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王概《包公祠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糍粑辣子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概《包公祠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包公祠记
【清】王概
始余闻孝肃祠在庐郡南城之香花墩。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水木明葱,凫鱼上下,颇极林野之盛也。及客合州,冬晴多暇,遂一往谒,则旱已五载,水泉尽枯竭,竹树枯赤者,桥半就圮。入顾,庭宇漫不扫除,一若终岁无人践履,因而慨叹者久之。
公殁且六百年,而犹霜凛冽。凡有祈祷,畏其太聪明正直,率诣他所,未敢挠触,则是神聪明正直尚且抵牾斯世,何况于人乎!顾余则有为公辩者,公以张方平故,致欧阳修有“蹊田夺牛”①之语,然终谓公孝行直节。公性囧峭直,心甚嫉恶,然未尝不推本忠恕。而世传诛合州妖僧,断嘉禾吏手,生埋少妇,力沉妖伎,皆包恢事。考宋有两包:一为孝肃;一为文肃,乃包恢。恢亦进直龙图,两公姓同官同,吏治刚正明察又同。《宋史》于孝肃纪载寥寥,而于文肃政纪特详,皆足悚人闻听。今则农夫红女知有考肃而不知有文肃者,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又《宋名臣言行录》载孝肃公为京尹,杖吏宽囚,卒为吏所卖,是王可观仁以过欤!余斯言也,非为孝肃要闾里之祷祀,诳愚俗而致矫诬也。良以孝肃为古名臣,非仅搏激孤峻,有霜肃而无露滋者。窃恶后之君子未善学公,故特标举公之通体仁恕而扬厉中外,人果如是居心,公亦未尝不可并驾欤!
孝肃亲殁,庐墓终丧,犹不忍舍,为古孝子。乡之父老当稍加修茸其祠。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至来祷祀,惟民之于国、子之于亲,分所当为。而稍设私心者,幸悉如前之远望却步,无以余言视公过宽,恐公又不尔矣。
孝肃宅在郡城凤凰桥,墓逾城十五里,是盖其读书处云。
(选自《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有删节)
【注】①据《宋史·包拯传》,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庭宇漫不扫除 漫:完全 B.顾余则有为公辩者 顾:考虑
C.诳愚俗而致矫诬也 致:达到 D.良以孝肃为古名臣 良:的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而慨叹者久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公殁且六百年 且相如素贱,吾羞,不忍为之下
C.有霜肃而无露滋润者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无以余言视公过宽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下列对原文有关纳入那个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拯生前性格峭直,嫉恶如仇,死后也令人畏惧,避而远之,但他能以忠恕为本,有其宽和的一面。
B.包拯与包恢同为宋代名臣,两人均有政绩,在当时有人对包拯的评价就有褒有贬,后人也多有误传。
C.文章以议论为主,记游为辅,作者阐明了自己对包拯的评价,字里行间也流露了对包拯的敬仰之情。
D.包拯为君之臣刚正严明,为人之子又极为孝行,所以作者在朝廷内外大力宣扬,让人们好好学习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
②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
③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
参考答案:
4.B
5.C
6.D
7、翻译:(10分)
(1)香花墩突起在水中,用长桥作为(通向外面的)小路,既隔离尘世的喧嚣,又有许多柳芙蕖之类的植物。
(2)难道不是包恢的性情更为严厉,(而)包拯的内心存在有忠恕,(包拯)才值得流传的吗?
(3)每到初一、十五,到这里讲授三纲来教化乡民,估计这也是包拯所乐意听到的。
参考译文
当初我听说孝肃祠在庐州南城的香花墩。香花墩突起在水中,用长桥作为(通向外面的)小路,既隔离尘世的喧嚣,又有许多高柳荷花之类的植物。湖水明净树木清新,野鸭在上鱼儿在下,极尽树林山野的盛景。趁客居合肥,冬日晴朗,多有空闲,我就到(包公祠)拜谒,可是已经干旱五年了,水流泉源全部干涸,竹子和树木干枯红褐,桥梁多半近乎坍塌。进去一看,院落屋宇全然没有打扫,仿佛终年无人行走,我因此感慨叹息很久。
包公去世将近六百年,而仍然霜威凛冽。凡有事祷求而致祭的,惧怕他太聪明正直,都到其他地方(祷祀),不敢打扰冒犯(他的神灵),就是神灵聪明正直尚且与当今之世相抵触,更何况他本人呢!只是我却有为包公辩解的,包公因为张方平的缘故,以致欧阳修有“蹊田夺牛”的话,然而最终称说包公孝敬父母的德行和守正不阿的操守。包公性情本来严峻刚正,心里非常憎恨邪恶,然而不曾不用尽心为人、推己及人的心肠去推想。而世上流传的'诛杀台州邪恶和尚,砍断嘉兴小吏手臂,活埋年轻媳妇,极力将淫邪妓女沉到水里处死,都是包恢的事迹。查考宋代有两个姓包的,一个是孝肃;一个是文肃,就是包恢。包恢也进升龙图阁直学士,两人姓同官职相同,作风刚强正直严明苛察又相同。《宋史》对于孝肃的记载寥寥无几,而对于文肃的政绩记载特别详细,都足以使人听了非常震惊。现在就连农夫和少女都知道有孝肃而不知道有文肃的原因,难道不是包恢的性情过于严厉,(而)包拯的内心存有忠恕,(包拯)才足以流传的吗?又《宋名臣言行录》记载孝肃公任京兆尹,杖责属吏宽待囚犯,最终被属吏出卖,这正可以看出他仁爱而超过限度了啊!我这话,不是替孝肃索要乡里的祷告祭祀,欺骗愚昧庸俗之人而达到矫正冤屈(的目的)。我确实认为孝肃作为古代名臣,不只是性格刚猛孤岸严正、有严霜肃杀而无雨露滋润的人。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君子不能好好地学习包公,所以特地揭示标明包公的浑身仁爱宽容而在全国(中原和边疆)发扬光大。人果真像这样存心,包公也未必不能和他并列啊!
孝肃父母去世,他在墓旁搭盖小屋守墓直到丧期终了,仍然不忍心舍弃,是古代的孝子。家乡父老对他的祠堂应该稍加修缮。每逢初一、十五,到这里讲授三纲来教化乡民,估计这也是包公所乐意听到的。至于来这里祷告祭祀,只是百姓对于国家、子女对于父母,依职分应该做的。而稍有私心的人,希望一如先前远望(孝肃祠)而止步,不要因为我的言论把包公看得过于宽容,不再这样害怕包公了。
孝肃宅在庐州郡城凤凰桥,孝肃墓离城十五里,这里大概是他读书的地方。
象祠记原文及翻译
象祠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翻译: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
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确实是这样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呢。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怀念他啊。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注释:
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
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③瞽瞍(gǔsǒu):舜父名。
④底:通“抵”,到。
象祠记原文翻译
象祠记
明代: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译文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
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确实是这样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呢。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怀念他啊。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注释
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
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③瞽瞍(gǔsǒu):舜父名。
④底:通“抵”,到。
解析
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王守仁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这又是一篇阐明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的论文。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王守仁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王守仁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王守仁不再列举。)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王守仁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例如,在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子》;还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题解
象祠是祀奉傲象的寺庙。象,传说是虞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初时不仁,多次设计害舜欲夺其位,舜不予计较,常以德感化。尧禅让于舜以后,舜封象为“有庳”(今湖南道县)国君。象终于在舜帝仁德的感化下弃恶从善,勤于政务,泽加于民,死后人民怀念他而立庙供奉。
王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登,字景宋,德安人。少读书,喜古兵法,慷慨有大志,不事生产。出制置使孟珙幕府,久之,权知巴东县。献俘制置司,登念奋自书生,不拜,吏曰:“不拜则不敢上奏。”难之,竟弃功去。淳祐四年,举进士,调兴山主簿。明年,制置使李曾伯经理襄阳,登在行,以积功升,寻以母忧去。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因忆弟潜盛言王登才略,具书币招之。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渊慨然曰:“事亟矣,奈何?”登曰:“亟呼诸将共议。”众至,欢跃曰:“景宋在此。”渊曰:“汝辈欲西门出,景宋欲从方城,如何?”众曰:“惟命!”登曰:“用兵患不一,登书生,不过凭轼观战,请五大帅中择一人为节制。”渊曰:“请监丞①出,正谓此也。”即书银牌曰:“监丞代某亲行,将士用命不用命,赏罚毕具申。”登至沙市,椎牛酾酒,得七千人,誓曰:“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赵葵为制置使,见登握手曰:“景宋一身胆,惜相见晚也。”俾参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为制置使,辟充参谋官,迁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登威声日振。有余思忠及徐制几谗于光祖曰:“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非久易位矣。”光祖疑焉,出登屯郢州,后以干办②钟蜚英调护,情好如初。开庆元年,登提兵援蜀,约日合战。夜分,登经理军事,忽绝倒,五藏出血。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是夕,舜申暴卒。
(节选自《宋史·王登传》)
[注] ①监丞:王登曾任监丞。②干办: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 亟:紧急
B.用兵患不一
一:统一
C.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
私:偏私
D.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
竟:竟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登奉公勤勉、做事尽力的一组是( )
①登念奋自书生,不拜
②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③登书生,不过凭轼观战
④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
⑤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
⑥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登性格刚直不屈。在代理巴东县知县时,他到制置司去献俘虏,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便不肯下拜,小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劳而离去。
B.王登能垂范效命。在沙市,他宰牛斟酒得七千人,又说自己同各位将领义同骨肉,如果自己不效命,各位将领可杀了他来献给主帅,以激励士气。
C.王登曾遭人陷害。马光祖做制置使时,随着王登威名扩大,余思忠和徐制几进谗言挑拨,结果王登被贬出京城屯守郢州,后因人调解,他们才情好如初。
D.王登能尽忠职守,鞠躬尽瘁。开庆元年,王登在半夜料理军中事务时,忽然昏倒,五脏出血。唐舜申赶到时,他还看着几案上的文书,不久就去世了。
7.(1)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5分)
(2)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5分)
参考答案
4.D [解析] 竟:终于。
5.B [解析] ①表现了王登性格刚直;③表现了王登谦虚;⑤是余思忠及徐制几的谗言。
6.C [解析] “被贬出京城”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7.(1)王登正同客人下棋,打开书信,穿衣戴帽(或“穿戴好衣帽”)拜了祖庙,深深作揖出了家门,问牛有几头,可以全部发送犒劳军队。
(2)有一天,唐舜申坐船经过汉阳,(听到)有蜀地话叫了唐舜申多声(或“听到有蜀地话多次呼唤唐舜申”),旁边人说:“是王景宋的声音。”
[参考译文]
王登字景宋,是德安人。小时候读书,喜爱古代兵法,慷慨激昂有远大抱负,不从事生产活动。出任制置使孟珙的幕府,过了很久,代掌巴东县知县。到制置司献俘虏,王登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不肯跪拜,小吏说:“不拜就不敢上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劳离去。淳祐四年,(王登)考中进士,调任兴山县主簿。第二年,制置使李曾伯治理襄阳,王登很有经验,因积累功绩提升,不久因遭母丧之痛离职。等到吴渊做制置使,边情很紧急,(他)就想起弟弟吴潜很推许王登的才略,就准备书信礼物叫他来。王登正同客人下棋,打开书信,穿衣戴帽(或“穿戴好衣帽”)拜了祖庙,深深作揖出了家门,问有几头牛,可以全部发送出去犒劳军队。吴渊慨叹道:“事情紧急,怎么办?”王登说:“马上叫各位将领来共同商议。”众人到了,欢跳着说:“王景宋在这里。”吴渊说:“你们想从西门出去,王景宋想跟城共存,怎么办?”大家说:“遵命!”王登说:“打仗就怕不统一,我是书生,只不过凭靠着车前横木观阵,请从五位大帅中选一人指挥调度。”吴渊说:“请监丞出马,正是说的这个。”立即写下银牌道:“监丞代替我亲自前往,官兵效命不效命,赏罚完毕具体报告。”王登到了沙市,宰牛斟酒,得到七千人,(他)发誓说:“王登同各位将领从道义上讲如同骨肉兄弟,今天的'事情,王登不效命,各位将领杀了王登来献给主帅;各位将领有一个不效命的,王登有制置使令牌在,不敢徇私。”众人两腿战栗地听命,终于在沮河立了奇功。赵葵做了制置使,见到王登握手说:“王景宋一身是胆,可惜相见太晚。”使他担任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做制置使,征召王登担任参谋官,又升迁为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王登威名一天天扩大。有余思忠和徐制几对马光祖进谗言道:“京湖地区只知道有王景宋,不知道有马制置,用不了多久就要调换位置了。”马光祖因此起疑,派王登出去屯守郢州,后因干办钟蜚英调解保护,他们才和好如初。开庆元年,王登带兵援助四川,约定日子联合作战。夜半,王登料理军中事务,忽然昏倒,五脏出血。幕僚唐舜申赶到,王登还瞪着眼睛看着几案上的文书,不久就去世了。有一天,唐舜申坐船经过汉阳,(听到)有蜀地话叫了唐舜申多声(或“听到有蜀地话多次呼唤唐舜申”),旁边人说:“是王景宋的声音。”当天晚上,唐舜申突然死去。
游晋祠记原文翻译
游晋祠记原文翻译
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处悬瓮山下,原为纪念周代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内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以及隋、唐松柏和“难老泉”等名胜古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有 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作品名称: 游晋祠记
创作年代: 清代
文学体裁: 散文
作者: 刘大櫆
刘大櫆散文《游晋祠记》
游晋祠记
(1)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2)。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3)。其南又有台骀祠(4),子产所谓汾神也(5)。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6),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7)。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大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8),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9),《山海经》云(10):“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11),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12),称晋阳。昔智伯决此木以灌赵城(13),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1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唐高祖盖以唐公兴(15),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16)。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17),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18),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19),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词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20),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
注释
(1)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处悬瓮山下,原为纪念周代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内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以及隋、唐松柏和“难老泉”等名胜古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叔虞: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成王封叔虞于唐,故叔虞亦称唐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
(3)圣母庙:即圣母殿,殿内有圣母(作为叔虞之母)像及精美的四十二尊侍女塑像,为我国古代雕塑珍品。
(4)台骀(tái台)祠:台骀是传说中古帝王少昊(hào浩)之后裔,世为水官之长,被颛顼帝封于汾川,后来被当作汾水之神。其事见《左传》。
(5)子产:即公孙侨、公孙成子。春秋时郑国贵族子国之子,先为卿,公元前543年执政,并实行政治改革,为当时著名政治家。
(6)沮洳(jù rù):潮湿。
(7)殆:将近,差不多。
(8)厕:置。
(9)田塍(chéng成):田间土埂。
(10)《山海经》:古代地理著作,共十八篇,作者不详,多数学者认为书中各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其中十四篇为战国时代的作品,《海内经》则是西汉作品。书中内容主要是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其中有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悬瓮”二句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11)周成王:用周王之子,名诵,武王死后因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成王亲政后分封诸侯,封其弟叔虞于唐。唐地:唐本为古国名,其地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西,后为周成王所灭。
(12)既入赵氏:春秋末,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灭。三家分晋后,旧唐地属赵国。
(13)智伯决水:智伯原为晋国卿,骄横跋扈,向赵强要土地,赵不与,智伯率韩、魏攻赵,引汾水灌晋阳。事见《史记·赵世家》。“智”亦作“知”。
(14)宋太祖:宋朝第一个皇帝赵匡胤。969年(开宝二年)宋太祖率兵伐北汉,围太原,“临城南,谓汾水可以灌其城,命筑长堤壅城,决晋祠水注城。”随即“北引汾河水灌城”(《宋史·太祖本纪》)。
(15)唐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贵族出身,袭封唐国公,6(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任太原留守,乘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机,起兵反隋,攻入长安,不久建立唐王朝。
(16)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976—984)。
(17)奉之:刘大宾,字奉之,刘大櫆之长兄。徐沟:旧县名,在山西省中部,晋祠东南不远。1952年与清源县合并为清徐县。
(18)溯:逆流而上,引伸为寻源。
(19)金天氏:即少昊,传说台骀是金天氏的后裔。
(20)一视:等量齐观。
作品赏析
刘大櫆的记游散文,多于写景中寄托身世感慨。此文记晋祠的泉池亭台,细致曲折,分明如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后半部分,作者感概古今,叹“浮生之飘转无定”,并以穷达优喜皆可等量齐观来自我安慰,情绪颇为低沉,这是作者失意心情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简介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诸生,雍正年间(1723—1735)时两举副贡生,乾隆年间(1736—1796)应博学鸿辞,皆未成;晚年为安徽黟县教谕数年,后归故里,一生很不得志。刘大櫆为文以才气著称,早年以布衣游京师,方苞读了他的文章,极为叹服,说:“如苞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姚鼐曾从其学古文,为桐城派创始人之一。其文论主张“义理、书卷、经济考,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这对方苞的文论是一个发展。刘氏散文长于气势,富有文采,内容多怀才不遇的牢骚,于时弊亦间有指摘。亦工诗,其诗作也常为时人所称道。著有《刘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等。《清史稿》有传。
关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参考答案
4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答案:D
5.解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答案:A
6解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答案:B
7解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
8.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二: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那麻烦您动手吧!
②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象祠记阅读题及答案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宜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始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③瞽瞍(gǔ sǒu):舜父名。④底:通“抵”,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今之诸苗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承:依据
B.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意:猜测
C.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弟:为兄弟
D.据象之始也 始:开始,前期
5、下列表现舜的感化行为的一项是( )(3分)
①象之祠独延于世 ②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③瞽瞍亦允若 ④天子使吏治其国 ⑤诸侯之卿,命于天子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慰使安君因当地苗民之请重新修复了象祠,本文是作者应安君之请而专为象祠所作的一篇记,主要是记述象祠的来龙去脉。
B、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化的条件在于“君子之修德”, 本文的主旨具有鼓励人改过从善的积极意义。
C、作者认为象受到祭祀的'原因:一是舜德深入人心,百姓爱屋及乌;二是象在后期受到了舜德的感化,有德政于世。
D、作者认为周天子任命诸侯的卿的制度是仿效了舜封象的办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3分)
译文:
②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3分)
译文:
③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4分)
译文:
《石假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石假山记
朱 模
新安山水,天下之竒观也。休宁当其中,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其民雅驯,其俗简易,官于此土者,无争辨文书之繁,而有登晀嬉游之乐。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最,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尤有取于休宁也。
壬辰以来,则兵革之事作矣。自井邑以至于山谷间,荡然无复民居,而生理殆将泯焉。为民上者,虽有山川之胜,岂能乐之哉?
越七年,今钱侯来长是邑,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又明年,政孚俗还,境内向治,谓侯可以适意于山水之乐矣。侯曾不以是而废民事也,于颓基败址间,得石假山,以十数列而置诸庭中。凿石为池,注泉灌木,外为扶栏,以障之,复取所藏云山图,悬诸堂上。公退,则鸣琴读书其中。凭阑,则石峰累乎吾前;升堂,则云山出没乎吾后。若不知松萝之为近,黄山之为远也。已而散若惊尘,去若飘风,是山也。得如铜驰石马,凄凉于荆棘中者,不已幸乎。况谓其登君子之堂,一厕迹于琴书几案间。朝吟而暮咏之,视夫前日宾客壶觞之盛者,相去远矣。
嗟夫!一物之微,而盛衰兴废相率于无穷,则夫休宁之民丧亡困苦之极,安知天不以仁侯惠吾民,而复兴其治于今日乎?出涂炭而登衽席者,将不止于一物之得其所而已,是则吾民之望,而亦侯之所乐闻者,于是乎书。
(选自《四库全书·新安文献志卷十六》,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于此土者 官:做官
B.虽有山川之胜 胜:胜利
C.境内向治 治:安定
D.政孚俗还 孚:使……信服,引申为政令畅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 是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则兵革之事作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则石峰累乎吾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况谓其登君子之道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休宁汇集了其他县邑最美好的气象,民众文雅不俗,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有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
B.休宁县曾因战乱兴起,百姓不再居住在城镇和山村问,生计差不多全都失去了。
C.钱侯在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了一座石假山,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自己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花草树木。
D.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但却知道上天不因仁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在今日复兴它的太平。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曩,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尤有取于休宁也。(5分)
(2)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参考答案:
4.B 【解析】“胜”在这个句子中的意思是“优美(风景、景色),美好(风景、景色”。
5.C 【解析】C项,介词,在。A项,介词,在/介词,对。B项,表顺接,语意顺承/却,表转折。D项,指示代词,那/代词,我。
6.D 【解析】文章原意是“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怎么知道上天不因仁爱的钱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今日复兴它的太平呢?”
7.(1)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休宁更是他们首取之地。(“解”“籍”“宦游”“取”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2)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不敢有一点耽搁、懈怠。(“然”“扶”“修”“焉”“少暇”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参考译文:
新安的山水景色,是天下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色。休宁县处在新安地区,全州清秀、美丽的气象都在这里,这里的民众文雅不俗,这里的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块乐土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闹,而又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休宁更是他们首取之地。
壬辰年以来,那战乱兴起了。从繁华的城镇一直到偏僻的山村间,全都不再有民众百姓居住,而生计差不多将失去了。作为百姓上面的`人,即使拥有山川的美景,哪里能有快乐呢?
过了七年,现在钱侯来担任这个县的县令,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整修荒芜的事业,兴办坠落的事业,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样子,非常勤勉,不敢有一点懈怠。
又过了两年,这里政令畅通,民俗恢复,新安境内逐渐走向太平,说钱侯可以享受到游山玩水的快乐了。钱侯冰不认为这样做就是荒废百姓的事情。在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一座假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草木,外面修建扶栏,用来围栏它,又取出所收藏的云山图,悬挂在厅堂上。办公回家后,就在那里弹琴读书。靠着栏杆,那高高的石峰就在我们眼前;坐在厅堂,那云山就在我们的身后出没。却不知道松萝是近的,黄山是远的。一会儿散若惊尘,去若飘风,这就是山。能够铜驰石马一样,在荆棘中凄凉孤单的,是不幸的吗?何况说踏足君子所在的堂屋,置身在琴书几案间,早晚吟咏它,跟那前日宾客壶觞的浩大声势相比,其间距离很远了。
唉啊!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的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怎么知道上天不因为仁爱的钱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在今日复兴它的太平呢?把危难中的人们解救出来,将在一个事物得到他合适的地方不停止罢了,这就是我们百姓民众的希望,而也是钱侯锁乐于听说的事情,在这里写下来。
★ 象祠记原文及翻译
★ 包公祠导游词介绍
★ 学记翻译和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