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曹植聪慧》阅读答案及解析(共含11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木木阿华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原文】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
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翻译】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辞赋几十万字,善于写文章。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言论说出来是议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赋。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曹操对此感到很惊异。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
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
4.七步诗
曹 植
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
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
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译文】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
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答案
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
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
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
4.略。
《曹植聪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曹植聪慧原文及翻译
曹植聪慧原文及翻译
【原文】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
1《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2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3属文:写文章。
4太祖:指曹操。论:议论。
5奈何:①怎么办 (无可奈何); ②为什么 怎么会(表示反问)。
6邺(ye):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7悉:都。
8 使:派,让 ;命令。
9援:提,拿。
10可观:值得一看。
11异:对感到惊异。
12诸子:自己的儿子。
13立成:立刻完成。
14善:擅长。
15尚:崇尚。
16尝:曾经。
17为:作。
18论:观点,主张。
19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亭台。
20新:副词,刚刚,才。
21将带领。
【翻译】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辞赋十几万字,善于写文章。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话说出来是言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赋文。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曹操非常惊异于曹植这样的才能。
《曹植小传》阅读答案
曹植小传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①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②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③,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徒封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二十二年,增植邑五千,并前万户。
植尝乘车行驰道⑤中,开司马门⑥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⑦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注释】
①属:撰写。②倩人:求人代笔。③简易:坦率和易,不拘小节。④矫情自饰:故意做作,掩其本质。⑤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⑥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⑦行:担任。
【译文】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他十多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以及数十万字辞赋。他还擅长写文章。曹操曾看过他的文章,问他:你是求人代笔的吧?曹植跪下答道:孩儿开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只要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为什么要求人代笔呢? 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把儿子们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写成,而且写得值得欣赏。太祖很惊奇。曹植所乘坐的马车,所穿的服饰都不追求华丽,每次进见曹操,(曹操)用很难的问题诘难他,他都能应声而对,因此,特别被曹操宠爱。建安十六年,被封为平原侯。十九年,又被封为临淄侯。
曹操带兵去攻打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我先前当顿邱令时,只有二十三岁,想想当时的所作所为,至今我也不后悔。现今你也二十三岁了,可以不努力吗!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被认为与众不同,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作为辅佐。曹操犹豫不决,几次想把他立为太子。然而曹植处事任性,从不掩饰自己,饮酒不知节制。而曹丕处事处处小心,刻意掩饰自己,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一齐替曹丕讲好话,因此曹丕就被立为太子。二十二年时,曹植增邑五千户,加上先前的共有一万户。
曹植曾经乘车在专供皇帝行车的御街上行驶,径直从司马门出宫。曹操知道后非常恼怒,管理守卫宫门的官员被判死罪。从此就加强了对诸侯的法规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曹操害怕自己死后出现混乱,又因为杨修很有才华,足智多谋,而又是袁绍袁术的'外甥,于是就捏造罪名杀了杨修。曹植内心更加感到不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担任征虏将军,想派他带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呼曹植前来要告诫他应注意的事宜。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于是很懊悔地罢免了他。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每进见难问
(2)可不勉与
(3)饮酒不节
(4)公车令坐死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各为赋
故遂定为嗣
B.应声而对
而植任性而行
C.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以杨修颇有才策
于是以罪诛修
3.分别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太祖甚异之
植既以才见异
(2)文帝御之以术
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4.翻译下列句子。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5.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性简易,不治威仪。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参考答案】
1.(1)诘难 (2)努力 (3)节制 (4)判罪
2.C 3.B
4.(1)孩儿开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只要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为什么要求人代笔呢?
(2)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于是很懊悔地罢免了他。
5.B
七步诗
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
注释 :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成者行大法( ) 2.萁在釜下然( )
3.漉菽以为汁( ) 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
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____,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_______。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一、1.死刑 2.同“燃”字 3.过滤 豆类 4.曾经
二、锅 破釜沉舟
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四、相煎何急;七步成章
七步诗翻译:
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内做成一首诗,做不出即处以死刑。东阿王随声就做诗一首:“锅里煮着豆子用来作羹,滤豆子用来作汁。豆秸在锅底燃烧着,豆子在锅中哭泣:‘你我本是一个根上生长的,你为什么这样不留情地逼迫我、熬煎我呢?’”魏文帝听了深有惭愧之色。
曹植情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E.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2.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5分)BC(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不是“乐景写哀情”C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 (评分标准:选对1个得2分,全对5分)
2.(6分)答案要点: 《情诗》: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变现了诗人有志不得,渴望施展才华(或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 《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评分标准:《情诗》答出第一点得1分,后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3分。《短歌行》答出一点得1分,共3分。)
二
(1)这首诗第二联中的“潜”、“薄”二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妙在何处?(4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4分)
参考答案
(1)“潜”,在水底深游(1分),表现游鱼畅游的神态(1分);“薄”,迫近(1分),表现翔鸟高飞蓝天(1分)。两个字表现天地高远,万物自由。
(2)①表现了诗人对役夫行役不已,有家难归的可悲命运的同情(2分)②表达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的愿望(不得志,渴望施展才华)(2分)。
赏析:
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潜”、“薄”二字,最见作者炼字、炼意的用心。“潜”字属平声闭口韵,声音轻细,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薄”字属入声,声音短促而有力,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充分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精湛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堪称“诗眼”。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阅读答案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答:比喻同胞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排挤、互相斗争的内幕。
(3)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答:“泣”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极为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面对兄弟残酷紧逼的现实表现出的极度痛苦和悲愤。
(4)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内涵。
答:1豆茎与豆原本是同根相生,诗人用豆茎与豆比喻同胞兄弟、手足之情。2面对兄弟紧迫地残酷相逼,诗人极度伤心而又深感无奈 。
赏析:
[三国魏]曹植 郭沫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1.[甲]诗中,曹植巧比妙喻,诗中用“豆”比喻________,用“萁”比喻________,“同根生”指________。“相煎”指 ________;
[乙]诗中的“豆” 成了________,“萁”变成了________。
2.[甲]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乙]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诗的写作角度不同,曹植写[甲]诗是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写[乙]诗是歌颂______
答案:
1.曹植 曹丕 曹植和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 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席上的佳肴 灰,成了“田中肥”
2.我俩本是亲兄弟,为什么煎熬这么急 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互相猜忌、倾轧,而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3.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呢?
4.兄弟间不要自相残杀 “萁”那种成全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
1.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赏析
2.雨过山村阅读答案及赏析
3.元结《右溪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4.《鹊桥仙》阅读答案及赏析
5.往事阅读答案
6.《伞》阅读答案
7.海啸阅读及答案
8.寻梦阅读答案
9.提亲的阅读答案
10.看戏阅读答案
《曹瞒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节选自《三国志·武帝纪》)
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操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操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操,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操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操于是益得肆意矣。
(节选自《曹瞒传》)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B.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C.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D.光和末/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称为孝廉。
B.除,拜官,授职,意谓解除旧官职而就任新官职。
C.旧称皇帝死为崩,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之说。
D.“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中是“上表”,指董卓向皇帝推荐曹操。
6.下列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志·武帝纪》中的曹操,从小机灵聪明,任性放纵;多谋善断,有胆识,有远见,拒绝参加废帝图谋,变卖家产,招集义兵。
B.《曹瞒传》中“败面喎口”的故事,情节生动,让人物在其中自我表现,自我展示,寓褒于叙,突显了少年曹操聪明狡黠的形象。
C.《后出师表》写曹操才智过人,善于用兵,但也经历了“困”“险”“危”“逼”“几败”“殆死”的磨难,可知举大业必冒危险,不能“坐定天下”的道理。
D.选文都写到曹操,但表达的旨意不同:《三国志》旨在关注人物的资鉴意义;《曹瞒传》旨在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后出师表》旨在阐明“出师”的观点。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5分)
(2)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5分)
参考答案
4.C(3分)
5.C(3分)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6.B(3分)寓贬于叙,突显了少年曹操奸诈、有计谋的形象。
7.(1)天下将要大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是不可能拯救局势的,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可能就是你啊!(关键词“命世”“济”“其”各1分,大意2分)
(2)曹嵩于是怀疑弟弟说的情况,自此以后,叔父每次在曹嵩面前讲曹操的过失,曹嵩都不再相信。(关键词“焉” “所告” “终”各1分,大意2分)
附:翻译
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为人任性有侠气而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不是具有改变世道能力的人的'人就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二十岁的时候因为被推荐为孝廉而被任命做了郎(帝王侍从官的统称),接着升迁做了洛阳北部尉,再接着被调到顿丘做了顿丘的县令,(因为治理顿丘有成绩)接着被皇帝征召任命做了议郎。汉灵帝光和末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联络四方豪杰,图谋废除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帝。他们试图说服太祖入伙,却遭到太祖拒绝。王芬等人最终没能得逞。金城郡人边章、韩遂袭杀刺史和郡守,率众叛乱,手下人马多达十几万,天下因此**不安起来。朝廷征召太祖任典军校尉,汉灵帝恰在此时驾崩,太子即位,何太后临朝执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策划诛杀宦官,但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便召董卓进京,企图胁迫太后以达到诛宦的目的,但董卓还未到京城,何进便被杀了。董卓到京以后,随即废皇帝弘农王而立献帝刘协,京都顿时大乱。董卓表荐太祖任骁骑校尉一职,想与他共谋朝政。太祖当即改名换姓,抄小道向东逃归。出了虎牢关,路过中牟县时,一个亭长见他形迹可疑,将他抓住送往县城,幸亏城里有一个私下认识他的人替他求情,太祖才得以获释。而这时董卓又杀死了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得到消息,一到陈留县就变卖家产,组织义军,准备诛讨董卓。但一直到冬十二月才在己吾县起兵,这一年就是汉灵帝中平六年。(节选自《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小时候喜欢放鹰犬逐猎的生活,放荡不羁,不务正业,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看不惯,屡次将曹公的行为告诉曹嵩,要求这个做父亲的好好管教曹操。曹操知道后,很担忧。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这位叔父就假装“败面呙口”(毁伤面容,歪脸咧嘴之意),叔父觉得奇怪,忙问其故。他说:“我是忽然中风了。”叔父马上告诉曹嵩,曹嵩吃了一惊,连忙叫唤曹操过来,却见他好端端的,面貌如故。曹嵩问他:“你叔叔说你中风,难道他说错了?”曹操说:“我本来是没有中风的,但是叔叔不疼爱我,所以他就说我坏话了。”于是,曹嵩怀疑他的弟弟说谎。自此之后,曹操的叔父每次在曹嵩面前讲他的过失和不是,曹嵩都不太相信。于是,曹操就更加得意妄为了。 (节选自《曹瞒传》)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节选自《后出师表》)
★ 曹植台词
★ 曹植生平简介范文
★ 曹植七步诗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