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记》原文和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潜行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活水源记》原文和翻译(共含10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潜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活水源记》原文和翻译

篇1:《活水源记》原文和翻译

《活水源记》原文和翻译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②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③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④,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⑤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鰿鱼⑥,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 之。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予 既爱 兹 水 之 清 又 爱 其 出 之 不 穷 而 能 使 群 动 咸 来 依 有 君 子 之 德 焉。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②浸:渐渐地。③潴(zhū):水停积。 ④若耶之溪: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市南,在若耶山下。⑤秘书卿:秘书监的长官。⑥鰿鱼:即“鲫鱼”。

9.下列给选段中画线句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B.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C.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D.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旁出为四小池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

B. 又东北入于湖 皆 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C.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 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名之曰活水源 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12.“诸水族皆隐不出”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作者喜欢活水源的理由是 (3分)

参考答案:

9. C.(2分)10.C.(3分)

11. (2分)它刚形成小渠时,水深不到一尺(1分),而且清澈地可以照人(1分)。

12. (3分)(予)早春来时方甚寒(1分);这里的.泉水清澈,源源不断(1分),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1分)

译文:

有泉水在此,泉水开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流淌,冬天温暖,夏天冰凉;流成一个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贴着沙土地前行,旁边形成四个小池塘,向东流直到 山脚下,水聚集成大池塘,又向东灌注到若耶溪中,向东北进入镜湖。刚形成小渠时,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澈地可以照人,俯视泉水薄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下。所以秘书卿(官职名)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源。泉水中产石蟹,铜钱大小。也有小鲭鱼,颜色纯黑,生活在石头洞穴里,水鼠经常来吃他们。我早春来到这里,当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类水族动物都隐藏不出来,到现在才全部出现。又有四五条虫子,都如小手指般大小,形状好像半莲子,整天在水面上旋转着前进,太阳照在它们的背上,颜色就像紫水晶,不知是什么虫。

我既喜欢这里泉水的清澈,又喜欢它的源源不断,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

篇2:《活水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鉴赏

《活水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鉴赏

《活水源记》

刘基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有泉焉。

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深不逾尺,而澄彻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华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鲭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鸲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注释:

(0)曰:说。

(1)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

(2)槠(zhū)一种常绿乔木。

(3)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4)寺:指灵峰寺。

(5)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

(6)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年间(483—493)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

(7)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

(8)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

(9)薄:逼近,靠近。

(10)上人:人名,奎上人

(11)浸:渐渐地。

(12)潴(zhū):水停积。

(13)若耶之溪: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市南,在若耶山下。相传西施曾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14)湖:指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的镜湖。

(15)秘书卿:秘书监的长官。

(16)鰿鱼:即“鲫鱼”。

(17)鸜鹆(qú yù):也作“鸲鹆”,即八哥。

(18)滑:流利。

(19)脊令:即鹡鸰鸟。

译文:

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树木大多是枫树、松树。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身上有花纹色彩,喜欢鸣叫。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山。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华阳外史(官职名)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寺的东南面的山叫做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寺的后面临近崖石的地方有座楼阁叫做松风阁,奎上人(宗奎)住在里面。

有泉水在此,泉水开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流淌,冬天温暖,夏天冰凉;流成一个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贴着沙土地前行,旁边形成四个小池塘,向东流直到山脚下,水聚集成大池塘,又向东灌注到若耶溪中,向东北进入镜湖。刚形成小渠时,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澈地可以照人,俯视泉水薄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下。所以秘书卿(官职名)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源。泉水中产石蟹,铜钱大小。也有小鲭鱼,颜色纯黑,生活在石头洞穴里,水鼠经常来吃他们。水里的草大多是水松、菖蒲。这里有种鸟和八哥差不多大,黑毛红嘴,经常在水上鸣叫,叫声和竹鸡差不多但比竹鸡滑润。有两个脊令,经常从竹林中出来,站在石头上洗浴,饮完水后,鸣叫着飞走了。我早春来到这里,当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类水族动物都隐藏不出来,到现在才全部出现。又有四五条虫子,都如小手指般大小,形状好像半莲子,整天在水面上旋转着前进,太阳照在它们的.背上,颜色就像紫水晶,不知是什么虫。

我既喜欢这里泉水的清澈,又喜欢它的源源不断,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奎上人又说:“当遇到旱季时,所出泉水能灌溉好几十亩田地。”那么它的恩泽又能遍及万物,白野公深切喜爱它是应该的啊。

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作者在1356年(元顺帝执政十五年)六月,从越城(今浙江绍兴市)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这篇文章和《松风阁记》都是其中之一。《活水源记》所记的活水源,环境幽雅,源水澄澈可鉴,生活于其中的小动物各得其所,更衬托出这活水源的清静幽深。源水又能灌溉田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甘泉。文章写得清新自然,富有生趣,其记叙颇受《山海经》影响。

篇3:文言文《活水源记》

关于文言文《活水源记》

原文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译文

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树木大多是枫树、松树。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身上有花纹色彩,喜欢鸣叫。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山。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华阳外史(官职名)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寺的东南面的山叫做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寺的后面临近崖石的'地方有座楼阁叫做松风阁,奎上人(宗奎)住在里面。

有泉水在此,泉水开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流淌,冬天温暖,夏天冰凉;流成一个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贴着沙土地前行,旁边形成四个小池塘,向东流直到山脚下,水聚集成大池塘,又向东灌注到若耶溪中,向东北进入镜湖。刚形成小渠时,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澈地可以照人,俯视泉水薄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下。所以秘书卿(官职名)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源。泉水中产石蟹,铜钱大小。也有小鲭鱼,颜色纯黑,生活在石头洞穴里,水鼠经常来吃他们。水里的草大多是水松、菖蒲。这里有种鸟和八哥差不多大,黑毛红嘴,经常在水上鸣叫,叫声和竹鸡差不多但比竹鸡滑润。有两个脊令,经常从竹林中出来,站在石头上洗浴,饮完水后,鸣叫着飞走了。我早春来到这里,当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类水族动物都隐藏不出来,到现在才全部出现。又有四五条虫子,都如小手指般大小,形状好像半莲子,整天在水面上旋转着前进,太阳照在它们的背上,颜色就像紫水晶,不知是什么虫。

我既喜欢这里泉水的清澈,又喜欢它的源源不断,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奎上人又说:“当遇到旱季时,所出泉水能灌溉好几十亩田地。”那么它的恩泽又能遍及万物,白野公深切喜爱它是应该的啊。

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作者在1356年(元顺帝执政十五年)六月,从越城(今浙江绍兴市)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这篇文章和《松风阁记》都是其中之一。《活水源记》所记的活水源,环境幽雅,源水澄澈可鉴,生活于其中的小动物各得其所,更衬托出这活水源的清静幽深。源水又能灌溉田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甘泉。文章写得清新自然,富有生趣,其记叙颇受《山海经》影响。

篇4:《活水源记》文言文赏析

《活水源记》文言文赏析

刘基《活水源记》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有泉焉。

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深不逾尺,而澄彻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华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鲭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鸲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阅读训练及答案

【注释】①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②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③潴(zhū):水汇积。④ 滑:流利。⑤脊令:即鹡鸰鸟。

1.第①段在介绍活水源_____________的同时,还突出了其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作者详细描写活水源周围的花草树木和鸟虫鱼的用意是什么?

3.对“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我既喜爱泉水滋润清澈,又喜爱它流淌的无穷无尽。

B.我既喜爱这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流向远处的终点。

C.我既喜爱这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源源不断地流淌。

D.我既喜爱那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无穷无尽地流淌。

4.本文在写水清时别具匠心,请找出相关句子并作赏析。

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1.环境 历史悠久(人文底蕴)

2.例如写活水源周围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和活泼可爱的鸟虫鱼蟹来衬托活水源静谧而富有生机的特点;为下文抒发自己对活水源的喜爱之情作铺垫。强调了“活水源”得名的原因;写出了活水源周围环境的和谐,为后文作者抒情埋下伏笔。(意思对即可)

3.C

4.例如:①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说水清澈可以照人,还说俯视泉水时,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通过水中的倒影侧面反映水清,独到精妙。

②“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写虫子的形状、数量、色泽,能够清晰看到是因为水的清澈。

5.【参考1】本文通过介绍活水源,盛赞其“出之不穷”溉田润泽之功德,用“君子之德”喻活水源泽被万 物,表达对“活水源”之爱,流露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有的安民济世的胸怀和抱负。

【参考2】作者借写“活水源”之清以及源源不断来比喻君子的德行,表达了君子若有内在的美德,定会有人赏识和仰慕的'道理,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济世安民的人生追求。(意思对即可)

二:

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逾( 超过、越过 )

恒(经常、常常 )

名( 取名、命名,为……命名)

穴(岩洞,洞,洞穴)

7.请用四个“/”号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2分) 娆雪语文网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我既喜欢这活水的清澈,又喜欢它源源不绝地涌出,并且能让众多的动物都来依靠,具备君子的德行。

9.文中有两个单音节词在句子中的意思与“松竹花木皆在水底”和“诸水族皆隐不出”两句中的“皆”意思相同,请找出这两个单音节词。(2分)

①悉 ②咸

10.本文第①段叙述了一眼“活水”逐渐汇聚而最终“入于湖”的过程。请你用文中的三个双音节名词填空,展现“活水”形态变化的过程。(3分)

泉 小渠

溪小池

湖 大池

11.通读全文,请用文中的词句概括说说“白野公”深爱活水源的原因。(2分)

有君子之德。答“澄澈”“水之清”“出之不穷”“动咸来依”“能及物”等亦可。

12.积累链接:活水源清澈见底,澄如明镜。在《观书有感(朱熹)》中也有一联描写水很清澈的诗句,请写出此联。(2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说明:错一字扣1分)

三: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旁出为四小池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B. 又东北入于湖皆 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名之曰活水源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12.“诸水族皆隐不出”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作者喜欢活水源的理由是 (3分)

参考答案

10.C.(3分)

11. (2分)它刚形成小渠时,水深不到一尺(1分),而且清澈地可以照人(1分)。

12. (3分)(予)早春来时方甚寒(1分);这里的泉水清澈,源源不断(1分),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1分)

注释

(0)曰:说。

(1)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

(2)槠(zhū)一种常绿乔木。

(3)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4)寺:指灵峰寺。

(5)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

(6)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年间(483—493)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

(7)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

(8)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

(9)薄:逼近,靠近。

(10)上人:人名,奎上人

(11)浸:渐渐地。

(12)潴(zhū):水停积。

(13)若耶之溪: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市南,在若耶山下。相传西施曾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14)湖:指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的镜湖。

(15)秘书卿:秘书监的长官。

(16)鰿鱼:即“鲫鱼”。

(17)鸜鹆(qú yù):也作“鸲鹆”,即八哥。

(18)滑:流利。

(19)脊令:即鹡鸰鸟。

译文

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树木大多是枫树、松树。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身上有花纹色彩,喜欢鸣叫。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山。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华阳外史(官职名)陶弘景隐居的地方。寺的东南面的山叫做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寺的后面临近崖石的地方有座楼阁叫做松风阁,奎上人(宗奎)住在里面。

有泉水在此,泉水开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流淌,冬天温暖,夏天冰凉;流成一个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贴着沙土地前行,旁边形成四个小池塘,向东流直到山脚下,水聚集成大池塘,又向东灌注到若耶溪中,向东北进入镜湖。刚形成小渠时,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澈地可以照人,俯视泉水薄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下。所以秘书卿(官职名)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源。泉水中产石蟹,铜钱大小。也有小鲭鱼,颜色纯黑,生活在石头洞穴里,水鼠经常来吃他们。水里的草大多是水松、菖蒲。这里有种鸟和八哥差不多大,黑毛红嘴,经常在水上鸣叫,叫声和竹鸡差不多但比竹鸡滑润。有两个脊令,经常从竹林中出来,站在石头上洗浴,饮完水后,鸣叫着飞走了。我早春来到这里,当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类水族动物都隐藏不出来,到现在才全部出现。又有四五条虫子,都如小手指般大小,形状好像半莲子,整天在水面上旋转着前进,太阳照在它们的背上,颜色就像紫水晶,不知是什么虫。

我既喜欢这里泉水的清澈,又喜欢它的源源不断,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奎上人又说:“当遇到旱季时,所出泉水能灌溉好几十亩田地。”那么它的恩泽又能遍及万物,白野公深切喜爱它是应该的啊。

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作者在1356年(元顺帝执政十五年)六月,从越城(今浙江绍兴市)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这篇文章和《松风阁记》都是其中之一。《活水源记》所记的活水源,环境幽雅,源水澄澈可鉴,生活于其中的小动物各得其所,更衬托出这活水源的清静幽深。源水又能灌溉田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甘泉。文章写得清新自然,富有生趣,其记叙颇受《山海经》影响。

篇5:活板原文翻译

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

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

字印之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

《活板》阅读拓展

全文着重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过程,解释胶泥刻字的性质特点,少有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再说简洁,如“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整篇文章只用三百多字,便将我国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

文中还多次用了代词“之”,如“为之”“炀之” “帖之”“贮之”等,它们都分别指代相应的实物,这就减少了内容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用词准确也是本文显著的优点。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松脂等物)软化凝结,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温使药物熔化,用“熔”。“燔土”的“燔”也是烧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所以用“燔”,避免用词重复,体现了文言的美感与不生厌。“烧”、“炀”、“熔”、“燔”这些词用得都准确、贴切。

篇6:活板原文翻译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篇7:活板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板印书籍(1),唐人尚未盛(shèng)为之(2)。五代(3)时始印五经(4),已后(5)典籍(6)皆为板本(7)。

庆历(8)中有布衣(9)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13)纸灰之类冒(14)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8)。有奇字(29)素无备者,旋(30)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31),文理(32)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3)与药相粘,不可取(34);不若燔土(35),用讫(36)再火令药熔,以手拂(37)之,其(40)印自落,殊不(38)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9)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

(改编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改编人王浩铭)

(选自《梦溪笔谈》)

《活板》注释

(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有雕版印刷。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之,指“版印书籍。”

为:做,使用。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以后。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7)板本:版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版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另外。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 以纸帖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2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木格,用木格,名做状。

(29)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 旋:随即,立刻。

(31)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纹理,质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来。

(35)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36)讫(qì):终了,完毕。

(37)拂:擦拭,掸去。

(38)殊不:一点也不。

(39)为予群从(zò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为,被。

(40)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活板》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印模,(印模上的字)薄得像铜钱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融化,就用一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三两本,还不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不用木头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又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松脂,蜡等物)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融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后世影响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板印书籍 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

3.若止印三二本 止:通“只”,副词。

⒋文理有疏密 文:通“纹”,纹理,质地。

词类活用

⒈板印书籍:“板”,名词作动语,表示工具。“用雕版”。

⒉名词作动词:五代时始印五经:“印”印刷

3.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式,“用火”。

再火令药溶:“火”用火烤,名词用作动词

4.木格贮之:“木格”,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式,“用木格”。

古今异义

⒈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⒉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

⒊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⒋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⒌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一词多义

⒈板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板(名词)

⒉印

(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

(2)每字为一印。(字印,印章,名词。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印为群从所得”中“印”同此)

⒊火

1)持就火炀之。用火(动词)

(2)火烧令坚。用火(名词作状语)

(3)再火令药熔。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

⒋可

(1)瞬息可就。可以(能愿动词)

(2)高可二黍许。大约(副词)

⒌若

(1)若只印三二本。如果(连词)

(2)不若燔土。像(动词)

⒍帖

(1)则以纸帖之。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ě

(2)每韵为一帖。类、标签(名词)tiě

⒎就

(1)持就火炀之。靠近(动词)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动词)

⒏以

(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介词,用

(3)以松脂、蜡和纸灰/以一平板按其面/用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以纸贴之 介词,用,拿

(4)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把

⒐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每韵为一贴(做,动词。)

(2)皆为板本。是(动词)

(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

(4)未为简易/极为神速 算是(动词)

(5)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6)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7)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8)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⒑其

(1)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 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代词,他的

⒒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 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 代词“这”

(3)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 代指“铁板”

(4)以纸帖之/木格贮之 代指不用的字模

(5)旋刻之 代指“奇字”

(6)不以木为之者 代指活字模

(7)以手拂之 代指字模

⒓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⒔自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词)

其印自落(自己,代词)

篇8:活板原文及字词翻译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篇9:活板原文及字词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升(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篇10:活板的原文和翻译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活水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鉴赏

学记翻译和原文

《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

活板的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

《小石潭记》翻译和原文

论语原文和翻译

如梦令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

《活水源记》原文和翻译(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活水源记》原文和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