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钱塘湖春行》说课稿(共含13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怡翔Fly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白居易
首联:交代春行地点及时令
早莺 争 暖树
颔联:春行所见(上) 人静景动
新燕 啄 春泥
乱花 迷 人眼
颈联:春行所见(下) 景静人动
浅草 没 马蹄
尾联:春行所感 (抒情)
(8)布置作业。
针对所学内容,布置与能力目标密切相关的作业。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导学案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3、鉴赏三首古诗中的佳词妙句。
【重点难点】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3、鉴赏三首古诗中的佳词妙句。
【自主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岱宗( ) 决眦( ) 啄( ) 堤( ) 千寻( )
2.填空。
⑴杜甫字 ,自号 ,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称为 ,杜甫与李白合称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
⑵白居易字 ,号 ,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有 和 之称。有 传世,代表诗作有 等。
⑶王安石字 ,号 ,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 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造化钟神秀 ⑵会当凌绝顶
⑶浅草才能没马蹄
⑷飞来峰上千寻塔
4.古诗文默写。
①《望岳》中描绘泰山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 。
②《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争春”景象的诗句是: , 。
③《登飞来峰》中借景物描写来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
【自主合作探究】
5.⑴《望岳》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⑵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 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把春色描绘得很好,除了“绿杨阴”、“白沙堤”外,你还能从诗中读出那些色彩?
7. 登飞来峰这首诗突出飞来峰怎样的特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反馈检测】
8.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6分)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2分)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前两句在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习题。(7分)
《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 的景色。(2分)
②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分)
③品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涵的人生哲理。(3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赏析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诗意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介绍】
见《卖炭翁》。
【解题】
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ā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注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座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í)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译文】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简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云脚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又可指器物的支撑,如椅脚、桌脚。还可指器物的下端,如山脚、墙脚。又可指残余的滓末,(现代汉语中有“下脚料”之类的词语)由此引申为末端。如日脚、雨脚,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云脚”,指云层的最低处。
初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常指动作行为的第一次或发生后最初的那段时间。
1.常用在动词前,有时用在形容词前,可译为“开始”“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初:乍)
2.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是头一回这样做。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3.用在句子(或短语)开头,表示对往事的追溯。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
4.表示“从来”“素来”一类意思。如《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初:素来,从来。)
渐
“渐”在古汉语里常用作副词,意思是“逐渐”,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或程度的逐渐加深。可译为“逐渐”“越来越”“渐渐”。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即用此义。
“渐”用作动词时有“加剧”“疏导”“沾湿”等许多义项。如《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渐:加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渐:疏导。)《诗·卫风·氓》:“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渐:沾湿。)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他最迷恋 这一景致。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2分)
5.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白居易 绿杨阴里白沙堤
2.抓住景物特征描写1分,语言流畅优美1分。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3.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4.莺争暖树(1分),燕啄春泥(1分)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一、教材分析
纵观新教材诗歌30首,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②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钱塘湖春行》,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钱塘湖春行》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是七言律诗,是作者被任命为杭州剌史,早春游湖时创作的,是一首描写钱塘江早春美景的著名七律。作者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旖旎动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愉悦闲适之情和对钱塘湖春景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具有一定的了解,有能力结合注释简要说出全诗大意,但对于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将引导学生从写作顺序和修辞两个方面深入,学生将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共同把握诗歌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引导学生照顾到全景以及最具特色的景观,之后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自评或互评问题所在。
经过互动,教师总结学生问题: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通过此环节,学生可认识到,描写美景是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并且需要简练而别致的语言的,为走近文本做好铺垫。
此后,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的人物生平与律诗的相关知识,学生可在知人论世的同时对本诗的基本形式有所了解。
(二)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通读全诗,结合注释来解释全文大意。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顺利了解到全文的内容,初步感知到全诗的情感,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将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请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试着体会一下作者的观察顺序。
经过思考,学生可以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近景,动景
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学生可能会不太理解为何花和草是远景,我会结合图片进行解释:“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通过这个互动,学生会对景观的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同时对描写花和草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有了清晰而生动的了解,这为下一个环节“这样写有何好处”做了铺垫。
其次,我将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一个问题:这样写有何好处?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环节在学生掌握写作手法的同时,也能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在体验了语言美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字的真实性与作者描写的生动细腻之处。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七年级的学生对“拟人”这种修辞比较熟悉,但其实还有一种类似的手法“拟物”也常常应用于古诗词中,“拟人”与“拟物”同属于“比拟”。通过次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比拟”这种手法有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对全诗的艺术特色有了整体而全面的把握。至此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对比式,旨在将本节课的关键点清晰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路,因此对内容有更为深刻地理解。
教学程序:
导入:现在是冬天,很冷是吧,是不是很想春天赶快来会暖和一点啊?那老师现在就让大家提前感受一下春天的温暖。(放映幻灯片)。这些图片是不是很美呀?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那么今天我们就在大诗人白居易的带领下,看看他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好,那么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钱塘湖春行》。
内容:
破题:钱塘湖春行,重在一个“行”字,作者是在行走中观看的着一些列美丽的风景。“春”字则交代了出游的季节,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由题目就可以一目了然。
一、作者作品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二、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播放范读音频,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时间充裕的话,可以放两遍录音,让学生跟读)接下来,请一位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此问题结合板书分析)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经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提示:
(1)首联:孤山寺北交代地点,水面初平云脚低交代时间。
颔联: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颈联: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尾联:最爱、行不足是感情的抒发。
(2)最爱湖东行不足。
三、问题解答。下面,就看一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首联:交代春行的地点及时令。
颔联:写春行所见,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人静景动。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仍写春行所见,乱花、浅草、马蹄,景静人动。使人目不暇接,产生迷乱的感受。
尾联:写春行所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四、品读赏析。《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描写了丰富而优美的初春风光,那么就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联。
解析:这两句写近景,有地上的花草,也有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和诗人游戏。春草虽然茂盛,但却不高,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惬意。
五、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课堂结构: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四部分
钱塘湖春行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2. 理解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钱塘湖春行》
学时重点
1. 朗读、背诵诗词;
学时难点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预习质疑
要求学生熟读并根据课下注释对于文章进行理解。
自主预习并朗读文章,初步理解文义。
理解文本
活动2【活动】对话交流
要求学生列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景物。
研读诗歌,在课本上圈画出景物。
找准诗歌中的“景”
活动3【活动】对话交流1
请同学思考这些景物的特点,有着怎样的意义。
对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思考。得出这些意象都是美好的事物。
把握诗歌中的“物”
活动4【活动】对话交流2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诗人会在怎样的心境下才会感受到美好。
对于意象进行分析,依据“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出诗人当时的心境。
把握诗歌中的“人”
活动5【活动】对话交流3
交代诗歌背景
依据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表达情感。
让学生知道“事”,既创作背景,学会利用背景知识理解诗歌创作的意图。
活动6【活动】展示释疑
请同学们依据以上信息进行思考,诗人创作这首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综合以上所有信息,得出诗人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于春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整合与归纳信息。
一、说教材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之手。从体裁看属于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通过对西湖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二、说教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学习古代诗歌主要是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三、说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诗歌积累,但是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能力低,鉴赏能力更有待于提高,而且也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 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诵读法(反复诵读)、讨论法(交流体验)、竞赛法(提高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又名西湖,说到西湖,我们自然想起苏轼的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苏轼笔下的西湖怎样都是美的,那么,在白居易的笔下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景呢?今天,我们来走进白居易,欣赏这首《钱塘湖春行》。
(二)初读—感知全诗
1、自主学习,指导学法
(1)反复诵读 (2)抓住诗眼 (3)弄懂诗意 (4)品味语言 (5)把握情感
2、诵读诗歌,把握节奏
(1)学生听读,要求正字正音,划出节奏,标出韵味。
(2)朗读指导: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3、个别抽查,其他学生划出诗中的景物。
(三)再读——理清游踪
1、分析标题:看看标题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2、理清诗人的游踪。(行)
(四)精读——寻觅春踪
1、学生自由阅读全诗,看看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2、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风光的??
(方法:学生精读诗歌,划出诗中的景物)
(五)品读——诗中妙笔
(方法:教师示例,抓关键词,进行品析鉴赏,采用剥而复加方式赏析颔联;学生合作,用这种方式赏析颈联。)
(六)悟读——景中情语
思考:诗中哪一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学法指导: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七)小结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写到湖东、白堤为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于鸟语花香。最后,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八)作业:
1、背诵《钱塘湖春行》
2、摘抄、积累描写“春”的诗句(不得少于五句)
3、把这首七言律师改写成一篇游记,以《游西湖》为题,不少于400字。
《钱塘湖春行》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822年(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825年(宝历元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钱塘湖即西湖。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十分自然。
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钱塘湖春行》。
一、教材分析
纵观新教材诗歌30首,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提出了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②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格律诗八首》中的《钱塘湖春行》。
一、说教材
纵观长春版的新教材,增大了经典古诗文的阅读量,诗歌的内容均在每册教材的第一课就要出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正确工整默写诗句,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的自读和初步赏析能力《钱塘湖春行》作为中考必考的50篇古诗文之一,说明白居易写的此诗,有其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学习古诗还没有形成良好品读赏析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在记诵阶段,教师在课堂要适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教学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对文学作品阅读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让学生初步形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对学习古诗应达到记诵、积累的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构建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能力。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
1、通过情境激趣法、诵读法、讨论法,采用“读诗、解诗、赏诗、悟诗”四步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2、通过教师启发,打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
《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名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卖炭老翁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的诗句是什么?这位作者是谁?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做过刺史的不乏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文豪苏东坡,他们不但在杭州给人留下任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许多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文,苏轼就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白居易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在《春题湖上》曾言“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白居易咏西湖的名篇《钱塘湖春行》,领略作者笔下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致。
(三)、教师解题并介绍体裁特点: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表明季节,行:走,游览
2、七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联(首、颔、颈、尾)
(四)、师生共同回顾作家作品,教师说明写作背景。(大屏幕)
(五)、学诗重在两个方面内容:“读”和“品”。
一)、朗读训练
1、范读:(听音乐,朗读录音)
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评价)
4、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分组读、齐读)
二)、品读赏析
(1)解诗(自主学习)
1、请你说说诗的大意。
2、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你能看出写的是西湖什么季节的美景?
3、寻找诗人的游踪。
(2)赏诗(合作探究)
1、首联中“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2、颔联中“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不是“处处”?为什么“争暖树”?“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有什么深刻含义?从鸟儿的动态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颈联中为什么说“乱花迷人眼”?这样写与诗题有关吗?这一联我们能否想象将来景物会怎样?它蕴含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4、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3)悟诗(讨论交流)
1、“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本诗中景中有情吗?请你找一找最能概括感情的词语?
2、律诗讲究对仗,本诗中应是哪联?本诗的韵脚?压什么韵?
3、你最喜欢本首诗中的哪一联?理由是什么?
4、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吗?
(六)、拓展阅读:
1、比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本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请你说出你所熟悉的写春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
教师富有激情地总结学习重点,并进行德育渗透,而“授之以渔”即赏析诗的方法。
(1)诗人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山寺及于湖面,舒卷的春云分外凄迷,水天相接,早莺放歌鸣啼于树,紫燕剪飞啄泥筑巢,既有乱花迷人之色,又有浅草茵茵之态,整个画面景物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行”为脉落,起笔方位,落笔方位,游遍大半西湖,产生了移景换景的.艺术效果,随着镜头的闪闪而过,绮丽的风光重现,把我们带入西湖早春的风景画卷,整首诗描绘的是春回大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天才的诗人与山水结合便是山水之幸事、诗人之幸事,更是文学之幸事,后世读者之幸事。山水成就了诗人,诗人也成就了山水。希望同学们热爱自然,钟情于中华灵绣的山水,创作时代更加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掌握赏析诗的基本方法,即读诗、解诗(自主学习)、赏诗、悟诗(合作探究学习)。
(八)、作业:
1、流利背诵、工整正确默写这首诗。
2、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 钱塘湖春行 鉴赏
★ 钱塘湖春行原文
★ 钱塘湖春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