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阅读及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雨讷业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新唐书》阅读及答案(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雨讷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唐书》阅读及答案

篇1:《新唐书》阅读答案

《新唐书》阅读答案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以宏辞补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调河阴尉。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久之,进御史中丞。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奏攻取策,与帝意合。时方连诸道兵,环挐不解,内外大恐,人累息。于是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度奏:“病在腹心,不时去,且为大患。”于是表马摠为宣慰副使,韩愈行军司马。入对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帝壮之,为流涕。及行,御通化门临遣,赐通天御带,发神策骑三百为卫。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专制,号令一,战气倍。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元济以报。度遣马摠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下令唯盗贼、斩死抵法,余一蠲除,行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度以蔡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妄,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檎,人皆吾人也!”众感泣。穆宗即位,进检校司空。即帝以李光颜、乌重胤爪牙将,倚以击贼,兵十余万,有所畏,无尺寸功。度既受命,入贼境,数斩将以闻。大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平章事。顷之,固请老,不许。时阉竖擅威,天子拥虚器,搢绅道丧。度不复有经济意,野服萧散,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开成三年,以病丐还东都。年七十六薨。册赠太傅,谥文忠。

(节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权嬖梗切 权:政权。

B.以度视行营诸军 视:巡察。

C.奏攻取策 策:谋略。

D.不时去 时:及时。

【答案】A.【解析】A项中“权”依语境应为“权贵”。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度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

①于是表马摠为宣慰副使 ②宣朝廷厚意

③号令一,战气倍 ④缚吴元济以报

⑤倚以击贼 ⑥数斩将以闻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③句“号令一,战气倍”是在裴度上奏取消宦官对诸道兵的统治后,由将帅统领军队以后士气大增的情景,但这是将帅们用兵的结果,而并非由裴度直接影响;④“缚吴元济以报”的主语是李愬,不是裴度的行为,不能表现其恪尽职守。⑤是“帝以李光颜、乌重胤爪牙将”的`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度能力卓著,不断被加官进职。他在贞元初年考中进士,由河阴县尉做到御史中丞、司徒、平章事,历任显职,任事多称皇帝意。

B.裴度力主讨蔡,平定叛乱有功。在讨伐蔡州一再失利、群臣要求罢兵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以平贼为己任,亲自出征,活捉吴元济,赢得了胜利。

C.裴度治民有方,抚慰安定蔡州人。他就任蔡州后,下令盗贼和犯死罪的人可以依法抵罪,其余一律免除惩罚,并信任当地衙门警卫亲兵,使蔡州人民备受感动。

D.裴度晚年多病,失意于朝廷积弱。他多次提出因病不能胜任机要重任,要上交政事,虽然皇帝仍重用他,但因当时宦官专权,他最终选择寄情酒乐。

【答案】B 【解析】B项表述的裴度“活捉吴元济”与原文内容不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度不复有经济意,野服萧散,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国君担忧就是臣下的耻辱,在道义上我一定以死相报,叛贼不投降,臣没有回朝的日期。(“义”“授首”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正确3分)

(2)裴度不再有经国济民的打算,穿着村野的衣服,潇洒自在,喝着酒,白天黑夜不停地地欢会,不问人间事情。(“经济”“野服”“穷”翻译正确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贞元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任校书郎。应试贤良方正科高等,任河阴县县尉。升迁为监察御史,因议论权贵幸臣梗直言切,出任河南府功曹参军。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过了一段时间,升任御史中丞。官军讨伐蔡州,派裴度巡视行营诸军,回京后,上奏攻取的策略,符合皇帝(宪宗)的想法。当时正值各道用兵,纷争不解,朝廷内外恐慌,人们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讨伐蔡州一再失利,群臣争着请求罢兵,裴度上奏说:“这是腹心之病,不及时除去,将成为大害。”度上表请求任命马摠为宣慰副使,韩愈为行军司马。进奏说:“主上担忧就是臣下的耻辱,在道义上臣此行已下必死之心,叛贼不投降,臣回朝无期。”

皇帝(宪宗)壮他的志气,为他流下眼泪。出行时,皇帝(宪宗)亲临通化门送行,赐给他通天御带,派神策军三百名骑兵做他的侍卫。裴度屯兵郾城,慰劳诸军,宣布朝廷的厚恩,将士都奋勇。当时各道的兵马都由宦官做监军,处置进退,裴度上奏撤销,使将领能专制兵马,号令统一,士气倍增。不久,李愬黑夜进入悬瓠城,擒获了吴济元上报。裴度派马摠先进入蔡州,第二天,亲自带领洄曲降卒万人持节慢慢进入,抚慰安定蔡州人。就任后,下令只有盗贼、杀人犯才依法抵罪,其余一律免除,来往不限昼夜,百姓才知道人生的乐趣。

裴度又用蔡州的牙兵在帐下服侍,有人说人心尚未安定,不可不防备,裴度笑着说:“我是彰义军节度使,首恶已擒,蔡州人都是我的人啊!”蔡州人没有不感动得流泪的。穆宗即皇帝位,进裴度为检校司空。当时穆宗以李光颜、乌重胤为爪牙之将,依靠他们讨伐叛贼,士兵有十几万,仍怯战,没有尺寸之功。裴度既受命,进入贼境,斩杀贼将的捷报频频传闻。太和四年,裴度多次提出因病不能胜任机务重任,要求交上政事。皇帝(文宗)挑选高明的医生护理治疗,宦官每天前去慰问的络绎不绝。于是下诏进裴度为司徒、平章军国大事。当时宦官专权,天子徒有虚位,士大夫备受摧抑。裴度不再有经国济民的打算,野服闲散,喝着酒,白天黑夜地欢会,不问人间事情。开成三年,裴度因病请求返回东都。七十六岁去世,册赠裴度为太傅,谥号叫文忠。

篇2:《新唐书》阅读及答案

《新唐书》阅读及答案

张说,字道济。武后策贤良方正,说所对第一,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睿宗即位,擢①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谯王重福死,东都支党数百人,狱久不决,诏说往按,一昔而罪人得,乃诛张灵均、郑愔,余诖误②悉原。帝嘉其不枉直,不漏恶,慰劳之。

素与姚元崇不平,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说既失执政意,内自惧。雅③与苏瑰善,时瑰子颋为相,因作《五君咏》献颋,其一纪瑰也,候瑰忌日致之。颋览诗呜咽。未几,见帝陈说忠謇有勋,不宜弃外,遂迁荆州长史。

始,帝欲授说大学士,辞曰:“学士本无大称,中宗崇宠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为称。”固辞乃免。后宴集贤院,故事,官重者先饮,说曰:“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太宗时修史十九人,长孙无忌以元舅,每宴不肯先举爵。”于是引觞同饮,时伏其有体。中书舍人陆坚以学士或非其人,而供拟太厚,无益国家者,议白罢之。说闻曰:“古帝王功成,则有奢满之失,或兴池观,或尚声色。今陛下崇儒向道,躬自讲论,详延豪俊,则丽正乃天子礼乐之司,所费细而所益者大。陆生之言,盖未达邪。”帝知,遂薄坚。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释】①擢(zhuó):提拔。②诖(ɡuà)误:牵累、连累。③雅:平时。

6.下列句中的“之”与“则有奢满之失”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蔽林间窥之B.怅恨久之

C.悍吏之来吾乡 D.以塞忠谏之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说在查办谯王李重福党羽罪案时,张说显示出卓越的能力。他接手案件后很快弄清真相,严惩主谋,其余被牵累的'人则全部释放。

B.张说平素与姚元崇不和,被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后来姚崇又罗织罪名,诬陷张说,因此,张说被调任岳州刺史。

C.张说因写了篇《五君咏》感动了苏瑰的儿子苏颋,苏颋看到皇帝时就陈述张说忠良正直有功,不应该把他遗弃在外地,于是调张说为荆州长史。

D.陆坚认为学士中有人不称职却待遇优厚,建议罢黜他们。而张说认为皇帝崇儒重 道,招揽学者,所用经费少,而所得益处极大。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诏说往按按: ②候瑰忌日致之 致:

③详延豪俊延: ④遂薄坚 薄: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帝嘉其不枉直,不漏恶,慰劳之。(2分)

②于是引觞同饮,时伏其有体。(2分)

参考答案

6.(2分 )D

7.(2分)B

8.(4分,各2分)①追究、查办 ②送(送达) ③邀请 ④轻视、看不起

9.(4分)

①睿宗称赞他不冤枉好人,又能不漏掉坏人,(派人)慰问奖赏他。(得分点:嘉、枉直、漏恶、慰劳,各0.5分)

②于是大家举杯同饮,当时人都佩服他(行为)得体。(得分点:引觞、时、伏、有体,各0.5分)

篇3:《新唐书》阅读理解答案

《新唐书》阅读理解答案

彭景直,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为太常博士。时献、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在礼,陵不日祭,宗庙有月祭,故王者设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差。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谯周曰:“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号月祭,二祧庙不月祭。”则古无日祭者。今诸陵朔、望进食,近古之殷事;诸节进食,近古之荐新。郑玄曰:“殷事,月之朔、半,荐新奠也。”于《仪礼》,朔、半日,犹常日朝夕也,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云。寻经质礼,无日祭于陵之文。汉时,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日祭诸寝,月祭诸便殿。贡禹以礼节烦数,白元帝愿罢郡、国庙。丞相韦玄成等后因议七庙外寝园皆无复修。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魏、晋以降,不祭墓。唐家择古作法,臣谓宜罢诸陵日祭,如礼便。帝不从,因下诏:“有司言诸陵不当日进食。夫礼以人情为之沿革,何专古而泥所闻?乾陵宜朝晡进奠,昭、献陵日一进,或所司乏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帝崩,葬定陵,有司议以和思皇后祔葬,后为武后所杀,不得其丧所,将以招魂合诸梓宫,景直曰:“招魂古无传,不可。请如桥山藏衣冠故事,纳后祎衣,复寝宫,举衣魂辂,告以太牢,内之方中,奉帝梓棺右,覆以夷衾。”众当其言,制曰:“可。”景直后历礼部郎中,卒。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B.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C.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D.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本义指老,后可以用来指已经去世的父亲,如先考。

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以及诸侯的死为崩,等同于驾崩。

C.太牢,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D.礼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景直忠于职守。景龙年间,国家献、昭、乾三陵每日都要做祭祀,作为太常博士的他认为日祭不合礼法,积极上言,要求废止。

B.彭景直引经据典。给皇帝的进言中,彭景直引用了谯周与郑玄的有关祭祀礼法的言论,还引用了《礼仪》上关于祭祀的语句。

C.彭景直熟识礼法。彭景直进言时陈述,汉高祖等在寝宫日祭,在便殿月祭,终引来非议而被废止;从魏晋以下不在陵墓祭祀。

D.彭景直勇于直言。中宗去世后,彭景直抵制有关部门的招魂合葬的建议,依旧例提出了建衣魂车等建议,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唐家择古作法,臣谓宜罢诸陵日祭,如礼便。

(2)夫礼以人情为之沿革,何专古而泥所闻?

参考答案

10.A

11.B(诸侯的死称为“薨”)

12.C(“终引来非议而被废止”错误,汉代的祭祀虽然受到诸臣的争议,但文中并未提及“废止”之举。)

13.(1)唐家选择古制制定礼法,臣认为应停止在各个皇陵进行日祭,按照礼法灵活处理。(得分点:择古、如、便意各1分,句意2分)

(2)礼法因人情发展变革,为什么只拘泥于古代的'传闻呢?(得分点:沿革、何、泥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彭景直,是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年,任太常博士。当时献、昭、乾三陵都是每天祭祀,彭景直上疏说,按照礼法,陵墓不是每天祭祀,宗庙一月祭祀一次,因此君王设置庙、祧、坛、墠,有亲疏多少之差。建立七庙、一坛、一墠。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都是一月祭祀一次。远祖之庙叫祧,四季各祭祀一次就可以了。不建祧庙的是坛,不建坛的是墠,有祷告时祭祀,没有祷告就停止祭祀。谯周说:“天子的始祖、高祖、曾祖、祖、父之庙,都是每月初一祭祀,以此象征生前初一享受丰盛的膳食,称为月祭。”可知古代没有日祭的。现在各个皇陵在初一、十五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盛大祭祀;在各个节令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以时鲜的食品祭献。郑玄说:“大祭,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仪礼》上,初一、十五,就像平常日子的朝一样,大祥期满以后,就按四季祭祀,这些祭祀都在宗庙中进行。贡禹以礼节烦多,建议元帝希望罢除郡庙、国庙。丞相韦玄成等人后来因为建议七庙外寝园都不再修建。议论者也认为祭祀不要过多,应该恢复古代四季在宗庙祭祀的旧制。从魏、晋以下,不在陵墓祭祀。唐家选择古制制定礼法,臣认为应停止在各个皇陵进行日祭,按照礼法灵活处理。中宗没有听从,因而下诏说:“有关部门说诸陵不应每天进献食品。礼法因人情发展变革,为什么只拘泥于古代的传闻呢?乾陵应于早晚致祭,昭陵、献陵每天一次致祭,如果有关部门费用缺乏,可以削减朕的日常膳食来解决。”中宗去世后埋在定陵,有关部门建议和思皇后祔葬,和思皇后被武后所杀,已找不到埋葬的地方,想通过招魂来合葬,景直说:“招魂自古没有记载,不可以采用。请像桥山藏衣冠旧例一样,取出皇后的祭衣,把皇后的灵魂招入寝宫,建衣魂车,以太牢之礼相祭,然后放入墓穴中,置于中宗梓棺右边,盖上夷衾。”众当认为他的建议很恰当,皇帝下制曰:“可。”彭景直后来历礼部郎中,去世。

篇4:新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

试题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明经 第:考取。

B. 子无为嫌 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 俾:使。

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16. D(方:比拟、比作。)

【解析】该类题最好用代入法试试。A项的“第”在文言中一般都作副词“只、但”和名词“住宅”,但在“第明经,补并州参军”的语境中,是动词,用“考取”代入语境,也符合。B项的“嫌”在现代汉语中就有“嫌疑”的意思,代入语境也通顺。 C项的“俾”有两种读音bǐ、pí,前者如“俾众周知”,后者如“裨将”,平时备考中也是常见常考。D项的“方”解释为“仿效”, “仿效”为贬义词,而语境中说张文瓘“执法平恕”,应是赞颂他的行为,显然与语境不合。

17. 下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所不及 B. 因极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以康 D. 保邦于未危

醉则更相枕以卧 室西连于中闺

17. B(B项的“因”都是表承接“于是”。A项的“所”都是助词,与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但它们指代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指“……的人”,后者指“……的事”;C项的“而”,前者表并列,后者表修饰;D项的“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与、同”。)

【解析】此题A项的两个“所”它们的用法都是所字结构,无非是所指代的内容不同而已,作为虚词用法不同的选项,迷惑性太强,也不适合作为“意义和用法”不同的选项。

18.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 文言文描写了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 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 文言文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18. D(“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解析】对该内容的概括题,可以在读完全文后最先做,对全文有所了解,答这一类题时注意设题陷阱,一是人物是否张冠李戴。二是时间是否前后倒置。三是事情经过是否有无中生有或颠三倒四。四是对词语是否故意曲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原文,注意上下语境,即可解决。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

19.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曰”等标志,逐层断句。

20.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20.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篇5:《新唐书》阅读答案解析

《新唐书》阅读答案解析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更赐今名,养禁中。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试守代州别驾,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还。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迄天宝末,益滋息。赞曰: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道哉!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

4.(3分)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

将:搀扶

B.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

干:违犯

C.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沮:阻挠

D.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

阴:暗中

5.(3分)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B.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C.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D.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6.(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忠嗣年纪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深得皇帝器重。担任代州别驾时,多次率领轻骑兵出塞,忠王担心他作战勇猛过早失去他,建议皇帝将其召回。

B.对于攻打石堡城,王忠嗣有所顾虑,向皇帝建言等时机成熟再来夺取。皇帝不听劝谏,下诏书让王忠嗣协助董延光攻城,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

C.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王忠嗣识破其阴谋,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招致李林甫的嫉恨,因此,借机诬告王忠嗣。

D.王忠嗣有勇有谋,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终死于被贬之地。史家评论说:“自古忠臣贤良,大多善于治国,却不善于保身”。

7.(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

(2)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

参考答案:

4.A

5.C

6.B

7.(1)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虽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想耽误他的计划。

(2)忠嗣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忍心拿几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吗!”

【解析】

4.“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根据句义“这是像霍去病一样的遗孤啊,等成年后须任命为将军。”“将”应该译为“任命为将军”,动词词性。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虚词“矣”,人名字“忠嗣”,“当”指“抵挡,抵得上”、“高”指“出高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论”译为“论定,判断”、“然”表示与前句转折,“战必破,攻必取”是对称句式,根据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凭忠嗣的才干,攻战必破,攻取必克,预计攻取石堡所得不能抵偿所损失的,用高价买马以便使敌人战马匮乏,断定安禄山有叛乱迹象,可说是深谋远虑了。然而不能自免于谗言,最终死在流放之地。”

6.B项,“皇帝不听劝谏”与文意不符;“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不高兴的原因是因为王忠嗣消极备战,对士卒没有形成奖励制度。

7.(1)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虽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想耽误他的计划。

(2)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忍心拿几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吗!”

【参考译文】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亲战死,忠嗣这一年九岁,入宫见皇帝,伏在地上大声哭号,帝皇抚摸着他说:“这是像霍去病一样的遗孤啊,等成年后须任命为将军。”又赐给现在的名字,养在宫中。当时肃宗为忠王,皇帝让忠王与王忠嗣交往。等到年纪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皇上和他谈论用兵之法,应对流畅自如,滔滔不绝,皇帝器重他。试着让他任代州别驾,豪强恶霸闭门不出,收敛行迹,不敢犯法。多次率领轻骑兵出塞,忠王对皇帝说:“忠嗣勇猛善战,恐怕会失去他。”因此召回京城。

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曾说:“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

皇帝正谋划夺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之计,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卫石堡城,如果屯兵坚固的城池之下,耗费士卒数万人,然后才能夺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去的,请厉兵秣马,等时机成熟再夺取它。”皇帝心里不高兴。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下诏忠嗣分兵接应,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没有奖励制度,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前来游说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虽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想耽误他的计划。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万人,却不立重赏,凭什么鼓舞士气!况且大夫吝惜几万匹赏赐,而给奸人留下进谗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胜,归罪于大夫,大夫就先受祸害了。”忠嗣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忍心拿几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吗!”延光过期没能攻克,果然 向皇帝诉说忠嗣阻挠进兵。

另外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请求忠嗣协助筑城,趁机想留下他的军队;忠嗣先期到达,不见禄山而返回。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李林甫更加嫉恨他,暗中派人诬告说“忠嗣曾养在宫中,说我想奉太子为帝”。皇帝大怒,贬忠嗣为汉阳太守,四十五岁去世。后来哥舒翰引兵攻打石堡城,占领了它,死亡将尽,像忠嗣所说,因此当世号称忠嗣为名将。

当初,在朔方郡,每到互市时,忠嗣总是把买马的价钱给的很高,众蕃人争相前来交易,因此蕃马渐渐减少,唐军战马精壮。到天宝末年,繁衍生息的更多了。

赞曰:凭忠嗣的才干,攻战必破,攻取必克,预计攻取石堡所得不能抵偿所损失的,用高价买马以便使敌人战马匮乏,断定安禄山有叛乱迹象,可说是深谋远虑了。然而不能自免于谗言,最终死在流放之地。自古忠臣贤良,精通谋划国事就拙于谋身,这样的例子多了,可以说得尽吗!

篇6:新唐书的阅读答案

新唐书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郭子仪,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十四载,安禄山反,子仪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击高秀岩河曲,败之。贼陷常山,河北郡县皆没。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仪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士殊死斗,遂破之。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河北诸郡往往斩贼守,迎王师。会哥舒翰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灵武,诏班师。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①。时朝廷草昧,众单寡,军容缺然,及是,国威大振。拜子仪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肃宗大阅六军,鼓而南,至彭原。贼安守忠壁永丰仓,子仪遣子旰与战,多杀至万级,旰死于阵。进收仓。俄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兵十五万收长安。老幼夹道呼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王休士三日,遂东。贼以二百骑掩军,未战走,子仪悉军追,横贯其营。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嗣业率回纥从后击,尘且坌②,飞矢射贼,贼惊曰:回纥至矣!遂大败,僵尸相属于道。入朝,帝劳之曰:国家再造,卿力也。

有诏还东都,经略北讨。子仪围卫州。庆绪分其众为三军。将战,子仪选善射三千士伏壁内,诫曰:须吾却,贼必乘垒,若等噪而射。既战,伪遁。贼薄营,伏发,注射如雨。贼震骇。鱼朝恩素疾其功,谮之,故帝召子仪还,以赵王代子仪领朔方兵。子仪虽失军,无少望③。时帝不豫,群臣莫有见者,子仪请曰:老牙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帝引至卧内,谓曰:河东事一以委卿。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唐史臣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

【注】①行在:指帝王所到之地。②坌:bèn,尘土飞扬。③望:埋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恃加兵,必易我 易:轻视

B.贼安守忠壁永丰仓 壁:修饰墙壁

C.遂大败,僵尸相属于道 属:附属

D.贼薄营,伏发 薄:淡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 竖子不足与谋

B.心不固,战则克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

C.鼓而南,至彭原 某所,而母立于兹

D.尘且坌,飞矢射贼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郭子仪忠或勇的.一组是 (3分)

①彼恃加兵,必易我

②破贼史思明众数万

③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

④子仪悉军追,横贯其营

⑤有诏还东都,经略北讨

⑥不见陛下,目不瞑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子仪,武举出身。安禄山谋反,郭子仪与李光弼军一起击退周万顷、史思明的数万敌军。他还善于分析贼军的骄傲心理,同时诱使叛军采取疲劳战术。

B.唐军作战失利,玄宗幸蜀,肃宗即位,局势险恶。主将郭子仪也不是一帆风顺,时而受重用,时而遭冷落,甚至一度失去军权,但他没有一点怨恨。

C.郭子仪智勇双全,转战疆场,屡建奇功。他儿子郭旰也不畏强敌,最后喋血沙场,为国捐躯。

D.本文重点记叙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英勇事迹,涉及的唐军及同盟军的代表人物有郭子仪、广平王、哥舒翰、嗣业等,叛军首领有安禄山、史思明、安守忠等。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唐史臣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王休士三日,遂东。(3分)

②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3分)

篇7:《新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②。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篇8:《新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

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5分)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5分)

参考答案

10、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11、A 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

12、D. 没有将“卖官”的`丞相元载法办。

13、(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饥饿而死在迁移(或: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死徙”的省略“于”:在;浚渠:疏通渠道;大稔:取得大丰收。每点各 1 分。大意 2分)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惧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

(相:以……为相;惮:害怕;密访:暗中咨询。每点各 1分。大意 2分)

参考译文:

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他不胡乱结交朋友。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

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

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得到鼓励。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苏州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我防护,东南百姓厌烦之,并引以为苦。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叛乱。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安排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其后溃散。李栖筠凭借功劳大,晋升为御史大夫。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年高有声望的儒者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拜学官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执经书问询经意。远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到了收学徒几百人的地步。

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优等考核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

当初,徐浩被罢免了岭南节度使官职,把价值数十万钱的贵重而美丽的珠宝送给元载,而杜济当时正担任京兆尹、薛邕任吏部侍郎。这三个人都是元载所亲近重用的,李栖筠一并弹劾这三人。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对犯罪者的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由此怤等人都因罪被贬官。

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栖筠见皇帝遇事迟疑不决,也内心忧愁愤懑。去世时,终年五十八岁,自己写好墓志铭。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献。

篇9:新唐书阅读理解及答案

新唐书阅读理解及答案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①。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②,戒③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④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⑤缣与之。

(选自《新唐书》,有删减)

【注释】①迹接于道,络绎不绝。 ②缣(jiān),细绢,可用作货币。③戒,命令。 ④委,放下。 ⑤举,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远近慕其行( ) ⑵会里人郑俶欲葬亲(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12.不能体现阳城在当时颇有声望的一项是(2分)

A.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

B.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C.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

D.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13. 选文详写的'这件事展现了阳城为人的一些特点,以下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多才 B.处事公正 C.不畏权贵 D.扶危济困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12分)

10.⑴品行/品德(2分) ⑵正好/恰巧(2分)

11. 阳城知道了他这样的情况后,把全部细绢都送给了他。(关键词:其,然,举,与,之)(3分)

12.D(2分)

13.D(3分)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五》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阅读答案

《新唐书·颜真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唐书孟浩然

李鄘传新唐书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张文瓘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沈传师传》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张文瓘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姚南仲传》原文及注释

《新唐书》阅读及答案(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唐书》阅读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