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义门观后感450字(共含14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诛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以明朝“郑义门”为专题的《咱们穿越吧》节目中,以“家风家教”题材,张国立和其他诸位嘉宾以郑氏家族家庭成员的身份感受这一兴盛百年的家族孝义文化。
郑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至今已经整整闻名了900多年。郑氏家族继承了250多年历史,15代人出了173名清官,促使这个家族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它的家规——《郑氏规范》。
目里,于小彤除了和宋小宝等人一起从事收晒谷麦,盘点房间,细数布匹等体力活动之外,还成为家族中的主记,负责掌管家族的钱箱。在担任主记期间,于小彤一直量入为出,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主记应有的职业道德,但是节目组出于制造冲突和增加节目的看点的考虑,再次陷害于小彤:邀请搭档女演员的母亲来到节目里索要五两银子的“穿越费”,宅心仁厚的于小彤不愿意看人为难,最终打开钱箱将银子赠予对方。然而,做了好人好事的于小彤却因为擅自挪用公款而遭到了大家长张国立的杖责。尽管如此,于小彤却并不后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够帮助一位老人完成任务,自己受到一些责罚算不得什么。在最后一次录制中,张国立要求各位成员背诵《家训》,现场却发现许多嘉宾并不能背出,还乱对口型、试图鱼目混珠,张国立当场发飙,他认为大家录制节目太过玩闹,不够投入。总导演发飙后,现场嘉宾终于认识到了严重性,不但马上端正态度,宋小宝还作为兄长替弟妹们承担了鞭子的惩罚。另外金圣柱作为一个韩国人,这对于他来讲真的是难上加难。幸得可以与兄弟杨旭文一起,两人不仅在劳作间隙、亦或是睡前休息都孜孜不倦的探讨起来,杨旭文一字一句的为金圣柱讲解《家规》的要义以便记忆。两人的行为也充分的表现了“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的良好家训。
经过这期节目,宋小宝等演员纷纷表示深有感触,在沉下心按照家规行事之后,他们都深刻感受到了“郑义门“的传承精髓,感觉经此一事,成长颇大。我想不止对于他们,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虽说那是明朝时期的家规,但就现在来说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小学生看郑义门观后感
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
郑义门观后感450字
学生看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
《郑氏规范》堪称“江南第一家”的内部法律,其中对法制教育、人才培养、财产管理、公共关系、行为规范等都有着详细地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郑氏规范》首先对家族成员进行的是法制教育,而法制教育的重点是廉政教育。“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肯恻,务得其情,毋行苟虚。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违者天实临之。”殷殷教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开除族籍,死后牌位不准放入宗祠,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家庭中,是极为严厉的处罚,这意味着被整个家族抛弃。
细读《郑氏规范》,其中关于廉政守法的条款特别丰富。正是有了这些严厉的家规,300多年来,郑氏家族先后走出了173位官吏,大至礼部尚书,小至税令,无一贪赃枉法,个个两袖清风。郑铢官小不忘廉,郑机律己防微杜渐,郑祖琛严惩贪官……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朗朗传诵。在动辄“株连九族”的封建律法下,这种廉政教育,也无疑大大降低了整个家族的系统性风险。
在人才培养方面,郑家规定,儿童从5岁开始学礼,参加祭祀;8岁进家塾读书,12岁出就外傅,可以读到21岁,如果取得功名,有权继续读书,否则就从事理家活动;16岁以后,能背四书五经,并能讲解大意,就可以举行冠礼,不能就要到21岁;如果弟弟先达到标准了,就先给弟弟行冠礼,以羞辱其兄,促进他学习;参加家务活动的青年,要努力学习办事的能力。如跟随管事人到官厅,学习办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
《郑氏规范》对服装、餐饮、财产也有详细规定。族人的衣着由专设的馐服长掌管。男女满1周岁开始领衣料,男子16岁以下领布料,40岁以下在布之外领取一部分帛,40岁以上的全部领帛;妇女及笄以后,可以得到一副银首饰,还可以领取做鞋子的材料,头油、脂粉、针、花等针线和化妆用品;30岁以下的男子不许喝酒,30岁以上也只能少饮,如果酗酒喧哗,予以打板子处罚。妇女更不许饮酒,50岁以上才许喝一点;族人吃一样的饭,不能为了满足食欲就自做饮食,产妇和病人除外,可以自做饮食,这是特殊需要……吃穿以外的生活用品也由公堂一总置办,均匀地分给各房;族人如果私买田产,私存金银钱财,被家长知道了,叫到祠堂受处分,并没收所有私产;至于子孙接受亲友的赠物,则要交给公堂,不能私自留下。
难得的是,郑义门还对公共关系的处理有了规定。比如对同姓的宗人,贫穷无力者,婚嫁给予资助;遇灾时,自春天起每月给六斗谷,到秋收停发;对无家可归的宗人,拨给房屋居住;对无子的宗人,帮助他确立后人,并予以少量的经济支援。郑氏还注意处理乡邻关系:设立义冢,供穷人埋葬;穷家生子,送去粮食;乡人缺食贷粮,不收利息;乡人生病,酌情施予药材……这些做法充分表达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影响深远
《郑氏规范》168条,是经过郑氏家族几代人积累提炼而成的治家宝典,它融汇了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居家生活,都有涉及。
有关郑义门,值得一说的还有明初开国文人宋濂。宋濂的祖籍是金华潜溪,他曾跟随老师吴莱到郑家求学。宋濂25岁时,吴莱因病辞去教席,推荐他主持郑氏家族大学“东明精舍”,他在这里一直教学24年。宋濂是元明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郑家作为实现儒家理想的实践基地。不仅亲自参与了《郑氏规范》的制订,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郑家为妻,是成就郑氏家族功不可没的人物。
郑义门是个大家族,家族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无论是从商还是做官,所有收入(包括薪俸)都要交给家族统一分配。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原则,郑义门还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易操作的管理体系,建立了一支分工不同的管理队伍:共设置了 17个管理职务,由26人分担。各种职务互相牵制,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管理结构。对于家庭管理层,如不能胜任其本职工作,可以经众议罢免,另选贤能之士,初步具有了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管理体系……
“家”,始终是中华民族心理积淀中最难释的情结,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发展流变的.重要参照。郑义门家族生活的热闹场景,历经300多年的岁月沧桑,最终还是隐入了历史的深处。然而,它的存在,在中华家族发展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它的修身、处世的族训,它对家族的管理经验,直到今天,都对家族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浙江的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企业要传承,首先需要家族的传承,而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必定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核来支撑。
“不要说‘富二代’,‘富三代’,一个家族的传承,三代算长吗?我们老郑家那个‘郑义门’,最牛的时候,一个家族同居330多年,历经宋、元、明3个朝代,最多时3000多人一起吃饭……你真该去看看!”
真爱集团董事长郑期中是浦江县郑宅镇人,深为自己的家族曾有这样一段光荣的历史而自豪。他认为,浙江的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企业要传承,首先需要家族的传承,而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必定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核来支撑。否则,三、五代后就会分崩离析。“这一点,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的做法,直到今天对我们还有借鉴意义。”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合居被朝廷旌表,被称为“义门”。郑义门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延续了十五世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郑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地,郑氏的传世故事在当地有口皆碑。走在古色古香的郑宅镇小街巷,很容易触摸到与郑氏家族有关的生活细节,小镇上一副楹联、一块碑文、一座亭子都留存着历史的浓郁痕迹,郑氏宗祠门前两旁的“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10个大字,经过儒家的 “孝义”理念长期浸润,逐渐演化为长达168条的《郑氏规范》,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环环相扣、完整的家族管理体系,也成为族人历世承袭的行事“密码”,使郑氏家族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游刃有余。
因为家规传承,郑氏家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郑氏族人自觉以家规为尺,注重自我修为,共同缔造着家族的累世繁盛,也因此,《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并被载入了《宋史》《元史》和《明史》。
家族是整个民族的组织片段。在崇尚“家国”概念的儒家文化系统中,郑氏家规承袭的伦理文化、责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投射和浓缩,郑氏族人在时代变幻中始终恪守家族精神,展现着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几千年如一日的尊崇。
郑氏子孙中有173人出仕做官,没有出现过因贪墨而罢官的现象。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在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传播郑氏的廉政文化和良好家风,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意义。
5月,根据浙江省委、省纪委的统一部署,浙江省广电集团、浙江卫视旗下蓝巨星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担了廉政文化动画片《郑义门》的统筹任务。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立足于当下解读历史,实力雄厚的制作班底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基础性保障。在浙江广电集团主导下,一个强有力的项目团队迅速形成:曾承担《大清盐商》、《四十九日祭》等电视剧的编剧工作的南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被选定为编剧;擅长三维动画制作的上海河马动画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从5家竞标单位中脱颖而出,承担主要的制作工作……项目团队到郑宅镇走祠堂,访村庄,听取郑氏后人讲述其祖先的义举,研读金华风物志、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料,深入郑义门的风物深处,开启了艰巨的创作之路。
宋濂劝谏明太祖时有云:“河防有如治民,水急而堤高,江水性缓,河水性急,如江水这般,何需筑堤修坝”。《郑义门》这部廉政动漫剧的开篇就充分阐明了全剧的主题思想,更充分说明了今年党中央、中纪委大力推进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良苦用心。党纪规矩固然重要,但为了全面实现净化党内氛围,荡涤党员灵魂的最终目标,“推行礼教、树立德行”才是长久之计。党纪党规犹如悬在头顶的利剑,起到警示恶行的震慑力,家风情操犹如植入心田的种子,起到正身励志的引导力。
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已经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在这个重要时期,“德法兼顾、教训并举”是非常必要的工作抓手,传承古训,树立家风,让孝悌、勤俭、大义、责任这些关键词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为人处事时如同神经反射一般自然的行为准则。或许真的到了那一天,纪检工作将退出重要舞台,但这也正是纪检工作最终实现的“理想乡”。
近日,动漫片《郑义门》在央视上映。认真观看之后,也带给我一些思考。在物质文化丰富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如孩子不懂礼仪、不识规矩、不孝敬老人;讲话不讲诚信、做事不敢于负责;节俭意识差、不知劳动工作的艰辛……《郑义门》这部影片让我们在感叹家风教育的巨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好家风的形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那一点一滴,要从小事着眼、耐心开导、言传身教,比如可以与孩子共同参与到“成长日志日日清”的活动中去,坚持每天进步“一小点”,日久天长就会发生质的巨变。我一直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宜早不宜迟,孩子就像一朵正在盛开的花,错过了花期就会凋零,亦会后悔莫及。
一个健康发展的有机体,一定有和谐的内在体系做支撑,从而使整体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素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的沧桑变迁,美名绵延900余年,其家族精神蕴含着怎样的传世秉性?倡导“廉俭孝义”的郑氏家风与当下社会文化存在怎样的衔接和关联?
浙江广电集团通过纵览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打捞郑氏家风的精华部分,以动画片《郑义门》的形式,解构郑氏一族的繁盛密码,印证中国孝廉文化的传世价值。
家族和民族,不变的精神沿袭
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合居被朝廷旌表,被称为“义门”。郑义门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延续了十五世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郑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地,郑氏的传世故事在当地有口皆碑。走在古色古香的郑宅镇小街巷,很容易触摸到与郑氏家族有关的生活 细节,小镇上一副楹联、一块碑文、一座亭子都留存着历史的浓郁痕迹,郑氏宗祠门前两旁的“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10个大字,经过儒家 的 “孝义”理念长期浸润,逐渐演化为长达168条的《郑氏规范》,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环环相扣、完整的家族管理体系,也成为族人 历世承袭的行事“密码”,使郑氏家族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游刃有余。
因为家规传承,郑氏家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郑氏族人自觉以家规为尺,注重自我修为,共同缔造着家族的累世繁盛,也因此,《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并被载入了《宋史》《元史》和《明史》。
家族是整个民族的组织片段。在崇尚“家国”概念的儒家文化系统中,郑氏家规承袭的伦理文化、责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投射和浓缩,郑氏族人在时代变幻中始终恪守家族精神,展现着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几千年如一日的尊崇。
郑氏子孙中有173人出仕做官,没有出现过因贪墨而罢官的现象。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在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传播郑氏的廉政文化和良好家风,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意义。
5月,根据浙江省委、省纪委的统一部署,浙江省广电集团、浙江卫视旗下蓝巨星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担了廉政文化动画片《郑义门》的统筹任务。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立足于当下解读历史,实力雄厚的制作班底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基础性保障。在浙江广电集团主导下,一个强有力的项目团队迅速形成:曾承 担《大清盐商》、《四十九日祭》等电视剧的编剧工作的南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被选定为编剧;擅长 三维动画制作的上海河马动画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从5家竞标单位中脱颖而出,承担主要的制作工作……项目团队到郑宅镇走祠堂,访村庄,听取郑氏后人讲述其祖先 的义举,研读金华风物志、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料,深入郑义门的风物深处,开启了艰巨的创作之路。
敢于创新,传颂时代主旋律
创作过程并不轻松。用灵活、时尚的动画形式阐释相对枯燥的廉政和家风文化,在国内并无先例可循,这就要求项目团队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做到大胆尝试,以创新 寻求突破;另一方面,168条郑氏家规庞杂、冗繁,其内容并不完全适合现代需要。如何使优秀文化和现实价值之间有效衔接,从中筛选出精华部分作为创作内 容? 这考验着制作团队“取舍”的智慧。“因为是系列剧,既要有人物的连贯性,又要有故事的相对独立性,我们最终决定,以治家为基础,以家风为脉络,以廉洁自律 为重点,铺陈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系列故事。”《郑义门》编剧南柯说。
项目团队采用三维动画代替了二维方式,赋予动画片更多的时代感、立体 感,避免作品在叙事上落于陈旧、俗套。为了使动画片形式与廉政文化内容结合得更为自然,既不失动画片的灵动特性,又能体现作品的思想内涵,项目团队精心设 计了“角端”的角色,精灵“角端”在剧中适时出现,将古今观点自然交汇,使动画作品做到了思想性和灵动性的和谐统一。
168条家规精华 最终浓缩在了每集10分钟、共12集的故事里,形成《以法齐家》《家法如山》《教化为先》《俭以持家》《致力为公》《郑浩拒礼》《游街退匾》《正风除弊》 《利人利己》等剧集,一幅幅孝廉文化图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拒绝排场、拒绝礼单,抵挡住了各种诱 惑,清廉为官的故事,揭示了“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规;《致力为公》篇,讲述了当粮长的郑濂,不卖人情、不受贿赂,秉公丈量 所辖区域田地,编制税赋籍册的故事,揭示的是“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家规……
事实上,对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人文美台”的浙江卫视来说,《郑义门》并不是浙江卫视制作的唯一主旋律动画作品,以动画片形式传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浙江卫视早已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
20,浙江卫视制作并播出了动画片《地道战之英雄出少年》,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正在筹拍26集动画片《人工 巧匠》(暂定名),以机器人为题材,宣传科技创新精神,准备申报‘百部中国梦动画片扶持计划’。”浙江广电集团总编室艺术生产部主任江山红透露。
“浙江卫视制作推出《郑义门》,是对现有人文节目的延伸和丰富,与《中华好故事》《南宋》《艺术:北纬30度》等节目一脉相承,共同诠释着浙江卫视‘人文美台’的理念。”浙江卫视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顾顺坤说。
日前,《郑义门》正在央视多个频道热播,郑氏家族的孝廉文化已走出江南,在大江南北传唱。
这几天都在收看央视播出的廉政动漫片《郑义门》,还上百度网搜索补看了前面几集。这几年,国产动画片、动漫片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郑义门》虽说是廉政主题,听起来很严肃少趣味,但看了之后深深被感染,并且因为讲的就是金华本地的事情,备感亲切。
去年春天,市心理卫生协会年会理事会在浦江召开,会后去江南第一家参观学习。当时,大家就非常感慨,对郑义门一族历九世同居共处,用168条家训井然有序地管理一个鼎盛时期达3000多人大家庭的做法大加点赞。如今,看《郑义门》动漫片,通过提炼出来的一个个家规经典故事,不但再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印证了一个道理,治国与治家是相通的。
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说的是,个人、家庭、国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是家庭的细胞,如果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正义、积极、向上,这个家庭也一定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每个家庭都和睦美满,那由家庭组成的国家也一定祥和安定。在《郑义门》这部动漫片中,我们看到,正是因为有了“守礼、奉公、诚信、孝敬、廉洁”等家风规矩的传承,郑氏家族在9间出了173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在《郑浩拒礼》、《致力为公》、《游街退匾》、《良药苦口》等集里,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例,生动再现了郑氏家人在家守家风,出外为官还将守正、勤勉、清廉的家风发扬光大,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百姓。
在《家法如山》、《教化为先》、《勤俭持家》等集里,我们看到,在郑氏家族成长的孩子,懂礼教,从小简朴,为人谦卑,尊师敬长。不过,家法虽严,也不是绝对不讲情理,对待范了错误的孩子,以感召教化为主。像第5集《教化为先》,后辈孩子郑桐年幼丧父,外婆生病家中没钱,郑桐为了给外婆的买药钱,偷了家族书塾里的铜戒尺、烛台等东西变卖。这件事被家长发现后,没有简单地惩罚了之,而是先检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掌握家族中亲友的经济状况,最后,对孩子施以教育感召,防止自暴自弃,家长反而自请责罚。
让人感动的是,嫁入郑氏家族的媳妇,即使出身豪门,入郑义之门后也安于勤俭持家,孝敬公婆,与丈夫相敬如宾,身体力行给儿女做好贤妻良母的示范。综观现在的很多家庭,常常因为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导致家庭破裂,像本报的“情感热线”接听的电话,53%是婚姻情感问题、婆媳关系问题,其实这里面就是一家人之间少了一份敬重和宽容。
一户人家的盛衰,归根于积善,还是积恶。在家孝悌为先,处事仁爱宽恕,凡存心帮助他人者,都是积善。损人利己,恃强凌弱,心存欺骗之心者,都是积恶。积善之家有余庆,积恶之家有余殃。唯俭可以惜福,唯俭可以养廉。一部家规168条祖训,代代沿用执行,说到底,好的规范,还要有好的执行程序、监督制度来完善、落实。郑氏家族正是有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和执行规范,并通过不断的教化将家规化为家族每个人人格的一部分,所以最终传承了15代。国是大家庭,治国如治家,《郑义门》的故事,无论是对国家治理,还是对家庭管理,都有很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个由不同家庭组成的大家族,何以能同居、共财、合食长达300多年?维系这个东方奇迹的中国式大家庭的秘诀是什么呢?
秘诀在于儒家道德中的“孝义”二字。这两个字,也是郑氏家族的凝聚剂。在168则的家族内部法律《郑氏规范》中,概述“孝义”思想的就有6则,而涉及孝义行为的规则有32则。
《郑氏规范》把孝义的实质,归结为“积善”行为。“吾家既以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不得妄肆威福,图胁人财,侵凌人产,以为祖宗植德之累,违者以不孝论。”这段话就是将“孝”与“义”融为一体,继承并发扬祖宗的“植德”之心。
《郑氏规范》第47条规定,对年长的父母,应该制作与众不同的膳食,想尽办法提供适合口味的食品,诚心奉养。对待父母,无论生养、死葬、追祭,都不可违礼;子孙出入祠堂必须恭敬、正衣冠,不得有斜倚、欠身、打喷嚏等不雅行为;遇忌辰不得饮酒、食肉、听戏;祭器不得他用,不得出卖、抵押祭田……不一而足。
《郑氏规范》对家族成员的义行的要求,发挥的是孟子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做力所能及的一切善事。如给贫困的邻里乡亲接济衣食,义务给生病的人施药治病,修桥筑路,在炎夏时节设茶汤于通衢要道等等。
一个大中国,每人都拥有一个姓,有的姓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的姓藏着一个个令人费解的风俗。姓代表着家族,爷爷传爸爸、爸爸传儿子、儿子再传孙子······是当之无愧的.传家宝。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面可能有千奇百怪的风俗,也有可能有着族人的品德拘束。比如《郑义门》里头的经。
《郑义门》当然是讲郑家的故事,你肯定会说:“一个小小的郑家有什么故事?我隔壁村全是姓郑的,我看他们至今也没弄出什么大名堂。”哎,您可别说,在古代,人家可是连皇帝都表扬过的一个家族,就像现在,你被表扬了,看你如何闭上这乐开花的嘴巴!
当然郑家也不是徒有虚名,他们自幼背诵家规,将这里头的168条规章制度铭记于心,而且以身作则。要是谁违反了家规,将会在晨会上点名批评,还会依照所违反的程度接受惩罚。
家规中铭记了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郑家子孙无论身处哪里,有没有人监督,都要保持家规中的良好作风。担任知县期间,拒绝排场,拒绝礼单,抵御各种诱惑。清廉为官,不买人情。
郑家的子孙,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要严守纪律。每届都会选取家长管理家中大小事务。选取时,公平,公正,公开。家长犯错时,惩罚制度也一律执行。不愧为“江南第一家。”
郑家中的规矩,不仅是郑家是这样,每一位中国人也要学习。为我们美丽的新中国增添品德,孝顺各种美好的行动。
近日,一部为《郑义门》的廉政动漫片登陆央视,我院机关第一党支部组织收看了该片。
该片主要讲述了位于浦江郑宅的“江南第一家”,自北宋崇和元年(11)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 余年,被称为“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900多年。郑氏家族创造15代不分家、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秉承“严规、有序、清廉”家风家规。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
观看影片后,支部党员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时刻认识到,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家风正,由党风淳;家风正,由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党员干部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郑义门》通过动漫的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永葆共产党的公仆本色。《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拒绝排场,拒绝礼单,抵挡住各种诱惑,清廉为官的故事。
在新时期,更应该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一、营造诚信为本、崇廉鄙贪的清廉文化环境。与腐朽作斗争不能只靠风暴式打击让腐朽分子受到指责惩罚,关键要形成清正廉明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崇廉鄙贪的浓厚文化氛围,使得贪脏贿赂行为如同偷盗抢劫一样,被视为卑鄙肮脏的不义之举。
二、恪守廉洁为政、清明自律的廉政规章制度。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做为创新税收工作环境的保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经常性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狠抓落实贯彻好《廉政准则》,恪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律标准。
望过那一重重牌坊,白色的马头墙,黑色的砖瓦,苔痕点点斑斑。深色的门里,容留的是历史岁月的奖赏,是家旗累世的荣光,而渐渐鲜活起来的传世家规正演绎出这廉俭孝义的“江南第一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乃是中国人从小耳濡目染的,已融入第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深远的郑义门,以独特的家仪著称于世,所谓“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
《郑义门》的第7集《政力为公》讲述了当粮卡的郑濂,不卖人情,不受贿赂,讲述的是“官有正条,民有合约”。秉公办事的故事,揭示的是“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家规。第9集《郑浩拒礼》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拒绝排场,拒绝礼品,抵挡住各种诱惑,清廉为官。展现了“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规。《郑氏规范》86、87、88各讲的都是廉洁廉政的规矩。
古贤人视钱如粪土,现某些官员却拜金重权,贪赃枉法之人级别之高,贪腐数额之大史无前例。和|若地,也将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如今“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老虎苍蝇一起打”成为了百姓讨论的一大热门话题,很多贪官也都被一网打尽。“廉政”成为许多官员的自我修养。剧中的郑浩在担任知县时,拒绝排场,拒绝礼单,抵挡住了各种诱惑;郑濂不卖人情,不受贿赂,秉公丈量所管辖区域的田地。他们为何能做到这般?因为规矩,因为他们心中自小被立下了规矩,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这样的规矩,随着年月的增加和家中风气的熏陶便更根深蒂固了。
《郑义门》中第6集《俭以持家》讲述的是郑氏九世孙郑栋去舅舅家做客。因穿一身粗布衣裳被舅妈嘲笑。12岁的郑栋自幼受郑氏家规熏陶,不以为然,不卑不亢地说“虽然是布衣,可也是干净的”《郑氏规范》之所以这样规定,为的就是要培养子孙勤劳吃苦精神,而且也让他们了解农家清贫的生活。生于世家大族,却能安于俭朴清苦,节衣缩食,实在不易。
萧伯纳曾经说“节俭是一门艺术”,它使人最大程度地享用生活,热爱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郑义门虽家业繁荣,却依旧勤俭,并非吝啬,而是为了培养其美德。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
巍巍郑义门,白墙黑瓦伴,岁月轻轻拂过,留下的是孝义家精神的巍峨,留下的是家规传承的不绝闪烁。但这份家规值得当世乃至后世去学习思考,这种孝义节俭精神值得更多人传承。
郑义门,即“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安镇,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孝义文化的遗址。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已有340余年,被世人称为“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闻名了数百年。
在观看完了《郑义门》这一视频后,其中的许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非一吐而快不可。
郑氏家族家规严厉,若有违背者严惩不贷。譬如郑义门中有家规规定“不可赌博”,却偏偏有一名将家规当成耳旁风的郑氏子弟。家长得知他在外赌博作乐时,先不动声色,而后派家人去探个究竟,知道了个中事实后才将那名不将家规当回事的子弟捉回来,问他个前因后果,杖棍三十。这件事让我对规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法不可违,家规更是不可不从。
还记得郑氏子弟中的郑浩,因被调到外地去就任县衙一职,家长怕郑浩经不住这风情万种、花团锦簇的世界的诱惑,便派了郑家精灵去观察,并考验郑浩。当郑浩刚到就任的县衙时,那些达官贵人果不出其然的送来了好多金银财宝,当郑浩看着这些金银财宝时,心中想起了郑家每日清晨家长的训戒,便一声令下将这些所谓的“巴结”统统退了回去,没人来认领的便一把火给烧了。这让我感悟到了做人必须洁身自好,身为百姓的父母官,不可收人贿赂,“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要廉洁清明,做一个好清官。
更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俭以为家。在郑氏家族里,未满十六岁之前的孩子都不能穿绸缎衣服,以此让孩子从小养成不爱慕虚荣的心态;以及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也蕴含着许多俭以为家的理念,如:在就餐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可不吃,但也不可不吃完自己所盛的饭菜。
再如郑义门家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待长辈的礼貌懂事,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所担当,不是自己的功劳不可自揽,自己做错的事情不可不管,更不可不承认等等,诸如此类赞叹不已。
我必将为自己而奋斗,向郑义门的弟子们学习,受人欢迎。
★ 郑义门观后感
★ 观《郑义门》有感
★ 郭明义观后感
★ 团员对照检查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