式练习朗读课文并背诵18-22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富于想象的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 :
学习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词语卡片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生词。
一、提出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
(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二、学生预习:
1、学生各自预习。
2、教师个别辅导。
三、订正词语:
1、订正生字的音、形、义。
2、读准下列生字读音:
fāng pú róng àn
松坊溪蒲公英绒毛溪岸
3、扩词
四、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
(1)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雪在风中飞舞?
(2)哪几个自然段写雪停止后,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2、分段朗读
五、作业 、
1、读课文
2、积累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2、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雪在风中飞舞的样子,找出有关句子。
3、分别找出描写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4、读雪后松坊溪景象的段落。
三、细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1到3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习4到5自然段
(1)指名读
找出描写雪在风中飞舞的句子。
(2)指名答,读句子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3)说说作者把飞舞的雪都比作了什么?读读这句好在哪?
(4)指导朗读
学习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有关句子。
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2、说说作者把被白雪覆盖后的大小溪石比作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
(形状样子特点)写他们干什么?
(1)生答
(2)教师小结抓住样子的特点,细致观察富于想象写活了学习石桥上覆盖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
2、说说作者怎样描写的?
3、学习6、7 自然段
(1)指名读雪后松坊溪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2)我看见溪中映照着什么?
(3)为什么说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指导朗读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全文
2、想象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3、指名说说松坊溪的'冬天怎样美丽?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语文实践》第十一课
板书设计
雪花: 向柳絮、芦花、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
溪石上:小牛溪中饮水、狮子睡觉、白熊准备上岸(观察想象)
雪中美景
石桥上:白玉雕刻、到处披着白雪,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复习本课内容。
2、进行朗诵训练。
一、朗读课文想象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1、读全文配乐
2、想象画面。
二、分别找出下列意思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雪在风中飞舞。
2、溪石上覆盖着白雪。
3、石桥上覆盖着白雪。
4、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三、读一读,写一写。
溪水溪中溪石松坊溪
映照倒映反映放映
柳絮芦絮花絮棉絮
披着披风披散披甲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像( )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2)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的桥,()在松坊溪上了。
五、朗诵同学们摘抄的写景文章。
六、作业 ;
预习下一课。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 340×2-120 (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 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 草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 正确率%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 正确率%
实验班(40人) 38 95% 37 92.5%
对照班(40人) 35 87.5% 30 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
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得出其意义。
师:我们在四年级上册的时候学习了平行线,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那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屏幕上有那几组是平行线?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展示2组平行线交叉形成平行四边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2组平行线组合成了一个图形,
师: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那我们可以得出两组平行线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
那从它的名称你们能猜猜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有4条边
对边平行
师:那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那咱们来进一步研究,好不好。(课件 平行线平移 验证得出结论 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板书
师:同学们,在刚刚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了解了它的意义。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平行四边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请同学到台上用鼠标边指边说,然后课件再呈现学生所指出的平行四边形。)
(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生举例,课件展示福禄镇派出所大门的图片,请生找找平行四边形。
二.魔术变变变。(推出不稳定性)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孩子们太能干了,老师要奖励你们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
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老师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变!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这是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1) 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2) 变来变去还是平行四边形。
再来拉拉看,指令:变小,变大,变得最大。原来就是长方形。
看来随便玩一玩都能发现好多数学的问题。
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
生举例(如校园的大门,推拉门、放缩尺等.)
师课件视频播放福禄镇派出所的伸缩门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个)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你们桌上的直尺、三角板比一比、量一量,看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操作、验证、探索,老师巡视指导)
教师:谁来跟大家说说你们探索的结果?
学生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量对边长度)
学生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量角器,折)
你们真行,有了这么多探索出的结果,那我们能够来验证这些结果是否正确吗?(课件讲解:通过课件设计对边移动重合,撕角与对角重合来验证)
练习题
四.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和特征,现在我们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课件,叫同学们折一折)请同学们各选出一个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折高。小组讨论 派代表展示
师:打开平行四边形,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垂直于边)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折平行四边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刚才发现,大家画的高位置都不一样,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线段到底有多少条呢?(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有无数条。)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对!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高和底想对应 (课件)
练习题
注意强调第4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从这题引伸出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五.总结
两组对边 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 对角相等
它的高 :无数条
板书设计:【课前已做贴纸,上课时贴在黑板上】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 分别平行 的 四边形 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教学目标
1. 自主识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喜欢赛马。赛马前,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马奔跑的速度,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时,这三种马各赛一场,谁的马赢的次数多,谁就获胜。《田忌赛马》一课讲的就是田忌参加赛马的事。这场赛事的经过和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借助字典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二、检查预习,扫除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障碍,读准“讽”字的读音。
三、学生初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四、抓住重点段落精读课文
1.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
(1)找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
(2)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
田忌为什么会失败?“垂头丧气”说明什么?
“各自”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在文中说明什么?
(“各自”是各人自己的意思。这个词说明比赛前参赛双方都给自己的马分等级,决定出场顺序。)
2. 学习第四部分(第十八段)。
齐读最后一句话,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马还是原来的马,第二次比赛田忌为什么能二比一取胜呢?
3. 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十二段)。
请学生小声读第二部分,画出三个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体会每个人物的内心活动。
找同学说一说文中三个人的表现。
孙膑凭什么说“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请同学再读一读这一段,再看一看齐威王的表现。
(“齐威王正在洋洋得意地夸耀自己的马”,还讥讽田忌,从这里可以看出齐威王根本就没有把田忌放在眼里,表现得非常骄傲自满。)
还有一处是这样写的: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齐威王自信能再次取得胜利,没有失败的思想准备。
让同学们讨论分析以上内容,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孙膑正是抓住了齐威王骄傲自满的弱点,才决定安排田忌与齐威王再赛一次,使仍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齐威王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一段,要读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二次战况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4. 学习第三部分(第十三~十七段)。
孙膑是用什么办法帮田忌取胜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前后桌讨论一下孙膑采取的战术。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画孙膑安排的马的出场顺序,或在投影机上用不同颜色的棋子代表双方的马,摆出孙膑安排的马的出场顺序,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请几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演示。教师可选取与课文中讲的内容相同的方法进行板书。
五、总结,进一步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第一次失败是“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三场比赛田忌都失败了。孙膑经过观察和思考,认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所以采取了新的方法,田忌转败为胜。前后两次比赛的区别就在于斗力和斗智。因此可以说,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不是力量的比赛,而是智力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
(板书:斗力 0∶3 斗智 2∶1)
六、齐读全文,进一步理解两次比赛的不同结果
参考资料
☆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早年孙膑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投奔魏国,任魏将军。庞涓自知能力不及孙膑,荐膑于魏,庞涓又恐孙膑位过于己,反而加害孙膑,断膑两足使其终生残疾不得为将。齐国使臣惜膑之才,把孙膑带回齐国,齐将田忌善待之,荐于齐威王,威王问兵法,拜膑为师。公元前353年,魏将庞涓率军攻打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依照孙膑的谋划,没有直接去邯郸救赵,而是引兵直取魏都大梁,攻敌必救,迫使庞涓弃赵回救。孙膑在桂陵设伏,战胜庞涓。孙膑一举既解赵国之急,又败魏国之师。公元前341年,魏国以庞涓为将大举攻韩,韩告急于齐。齐宣王问救早与晚孰利。孙膑指出,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我代韩而受魏之兵。不如阴固韩之志,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齐王善其策,在魏韩交兵五战五不胜之际起兵攻魏,庞涓以疲惫之师与孙膑战于马陵,兵败自刎。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孙膑兵法》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 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妫姓,田氏,名因齐。战国初年,齐的大权在田氏手中,后田和得到周王承认而成为齐君。田和之孙威王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又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稷门外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
[田忌赛马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能借助批读语,读懂课文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借助批注,自读课文。
2. 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 学习第一段。
借助批注,朗读第一段,谈出自己感受。
2. 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借助旁批,自读自悟。
①第二段。
A. 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引导体会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B. 读课文,质疑。
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想法?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C. 朗读课文。
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②第三段。
A. 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说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
(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B. 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特点?
C. 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③第四段。
A.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B. 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C. 指导朗读。
四、品读全文,体会本文运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白鲸的好处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参考资料
☆ 世界上绝大多数白鲸生活在欧洲、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洁白无瑕。但个体比较小,远没有弓头鲸那般庞大。1535年,当法国探险家雅克卡提尔发现圣劳伦斯河时,他的船队受到白鲸的迎候。这些白鲸在水中载歌载舞,歌声悠扬动听,响彻百里以外,其美妙悦耳的声音令船上队员们惊叹不已,他们便亲切地送给白鲸一个美丽的称呼“海洋中的金丝雀”。然而,不幸的是,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了疯狂的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更加可悲的是白鲸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一批批白鲸相继死亡。
成年白鲸体长约3米到5米大小,体重约0.4吨到1.5吨。幼鲸体长约1.5米到1.6米,体重约80千克。白鲸的头部较小,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却很宽阔。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游动时通常比较缓慢。 白鲸体色是独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难认出它们。白鲸喜欢生活在海面或贴近海面的地方。
[白鲸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 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自由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第25课(学生齐读课题)--《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给我们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
2. 集体交流阅读情况。
3. 默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 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大概有以下两个问题: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2) 娃丽为什么能管信箱了?
3. 学生默读课文,解答问题。
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分角色朗读(师指导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析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品格。
四、总结全文,谈感受
1.给每个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2.根据小标题复述课文。
3.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感受?用自己的话赞美娃丽。
4.结合实际:假如是你遇到了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做?
五、课后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寄信基本常识
1. 挂号信比平信慢。挂号信要确保每一站“签到”,所以会比平信还慢个2~3天;
2. 邮编的含义:
我们常常说邮编是对一个地区的编码,就算写错了也无大碍。这种认识是很不确切的。其实一个邮编对应于一个邮局,也就是说,可能你楼下的邮局的邮编是xxxxx1,远处的是xxxxx2,你把邮编写成xxxxx2,信件有可能就寄到远处的邮局了。(当然邮局也会自己去检查地址和邮编是不是匹配,作出相应的处理,但是我们自己最好写清楚。)
3. 电话查询。
如果邮编和地址写对了,那么你就可以通过电话向某一具体邮局咨询。当然规定是挂号信允许寄件人查询,但是不允许收件人查询,但是咨询一下、协商一下是可以的;EMS可以在网上或者打电话查询。
4. 办理注意事项。
(1)邮件于每日下午4时前截止收件(逾期则隔日处理),于每日下午4时30分至邮局寄发。
(2)单位公务用信件,以20封或总金额300元为限,超过者需请各单位自行处理。
(3)单位若有大批信件需邮寄时,请以大宗邮件方式处理,信件以50或100件为单位,捆装整齐。
[信箱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1. 解题:“高山流水”指代什么?“知音”又指什么?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2. 结合课题和最末一段,提出疑问。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 通读课文,勾出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特别是“捺”字的读音。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 结合课后2题,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自己的知音?伯牙得子期赏识后,为什么激动不已?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5~7段,勾画描写子期和伯牙的神态、语言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 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为什么钟子期要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听伯牙的琴声?伯牙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进而把琴摔得粉碎?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8~12段,勾画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 自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如果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2. 交流。
3. 积累本课词语,完成课后第3题。
参考资料
☆俞伯牙诗两首
其一
忆昔去年秋,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 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其二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高山流水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