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父归阅读答案(共含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enso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亲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父亲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胤爸爸!我是阿胤。
父亲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亲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亲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么?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父亲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亲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父亲(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
新二郎(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么?
贤一郎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亲(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
【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亲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可是…
贤一郎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客从(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情诗(曹植) 阅读答案附赏析魏书·明亮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生态影视的困惑与超越 阅读答案大医精诚 妙手仁心 阅读答案塞下曲四首·其一(王昌龄)阅读答案附赏析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阅读答案采桑子·杂忆 阅读答案附赏析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阅读答案垃圾人 阅读答案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阅读答案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 阅读答案古代的神话 阅读答案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阅读答案为荆棘而感恩 阅读答案读”出一个书香中国 阅读答案朋友,你到过黄河吗 阅读答案讨白 阅读答案谢家麟:创新是没有终点的旅程 阅读答案但开风气不为师 阅读答案
父亲(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阿贵,保重吧!
新二郎(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么?您有地方去吗?
父亲(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么!(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母亲(哀求地)贤一郎!
阿胤哥哥!
贤一郎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
【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地奔出。(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剧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道德堕落问题的一些正当的看法和应有的批评态度。
B.本剧结构严谨,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而是利用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C.贤一郎对父亲的反驳斥责,多次都是从“如果我们有父亲”这句话开始,说明了他对父爱的渴望。
D.母亲是一个心底善良、任劳任怨,典型的贤妻良母式的人物,她对长子贤一郎疼爱、敬重和愧疚。
E.母亲对父亲的接受、劝长子与父亲和解,只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
(2)分析选段画线部分贤一郎说:“我们根本没有父亲!”的潜台词是什么?(4分)
答:
(3)选段画线部分“色厉内荏”在剧本语言中有个特定的术语,叫做什么?(2分)父亲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神情?(3分)
答:
(4)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请简要概括。(5分)
答:
(5)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11、(1). (5分)BE(B“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错,E母亲对父亲的接受、劝长子与父亲和解,除了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还有对夫爱的渴望,对完整的家的渴望。)(答对一个选项给2分两处给5分)
(2) (4分)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父亲(2分);我们没有得到父亲的抚养,不会承认这个父亲(2分)。
(3) (5分)术语叫做舞台说明(2分);因为父亲的权威被藐视而“色厉”(1分),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1分),说明父亲矛盾的心理。(1分)
(4). (5分)一郎亲眼见过以前父亲的无理,所以痛恨他;二郎只见过现在年老体弱的父亲,所以可怜他。
(5)(6分)【答案示例】同意,如结尾部分贤一郎的突然转变。从父权家长制的角度贤一郎应该接受父亲,从情感的角度父亲的归来是贤一郎没预料到的,他恐惧、厌恶、憎恨和悲哀,这是矛盾之处,但血缘是任何东西无法阻隔的,当多年积压的愤怒已经发泄完毕;父亲已经忏悔;父亲的确需要照顾;母亲的哀求;和弟弟妹妹对父爱的渴望之后;他不想继续没有父亲,所以结尾这样的突然转变,这也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评分标准:观点1分,举出具体剧情2分,具体分析3分,要涉及到矛盾和统一两方面.)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又指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又抢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昧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们那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12月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
1.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
2.从文中加粗划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4.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
1、偷父少年辍学流浪,靠结伙偷窃为生,但仍深深地怀念因矿难而死的父亲,以为看到的那张油画是他父亲的画像,竟因此冒险入室偷盗。可见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
2、(1)此句生动地描写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2)此句形象地描绘出少年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情态,传神地表现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难以启齿、渴望得到画像又担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
3、参考示例:这人真怪!我进他家偷东西被抓住了,他不报警把我送进派出所,反倒问我饿不饿?他到底想干什么?4、这表明了我被少年如此深爱父亲的行为所感动,殷切地期望他能够迷途知返,重新做人,表达了我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望。
偷 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叉指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 “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抢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 “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们那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文学故事报》,有删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6.下列句子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的赏析。(4分)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3分)
8.文章末尾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及愿望?(4分)
答案:
5.一位少年误以为画像是他爸爸,入室偷窃,“我”原谅了他。
6.(1)用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描写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
(2)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我”听到少年说这句话时的震惊。
7、参考示例:这人真怪!我进他家偷东西了,他不报警送我去派出所,反而还问我饿不饿?他到底想干什么呀?
8、被少年如此深爱父亲的行为所感动(1分);殷切的期望他能够迷途知返,重新做人(2分);表达了“我”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望。(1分)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电灯,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有贼!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东西掏出来!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着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呢?他叹了口气: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吗?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 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这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在叙述他父母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行为中心灵逐渐变得冷漠了。
C. 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是因为少年辍学流浪却仍深念其父,竟为此而冒险入室偷盗的行为使 我深深地感动。
D.文中我三次想要报警但最终都没这样做,是因为我被这个孩子的爱父之心打动,想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又冲下楼梯去寻他,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2)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6分)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①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3分)
②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3分)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1 (1). A C(B.从少年偷像父亲的画像这件事来看,少年对父亲有深厚的感情,不应该是冷漠。D 第一次想报警而没有报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事情到底有多严重。E我若有所失,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内心油然而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产生了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望。)
(2).①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令人感动。②他家庭贫穷,缺少温暧,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值得同情。③他混在窃贼之中,需要教育和救治。④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在原文找关键词作答,意思对即可。)
(3).①此句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2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1分)。②此句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少年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情态(2分),传神地表现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难以启齿、渴望得到画像又担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1分)。
(4).合情合理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②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入室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③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更加清晰。
不合实际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他,但他毕竟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②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在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有马后炮之嫌。③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判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亮出观点2分,如果只亮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每点2分,3点6分;共8分。)
偷 父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有贼!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指挥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了口气:“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吗?”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19.小说第三段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4分)
20.为什么“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了解到少年偷画像的原委之后,“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4分)
21.小说中的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分条概括。(4分)
22.小说结尾,“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案:
19. 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前后照应。
20.(4分)①“也就是鼻子酸了酸”是因为我虽然对少年很同情,但社会上这样的事情多了,我见怪不怪了;(2分)②“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是因为,我对偷父少年非常理解和怜爱,被他的应为深深感动了。(2分)
21.(4分)①他对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爱;②他家庭贫穷,缺少温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③他混在盗窃之中,不以偷盗为耻;④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每点1分)
22.(6分)
①合情合理。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入室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的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更加清晰。
②不合实际。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他,但毕竟他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在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判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
(不可游离文本内容,不可过分拔高。明确观点1分,陈述理由言之成理,每条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表达连贯,有条理。)
偷 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有怨恨之情。
C.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D.“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舍不得他离开。
(2)从文中看,“我”对“少年”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4分)
(3).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6分)
(4).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答案:
(1).AB
(2).紧张——尴尬(哭笑不得)——惊奇——怜悯——吃惊——紧张——同情——感动
(3).①靠结伙偷窃为生的流浪汉(母嫁父亡)②玩世不恭
③深爱父亲④良心未泯,愿意从善。(一点2分,答到三点就行)
(4).A合情合理。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②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而入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③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的人文关怀更清晰。(一点2分)
B不合实际。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但他毕竟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②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有“马后炮”之嫌。③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评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之感。(一点2分)
[注]
①钱起:唐朝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此诗作于任中。
②潇湘:此处指湘江。
③二十五弦:指瑟,传说湘江女神湘灵善鼓瑟。《楚辞 远游》: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等闲:随随便便,轻易。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诗人跟归雁这个南方来客的问答中,可以体察到诗人身羁北方而怀念南方家乡的感情。
(2)拟人。诗歌把大雁 拟人化 ,全诗一问一答,就像是两位老朋友在聊天。首联是诗人对归雁的询问:南来的雁啊,你为何离开环境优美、水草丰富的潇湘而千里迢迢地飞回北方来呢?次联是代归雁回答:因为那里有湘灵在夜月下鼓瑟,我禁不住那曲调的清冷悲怨,所以才折返回来。
解析:诗歌假借诗人与雁的问答以披露春夜的某种感受,在婉转流利的形式中寄寓了深长的情思。在这里,诗人自己的旅愁和乡思是作诗的原动力,而南来的大雁,或与归雁有关的瑟曲则是使诗人获得灵感并使飘忽的灵感变得生动形象的契机。
二:
(1)联系诗句简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和联想?(3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3分,不必细致区分 联想 想像 概念)诗人从归雁联想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1分),从湘江联想湘江女神并想像了她在月夜下鼓瑟(1分),由瑟声联想到凄凉哀怨的乡思,想像到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北方(1分)。
(2)(4分)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羁思难耐(1分),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的旅雁(1分),寄托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或思乡之情)(2分)。
鉴赏:
诗人客居在北方,看见大雁北返,触动情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归雁》诗。
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这两句用的是倒置法。
意思是说: 潇湘水清沙白,两岸长满青苔,水暖食足,风景幽美,大雁正好栖息,为什么要随随便便飞回来呢?
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认为它们飞到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向北返回。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杜牧的《早雁》诗: 莫厌潇湘人少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大历十才子之一:司空曙末两句是诗人代雁作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钱起考进士的中试诗题即为《湘灵鼓瑟》,结尾二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就是描写湘灵鼓瑟的名句。这里诗人代大雁借用湘灵鼓瑟的事答道: 潇湘本是个好地方,但是湘水女神常在月下鼓瑟,瑟声幽怨,不胜其悲,所以才飞回来另找更好的栖息之所。
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
这首诗想象丰富,意境清远。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明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 父与子阅读答案
★ 初为人父
★ 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