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朋友》的阅读附答案(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苏大可
我和阿坤是高中同学,也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又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直到结婚前,我们还合租一间房子。
认识我们的人都说我们同穿一条裤子。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我们的确无话不谈,情同手足,不分你我。
我在政府部门工作,阿坤在一家大公司当白领。其实,阿坤更应该当公务员,因为他叔叔是市里一位不小的领导,而我却没有任何背景。当然,我从未想过利用阿坤叔叔这层关系。事实上,我和阿坤之间也从来没有提起过他叔叔。
我常常想,在这个人与人之间更多是互相利用的年代,我和阿坤之间如此纯洁,没有任何杂质的友情很难得。所以我很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
后来,我们先后娶妻生子,但我们的友情并没有因结婚而受影响,我们还是经常聚在一起玩,还是无话不谈。
不过,每次和阿坤一起玩,妻子都不忘在耳边数落和提醒我,“在政府部门混了十几年,依然原地踏步,你有没有想过找阿坤帮下忙?你俩关系这么好,他叔叔是大领导,如果他愿意帮你,肯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到擒来、水到渠成)的事。”
我知道妻子说得在理,但这么做肯定会破坏我们的友谊,我当然不答应。
有一天,妻子脸露喜色,对我说:“既然你不好意思跟阿坤提,我已经替你说了,他答应我跟他叔叔提一下。你的政治前途能不能出现转机在此一举了……”
“你乱弹琴”。我大喝了一声。
妻子顿时愣住了,笑意僵在脸上,眼泪旋即往外涌,“你这么凶我,我不是为了你好?”
我无言以对,只有在心里暗暗叫苦。
几天后,阿坤打电话给我说:“那天嫂子说的那事,我已经跟我叔叔说了,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帮上忙。”
“那不是我的意思,其实我——”我一时不知怎么解释。
阿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淡、真诚)地说:“我明白,没事,最怕帮不上忙。”过了几个月,我果然当上了副科长。我知道是阿坤叔叔帮的`忙,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妻子却欢天喜地的,说阿坤够朋友,不愧是和我同穿一条裤子。在妻子的张罗下,我们去阿坤家坐了一次,对他的帮忙表示感谢。那一次,我感觉到我们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分。
那以后,我给阿坤打过几次电话,他都是不冷不热,我们不咸不淡地聊了几句,便没有了话题,不知道说什么好。再后来,我们来往就断了。电话也不打了。
妻子有时提起,说:“你和阿坤好像有些时间不聚在一起玩了,你要主动联系别人啊,不然人家会说你忘恩负义,再说你以后升科长还要他帮忙呢。”
我说:“阿坤帮了我,是有恩于我,我和他交往有压力,再也找不到以前无话不谈那种感觉。”
“有这回事?”妻子说,“要是这样,我宁愿他帮不上忙。”
我本想说:“如果他帮不了我,则会觉得有愧于我,那他和我交往也有压力。”但我张了张嘴,话没有说出口,只是叹息了一声。 (选自20l0年2月1日《羊城晚报》)
小题1:.作者说“阿坤更应该当公务员”,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2分)
小题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并结合语境说说你选择的理由。(4分)
(1)如果他愿意帮你,肯定是____________ (手到擒来、水到渠成)的事。
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坤_____________(淡淡、真诚)地说:“我明白,没事,最怕帮不上忙。”
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文中我和阿坤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一件什么事情导致了这样的变化?(4分)
小题4:.“我无言以对,只有在心里暗暗叫苦”,我为什么会暗暗叫苦?(3分)
小题5:.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读过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阿坤的叔叔是市里一位不小的领导,对阿坤而言是一个不错的背景,将来阿坤可以利用他叔叔这层关系往上攀爬。
小题1:(1)选:手到摛来; 理由:这里是比喻做事有把握,不费力就做好了。而水到渠成是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2)选:淡淡; 理由: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此时的阿坤与我的友谊已经开始无形的疏远了,我们之间已经出现了一道裂痕,所以“淡淡”更符合我们之间的现状。
小题1:从亲密之间到不冷不热,不咸不淡,再到疏远陌生,不再联络。这件事情是:妻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跟阿坤提出让他叔叔帮帮我的政治前途。
小题1:要是阿坤帮了我,是有恩于我,我和他交往有压力,如果他帮不了我,则会觉得有愧于我,那他和我交往也有压力。这样我们之间一定会变得生分、疏远。
小题1: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纯得像水一样。越是淡如水的友情,越能绵长纯真,越能经受住考验,朋友之间的交往,不要与利益与欲望粘连在一起。否则这样的友谊很容易出现危机。“淡”是生活的味道,也是时间验证的朋友味道
略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为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结合上面语段,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正”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20. 答案
(1)孔子为政反对杀人,主张“德政”,主张为政者以自身好的品行和做法去影响他人。(3分) (2)孔子认为,为官,首在一个“正”字,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3分)到了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仍旧有生命力,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官如此,治家如此,办企业如此,做人也如此(3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希望他认真学习《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重视。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的接受。
(2)谈谈你对这两个语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9.(1)B(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的不仅仅是能不懂就问,而是能举一反三,能从他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2)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无论贫富都应当自觉追求精神的完善,保持自己的价格尊严。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有朋自远方来
A.从
B.自己
C.主动
(2)人不知而不愠()
A.恼怒
B.烦恼
C.熟识
(3)温故而知新()
A.原因
B.旧的,学过的
C.事故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朗读下面几句话,看用哪种语气才恰当。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填空。
(1)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A
(2)A
(3)B
2.D
3.①反问语气
②陈述语气
4.(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②,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注释】①孙:通逊。②难:后患。
(1)君子体现了孔子对人格的追求,请概述孔子心目中君子的特点。(4分)
答案要点:①重视个人修养,敬业敬人,使族人和百姓安居乐业;②具备三项道德:仁爱、智慧、勇敢;③坚持四项原则:正义、遵礼、谦逊、诚信;④做到处处思虑,遵守规范,避免过错。
(2)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孔子君子人格观的社会价值和对你的启示。(8分)
答案要点:社会价值:①孔子的君子人格观,确立了君子的标准,赋予君子修齐治平的重责,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擎起了中华民族的脊;阐发并规范了中华民族子孙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正因为如此,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高歌依然萦回中华大地的上空(2分);为我们树立了人生追求的目标,在当前社会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对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格品位、弘扬民族精神,重塑民族形象、强大民族根基、振兴民族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分)。
自我启示:略(4分,只要联系文本与自身实际,答出两点以上启示即可记满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注释】①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 ② 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③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 ④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3分)
答:
【答案】
(1) 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
(2) 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
文言文阅读。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 )
(2)学而不思则罔( )
(3)死而后已( )
(4)勿施于人( )
2、翻译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反省 (2)迷惑 (3)停止 (4)强加、施加
2、(1)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2)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意对即可)
3、“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4分)
① 不亦说乎( ) ②三省吾身( )
③ 死而后已( ) ④ 其恕乎 ( )
【小题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学而时习之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学而不思则罔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2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4分)(1)“说”通“悦”,愉快;(2)泛指多次 (3)停止 (4)大概,也许
【小题1】(2分)D
【小题1】(2分)(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小题1】(2分)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长处或优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
2、《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六则中有些经典的话已固定为成语,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4、(1)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
(2)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
猎手阅读附答案
猎手 贾平凹
①从太白山的白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②这猎手粗脚大手,熟知狼的习性,能准确地把一颗在鞋底蹭亮的弹丸从枪膛射出,声响狼倒。但猎手并不用枪,特制一根铁棍,遇到狼故意对狼扮鬼脸,惹狼暴躁,扬手一棍扫狼腿,狼的腿是麻杆一般,着扫即断。然后挡腰直敲,狼腿软若豆腐,遂瘫卧不起。旋即弯两股树枝吊起狼腿,于狼的吼叫声中趁热剥皮,只要在铜疙瘩一样的狼头上划开口子,拳头伸出去于皮肉之间嘭嘭捶打,一张皮子十分完整。
③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
④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他常常在家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嚎叫,提棍奔出去,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种现象折磨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猎手无聊得紧。
⑤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面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见他便遁。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动,发一面旗子。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哈哈大笑,迅雷不及掩耳将棍再要敲狼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猎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受伤而发疯的恶狼。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塞进弯过来要咬手的狼口中直抵喉咙。人狼就在地上翻滚搏斗,狼口不能合,人手不放松。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数百米的崖下去。
⑥猎手跌落到三十米,在崖壁上的一块凸石上,惊而发现了一只狼,此狼皮毛焦黄,肚皮丰满,一脑壳的桃花瓣。猎手看出这是狼妻。有狼妻就有狼家,原来太白山的狼果然并未绝种啊。
⑦猎手跌落到六十米,崖壁窝进去一小小石坪,一只幼狼在那里翻筋斗。这一定是狼子。狼子有一岁吧,已经老长的尾巴,老长的白牙。这恶东西是长子,还是老二老三?
⑧猎手跌落到一百米,看见崖壁上有一洞,古藤垂帘中卧一狼,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了,趴聚了一圈蚊虫。不用问这是狼父了。狡猾的老家伙,就是你在传种吗?狼母呢?
⑨猎手跌到二百米,狼母果然又在一个洞口。
⑩……
⑾猎手和狼终于跌落到了崖根,失掉在斜出的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剧痛,然后一片空白。
⑿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狼。但没有见到狼,和他一块儿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
(选自《太白山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题1:划波浪线的第③节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第⑤节划横线的句子。(3分)
小题3:综合全文来看,你认为猎手是个怎样的人?请联系文中相关情节作分析。
小题4:⑥—⑩节,作者细致描述了猎手跌落过程中的所见所想,请分析其目的何在。(4分)
小题5: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有种荒诞的“聊斋”感,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结构上:承上启下,收束全文,为下文的波澜陡起做铺垫。内容上:狼被猎尽,说明猎手杀狼数量之多,猎杀本领了得,才会有下文失去对手的百无聊赖,才会有突遇对手的故事波澜。
小题2: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形象再现了猎手面对狼时的气定神闲,以及猎杀手段的娴熟残忍。
小题3:文中猎手是一个残忍嗜杀,贪得无厌,人性扭曲的人。理由:能用枪猎狼,却偏要用棍虐杀;活剥狼皮,手段极为残忍;无狼可猎,竟至于寝食难安;坠落山崖,仍念念不忘猎狼之事,把对方视为恶物,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比对方更甚百倍。
小题4:揭示了自然界生命脆弱的一面;即使是彪悍如狼者,也不得不依靠天然的屏障来寻求自保。猎手一路所见肚皮丰满的“狼妻”,翻筋斗的“狼子”,瘦皮包骨的“狼父”,坠落之时想到的仍然是猎杀,突出表现了猎手已完全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恻隐之心”,异化成了比狼还凶狠的动物。揭示了人性缺失的一面:处于死亡边缘却不醒悟,仍然盘算着将对手斩尽杀绝。
小题5:示例1:结局是自然对人类下的追后通牒。与猎人一同摔下来的狼变成了四十来岁的男人,告诉人们:人类在屠戮狼群,破坏自然的同时,其实就是杀死自身。示例2:猎手无狼可猎,竟至于寝食难安,于精神恍惚间误将他人作狼加以猎手。作者写作意图无非是想揭示人类的残忍嗜杀,贪得无厌,终将导致害人害己。示例3:结尾猎手看到死的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而地上却没有狼,作者似乎是想引导我们设想,这只是猎手的灵魂在俯视一切。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不言而喻:人与自然的斗争,人类也许能占有一时的上风,但终将遭到自然的报复。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理解文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上来考虑即可。第③节在结构上主要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主要是体现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性缺失的一面:处于死亡边缘却不醒悟,仍然盘算着将对手斩尽杀绝)。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划线句子主要是运用了“动作描写”,作用主要是突出猎人的形象。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猎手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章中对“猎手”的描写情节来分析“猎手”这一人物形象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情节安排的用意的能力。根据猎手在跌落悬崖那一刻关注的依然是“狼”这一情节的生动描写来理解作者情节安排的用意,用意主要是来揭示文章的主题。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内容作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 海龟阅读附答案
★ 论语阅读附答案
★ 窃贼阅读附答案
★ 黑人阅读附答案
★ 湖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