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焦隐士》阅读答案及其翻译(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猪3脚草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焦隐士》阅读答案及其翻译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焦隐士[明]江盈科焦隐士,江阴人,逸其名。少与太祖善。太祖登极,思隐士,遣人召之,不赴。议遣大行①往趣。隐士闻焉,曰:“奈何以我故,劳贵人为里中苦?”遂裹装诣金陵谒上。用竹笼盛鸡,瓦罂②贮酒为贽。谒者为通,上喜,延入便殿,促膝道故。上问曰:“公谓隐士乐耶?天子乐耶?”对曰:“各有其乐,两不相入。如受图纳贡,抚华宾夷,天子乐也;嗽泉枕石,钓月眠云,隐士乐也。然天子能忧,乃能终乐;隐士但乐,不复知忧。窃谓隐士乐,乃胜天子乐耳。”上曰:“何居③?”焦对曰:“天子未明视朝,日中听政,日夕纠刑,丙夜就寝。中恒念曰:‘民失所乎?啼饥乎?号寒乎?泣隅乎?官失叙乎?墨乎?残乎?四夷叵测,时跳梁乎?’思之终身,循环无端,而后太平可期,杌陧④不生,是谓以忧而易乐。若夫隐士,则藜苋自饱,旨于膏粱矣;浊醪自醉,美于醇醴矣;溪毛为席,山石为枕,倦而偃卧,稳于象床矣。花开以当锦绣,鸟鸣以当管弦,麋鹿以当友朋,烟霞以当帷幕,不营而足,不取而得。一年之内,四时之中,陶陶然自乐其乐,宁复知有所谓忧乎?”上嗟叹久之,曰:“信哉!天子之乐,不逮隐士之乐也。”因留焦盘桓凡数日,称觞寿焦,酒既酣,命左右持三带置案上,金银革各一束,曰:“朕欲授公一官,请自择带。”焦无意于官,然感上雅意,不忍拂,遂取革带,上乃命司马授焦千户侯。已而别上,乞归,上送出,焦徘徊趑趄,欲去未去。上曰:“公有所欲言乎?愿闻教。”焦曰:“臣野人也,无所欲言,但臣鸡笼酒罂,与臣俱出,不与臣俱入,臣不忍也。”上笑,命左右取畀之。焦乃自负以归,行至高桥门,取上所赐革带及冠服挂桑枝上,曰:“朱皇帝待老焦厚则厚矣,非知我者。出此三物,以付桑君。”浩然长歌而去。
(选自《江盈科集》,有删改)
【注】①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②瓦罂,古代盛酒的器皿。③何居,为什么。④杌陧,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延入便殿 延:迎接。 B. 而后太平可期 期:期望。
C. 倦而偃卧 偃:安卧。 D. 不营而足 营:经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然天子能忧,乃能终乐 B. 则藜苋自饱,旨于膏粱矣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瓦峰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C. 因留焦盘桓凡数日 D. 浩然长歌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祖皇帝礼贤下士,态度诚恳。他即位后派人请年轻时的好友焦隐士出山未果,随后提高了征召的规格,终于得偿所愿。
B. 太祖皇帝顾念旧情,对焦隐士不错。他在便殿里接见朋友并和他做了一番交流,随后留对方小住,热情款待且有封赏。
C. 焦隐士为人潇洒不拘,恬然自安。他常年隐遁山林,起居随意而陶然自得,整日饱赏山野四时之景,无忧无虑自在逍遥。
D. 焦隐士无意于官,淡泊名利。考虑到太祖盛情难却,他只得暂时接受被封的.官职,回家途中很快丢弃了皇上赐予的冠带。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隐士闻焉,曰:“奈何以我故,劳贵人为里中苦?”
译文:
(2)臣野人也,无所欲言,但臣鸡笼酒罂,与臣俱出,不与臣俱入,臣不忍也。
译文:
试题答案:
4.D(营:谋求。)
5.B(于:介词,比。乃:副词,才;副词,竟然。因:副词,于是,就;介词,经由,通过。而: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
6.A(“礼贤下士”“终于得偿所愿”有误。太祖派人请焦隐士出山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势,同时,焦隐士决定到金陵面见皇上也并非出于应召入仕的考虑。)
7.(1)焦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后说:“怎么能因为我的缘故,劳烦贵人亲自来乡下而受鞍马劳顿之苦呢?”
(2)我是一个乡下人,没什么要说的,只是我装鸡的笼子和盛酒的罂是和我一起离开家的,现在如果不能和我一起回家,我于心不忍。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②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④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⑤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
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闾里:乡里。
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④使酒:酗酒任性。
⑤傥:倘或。
【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莫:没有谁
B、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C、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随从
D、岁得帛千匹 岁:每年
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用文中的内容,探究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参考答案
1、C (使……跟随)
2、(1)“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3)“晚乃遁于光、黄间。”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理解回答(略)
《隐士与魔鬼》阅读答案
一群拜物教徒把一棵树当作神灵来崇拜。信奉神灵的一位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发雷霆,他拿起一把斧头,要去把这棵树砍掉。当他刚一走近这棵树,突然一个魔鬼出现在他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对他喝道:“喂,站住!你为什么要砍树?”
“因为它蛊惑人心。”
“这碍你什么事?让他们去上当受骗好了。”
“这怎么成呢?我有责任引导他们。”
“你应该让人们拥有充分的自由,他们爱怎么办就怎么办。”
“他们现在并不自由,因为他们正听着妖魔的咒语。”
“那么你要他们听你的声音?”
“我要他们听神灵的声音。”
“我绝不让你砍这棵树!”
“我非要砍这棵树!”.
于是,魔鬼卡住隐士的脖子,隐士掀住魔鬼的角,好一场惊天动地的搏斗。最后,这场恶战以隐士得胜告终。魔鬼被打翻在地,隐士骑在他身上说:“你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吃了败仗的魔鬼气喘吁吁地回答:“我没有想到你这么有劲。放开我吧,你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去吧!”隐士放了魔鬼,可是这一场恶战已经使他精疲力竭,无力砍树,所以他就返回自己隐居的茅庵,休息了一夜。
第二天,他又带上斧头去砍树。突然魔鬼又出现在他身后,喊道:“今天你又来砍树了吗?”.
“我早就对你说了,一定要把这棵树砍掉。”
“你以为今天还能打过我吗?”
“我将奉陪,直到你知道我的厉害。”
“那好,把你的本事使出来吧。”
魔鬼扼住隐士的脖子,隐士抓住魔鬼的角,又一场恶战开始了。最后,魔鬼倒在隐士脚下,隐士压在他身上说:“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是的,你有惊人的力量。放开我吧,你愿怎么干就怎么干去吧。”魔鬼有气无力地回答。
于是,隐士又放了他,回到茅庵。他实在疲惫不堪,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夜。当东方破晓的'时候,隐士又拿起斧头要去砍树。这一次,魔鬼还是出来阻止:“喂,你还没有回心转意吗?”
“是的,我一定要刨除这个祸根。”
“你以为我会放手让你这么干吗?”
“假如你还想较量一下,那么我就再次打败你。”
这时魔鬼心中暗自思量:和这个人搏斗看来是没有获胜希望的。看来战胜这个人的唯一办法就是“计谋”。
于是,他马上面带一副笑容,假惺惺推心置腹地对隐士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反对你砍树吗?我这是为你着想,为你好啊!假如你砍倒了这棵树,那么,那些崇拜你的人就会怨恨你,反对你,你何苦给自己找麻烦呢?别再砍树了吧,我每天给你变两个第纳尔金币,用它开销,你足可以安逸舒服地生活了。”
“两个第纳尔?”
“是的,每天两个。你会在枕头底下拿到。”
隐士低头想了一会儿,然后抬头对魔鬼说:“谁能担保呢?”
“我可以起誓。你会发现我是信守诺言的。”
“好吧,我将考验考验你。”
“是的,你等着瞧吧。”
“一言为定。”
魔鬼把一只手放在隐士的手上,两人击掌达成协议,然后隐士回家去了。
以后,每天早上,当隐士醒来伸手到枕头底下一摸,总能摸到两个第纳尔,这样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一天早上,当他伸手到枕头底下去摸时,却什么也没有,因为魔鬼不再发给他金币了。
隐士勃然大怒,一跃而起,抓起一把斧头又要去砍树。然而魔鬼在半道上拦住了他,对他喊道:“站住,你到哪儿去?”
“去砍树。”
魔鬼讥讽地哈哈大笑:“砍树?是因为我切断了你的财源?”
“不,是为了除掉这个孽障,点燃指路的明灯。”
“你?”
“你是在挖苦我?你这个讨厌鬼!”
“请原谅,你的模样太可笑了。”
“这是你说的?你这个狡猾的骗子。”
隐士扑向魔鬼,握住他的角,搏斗又开始了。不过这一次打了没多久,战斗却以隐士败在魔鬼的手下而告终。魔鬼取得了胜利,骑在隐士身上,讥讽地对他说:“喂,你的力量到哪儿去啦?”
战败的隐士气急败坏地吐出一句话:“告诉我,你怎么会战胜我的,魔鬼?”
魔鬼笑答道:“这,你比我还明白。”
(选自《中外百年微型小说经典大系·哲理篇》,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开头采用单刀直人的形式,迅速地推动故事的发展,使人物一出场就卷入到激烈的冲突中去。
B.隐士想砍掉拜物教徒崇拜的一棵树,魔鬼来阻拦,虽两次战胜魔鬼,但因力气不足而未成功。
C.魔鬼在发现无法战胜隐士时,就转变了策略,使用反间计和金钱诱惑的方式劝说隐士不要砍树。
D.小说运用工笔和细节描写的手法,渲染了隐士与魔鬼三次搏斗的激烈场面,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2.请分别概括隐士和魔鬼的形象特征。(6分)
3.隐士与魔鬼的前两次搏斗和最后一次搏斗有什么不同?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启发?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D(“工笔和细节描写的手法,渲染了……”错,作者对于搏斗场面的描写没有运用工笔细描,而是用白描的手法,简笔勾勒搏斗的场面和结果。)
2.(1)隐士:①冲动,蛮干,缺乏智慧;②意志不坚定,缺乏坚强的信念,容易被诱惑。(2)魔鬼:狡猾,诡计多端。(隐士4分,魔鬼2分)
3.不同:隐士与魔鬼的前两次搏斗是出于公心,为信仰和理想而战。结果是战胜了魔鬼。第三次搏斗是为自己,为魔鬼没有给金币而生气,为一己之私利——金币而战斗,以失败而告终。(2分)
启发:①隐士的失败是必然的。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力量;贪欲不能给他带来力量,只有为信仰战斗才能有用之不竭的力量,才能战胜魔鬼。(2分)②故事说明了失去了信仰就失去了力量的道理,提醒我们要抵制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坚持为理想而奋斗。(2分)
历史上的隐士文化的阅读答案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中国古代把社会成员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其中的士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掌握着知识技术和道德文化。而且,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这些隐士们往往是士人阶层中的精英,但是他们却如《旧唐书·隐逸》云:“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
“学而优则仕”通常是士人的人生轨迹,却又为何隐而不仕呢?很多学人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就有对隐者的推崇和赞许。如《庄子·在宥》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见之。”这位成功的治世之君拜见隐逸的故事,便寓于着“真理”掌握在隐者之手。道家的出世思想对古代士人有巨大影响,冯友兰认为“道家者盖出于隐者”,庄子更是隐者思想集大成者。可以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中国知识分子培养隐逸情绪提供了“酵母”。
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形似而异趣。儒家只是将隐逸作为“天下无道”之时的权宜之计,是手段;而道家则认为隐逸生活就是士人的理想归宿,是目的。道家以强调个体生命至上的“贵生”价值观,从而彻底否定了儒家追求“名利”、“仁义”等价值观。但是,道家也并不过分强调生活方式等形式上的隐匿,为了存身也可入世以自适,在此儒家的入世目的又成了道家隐逸的.手段。由此可见,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各有所重,而隐逸方式则互有交错。这对于古代的隐士而言,在思想层面多了一方挪腾的空间——隐则为道而立德成名,出则为儒而立功成仕。
1.从文章的第一段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有哪些特点?(5分)
2.作者引用《庄子·在宥》的意图是什么?(4分)
3.“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形似而异趣。” “形似”和“异趣”分别表现在哪里?(6分)
参考答案
1.他们是掌握着知识技术和道德文化的精英;(2分)推崇特立独行,逃避世俗名声;不愿做官。(3分)
2.成功的君主拜见隐士的故事,( 1分)寓着“真理”掌握在隐者之手的意味,( 1分)这包含了对隐者的推崇与赞许( 2分)。
3.儒家与道家的人生选择中都包含了隐逸和入世。( 2分)儒家把隐逸作为“天下无道”时的权宜之计,道家把隐逸作为士人的理想归宿。( 2分)儒家把入世作为士人的理想,道家则把入世作为存身手段。( 2分)
隐士方山子的阅读答案
七、隐士方山子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②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④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⑤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
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闾里:乡里。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使酒:酗酒任性。⑤傥:倘或。
【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莫:没有谁
B.方山子怒马独出怒: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随从
D.岁得帛千匹岁:每年
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用文中的内容,探究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七、1.C(使……跟随)2.(1)“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3)“晚乃遁于光、黄间。”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理解回答(略)隐士方山子阅读答案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③华叶衰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②晞:晒干。③焜黄。④衰:读cui。
「译文」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阅读训练」
(1)第二联中的“布”和最后一联中的“徒”,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布:散布;徒:空)
(2)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___”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恐)
(3)诗歌从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_____的思考,最终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 (人生价值)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10.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1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 / 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分)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分)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3分)
答
8. B【解析】 格:推究
9. D【解析】 A助词,的;代词,它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C 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 D动词,做
10.D【解析】 A大学 古义:大人之学,博学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 B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 C古义:用绳结缀 今义:思考,担忧 D 古今均指小孩子
11.A【解析】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2.C
13.B【解析】 “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14.(8分)
(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分)
(“明”字1分,句意1分)
(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3分)
(“诚”字1分,“致”字1分,句意1分)
(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3分)
(“好”字1分,“恶而知其美者”中的“恶” 字1分,“鲜”字1分)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②。卖酒者问日: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日:吾侪③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卖酒者日:几何数?日:子母④四百金。卖酒者日: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
客有橐⑥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吱。客多负,私快快日: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⑦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日: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日: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日: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②咨嗟:叹息。③侪:,同辈,同类的人。③子母:利息和本金。⑤责券:求取证据。⑥橐:名词作动词,用口袋装的意思。⑦酬,这里是花费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善酿致富。 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遣童婢沽 遣: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逾期不肯偿,将讼。逾: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2)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
(3)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小题3:选文表现了卖酒者的哪些品行?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条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凭借,依靠。(2)派遣,打发。(3)超过。(4)快步走。
小题2:(1)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 (2)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3)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小题3:(l)诚信经营。例如,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2)乐于助人。例如, 为别人还债。(3)善解人意。例如,担心客人不能尽情吃喝,采用了与客同博赢钱买酒 肉的方式待客。(4)智慧理家。例如,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以的通假。课下对以的用法作总结,常考。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聚饮 相咨。2句中连日以饮啖的意思。3句中匪智士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参考译文】
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有的人派遣儿童、女人来买酒,卖酒者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的人(来买酒的)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总是从自己家里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量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卖酒的人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安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他们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了贷款,并不求取借据。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下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快步走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时候是睹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吗?然而我已经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有主人竟用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奕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里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和别人,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 莱辛寓言:隐士
★ 英语四级翻译答案
★ 焦山的桂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