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鹏运《点绛唇·饯春》阅读答案(共含10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白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清]王鹏运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依春无语,肠断春归路。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1.“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2.本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承上启下(2分),“春去能来”承上片伤春之情,“人去能来否”引出下文对离人的思念之情的描写(2分)。
2.主要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之情(2分)。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为下片伤别做铺垫,下片“人去能来否”以反诘语气点明主旨,最后三句以景结情,烘托离别之情(2分)。
作者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
①榆钱:即榆荚。
②长亭:古时道旁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用以暂歇与饯别。
榆钱非钱,春归亦无路,惟文学乃能以虚构之钱与路,将抽象事物表现为具体可感之形象。上片咏春光难驻,正借词人造语之新颖,方予人以深刻印象。下片“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两句,将词意转深一层,点出离愁比春归更令人凄苦,遂使“饯春”有了双重含义。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佳丽:指景色秀美。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孤烟:炊烟。
行(音“航”)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凝睇:凝视。睇:斜视的样子。
会:理解。
一:
(1)首句“雨恨云愁”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概括“征鸿”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3)请结合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的情感。(6分)
(1)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心头郁积的深沉愁闷之情。(2分)
(2)在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2分)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1分)
(3)借“天际征鸿”触发对“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恨自己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2分)以此表露了出渴望有所作为却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2分)
三:
1. 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6分)
(1)①比拟,这雨使人天恨生愁,突出了江南水乡多云多雨这一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亦可)②欲扬先抑,衬托江南水乡无论是淡妆浓抹,还是细雨浓云,总是秀美迷人。③总领全篇,呼应下片,完整表达作者感情。(前两点打出任意一点给2分,第三点3分)
(2). ①以鸿鹄高飞比喻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2分)②对于江南水乡秀丽风光,作者是十分恋爱和喜悦。(2分)但是作者胸怀大志,积极用世,希望能有所作为,却屡遭挫折,面对展翼搏击的万里征鸿,他发出了事业无成,青春老去、事无知音的感喟。(2分)(感喟主要为两点——积极用世、怀才不遇,2分)
(3)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二:
(1)“雨恨云愁”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作答,不超过40字。(3分)
(3)下阕作者借“天际征鸿”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志?(4分)
1. 描绘了一幅明丽的江南秋景图。(2分)蒙蒙的雨幕中,村落鱼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3分)
2. 抒发了作者功业未成 壮志难酬的惆怅和抑郁不平之情。(2分)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反衬的手法。(2分)用江南明丽的秋景来反衬自己的抑郁和惆怅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用展翅高飞的大雁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2分)
点绛唇阅读答案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
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22、这首词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4分)
23、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24、词的最后三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1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
2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即可得分。手法2分,分析2分。)
23、(4分)描写了枝头稀疏的余花随蒙蒙细雨飘落满地的春色凋零情景。(2分)流露出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为了阕写离别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2分)
24、(4分)作者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天涯。(2分)以景写情,以凄凄春草喻无边离愁,渲染了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感情。(2分)
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③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 ①金谷: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②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在诗词中多代指出门远游之人。③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上阕“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2)词中的“萋萋”春草有怎样的寓意?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试题答案:
5.(1)无主荒园在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
(2)萋萋春草比喻离愁和远思。下阕写“萋萋”春草出现在黄昏暮霭之下,凄切离歌声中,使情感显得含蓄而深沉。草接天涯,无处不生,更象征着离愁和远思的绵绵不尽。
点绛唇·雨恨云愁
北宋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①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授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苏州属县)知县。这首词就是王禹傅任长洲知县时的作品。他出身贫寒,对仕途充满抱负。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恨云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强烈外射,移情于景,寄寓词人惆怅苦闷的心情。
B.“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勾勒了人们怡然而居的水乡生活场景,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C.“平生事”“凭阑意”,寥寥数语透露了作者人生际遇和抱负之间的落差,万千感慨尽在其中。
D.词作描写江南景物视角丰富,俯仰结合,作者的情感表达层层深入,但又含而不露。
16.本词中的“鸿”与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鸿”的意蕴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
答
15.B“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错。三四两句抓住江南水乡常见和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没有体现作者的向往。
16.(1)辛词中“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象征着漂泊江南孤寂的词人自己(以此衬托出词人的'孤独寂寞。)(2)王词中的“征鸿”,指成群奋飞的大雁,象征词人也有高飞的远大理想,又暗寓其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怅惘,同时也用成群的大雁反衬了词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点绛唇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②。水村渔市,一缕孤烟③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④。平生事,此时凝睇⑤,谁会⑥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注】②佳丽:指景色秀美。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③”孤烟:炊烟。
④行(音“航”)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⑤凝睇:凝视。睇:斜视的样子。
⑥会:理解。
1.首句“雨恨云愁”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概括“征鸿”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3.请结合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的情感。(6分)
4.“雨恨云愁”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5“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作答,不超过40字。(3分)
6.下阕作者借“天际征鸿”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志?(4分)
参考答案
1.①比拟,这雨使人天恨生愁,突出了江南水乡多云多雨这一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亦可)②欲扬先抑,衬托江南水乡无论是淡妆浓抹,还是细雨浓云,总是秀美迷人。③总领全篇,呼应下片,完整表达作者感情。(前两点打出任意一点给2分,第三点3分)
2.①以鸿鹄高飞比喻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2分)②对于江南水乡秀丽风光,作者是十分恋爱和喜悦。(2分)但是作者胸怀大志,积极用世,希望能有所作为,却屡遭挫折,面对展翼搏击的万里征鸿,他发出了事业无成,青春老去、事无知音的感喟。(2分)(感喟主要为两点——积极用世、怀才不遇,2分)
3.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4.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心头郁积的深沉愁闷之情。(2分)
5.在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2分)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1分)
6.借“天际征鸿”触发对“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恨自己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2分)以此表露了出渴望有所作为却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2分)
【《点绛唇》雨恨云愁阅读答案3篇】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两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15.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4.(5分)BE(答对一点2分,二点5分)【解析】B“几点催花雨”并不是“花落如雨”而是“雨点催花落”;E《声声慢•寻寻觅觅》创作于后期。
15.(6分)答案一:“连天衰草”好。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2分)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2分)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2分)
答案二:“连天芳草”好。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然而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2分)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2分)
★ 点绛唇李清照
★ 点绛唇秦观
★ 点绛唇李清照词
★ 点绛唇 雨中故人相过,点绛唇 雨中故人相过王恽 ,点绛唇 雨中故人相过
★ 点绛唇?蹴罢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