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点绛唇咏风兰阅读答案(共含11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y1232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点绛唇咏风兰阅读答案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注】①原词以“咏风兰”为题,其副题为“题见阳画兰”。张纯修 ,号见阳,擅画山水,当时正在湖南江华任职。风兰:寄生于深山树干上,叶似兰而短,夏开小白花,微香,无土亦可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别样幽芬”两句写风兰的香味清幽典雅不同寻常,它和那些浓艳的花朵一样惹人喜爱。
B.“凌波欲去”从姿态上刻画风兰,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风兰形容成水上行走的轻盈柔美的`凌波仙子。
C.“忒煞萧疏”二句写风兰如此稀疏,难耐寒冷的清秋。“忒煞”一词写出了词人对花之萧疏的惋惜之情。
D.上阕词人调动嗅觉、视觉实写所见风兰,下阕“还留取,冷香半缕”则是通过友人的画展开的联想。
E.风兰本非富贵之花,而词人却对其大加称羡,体现出词人落拓无羁的性格和格高韵远的词风。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6 分)
答:
14.AD 【解析】A 项,“它和那些那些浓艳的花朵一样惹人喜爱”不当,“更无浓艳催开处”的意思是“素雅恬淡没有一丝浓艳浮华”。D 项,“实写”不当,由注释可知,本词是题画词,词人并未亲眼看到风兰,而是看见友人画的风兰图,运用联想的手法来描绘的风兰。
15.①表现了词人对风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寄托了词人美好事物能够长存的愿望;(2 分)②赞美友人绘画技艺高超;(2 分)③希望友人保有美好的品格,并建功立业。(2 分)(意思对即可)
[清代]纳兰性德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译文
风兰散发出不寻常的香味,素雅恬淡没有一丝浓艳浮华。它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犹如凌波仙子轻轻飘逸。
它的叶子如此稀疏,怎么耐得也那寒冷的清秋呢?于是留取那半缕清香入得画中,这幅张见阳之风兰可以堪称画中第一了。
注释
风兰:一种寄生兰,因喜欢在通风,湿度高的地方生长而得名。
别样:特别、不寻常幽芬:清香浓艳:(色彩)浓丽艳丽,代指鲜艳的花朵。
凌波:形容在水上行走的轻盈柔美的姿态。此处是说风兰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好像是凌波仙子,轻柔飘逸。
忒(tuī)煞萧疏:意为过分稀疏。忒煞,亦作“忒杀”,太、过分萧疏,稀疏、萧条。
冷香:清香,也指清香之花。多喻菊、梅之香气。此处指见阳所画之风兰仿佛散发出了微微香气。
赏析:
词以“咏风兰”为题,副题张刻本作《题见阳画兰》,可见此篇为题兰兼咏物之作。
上阕从香气和姿态两方面对风兰作了精致灵动的描摹。“别样幽芬”言风兰散发出不寻常的香味,这种清幽典雅的气息,是那些浓艳的花朵无法与之媲美的。风兰不仅在香气上与众不同,而且形态上很灵动,词人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风兰形容成水上行走的轻盈柔美的凌波仙子一般,飘飘欲去。而东风在这里显然不是春风,可以理解为时光,催花开放和呵护花的力量。整句表现了词人对风兰的喜爱和赞美,寄托了词人对这样美好的风兰不要去的太快的希望,也表达词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够长存的美好愿望。
下阕则是通过对现实中风兰美好之易逝的惋惜反衬出词人对好友所作的风兰图的赞美。秋意袭来,风兰只得“忒煞萧疏”。“忒煞”一词写出了词人对花之萧条的惋惜之心。然而尽管风兰看上去已经太过稀疏,可仍散发出微微香气。显然,这里的“还留取,冷香半缕”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这风兰终究不是自然界的风兰,只是友人的画罢了。因张纯修当时正令湖南江华,词人又用借代的手法,用湘江雨来代指友人,而其画上的风兰竟然给人一种好似幽香散发的'感觉,故此句为意谓见阳所画之风兰堪称画中第一。至此,读者方才明白原来这是一阕咏物题兰之词。
在这首词中,词人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来描绘风兰,并未曾亲眼所见,但却通过友人的一纸风兰图对风兰展开了想象,将风兰的香气和姿态表现地淋漓尽致。而结句词人则点出其创作意图,为全词的升华。当词人在为风兰的萧瑟易逝而感伤时,一个“还”字话风一转,引出只有在好友所作的图中能保有风兰的韵姿和清香,使得美好的事物永存。衬托出友人作画功力深厚,所作风兰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同时也将建功立业的夙愿寄托在友人张纯修身上,希望友人保有美好的品质,并在所任职的地方作出一番成绩。
本词描写的主体风兰本非富贵之花,而纳兰却对其情有独钟并大加称羡,体现了纳兰落拓无羁的性格和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的词风。词中字字刻画,又字字天然,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即“意有寄托,不作死句”。风兰之形象绰约可见,而又不无诗人性情的处处流露。既咏物又抒怀抱,显然颇含骚雅之旨,寓有诗人深挚的情怀。
点绛唇阅读答案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
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22、这首词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4分)
23、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24、词的最后三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2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1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
2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即可得分。手法2分,分析2分。)
23、(4分)描写了枝头稀疏的余花随蒙蒙细雨飘落满地的春色凋零情景。(2分)流露出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为了阕写离别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2分)
24、(4分)作者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天涯。(2分)以景写情,以凄凄春草喻无边离愁,渲染了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感情。(2分)
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③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 ①金谷: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②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在诗词中多代指出门远游之人。③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上阕“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2)词中的“萋萋”春草有怎样的寓意?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3分)
试题答案:
5.(1)无主荒园在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
(2)萋萋春草比喻离愁和远思。下阕写“萋萋”春草出现在黄昏暮霭之下,凄切离歌声中,使情感显得含蓄而深沉。草接天涯,无处不生,更象征着离愁和远思的绵绵不尽。
点绛唇 咏风兰,点绛唇 咏风兰纳兰性德,点绛唇 咏风兰的意思,点绛唇 咏风兰赏析 -诗词大全
点绛唇 咏风兰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清 体裁:词 别样幽芬,
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
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
怎耐秋如许?
还留取,
冷香半缕,
第一湘江雨。
点绛唇·雨恨云愁
北宋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①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授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苏州属县)知县。这首词就是王禹傅任长洲知县时的作品。他出身贫寒,对仕途充满抱负。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恨云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强烈外射,移情于景,寄寓词人惆怅苦闷的心情。
B.“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勾勒了人们怡然而居的水乡生活场景,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C.“平生事”“凭阑意”,寥寥数语透露了作者人生际遇和抱负之间的落差,万千感慨尽在其中。
D.词作描写江南景物视角丰富,俯仰结合,作者的情感表达层层深入,但又含而不露。
16.本词中的“鸿”与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鸿”的意蕴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
答
15.B“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错。三四两句抓住江南水乡常见和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没有体现作者的向往。
16.(1)辛词中“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象征着漂泊江南孤寂的词人自己(以此衬托出词人的'孤独寂寞。)(2)王词中的“征鸿”,指成群奋飞的大雁,象征词人也有高飞的远大理想,又暗寓其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怅惘,同时也用成群的大雁反衬了词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点绛唇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②。水村渔市,一缕孤烟③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④。平生事,此时凝睇⑤,谁会⑥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注】②佳丽:指景色秀美。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③”孤烟:炊烟。
④行(音“航”)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⑤凝睇:凝视。睇:斜视的样子。
⑥会:理解。
1.首句“雨恨云愁”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概括“征鸿”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3.请结合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的情感。(6分)
4.“雨恨云愁”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5“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作答,不超过40字。(3分)
6.下阕作者借“天际征鸿”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志?(4分)
参考答案
1.①比拟,这雨使人天恨生愁,突出了江南水乡多云多雨这一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亦可)②欲扬先抑,衬托江南水乡无论是淡妆浓抹,还是细雨浓云,总是秀美迷人。③总领全篇,呼应下片,完整表达作者感情。(前两点打出任意一点给2分,第三点3分)
2.①以鸿鹄高飞比喻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2分)②对于江南水乡秀丽风光,作者是十分恋爱和喜悦。(2分)但是作者胸怀大志,积极用世,希望能有所作为,却屡遭挫折,面对展翼搏击的万里征鸿,他发出了事业无成,青春老去、事无知音的感喟。(2分)(感喟主要为两点——积极用世、怀才不遇,2分)
3.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4.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心头郁积的深沉愁闷之情。(2分)
5.在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2分)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1分)
6.借“天际征鸿”触发对“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恨自己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2分)以此表露了出渴望有所作为却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2分)
【《点绛唇》雨恨云愁阅读答案3篇】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两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15.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4.(5分)BE(答对一点2分,二点5分)【解析】B“几点催花雨”并不是“花落如雨”而是“雨点催花落”;E《声声慢•寻寻觅觅》创作于后期。
15.(6分)答案一:“连天衰草”好。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2分)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2分)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2分)
答案二:“连天芳草”好。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然而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2分)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2分)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4分)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情、词(炼字、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4分)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到写伤别之愁,最后到写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心中的万千浓愁。(4个要点,全对得4分。)点绛唇,李清照阅读答案点绛唇,李清照阅读答案
2.(4分)情的角度: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思念之情),故情胜。(2分)词的角度:示例1:上片写春去花落,下片言人去不归,中间以一雨字联结,愁字贯穿其中,结构严谨;示例2:一寸愁千缕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遍断两个字极尽炼字的巧妙,表现了重压在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故词胜。(答出任一点,得2分。也可选取其他字词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 一身躯娇小、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 )的少女,是( 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 )少女生活的写照。
2.“慵”写出了少女荡完秋千,身体的( 困倦 ),“露浓花瘦”是说少女的脸上淌着汗,如同花儿洒着露珠,而(身体 )也显得瘦了,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
3.“溜”是轻轻滑落,写出了少女( 朝屋里跑去 )的仓促间手足无措,以致金钗也脱落,这里写出了不得(不在封建礼教束缚下 遵守所谓“礼” )的神态,“回首”写出了少女(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 )的神态,写出了少女(天真纯洁可爱 )的'性格
点绛唇陆游阅读答案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1.这首词上下两阕所写内容有什么明显不同?(4分)
2.有人说“做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上阙写采药、饮酒以及眼前所见暮山千叠之景,听得渔舟唱晚,声声在耳。(2分)下阙萌生醉弄扁舟的兴致,无所顾忌更不怕连天波浪,(1分)最后两句以心理活动为主,侧重抒情。(1分)
2.前文以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乡居生活,“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4分)
鉴赏
陆游晚年在故乡闲居,在这首词里宣称要“做个闲人”,其实,绝对的“闲人”是没有的,因为人们总要用各式各样的行为活动把自己生活的时间填满,那怕他们做的是些“闲事”。就拿这首《点绛唇》所写的内容来说,上山釆药、村店沾酒、湖滨钓鱼、水上行舟,似乎一点儿也没得“闲”。此外,做诗、填词、写文章,恐怕也被陆游列为“闲事”。其实呢,这是天大的正事。作为一名作家, 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他所处的时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丰厚的精神财富,如此盛事大业,岂可 “闲事”视之。所谓“闲”是相对的,陆游
所说的“闲”,里面还包含着一种对照的关系,把“隐”与“仕”相对照,把山林与朝廷相对照,隐于山林便得闲,仕于朝廷则得不到闲,他的褒贬取舍更是非常明显的。
这首间一开头就提到采药,比较生新,其实,采药也是陆游闲居生活中一项活动内容。他懂得一点中医草药,有个头痛脑热的小病,自己也能处理,所以出行时总要带上一个药囊。对于自己的医道,他颇有自知之明,一抒声称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很差。这些情况都是从他的诗篇中零星窥知的。他有一首《小疾治药偶书》 (《剑南诗稿》卷八十),诗中把他的医术和“御戎之策”联系起来,说是“御戎虚上策,治疾阙全功”,自己治病缺乏全副的功能,就像在抵御异族入侵的问题上缺乏好办法一样。这个比喻值得玩味,可见陆游的爰国思想随时随地都可能流露出来。
“醉弄扁舟,不怕粘天浪”两句,不只是一般的叙事写景,很可能寓含着比喻象征的意见。酒醉之后,划起小船,航行在波浪滔天的湖面上,却并不感到害怕,这是因为他的船是绝对安全的。对于镜湖来说,大浪接天不是实景而是夸张,是用以比喻“宦海”的风浪险恶。以前,身在宦海之中,升降浮沉,随时有覆舟之险,如今回乡作闲人,已然脱离风险,有点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意思。只不过这个比喻不太明晰,还不能给人以绝对的安全感,而作者的“不怕”只能是胆子大而已。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陆游闲居山阴时。淳熙七年(1180),江西闹水灾,陆游于常平提举任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宋史·陆游传》)。事后 ,却以“擅权”获罪,遭给事中赵汝愚借故弹劾,罢职还乡。
★ 点绛唇李清照
★ 点绛唇秦观
★ 点绛唇李清照词
★ 点绛唇?蹴罢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