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语文自考试题答案(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uyi015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
A.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B.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历程
C.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D.爱尔克对弟弟的爱及作者姐姐对作者的爱
2.《都江堰》发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疑问,下列语句中,符合作者意图的回答是
A.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B.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
C.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
D.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
3.下列《湘夫人》语词中,指湘君的是
A.“帝子降兮北渚”中的“帝子”
B.“目眇眇兮愁予”中的“予”
C.“思公子兮未敢言”中的“公子”
D.“闻佳人兮召予”中的“佳人”
4.下列《行路难》(其一)诗句中,包含了吕尚典故的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
B.闲来垂钓碧溪上
C.忽复乘舟梦日边
D.长风破浪会有时
5.《长恨歌》中唐玄宗、杨贵妃七月七日密誓之所是
A.未央宫
B.昭阳殿
C.蓬莱宫
D.长生殿
6.《早雁》中“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的深层含义是
A.暗讽朝廷无能,同情百姓有家难归
B.暗示战事紧张,表达对国势的忧虑
C.暗指百姓纷纷逃难,流离失所
D.暗示自己漂泊异乡又无可奈何
7.下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意象中,感叹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的是
A.干瘪的稻穗
B.神话的蛛网
C.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D.“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
8.下列《我愿是一条急流》意象中,比喻“我”的是
A.崎岖的道路
B.城堡的废墟
C.熊熊的烈火
D.黄昏的太阳
9.《婴宁》写移葬鬼母时婴宁的表现是
A.孜孜憨笑
B.笑不可遏
C.矢不复笑
D.反笑为哭
10.下列《哦,香雪》句子中,运用心理描写的是
A.娘攒下鸡蛋,不是为了叫她乱打主意啊!可是,为什么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B.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C.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
D.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
二、简析题
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A.指出这段文字的论点。
B.说明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
C.文中的“王道”包含了孟子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2.阅读《纪念傅雷》中的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所以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
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A.作者为什么说傅雷“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
B.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儒家之刚者”?
C.为什么作者不说“愿你安息吧”?
3.阅读《声声慢》(寻寻觅觅),回答问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本词的主旨是什么?
B.指出两例运用移情于景手法的词句。
C.指出文中一例直抒胸臆的呼告句,并说明其表达的`艺术效果。
4.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回答问题: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A.这两节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B.指出其中自喻为物的诗句。
C.“彩虹似的梦”象征什么?
5.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姚纳回转身去,想说一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吁一口气,说是谢天谢地,他们总算到了。姚纳收下二十个戈比,对着那几个玩乐的客人的后影瞧了好半天,他们走进一个漆黑的门口,不见了。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了不久,现在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难道在那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有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
A.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B.“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C.指出文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相仿的语句。
三、作文题
古代有个官员对下属们讲了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个下属听后说:“终生不敢忘。”
结合上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B 5.D
6.A 7.D 8.B 9.D 10.A
二、简析题
1.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归纳法
C.以民为本,施仁政
2.A.作者认为傅雷青年时期的刚直正如孔子所说的“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还只是一般的个人脾性
B.具有艺术的涵养与知识学问的累积但又能坚持原则
C.尽管痛惜傅雷的不幸,但更希望知识分子继承他的刚劲品格
3.A.抒写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况和内心深处的绝望哀愁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或“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强化了绝望之情的抒发
4.A.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
B.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美好的理想
5.A.姚纳想向乘客及其他人倾诉自身的苦恼,却无人理会,使他更加痛苦孤独
B.黑暗社会无视小人物的痛苦
C.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
一、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
二、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是自主学习的重要。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只能通过同学们自主学习、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三、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为什么要学语文?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
四、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这就叫“融汇九流”。
五、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文章模板”,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六、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首先,要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自己的写作模板;
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
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
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七、细思考
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
八、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老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
一、练习法
学好课本的同时,结合考试大纲和教材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对教材的熟悉和对学习效果的检验。经过反复练习,知识自然而然掌握了。切忌光看不练,尤其是作文。
二、重点归纳法
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大学语文的要点在每篇课文的提示里已明确地归纳出来,考生多记忆多理解,就能“纲举目张”,既有利于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又可以应付单选、多选、简答等题型,还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图表法
这是最值得推崇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直观形象的材料较之抽象的材料易于记忆,而教材的文字材料一般都比较抽象、枯燥,很难记忆。很多高分同学在学习课程时,都会在熟悉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将重点难点内容制成各种图表。这样,需要记忆理解的知识就变得直观形象,条理清晰,便于掌握。
四、归纳比较法
需要学习的知识中,总有一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内容,容易混淆。一般来说,这些内容不外乎为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试题大都表现为比较不同点。在比较过程中,记住了彼,可以联想出此,从而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议论文的学习中,可以将每篇课文的作者、中心论点、论证方法、文章特色、修辞等方面内容进行比较,从而完整地理解课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要想顺利通过考试,考生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紧张或是压力过大有时会起反作用,所以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方法及常考知识点。
第一,应当熟读课文原文,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重点语句熟练掌握;
第二,课文后面的【提示】内容非常重要,一定要进行理解性记忆,把该背的背下来;
第三,对于文言文和有文言色彩的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进行重点掌握,这部分内容主要在【注释】当中;
第四,对于每个阶段的文体知识的总结内容要重点去看去记,考试也是经常出题的。
考试常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个别语句的意思,诗歌中的意象、主旨、情感基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论证方式、抒情方法的运用(其中“象征”手法几乎每次都考)。词语解释题基本会出在文言文(包括诗歌)和文言色彩的课文的【注释】中。
作文题也是得分重点,建议平时勤加练习。作文主要在于平时积累。平时应当在阅读优秀作文的时候会借鉴,借鉴不等于抄袭,而是把一些好词佳句整理下来,加以背诵和灵活运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另外对于写作的技巧和手法方面,也是应当掌握的。另外,素材的积累很重要,一些名人轶事,古今事例,应当多看多学多记。写作光靠看也是不行的,平时也应当勤加练笔,自己动手去写非常重要,否则临场很容易写不出来东西。
下面给一篇议论文范文,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母语需要捍卫
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捍卫母语,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 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 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 。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 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常见修辞总结。
(一)比喻
比喻有本体和喻体、比喻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有“像、仿佛、如同、好似、……一样、……似的”等等。
(2)暗喻:比喻词有“是、成”;没有比喻词时,本体、喻体都出现也是暗喻。
(3)借喻: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二)比拟
(1)拟人:把物拟成人。
(2)拟物:把人拟成物;把甲物拟成乙物。
(三)借代
例:这天这事是谁干的,眼镜干的。
(四)夸张
(1)扩大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往大、多、重等方面说。
(2)缩小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往小、少、轻等方面说。
(五)排比
(1)排比在三句或三句以上。
(2)排比要求句式相同。
(3)排比句也要求语意相同。
(六)对偶
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1)对偶句只有两句,且字数相同。
(2)对偶句要句式一致。
(3)对偶句不要求语意一致。
(七)反诘
反诘是不需要回答的。
(八)设问
设问是自问自答。
(九)反复
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十)反语
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十一)双关
语音双关(谐音),语义双关(谐意)。
(十二)层递
程度一点一点加深,有一个递进的关系在里面。
归纳法、演绎法区别。
演绎法是先有一个总括性的句子,后面有很多例子是证明这句话的。其中的所有例子加上最前面的总括性的句子合在一起是演绎法。比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花是五颜六色的。——这是一个总括性的句子。然后例子:玫瑰有红的、黄的、白的。牵牛花有紫色的。菊花是黄色的。桃花是粉色的。——这是例子。这两部分加在一起才是演绎法。
归纳法是先有很多例子,最后归纳出来一句话。这样整个一个过程是归纳法。归纳法正好反过来,先说玫瑰有红的、黄的、白的。牵牛花有紫色的。菊花是黄色的。桃花是粉色的。最后得出结论:花是五颜六色的。——这两部分加在一起才是演绎法。
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区别。
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
说简单一点,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有点像,但是区别是对比是把事物的不同点拿出来比较,类比是把事物的相同点找出来比较进而论证。
类比论证代表作品《秋水》。
教育学自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最为关注的教育学派是(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2.下列说法有悖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
A.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开始
D.当地社会在终身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3.赞科夫主张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所依据的是( )。
A.最近发展区域理论
B.隐性知识理论
C.先行组织者理论
D.支架式教学理论
4.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
D.内因与外因相交互用论
5.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 )。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D.教育必须为现代化服务
6.双向规学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另一轨是“职业性”,
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两条轨道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B.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C.学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D.学术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7.教育界尝试以综合课程加强学科之间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
A.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相关课程、核心课程
C.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8.布鲁纳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
A.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B.高速度原则、高难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C.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彻底性原则
D.及时反馈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映原则
9.学生出现下列哪种情形,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惩罚来教育
A.认知错误
B.明知故犯
C.作业错误
D.情绪失控
10.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过程作文教学法“,根据舒尔曼“教学的知识基础”理
论,该教师运用的是( )。
A.学科教学知识
B.教育情境知识
C.课程知识
D.基于学生的知识
11.体谅模式对立者围绕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人际与社会问题,编制一套《生命线》情景教材,发展青少年人际与社会技能,这套教材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 )、
A.敏感情性、证明规则、你怎么办
B.敏感情性、证明规则、你期望什么
C.敏感情性、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
D.证明规则、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
12.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项要求属于教学目的层级中的(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3.有学者强调,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的固有特性来进行,这种观点体现了( )。
A.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B.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C.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D.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4.在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学校中与乐教最为相关的是( )。
A.庠
B.成均
C.序
D.泮宫
15.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一关乎学习过程的论述出自( )。
A.论语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16.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鸿儒,其有别于儒生,通人,文人的显著特征是()。
A.博览古今
B.讲授章句
C.兴论立说
D.上书奏记
17.下列唐代中央官学中,对学生入学年龄限制最为宽松的是()。
A.国子学
B.太学
C.四门学
D.广文馆
18.北宋“熙宁兴学”强调实用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是编写和颁行《三经新义》。所谓“三经”是指《诗》《书》和()。
A.《礼仪》
B.《周礼》
C.《礼记》
D.《大戴礼记》
19.中国近代科举考试改革中,清政府正式提出设立“经济特科”是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百日维新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20. 19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向中国勒索战争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出于在华长远利益考虑,后来部分国家退回了部分赔款。19成立的清华学堂其经费主要来源于()。
A.英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B.美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C.法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D.德国退回的部分赔款
21.“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并形成了不同派别。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潮的知识分子有别于其他派别的主张是()。
A.靠自己的辛勤工作去获取教育经费
B.工学并立,扫除“贵学贱工”的千年旧见
C.“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拿所得,各取所需”
D.知识青年与工农打成一气,创造“真正人的生活”
2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代后,他将职业教育概括为()。
A.使动手的读书,使读书的动手
B.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C.联络和沟通教育界与职业界,参与全社会发展
D.为个人谋生,社会服务,国家和世界发展作准备
23. 1938年3月,毛泽东为“抗大”题写办学方针,成为教育工作首位的是()。
A.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B.坚持不懈的抗战信念
C.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D.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24.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派队古希腊教育做出的主要贡献是()。
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确立了“七艺”的课程体系
C.形成了自由教育理论的体系
D.提出了遵循自然的教育原则
25.相对于古希腊教育思想而言,以西塞罗为代表的古罗马教育思想更具有()。
A.理想主义取向
B.相对主义
C.思辨主义
D.实践性取向
2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认识取向,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 ()。
A.教育目标侧重个性发展
B.重视古典人文学科的学习
C.教育对象偏重上层子弟
D.关注现实生活
27.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消极教育”意指()。
A.教育作用有限
B.教育在于等待儿童的自然发展
C.教育对于儿童发展难以积极作用
D.教育需遵循儿童天性,防范外界不良影响
28.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包括“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其中“必要的目的”指()。
A.与儿童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的目的
B.与儿童奠定必要的文化知识基础
C.与儿童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道德观念有关的目的
D.与儿童形成经验、思辨、同情、审美、社会、宗教等多方面兴趣有关的目的
29.福禄贝尔重视发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他将游戏理解为()。
A.儿童的外部肢体活动
B.儿童创造性自我活动的表现
C.对儿童实施基础教育的最佳形式
D.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的手段
30.美国公立初等教育在19世纪上半叶发展与进步的主要表现为()。
A.进步教育运动的开展
B.地方教育税与强迫入学制度的建立
C.“回归基础”与“生计教育运动”的开展
D.赫尔巴特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实践推广
31.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创办新式大学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借鉴国外经验,其学习与借鉴的主要国家对象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32.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因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而发生明显转向,具体表现为()。
A.从中等教育转向初等教育
B.从重视集体教学转向重视个别教学
C.从教育理论研究转向进步学校实验研究
D.从强调儿童自由发展转向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
33.20世纪前半期法国“新大学同志会”为实现民主教育和择优录取而推行的教育改革运动是()。
A.新学校运动
B.统一学校运动
C.公立学校运动
D.大学推广运动
3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勤奋感
B.自主性
C.自我同一性
D.亲密感
35.丽丽是个害羞的女生,即将参加演讲比赛。如果她是内控型的人,她很可能将演讲的成功归因于()。
A.自己具有这个能力
B.认真的准备
C.运气好
D.任务要求简单
36.某学生花20分钟学习一首短诗刚好成诵。为了防止遗忘,他又继续学习了10分钟,这种学习属于()。
A.适度学习
B.过度学习
C.掌握学习
D.意义学习
37.某学生在体操技能训练中表现为: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多余动作有所减少,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但动作技能商未达到自动化()。
A.操作定向阶段
B.操作模仿阶段
C.操作熟练阶段
D.整合阶段
38.学生采用画图表或提纲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资源管理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39.以下属于教育科学定性研究特性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
A.倾向于采用演绎的思维方式
B.把自然情景作为资料的直接来源
C.更加关注研究过程,而不只关注研究结果
D.资料收集与呈现通常采用文字或图片的方式
40.为了探讨家庭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某研究者提出了“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身心发展相关”的研究假设,这个假设属于( )。
A.方向性假设
B.非方向性假设
C.解释性假设
D.预测性假设
41.如果抽样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和变化,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研究者应该避免采用的取样方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42.从理论上讲,具有最佳区分度的试题的难度值是()。
A. 1.00
B. 0.75
C. 0.50
D. 0.25
43.根据伦理原则,不能用以检验“体罚会导致儿童反社会行为”这一假设的研究方法是()。
A.经验总结法
B.教育访谈法
C.教育实验法
D.教育问卷法
44.真实验与准实验的最大区别在于()。
A.自变量个数不同
B.因变量测评方法不同
C.无关变量个数不同
D.无关变量控制程度不同
45.某初中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门学科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如下。其中平均数的代表性程度最高的学科是()。
A.语文:79.3
B.数学:85.2
C.英语:90.4
D.物理:75.5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因材施教有悖于教育公平。
47.《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本义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8.合作学习是一种合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的学习方法。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列举三种利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的教育措施。
50.简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泰勒课程编制原理的发展。
51.简述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教育举措。
52.简述学习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
53.简述问卷调查中封闭式问卷题目答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
材料1:我们真的需要学校吗?不是指教育,而是强制上学:6节课一天,一周五天,一年九个月,十二年。这个死规矩是否真的必要?如果真有必要,原因何在?不要以阅读、写作、算术来搪塞,因为有200万“在家上学的学生”对这种老生常谈早已置之不理。如果这还不算,有一批美国名人从来没有像我们的孩子受过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修理,仍然出类拔萃,独领风骚。
材料2:美国学者亚历山大·英格利斯认为学校具有以下6种功能:
①修正或调解作用
②整合作用
③分析和指导作用
④分拣作用
⑤选拔作用
⑥预备教育的作用。
如此这般政府不会遇到挑战,而公司永不缺乏听话的劳动力。
根据约翰·泰勒·盖托著,汪小英译《上学真的有用吗?》改编。
(1)结合材料1分析学校教育日趋制度化带来的影响。
(2)材料2所说的六种学校教育功能中,哪些属于负功能?哪些属于隐性功能?这些功能必然存在吗?请举例说明。
(3)针对材料1、2反映的问题,现代教育制度应做哪些改进?
5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和《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试述评其中有关系统知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规定及其实施结果。
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做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某学校规定:今后每次考试都将根据前次考试成绩,给全学年学生安排考场。成绩前50名学生在第一考场,51-100名的学生在第二考场,依次类推。
(1)这种做法试图通过影响哪种心理需求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2)试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3)从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关系的角度对这种做法的有效性作出分析。
Ⅱ.小学语文教师王老师酷爱传统文化,他在语文教学中感到,借助繁体字可以帮助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于是,他计划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申报课题,在学校科研顾问黄教授帮助下,开展改善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请按照要求大体。
(1)试为该课题设计一个课题名称,
(2)请为该课题设计文献检索的主题词和文献综述的基本框架。
(3)该课题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样本是什么?
(4)请按照凯米斯程序,说明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及每一步骤的具体要求。
传播学自考试题答案
一、填空
1、示现的 再现的 机器
2、表述和理解 传达 思考
3、“多媒体”
4、下行传播 上行传播 横向传播。
5、商品属性 文化属性
6、广泛的大众 少数权力精英 心理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 阿尔及尔宣言 经验学派 批判学派
二、名词解释
1、拟态环境答案要点: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但是,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媒介内部) 进行的,所以人们一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对待。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产生影响。
2、集合行为答案要点:
其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比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合、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有其特殊的传播机制。
3、知晓权答案要点:
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4、传播效果答案要点:
其一,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其二,它指的是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地还是潜在的。其又表现为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和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三、简答
1、答案要点: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有以下特点: 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 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答案要点:
一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奠基者;
二大学派: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
三大来源:传播学来源于信息科学、“三论”和新闻学
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自考公司法试题答案
Question:
In relation to employment law, explain the meaning of redundancy and the rules which govern it.
Answer:
Redundancy is defined in s.139(1) Employment Rights Act (ERA) as being: 'if the dismissal is wholly or mainly attributable to:
(a) the fact that his employer has ceased, or intends to cease,
(i) to carry on the business for the purposes of which the employee was employed by him, or
(ii) to carry on that business in the place where the employee was so employed, or
(b) the fact that the requirements of that business
(i) for employees to carry out work of a particular kind, or
(ii) for employees to carry out work of a particular kind in the place where the employee was so employed by the employer, have ceased or diminished or are expected to cease or diminish.
In order to qualify for redundancy payments, an employee must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mployed by the same employer or associated company for a period of two years. At the outset of redundancy proceedings the onus is placed on the employee to show that they have been dismissed, which they do by demonstrating that they are covered by s.136 ERA 1996, which provides four types of dismissal. These are:
(i) the contract of employment is terminated by the employer with or without notice;
(ii) a fixed term contract has expired and has not been renewed;
(iii) the employee terminates the contract with or without notice in circumstances which are such that he or she is entitled to terminate it without notice by reason of the employer's conduct;
(iv) the contract is terminated by the death of the employer, or the dissolution or liquidation of the firm.
Once dismissal has been established, a presumption in favour of redundancy operates and the onus shifts to the employer to show that redundancy was not the reason for the dismissal.
Employees who have been dismissed by way of redundancy are entitled to claim a redundancy payment from their former employer. Under ERA 1996, the actual figures are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person's age, length of continuous service and weekly rate of pay subject to statutory maxima. Thus employees between the ages of 18 and 21 are entitled to ? week's pay for each year of service, those between 22 and 40 are entitled to 1 week's pay for every year of service, and those between 41 and 65 are entitled to 1? weeks' pay for every year of service.
The maximum number of years service which can be claimed is 20 and as the maximum level of pay which can be claimed is £430, the maximum total which can be claimed is £12,900 (i.e. 1·5 x 20 x 430).
Disputes in relation to redundancy claims are heard before an Employment Tribunal and on appeal go to the Employment Appeal Tribunal. The employer must act as would be expected of a 'reasonable employer' and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employer has acted reasonably, the Employment Tribunal will consider whether, in the circumstances 'including the size and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of the employer's undertaking, the employer acted reasonably or unreasonably in treating it as a sufficient reason for dismissing the employee' (s.98(4) ERA 1996). Reasonable employers should follow the ACAS Code of Practice on Disciplinary and Grievance Procedures in relation to the way they discipline and dismiss their employees. Thus redundancy, per se, does not provide a justification for dismissal, unless the employer had introduced and operated a proper redundancy scheme, which included, preferably, objective criteria for deciding who should be made redundant, and provided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redeployment rather than redundancy.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汉语言文学专科除外)的公共必考课,是为提高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水平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的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大学语文》共分为五部分: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诗词和附录。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列举事实材料和运用逻辑推理,表明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阐发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接受和表达思想,都需要经常阅读与写作这种文体。教材选录了15篇议论文,其中现代文10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议论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应能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反语、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说明文是一种常用文体。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说明文已成为人们传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交流介绍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方法的重要文章体裁。教材选录了8篇说明文,通过阅读这些说明文,我们能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这8篇说明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所说明的中心和要点;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总体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应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应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体。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以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教材选录了13篇记叙文,其中现代文8篇,文言文5篇。对于这些记叙文,考生应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能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应能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应能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并能简要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能认知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侧面烘托、整体比拟、夹叙夹议、语意双关、象征、暗示、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从先秦至清,历代留存至今的诗歌(包括词曲)数以万计,且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教材选录了 20首诗词(以古代诗词为主),就是为了让考生了解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切实理会诗歌的情感内容、抒情方式及艺术特点。对于诗词部分,考生应能熟读或背诵;应能概括并记忆20首诗词的情感内容;应能认知20首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 试题答案
★ 大学语文论文
★ 大学语文试题
★ 大学语文教案
★ 初三化学试题答案
★ 大学语文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