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阅读题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庄笠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阅读题答案(共含8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庄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阅读题答案

篇1:《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阅读题和答案

《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阅读题和答案

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李红霞学校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多种表述,总体上讲它是学校内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取向以及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等。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学校文化建构本质上必然要实现以人文价值为主导的教育文化回归,最终实现学校文化向主体的完全内化。这种内化是组织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又被称为组织成员公民化的过程,是个体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的过程,其决定因素是群体价值意识的建构。

群体价值意识是社会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知识、情感、意志、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总和。群体价值意识也称为同类价值意识。“同类价值意识”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提出的。吉丁斯认为同类价值意识是生物及人类社会原始的动力。它始于生物有机体的同情,继而发展为高级动物和人类的同情、爱情及同类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在他看来,一切社会的组合、团结、互助、合作以及相互适应等等,皆依赖于同类价值意识。其实,同类价值意识并非像吉丁斯所说的那样,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有同类价值意识。同类价值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参与中接受文化价值意义而建构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群体价值目标的适切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目标的提出和选择,必须从客观环境出发,符合具体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应该有不同的价值期望。不切实际的价值目标和期望,不利于指导个体的活动,也就不利于培养个体的自我价值意识。自我价值认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和群体的价值理想、目标及其社会化方法有关,同时也和群体文化的生命力、权威性等有关,甚至和个体前社会化的价值参照系统及在群体中所处的身份、地位等有关。这中间有许多矛盾性和相关性。自我价值认同实际上是一个群体价值整合与自我价值顺从和适应的过程。

学校组织中,每个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既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又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促进发展的价值追求。学校教育的实践是一个群体参与的过程,是个体间在行为方式上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过程,也是群体成员执行群体价值期望、实现自我价值认同的价值思维方式同构的过程,而群体价值意识正是这种互动或交互作用的产物。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建构就是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被共享,使他们能够自觉执行学校的要求,将组织目标认同为自我的`目标,即形成群体价值意识。因此,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群体成员价值思维方式同构化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学校文化建构群体价值意识的一般法则,也表现了群体价值意识建构发展的规律。这里的建构不仅是意义的建立、构造、积累和凝聚,更是学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内化。学校中的不同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取向,对群体也就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般说来,一个学校的老教师比一个新来的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及归属心理也要强烈得多。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时间长,与学校文化联系密切,群体价值意识深厚。

学校文化建构的关键是形成群体价值参照系统。群体价值参照系统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不同群体的经验、知识、思想、情感、意志、观念以及规范,它既是群体的价值认知系统,又是群体角色的取向系统,它是群体文化不断积累形成的价值心理倾向和观念取向,是一种社会群体内在的价值意识,或者说是群体文化价值内化的心理定势,它受到群体文化结构的支持与控制。

群体成员理解并接受组织上传统所固有的价值观和期望,虽然是不可见的,但在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组织通常通过社会化的程序,为传播和加强这些价值观和期望,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投入大量的精力,使群体价值参照系统更加鲜明,更加稳定,进而被群体成员所共享。

摘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总第224期(选入时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关于“群体价值意识”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 群体价值意识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知识、情感、意志、观念、心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B. 群体价值意识也称为“同类价值意识”,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提出的。吉丁斯认为同类价值意识是生物及人类社会原始的动力。

C. 群体价值意识始于生物有机体的同情,继而发展为高级动物和人类的同情、爱情及同类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

D. 群体价值意识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具备,一切社会的人际交往皆依赖于同类价值意识。

E. 群体价值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参与中接受文化价值意义而建构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13.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 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建构这种群体价值意识的决定因素是个体能否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

B. 群体价值目标既必须从客观环境出发提出价值目标,又应该对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有不同的价值期望,因此很复杂。

C. 一所学校的教师只要多参与群体活动,增强自身的群体意识,对学校的认同感及归属心理就会更强。

D. 组织通常通过社会化的程序,为传播和加强传统所固有价值观和期望,投入大量的精力,使之被群体成员所共享。

14.作者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其建构的关键是什么?(4分)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联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清华日晷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之一,其上有一句铭文:“行胜于言”,它已成为清华大学秉持的校风,也是对清华大学在“爱国、奉献”的传统下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注:日晷,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象征着惜时如金、时不我待。)

试题答案:

12、【答案】B、E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析】A.无中生有。“群体价值意识”并不包括“心理”和“道德”。此外,选项漏掉了“成员”前面的限制语“群体”,也犯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见文章第二自然段。B. 符合文意。见文章第二自然段。C.张冠李戴。是吉丁斯的观点而不是文中的观点。D.不符合文意。在文中,作者并不赞成吉丁斯这一观点。见文章第二自然段“同类价值意识并非像吉丁斯所说的那样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有同类价值意识”。E. 符合文意。见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13、【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析】A.因果颠倒。组织成员能否社会化,即能否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其决定因素是群体价值意识的建构。见文章第一自然段。B.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认为“群体价值目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见第三自然段。C.“只要……就……”过于绝对。见原文“老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及归属心理更强烈,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时间长,与学校文化联系密切,群体价值意识深厚”D.符合文意。见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14、【答案示例】从文化建构的价值意识角度分析, 作者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建构的实质就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其关键是建立群体共享的价值参照系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第四、五自然段。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说: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建构就是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被共享。又在第五自然段中说:学校文化建构的关键是形成群体价值参照系统。考生在审清题意后,务必找准答题区间,再作适当整合。

【技巧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作者对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学校文化建构关键的看法,所以考生应该先整体把握文意,这样就不难发现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第四、五自然段,然后就可以适当整合要点了。

15、【答案示例】学校文化建构就是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被共享,让学校中的不同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清华日晷上的铭文:“行胜于言”已成为清华大学全体师生所拥有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它也成为了清华大学秉持的校风,也是对清华大学在“爱国、奉献”的传统下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答题时,首先是观点要鲜明。其次,从文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主要是概括使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三步是举例论证。第四步要联系题干上的材料进行分析。

【技巧点拨】这虽然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但考生要整体把握全文,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并与原材料一一对应,然后用它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别忘了联系原材料进行分析。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篇2:长城的价值阅读题答案

长城的价值阅读题答案

阅读课文《长城的价值》,回答问题。

4.文中举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5.作者是怎样看待持续了二十几年的肉眼在太空能看到长城这一观点的?

6.作者是怎样评价长城的价值的?

7.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作为精神长城的象征意义?

8.你认为应该如何认识长城的价值?

参考答案:

4.秦长城还没有修到山海关一带,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与历史不符。

5.长城的价值和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完全不必依赖或取决于其他因素。当年宣扬长城是地球上唯一可以从太空中用肉眼看得见的建筑,恰恰是某些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

6.长城是我国建筑史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我们的先民在极其贫乏的'物质条件下,用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力量和决心。

7.长城一方面可比喻为巨大、坚固、可靠、刚毅、不屈,但另一方面,长城毕竟意味着封闭、保守,绝不能代表开放和进取。

8.正如作者所言,长城的价值应该放在中国历史中来认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现实生活中,长城就失去了意义,它是一种象征,想到长城,让我们油然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标志。

篇3:传统美德的价值阅读题答案

传统美德的价值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汩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名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即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善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选自肖群忠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注: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到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2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你的认识是___________ 。(不超过25字)(2分)

22.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忠”的时代价值的。(3分)

答:

23.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义。(4分)

答:

参考答案:

21.【答案】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指:尽忠职守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

【解析】根据题意,判断题型,此题为中心论点的判断题。

传统美德的时代意义可以从②③④段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②段:爱我们的文化,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主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③段: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

第④段:对于个人,传统美德能够提供精神营养。

22.【答案】首先使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面论证“忠“的含义,接着分别距屈原、张赛……作为事例论证,证明他们对祖国的忠促进了民族的进步;然后,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引出对“今天忠于国,忠于事可不可以“的思考;最后提出弘扬“忠“的要求,及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

【解析】由键词“如何阐释“判断此题为论证过程题。23.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义。(4分)

23.【答案】心怀仁爱之心,相互为善才能建立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这种博爱思想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生活中在关爱自己的父母长辈的同时,也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这不仅能够调节我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然而养老、教育,医疗等行业也不乏一些缺少仁爱之心,缺少职业操守的人,实在令人齿寒心寒,他们的行为让人不齿,不利于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温馨、和谐、友善的大家庭。

【解析】此题为常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个人理想的题,一二模中各城区出现较多。

篇4:笑的价值阅读题及答案

笑的价值阅读题及答案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杨静远译,有删改)

1.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8分)

1.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2.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3.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篇5:苦难的精神价值阅读题及答案

苦难的精神价值

周国平

①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②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③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者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并因此而放弃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④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他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界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⑤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当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

B.人只有通过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C.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他仍有可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D.所有的苦难都是暂时的,因为苦难的生活是虚幻的生活。

E.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即在立足现世人生的立场上使人得以救赎原罪。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处于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一定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B.人陷入绝境的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

C.宗教把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让人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D.当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更有深刻的底蕴。

14.请具体阐释文中画线句子中“最后的内在自由”这一短语的内涵。(4分)

15.廖智是一名美丽的舞蹈教师,有着和睦的家庭和热爱的事业。汶川地震,她在废墟被埋30多小时,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之后又遭受了失去幼女和肉体截肢的痛楚,最终还被丈夫离弃,但她积极治疗,坚强地活下来并舞出精彩人生。依据文意,试对苦难在廖智不幸生活中所发挥的精神价值作简要解析。(4分)

参考答案

12.(5分)AC(本题考查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能力 B绝对化,原文是: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创造,体验,肯定苦难本生在人生中的意义;D强加因果E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

13.(3分)D(A 绝对化; B曲解文意,原文是“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错;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此种说法。)

14.(4分)

答案要点:①人拥有的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2分)②既显示个人品质,又展示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2分)

15. (4分)

答案要点:①遭遇苦难,当个人失去了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有必要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以尊严的形式承受苦难,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廖智遭遇身体的残缺和情感的缺失,积极治疗,以尊严的形式承受苦难。

②个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带着承受苦难带来的精神价值,廖智找到了人生目标,舞出人生,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获得体验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文中观点2分,结合廖智事例分析2分。)

篇6: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注]:釐:胙肉,祭过神的宝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12、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3分)

A、合从缔交 B、流血漂橹 C、威振四海 D、赢粮而景从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致万乘之势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以致天下之士

C、然而成败异变 D、序八州而朝同列

然秦以区区之地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句: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参考答案:

(二) 文言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11( B) 12(B ) 13 (C ) 14 ( D )

15.(1)关中坚固,钢铁般的千里城防,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基业。

(2)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文帝的宠爱(文帝最宠爱他),而且爱读书,(文帝)因此派贾谊担任他的老师。

篇7:学与问阅读题及答案

学与问阅读题及答案

(一)《学与问》(节选)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照样子选词语:花开花落【BD】。

A.将错就错

B.各种各样

C.不懂装懂

D.一模一样

2.文中“兴许”是什么意思【AC】?

A.可能

B.高兴

C.也许

D.允许

3.哪些句子能体现沈括爱观察思考【ABD】?

A.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B.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C.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

D.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4.哪句话概括了这段的意思【B】?

A.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B.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C.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

D.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5.从沈括的事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答:紧扣“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即可。

篇8:学与问阅读题答案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

能者为师: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用画线的词语写一个句子。

3.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可以问谁?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会的人就是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2. 示例:只要时间允许,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去那边。

3. 勤学好问,善于发现问题

4. 爸爸妈妈老师身边的同学

时间的价值阅读题答案

《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阅读题和答案

初一课外阅读题与答案

人生意义的优秀作文

树枝与名片阅读题答案

谦卑的阅读题与答案

位置与价值作文

关于人生意义的名言警句

读书与思考阅读题及答案

小升初数学:真题与答案解释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阅读题答案(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阅读题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