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掀开“巫山人”神秘的面纱 阅读答案(共含12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追赶光的蜗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4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掀开“巫山人”神秘的面纱
①一直以来,东非大裂谷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使得西方学者得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亚洲直立人从非洲扩散而来”的结论。我国学者’r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200万—400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的证明。
当时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最早是只能上溯到距今170万年前的无谋人,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关“巫山人”遗址的重大发现.曾一度轰动世界。神秘的“巫山人”是猿还是人?是不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直立人?这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谜.
⑦20世纪80年代,我固科学家黄万波教授在四川省巫山县龙骨坡一洞穴堆积层里,发掘出一个人类门齿和一段人类下颌骨,颔骨上还带有两个牙齿,当时中科院公布的“巫山人”距今是180万年前。后经美国、英圈等科学家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其年代被正式确定为200万年前。这一测定结果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证实了“巫山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世界考古界掀起了一次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被认为“将动摇人类演化的理论”。
③但是,因缺乏更多证据,“巫山人”曾 一度受到质疑。20xx年10月27日下午,黄万波教授带领的考察队第三次进驻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以期发现更多证据,为“巫山人是猿还是人”这一问题寻找答案。考古发掘工作成果显著:发现了许多植物孢粉化石,从而推断出200万年前,龙骨坡遗址周围有森林、草地以及河流,且潮湿、温暖,适合人居住。更重要的是,考察队还发现了大量打制石器。而发现的化石有明显的石器砸削痕迹,这也证明了人类活动的存在。化石中只有动物前后腿骨,说明古人非常聪明,在外打猎无法搬动大型动物时,就将肉最多的前后腿砍下擞回洞中。大量的古人类生活遗迹足以证明,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已经产生了文化,而文化是区别“是人还是猿”的重要标准。可见,“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而且比云南元谋人还早30万年。
④经过清理,专家们发现龙骨坡遗址地层剖面最上面的化石年代为180万年,最下面的为200万年,文化层跨度为20多万年。这表明“巫山A”在龙骨坡山洞生活了近20万年的时间。
(选人时有删改)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第②段画线句中“动摇”一词的含义。(4分)
(2)黄万波教授第三次带队科考,哪些考古发掘可以证明“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限40字内)(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选做一题)(4分)
①我国学者曾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200万~400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的证明。
②这一测定结果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证实了“巫山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
参考答案:
(1)使人对西方学者关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结论产生怀疑。
(2)①植物孢粉化石;②打制石器;③有明显石器砸削痕迹的化石;④动物的前后腿骨化石。
(3)①因为“亚洲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这一看法仅仅是一种猜测。⑦因为“巫山人”是“亚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只是现在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东非大裂谷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使得西方学者得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亚洲直立人从非洲扩散而来的结论。我国学者曾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200万—400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的'证明。当时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最早是只能上溯到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关巫山人遗址的重大发现,曾一度轰动世界。神秘的巫山人是猿还是人?是不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直立人?这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谜。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黄万波教授在四川省巫山县龙骨坡一洞穴堆积层里,发掘出一个人类门齿和一段人类下颌骨,颌骨上还带有两个牙齿。当时中科院公布的巫山人距今是180万年前。后经美国、英国等科学家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其年代被正式确定为200万年前。这一测定结果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证实了巫山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旱的人类。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世界考古界掀起了一次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被认为将动摇人类演化的理论。
但是,因缺乏更多证据,巫山人“曾一度受到质疑。20xx年10月27日下午,黄万波教授带领的考察队第三次进驻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以期发现更多证据,为巫山人是猿还是人这一问题寻找答案。考古发掘工作成果显著:发现了许多植物孢粉化石,从而推断出200万年前,龙骨坡遗址周围有森林、草地以及河流,且潮湿、温暖,适合人居住。更重要的是,考察队还发现了大量打制石器。而发现的化石有明显的石器砸削痕迹,这也证明了人类活动的存在。化石中只有动物前后腿骨,说明古人非常聪明,在外打猎无法搬动大型动物时,就将肉最多的前后腿砍下搬回洞中。大量的古人类生活遗迹足以证明,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已经产生了文化,而文化是区别是人还是猿的重要标准。可见,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而且比云南元谋人还早30万年。
经过清理,专家们发现龙骨坡遗址地层剖面最上面的化石年代为180万年,最下面的为200万年,文化层跨度为20多万年。这表明巫山人在龙骨坡山洞生活了近20万年的时间。
(选入时有删改)
1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第②段画线句中动摇”一词的含义。(4分)
答:
12.黄万波教授第三次带队科考,哪些考古发掘可以证明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限40字内)(6分)
答:
13.下面句子中加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选做一题)(4分)
①我国学者曾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200万一400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的证明。
②这一测定结果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证实了巫山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
答:
参考答案:
11.使人对西方学者关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结论产生怀疑。
12.A.植物孢粉化石 B.打制石器 C.有明显石器砸削痕迹的化石 D.动物的前后腿骨化石
13.①不能删去,亚洲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这一看法仅仅是一种猜测。②不能删去,巫山人是亚洲发现的最早人类“只是现在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东非大裂谷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使得西方学者得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亚洲直立人从非洲扩散而来”的结论。我国学者曾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200万—400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的证明。当时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最早是只能上溯到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我国20世纪80??代末期有关“巫山人”遗址的重大发现,曾一度轰动世界。神秘的“巫山人”是猿还是人?是不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直立人?这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谜。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黄万波教授在四川省巫山县龙骨坡一洞穴堆积层里,发掘出一个人类门齿和一段人类下颌骨,颌骨上还带有两个牙齿。当时中科院公布的“巫山人”距今是180万年前。后经美国、英国等科学家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其年代被正式确定为200万年前。这一测定结果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证实了“巫山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旱的人类。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世界考古界掀起了一次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被认为“将动摇人类演化的理论”。
但是,因缺乏更多证据,“巫山人”曾一度受到质疑。10月27日下午,黄万波教授带领的考察队第三次进驻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以期发现更多证据,为“巫山人是猿还是人”这一问题寻找答案。考古发掘工作成果显著:发现了许多植物孢粉化石,从而推断出200万年前,龙骨坡遗址周围有森林、草地以及河流,且潮湿、温暖,适合人居住。更重要的是,考察队还发现了大量打制石器。而发现的化石有明显的石器砸削痕迹,这也证明了人类活动的存在。化石中只有动物前后腿骨,说明古人非常聪明,在外打猎无法搬动大型动物时,就将肉最多的前后腿砍下搬回洞中。大量的.古人类生活遗迹足以证明,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已经产生了文化,而文化是区别“是人还是猿”的重要标准。可见,“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而且比云南元谋人还早30万年。
经过清理,专家们发现龙骨坡遗址地层剖面最上面的化石年代为180万年,最下面的为200万年,文化层跨度为20多万年。这表明“巫山人”在龙骨坡山洞生活了近20万年的时间。
(选入时有删改)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第②段画线句中“动摇“一词的含义。(4分)
2、黄万波教授第三次带队科考,哪些考古发掘可以证明“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限40字内)(6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选做一题)(4分)
①我国学者曾提出过“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但一直缺少200万一400万年前人类化石材料的证明。
②这一测定结果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证实了“巫山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
答案:
1、使人对西方学者关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结论产生怀疑。
2、A、植物孢粉化石。
B、打制石器。
C、有明显石器砸削痕迹的化石。
D、动物的前后腿骨化石。
3、①不能删去,“亚洲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这一看法仅仅是一种猜测。
②不能删去,“巫山人”是“亚洲发现的最早人类”只是现在的研究成果。
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
沈源峻 朱 蕊
①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名叫屠呦呦,令她获此殊荣的成果是青蒿素。青蒿
素为人类健康做出过哪些贡献?这还得从人类与疟疾之间千百年的斗争说起。
②当人类以农为生、居有定所之后,一种令患者时而冷到发抖、时而发热高烧的疾病
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当时现代科学尚未问世,这种疾病被称为“疟疾”。古人还发现,
疟疾常发于生活在沼泽或水田周边的人群中,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的概率就越高。几千年
来,人类深受其害却束手无策。
③“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不仅为“旧世界”带来了土豆和番茄,还带来了一种治疗
疟疾的特效植物--金鸡纳树。据记载,西方在1640年以前便引进了金鸡纳树,并以其
树皮为原料,提取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④18,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有效单体--奎宁。从那时起,人类
开始在与疟疾的斗争中占据主动权。60年后,法国军医拉韦朗首次在患者的红细胞里发现
了疟原虫,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病性原生生物。之后,在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人们终于确定了蚊子在疟疾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蚊虫种群控制和奎宁的使用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后来,德国科学家合成出了氯喹。这种药物的生产无须依赖金鸡纳树,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⑤然而好景不长,人类尚未吹响剿灭疟原虫的号角,能够抵抗氯喹的疟原虫便从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⑥于是,1967年,一项代号为“523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了。大批新中国的科学家,或是走访全国的城镇乡村以寻找民间验方,或是投身到中医古籍的查阅工作中去。项目研究期间,屠呦呦尝试了多种提取青蒿素的方案,但囿于常用的水煎法,抗疟成分往往还没被提取出来就分解了,最终的提取物不但纯度不高,产率也很低。
⑦山重水复之时,中医古籍中的一段记载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在古法的启发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将具有
极强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提取了出来。经过后续实验,屠呦呦团队发现,提纯后的青蒿素在
高温下是稳定的。正是因为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诺贝尔奖
委员会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奖金颁发给了她。
⑧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已经成为联合国推荐的抗疟方法,并正不
断造福众多疟疾患者。可以说,青蒿素的问世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
虫抗药性,为人类进一步研究战胜疟疾的方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⑨然而,随着青蒿素的广泛使用,医疗工作者发现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
疟疾能像天花一样,被人类彻底征服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选自《科学画报》20第11期)
12.下列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开头从读者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谈起,很自然地点题,并总领全文。
B.第④段画线句中“第一种”不能删去,因为它准确地说明疟疾的致病性原生生物不止一种,但疟原虫是首先被发现的。
C.屠呦呦根据古法创造性地使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提取出了在高温下能保持稳定的青蒿素。
D.本文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千百年来人类为治疗疟疾不断努力和改进的情况。
13.下列对于文章中关于疟疾的相关介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疟疾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患者有时冷得发抖,有时发热高烧。
B.沼泽或水田周边的居民更容易患上疟疾,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率越高。
C.药物奎宁问世前,人类一旦不幸患上疟疾,就只能被动地深受其害,甚至死亡。
D.20世纪初以来,控制蚊虫种群、使用奎宁和氯喹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当怎样理性地看待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4分)
答案:
12.(是“屠呦呦团队”而并非其一人。)
13.C(之前已有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14以青蒿寨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虫抗药性,因治疗疟疾的良好疗效而受到联合国推荐。但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这种治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 (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你好冥王星!我们正在互相距离最近的地方。”在历时9年多的飞行后,“新视野”号从冥王星上空12500公里处飞过,成为迄今距离这颗矮行星最近的人类探测器。
②冥王星的轨道周期是248地球年。它的轨道特征明显与其他行星不一样,遵循接近圆形轨道,只有很窄部分靠近被称为黄道的其他行星运行平面。最早估计它的直径是6600千米,1980年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3.6米红外望远镜测出的冥王星直径在2600~4000千米之间。一些天文学家观测指出,冥王星的直径约为2400千米,比月球(3475千米)还小。冥王星主要可能是由冰组成的,并且有一个由铁镍岩石混合成的小核,由于距离太阳十分遥远,在冥王星上远望太阳,太阳已经变得像一颗亮星一样了,使得冥王星的表面因为缺乏热辐射源而十分寒冷,温度大约为-240到-220华氏度之间。冥王星可能像海卫一一样是由70%岩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的。地表上光亮的部分可能覆盖着一些固体氮以及少量的固体甲烷和一氧化碳,冥王星表面的黑暗部分的组成还不知道,但可能是一些基本的有机物质或是由宇宙射线引发的光化学反应。20xx年有科学家确定,这颗矮行星周围的大气温度非常低,一般是零下292华氏度。
③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由于距离太遥远,在发现初期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而且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又因冥王星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交叉,如果把冥王星当成行星的话,那么海王星就不能是行星了。
④在20xx年降级为矮行星之前,冥王星曾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远的一颗。在“新视野”号之前,人类探测器已经造访了其余八颗行星。“新视野”号能根据人类给出的轨道数据准确抵达目的地吗?能让冥王星重返行星队伍吗?
⑤目前,根据“新视野”号数据显示,冥王星的大气层高度比地球高很多。这是首次在270公里以上的高度观测到冥王星的大气。而从大气逃逸的氮在冥王星身后形成了数十公里长的等离子体拖尾。
⑥在“新视野”号未来的探索中,很有可能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八大行星类似、符合目前行星定义的天体。届时行星的定义很可能面临再次调整。而在未来调整中,冥王星是否会重新成为一颗行星,谁也说不好。换句话说,冥王星想重返行星队伍,现在还不行。
19.阅读文章第②段内容,依次在横线上填写主要介绍了冥王星的哪些体貌特征?(3分)
、直径、、地貌、
20.体会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中“可能”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21.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新视野”号从冥王星上空12500公里处飞过,成为迄今第一个访问冥王星的人类探测器。
B.由于冥王星上只有少量的固体甲烷和一氧化碳,所以周围的大气温度非常低,一般是零下292华氏度。
C.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
D.“新视野”号在探索中,发现了冥王星与太阳系八大行星类似,符合目前行星定位的天体。
19.轨道、结构、气温。
20.“可能”表猜测、推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冥王星的大气层高度比地球高很多,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22.A
①“你好冥王星!我们正在互相距离最近的地方。”在历时9年多的飞行后,“新视野”号从冥王星上空12500公里处飞过,成为迄今距离这颗矮行星最近的人类探测器。
②冥王星的轨道周期是248地球年。它的轨道特征明显与其他行星不一样,遵循接近圆形轨道,只有很窄部分靠近被称为黄道的其他行星运行平面。最早估计它的直径是6600千米,1980年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3.6米红外望远镜测出的冥王星直径在2600~4000千米之间。一些天文学家观测指出,冥王星的直径约为2400千米,比月球(3475千米)还小。冥王星主要可能是由冰组成的,并且有一个由铁镍岩石混合成的小核,由于距离太阳十分遥远,在冥王星上远望太阳,太阳已经变得像一颗亮星一样了,使得冥王星的表面因为缺乏热辐射源而十分寒冷,温度大约为-240到-220华氏度之间。冥王星可能像海卫一一样是由70%岩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的。地表上光亮的部分可能覆盖着一些固体氮以及少量的固体甲烷和一氧化碳,冥王星表面的黑暗部分的组成还不知道,但可能是一些基本的有机物质或是由宇宙射线引发的光化学反应。有科学家确定,这颗矮行星周围的大气温度非常低,一般是零下292华氏度。
③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由于距离太遥远,在发现初期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而且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又因冥王星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交叉,如果把冥王星当成行星的'话,那么海王星就不能是行星了。
④在降级为矮行星之前,冥王星曾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远的一颗。在“新视野”号之前,人类探测器已经造访了其余八颗行星。“新视野”号能根据人类给出的轨道数据准确抵达目的地吗?能让冥王星重返行星队伍吗?
⑤目前,根据“新视野”号数据显示,冥王星的大气层高度比地球高很多。这是首次在270公里以上的高度观测到冥王星的大气。而从大气逃逸的氮在冥王星身后形成了数十公里长的等离子体拖尾。
⑥在“新视野”号未来的探索中,很有可能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八大行星类似、符合目前行星定义的天体。届时行星的定义很可能面临再次调整。而在未来调整中,冥王星是否会重新成为一颗行星,谁也说不好。换句话说,冥王星想重返行星队伍,现在还不行。
19.阅读文章第②段内容,依次在横线上填写主要介绍了冥王星的哪些体貌特征?(3分)
、直径、、地貌、
20.体会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中“可能”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21.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新视野”号从冥王星上空12500公里处飞过,成为迄今第一个访问冥王星的人类探测器。
B.由于冥王星上只有少量的固体甲烷和一氧化碳,所以周围的大气温度非常低,一般是零下292华氏度。
C.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
D.“新视野”号在探索中,发现了冥王星与太阳系八大行星类似,符合目前行星定位的天体。
参考答案:
19.轨道、结构、气温。
20.“可能”表猜测、推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冥王星的大气层高度比地球高很多,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22.A
⑴甘河镇因河得名,镇子最北,一条不湍激不汹涌,但绵长清透的河缓缓而过,河北岸是山,河南岸是镇,泾渭分明。
⑵这里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⑶“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者,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⑷“老康,我老了啊。”
⑸“老朱,我也老了。”
⑹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齐齐摇动树叶,发出哗哗的声响。
⑺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
⑻“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蓝色的烟雾聚集了一大片,浓得散不开。老康继续点火,这季节湿气大,火起得慢,青绿色的烟浓浓地升起来,这两股烟交融在一起像是一朵过去的云,静默了两个人的思绪。
⑼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老朱喝掉杯中的酒,看着还在埋头的老康,看了看蓝色的天“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⑽“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⑾“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⑿老朱又笑了,“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⒀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呵呵……”
⒁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那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⒂面向老朱:“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⒃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象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⒄蓝天,白云,清脆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的人。
⒅“老康叔,老康叔——”
⒆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⒇“老康叔,我叫陈遗志,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1.下面是关于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⑶自然段中加点的两个“叹息”含义一样,为战友的退休,自己将孤独地守护这片山林而叹息。
B.小说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样,都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但也有不同: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老人与海》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内心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C.第⑻段中“‘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康否认“三个”“不高兴”刻画了其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出不愿正视战友离去的悲痛之情。
D.小说中老朱的出场方式与《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一样,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都是以此来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E.小说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塑造了老康等守山人的群体形象,讴歌他们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点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答:
3.第⑹⒄自然段加横线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4.纵观全文,请分析小说⒆⒇自然段的情节的作用。(7分)
答:
参考答案:
1.AD(A两个“叹息”含义不一样,前一个是为战友的退休而叹息,后一个是为眼前的林子无人守护而叹息。D老朱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表现森林的茂密,看不见人)(每个2分)
2.①三十七年前,老康、老朱和陈遗志的父亲三人来到山里,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每点1分)
3.第⑹段环境描写,描写出了山林的树木繁茂,(1分)渲染一种离别时的凄凉气氛,(1分)暗示了两位老人的忧伤之情。(1分)第⒄段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1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1分)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1分)。
4.①交待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待陈贵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3分)②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2分)③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2分)
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啦,他说:我是( )。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 )吧!也退下来了。
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 ),披荆斩棘,( ),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 ),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 )好,省了许多力气。
第二个人说:是呀!所以我( ),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A、知难而进 B、知难而退 C、适可而止 D、勇往直前
E、无所畏惧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知难而退:
(2)适可而止:
3、根据短文内容填表。
对象 态度 做法行为
1、B C A D E B C 2、知难而退:知道事情的难度而退缩。 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 3、(见下表) 4、(略)
对象 态度 做法行为
第一个登山人 知难而退 刚攀几步就放弃
第二个登山人 适可而止 中途退下
第三个登山人 知难而进,勇往直前 登上顶峰
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啦,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适可而止吧?也退下来了。
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省了许多力气。
第二个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 《面纱》读后感
★ 《巫山高》李贺
★ 神秘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