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md987f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燮《题画》阅读答案(共含8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md987f”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篇1: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题画

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竹子身处的恶劣环境。

B.第二句表现了竹子在逆境中的顽强和不屈。

C.“扫云扫雾”表现了竹子的.崇高精神追求。

D.本诗委婉含蓄地批评竹子好高骛远的缺点。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达技巧是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D(“好高骛远”错误,“委婉含蓄”错误,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2.本诗主要用了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作者借狂风云雾中摇摆动荡的竹子表达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答题正确即可,表现手法1分,联系内容2分,主旨1分)(对比也给分)

篇2: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题画

【清】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竹》诗首联勾勒竹子近水、荫蔽村舍、松竹间杂且烟雨迷蒙等特点。

B.《题画》诗首句传神地写出画中竹子似被大风吹卷而枝叶向上的姿态。

C.《竹》诗通篇不着一“竹”字,而又处处紧扣“竹”的特点写竹咏竹。

D.《题画》诗三个“扫”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态度。

15.简要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14、D(3分)

15、同:都表达了对竹的喜爱和赞美。

异:《竹》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逍遥山水的隐逸之情;《题画》表达了诗人不甘庸常,自信傲睨,有大展鸿图,匡时济世的凌云之志。

篇3:郑谷《竹》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郑谷《竹》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题画

【清】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竹》诗首联勾勒竹子近水、荫蔽村舍、松竹间杂且烟雨迷蒙等特点。

B、《题画》诗首句传神地写出画中竹子似被大风吹卷而枝叶向上的姿态。

C、《竹》诗通篇不着一“竹”字,而又处处紧扣“竹”的特点写竹咏竹。

D、《题画》诗三个“扫”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态度。

15、简要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14、D(3分)

15、同:都表达了对竹的喜爱和赞美。

异:《竹》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逍遥山水的隐逸之情;《题画》表达了诗人不甘庸常,自信傲睨,有大展鸿图,匡时济世的凌云之志。

篇4:绍兴郑燮古诗阅读答案

绍兴郑燮古诗阅读答案

山中雪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请对“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作简要赏析。(3分)

3.“一种清孤不等闲”中的“不等闲”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情感。(1分)

4.请具体说说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梅花的。(2分)

参考答案:

1.清晨,雨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天气寒冷的景色。 (2分,意思符合即可)

2.通过“檐流未滴”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从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3分。

3.(1分)赞叹(欣赏、赞赏)

4.(2分)运用反衬的手法( 1分),通过天气的严寒反衬出梅花不畏风雪、迎寒开放(1分)。

山中雪后鉴赏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郑燮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篇5:郑燮《渔家》原文阅读及答案

郑燮《渔家》原文阅读及答案

渔家

郑燮

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1)从这两首诗中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物?对“渔家“有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县官。作者对渔家的艰难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

(2)第二首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

答:示例一:托物言志。诗人借画中之竹抒情,把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这幅画是送给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几分劝勉之意蕴涵其中。示例二:虚实结合。画中之竹是实,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是虚;画上的一枝一叶是实,而它所关联的百姓情感是虚。以眼前实的画面,点示出应该关注的民间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长。(从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如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暗含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关心民生的问题。再如丰富的联想、婉转的讽喻等。

篇6: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郑燮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10分)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公 之 余 辄 与 文 士 畅 饮 咏 诗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值( ) (2)或( ) (3)去( )

3、说说文中画线句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的意思。(2分)

4、在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的情况下,郑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2分)

5、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和下列链接材料来说明。(2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划对一处即可)

2、(1)遇到 (2)有的人 (3)离开

3、这是什么时候了,如果经过多处地方多人之手层层申报(荒情),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

4、不经请示皇上,先开仓赈济灾民,愿意为此承担责任。此举使万余百姓活了下来。

5、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篇7:文言文《乳母郑燮》诗序阅读答案

文言文《乳母郑燮》诗序阅读答案大全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乳母费氏,先祖母蔡太孺人①之伺婢也。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③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乳母不敢言,然常带泪痕。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烛下,不数日竟去矣。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菜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竞亦不能食矣。

后三年来归,侍太孺人,抚燮倍挚。又三十四年而卒,寿七十有六。方来归之明年,其子俊得操江堤塘官,屡迎养之,卒不去,以太孺人及燮故。燮成进士,乃喜曰:吾抚幼主成名,儿子作八品官,复何恨!遂以无疾终。

清 郑燮《乳母诗序》

【注】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②鱼飧:有鱼的饭食。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后治他事 ( ) (2)间有鱼飧瓜果 ( )

(3)见破床败几纵横( ) (4)其子俊得操江堤塘官(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育于费氏 晋人御师必于殽

B.又三十四年而卒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方来归之明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以太孺人及燮故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

(2)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

20.作者痛哭竟亦不能食主要是因为。(2分)

21.从叙事写人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3分)

参考答案、(18分)

17.(4分)(1)处理 (2)间或,偶尔 (3)纵横交错的样子(形容多,分散) (4)从事,做

18.(3分)D

19.(6分)(1)那时恰逢荒年,费氏自己回家吃饭,(但)仍来郑家做活。(重点:值介词结构后置)

(2)几年之后,费家的经济更加人不敷出了,费氏的丈夫打算离开这里。(重点:支去)

20.(2分)费氏对郑燮视如己出,郑燮对费氏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郑燮伤心难抑。

21.(3分)(1)即事抒情,真切感人;(2)注重细节,刻绘生动;(3)文风朴实,语言质朴而情深。(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

篇8:文言文比较阅读《醉翁亭记》郑燮《游江》阅读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醉翁亭记》郑燮《游江》阅读答案

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9.读懂山水(5分)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3分)

参考答案:

6.(4分)要求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临:靠近(高踞)。 ②意:情趣(乐趣)。

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确实(果真;实在)。

7. D (2分)

8.(4分)要求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①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9.读懂山水(5分)

(1)(2分)要求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若画面或语句不完整,酌情扣分。

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3分)要求与评分:联系文段内容,言之成理。甲段,1分;乙段2分;若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郑燮传原文及译文

《题画》原文及译文

《题画兰》诗词鉴赏

郑絪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郑玄字康成的阅读答案

《诗经·郑风·风雨》阅读答案及赏析

郑强 语录

郑伯简介

郑强 演讲稿

郑强语录

郑燮《题画》阅读答案(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郑燮《题画》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