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木之情》阅读原文及答案(共含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肉可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草木之情》阅读原文及答案
草木之情
韩少功
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杀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他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杀,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甚至在阳光颤动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如此灿烂。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挂果。另有一株,身架子还没长满,也跟着早婚早育,眼看就要衔珠抱玉。但其他几株无精打.采,长来长去还是侏儒,还是呆头呆脑,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
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测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节选自《韩少功散文集》)
18. “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句中“鸡鸣”、“早操”的含义是什么?(5分)
19. 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止于何处呢?该部分大意是什么?(6分)
20.(1)文中,作品写了农妇的话,告诫作者要管住自己的嘴。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表达了农妇、农民对草木怎样的感情?(6分)
21. 作者韩少功曾经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他对农村是十分熟悉的。通观全文,作者为什么把文章标题写作“草木之情”呢?(6分)
参考答案:
18.分别指提醒早上的时间和色彩在早上的展示。
19.止于“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具体写草木的各种性情,把草木描述得跟人一样具有灵性和感知,从而表现作者对草木深入仔细的了解,展现了作者对草木的好恶情感。
20(1)农妇告诫“我”的话,虽说带有迷信色彩,但农民们对开花结果抱有很大希望,企盼来日能获得丰收。(2)这样写,表达了农民对草木性情的关注,也寄托了他们对草木虔诚膜拜的情感。
21.这与作者熟悉的情况相符。他了解草木,更了解农民,写作的文章就以物寄情,托物言志。
草木之情阅读练习和参考答案
①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②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杀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③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他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杀,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④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⑤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甚至在阳光颤动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如此性感,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⑥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就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结果。另有一株,身架子还没长满,也跟着早婚早育,眼看就要衔珠抱玉。但其他几株无精打采,长来长去还是侏儒,还是呆头呆脑,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⑦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会烂心(妻子从此常常对我大声呵斥,防止我在巡察家园时犯禁,对瓜果的动作过于粗鲁无礼)。发现了植物受孕也不能明说,只能远远地低声告人,否则它们会气死(妻子从此就要我严守菜园隐私,哪怕回到餐桌前和书房里也只能交换暗语,把“受粉”、“挂果”一类农事说得鬼鬼祟祟)。
⑧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⑨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察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⒈文中第⑤段划线处描写了几种植物的恣意疯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和作用。(4分)
答:
⒉本文用不少笔墨写花草树木的人性,这对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
⒊文中写“我”的心理和认识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6分)
答:
⒋本文写了花草树木对人类的惩罚,请探究文章的深刻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
【参考答案】
⒈此三句运用排比、拟人、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把树木花草的灵性彰显出来,同时,提醒人类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反省自己。
「解析」
此题考查对修辞的辨别能力,特别是考查对修辞作用的分析能力。三个“当”领起的三句话自然是排比句,“笑得如此性感”、“哀怨的咯血”、“咳嗽与呻吟”、“吵吵闹闹”以及“目中无人”等短语明显是拟人,“如成熟女郎”是比喻。这些修辞都使这些花木富有人性与人情。
⒉文章大多用拟人手法描写草木的人情和人性,对草木言,它们不仅仅是植物,还富有人情人性;对人物言,这些描写是对人物的心理特别是认识起警示、警醒的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写法的剖析能力,必须从全文整体着眼,从景物与人物两个方面着答。
⒊先是对草木“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的无知,继而是农妇建议的半信半疑,最后是提醒人类关键时刻不要对草木说三道四。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信息的获取和综合能力,必须抓住文中描写心理的关键语句,并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分析。
⒋文章的主旨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从自然。作者的情感取向是:人类要与环境和谐相处,而不能做与自然规律相悖的蠢事。这样,才能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解析」
此题考查理性探究分析能力,前一点可以从文中觅得依据,后一点虽是开放性的话题,但必须遵从作品的主旨,而不可随意作答。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君)以财 (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B.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C.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D. 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
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D.《易传》中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要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
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达到天人和谐。《逍遥游》中的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正如《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参考答案
1.D
2.C
3.C
人在草木间阅读答案
原文
人在草木间
刘梅花
人在草木间,说的是“茶”,可是不单单指茶,也是禅。
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令我这个北方人羡慕不已。而且,我还没有去过南方呢,不曾见过南方的嘉木。总是想,茶树,是怎样一种禅意的树呢?嘉木在野,诗经里一样风雅了。那百年的古茶树,老得禅意,老得孤独,动不动还要开花吧?
茶树一直长在我的梦里,从童年一直开花到现在。我的梦都是茶树的枝枝叶叶里长出来的。你以为我喝了多少好茶,对茶叶如此痴迷?其实也没有。穷人家的孩子,最先想的是要吃饱饭才好。至于茶,当然也是喝的。穷到连茶都不能喝到,人生就没有意思了,还不如当初就不要来尘世呢。
我喝茶,一直喝那种黑茶,也叫砖茶。很大的一块,坚硬,可以拿来打狗,砌墙。从小,喝清茶。茶块在炉火上烤一烤,变得酥软了,很轻松地撬成碎块儿,盛在匣子里。煮茶的时候,取一块。那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暗暗的清香,像我的日子。清早,生了火,先熬一壶茶。要熬得酽一点,不要太淡。茶熬得有了苦味儿,好了。伸长脖子灌下去一杯,上学去了。这样的一天,神清气爽。若是哪天缺了这一杯,总是蔫,打盹,头疼。
冬夜里,写完作业,爹熬着的茶已经清香扑鼻了。若是有钱的话,还能买了红枣,在清茶里下几枚,喝枣茶。没钱就丢几片姜,抗寒,暖胃。一家人围着火炉喝茶,任凭我说一些废话,狼筋扯到狗腿,没来由地乱说一气。我说,茶树应该很高,都长到半天里去了,仰头看,那茶花儿就开在蓝天里,和我一样大的花儿呢。(1)爹听着,黄瘦的脸上还是笑容,吸一口烟,慢慢喝下去枣红颜色的老茶。有时候,弟弟谴责我说:爹啊,梅娃子最能胡诌,你信她做什么?爹一笑,不说话。漫长的冬夜,煮沸在一壶茶水里。炉火红红的,照在我脸上。(2)爹笑着说,你看,我的黄毛丫头,红脸蛋。又说,梅娃子刚生下来,猫儿一样大。我隔着门看了一眼,脸上皱皱巴巴的,很难看,谁知道长大了这么让人心疼的。那样的日子,像茶,慢慢熬着,吸溜吸溜喝着。慢慢长大了。
天祝藏区的人唱酒曲,最有名的真兰歌是这样唱的:
对有恩的犏(piān)乳牛要知道报答。你如果没有喝过淡茶,你就不知道犏乳牛的恩情,你喝过淡茶才知道了犏乳牛,犏乳牛却在哪儿呢?
对有恩的父母要知道报答。你如果还没有接近暮年,你就不知道父母的恩情,你如果到了暮年才想起父母,父母亲却在哪儿呢?
我的朋友是一位藏族诗人,他最喜欢唱这首歌,他先用藏语唱,再用汉语唱,一遍一遍,歌声清亮真挚。唱到最后,我常常泪流满面。我的父亲,一直喝清茶。等我煮好满满一碗奶茶的时候,我的父亲又在哪里?他去世那么早,还未来得及给我筹备两麻袋砖茶的嫁妆。
草木是有气脉的,所以茶才有灵魂。有些草木,成了草药。有些草木,却成了茶,真是世事玄机啊。水煮草木,你知道哪个是药,哪个是茶?草木不会泄露天机。草木也不说话,却把味道交给你,心交给你。人在草木间,天地自有玄理。至于做茶做草药,都行,在于自己喜欢哪个。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7.第④段写到“那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暗暗的清香,像我的日子”。作者为什么说“茶叶”像“我的日子”?(3分)
18.结合语境,理解文章第⑤段两处画线句中“笑”的不同意味。(4分)
(1)爹听着,黄瘦的脸上还是笑容。
(2)爹笑着说,你看,我的黄毛丫头,红脸蛋。
19.第⑥段引用“真兰歌”有什么作用?(2分)
20.标题“人在草木间”有哪些含义?(3分)
答案
17.(3分)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清香,正如我的日子虽然贫困,但家庭生活幸福、温馨。
18.(4分)示例:(1)父亲在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这是满足、幸福、欣慰的笑。(2分)
(2)父亲看着可爱的女儿,笑中流露出对女儿的疼爱、欣赏。(2分)
19.(2分)通过歌词,把“茶”和“感恩父母”联系起来了,渲染了思亲之情;引出下文对父亲的怀念;为下文怀念父亲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写出1点给1分)
20.(3分)一指“茶”;二指生活如茶,(只要认真对待、用心感受)苦日子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三指人和草木一样,不管是做茶还是做药,再平凡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价。(答对一点得2分)
[人在草木间阅读答案]
刘梅花
人在草木间,说的是“茶”,可是不单单指茶,也是禅。
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令我这个北方人羡慕不已。而且,我还没有去过南方呢,不曾见过南方的嘉木。总是想,茶树,是怎样一种禅意的树呢?嘉木在野,诗经里一样风雅了。那百年的古茶树,老得禅意,老得孤独,动不动还要开花吧?
茶树一直长在我的梦里,从童年一直开花到现在。我的梦都是茶树的枝枝叶叶里长出来的。你以为我喝了多少好茶,对茶叶如此痴迷?其实也没有。穷人家的孩子,最先想的是要吃饱饭才好。至于茶,当然也是喝的。穷到连茶都不能喝到,人生就没有意思了,还不如当初就不要来尘世呢。
我喝茶,一直喝那种黑茶,也叫砖茶。很大的一块,坚硬,可以拿来打狗,砌墙。从小,喝清茶。茶块在炉火上烤一烤,变得酥软了,很轻松地撬成碎块儿,盛在匣子里。煮茶的时候,取一块。那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暗暗的清香,像我的日子。清早,生了火,先熬一壶茶。要熬得酽一点,不要太淡。茶熬得有了苦味儿,好了。伸长脖子灌下去一杯,上学去了。这样的一天,神清气爽。若是哪天缺了这一杯,总是蔫,打盹,头疼。
冬夜里,写完作业,爹熬着的茶已经清香扑鼻了。若是有钱的话,还能买了红枣,在清茶里下几枚,喝枣茶。没钱就丢几片姜,抗寒,暖胃。一家人围着火炉喝茶,任凭我说一些废话,狼筋扯到狗腿,没来由地乱说一气。我说,茶树应该很高,都长到半天里去了,仰头看,那茶花儿就开在蓝天里,和我一样大的花儿呢。(1)爹听着,黄瘦的脸上还是笑容,吸一口烟,慢慢喝下去枣红颜色的老茶。有时候,弟弟谴责我说:爹啊,梅娃子最能胡诌,你信她做什么?爹一笑,不说话。漫长的.冬夜,煮沸在一壶茶水里。炉火红红的,照在我脸上。(2)爹笑着说,你看,我的黄毛丫头,红脸蛋。又说,梅娃子刚生下来,猫儿一样大。我隔着门看了一眼,脸上皱皱巴巴的,很难看,谁知道长大了这么让人心疼的。那样的日子,像茶,慢慢熬着,吸溜吸溜喝着。慢慢长大了。
天祝藏区的人唱酒曲,最有名的真兰歌是这样唱的:
对有恩的犏(piān)乳牛要知道报答。你如果没有喝过淡茶,你就不知道犏乳牛的恩情,你喝过淡茶才知道了犏乳牛,犏乳牛却在哪儿呢?
对有恩的父母要知道报答。你如果还没有接近暮年,你就不知道父母的恩情,你如果到了暮年才想起父母,父母亲却在哪儿呢?
我的朋友是一位藏族诗人,他最喜欢唱这首歌,他先用藏语唱,再用汉语唱,一遍一遍,歌声清亮真挚。唱到最后,我常常泪流满面。我的父亲,一直喝清茶。等我煮好满满一碗奶茶的时候,我的父亲又在哪里?他去世那么早,还未来得及给我筹备两麻袋砖茶的嫁妆。
草木是有气脉的,所以茶才有灵魂。有些草木,成了草药。有些草木,却成了茶,真是世事玄机啊。水煮草木,你知道哪个是药,哪个是茶?草木不会泄露天机。草木也不说话,却把味道交给你,心交给你。人在草木间,天地自有玄理。至于做茶做草药,都行,在于自己喜欢哪个。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草木枯荣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
(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 B.√ C.√ D.×
(6)b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自得耀眼。来了放蜂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大,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选自《人间草木》)
【问题】
25.文章开篇写“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自得耀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6.文中写道:“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请从表达方式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3分)
27.“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卡车开走后会发生什么故事?根据全文,发挥你的想象,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一个合理的故事情节。(3分)
28.文章开篇说:“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自得耀眼。”而结尾却写到:“玉渊潭的槐花落了。”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参考答案】
25.这句话属于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特定背景。盛开的槐花不仅交代了季节,引出人物出场,而且为下文歌颂赞美四川女人做铺垫。
26.全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这段简洁而充满感情的议论文字,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作者通过对女人的“完全非功利”的爱的赞美,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是对现实生活中狭隘功利和世俗、势利的人际关系的批判。
27.语言流畅,条理清晰,符合记叙的要素即可。
28.本文用槐花象征四川女人(养蜂人妻子)的纯洁、善良,她有一种完全非功利的爱,就像槐花开得洁白、热烈而宁静。全文主要是描写养蜂人夫妇的平凡生活图景,只在开头结尾处点出槐树的花开花落,这样,在结构上既照应了题目和开头,又巧妙地暗含了季节转换的信息。
17.第④段写到“那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暗暗的清香,像我的日子”。作者为什么说“茶叶”像“我的日子”?(3分)
18.结合语境,理解文章第⑤段两处画线句中“笑”的不同意味。(4分)
(1)爹听着,黄瘦的脸上还是笑容。
(2)爹笑着说,你看,我的黄毛丫头,红脸蛋。
19.第⑥段引用“真兰歌”有什么作用?(2分)
20.标题“人在草木间”有哪些含义?(3分)
17.(3分)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清香,正如我的日子虽然贫困,但家庭生活幸福、温馨。
18.(4分)示例:(1)父亲在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这是满足、幸福、欣慰的笑。(2分)
(2)父亲看着可爱的女儿,笑中流露出对女儿的疼爱、欣赏。(2分)
19.(2分)通过歌词,把“茶”和“感恩父母”联系起来了,渲染了思亲之情;引出下文对父亲的怀念;为下文怀念父亲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写出1点给1分)
20.(3分)一指“茶”;二指生活如茶,(只要认真对待、用心感受)苦日子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三指人和草木一样,不管是做茶还是做药,再平凡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价。(答对一点得2分)
1、kng
2、R ruo 弓 七 ①老弱病残
3、瘦小 肥胖
高兴 愤怒
4、(1) 秋 ⑵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 ⑶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6、略《草木有情 》阅读答案
都说“草木有情”,我却不这样认为。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潜在地具有一种心理,草木也不例外。
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一株桂花,长得并不茂盛,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
当时收下它是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凭着这两条理由,我把它收下来了。第一年的八月它没有香味,因为它没有开过花。家人也没有对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没有人去打理它。倒是我家的小花猫偶尔上去几次,但是由于,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到地上。于是,猫儿也冷落了它,桂花树便默默地生长了一年。
第二年开春,我决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ōng kng)上。我开始挖它的根,但是实在无法挖出来,最后不得不将花盆弄破,没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发达-----长的、短的、细的都紧紧抓着土壤。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移到地面后,我仍旧对它疏于管理。www.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它变得郁郁葱葱了,片片新叶布满了枝桠,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许多。欣喜之余,我开始注意它了,定时浇水施肥,实施关注着它。不久,它嫩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金秋八月,满院飘香,家人围坐在桂树的.周围,闻着桂花的香,说着有关桂花的故事……
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1、在文中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2、“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弱”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跟“强”相反;②年纪小;③不足,偏少。“瘦弱”中的“弱”字解释为( )。根据义项②,可以用“弱”组词为 ( )。(6分)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2分)
近义词 反义词。
瘦弱( )( )
欣喜( )( )
4、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4分)
(1)桂花在( )季开放。
(2)作者种桂花有两个原因,一是( );二是( )。
(3)因为( ),所以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回地上。
5、用波浪线划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话。(1分)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请你做一回小老师,简明扼要地写一句评语。(2分)
《草木的理想国》自序 阅读答案
①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爱植物,自然就会更爱它们开放的花朵—这种自然演化的一个美丽奇迹。植物最初出现在地球上时,是没有花的。直到一亿多年前,那些进化造就的新植物才突然放出了花朵。虽然,对于植物本身来讲,花是因繁殖的需要产生的传播策略。但人从有最初的文明以来,就在赞叹花朵匪夷所思的结构,描摹花朵如有神助的设色,提炼或模仿令人心醉的花香。
②是的,我就对观察和记录植物上瘾已经好些年了。有朋友善提醒过我,不要玩物丧志,但我倒自得其乐,要往植物王国里继续深入。文字记录不过瘾了,又添置了相机,学习摄影,为植物们的美丽身姿立此存照。这么做有个缘故,我曾对记者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这句话写到了报纸上,有人认为是狂妄的话,我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人走在不同的道上,对世事的理解已可以如此南辕北辙,如此相互抵牾。我的意思并不是自己能通晓这个世界。我的意思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既然身处的这个自然界如此开阔敞亮,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反倒是人的一种无知的狂妄。
③ 这个世界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真的是太过阔大。我开始观察植物的时候,也仅局限于青藏高原,特别是横断山区这一生物特别丰富多样的区域。直到2015年,旧病发作,一时间不能上高原了。每天就在成都市区那些多植物的去处游走。这时腊梅也到了盛放的时节。我看那么馨香明亮的黄色花开放,禁不住带了很久不用的相机,去植物园,去浣花溪,去塔子山,去望江楼,将它们一一拍下。过了拍摄的瘾还不够,回去又检索资料,过学习植物知识的瘾;还不够,再来过写植物花事的瘾。这一来,身心都很愉悦了。
④拍过腊梅,接着便大地回春,阴沉了一冬的成都渐渐天青云淡。玉兰,海棠,梅,桃,杏,李次第开放,也就是古人所说春天的二十四番花信的.接踵而至。于是,我便起了心意,要把自己已经居住了十多年的这座城中的主要观赏植物,都拍过一遍,写上一遍。计划一年中,就把成都繁盛的花事从春至秋写成一个系列。
⑤曾经读到过美国自然文学开创者之一,环保主义者先驱的缪尔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不能爱置身其间的这块土地,那么,这个人关于爱国家之类的言辞也可能是空洞的,因而也是虚假的。我在成都生活十多年了,常常听人说热爱成都的话。但理由似乎都比较一致地集中于生活享受的层面。我也爱这座城市,但我会想,还有没有别的稍离开一下物质层面的理由。即便是就人的身体而言,似乎眼睛也该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感官。而且,眼睛这个器官有个好处,看见美好的时候,让我们反省生活中何以还会有那么多的粗陋。这可以引导我们稍稍向着高一点的层面。帕慕克说过:我们一生当中至少要有一次反思,引领我们检视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
⑥我觉得,自己写这组这座城市的花木记,多少也有点这样的意义在。
⑦因为,这不是纯粹科普意义上的观察与书写—虽然包含了一些植物学最基本的知识,但稍一深入,就进入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杜甫、薛涛、杨升庵……几乎所有与这个城市历史相关的文化名人,都留下了对这个城市花木的赞颂,所以,这些花木,其实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紧密相关。驯化、培育这些美丽的植物,是人改造美化环境的历史。用文字记录这些草木,发掘每种花卉的美感,同时也是人在丰富自己的审美,并深化这些美感的一个历程。在教育如此普及的今天,我们反倒缺乏美的教育。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这种美的教育。我想,写下这些文字,如果不能影响别人,至少也是写作者自己的一种自我教育。
(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观察和记录花木,除了能愉悦身心,还有哪些重要的意义?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
2.第②段中,作者说“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这句话,为什么有人认为是“狂妄”的?为什么“我”认为是“谦逊”的?请简要回答。(4分)
3.文章③④两段中,作者对自己记录成都花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4分)
4.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请以所学过的有关花木的诗文为例,谈谈对本文最后一段中“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这种美的教育。”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6分)①让人进入和学习自然,获得对世界的理解;②引导人们反省生活中的粗陋,朝向更高的精神层面;③能丰富审美,深化美感,是一种美的教育。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语意相近即可。
2.(4分)①“狂妄”:对世事的理解已然不易,还想了解自然环境,自以为能通晓这个世界,这是狂妄的。②“谦逊”:进入和学习自己置身 的自然环境,尽力去了解世界,这是谦逊的姿态。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3.(4分)①表现观察自然与了解环境的自得其乐,为下文对“反省生活”和“美的教育”的议论作铺垫。②说明本书的写作缘起。评分标准:每一点答到“自得其乐”,1分,答到“铺垫”,1分,答到铺垫的具体内容,1分。第二点,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4.(4分)示例:汉乐府《长歌行》,借阳春中“青青园中葵”到秋天“焜黄华叶衰”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时光的易逝,以景寄情,既明白易懂,又发人深省,让人在鲜明的美感中体悟到珍惜光阴的道理。评分标准:举例恰当,2分;能结合“美的教育”阐述恰当,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