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阅读及参考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厅厅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阅读及参考答案(共含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厅厅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马说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1:《马说》比较阅读答案

《马说》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识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史记》)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 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 称诵:称颂。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策之不以其道 道: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19.【甲】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0.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 中的句子: , 。(2分)

21.【甲】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而【乙】文中毛遂却向平原君自荐成功。你认为“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的观点相矛盾吗?(2分)

参考答案:

17. (l)同“现”,显现。(2)方法。(一个1分,意合即可。2分)

18.(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有才能的人处于世上,仿佛如锥子放置布囊之中,它的锥尖立刻就会透囊而出。

(文从字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9.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意合即可。2分)

2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1分。2分)

21.示例:我认为世界上伯乐相马和毛遂自荐缺一不可,因为千里马只等伯乐去发现,就会缩小发展空间;毛遂自荐,就等于增加了自我展示的平台。(观点1分,理由1分。2分)

篇2: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⑷执策而临之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答案】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篇3:《马说》阅读答案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韩愈,字 ,我国 (朝代)文学家。(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④执策而临之( )

11. 珍珠埋在土里,总会有得见天日之时;宝剑藏于鞘中,也会有锋芒毕露的一天。可是作者笔下的“千里马”却只能“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空有“千里”之质,却无“千里”之实。请你结合文意说说,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连“逞能”(一展才华)的机会都没有呢?(2分)

1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面上是写千里马的遭遇,实际上揭露的却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文学创作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2分)

13. 韩愈的三个哥哥分别叫韩会,韩介,韩弇(yǎn),兄弟几人的名字都是“人”字头,寓有出人头地之意,可见其韩氏家族对仕途、对功名的'热衷。但“汲汲于富贵”的作者早年却求仕无门,屡屡受挫。台湾学者蒋勋说“文学是失败者的乐园”,请你说说韩愈借这篇《马说》寄寓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3分)

篇4:《马说》阅读答案

(20xx孝感市)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题目。

z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z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B

2、D

3、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

4、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篇5:《马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④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战国策・燕策二》)

注: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旦、朝,早晨,也指一天。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苏代为燕说齐( )

(3)臣请献一朝之贾 ( ) (4)莫为臣先后者(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以千里称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B.人有卖骏马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人莫之知 何陋之有

D.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 行拂乱其所为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3分)

参考答案:

12、(1)等同,一样 (2)游说,劝说 (3)费用,钱财 (4)没有人

13、C(代词,代千里马;宾语前置的标志。A.用,把,拿;B.定语后置的标志;D.做。)

14、(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得千里马吧。(采分点:两个“其”)

(2)伯乐于是环绕着那匹马看了一番,离开之后又回头看看它,(结果)一天马的身价就涨了十倍。(采分点:去、顾)

(3)(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引荐了苏代,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采分点:补充“见”的主语、说)

1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篇6:《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1)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3)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文中4个划线的“食”字,读音为“sì”的是哪几个?将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

2、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作者以强烈的语气为千里马鸣不平的语句。

3、对本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的是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

A、千里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B、食马者不能以千里马的特点来喂养它。

C、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是造成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D、千里马的才能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它常常吃不饱。

答案

1、(shí sì sì shí)(2)(3)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C

篇7:《马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5.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 ①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 ② 的主旨。

【乙】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参考答案]

1.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

3.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4.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5.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附

篇8:《马说》阅读答案

阅读《马说》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①________通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通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文中的词。

或:____________

食:____________

等: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食通饲,喂养;②见通现,表现

2.C

3.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5.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6.有时(或许)通饲喂养等同(或-样)

7.而且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不可能,又怎么能奢求它日行千里呢?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篇9:《马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327题。(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2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 __ (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2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策之不以其道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 臣有骏马欲卖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 臣请献一朝之贾

25、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26、理解填空。(3分)

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 的心理。

27、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3分)

参考答案:

23. (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4.B 25. (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26.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盲目相信权威

27. 联系伯乐、马(1),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

如:好处是:如同千里马有了伯乐才能被人们所重视一样,好的产品通过名人的宣传,才能广而告之,坏处是名人宣传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千里马,容易误导消费者。

篇10:《马说》阅读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2题。(共17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选自《毛遂自荐》

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 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8、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5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之不以其道( )(4)使遂蚤得处囊中( )(5)胜不敢复相士。(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0、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1、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3分)

12、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有______________ ,方显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_____ ,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8、受屈辱,通“饲”喂养,驱使,通“早”,鉴选人才

9、(2)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10、C

11、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12、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篇11:《马说》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小题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虽:( )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

小题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4 分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小题4:《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虽:即使(2)相:鉴别

小题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小题1:(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小题1: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两篇文章,然后根据“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这一要求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两篇文章的结局,然后比较“两文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进行概括即可。

篇12:《马说》阅读答案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本文的作者是代的。(2分)

【小题2】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

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

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

【小题4】《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

【小题5】《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分)

答案

【小题1】唐韩愈(2分)

【小题1】B(2分)

【小题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文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小题1】答: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用现代汉语表述。

【小题1】答:此题为开放题。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常识,平时应多积累,那么回答此题会很容易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B、策之不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选文的第二段,再谈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即可。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论马阅读答案

端午节的传说及诗词

马诗古诗阅读答案

马踏飞燕阅读答案

千里之马阅读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周传阅读答案

《马说》阅读以及答案

《人日思归》诗歌解说及作者简介

千里之马的阅读答案

马说阅读及参考答案(集锦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马说阅读及参考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