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抓住有利时机着力培养幼儿安全意识论文(共含3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张升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抓住有利时机着力培养幼儿安全意识论文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协调性较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幼儿阶段烧烫伤、气管异物、交通事故、意外堕落是几种常见的意外伤害,这些意外伤害不仅影响幼儿的身体,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影响。比如烧烫伤以5岁以下的幼儿居多,80%烧烫伤造成的影响是终身难以消除的。误服药物中毒及异物吸入多见于0――5岁幼儿。于是家长和教师为了避免幼儿受到这些伤害,往往对幼儿管头管脚、束缚幼儿的行为。在幼儿园里教师常常会提醒幼儿不要跑、不要闹。在家里家长也不许幼儿独自与小朋友玩,家用电器一律不许摸等。使孩子成为了捆住手脚的机器人。
其实,“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一、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如热水、药品是幼儿日常经常接触的物品。花花绿绿的药品会让幼儿误认为是糖豆而吃进肚里。杯里的热水也会因为幼儿不会判断而造成烫伤。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对事件的预见性呢?首先要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教师组织专门的讨论活动,倒一杯热水、拿来一些药品,请幼儿讨论一下,从而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在讨论中幼儿纷纷发表意见。杜文博说:“杯里冒着热气,一定非常烫,不能马上喝。”黄巧说:“用手摸摸杯的外面,如果烫手就不能喝。”刘心怡说:“喝水的时候,也应该先吹一吹,先小口小口的喝,就不会烫着了。”当教师拿来花花绿绿的药品时,开始幼儿真的以为是巧克力豆呢,纷纷问老师:“真的是巧克力吗?真的能吃吗?”教师和小木偶一起进行情境表演,小木偶将药粒喝下,不一会开始肚子疼,幼儿马上意识到药是不能随便吃的,生病了应该去医院。在幼儿园应请老师帮忙吃药,在家应请爸爸妈妈帮忙。
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那么就应提高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安全与危险事物的小图片,如插座、火、药、热水、食品、玩具等,请幼儿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事情的预见性,预防悲剧的发生。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一次,我发现幼儿常常在室内乱跑,发生相撞的事情,于是与幼儿进行商量,我们决定在室内布置一些安全标记,提醒幼儿注意。但幼儿不了解安全标记。我们就从认识安全标记入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班内的'电视机及电门上张贴了禁止触摸的标记;在窗台张贴了禁止攀爬的标记;在楼道张贴了下滑危险的标记,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在活动区,我们还开设了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玩具柜内摆有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还有电话、手机模型。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通过游戏训练了幼儿遇到困难如何救助的方法。
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或被尖锐物扎伤等情况其实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如为了让幼儿了解户外幼儿时一些粗浅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我们设计了“小猪笨笨”。幼儿看到贴满创可贴的小猪,通过观看图片,大胆想象小猪受伤的原因,并说出怎样做才不会受伤。开始幼儿看到满身贴着创可贴的小猪时都哈哈大笑,但一会就被情节吸引了,都开动脑筋想小猪怎样受伤的。从而掌握了一些户外活动的方法。如万一摔到,要用手撑一下,以免摔伤脸;滑滑梯时要扶好扶手。在活动中教师还请幼儿进行模仿,怎样用双手“撑住地”,怎样是“抓紧”。使幼儿学会怎样进行游戏。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学会了如何游戏,如何安全的游戏。并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四、通过直觉体验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幼儿园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都有,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奔跑,进行游戏,可以说是快乐天堂。但有时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往往会对幼儿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伤磕破时,就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体验会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但是光有这种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用及时贴剪了一些大眼睛,请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东西、大器械的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大眼睛让大家都看到。有的幼儿贴在了活动室的水杯格上;有的贴在画架上;有的贴在玩具柜上;有的贴在了老师坐的大椅子上。在户外,更能让幼儿发挥了,有的贴在栏杆上说:“上次我在这磕着过。”以后在活动时,幼儿看到这些大眼睛,就自然引起了注意,减少对自己身体的伤害。
五、利用标记、语言进行暗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小班刚进入幼儿园,幼儿年龄小,一些常规的养成还不能形成习惯。于是,形象的标记帮助了幼儿。刚开学,幼儿入厕、喝水常常拥挤,我不断的提醒,但不见成效。偶然的一次,我想起了银行的一米线。有了一定的限制幼儿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了。但“一米线”显然不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于是我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水罐旁贴上小脚印儿。幼儿马上明白了,只有踩上小脚印,才能洗手、接水,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在一次入厕时,我发现白乾锐小朋友在等待时对前面的小朋友说:“你洗完我在洗好吗?”前面的小朋友高兴的说:“好吧。”并且洗手的速度明显加快。很快就轮到白乾锐洗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两位小朋友,并将这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此后,幼儿入厕、洗手时我常常能听到这句话。即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幼儿的行为规范也养成了,自然,安全的隐患也消除了。
六、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好动,随心所欲的特点,而且不知深浅,不明是非,常常趁老师不注意玩一些危险物品,做一些危险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但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就限制幼儿的活动。虽然他们年龄小,但他们与需要不断的获取经验,在生活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之后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感受。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一次,妍妍在关门时手被掩了一下,孩子们看到妍妍受伤后痛苦的表情后都纷纷说:“以后可不能关门了。”幼儿知道不再关门、玩门了,可能以后幼儿由于玩门受伤的机率就会很小了,但这不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会抑制幼儿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后幼儿一开门、关门就会想到会掩手,事事需要成人帮忙。这样,受保护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错,幼儿会越来越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后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于是,我请妍妍讲讲怎么掩得手,帮助幼儿分析怎样才能不掩手。并教幼儿学习儿歌“开关门”。让幼儿知道一手扶门框(墙)、一手扶门把儿是正确的方法。并让幼儿亲自实践,掌握开关门的技能。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应该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更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剪刀的使用是小班幼儿的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可能会过分的关注幼儿,或者不敢让幼儿使用剪刀。进行安全教育后,我们设计了“手指划破了”的活动,通过我班幼儿达达由于没有正确的使用剪刀而划破手的事情,教育幼儿使用剪刀时不能将剪刀对着自己和别人、取放剪刀时应握着小剪刀尖儿。并经常鼓励幼儿使用剪刀,使幼儿逐步掌握使用剪刀的技巧。小班幼儿刚刚入园,遇到不舒服或尿湿裤子,许多幼儿不敢告诉老师。我就设计了木偶表演“小红不舒服了”。让幼儿知道不舒服时主动告诉老师或爸爸妈妈。这样,在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中,将自我保护的内容融入了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生活技能。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小班一般都安排在一楼,但幼儿在生活中上小楼梯的机会是很多的。于是我经常利用我园的假山让幼儿进行练习。上楼梯、爬土坡对小班幼儿来说不安全的因素会加大。但只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的同时,提供给幼儿接触不安全因素的机会,才能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上楼梯时,我们教会幼儿掌握上下楼梯的基本动作,并常常练习。使幼儿双脚协调上下楼梯的技能有很大提高。刚开始爬土坡时,许多幼儿不敢上土坡,我们教幼儿身体向前倾,头稍微地下。幼儿掌握了要领,自然爬起来得心应手。促进了他们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七、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调动幼儿的兴趣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对户外活动不安全因素认识不足,加之现在的家庭对幼儿溺爱有余、培养不足,往往幼儿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手足无措,造成意外伤害。比如,在滑滑梯时倒着向下滑或你推我挤,非常危险,但幼儿意识不到这是危险动作。冬天跑步时,常常将手放进口袋儿内,一摔倒就会摔破头。其实,幼儿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但一味的说教幼儿会失去兴趣。而且小班幼儿年龄小,学习很大程度受兴趣、情感支配。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呢?于是,我利用photoshop、powerpoint软件为幼儿制作了课件。并将幼儿熟悉的“天线宝宝”设计到课件中去。让幼儿知道户外活动时不应将手叉在口袋内,如果摔倒了,手放在口袋内,就会像拉拉一样摔伤脸。摔倒了像迪西一样用手撑住地,就不会摔伤脸。并利用课件制作了正确滑滑梯等户外活动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连贯的、动态的、音效化的课件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性。
八、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
轻开门窗、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跟陌生人走等。都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让幼儿区分安全与不安全事情是,可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家长们纷纷找来各种图片、或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提供安全方面的材料,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浅谈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论文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协调性较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幼儿阶段烧烫伤、气管异物、交通事故、意外堕落是几种常见的意外伤害,这些意外伤害不仅影响幼儿的身体,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影响。比如烧烫伤以5岁以下的幼儿居多,80%烧烫伤造成的影响是终身难以消除的。误服药物中毒及异物吸入多见于0――5岁幼儿。于是家长和教师为了避免幼儿受到这些伤害,往往对幼儿管头管脚、束缚幼儿的行为。在幼儿园里教师常常会提醒幼儿不要跑、不要闹。在家里家长也不许幼儿独自与小朋友玩,家用电器一律不许摸等。使孩子成为了捆住手脚的机器人。
其实,“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一、我们得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如热水、药品是幼儿日常经常接触的物品。花花绿绿的药品会让幼儿误认为是糖豆而吃进肚里。杯里的热水也会因为幼儿不会判断而造成烫伤。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对事件的预见性呢?首先要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教师组织专门的讨论活动,倒一杯热水、拿来一些药品,请幼儿讨论一下,从而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在讨论中幼儿纷纷发表意见。吴征说:“杯里冒着热气,一定非常烫,不能马上喝。”黄语璇说:“用手摸摸杯的外面,如果烫手就不能喝。”金淇然说:“喝水的时候,也应该先吹一吹,先小口小口的喝,就不会烫着了。”当教师拿来花花绿绿的药品时,开始幼儿真的以为是巧克力豆呢,纷纷问老师:“真的是巧克力吗?真的能吃吗?”教师和小木偶一起进行情境表演,小木偶将药粒喝下,不一会开始肚子疼,幼儿马上意识到药是不能随便吃的,生病了应该去医院。在幼儿园应请老师帮忙吃药,在家应请爸爸妈妈帮忙。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那么就应提高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安全与危险事物的小图片,如插座、火、药、热水、食品、玩具等,请幼儿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事情的预见性,预防悲剧的发生。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一次,我发现幼儿常常在室内乱跑,发生相撞的事情,于是与幼儿进行商量,我们决定在室内布置一些安全标记,提醒幼儿注意。但幼儿不了解安全标记。我们就从认识安全标记入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班内的电视机及电门上张贴了禁止触摸的标记;在窗台张贴了禁止攀爬的标记;在楼道张贴了下滑危险的标记,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或被尖锐物扎伤等情况其实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如为了让起了注意,减少对自己身体的伤害。
四、利用标记、语言进行暗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小班刚进入幼儿园,幼儿年龄小,一些常规的养成还不能形成习惯。于是,形象的标记帮助了幼儿。刚开学,幼儿入厕、喝水常常拥挤,我不断的提醒,但不见成效。偶然的一次,我想起了银行的一米线。有了一定的限制幼儿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了。但“一米线”显然不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于是我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水罐旁贴上小脚印儿。幼儿马上明白了,只有踩上小脚印,才能洗手、接水,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在一次入厕时,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等待时对前面的小朋友说:“你洗完我在洗好吗?”前面的'小朋友高兴的说:“好吧。”并且洗手的速度明显加快。很快就轮到那个小朋友洗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两位小朋友,并将这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此后,幼儿入厕、洗手时我常常能听到这句话。即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幼儿的行为规范也养成了,自然,安全的隐患也消除了。
五、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好动,随心所欲的特点,而且不知深浅,不明是非,常常趁老师不注意玩一些危险物品,做一些危险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但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就限制幼儿的活动。虽然他们年龄小,但他们与需要不断的获取经验,在生活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之后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感受。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一次,妍妍在关门时手被掩了一下,孩子们看到妍妍受伤后痛苦的表情后都纷纷说:“以后可不能关门了。”幼儿知道不再关门、玩门了,可能以后幼儿由于玩门受伤的机率就会很小了,但这不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会抑制幼儿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后幼儿一开门、关门就会想到会掩手,事事需要成人帮忙。这样,受保护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错,幼儿会越来越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后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于是,我请妍妍讲讲怎么掩得手,帮助幼儿分析怎样才能不掩手。并教幼儿学习儿歌“开关门”。让幼儿知道一手扶门框(墙)、一手扶门把儿是正确的方法。并让幼儿亲自实践,掌握开关门的技能。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应该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更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剪刀的使用是小班幼儿的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可能会过分的关注幼儿,或者不敢让幼儿使用剪刀。进行安全教育后,我们设计了“手指划破了”的活动,通过我班幼儿达达由于没有正确的使用剪刀而划破手的事情,教育幼儿使用剪刀时不能将剪刀对着自己和别人、取放剪刀时应握着小剪刀尖儿。并经常鼓励幼儿使用剪刀,使幼儿逐步掌握使用剪刀的技巧。小班幼儿刚刚入园,遇到不舒服或尿湿裤子,许多幼儿不敢告诉老师。我就设计了游戏“小红不舒服了”。让幼儿知道不舒服时主动告诉老师或爸爸妈妈。这样,在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中,将自我保护的内容融入了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生活技能。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六、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轻开门窗、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跟陌生人走等。都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让幼儿区分安全与不安全事情是,可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家长们纷纷找来各种图片、或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提供安全方面的材料,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安全教育,我们一定会发现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醒在逐渐减少,孩子之间的提醒在增加,幼儿学会了积极地防御。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真正使幼儿形成自律,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于抓住教育有利契机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论文
【摘 要】幼儿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许多青少年走上邪路的重要诱因是心理不正常,这一方面的工作应当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重视,整合资源强化心理疏导与情感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应当强化四个方面的要点,有效开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营造亲如家庭班级氛围,鼓励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二是在班级里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幼儿化妒忌为动力;三是适当受挫,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顽强的意志;四是幼儿园与家庭实施联动,创设氛围培养感恩意识。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推进措施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幼儿的身体健康方面已经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但是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许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等大一些再教育也没有问题。其实这样的理念是错误的,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要从孩子一懂事的时候就开始抓起,幼儿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园一起努力,抓住教育的有利契机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培养孩子们看待事物、与人相处的正确理念,为幼儿的茁壮成长营造良好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幼儿的心理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营造亲如家庭的班级氛围,鼓励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已经习惯了众星捧月般的生活,尤其是习惯了被关心、被呵护。进入幼儿园之后,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潜意识里面并没有“关心他人”的想法。为了引导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我首先观察了解每位幼儿,找出有爱心的幼儿,表扬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捕捉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视频或照片,在班级进行具体的表扬,播放给每个幼儿看。树立了正确的典型,幼儿们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孩子们之间只要谁有了困难,大家都积极地开展帮助。椅子倒了,有人争着去扶起来;孩子哭了,有人去安慰;小女生搬不动物品,有小男生勇敢地站出来帮助等等。老师对幼儿的行为及时给与表扬和肯定,班级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爱意,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悄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发芽,并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二、在班级里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幼儿化妒忌为动力
妒忌心理是一种负面的心理,在孩子的心里会产生消极情感,甚至转变为负面的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嫉妒心强的幼儿,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简单地训斥了事,而要讲究教育引导的技巧,通过恰当的载体与方式,将幼儿的妒忌心理转变为瞄准先进对象进行赶超的动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动力,从而逐步消除这样的负面心理,保证幼儿健康地生活与成长。例如班上有一位幼儿妒忌心相对较为强烈,别的孩子手工做得好,他嫉妒;别人画画好也嫉妒,甚至在教室无人的时候悄悄弄坏其他孩子优秀的手工作品。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没有大动肝火,而是经常有意识地和这位孩子进行谈心,首先肯定他身上具有的优点,如故事讲得好、爱整洁等等,帮助他梳理自信心,接下来引导他针对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树立赶超的目标,并鼓励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在这样的循循善诱下,积极、阳光的心态逐步取代了孩子的妒忌心理,看待他人的优点时不再嫉妒,而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争取赶上,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让这位孩子走出了心理阴影,快乐地开展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三、适当受挫,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顽强的意志
顽强的意志要从小抓起,幼儿教育中要适当穿插对幼儿的“磨砺教育”,在甜如蜜罐的生活中增加一点苦咖啡作为点缀,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吃吃苦”、“受受累”,在活动中鼓励孩子们勇于突破自我,完成自己看似完不成的任务,培养幼儿顽强的意志,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开展整理教室的活动时,我要求幼儿自己整理桌上的物品,自己将小椅子搬上桌子,便于拖地。有的孩子力气小,小椅子比较重,非常吃力,我鼓励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搬小椅子,对他们说:“你们一定可以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纷纷涨红了小脸,不仅将小椅子搬上桌面,还将教室里的玩具篮子等物品摆放整齐,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中,我经常有意识地“遗留”一些工作,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勇于去尝试。如室外活动时玩具的搬运,就全部交给孩子们自己去完成,既锻炼了体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顽强的意志。
四、幼儿园与家庭实施联动,创设氛围培养感恩意识
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做好幼儿园各项活动之外,还要引导家长抓住家庭生活中的契机,实现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氛围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如在某一天,幼儿早上起床后突然发现没有人帮助自己穿衣服和鞋子,也没有人将早饭盛好放在桌上,甚至前一天晚上脱下来的衣服也没有人洗。在孩子手忙脚乱穿好衣服,自己盛早饭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简短的交流:“你今天发现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以前这些事情都是谁做的啊?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情么?”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为他的生活与学习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到幼儿园之后,我还对这一活动进行延续教育,要求孩子们在班上说一说早上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想。经过早上的行为教育之后,孩子们对父母的付出具有了直观的认识,纷纷表示对爸爸妈妈的感谢。我趁势引导孩子们应当为父母做些什么进行感恩,方式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碗、拿东西等等。抓住教育契机,孩子们在家庭中开展的回报父母感恩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得到了有效巩固。
综上所述,强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我们幼儿教师以及家长都应当充分关注,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及时进行教育,积极采取应答措施,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