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钱塘江堤》阅读答案(共含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ebrabr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钱塘江,钱氏①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②”。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③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混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患。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钱氏王朝。②滉(huǎng)柱:竖立在堤外的深水柱,用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③杭帅:五代吴越王钱谬和他的后代,被中央王朝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因为吴越国建都杭州,所以称杭帅。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杭帅以为然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旧木出水_________________
(3)盖昔人埋柱___________________
(4)故江涛不能为患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为”的含义及用法。
(1)钱氏时为石堤( )
(2)石堤为洪涛所激( )
3.用原文语句回答。
(1)钱氏时为什么要在堤外埋植滉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杭帅取混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混柱取出后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是对 (2)不久 (3)过去的 (4)所以
2.(1)修筑动词 (2)被介词
3.(1)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患。 (2)人有献议取混柱可得良材数十万。(3)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
钱塘先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出自宋 何远《春渚纪文》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小题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公熟视久之 (2)非故负之也
【小题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小题3】从本文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4】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从中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
【小题1】⑴仔细 ⑵ 拖欠
【小题2】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小题3】①“适父死”②“所制不售”(或①父亲刚刚亡故②做好的扇卖不出去。)
【小题4】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帮助制扇)(1分)为政宽和,为人仁厚。(或: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其意思是固定的。"负"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是“偿”的反义词,应译为“拖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尤其是文言文课文下面注解里面的词语。
【小题2】试题分析:要断句,首先要把句子的意思大致翻译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所以正确的停顿应是“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和诵读能力。
点评: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给语段标出停顿,其实是把几个句子断开。所以要注意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找到文中的原句,即“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用自己的话概括即:父亲刚刚亡故;连雨天寒,做好的扇卖不出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点评: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确定答案范围。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首先找到文中的原句,即“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由此可见是在扇子上写字作画,帮助他“发市”(开张)。从这一举动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的好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地分析能力。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人物的言行、心理、神态,结合全文内容、故事情节及文章主旨作综合地分析。有侧面描写的也要注意侧面描写所展示的人物性格特点。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题目(一)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题目以“ ” 为着眼点,诗中写出了西湖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3. 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
4.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5.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参考答案:
1.孤山寺;白沙堤;春;早春喜悦 三四对仗
2.“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3. 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4.C
5.D
阅读题目(二)
(1)《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写的是西湖的早春景象。诗人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极有早春特征的动植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西湖的赞美和喜爱的思想感情。
(2)有人认为,《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几处”改为“处处”,“谁家”改为“家家”,更能突出莺歌燕舞的气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请你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作点赏析。
参考答案:
(1)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2)“几处”说明早莺尚少,“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说的是刚刚开始筑巢,新燕可数。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几处”“谁家”既突出早春,又富有情趣。如改为“处处”“家家”,则不突出“早春”特征。
(3)表达了诗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
(4)示例:这两句,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述出来。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题目以“ ” 为着眼点,诗中写出了西湖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3. 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
参考答案:
1.孤山寺;白沙堤;春;早春喜悦 三四对仗
2.“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3. 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钱塘湖春行 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作品原文: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 [唐]白居易
孤山寺①北贾亭②西,水面初平③云脚低。
几处早莺④争暖树⑤,谁家新燕⑥啄⑦春泥。
乱花⑨渐欲迷人眼,浅草⑩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文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刚同河堤平行,云气低低地萦绕在水上。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下温暖的树,也不知谁家有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着新巢。
纷繁的春花渐渐要迷住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可总是不满足,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
1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的春日景色。诗歌移步换景,依次展现,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给人触目皆新的感觉。
答案:诗的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摹写出蝴蝶似乎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翻飞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答案:
2.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1分)
3.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分)“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2分)
诗歌鉴赏。(4分)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甲】诗写的是早春(或“初春”)时的景物,【乙】诗写的是暮春(或“晚春”)时的景物。(1分)
(2)【乙】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修辞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修辞手法:拟人、夸张
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修辞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修辞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
6.默写一首课外写西湖的诗词
参考答案:
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颈对偶
3.D
4.C
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6.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2.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
4.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参考答案:
1.最爱
2.C
3.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4.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小题。(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作者在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至少答出四种,2分)
答: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小石潭记 (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解释加点词语。(2分)
(1)潭中鱼可
可:百许头
(2)以其境过清
清: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13.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14.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9、答案示例:孤山寺、贾亭、湖水(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马蹄、绿杨、白沙堤。
10、答案示例:通过描绘西湖秀美的初春景色(1分),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分)。
11、(1)答案:大约。 (2)答案:凄清。
12、(1)答案: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2)答案: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3、答案:表现出潭水的清澈(或衬托、侧面描写1分),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1分)。
14、答案: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2分)
8.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3分)
阅读答案:
7.行(答“春行”也可)早春美景。
8.示例:“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 钱塘湖春行 鉴赏
★ 钱塘湖春行原文
★ 钱塘湖春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