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教案(共含17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slongpk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而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这三项活动的学习资源不难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但三项活动各有特点,其活动方式、重点、达成的目标各有不同,教师在指导时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1.关于“编一辑‘自然日志’”。这项活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在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其次,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第三,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第四,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具体涵义的了解、搜集谚语等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则应侧重于自主探究。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组织与指导。
2.关于“谱一支‘春天的赞歌’”。这一活动是对前一项活动的伸展和提升,如果说,“编一辑‘自然日志’”,主要是观察春天,那么,这项活动则是歌颂春天;前项活动要求对春天“跟踪了解”,用理性去认知,此项活动则要求对春天“深情投注”,用心灵去体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第一,“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开展这项活动期望实现两个目的:(1)提升、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写作的过程是对以前的观察进行再“观察”的过程,即反思与体验的过程,是对已有观察的提炼,是对情感的激发和提升。因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对春天的热爱、欣赏之情,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2)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教材提示了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可以写成诗歌、散文、杂感,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其写作特长,来充分表达对春天的感情。实际上,除教材提示的体裁外,还可写成童话,甚至可以创作歌词,由自己或请人谱曲等。第二,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开展这一活动旨在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纳入“为画题诗”“为诗配画”学习活动的成果,将“配画诗”或“诗配画”在墙报里展出,或许会为墙报增色生辉。如果墙报“版面”已被占用,也可采用“春天的赞歌──散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关于“创作一幅‘诗画’”。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再次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同时通过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用诗笔、画笔表现春天。教材中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任选一项。教师对“为画题诗”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为画题诗,通常要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画作,对这样的画作题诗,便于展开、发挥;第二,为画题诗不是对画面或画意简单复述,而是表达对这幅画的独特理解和再创造。通常是抓住画面最有特色、最有意趣“那一点”生发开去,发挥想像,点睛传神;第三,其诗作一般不宜过长,不要喧宾夺主。教师对“为诗配画”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为诗配画,不仅要理解诗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联想;第二,配画不是对诗意的直观的面面俱到的“图解”,而是要描绘出诗中某种的神韵。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先提供一些范例,并进行解说;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观摩这方面的资料(网络上“诗配画”、“画题诗”的作品较多,可资参考)。
无论是“为画题诗”,还是“为诗配画”,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不能要求过高,以激励为主。
“诗情画意”本就相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共同围绕“春天”的主题,先让有绘画专长的同学来作画,然后由会写诗的同学来题诗;或者反过来,先由同学写出诗作,然后再由另一同学来配画。对这种合作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便于在合作中切磋研讨,品评揣摩,相互启发,共同长进。
4.关于写作。教材只设计了作文题“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而对作文的体裁没有要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从文题看,这两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学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语言特点,应大力提倡学生富有灵性的表达,理解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视角,防止用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正统观念去钳制学生的思维;(2)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矫情。装腔作势、虚情、矫情是学生抒情性作文中的一大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在于没有自己的体验,而是在追求对成人世界“正统情感”的迎合。真情来自真切的感悟、心灵的震颤,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活动评价
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在内容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而丰富的诗情,进而引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诗意体验;在评价方式上,让学生多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此外,教师要参与评价,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阶段性评价。三项活动及写作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应及时予以评价,甚至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如果等到活动全部结束再来评价,就有可能失之于笼统,不利于及时纠偏导正。当然,全部活动结束后还应该有总结性评价。
2.在加强过程评价的同时,“学习结果”应成为本次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对“编一辑‘自然日志’”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自然日志”的编辑质量和交流的效果;对“谱一支‘春天的赞歌’”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诗、文的表达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对“创作一幅‘诗画’”活动的评价,要看学生选诗、选画的贴切性和创作的水平。
3.对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较差但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善于发掘、发现这些同学的优长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四、参考资料
(一)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二十四节气释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现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七月,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三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谷雨降雨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有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春社日雨年定丰 秋社日雨年丰稔
正月
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三月
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四月
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
五月
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
六月
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七月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八月
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九月
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高
十月
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
十一月
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
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年来,若然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四)节气与气象的农谚
我国是以农立国,历代乡贤老农口语,根据他们对云、雾、雷、风、雨、旱、潦、丰、歉的历久观测所得的经验,用来编造许多农谚作为终年耕种作息的依据。虽不一一应验,但亦有些可靠性,对从事农时和预防灾害的降临,有备无患而极有裨益。兹举我国民间有关天气之晴雨预测农谚供参考。
“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上元若下雨,清明定放晴。
“顶看初三,下看十八。”每月初三日与十八日若有雨则继续下。
“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则直至清明这段期间雨量较多。
“春寒雨多,冬寒雨散。”春天若天气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稀少。
“春黑冬白,雨仔泄泄。”春天满天布黑云,冬季满天白云,则细雨绵绵,下不停之意。
“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也。
“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观早晨之雾来卜晴雨。
“春南夏北,无水磨墨。”春天若吹南风,夏天若吹北风,则雨水甚少,有旱灾之虞。
“二月二打雷,稻尾较重捶。”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这一天若打雷,卜早期稻谷丰收。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有雨,则病人就少。
“雨打五更日晒水。”即五更忽然下雨,中午必晴。
“一点雨一个灯,落到明朝也不晴。”即一点雨水一个泡,落到明天早也不会停,而继续有雨。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有收。”清明日若有南风吹,可卜大丰收之年。
“三月死鱼鳅,六月风拍稻。”三月若过份酷热,水中部分泥鳅酷死,象征台风及早来,六月稻谷会受其吹毁。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若下雨,则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则干旱无雨,酷热异常。
“西北雨,落不过田埂。”夏季常见的雷雨(骤雨)来自西北方向,愈下得快,愈停得快。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放。”端午节后始无寒气。
“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小暑前后十天内,若吹东风,则有台风来袭。大暑前后早晚泛出红霞,表将有台风。
“空心雷,不过午时雨。”早晨一阵雷响,中午前一定有雨。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六月初一日,如有雷鸣,年中则少有台风。
“六一九,无风水也哮。”六月十九日必定有风,否则必有雨。
“七一雷,一雷九台来。”七月初一日若有雷鸣,年中台风必定很多。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菜园内受熬煎。”夏至日吹西北风,可卜年中什稻有歉收之虞也。
“立秋无雨最堪悲,万物从来只半收。”立秋日若无雨,万物可能不丰收。
“东闪太阳红,西闪雨重重,北闪当面射,南闪闪三夜。”夏秋相交时,东闪电表无雨,西闪电重重有雨,北闪即有雨,南闪卜迟迟少雨。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雷鸣,则迟禾少收之报。
“好中秋,好晚稻。”中秋月明朗,预卜丰收。
“快雨快晴。”骤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突然起风不到明天,突然下雨不会到天黑。
“重阳无雨一冬晴。”九月初九日若无雨,可卜下半年雨量稀少。
“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立冬日之天干逢壬字,来年高处之田有歉收之虞。
“冬至天阴无日色。”可卜来年定唱太平歌。
“十二月南风现报。”十二月间若吹南风则马上下雨。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日不冷,可卜人畜多疾之情。
“晨雾罩不开,戴笠披水衣。”观早晨之雾若久久不散,往往变雨,农夫下田不得不披上水衣。
“送神风,接神雨。”十二月廿四日是送诸神上天的日子,这时若吹风则下年正月初四日接神下凡时则会下雨之卜测。
(五)二十四节气推算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天半,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者,有节无气之月,即阴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兹将节气与阴历月份关系,表列于后:
立春正月节 雨水正月气 惊蛰二月节 春分二月气 清明三月节 谷雨三月气
立夏四月节 小满四月气 芒种五月节 夏至五月气 小暑六月节 大暑六月气
立秋七月节 处暑七月气 白露八月节 秋分八月气 寒露九月节 霜降九月气
立冬十月节 小雪十月气 大雪十一月节 冬至十一月气 小寒十二月节 大寒十二月气
李萍
作者:杨晓梅 教案来源:湖北省荆州市东方红中学
一、活动目标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通过赏春、赞春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艺术欣赏能力和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提高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活动指导
(一)课前活动
1.分工: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自结小组,分组活动。
2.内容:对教材安排的三项活动内容作适当调整,其中“活动三”为必选内容,其它两项内容可任选一项。
活动一:在自然、生活中寻觅春天。从春天的六个节气中任选一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诗句,并在大自然、校园或社区中,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观察记录,辑成“自然日志”。
活动二:在文学、艺术中感受春天。搜集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歌曲、绘画、图片,选择一幅“诗画”作品,为诗配画或为画题诗。
活动三:在创作、体验中赞美春天。选择一种最喜爱的方式,通过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的形式赞颂春天。
(二)课中活动
1.组员展示编辑成果,解说观察、记录动植物的'情况,并简介编辑的“自然日志”。可邀请生物老师参与评价活动成果,师生投票选出“最佳‘自然日志’”。
2.组员展示搜集的绘画、图片和自己创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并朗诵部分诗文,然后小组合作演唱关于春天的歌曲。可邀请美术老师参与评价,对“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予以点评,师生共同评选“最佳诗画奖”。
3.每人展示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并介绍有关情况,评出“最佳手抄报”或“最佳墙报”。
三、写作指导
1.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
2.写法指导:自由选择文体,可以写成诗歌,可以写成散文,可以写成小说,当然也可以写成一般记叙文。但无论什么体裁,这两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学性强的特点。
写作时,要努力做到:
语言文字尽可能新鲜优美。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来自生活的语言才新鲜;多用优美雅致的佳词,多用形象生动的美句,加上富有灵性、精致的表达,语言一定优美。
手法运用尽可能灵活多样。善用各种修辞手法,巧用各种表现手法,结合多种表达方式,这样的文章会更精彩。
情感表达尽可能自然真切。叙真事,诉真情,不夸大修饰,不装腔作势,不虚情,不矫情,来自真切感悟、心灵震撼的情感,才会吸引人、感染人。
四、总结评价
阶段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整体评价与个别差异结合。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而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这三项活动的学习资源不难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但三项活动各有特点,其活动方式、重点、达成的目标各有不同,教师在指导时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1.关于“编一辑‘自然日志’”。这项活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在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其次,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第三,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第四,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具体涵义的了解、搜集谚语等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则应侧重于自主探究。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组织与指导。
2.关于“谱一支‘春天的赞歌’”。这一活动是对前一项活动的伸展和提升,如果说,“编一辑‘自然日志’”,主要是观察春天,那么,这项活动则是歌颂春天;前项活动要求对春天“跟踪了解”,用理性去认知,此项活动则要求对春天“深情投注”,用心灵去体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第一,“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开展这项活动期望实现两个目的:(1)提升、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写作的过程是对以前的观察进行再“观察”的过程,即反思与体验的过程,是对已有观察的提炼,是对情感的激发和提升。因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对春天的热爱、欣赏之情,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写一篇。(2)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教材提示了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可以写成诗歌、散文、杂感,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其写作特长,来充分表达对春天的感情。实际上,除教材提示的体裁外,还可写成童话,甚至可以创作歌词,由自己或请人谱曲等。第二,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开展这一活动旨在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纳入“为画题诗”“为诗配画”学习活动的成果,将“配画诗”或“诗配画”在墙报里展出,或许会为墙报增色生辉。如果墙报“版面”已被占用,也可采用“春天的赞歌──散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关于“创作一幅‘诗画’”。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再次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同时通过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用诗笔、画笔表现春天。教材中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任选一项。教师对“为画题诗”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为画题诗,通常要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画作,对这样的画作题诗,便于展开、发挥;第二,为画题诗不是对画面或画意简单复述,而是表达对这幅画的独特理解和再创造。通常是抓住画面最有特色、最有意趣“那一点”生发开去,发挥想像,点睛传神;第三,其诗作一般不宜过长,不要喧宾夺主。教师对“为诗配画”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为诗配画,不仅要理解诗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联想;第二,配画不是对诗意的直观的面面俱到的“图解”,而是要描绘出诗中某种的神韵。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先提供一些范例,并进行解说;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观摩这方面的资料(网络上“诗配画”、“画题诗”的作品较多,可资参考)。
无论是“为画题诗”,还是“为诗配画”,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不能要求过高,以激励为主。“诗情画意”本就相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共同围绕“春天”的主题,先让有绘画专长的同学来作画,然后由会写诗的同学
学来题诗;或者反过来,先由同学写出诗作,然后再由另一同学来配画。对这种合作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便于在合作中切磋研讨,品评揣摩,相互启发,共同长进。
4.关于写作。教材只设计了作文题“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而对作文的体裁没有要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从文题看,这两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学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语言特点,应大力提倡学生富有灵性的表达,理解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视角,防止用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正统观念去钳制学生的思维;(2)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矫情。装腔作势、虚情、矫情是学生抒情性作文中的一大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在于没有自己的体验,而是在追求对成人世界“正统情感”的迎合。真情来自真切的感悟、心灵的震颤,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活动评价
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在内容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而丰富的诗情,进而引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诗意体验;在评价方式上,让学生多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此外,教师要参与评价,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阶段性评价。三项活动及写作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应及时予以评价,甚至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如果等到活动全部结束再来评价,就有可能失之于笼统,不利于及时纠偏导正。当然,全部活动结束后还应该有总结性评价。
2.在加强过程评价的同时,“学习结果”应成为本次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对“编一辑‘自然日志’”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自然日志”的编辑质量和交流的效果;对“谱一支‘春天的赞歌’”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诗、文的表达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对“创作一幅‘诗画’”活动的评价,要看学生选诗、选画的贴切性和创作的水平。
3.对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较差但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善于发掘、发现这些同学的优长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四、参考资料
(一)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二十四节气释义
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现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七月,夏至是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一月,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三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称为夏至、冬至。又因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代又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谷雨降雨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之生长发育,古代称为雨生百谷。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有成熟,故称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条件,露水凝结得较多,呈现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有积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
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
学习
目
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重
难
点
预
测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学法指导 导 学 过 程 续备、补备
学生笔记栏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一、自主预习
温馨提示。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我进行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3,任选内容1或内容2。
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咱们县城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2: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2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
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3: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1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2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3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二、合作探究
分组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任务
1.编辑“自然日志”。
2.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3.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4.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三、挑战展示
课内活动
(一)教师导入: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 、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3.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1.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2.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3.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4.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1.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2.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3.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4.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
四、归纳反馈{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
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本教案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纵观全教案,板块清晰,活动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1.2项内容可任选,第3项必做,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创造性发挥。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创造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本教案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活动过程设计细致而有层次性,活动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择,活动流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一篇能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学习教案
学
案
小
结
王彩花
一、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课外活动
(一)选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3,任选内容1或内容2。
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2: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2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3: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1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2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3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春江晚景>
(二)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三)成果呈现方式
1、编辑“自然日志”。
2、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3、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4、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四)教师指导
1、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1)二十四节气歌。
(2)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3)《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2、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1)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
(2)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3)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六、课内活动
(一)教师导入: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3、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展示――春天的赞歌
1、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2、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3、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4、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1、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2、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3、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4、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三)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
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点评:
本教案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纵观全教案,板块清晰,活动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1、2项内容可任选,第3项必做,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创造性发挥。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创造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本教案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活动过程设计细致而有层次性,活动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择,活动流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一篇能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学习教案。
[课件1―课件2,展示课题、目标]
[活动目标]
1、认识春天的一些物候特征,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提高观赏自然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3、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感情,培养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提前2周做好准备工作:
(一)、分组分类引导
发布活动信息并指导学生搜集与“春” 有关的资料。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小组:一组寻找现实中的“春天”,要观察记录,拍摄照片;一组寻找谚语、成语中的“春天”; 一组寻找诗文中的“春天”; 一组寻找画中的“春天”(收集与“春”有关的绘画作品,更要鼓励组员自己绘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相应的资料,然后把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汇编在一起;同时,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材料做好赏析工作。
(二)、合作引导
给小组布置任务时,要明确每个人的项目角色,让每个人都承担一份责任,在活动中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三)、准备好多媒体。教师要通过课件把几个小组的材料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时间安排]
课堂展示2课时;写作2课时。
[课堂交流展示]
教师引入:[课件3―课件4]
朱自清的《春》,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文学作品,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春之美!
春天是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许多画家、散文家、诗人都用自己的传神之笔,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春天吧!
(从现实中的“春天”;谚语、成语中的“春天”;诗文中的“春天”;画中的“春天”来感受)
(一)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欣赏资料。
(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它让同学们都有活动展示的机会,也可以形成知识的交叉吸收。用时10分钟左右)
(二)小组公开展示资料:
1、现实中的“春天”(教师先展示课件5――课件9中的图片,同时给予赏析,激起大家的审美体验,然后由本小组代表发言)[课件5――课件9]
(1)自然日志:介绍自己观察的某种植物在春天里每天的微妙变化。
(2)图片介绍:介绍自己收集的或亲自拍摄的“春天”的图片(重在赏析,重在谈情感体验)
(教师给予评价)
2、谚语、成语中的“春天” (教师先展示课件10――课件14中的图片,作为例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后由本小组代表发言)[课件10――课件14]
(1)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2)民间流传的与春天天气有关的一些农谚:
①“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上元若下雨,清明定放晴)
②“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芒种日若下雨,则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则干旱无雨,酷热异常)
③“二月二打雷,稻尾较重捶”
(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这一天若打雷,卜早期稻谷丰收)
④“春寒雨多,冬寒雨散”
(春天天气寒冷,雨水必多;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稀少)
⑤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有收”
(清明日若有南风吹,可卜大丰收之年)
(3)关于春天的成语: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春光无限 春深似海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回大地
春色满园 春山如笑 繁花似锦 含苞欲放
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雨后春笋 姹紫嫣红
(教师对本组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
3、诗文中的“春天”(教师先展示课件15――课件22中的诗词,欣赏视频――《春》。优美的画面和诗词相得益彰,一定会激起大家对美的赞叹!然后由本小组代表发言)[课件15――课件22]
(1)朗读收集的古诗词并进行赏析。
(2)朗读现代诗和散文并进行赏析。
(3)朗读自己创作的文章并进行赏析。
(教师给予评价)
附:课件中展示的和“春天”有关的一些诗文
①桃花依旧笑春风
②梨花一枝春带雨
③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
④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⑤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4、画中的“春天” (教师先展示课件23――课件33中的国画,然后启发大家配以恰当的诗词,在诗情画意中体会春色之美!然后由本小组代表发言)[课件23――课件30]
(1)出示组员收集的和春天有关的绘画作品,讲解后让同学配诗。
(2)出示组员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并介绍创作时的感受。
(教师给予评价)
附:课件中展示的充满画意的一些诗句
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②黄四娘家花满蹊 ,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⑤借 问酒 家 何 处 有?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三)各个小组展示完毕后,师生总结:[课件31]
我们在这次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并进一步培养了观赏自然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下面,师生共同对四个小组收集的资料和展示资料的方式及效果给与对比评价和总结。
五、写作训练[课件32]
春天带给我们无限生机,无限的乐趣。当我们踏着软软的小草,赞美之情一定会油然而生。让我们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想像来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吧!
请以“春天”或“我心目中的春””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出真情实感;600字左右。
(说明:整个活动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启发、引导,评价等作用,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教师要亲自参与其间,不妨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的绘画作品和散文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附:充满春意的一些古诗词
1、《绝句》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春晓》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绝句》宋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鸟鸣涧》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渔歌子》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7、《江南春》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9、《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0、《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1、《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2、《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同学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同学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
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
【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同学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课时布置】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外活动]
一、选题
教师向同学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和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布置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发明性改编。要求同学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3,任选内容1或内容2。
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学校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同学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2: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2、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3:在发明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1、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2、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3、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示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和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二、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
由师生一起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容纳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同学。因为在同学能力差异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同学深入和多样化的考虑,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相互距离越近越好,便于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
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身明确的任务,通过承当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三、效果出现方式
1、编辑“自然日志”。
2、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3、唱出自身改编的“春天之歌”。
4、介绍自身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四、教师指导
1、为同学提供参考资料:
⑴ 二十四节气歌。
⑵ 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⑶ 《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2、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⑴ 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同学欣赏。
⑵ 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⑶ 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同学提供有关网站。
[课内活动]
一、教师导入
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效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3、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展示──春天的赞歌:
1、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2、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3、由同学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效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4、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同学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发明──诗情画意的春天:
1、展示同学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2、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3、由同学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发明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4、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同学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三、活动小结
同学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和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同学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效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同学的作用。
说明: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同学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点评】
本教学设计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纵观全教学设计,板块清晰,活动流程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同学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1、2项内容可任选,第3项必做,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发明性发挥。效果的出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发明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同学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同学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同学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同学充沛享受胜利的喜悦。活动过程设计细致而有层次性,活动内容可根据同学实际进行选择,活动流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一篇能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规范的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的.
1学会用心观察、勤于记录,了解春天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
2在寻觅、观赏、赞美春天的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学会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灵性地抒写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3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和对自然初步的观赏能力,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 教学重点
学会用心观察、勤于记录,了解春天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
三 教学难点
在寻觅、观赏、赞美春天的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学会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灵性地抒写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四 教法设计自主探究 创设情境
五 学法指导观察 发现 探讨
六 教具使用常规
七 课时安排两周观测 一节课堂活动
八 板书设计
九 教学步骤
活动设计:
1、通过网络、书籍或请教他人等方式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内容,比如:“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时间、特征等。
2、在校园里、社区中或家庭内,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以“自然日志”的形式记录下它们在春天的变化。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
活动准备:选择好观察目标,了解“自然日志”的写法。
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记录方式上可以是文字与图片(比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例如
观察时间: 观察对象: 观察主题:冬青叶片在春天的生长
参与观察人员: 记录员:
观察记录:前两天冬青的枝杈顶端抽出了几片新叶,今天我们来看时这些新叶的数量增加了很多,好像突然冒出了好几节。叶片是粉嫩的翠绿色,在阳光下是半透明的,和老的浓绿色的叶片呈现完全不同的感觉。
观察感受:朱自清在《春》这篇里描写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冬青新叶也是这番感觉。春天真的有魔力,她让生命在她的季节里不知不觉就焕发出成长的气息。
3、请科学老师对学生的“自然日志”进行评价。
活动目标:
1、注重以“春天”为话题,引导同学积累关于春天的俗语、谚语、成语和诗词名句,注重同学的文化积累,以提高同学的文化素养。
2、通过寻觅春天,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同学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生长变化的过程与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感情。
3、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与艺术欣赏能力。
4、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课时:四课时,第1、2课时同学集中活动。第3、4课时同学自由作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同学诵读写春天的名篇:朱自清的《春》;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总给人带来许多希望、生机,古往今来,许多画家、散文家、诗人都会用自身的传神之笔,去描写春天的景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去感受春天的美景吧!
(二)同学分组活动:
A、成语中的“春天”
B、诗文中的“春天”
C、绘画中的“春天”
D、实际中的“春天”
E、我心中的“春天”
活动要求:
A组:收集能够描写春天成语的,不少于10个,请选择其中6―8个写一段话,描绘春天。
B组:收集诗词中写“春天”的名篇名句,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C组:创作一幅“诗画”。给一幅有关春天的画题诗或者为诗配画。
D组:实际中“春天”:春天自然风光在变,人也在变,同学们的目光脚步乃至整个心态是不是因为沐浴了春天的春风、春雨和春光变的更加明澈,矫健和朝气蓬勃了?请描写春天的风景画和人情画。
E组:春天到了,一定会引发你很多思绪和感触,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写出来。
(三)活动效果展示
一、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课外活动
(一)选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3,任选内容1或内容2。
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2: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2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3: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1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2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3可模仿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春江晚景>
(二)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三)成果呈现方式
1、编辑“自然日志”。
2、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3、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4、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四)教师指导
1、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1)二十四节气歌。
(2)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3)《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2、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1)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
(2)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3)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六、课内活动
(一)教师导入: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3、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展示――春天的赞歌
1、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2、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3、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4、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1、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2、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3、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4、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三)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
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点评:
本教案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纵观全教案,板块清晰,活动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1、2项内容可任选,第3项必做,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创造性发挥。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创造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本教案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活动过程设计细致而有层次性,活动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择,活动流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一篇能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学习教案。
题目:“我心目中的春天”
参考资料:
关于春天的成语:
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满面春风,春光无限,四季回春绿草如荫,春风和气春光漏泄春光明媚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晖寸草春回大地春兰秋菊春暖花开春色撩人春色满园春山如笑春深似海春生秋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笋怒发春蛙秋蝉春意盎然春意阑珊红情绿意花红柳绿花香鸟语枯木逢春柳暗花
《寻觅春天的踪迹》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注重以“春天”为话题,引导同学积累关于春天的俗语、谚语、成语和诗词名句,注重同学的文化积累,以提高同学的文化素养。
2、通过寻觅春天,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同学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生长变化的过程与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感情。
3、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与艺术欣赏能力。
4、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课时:四课时,第1、2课时同学集中活动。第3、4课时同学自由作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同学诵读写春天的名篇:朱自清的《春》;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总给人带来许多希望、生机,古往今来,许多画家、散文家、诗人都会用自身的传神之笔,去描写春天的景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去感受春天的美景吧!
(二)同学分组活动:
A、成语中的“春天”
B、诗文中的`“春天”
C、绘画中的“春天”
D、实际中的“春天”
E、我心中的“春天”
活动要求:
A组:收集能够描写春天成语的,不少于10个,请选择其中6—8个写一段话,描绘春天。
B组:收集诗词中写“春天”的名篇名句,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C组:创作一幅“诗画”。给一幅有关春天的画题诗或者为诗配画。
D组:实际中“春天”:春天自然风光在变,人也在变,同学们的目光脚步乃至整个心态是不是因为沐浴了春天的春风、春雨和春光变的更加明澈,矫健和朝气蓬勃了?请描写春天的风景画和人情画。
E组:春天到了,一定会引发你很多思绪和感触,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写出来。
(三)活动效果展示
(四)同学作文
题目:“我心目中的春天”
参考资料:
关于春天的成语:
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满面春风,春光无限,四季回春绿草如荫,春风和气春光漏泄春光明媚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晖寸草春回大地春兰秋菊春暖花开春色撩人春色满园春山如笑春深似海春生秋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笋怒发春蛙秋蝉春意盎然春意阑珊红情绿意花红柳绿花香鸟语枯木逢春柳暗花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反思
《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结束,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思路,完成了活动过程,原计划是在教室开展活动的,考虑到活动的形象性,最后还在多媒体教室来进行。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提前安排同学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组织,感觉总有一些不到位之处,特别是在第一个活动环节——寻觅春天的踪迹时,大家对春天的各种物种的观察不到位,只是感觉有这么回事,通过此活动也让我认识到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否则,在今后的学习中可能会对同学们的作文写作影响特别大,因为观察不仔细,描写肯定不会具体的。在第二个环节——文人心中的春天的活动时,许多同学首先想到的还是朱自清的《春》,多数同学还记得其中的语句,说明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非常认真地记过《春》,但也有部分同学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对于名篇的记诵不到到位,甚至于对学习语文保持一个冷淡的态势,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特别在意,否则对于整个班级的影响不会太好;在第三个环节——诗与画的活动开展时,首先展出春天的画面,让同学们想自己曾经学过的诗与画相配,考虑的多数是同学们课后对诗的记诵情况,结果表明大家对于教科书后面的诗词记诵不积极。通过一个活动,引导同学们教科书中要求大家记诵的课文的重视,要求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对于自己的语文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不能总是留余地,这样的结果影响太大。
在活动开展活动中,主要是在第二环节“文人心中的春天”之后,考虑到让活动的气氛浓一点,同学们的参与积极一点,临时增加了一个与春有关的成语的接力,在接力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的场面让整个活动进入一个小高潮,积极被调动了起来,对于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过程性收益。
活动的准备过程和开展过程,感觉影响特别大的应该是没有提前让同学们作好准备,这是最大的败笔,当然这是因为前一节课时,临时有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但这并不是正当的理由,因为,事后也应该有时间去安排一切的,只是自己并没有将此事完成放在心上罢了。
学校正在开展《问题式教学实践探究活动》,要求大家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在此活动中,通过一个小小的活动,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在活动中参与的意识非常强烈,只是由于部分同学可能是因为知识面的原因或从来没有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吧,拒绝参与,但在此活动中,同学们对于春天的画面的.兴趣,特别是许多植物破土而出的那种感觉,同学们真正地感受到了春的力量与富有生命力。此时的同学们的眼睛里所发出的是一种奇异的眼神,那眼神说明每一个同学都是宏大的世界,都是可开发的处女地。正是因为同学们所表现出的灵光,才让我改变教学活动环节,增加了一个接力活动,也也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在备课时,特别要考虑如何备学生,也是我们在备课时常常会不认真考虑的地方。
影响同学们学习的东西,其实不是同学们自身的东西,而是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同学们的光趣点,没有充分将同学们的光趣点加以激发,才会造成许多课堂的死气沉沉,没有生气!
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同学们在本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最感光趣的是什么,同学们现在心里想的是什么,这样有利于今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教学内容与同学们的兴趣点整合在一起,我相信今后的课堂肯定是充满生机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一、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3、评委组评价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1、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2、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3、评委组进行评价。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1、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2、由学生评委进行评价。
(三)活动小结
学生齐读朱自清《春》。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寻觅春天的踪迹》课后反思
向常容
在本节课的活动之前,能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学生搜集到了许多春天的常识、描写春的优美句子及名家名篇、古诗词等。时值油菜花开的春暖季节,上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有良好的生活体验。我认为在本次活动中有以下成功之处:
一、活动五一节步骤清晰,紧扣春天这一主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情春天,赞颂春天。
二、活动设计科学,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分数比赛、音乐),学生乐于参加,寓教于乐,有评价和反馈,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三、内容丰富,准备充分,能与当前春天时令紧紧结合,让学生在观察中体悟,在体悟中学语文,积累生活常识。
课堂教学往往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不足之处:
一、活动进行中欠指导:精美散文融入第一环节中,使各版分类不严格;
二、学生在活动中规则不严,导致部分同学长篇大论,大大减少了其他同学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这项深不可测的艺术中,我一定要不断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阶段目标要求: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
(2)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3)耐心专注地倾听,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
(4)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共同讨论、分析问题,能自主查找资料。
2、教材分析:
《寻觅春天的踪迹》是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紧跟第二单元之后的一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编辑“自然日志”,谱一支“春天的赞歌”,创作一幅“诗画”这三项活动。第二单元是散文诗单元,将此次活动编排在第二单元之后,是有意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观察自然,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对自然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进一步的训练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在能力培养还是情感提升方面,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大胆地去体验生活,整理资料,完成活动的任务。
3、学情分析:
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写作能力,他们对一些古诗词、优美的文句有一定的积累,对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一定的认识,也能够自主运用。并且作为农村的孩子他们比城市孩子会多一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对身边的春天有自己的体验,是这节活动课的有利条件。他们还保留着孩子的天真、好奇、逐步有自己的思想及认识,对社会、自然有着探索精神,但也有待进一步的培养他们的动手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情趣。
4、评价分析
(1)写作评价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3)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5)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二、活动目标分析
1、活动目标:
(1)积累关于春天的成语和诗词名句,注重文化积累,以提高文化素养。
(2)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激发热爱春天的情感。
(3)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4)学会从自然、生活中选取素材,抒写心中美丽的春天。
2、活动重难点:
⑴注重“春”文化知识积累,激发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
⑵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
三、教学策略分析
1、教法
启发引导法、问答法、点拨法
2、学法
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和媒体设计
◆教师准备
1、搜集资料(关于春的诗文、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2、布置学生搜集春的资料。
◆学生准备
1、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成语,古诗,精美文段。
2、以《寻觅春的的踪迹》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发挥想象作“诗配画”一幅。
◆媒体设计
多媒体、音响设备、幻灯片演示、视频片段展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活动课及写作课)
六、教学过程:
七、评价设计
教学板书设计
春之美――成语积累
寻觅
春天春之诗――古诗、散文朗诵
春之情(珍惜大好时光)
踪迹(春在心中)
八、教学反思
这是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在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积累关于春的成语、诗文,办了主题《寻觅春天的踪迹》的手抄报,诗配画作品,为的是学生在课堂展示时有充分的资料。整堂课包括“春之美”、“春之诗”、“春之画”、“春之情”几部分,融听说读写于其中。前三部分是对春天景色的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积累成语、春天的诗文和诗画作品,第四部分让学生在充分欣赏积累的基础上抒发情感,明白春天不止在大自然,更在人们心中。只要心中有春,就会有梦想和希望。
在本堂课中我尽量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在“春之美”、“春之诗”、“春之画”、“春之情”的自由天地中共同分享了春的知识、春的信息、春的喜悦,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的人格和审美情趣得到发展与升华。真正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回归自然的乐趣。
当然,这节活动课中还有不少不足之处。首先,在欣赏“春之美”的环节中,学生观察不够仔细,比如春雪、蓝天、白云这些事物同学们没有回答出来。其次,在“春之诗”这个环节中,每组只派一位代表朗诵,同学的参与面不够广,学生的朗诵水平还需提高。还有,在“春之情”环节中,由于时间紧迫,学生所写的描写春天的语言展示点评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改进,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变得精彩起来。
综合性口语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过程完成后反思如下:
一、不可低估学生的想象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搜寻一下春天的特点。学生们可是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真是把春天的特点说得太好了。今后一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时间。
二、要注重积累,不只是学生老师更应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说出了很多有关春天的知识,包括谚语、俗语、诗歌、故事等,有很多知识连作为教师的我都感到有些陌生,真是汗颜。
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加强学习,多做积累,立志做到用自己一桶水的量来满足学生一碗水的需求。
本教案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纵观全教案,板块清晰,活动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一、课堂主旨:教会学生如何将好词好诗好句运用在自己描写春天的作文里。
二、现实学情:初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训练就是关于春天的,本节就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这一单元的课文(《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浪之歌》《雨之歌》)都是散文,而且都是运用了象征、拟人、排比等手法来表达。那么学生如何将优美的散文句子写出来成为自己的,是很有难度的。在平时上课时,也曾有意识地进行了仿写训练,有的学生写的句子让人啼笑皆非:如仿写“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一句,有同学写出“我是叔叔的侄子,父亲的儿子,祖父的孙子”这样的废话来;还有写成“春天是冬天过去了的季节,是夏天没到的季节,是离秋天还远的季节”。如此水平,并非愚人节的搞笑,距离中考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平时作文如果不加以强化引导,他们的应试文章会是荒芜一片。因此,整体设计时尽量让他们感受到作文是可以“做”的,但前提是要掌握相关的语词、诗句和优美的散句,同时还得加以运用。
三、不过大家对春天的各种物种的观察不到位,只是感觉有这么回事,通过此活动也让我认识到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否则,在今后的学习中可能会对同学们的作文写作影响特别大,因为观察不仔细,描写肯定不会具体的。
四、在诗与画的活动开展时,首先展出春天的画面,让同学们想自己曾经学过的诗与画相配,考虑的多数是同学们课后对诗的记诵情况,结果表明大家对于教科书后面的诗词记诵不积极。通过一个活动,引导同学们教科书中要求大家记诵的课文的重视,要求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对于自己的语文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不能总是留余地,这样的结果影响太大。
五、运用的过程是个需要揣摩的过程,有的学生一两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下笔,其实就是在思考如何运用、运用哪句最恰当了。语言的运用是需要动脑子的,而我们的学生恰恰动脑动手能力弱了,这一细节针对性很强。
★ 寻觅春天踪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