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哉,苹果(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曹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美哉,苹果
--小学语文六册《我是苹果》教后感
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 陈群利
《我是苹果》这篇课文是一篇新选的教材。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短诗,当我第一次读到它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可以说,从没见过如此美丽的儿童诗歌,从没感觉到苹果是如此的美丽。说它优美,不仅仅因为诗的主体意象“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是优美的,诗的旋律是优美的,更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以及天地万物、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美。《我是苹果》教学目标的重要一条是:了解苹果为人类所做的一切,感受她博大的胸怀,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培养积极高尚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幸福观。通过表情朗读,了解苹果为人类所做一切,感受博大的胸怀。
这篇抒情的诗歌,深奥的诗歌,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来领悟它?的确很难很难。上课前,我出示一个苹果,想不到学生顿时来劲了。我以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来说说苹果的话题,好吗?学生看着这个有趣的苹果,说得可多了:苹果我最爱吃,我每天吃一个苹果;我原先不爱吃苹果,觉得有点酸,但有一次尝了苹果之后,发现味道特别好,从此我就喜欢吃了;妈妈告诉我,苹果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我们正是身体长大、长高的时候,特别要多吃些苹果之类的水果;我特别喜欢苹果那小小的、圆圆的可爱的样子;我知道苹果有的是红红的,有的是青青的。最有趣的是我小时候,把苹果当作玩具抛、踢、扔;有一次,我爷爷生病了,他想吃点湿漉漉的东西,妈妈给爷爷买了一大袋的苹果,爷爷可开心了……
同学们越说越有劲,我也马上作一小结:是呀,苹果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刚才,大家把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味道说了个够,说得可有趣了。看得出,大家都喜欢苹果……
我正想导入课文,突然,又有一只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还有!我们学过《苹果落地》这篇课文,牛顿从一只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个爱科学的男孩说得一本正经。“我还有补充,这只苹果现在还保存着呢!”又有一个爱学习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
我也很兴奋,学生已完全投入到“苹果”中了。“关于苹果的话题真是多,今天,就让我们进入到课本中的”苹果”里,去探寻一番,看看它又能告诉我们什么!”于是,我自然地引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我是苹果》。”
接着,让学生在听配乐的朗读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这么美的环境里,大家马上体会到:小苹果给人带来了好处。我又问大家: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学生通过深读课文,体会到受益的不仅仅是这些人,而是所有的人,体会小苹果给人们带来的帮助之大,而且是多方面的。大家还举了实例来说明了呢!如:学习“我的甜蜜,留进老人心窝”这句话时,有的说,也许老人很孤独寂寞,当吃上一个苹果后,顿时精神十足;有的说,不,也许老人的子女孝敬老人,给他买了好多苹果,老人吃了心里感到美滋滋的;还有的说,也许老人的子女还把皮也削了,然后递给老人,老人接过苹果,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看!一个小小的苹果,在同学们的眼里,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苹果了,它是孝心,它是甜蜜。
我紧接着问:“如果你就是苹果,你为人们做这一切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学生很快回答:“快乐、满足、兴奋、自豪。”“那么,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此时此刻,学生的朗读充满激情,有声有色,教师的言语无须再多,他们自然体会到了这小小的苹果所产生的力量了。
读完了这第二段,学生觉得还不够,说:“我还想说。”说什么呢?原来他们又想到了苹果的用处了。我想,看来,学生们已完全进入到课文中了,而课文中的句子写得那么美,大家那么爱读,我何不利用起来呢!我趁势说:“小朋友那么爱说,何况书上的句子又那么美,我们仿照句子来说,好吗?”“没问题!”一片响亮的回答声令我舒心。
到底说了些什么呢?请欣赏:
我的快乐,留在画家的画板上,
我的喜悦,写在作家的纸上。
我的香味,跳进孩子的嘴里,
我的开心,露在大家的眼里。
我使疲惫的司机增强体力,
我使劳累的作家重生灵感,
我使无精打采的人们精神焕发。
写到这儿,我想,已无须多说,这发自学生内心的话儿,就是学生感情的激发,对文本的感悟,对苹果这一美好的形象的深深认识与感知,小小的苹果里所蕴涵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博大的胸怀,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已烙在学生的脑海里。而学习后两段关于苹果对大自然,对人类的感激之情,已不言而喻。
苹果,美哉,它的色、形、味美;苹果,美哉,它有如此美的“心”;苹果,美哉,我们把苹果读得如此美;苹果,美哉,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
[美哉,苹果(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是主题单元“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教材编排本单元的用意在于让学生知道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水,社会经济建设更需要用水。使学生在认识到水的重要性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团结友爱的教育,感受在遇到危难时刻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珍惜水资源,形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习惯。本课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4.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
5.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学习他们在危难的时刻心中始终装着他人,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去关怀自己战友的伟大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关于“上甘岭战役”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书写课题,齐读。
2.一个苹果对于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在志愿军抗美援朝时的朝鲜战场上,在七天七夜没有一口水喝仍坚持作战的志愿军战士们眼中,它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一个苹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书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检查字音,尤其注意订正以下词语的读音:
血迹斑斑 血丝 烟熏火燎
3.交流: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的读书过程,通过阅读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事件,弄清文章主要叙述了八个志愿军战士分吃一个苹果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再来品读文章,学生的学习线路清楚有序,这也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
三、入情入境,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1952年冬,我志愿军在朝鲜金城以北的上甘岭阵地上,粉碎了敌人对这个阵地的大规模进攻,取得了歼敌两万五千人的巨大胜利。
在这次战役中,敌人为了攻占我军扼守在上甘岭前沿的两个阵地,在43天的战斗中,出动了大批兵力,向这个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头上,倾泻了290万发炮弹和5千多枚炸弹。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所没有过的最密集的炮火,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但是,疯狂的敌人最后还是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在这次战斗中,我志愿军指战员在给予敌人严重杀伤之后,转入坑道作战,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不仅守住了坑道阵地,并且经常向敌人发起反击,大量地杀伤敌人。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一个苹果》写的就是这次战斗中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借助这样一段记录当时战役的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战斗的激烈和残酷,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艰难处境。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感悟战士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做好铺垫。]
2.渲染情景,凸现矛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敌人继续疯狂地发动攻击,战士们在防炮洞内坚守阵地,敌人的狂轰滥炸使他们已经七天七夜没喝上一口水,水成为战士们维系生命的源泉。就在这个时刻,五连派来的火线运输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苹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请同学们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2)同学们,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战士,在连续作战,身体极度疲乏,急需水来补充体力的情况下,看到这个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香味的苹果,你会怎么做?(几口把它吞下。)而战士们是怎样做的?难道他们不渴吗?难道他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
(3)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无比需要这个苹果?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3.品评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指导感情朗读。
[此处的教学重在引领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1)关于连长,抓住一个词语“烟熏火燎”和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2)关于步话机员小李,除了抓住一个词语“沙哑”和一个句子“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外,还可以利用文中对他的这段描写:“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他接过苹果,转手给了小蓝。”进行一段语言拓展训练,让学生尝试填补此时小李的内心活动,补写他关心战友胜于关心自己的伟大品质。
(3)关于通讯员小蓝,除了抓住一处外貌描写“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之外,还要抓住他的动作描写“张开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体会他的情感变化。
4.看来每个人都很需要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连长的喉咙不再会干得(烟熏火燎);吃了这个苹果,步话机员小李沙哑的嗓子会得到(缓解);吃了这个苹果,通讯员小蓝干裂的嘴唇会得到一丝(滋润)。可为什么每个人都把这个苹果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对战士们的处境有一种真切的体验,然后发现矛盾,引导学生在矛盾面前进行深入地思考,设身处地地去感悟战士们在危难关头关爱战友胜于关爱自己,每一个人都先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提炼出文章所宣扬的主题思想。]
5.这是多么可爱的八位战士,残酷的战争没有击垮他们顽强的意志,反而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凝聚成一股更强大的战斗力。当谁也不肯吃这个苹果的时候,连长只得动员大家分吃一个苹果,感人的一幕再次发生了。
(1)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出示这个句子:“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再出示一个句子:“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引导学生对比性地阅读这两个句子,说说原因,谈谈感受。
[再次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八个志愿军战士崇高无私的同志情、战友情。]
四、以情激情,读中传情
教师小结并引读: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士们拿到苹果时,想到的不是(自己 ),而是自己的(战友),因而,没有一个人去吃那个苹果;分吃苹果时,战士们又不约而同地想到自己少吃一点,让战友多吃(一点)。这是战士间怎样的深情厚意呀!这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呢?此时,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都在(擦眼睛)。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情感(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
[有时运用巧妙的引读,能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最佳状态,借助朗读,传达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五、再读课题,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再齐读课题。
2.这仅仅是一个苹果吗?这苹果里有什么?还有什么?更有什么?
[通过让学生补充苹果的含义,再次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一个苹果 教案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第2单元混合运算 1、小熊购物 (一)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能力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法 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出示“小熊购物”的课件:今天,小熊灰灰和闹闹听说下午要开联欢会,就来到商店买些东西。你们看商店里有什么?二、探究与体验1、(出示小熊闹闹图及所说的话)小熊闹闹要买什么呢?关键使学生明确:先算4个面包多少钱,在把买两中物品一共用多少钱加起来,就是要付的钱。2、列出3×4+6或6+3×4引导:说说综合算式的含义,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感悟先乘后加的算理。3、老师板书脱式计算格式引导:把两个算式和在一起,你们能算一算,填一填吗?
教学设计 4、出示小熊灰灰手拿20元钱的图和他说话:我要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5、讨论算式中既要减法又有乘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6、如果给你20元钱,你准备买什么?三、实践与应用1、联欢会的组织者大象伯伯还为小动物们准备了一些饮料(出示试一试的第一题)2、出示小猴、小猫教材11页试一试的第(2)题,介绍:你们看,这些小动物也来买东西,他们正在算帐呢。你们快帮帮他们吧!3、根据他们的算式,猜猜他们买了什么?(试试 第三题)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1、闹闹该付多少钱? 2、灰灰有20元买3包饼干找3×4=12(元) 3×4+6 6+3×4 回多少钱?12+6=18(元) =12+6 =6+12 3×4=12(元) 20- 3×4 =18(元)=18(元) 20-12=8(元) =20-12答:闹闹该付18元。 =8(元) 答;应找回8元。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1、小熊购物(二)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能力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法 谈话法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你们喜欢闯关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闯关吧!(共有四关,每过一关,将分别得到1、2、3、4颗星,共计10颗星。)二、实践与应用1、出示第一关:计算关(14页第1题的前6道) 小组评价,全对的涂一颗星,出错的说说自己错在哪里。2、第二关:争当小医生。(16页第8题的前2道题改错题)组织评价,全对涂2颗星。
教学设计 3、第三关:找规律(15页第6题)4、第四关:解决问题(14页第2、3题,15页第4题)出现情景图,先请学生读题,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后独立解答。5、组织评选出本课的“智慧小明星”“进步星”“乐于助人星”。
板书设计 大家一起闯关 第一关:计算关第二关:争当小医生 第三关:找规律 第四关:解决问题关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2、花店买花(一)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法 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先除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先除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过些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你们准备怎样去做?既然有些同学准备买花,我们来看:出示12页情境图,引导观察,搜集信息。 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什么?二、探究与体验1、引导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板书)2、组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列出算式。3、理解算理,探究算法。小组讨论:5-24÷8,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注意什么4、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并在5-24÷8的24÷8的下面画一条线,即5-24÷8
教学设计 5、尝试解决问题引导问题:买1枝康乃馨和1枝玫瑰花,共花多少元?6、鼓励学生自己选花,编成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解答。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试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三、实践与应用1、完成试试,先说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讨论: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看练一练,看图解决问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花店买花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买1枝康乃馨和1枝玫瑰24÷8=3(元) 花,共花多少元?5-3=2(元) 8÷4=2(元) 2+4=6(元)5-24÷8 8÷4+4=5-3 =2+4=2 (元) =6(元)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2、花店买花(二)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法 练习法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先除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先除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组织一次小组数学竞赛,看哪个小组的实力强!和你的组员表表决心怎么样?二、实践与应用1、出示14页第1题后6道题订正后,看哪个小组正确率高,将得到一面红旗2、出示15页的第5题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然后再用数学知识解决。汇报时,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能比较出哪种饮料便宜,即可得到一面红旗
教学设计 3、出示16页第8题的底三道指名说说错在哪里,小组合作完成第7题。4、16页第9题能说清楚自己观察出的规律,硬币个数正确,即可得到一面小红旗5、请学生读一读数学万花筒的内容。
板书设计 花店买花 练习题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3、过河 (一)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情境,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法 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带小括号试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带小括号试题的运算顺序及应用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谈话引入:今天淘气和笑笑要和同学们去春游,我们看:(17页情境图,图中的问题不出现)二、探究与体验1、引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立即由学生自己解答2、板书:需要几只船?组织学生独立解答观察29+25÷9和25+29÷9两个算式有什么发现?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要“解决需要几只船”这个问题,就必须先算出什么?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又小括号把29+25括起来)在有加减法时,要求先做加法,我们就加小括号,请同学们独立计算。
教学设计 2、你们看,小括号能领导我们先算它里面的运算,作用真大呀!你觉得小括号像什么?三、实践与应用1、出示17页“做一做”脱式计算计算后订正时说一说想法。2、8页第1题,算算,比比3、18页第2题,看图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过 河需要几只船? 29+25=54(人) (29+25)÷9 54÷9=6(只) =54÷9 =6(只)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3、过 河 (二)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情境,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法 练习法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带小括号试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带小括号试题的运算顺序及应用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谈话引入:今天,笑笑和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笑笑特别爱动脑筋,你们看她在帮妈妈算帐呢!二、探究与体验1、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组织小组讨论: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答?(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只有有道理,要给予肯定,口头计算)2、笑笑和妈妈买东西,又去参观了体操表演:(出示第4题
教学设计 订正时,说说算式中每一步表示什么。三、实践与应用1、练习:练习三5、6题2、数学游戏:先指导学生看图,明确游戏规则,然后利用扑克牌进行游戏。课下完成第7题,可以与同学讨论。
板书设计 过 河 练 习 题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第3单元 1、辨认方向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 能辨认7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 法 发现法
学 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 辨认方向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有关方向的知识,你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方向的知识吗?(出示20的图)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说出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并板书)二、探究与体验 再找找,图中的哪些建筑物没有说到? 这些建筑物在学习的什么方向呢?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比一比哪组说的最有道理。哪个组愿意把你们的看法说给大家听?(引导学生明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板书 )
教学设计 刚才,我们又新认识了四个新的方向,谁能举例再说一说。 现在你知道几个方向?把20页下面的空格,动手做吧!三、实践与应用1、下面我们做一个找邻居的游戏,教师任意说 生:我的北面是***,全班一起说:答对了,就是***2、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简单认识一下,引导学生填书3、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事物,下课后我们到操场看一看,说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 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南 东南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2、认识路线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地方
能力目标 会借助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 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 法 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目标 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路线
教学难点 认识路线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情景创设同学们,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一年多了,老师和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你家的方向,你能给大家介绍吗?(学生说,教师画简单的路线图)二、探究与体验 同学们刚才介绍了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说的很好。今天笑笑和淘气想带大家出去玩,但他们要我们闯过四关,才带我们去呢!你们有信心闯过去吗?第一关:(出示1路车路线图,广场站改为“学校”,动物园改为“中心公园”)介绍1路车的乘车路线。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第二关:小明从商场出发坐了四站,他可能在哪 站下车?
教学设计 第三关:小红坐了三站在少年宫下车,她是从哪站上车的?第四关: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三、实践与应用1、中心公园到了(23页图)你能利用 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吗?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练一练2题)2练一练1题3、交流一下你从学校回家的路线
板书设计 认识路线 主 题 图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3、综合练习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正确辨认方向,正确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能力目标 能正确辨认简单的路线图
教 法 练习法
学 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路线、明确方向
教学难点 认识路线、明确方向
教具 课件 学具 图片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老师知道大家对方向与路线这一单元学的特别好,相信大家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吗?二、探究与体验1、淘气和笑笑来考我们了。(出示24页第一图)你知道了什么?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看哪组知道的多。2、淘气和笑笑事先把考题写成了信,快打开,完成
教学设计 三、实践与应用 同学们,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个个新型小区、生态小区,今天我们都来当“小小设计师”自由创作。和同桌说说各种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然后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综合练习根据具体情况板书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课题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教 法
学 法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 学具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原因及措施:课题情况:
[分苹果(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2-4段,凭借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5’)
1、小朋友都吃过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可是,你看到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几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看图说说成熟苹果的样子。
2、我们吃的苹果就是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要是不摘苹果熟透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苹果落地的画面,并出示课题《苹果落地》。)
3、齐读课题,说说你看到苹果落地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小朋友却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研究,成了一位大科学家。
二、自学课文:(6’)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意思。
2、标上节号,想想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检查:(5’)
1、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2、讨论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学习第2-4段:(20’)
1、那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他是怎么想的呢?课文是哪几节?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自由读课文2-4节。
2、交流学习:
1)、师边叙述,边出示课件: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忽然发现……
2)、出示句式说话:
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准备,指名说,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3)、朗读课文第2节。
4)学习生字“掉”。
3、再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他开始怎么想,后来,他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句子。
4、交流:1)、按要求说话:
他想:
他又想:
同桌互说,指名说一说。
2)、读一读3、4两节,说说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结合学习生字“言、而”,说说怎么样是“自言自语”,齐表演。划出自言自语说的话,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这两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4’)
教后感: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分学习小组学习2-5节课文,要求想一想学会了哪些生字,用“--”划出想的句子,用“~~”划出怎么做的句子。这样,分组学习时,目标更明确,效果也较好。学文后,小朋友能体会到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事爱问为什么,并能一直为此努力思考研究,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1-5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节课文,学习生字“总、思、考、吸、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6’)
1、卡片读生字,并找朋友。
2、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3、指导完成作业本题目4,并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第一节:(10’)
1、再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的,自己读一读。
3、为什么说“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呢?
出示句式说话:1)、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2)、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练习:因为今天下雨,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换一种说法说一说。
4、牛顿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说明他
5、学习生字“总”,练习用总要说话。
牛顿遇到问题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丁见到老师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做完作业,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作业本题目6。
7、齐读课文第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10’)
1、导入:牛顿真会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那苹果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牛顿想了以后,又怎样呢?请小朋友读课文第五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指导作业本题目5。
3、朗读这一段课文。说说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4、结合学习生字“思、考、吸、引”,理解“地球有吸引力”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1-5节,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4’)
五、复习生字:(10’)
1、卡片认读生字,并说一说注意点。
2、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
教后感:
教学时,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学习第一节和第六节。第二课时学习2-5节。同时,在小组学习后交流时,我让学生回答时找一名伙伴合作一起回答,学生兴趣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2、学习课文第六段,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培养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0’)
1、自由读一读1-5节课文,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2、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1)、齐读第一段。
师:牛顿从小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我们也来学习用“为什么“提问。
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有-吸引力-----。对这句话,我们可以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吸引力?并板书。你们会这样问吗?
2)、出示练习提:苹果掉下来。苹果不向天上飞。请小朋友任选一句话练习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3)、谁能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呢?
二、学习第六段:(12’)
1、自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学习生字:世、界、著、名、科
1)、齐读最后一句,谁能给“牛顿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句提问?
2)、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牛顿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3、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理解:
“非常普通的现象”在文中指什么?
4、按句式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普通现象。
5、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齐读课文,小结:(8’)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读一读课后第五题。师小结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释疑。
四、指导完成作业本:(10’)
1、抄写生字,并评议。
2、读拼音,写词语。
3、照样子把词语分成三类。
4、书面完成课后题目2、3。
板书:
苹果落地
普通现象
看见 想、又想 (提出问题)
认真思考
专心研究
著名科学家 ◆[5月11日]
[《苹果落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苹果落地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词语。
2. 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 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听故事,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出示故事题目《地球爷爷的手》并播放故事)
2.(学生听后)师问:你们记住了什么?
3.出示故事中的一段话:
“我没有手,可我有很大的力气,让蹦蹦跳跳的皮球掉下来,让短线的风筝掉下来,也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段话。
5. 师:树上的桃子,断线的风筝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呢?小朋友,你们平时想过这样的问题吗?在很久以前一个小朋友已经想过了,他就是牛顿。
出示牛顿人物图片。
6. 师:牛顿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学习他小时侯的事。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要求: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 表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检查自学。
1. 读生字卡片。
2. 看大屏幕齐读词语。
3. 指名逐节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四.学习课文第二节。
1.出示幻灯片图一 生看图,师问: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他看见了什么?学习生字“掉”(音、形、义)并指导书写。
2.读第二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师:苹果落地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可牛顿看到后又是怎样想?怎样说的?出示幻灯片图二。
1. 学生轻声自由朗读,用横线划出牛顿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牛顿说的话。
2. 幻灯片出示三、四小节,指名交流。
3. 谁愿意来读一读牛顿说的话。(1)“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2)反复读这句话,读出自言自语的语气。(3)幻灯片出示句子比较:
“那一定是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
他自言自语地说:“那一定是他太熟了。”
4. 谁愿意来读一读牛顿想的话。反复读句子,第一句读出奇怪的语气,第二句读出疑问地语气。
5. 幻灯片出示:
“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他又想。
读句子,问:这里有几句话?这句话有几个问?补充为什么。
课文把这三个为什么用哪几个词连起来了?
6. 引读、齐读这句话。
7. 你就是牛顿,带上你的表情,你的动作来说一说:牛顿说的和想的。
8. 引读:牛顿看见一个苹果落下来,他想--(生读)
他说--(生读) 他又想--(生读)
同桌练习。
六、苹果落地是一个普通现象,牛顿却能思考它为什么会落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你能学牛顿提提“为什么”吗?
(幻灯片出示)
照样子用“ 为什么”提问
例:苹果掉下来。
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1) 苹果不向天上飞。
(2) 苹果不向左右抛落。
[苹果落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论美 教案教学设计
论美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2、体会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喜欢怎样的美?
师小结: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有人独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美,有人欣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壮美,有人向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永恒美。
学完本文,对于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那么作者是如何认识美的呢?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分析后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三、品析语言。(赏析、质疑)
(一)、赏析:再读课文,找出你所认同并喜欢的观点,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可以写下评注,或者小组内自由交流。
讨论并归纳:
A 、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B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C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D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A、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B、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C、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D、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质疑:培根的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以21世纪的中国青年的眼光来看,你觉得他的观点有没有过时?文章在潜词造句、思想观点方面有没有值得修正或补充的地方?如有,举例说明。
班级交流。
四、拓展延伸。
编写“凡人论美格言”。
每人拟一条关于美的格言,小组交流后全班评比。
五、课堂小结。
莎士比亚曾说:“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可见,他赏识内在的美。 泰戈尔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证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的确,一个人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
同学们,在老师的眼中,你们漂亮潇洒,可爱且正值青春,你们是美的。学习本文后,你们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内涵,她是一股属于心灵的力量。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美,都能做回让自己满意美的人。
六、课后练笔。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动用了高科技手段来整容,一时间“整容”“人造美女”等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请以“人造美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300字左右的信。
要求:(1)在运用文中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的基础上,学用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2)言辞恳切,真诚,300字左右。
论美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
课文分析: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②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③和丢勒④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饱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开章明义
◆对“朴素背景”的解释
◆表达严谨不绝对
◆提出对美的看法,“才德之美”是“美中之最上者”
◆在批驳两位画家的观点中论证自己的观点
◆格言式的语言、生动的表达
◆提出期望
课堂教学
第7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境,说说你对美的看法和理解 思考、讨论
2 聆听、评价 发言、交流
3 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对于美又持有怎样的观点呢? 阅读、思考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5 联系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看出作者的观点的? 思考
6 播放《巴黎圣母院》录像,将士官和爱斯梅那达以及伽西莫多进行对比 观看
7 结合录像,联系文章说说你的感受 交流
8 模仿文章的语言风格,用一句格言风格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美 写作
9 交流、评价 交流
板书设计
第8、9、10课时 写作
第8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不同的论述方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的语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出示一份“例行公事式”的评语,请学生分析。 聆听、思考
2. 组织评论 发表自己的意见
2 思考怎样的评语才是有价值的 思考、讨论期待怎样的评语
3. 布置当场给自己写作自己所期待的评语
4.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自学作文3,思考教授的“设计”有哪些好处。
第9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自学作文2,思考故事的主题 阅读、思考
2. 讲述曾经阅读过的相类似的故事 讲述
3. 围绕故事主题,草拟一份发言提纲 构思提纲
4. 演讲发言 演讲、评价
5. 组织将自己的演讲整理成文 写作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10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第11课时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涉及的人物,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
介绍题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 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 名 作者 旨趣与性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纯记⑽模-纯寓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兼“览物”的⑹觥⒍浴肮湃嗜酥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抒情
S州快哉亭记 苏 辙 同上;兼具⑹觥⒁槁邸⑹闱
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著有《栾城集》
苏辙风格鉴定:
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2苏轼 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纭罚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
整 体 感 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⒖煸胀ど现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四、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分 析 第 一 段
出:流出 。 始:开始 。 肆大:水流阔大 。 南、北:向南,向北。 益张:越发盛大。 浸灌:意思都是“注”。 相若:差不多 。 即:靠近。
为:建造。 胜:美景。 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么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 析 第 二 段
盖:大概。 阖:通“合”。闭藏,消失。
倏忽:忽然。 玩:观赏,欣赏。 举:抬。 足:足够。
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 所以……者:……的原因。 睥睨:伺机夺取。
骋骛:纵横驰骋。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N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rg;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e。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分 析 第 三 段,并找出中心句
从:带领。 披:敞开。 当:迎着。 盖:大概。 异:差别。 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 变:不同。与:参与。 自得:舒畅。 病:忧愁。 性:本性。 适:往。
中心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分 析 最后一 段
患:病,忧愁。 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尽享。 胜:美景。 自适:自求安适。 振:吹拂。
胜:禁。 乌:哪里。 濯:洗濯。 宜:应该。
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⑹滦淳埃缓罅蕉卧稻笆闱椤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10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找出本文中的对句
(1)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动心骇目。(自对)
(5)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6)烟消日出。(自对)
(7)流风遗迹。 (自对)
(8)蓬户瓮牖。(自对)
(9)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
(10)连山绝壑,(自对)
(11)长林古木。(自对)
(1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骚人思士。(自对)
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拓展练习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2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2、理解苹果为人类所做的一切,感受它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怀。
3、感受苹果的快乐,培养积极高尚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幸福观。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想象、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感受苹果博大的胸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朗读、想象、感悟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入境,转换角色。
1、师:今天,咱们请来了一位苹果诗人,咱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一个带着苹果头饰的学生走入)。
2、苹果诗人:我特别喜欢诗,常常用诗歌来说自己的心里话,你们想听听吗?“苹果诗人”范读,学生仔细听。
3、听了我的介绍,你们喜欢我吗?喜欢我什么?(漂亮、有用处等)
4、师:把你们对这位苹果诗人的感觉送入课题中,读读课题(此时,教师要有所评价,如“你真是只快乐的苹果”)。
(设置“苹果诗人”的环节,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情境,带领学生听范读、表述对它的喜爱,以此来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读课题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转换角色。)
二、自主学习,掌握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画记生字词。
2、不懂的字词,用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与同学讨论、联系上下文等)
3、请大家到“苹果识字乐园”摘“苹果”。
(1)学习“会写字”--“凝、康”。
①指读。读准字音:强调“凝”是鼻音、后鼻韵母“níng”。
②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书写时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指导学生分辨清楚“凝”第十画“横撇”和第十二画“横钩”的区别;“康”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里边的下半部分不是“水”)
③写字。要求边写边记,之后,请学生上台听写,大家评议。
④说字义:生活中,你知道什么东西怎么样时会凝固?进行“健康的”词语搭配练习,让学生了解健康的词义范畴。
三、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阅读,看看发现了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不求全。如:一、三、五自然段完全一样--反复;有些句式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优美;把苹果当做人来写--想象丰富等。)
2、如果请你给此诗配乐,是配优美舒缓的,还是高亢的,还是忧伤的呢?(让学生把握这首诗的基本格调)
3、配乐朗读。
四、多角度探究赏读诗文。
1、形象感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鼻、嘴进行摸、看、闻、尝,请学生说说“我是一只()的苹果”。
2、读文质疑:课文中哪一节是夸赞“我”的优点的?(第四节)读一读,看哪些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不懂的做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探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向纵深进行点拨、引导。)
第一句: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得到苹果,会开心地笑起来?我们经常把孩子的笑脸比作什么?
第二句:在漫天黄沙中,一个人行走了几天几夜,一口水也没得喝,他会是副什么样?此时,如果有一个苹果出现在他的面前,会给他带来什么?
第三句:请学生演示病中的人,想想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哪位“爱心小苹果”去安慰安慰他?说说,当病人看着苹果那红红的颜色,闻着淡淡的清香,他会看到什么?
4、联系生活,仿写句子:平时,人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也会用上苹果呢?能否把刚才所说的,仿造第5节的句式说说?(“我给……”“我使……”)
5、体会内心:现在,请大家说说“我”是一只怎样的苹果?当听着人们对你的赞美,你心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自豪)如果要你在第六小节“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后面,再续说几句,你会说些什么?
6、朗读释情:心里已经产生自豪之情的小苹果,请站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来释放你们的情感。(5、6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苹果卡”上的生字词。
2、背诵诗歌。
3、说说,你觉得“我”是一只怎样的苹果?
二、学习第2、3小节。
1、与学习同伴一起读第2、3小节,思考:到底是谁造就了苹果呢?
2、学生汇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太阳给了“我”光明和温暖,大地给了“我”生长的土地和营养。“我”是在叶子和花儿的共同努力下才成长起来的。
第二句:“我”如月亮、星星、珍珠、贝壳一样美丽。
第三句:“我”是农民们晶莹的汗水的“凝固”,是清晨沾湿农民们衣衫的露珠的“结晶”。“我”是农民们的希望,“我”要为人们奉献自己,来感谢那些赋予“我”生命的“人”。
3、齐读第2、3小节,想想“我”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感激)如果要在第一小节后面,再续说几句话,你准备怎么说?
三、再读全诗。
1、分小组进行诗歌背诵比赛。
2、讨论,第1、3、5小节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感情一样吗?
第一节是苹果对孕育它的“人”的感激之情,第三节是表达乐于奉献的情感,第五节是为自己能奉献于人们而感到自豪。
3、这首诗给了你什么启发?
4、这首诗的作者是傅天琳,当代女诗人。1961年从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郊缙云山农场种果树。现在重庆出版社少儿编辑室任编辑。她的诗风格细腻,构思新巧。喜欢她的诗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去读读她的诗《梦话》《母亲》等。
四、作业设计。
1、喜欢傅天琳的诗歌的同学,可以去读读她的诗《梦话》《母亲》等。
2、敢于大胆尝试的同学,不妨拿起笔来,也写写你心中的诗。
板书设计
5 我是苹果
小小的、红艳艳的
会感恩
乐于奉献
[我是苹果(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课文《诗经》丛书《溯水而上——夜读〈诗经〉》《美哉,〈诗经〉!》《穿越〈诗经〉的画廊》《横穿〈诗经〉的河流》《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解读诗经。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解读《诗经》
【课内探究】
活动一:与《诗经》相遇——语言。
从《 》中,我发现《诗经》 。
例如:从课本《诗经》中,我发现《诗经》在形式上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活动二:与《诗经》相识——内容。
从《 》中,我知道了《诗经》 。
例如:从《溯水而上——夜读〈诗经〉》,我知道《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活动三:与《诗经》相知——情感。
从《 》中,我懂得了《诗经》 。
例如:从《美哉,〈诗经〉!》中,我懂得了《诗经》是那些先民用来赞美生活、爱情、劳动的不朽的 篇章。
活动四:与《诗经》相恋——写法。
从《 》中,我知道了《诗经》 。
例如:从《诗经》中,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活动五:自由诵读。
我最爱《 》的这句 。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 分苹果教学设计
★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 桥之美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