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辛弃疾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china075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蝶恋花辛弃疾阅读答案(共含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hina075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蝶恋花辛弃疾阅读答案

篇1:蝶恋花辛弃疾阅读答案

蝶恋花辛弃疾阅读答案

九畹②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③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③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下列对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文学成果,得于屈原作品者尤多。作者那坚韧执着往而不返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所谓“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极为相似

B.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不得志与少知音的牢骚情怀,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

C.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

D.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阕最后二句即化用岳飞之词,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不一样的愁绪。

【答案】

AD

【解析】

A.“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应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D. 表达了与岳飞不一样的愁绪。应为表达了与岳飞同样的怨抑之情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6分)

【答案】

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阅读理解分析标题答题技巧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B、看开头和结尾。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小说“故事情节”常见题型

(1)文中写的___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___事物、___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___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对这种题型,一般可按下面思路揣摩: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为深层面的意义。

篇2:《蝶恋花》阅读答案

啼碎春花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①。

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②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③春归人独住,淡烟芳草千重路。

注释①廉纤雨:连绵细雨。②属:通“嘱”,嘱托。③毕竟:最终,终归。

(1)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啼碎春花莺燕语”中“碎”字的表达效果。(3分)

(2)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2.(1)答:“碎”字,写春花被莺燕的啼鸣揉碎,貌似责备莺燕,实则描写出春景已残、春花凋零的凄凉之景,衬托出闺妇因离愁别绪而痛楚心碎的情感。【答题要点:指代义、情感义、修辞义;花碎→心碎,如能答出用了夸张更好】

(2)答:①拟人手法。作者把春光拟人化,乞求它放晴而未许,又说春光知道郎君的'去处,嘱咐春光,要与它一起去寻郎,在对春光的埋怨和托付中,表达了深切的闺妇思郎之情。

②衬托(或情景交融)手法。词中描写了春残花谢、黄昏细雨、烟霾漠漠、芳草阻路的情景,以哀景写哀情,景中含情,衬托出孤寂伤感、愁情难遣的深情来。

篇3:蝶恋花阅读答案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题】

7.作者以“【 】”一词既点明时令,又表达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2分)

8.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黯黯生天际”,指愁绪生于天际,写出了主人公沮丧的心情。

B.“草色烟光残照里”,既是写眼前的实景,也是内心愁苦的写照。

C.“强乐还无味”,作者借酒浇愁,已把苦涩的愁绪抛到了九霄云外。

D.“为伊消得人憔悴”,暗喻词人情深志坚的理想,是全词点睛之笔。

【参考答案】

7.春愁(2分)

8.C(2分)

篇4: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

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②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2.“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1分)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1分)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2分)

篇5: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答案 :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4分)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8.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9.夏夜 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

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

11.D

12.视觉 触觉

阅读练习二: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4)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3) 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4) 忽见的是旧时茅店。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4篇】

篇6: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

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②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2.“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1分)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1分)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2分)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4篇】

篇7: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

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写村中的父老们争相谈论着今年的雨水是多么均匀,丰收在望。

B.第二句紧承首句“争言”,写不似去年愁眉不展,意为去年年成不好。

C.“不似去年颦”,“不似”暗示出人们心中仍有些许隐忧,心有余悸。

D.第三句写父老非常好客,盛情款待,作者因为父老家甑中有尘而谢却。

E.下片情韵悠长,绘景细腻有致;“有时”说明这种年景总是按时到来。

2.词的下片对“啼鸟”“小桃”“梨花”等的描写,广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D E(D项,第三句写村民清洗炊具上的尘土,暗示款待客人。E项,绘景是写意的;“有时”意为好年景并非年年都有。)(选D给2分,选E给3分)

2、答案要点:手法。采用拟人等手法,凸显啼鸟劝客、小桃撩人、梨花助兴等生机勃勃的画面,有声有色;(2分)炼字。“劝”、“撩”用字新颖贴切,情态活泼动人,传神写照,情趣盎然,极富感染力;(2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清新的意境,烘托强化了作者与父老的愉悦振奋之情、父老的待客浓情。(2分)

做阅读理解题的几个好方法

做阅读题目时,有些散文或其他文体的文章,我们读一遍可能理解不上去,对主题把握的不是很到位,也就是说可能理解偏了主题,影响做题正确率,怎么办呢?

在读文章时,要抓住几个重要的位置读,然后理解阅读文章。一是标题,看看是什么意思;二是作者,了解作者背景;三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是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读懂这两段能更好地理解一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主题;四是读懂各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这个往往是中心句,总结了一段的中心思想,对做题也很有帮助。

以上几个方法不一定针对所有文章都适用,但却是做语文阅读的好方法,也是快速理解一篇阅读文章大意的最快捷有效的办法。当然,要想真正把题目做对,还需要研读细节,了解出题意图,掌握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会用一些套话答题,这样做语文阅读才能更加如鱼得水。

阅读理解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__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__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__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引用说明应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篇8: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⑴,锦襜突骑渡江初⑵。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⑶。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⑷,换得东家种树书⑸。

注释

⑴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⑵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

⑶燕兵两句:叙述宋军准备射击敌军的情况。娖(chu):整理的意思。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银色或镶银的箭袋。金仆姑:箭名。

⑷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⑸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题目】

(1)请分析词的上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3分)

(2)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阕忆旧,描绘了一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3分)

(2)对比手法,上片回忆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斗争的情形,下片感叹如今自己志不得伸的处境。今昔对照,深刻的概括了词人的悲剧遭遇。上片雄壮,气盖万夫;下片悲凉,心伤透骨。(4分)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2]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娖,通捉;胡觮,箭袋。一说,枕着银胡觮而细听之意。娖,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附: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

不向长安路上行,

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

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

山鸟山花好弟兄。

词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南宋词人辛弃疾,词的主要意思是抒发隐居之乐:赴京城求取功名的路不再走了,却经常到博山寺游玩,以致使山寺厌烦接待。今生就在味与无味之处寻找人生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余生罢。我就是特立独行的我,怎能依附他人以求功名富贵?走遍天下还是回乡种地好,这些松、竹才是我的知己,这些花、鸟才是我的哥们儿呀!

词很浅,我们抛开作者消极避世的情绪不谈,只谈词中“环境友好”的观念。其实,“环境友好”不是从国外“舶来”的,而是我们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文化观念。《周易》中的“厚德载物”,指导我们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万物;庄子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孟子、荀子提倡“仁民爱物”;明代王守仁认为,禽兽、山川、草木等“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人类和万物一样,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产物,作为一个宇宙生命的整体,则是同根同源。人类不要狂妄自大,以为是大自然的主宰;更不要盲目自卑,觉得是大自然的奴隶。而要找准位置、摆正心态,真心实意地做大自然的朋友,与环境友好相处,将自己的仁爱之心泽及草木禽兽,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这是“环境友好”的典型写照:与松、竹、花、鸟交朋友,兄弟相称,平等相待,其情殷殷、其乐融融。置身其间,怎能不令人“物我两忘”?

篇9: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________。

答案: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8.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9.夏夜  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

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

11.D

12.视觉   触觉

13.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14.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15. 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16.“忽见”的是“旧时茅店”。“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17.夏夜  惊鹊  清风  鸣蝉

18.听觉  嗅觉

19.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蝶恋花柳永答案

蝶恋花 欧阳修答案

浣溪沙辛弃疾阅读答案

蝶恋花 陆游 阅读答案

柳永蝶恋花阅读答案

《蝶恋花》苏轼阅读答案

贺新郎 辛弃疾翻译 赏析 答案

蝶恋花的阅读答案参考

《蝶恋花早行》阅读答案

南乡子辛弃疾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蝶恋花辛弃疾阅读答案(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蝶恋花辛弃疾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