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奇妙的“人体海洋” 阅读答案(共含1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明日之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奇妙的人体海洋印记
陈夏法
当现代人频频呼唤人类要“返朴归真,重回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不防多注意一下眼前这片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曾发现: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我们的身体,有一半多是水液组成;我们的胚胎期,有像
鱼一样的鳃裂……。人身上有如此之多海洋印记,是否说明生命就起源于海洋呢?
人从水中来
说人类是由猿猴变来的,这已无可非议,它早已编入各种教科书。那么在变成人类之前的猿猴又是由
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毕竟有几分科学的依据。
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就会被呛死。因而,人们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它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直捣龙宫。而《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既能在海底生活,又能到陆上活动,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栖人”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的解剖学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人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也有过鳃裂。这是偶然现象,还是人类与鱼类有着悠久的亲缘关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就说明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虽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仍在人的胚胎早期,留下了鳃的痕迹。
科学地说,不仅是人类,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也都和鱼类一样,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这是造鳃的初步表现。所不同的是,鱼类和两栖类的蝌蚪时期,鳃裂发育成为呼吸水流的通道,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类的鳃裂,发生不久即从胚胎中消失。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所有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在胚胎早期出现的鳃裂,是脊椎动物同出一源的有力证据。那么这个“源”就是奇伟浩淼的海洋,而鳃裂就是脊椎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留下的一种起源于海洋的共同印记。
据生命科学家的推测,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以后,首先是由单细胞生物、原始生物发展到脊椎动物的鱼类。鱼类中的一支(总鳍鱼)逐渐从海中登上陆地,演变成为两栖类,尔后又逐渐将在水中呼吸的鳃变态成为在空气中呼吸的肺。以后,两栖类又进化到爬行类、哺乳类以至人类。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足以佐证上述结论的例证:属于两栖类的蛙的幼体蝌蚪,和鱼一样地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以后蝌蚪变成了蛙,登上了陆地,鳃变成了肺,进化到用肺呼吸。唯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异,蛙类的这个由水登陆的过程,是在两三个星期的短时间内发生的。可是,当初的总鳍鱼由海登陆,却经历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
奇妙的人体海洋
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因而,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其中分布在各种组织直到骨骼中的水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上的含水比率已经和成人一样多了。这就为生命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科学依据,人类与海洋是分不开的。
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并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俄罗斯科学家夫?弗?杰尔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百分比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它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现代人类的血液和海水中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如此地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为海水。然而,人体血液中的血浆就是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这谁都有亲身的体会。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而咬破舌头,伤口就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是咸的滋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并不高,一般为10‰(海洋学规定,盐度以千分比计)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0‰--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2‰--3‰)却要高许多。由此可见,人血带有咸味的这一海洋印记,今日依然明显。况且,科学家在地球历史考查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的海水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到了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海水也没有今天的咸,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因而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了。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而在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对此医生总是要劝他们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的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生命离不开水
人身上的另一个重要的海洋印记则是生命离不开水。科学地说,人体中的所有生命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无论是消化作用、血液循环,还是物质交换与组织合成等一系列活动,全是在水的参与下在水溶液中完成的。这与海洋又何等的相似,海洋中的海流永不停息地循环运动着,不断进行着水体的运移和再分配,同时又为地球带来了动力和温度的调节。在人体内部的海洋中,也不断地进行着这种水体的运动和再分配。血液不停地在循环,犹如海洋中的海流。一颗健康的心脏就像一个自动化水泵,每分钟要泵3.5 -5.5升血液。对于一个8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他一生中心脏压出血液约2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深2米,直径约360米的小海湾的水量,由此可见人体内部海洋中水体的流动是多么的剧烈!水是良好的溶剂,人体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和残余物质溶解在水中随水排出体外。在排出人体的有机作用中产生的残余物质和有毒物质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肾像是自动过滤器,成年人的肾一昼夜通过肾的血液量是全部血液的360倍,约每4分钟将全身血液过滤一次,可见这里的水体运动和交换,也是十分激烈的。人体中的任何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汗水通过毛孔由皮肤表面排出,调节了人体的温度;眼泪水不住地排出,润湿了人们的眼睛,冲洗了眼睛中的灰尘;还有口水、胆汁、胃液、淋巴液、脑脊液……无一不是在水的参与下才得以发挥作用。人类的繁衍,两性的结合,乃至人的全
部生死过程,也始终离不开水。以水为媒,两相情悦,乃是生命延续的真实!
这是铁的事实,一个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每昼夜必须补充2.5升水。这些水是作为饮料、水果和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内的。一个活到80岁的人,一生中所喝的水大约为900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水平衡状态,即补充的和构成有机体的水量与排出体外的水量相当。一旦破坏了这一平衡,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水不能正常排出,就会在体内泛滥,身体浮肿!如果人体内的水比正常量减少1—2%或0.5—1升,就会感到口渴;当减少5%或2—2.5升,皮肤会起皱纹,口腔干涸,意识模糊;当失水达到15%或7—8升时,人就会死亡。可见维持人体内部海洋中的正常水量,是何等的重要!
如此看来,人们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要用唯论观点去看待人体自身。因此,我们切不可数典忘祖,而应面对事实: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自定为国际海洋之后,全世界都在掀起蓝色革命的建设高潮,这对我们青年一代来说,更应该全面地认识海洋,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环境和开发利用海洋事业,为人类在21世纪早日回归母亲的怀抱——海洋而多作贡献。
1. 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
答:
2. 选文用得较多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在列数字以外从文中任意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举例且说明其作用。
答:
3. 如果把下面句是加横线词语去掉或换成其他的词语,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1)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5%)要低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人说选文第5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5. 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离不开什么?
答:
答案:
1. 含水,血液中含盐
2. 示例:打比方(第1段)这样使说明的对象(人体内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3. (1)“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括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现实不符。
(2)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
4.不是。第4段末提出了问题,就应有回答,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第五段用了具体例子作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长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5.起源于海洋,人的身体离不开“海水”(淡盐水)。
现代文阅读
①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质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0%,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低一些,而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这时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就是维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小题1: 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 (2分)
小题2: 第③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小题3: 请你分析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表达作用。(4分)
(1)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2)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 盐度(3%—35%)要低一些。
小题4: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含水,血液中含盐(若答出血液中带有咸味亦可)。
小题2: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小题3: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 “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小题4:意对即可。联系生活实际。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作者所说的“海洋”的特征不是“广大”,而是所含物质成分,然后注意看第二与第四段,作者说到人体内与海洋的两种主要物质成分相同:水和盐。
小题2:
试题分析:文段列数字是比较明显的,“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此处是作比较,本段是说人体中有大量的水,从而证明人与海洋的“血缘”关系。
小题3:
试题分析:先从词义上理解,再从说明作用上理解。“普通”表示“多”广”,文中表明这个认识被接受的程度;“左右”指或多或少,不确定,符合事实状况。
小题4:
试题分析: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谈,说明一切生命来源于海洋,可以海洋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来谈,说明要保护海洋,可以从水的重要性来说,说明要珍惜水资源。
关于奇妙的人体海洋阅读答案
①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质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0%,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低一些,而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这时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就是维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奇妙的人体海洋阅读及答案
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①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②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水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0%-70%,③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蛰等)所含的水一样多;④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达91%;⑤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⑥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夫.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的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0%,纳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纳为30.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0.2%-0.3%)却要高许多。况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 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纳的水溶液。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纳而致病,医生总是要劝这些人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15.从整体来看,本文主要说明的一个道理是什么?(3分)
答:
16.第④自然段中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中的其是指代什么?(2分)
答:
17.这个道理是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2分)
答:
18.说明文用词要讲究准确。从语言表达规范与确切要求看,文章第②自然段中有两个句子的语言表述存在毛病。请指出并加以改正。(2分)
答:
参考答案:
15.人类的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或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答到人的体内存在从海洋起源的印记或说明了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给2分。
16.原始生命诞生时期的(或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的)海洋。单答海洋不给分。
17.当人体大量失水(包括出汗)或出血过多时,需要补充盐水。
18. 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含水量应改为含水的比例。或: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蛰等)所含的水一样多。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蛰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应改为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蛰等)所含的水的比例一样大(或比例相等)
奇妙的人体海洋阅读答案
①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
②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水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0%~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夫•弗•杰普戈利茨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0.2%~0.3%)却要高许多。况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的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医生总是要劝这些人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我们的身体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
1.整体把握,清理思路,分析结构。(4分)
(1)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
(2)选文的①⑥段是总说,其余段为分说,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的结构示意图的括号内填上恰当文字,在分说部分相对应处填上自然段序号。
┌{}┐
①┤ ├⑥
└(含盐){}┘
2.选文用得较多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在列数字以外任意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举例且说明其作用。(2分)
3.为了准确说明事物和事理,选文的语言讲究科学性——准确、简明、周密。如果把下边句中加点词语去掉或换成其他词语,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任选作一题)(2分)
(1)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2)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
4.请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对以下问题大胆说说你的认识。
(1)有人说选文第⑤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分)
(2)请你根据选文的内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离不开什么?(2分,此题为加分题,得分计入本大题)
【答案】
1.(1)含水,血液中含盐(若答出血液中带有咸味亦可)。(每个1分)
(2)(含水){②③}含盐{④⑤}
填“含水”1分,填对②③④⑤给1分,若填错一个不得分。
2.说出说明方法并举例1分,说明作用1分,例如:
打比方:(第①段)这样使说明的对象(人体的内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意思基本一致亦可)
举例子:(第⑤段)先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作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第③段)通过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3.与以下答案基本一致的即可得2分。
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4.(1)不是,第④段末提出了问题,就应有回答,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第⑤段用具体例子作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言之有理即可)(2分)
(2)因为人体含水、含盐,所以人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因为人的生命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所以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意思相近亦可,每个1分)
奇妙的“人体海洋” 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
②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水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0%~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夫弗杰普戈利茨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0.2%~0.3%)却要高许多。况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的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医生总是要劝这些人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我们的身体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选自《白天的星星奇妙的人体海洋印记》有删改)
1.整体把握,清理思路,分析结构。(4分)
(1)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
(2)选文的①⑥段是总说,其余段为分说,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的结构示意图的括号内填上恰当文字,在分说部分相对应处填上自然段序号。
┌( ){ } ┐
① ┤ ├ ⑥
└(含盐){ } ┘
2.选文用得较多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在列数字以外任意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举例且说明其作用。(2分)
3.为了准确说明事物和事理,选文的语言讲究科学性准确、简明、周密。如果把下边句中加点词语去掉或换成其他词语,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任选作一题)(2分)
(1)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2)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
4.请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对以下问题大胆说说你的认识。
(1)有人说选文第⑤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分)
(2)请你根据选文的内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离不开什么?(2分,此题为加分题,得分计入本大题)
答案:
1.(1)含水,血液中含盐(若答出血液中带有咸味亦可)。(每个1分)
(2)(含水){②③}含盐{④⑤}
填含水1分,填对②③④⑤给1分,若填错一个不得分。
2.说出说明方法并举例1分,说明作用1分,例如:
打比方:(第①段)这样使说明的对象(人体的内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意思基本一致亦可)
举例子:(第⑤段)先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作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第③段)通过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3.与以下答案基本一致的即可得2分。
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4.(1)不是,第④段末提出了问题,就应有回答,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第⑤段用具体例子作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言之有理即可)(2分)
(2)因为人体含水、含盐,所以人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因为人的生命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所以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意思相近亦可,每个1分)
《奇妙的人体海洋》阅读题及答案
①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质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0%,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不成其为海水。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咸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低一些,而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在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这时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就是维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1.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
2.选文用得较多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在列数字以外任意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举例且说明其作用。
3.为了准确说明事物和事理,选文的语言讲究科学性——准确、简明、周密。如果把下边句中加点词语去掉或换成其他词语,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1)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2)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35%)要低一些。
4.请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对以下问题大胆说说你的认识。
(1)有人说选文第⑤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请你根据选文的内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离不开什么?
答案
1.含水,血液中含盐(若答出血液中带有咸味亦可)。
2.例如:打比方:(第①段)这样使说明的对象(人体的内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举例子:(第⑤段)先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作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作比较:(第③段)通过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记(或人类来自海洋)。
3.①“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含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周密,不符合客观实际(意思相近亦可)。
4.(1)不是,第④段末提出了问题,就应有回答,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第⑤段用具体例子作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2)因为人体含水、含盐,所以人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因为人的生命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所以人的生命离不开水。
当现代人频频呼唤人类要“返朴归真,重回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不防多注意一下眼前这片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曾发现: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我们的身体,有一半多是水液组成;我们的胚胎期,有像
鱼一样的鳃裂……。人身上有如此之多海洋印记,是否说明生命就起源于海洋呢?
人从水中来
说人类是由猿猴变来的,这已无可非议,它早已编入各种教科书。那么在变成人类之前的猿猴又是由
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毕竟有几分科学的依据。
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就会被呛死。因而,人们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它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直捣龙宫。而《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既能在海底生活,又能到陆上活动,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栖人”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的解剖学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人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也有过鳃裂。这是偶然现象,还是人类与鱼类有着悠久的亲缘关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就说明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虽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仍在人的胚胎早期,留下了鳃的痕迹。
科学地说,不仅是人类,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也都和鱼类一样,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这是造鳃的初步表现。所不同的是,鱼类和两栖类的蝌蚪时期,鳃裂发育成为呼吸水流的通道,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类的鳃裂,发生不久即从胚胎中消失。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所有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在胚胎早期出现的鳃裂,是脊椎动物同出一源的有力证据。那么这个“源”就是奇伟浩淼的海洋,而鳃裂就是脊椎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留下的一种起源于海洋的共同印记。
据生命科学家的推测,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以后,首先是由单细胞生物、原始生物发展到脊椎动物的鱼类。鱼类中的一支(总鳍鱼)逐渐从海中登上陆地,演变成为两栖类,尔后又逐渐将在水中呼吸的鳃变态成为在空气中呼吸的肺。以后,两栖类又进化到爬行类、哺乳类以至人类。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足以佐证上述结论的例证:属于两栖类的蛙的幼体蝌蚪,和鱼一样地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以后蝌蚪变成了蛙,登上了陆地,鳃变成了肺,进化到用肺呼吸。唯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异,蛙类的这个由水登陆的过程,是在两三个星期的短时间内发生的。可是,当初的总鳍鱼由海登陆,却经历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
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因而,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其中分布在各种组织直到骨骼中的水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上的含水比率已经和成人一样多了。这就为生命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科学依据,人类与海洋是分不开的。
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并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俄罗斯科学家夫?弗?杰尔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百分比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它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现代人类的血液和海水中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如此地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为海水。然而,人体血液中的血浆就是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这谁都有亲身的体会。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而咬破舌头,伤口就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是咸的滋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并不高,一般为10‰(海洋学规定,盐度以千分比计)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0‰--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2‰--3‰)却要高许多。由此可见,人血带有咸味的这一海洋印记,今日依然明显。况且,科学家在地球历史考查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的海水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大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到了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海水也没有今天的咸,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因而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了。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而在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对此医生总是要劝他们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的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生命离不开水
人身上的另一个重要的海洋印记则是生命离不开水。科学地说,人体中的所有生命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无论是消化作用、血液循环,还是物质交换与组织合成等一系列活动,全是在水的参与下在水溶液中完成的。这与海洋又何等的相似,海洋中的海流永不停息地循环运动着,不断进行着水体的运移和再分配,同时又为地球带来了动力和温度的调节。在人体内部的海洋中,也不断地进行着这种水体的运动和再分配。血液不停地在循环,犹如海洋中的海流。一颗健康的心脏就像一个自动化水泵,每分钟要泵3.5 -5.5升血液。对于一个8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他一生中心脏压出血液约2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深2米,直径约360米的小海湾的水量,由此可见人体内部海洋中水体的流动是多么的剧烈!水是良好的溶剂,人体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和残余物质溶解在水中随水排出体外。在排出人体的有机作用中产生的残余物质和有毒物质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肾像是自动过滤器,成年人的肾一昼夜通过肾的血液量是全部血液的360倍,约每4分钟将全身血液过滤一次,可见这里的水体运动和交换,也是十分激烈的。人体中的任何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汗水通过毛孔由皮肤表面排出,调节了人体的温度;眼泪水不住地排出,润湿了人们的眼睛,冲洗了眼睛中的灰尘;还有口水、胆汁、胃液、淋巴液、脑脊液……无一不是在水的参与下才得以发挥作用。人类的繁衍,两性的结合,乃至人的全
部生死过程,也始终离不开水。以水为媒,两相情悦,乃是生命延续的真实!
这是铁的事实,一个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每昼夜必须补充2.5升水。这些水是作为饮料、水果和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内的。一个活到80岁的人,一生中所喝的水大约为900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水平衡状态,即补充的和构成有机体的水量与排出体外的水量相当。一旦破坏了这一平衡,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水不能正常排出,就会在体内泛滥,身体浮肿!如果人体内的水比正常量减少1—2%或0.5—1升,就会感到口渴;当减少5%或2—2.5升,皮肤会起皱纹,口腔干涸,意识模糊;当失水达到15%或7—8升时,人就会死亡。可见维持人体内部海洋中的正常水量,是何等的重要!
如此看来,人们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要用唯论观点去看待人体自身。因此,我们切不可数典忘祖,而应面对事实: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自定为国际海洋之后,全世界都在掀起蓝色革命的建设高潮,这对我们青年一代来说,更应该全面地认识海洋,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环境和开发利用海洋事业,为人类在21世纪早日回归母亲的怀抱——海洋而多作贡献。
1. 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
答:
2. 选文用得较多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在列数字以外从文中任意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举例且说明其作用。
答:
3. 如果把下面句是加横线词语去掉或换成其他的词语,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1)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5%)要低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人说选文第5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5. 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离不开什么?
答:
答案:
1. 含水,血液中含盐
2. 示例:打比方(第1段)这样使说明的对象(人体内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3. (1)“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包括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现实不符。
(2)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
4.不是。第4段末提出了问题,就应有回答,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第五段用了具体例子作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长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5.起源于海洋,人的身体离不开“海水”(淡盐水)。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体积小、容量大、耗能低的特点。
6. 本文先后从人体的哪些方面来说明人体“奇妙”的特点的?
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皮肤
7、血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分)
答:血液把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质送给细胞, 然后提取细胞排出的的废物。
8. 阅读第⑥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人吸入空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空气——气管——小支气管——肺泡——薄膜——毛细血管——红血球——提取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然后顺原路返回)
9、第5段说“胃在正常消化时所产生的胃酸能把地毯烧穿”,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2分)
说明胃酸腐蚀性极强
10. 人的骨骼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既结实又轻便,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来说明轻便;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来说明它的结实
11. 结合学过的生理知识,谈谈青少年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健体?
坚持跑、跳、投和游泳等体育运动,增大肺活量,提高身体的柔韧程度。
12、本文围绕着“人体”从多方面来解说其奇妙之特点,下列对这多方面的内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奇妙的神经系统 B、多效的血液循环系统
C、结构复杂、功能奇特的消化系统 D、构造精妙、效率高超、消耗低微的人体
13.联系课文,下列说法正确的在后面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人脑重1.2公斤,体积仅为1.5立方分米,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相当,耗能的功率仅有10瓦。( )
(2)血液中有红血球。红血球是圆饼形的,有25兆之多,功能是输送氧气,还能帮助消除血液中的垃圾。( )
(3)胃的作用只是原料堆积作用,消化的过程是在小肠进行。( )
14、第二段第一句话中,“人成为万物之灵”的条件是什么?(1分)
条件是大脑与手的结合,这里可以理解为思想与劳动的结合使人从一般动物的群体中脱颖而出,迅速发展。
15、第二段中出现的“数量”与“数目”含义一样吗?请简要分析。(3分)
一样,该段第2句中之所以先用“数量”后用“数目”是为了避免行文中用语重复后面一句仍用了“数目”可作印证。
16、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②节主要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人脑体积小、容量大、耗能低的特点。
B、血液有将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输送给人体细胞的主要功能。
C、第④节重点解说了身体放松情况下,人体的呼吸系统工作的情形。
D、小肠承担了整个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吸收过程的大部分工作。
17、下列说法与本文不吻合的一项是(A )
A、人脑在人体中最奇妙,它构造精妙,效率高超,消耗低微,最精巧的机器人也不能与之媲美。
B、人体轻微的炎症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可以靠血液中的白血球来消除。
C、在腹部作来回按摩有利于胃肠蠕动,有助于食物消化。
D、适量运动不仅能加速人体血液循环,促进人体对氧气、水分和营养物的吸收,还能增大肺活量,使人体气体交换更加完全。
18、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①现在,心脏已不再被认为是灵魂的住所、智慧的源泉,但是它那优美的造型和非凡的技能仍然使人赞叹不已。
本指人具有的掌握、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这里把心脏视作人,表现出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突出人体器官的“奇妙”。
②胃壁可以蠕动食物,并可分泌酶和胃酸,使之与食物混合。
蠕动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它的意思是使食物蠕动。
③据说,这种液体的润滑作用是迄今为止任何人造的润滑剂都无法与之(pì)美的。
和它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这里的“之”指代这种液体的润滑作用。
①人体——大自然的杰作——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工程学、化学、物理学方面的奇迹。人体,其构造之精妙,其效率之高超,其消耗之低微,最精巧的机器人也不能与之相比。
②人脑是一部最奇妙的机器,它和手结合,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人脑平均重1、2公斤,体积仅为1、5立方分米,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的数目相差无几,为150亿,耗能的功率仅在10瓦左右。如果用与脑神经元数目相同的相应半导体器件制造一台计算机,其体积将有1万立方米,是人大脑体积的600多万倍,需要电能100万千瓦,相当于一座大型水电站的发电量。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可以储存107—1010比特的信息,而人脑的信息容量可达1015比特。
③人的心脏像一部有双重功能的水泵,通过压力将血液注入循环系统。血液是生命的河流,沿着9000多公里长的血管永不停息地流动着。血液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人体细胞来发挥的。血液把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输送给细胞,然后再提取细胞排出的废物。血液从心脏流出再返回,一次完整的循环连一分钟也用不了。血液流动的血管粗细不一,粗的直径约2、5厘米,有自来水管那么粗;细的如毛细血管,细到血球必须排成一行才能依次通过。血液中有红血球和白血球。圆饼形的红血球数量约有25兆,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白血球约有250亿,它是卫士,一旦发现外敌入侵,就会迎上去攻击;同时它也是清洁工,帮助消除血液中的垃圾。
④心脏由粗壮而A(jiānrèn)的肌肉构成,大小仅相当于一个拳头,但它的机械性十分惊人。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每昼夜约跳动10万次。它每天排出血液9000多升,在人的一生中排出的血液总量大约2亿公斤。心脏的B(bànmó)类似阀门,使血液顺着单一方向流动,避免倒流。现在,心脏已不再被认为是灵魂的住所、智慧的源泉,但是它那优美的造型和非凡的技能仍然使人赞叹不已。
⑤随着科学向自然奥秘的进军,人们不断发现一些令人难以捉摸的现象。譬如,从心脏上取下的一个细胞,在脱离心脏后仍能继续跳动。科学家还发现,在培养皿中的两个心脏细胞,各自按照自己的节奏跳动,但是当它们接触到一起时,便同步按照相同节奏一起跳动。
⑥呼吸几乎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的。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我们每分钟呼吸18次,每次吸进0、5升空气。我们体内的呼吸系统很像一个风箱,隔膜向下压,胸膛壁随之向外扩张,使空气流进,填补因体积变大后出现的真空。气管向下分成两个支气管,各与左肺右肺相通。两个支气管又分出许多小的支气管与肺连成许多小通道。从结构上看,肺的外形很像一棵树。因此有人把肺的结构称为支气管树。支气管树上最小的枝叉分别与肺泡相连。一个肺泡只有一粒米的1/10,人肺共有3亿个肺泡。肺泡之间是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网,肺泡与血管中间有透明的薄膜相隔,通过这种薄膜,红血球可以提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随着人体运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肺和心脏可提供的空气和血液是实际需要的10倍。
⑦人体还是一座复杂的工厂,能够把原材料加工成能量和身体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消化系统是这座奇特工厂的主要车间,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人体所需要的物质,除氧是从呼吸获得以外,其他都必须从食品中提取。我们吃东西之前,口内就准备好了唾液。唾液中主要是水以及各种消化酶,唾液的功能是帮助咀嚼和吞咽食物。食道一直通到胃,是一根长20多厘米、直径不到2、5厘米的管子,食道壁布满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使食物慢慢往下移动。胃壁可以蠕动食物,并可分泌酶和胃酸,使之与食物混合。胃在正常消化时所产生的胃酸能把地毯烧穿,胃壁上有一层光滑的粘膜,保护着胃壁不受胃酸的腐蚀。整个消化过程大部分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胃主要起原料堆积站的作用。小肠的内壁上有数以百万计的绒毛,绒毛的作用是促使营养变得更能使人体吸收。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排出体外需要一天时间,全程9米多。
⑧人的骨骼既结实又轻便,仅占体重的18%。健康的骨关节表面都有一层光滑的软骨组织和起润滑作用的'粘状液体。据说,这种液体的润滑作用是迄今为止任何人造的润滑剂都无法与之C(pì)美的。人体共有206块骨头,由650条肌肉和100多个关节控制。固定肌肉与骨骼的腱极为坚韧,能承受每平方英寸8吨的压力。全身的骨头有一半以上分布在手和脚上。在跑步时,人的腿和脚每平方厘米平均要承受350公斤的压力,跳高时所承受的压力是跑步时的4倍。手是人体构造的精华,是大脑的得力侍从,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手还是世界上最多能的工具,每只手共有25个关节,可以做出58种截然不同的动作。
⑨人的所有这些奇妙而又复杂的自然结构,都包在一层类似外衣、有弹性又不透水的皮肤里。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单一器官。一个人普通的皮肤将近2平方米,重量约2、9公斤,厚度不到1、5毫米。皮肤上有汗孔,人体共有200万个汗孔,这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一部分。人在剧烈活动时,体内温度可以比平时高出7度;这些余热就是靠出汗来散发掉的。我们的肌肉伸缩时产生的能量,1/4是有用的,剩余的3/4则转化成热量。表面看来,人只有在剧烈活动时及在高温条件下才出汗,其实不然,人始终处于出汗状态,每天要出0、5升以上的汗。
⑩今天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所创造的奇迹是他的祖先做梦也想不到的。英国文豪莎士比亚说过:人是多么好的艺术品,他的外形美妙奇特,它的动作又像天使。人是万物之精华,自然界美的化身。
1、请根据拼音写出文中应填入的词语
A、jiānrèn(坚韧)B、bànmó(瓣膜)C、pì(媲)美
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人体的器官(或人体)
3、全文的中心句是人体的结构之精妙,其效率之高超,其消耗之低微,最精巧的机器人也不能与之相比。
4、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除“列数字”外,用得最多的两种是作比较、打比方。请各举一例
(1)人脑是一部最奇妙的机器(2)人的心脏像一座有双重功能的水泵等等
5、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脑的特点。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体积小、容量大、耗能低的特点。
6、本文先后从人体的哪些方面来说明人体“奇妙”的特点的?
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皮肤
7、血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分)
答:血液把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质送给细胞,然后提取细胞排出的的废物。
8、阅读第⑥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人吸入空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空气——气管——小支气管——肺泡——薄膜——毛细血管——红血球——提取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然后顺原路返回)
9、第5段说“胃在正常消化时所产生的胃酸能把地毯烧穿”,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2分)
说明胃酸腐蚀性极强
10、人的骨骼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既结实又轻便,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来说明轻便;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来说明它的结实
11、结合学过的生理知识,谈谈青少年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健体?
坚持跑、跳、投和游泳等体育运动,增大肺活量,提高身体的柔韧程度。
12、本文围绕着“人体”从多方面来解说其奇妙之特点,下列对这多方面的内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奇妙的神经系统B、多效的血液循环系统
C、结构复杂、功能奇特的消化系统D、构造精妙、效率高超、消耗低微的人体
13、联系课文,下列说法正确的在后面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人脑重1、2公斤,体积仅为1、5立方分米,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相当,耗能的功率仅有10瓦。()
(2)血液中有红血球。红血球是圆饼形的,有25兆之多,功能是输送氧气,还能帮助消除血液中的垃圾。()
(3)胃的作用只是原料堆积作用,消化的过程是在小肠进行。()
14、第二段第一句话中,“人成为万物之灵”的条件是什么?(1分)
条件是大脑与手的结合,这里可以理解为思想与劳动的结合使人从一般动物的群体中脱颖而出,迅速发展。
15、第二段中出现的“数量”与“数目”含义一样吗?请简要分析。(3分)
一样,该段第2句中之所以先用“数量”后用“数目”是为了避免行文中用语重复后面一句仍用了“数目”可作印证。
16、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②节主要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人脑体积小、容量大、耗能低的特点。
B、血液有将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输送给人体细胞的主要功能。
C、第④节重点解说了身体放松情况下,人体的呼吸系统工作的情形。
D、小肠承担了整个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吸收过程的大部分工作。
17、下列说法与本文不吻合的一项是(A)
A、人脑在人体中最奇妙,它构造精妙,效率高超,消耗低微,最精巧的机器人也不能与之媲美。
B、人体轻微的炎症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可以靠血液中的白血球来消除。
C、在腹部作来回按摩有利于胃肠蠕动,有助于食物消化。
D、适量运动不仅能加速人体血液循环,促进人体对氧气、水分和营养物的吸收,还能增大肺活量,使人体气体交换更加完全。
18、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①现在,心脏已不再被认为是灵魂的住所、智慧的源泉,但是它那优美的造型和非凡的技能仍然使人赞叹不已。
本指人具有的掌握、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这里把心脏视作人,表现出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突出器官的“奇妙”。
②胃壁可以蠕动食物,并可分泌酶和胃酸,使之与食物混合。
蠕动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它的意思是使食物蠕动。
③据说,这种液体的润滑作用是迄今为止任何人造的润滑剂都无法与之(pì)美的。
和它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这里的“之”指代这种液体的润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