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调研测试化学试卷分析(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光之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九年级调研测试化学试卷分析
九年级调研测试化学试卷分析武汉新东方优能中学化学中高考研究中心
-武汉市九年级元月调研考试于14日、15日进行,此次元调考试中,理化综合保持了与去年相同的试卷形式,即物理76分,化学54分。其中化学整体来看,题量没有变化,保持着去年的8+6形式,题型上体现了稳中求变的特点;全卷以中档题型为主,延续了近3年的“重要考点重点考”的策略。
一、持续维稳,稳中求变
从题量上来看,试卷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由8道选择题和6道大题构成。考查的知识点也与去年元调相同,即考查第一到八章内容。但从题型上来看,发生了一点小改变,试卷的29题,今天直接恢复成前年考试的形式,分小题考察学生对元素及方程式识记的掌握情况。而去年是以小材料阅读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表达的掌握程度。此项变化,更加体现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力度。
二、难度适当,有效区分
试卷整体难度适当,既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基础分或满分又在某些题上适当拔高,体现了一定的区分度。选择题第7题难度系数较高,考察了酸的通性、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化学实验装置等知识点,但是命题人将知识点掩藏很深,其实这题的原型是验证型实验,而验证型实验最重要的'是设置对照实验。故而要先通二氧化碳验证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色,氮气的性质也是此题的迷惑点,主要是用来排尽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同时此题也考察了排空气法的相关知识点。32题是以框图推断的形式考查了碳及其氧化物、金属的相关性质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中考的变式题,难度系数较高,有一定的区分度。推断题最主要的是找到突破口,如第(1)问可由绿色植物可实现C→D的转化,且C是氧化物、D为单质”此可作为推断题的突破口,容易想到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由CO2→O2的转化,即C为CO2、D为O2。得到这些信息后便可顺利的解决第一问。而第二问属于开放题型。集中体现在D物质的推断上,给了学生去思考的空间,当然此题主要考察化学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数学,既要求学生思维严谨,又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数学相关式子。综合性强,区分度大,体现了能力立意,选拔功能。
三、中考预测
化学在理化试卷中主要起着保分的作用,所以将还是以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试卷结构和考点分布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实验仍然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当然在学习完下学期的酸碱盐以后,也会加大对框图题的考察。建议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大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归纳,以应对接下来的考试。
四、复习备考建议
1.注重基础。通观历年来各调考及中考,化学的特点始终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常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分类及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点展开考察,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是确保在中考中考得好成绩的第一步。
2.学会对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学生平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化学基本概念要能进行串连,对于物质的性质能进行归纳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多做一些综合类型的题目,学会建立知识网络。例如:物质的推断题型是平时训练的重点题型之一。
3.加强实验探究能力。学生平时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也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参与到实验中,多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总结和归纳,实验后也要多思考,多提问。当然很多实验并没有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需要同学们多动脑筋去想象,同时要识记常见反应的现象,气体检验的方法等。
4.保持平常心。元月调考是考查前八章内容,因此知识点的变形也较有限,而后面要学习的酸碱盐涉及到的反应较繁杂,考查题型也较灵活,不能以元调的难度来衡量四调及中考的难度,希望学生还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稳扎稳打把化学知识功底打牢,在新课结束后,可以多找些历年来的真题试卷做一做,争取在中考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九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分析
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分析一、试题整体分析:持续维稳、稳中稍变、紧贴课本、靠近生活、关注文化。
这次元调在题型方面持续维稳,延续了中考语文试卷题型,持续体现课改特色和课改理念,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并引导学生关注和提升自我内在修养。纵观今年元月调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整张试卷体现出持续维稳、稳中稍变、紧贴课本、靠近生活、关注文化的特色。
1.持续维稳--考试题型及内容分析
今年元月调考的试卷题型和去年中考、元调试卷基本一致。本次调考试卷还是7大题20小题,在内容排序上延续了去年的模式,各题型分值保持不变。基础题部分考查学生对常用字、词,汉语语法及语言逻辑和连贯性的掌握和使用情况;社科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彰显了武汉市的选文特色--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考查形式仍是3个选择题,考查重点仍是信息的整理和归纳;文言文阅读不再选自九年级课文内的文言文,一改前几年元调的文言 篇章来源的特色,更接近中考的文言 篇章选文;默写和去年中考的语文默写题型、分值以及难度一致;现代文阅读是选取了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文集中的一篇《放学》,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语言综合应用考查了信息的概括及分析,关注阅读生活;作文延续去年元月调考命题作文的形式和风格。
从题型看,可以说是考生熟悉的大家的作品或常练习的体裁类型。因此,考生对试卷题型很熟悉,上手较容易。这是元调语文试卷所体现出来的持续维稳的特点。
2.稳中稍变--变化题型分析
作为有“小中考”之称的元调,此次元调试题也体现了命题者在考题形式和难度中积极寻求变化的努力。
在基础选择题中,第一道题目没有考查字音,而是直接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
例如, 元调备考时考生都准备的是课内的文言文,而此次出题却一改往日的文言 篇章来源的形式,难度有所增加。
此次调考另一个变化就是现代文阅读的题型分值变化,句子的赏析在平时的练习中一般是4分,此次为6分,且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性的 篇章,在题目的设置上能更好的区分优等生和中等生的阅读能力。
4.靠近生活、关注文化--命题导向分析及预测
整张试卷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靠近生活、关注文化了。试卷中多处体现出命题者对初中生成长和教育的关注,对生活热点的思考。语言文字综合应用题有关阅读书目的调查,命题作文“我的阅读故事”或“我所理解的阅读”,都体现了命题者要求学生密切关注生活,关注文化和社会的特点。
这一导向无疑在暗示考生们应该从生活、从文化、从社会本身出发,多观察,多思考,提升思考能力,升华内在修养。
二、考点分析 :总体难度系数0.65
题型
考点
分值
难度系数
基础知识题
(1)字形
(2)词语运用
(3)语病
(4)语句的衔接
第一道题目直接考查课内词语的字形,没有考查字音,错误选项是“雾蔼”字形错误。
第二题是课内的选词填空。语句全部出自于课本,比较简单。
第三题:是语病题。考察的病句题型中的九种问题,要求学生要理解,掌握规律。
第四题:要将句子归到原文中去。这道题只要清楚了句子的意思和文段的各个层次即可准确无误,训练语段的理解能力和逻辑层次。
12
0.75
社科类文本阅读
(5)细节考查
(6)主旨概括
(7)推断分析
内容上沿袭了武汉市选文的一贯特点,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考点的设置都是对原文信息的筛选、理解和整合。考生在做这样类型的题目时,要细心地和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特别要注意那些易混淆的限定性、修饰性成分,同时,要对原文句式进行一定的转换,注意选项和原文之间的换元陈述关系。总体来说,这次社科类文本阅读难度不大。
9
0.70
文言文阅读
(8)文言文实词
(9)文言文虚词
(10)文言文信息的筛选和理解
(11)文言文翻译
此次调考的“文言文阅读”选取的片段来自于《冯谖客孟尝君》,仍为常考的人物类文言文,题型固定,实词、虚词、信息筛选和理解、语句翻译。题目不难,设题体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课内知识的迁移。
第8题文言实词的考查,为固定题型。四个实词都是将课内知识迁移,考生容易推断。同样考到了“之”的实词用法,此为常考点,易于辨别。
第9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于”这一文言虚词为常考文言虚词中的一个。考生只需先判断出题目中的“于”为“到---”即可,因为四个选项均来自于所学课文,考生若想选对这一题,需要对课文掌握扎实。
第10题文段内容的理解和筛选题,干扰因素不大,抓住语段中最后一句“孟尝君顾谓冯谖”即可判断出孟尝君并未辞退冯媛,不然不会出现这句话。“c”较容易的即可排除。
第11题文言文翻译有两个重点考查点,一为名词动用的用法,“衣冠”在这里为名词动用,翻译为“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第二为“来何疾也”的翻译,何: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也:呀,与“何”相呼应,表疑问。故应翻译成“怎么这样快呀!”
翻译以直译为主,兼顾流畅顺达。
13
0.52
古诗文默写
12、古诗词的默写和理解
10
0.70
现代文阅读
(13)文章情节的概括
(14)赏析句子
(15)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的分析
(16)自主探究类
此次选择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家龙应台的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在阅读的时候,仔细读出体现作者内心思想感情变化的词语。
第13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段落层次概括的能力。
第14题语句的赏析,要注重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有一定的难度。
第15题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写作结构的变化。不少考生感觉很陌生。一定结合“文本”并且联系题干所限定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第16题考查了文章的主旨,并注重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
18
0.50
语言文字运用
(17)调查问题的设置
(18) 信息的'概括和分析
(19) 语言的具体运用
这次调考综合性学习题目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题型跟往年题型基本保持一致。17题为设计问题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8题为概括信息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19题为口语交际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这次调考与往年相比,又多了一些创新。比如18题,既考学生的筛选信息能力,又考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说比往年稍加一点难度。再比如19题,以往参观或调查类的题目只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要求即可,而这道题是在一定的情形下(吵闹),提出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提出要求的同时,还要做到“保证”,解决刚才的“吵闹”情形,因此相对难一点。
8
0.68
作文
(20)文字综合运用
武汉市元调此次是命题作文。
这两个题目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写散文。
记叙文:《我的阅读故事》可以写一个或几个跟阅读相关经历的故事,写出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和领悟。要求:过程完整,具体,条理清晰,描写生动。
《我所理解的阅读》可以写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的一些感受以及“我”由此得出来的一些有代表性和特点的观点和看法。
议论文:主要侧重于第二个题目《我所理解的阅读》,谈出对阅读的看法,对自己有怎样的启迪,或者自己有怎样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思路清晰。
散文:两个题目都可以写散文,谈出自己对阅读的感悟。要求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以“阅读”为线索,铺排写自己对阅读的认知、情感,抒写感情;或散文诗式散片小段落化的散文,做到形散神不散。
一等文作文要求:能通过叙述自己阅读经历,或者通过谈论对“阅读”的理解,突出阅读带给人精神世界的过程和意义,有关“阅读”的故事有明确的过程,对“阅读”理解有深入的思考,材料较上一等而言略显平淡、普通一些。
50
0.60
三、复习备考建议
此次调研检测主要特点是平中维稳,贴近课本和生活。试卷题型设置和分值分配稳定,并多处体现出命题者对时事的关注,对生活热点的思考。这一导向无疑在暗示考生们除了夯实课本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各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外,应该从生活、从社会本身出发,多观察,多思考,提升思考能力,升华内在修养。
九年级调研测试物理试卷分析
九年级调研测试物理试卷分析-武汉市九年级元月调考是武汉市学生面临到的第一次大型统一考试,此次调考试卷的格局和特点将折射出初三‘四月调考’以及中考命题的趋势和变化,对考生今后的中考复习有指导作用。”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初三“元月调考”是武汉市教科院命题,全市统一测试,各区统一阅卷,成绩可信度较高。而中招“分配生”推荐一般在4月进行,能用于参考的重要考试并不多。所以,元月调考成绩往往成为推荐“分配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据了解,按20中招政策,武汉市中考“分配生”须统一参加中考,可享所报高中“指令线”下30分内优录的待遇。但是,录取“分配生”的最低成绩不能低于示范高中的最低控制线。
武汉新东方物理教研室在第一时间对本次考试试卷进行了点评,希望对各大初三师生的冲刺复习有所帮助和指导。
元月调考物理和化学合卷,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120分钟,其中物理答题时间约占70-75分钟(与以往相关考试的时间设置是一致的)。
物理共设置12道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共计36分;8道非选择题,包含填空、实验、作图、计算,共计40分。(题型也与没有变化)
本次考试为阶段性物理测试,因而考试范围仅限为第十三章到第十九章,即本学期学生所学的所有物理知识。因为本届初三是新课改以来,第一届使用新版教材的学生,所以考试内容与往年完全不同。从知识的系统性上来看,相比以前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只有两个板块的内容--内能与电学,而且还能从热能上联系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备考上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具体到各个知识点上“内能”所占分数约为25分,占比23%,其中选择题约10分,填空题8分,计算题7分;电学所占分数约为85分,占比77%,其中选择题20分,填空题17分,计算题8分。
为了突出试题的定向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试题有以下特点:
1.试卷整体难度适中,主要考察学生对九年级上学期课程的掌握程度,没有人为设置繁、难、偏题。具有一定的坡度。
2.试题样式较为新颖,虽然所考察的知识点不变但是呈现出来的形式大都为大家平时未曾见到过的题干与问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理解学习的学生是轻而易举,但是对于靠记忆学物理的学生很难做对,即使做对也会花费很长的时间,突出体现了物理强调的是理解,与应用物理的能力。
3.试题多涉及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电器,选取材料鲜活,对现实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第14题生活中的“光控开关”,第23题测身高的变化电路,第27题对热水器的研究,第28题对电吹风的分析计算。
4.加强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实验必然是每次物理考试必不可少的.一项,而改编实验、设计实验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重点,而且是一个难点。24题、25题、26题均为实验考查,要求学生在牢记课本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学会设计,学会改编。
5.对学生计算的考查进一步减轻,减少计算量,着重考查物理思想。最后两个计算题已经摆脱原来单纯计算题的模式,减轻学生的负担。
整套试卷起点适当,难易有层次,有适当的区分度,背景真实,没有刻意制造繁琐的计算,重点加强试题的实践性、探究性以及开放性。对于大家都要面对的中考,给以各大考生一些建议:
1.由于本次考试的范围有限,未考察到八年级的力学知识,以及九年级的电与磁等知识,学生普遍会产生物理难度仿佛下降了的错觉。接下来的题目会更有综合性,考察的知识点更广泛,这次考试获得高分的同学一定要戒骄戒躁,巩固自身能力。
2.查漏补缺。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复习突破,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3.生活积累。注意积累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尽量联系到更简单的物理模型上,讲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物理分析是当前考试趋势。
4.重视实验。每年试卷中对实验的考察约占到试卷分数的35%,因而牢记实验,学会自己设计并进行变化。
最后预祝各位初三学子都能收获更好的成绩!
选择题
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 B.铁钉生锈 | C.蜡烛燃烧 | D.水的蒸发 |
质量相同的下列四种物质,完全分解后制得氧气最多的是( )
A.H2O2 | B.KMnO4 | C.KClO3 | D.H2O |
下列有关碳单质的用途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不相符的是( )
A.焦炭用于炼铁是因为焦炭具有还原性 |
B.制糖工业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是因为活性炭与有色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 |
C.用炭黑墨汁书写的字经久不变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硬度比玻璃大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乙醇、石油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
B.催化剂能够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不发生改变 |
C.氧气不充足时,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产生黑烟、生成CO等物质 |
D.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易起浮渣的是软水 |
物质M[化学式N(NO2)3]是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下列有关的M叙述不正确的是( )
A.M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52 |
B.一个M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二氧化氮分子构成 |
C.M中N、O两元素的质量比是7:12 |
D.M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8% |
图示为R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11 |
B.决定R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 |
C.R属于金属元素 |
D.R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R- |
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
A.冰水共存物、二氧化硫、氮气 |
B.石油、煤、天然气 |
C.洁净的空气、五氧化二磷、液态氧 |
D.生石灰、酒精、水银 |
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金刚石 | B.硫酸铜 | C.干冰 | D.铁 |
下列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
C.天平不平衡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D.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氢气 | B.天然气 | C.酒精 | D.汽油 |
填空题
在实验室中可选择下图装置制取气体。
(1)若选择A、F组合一套装置制取了氧气,请写出一个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发生装置可选择B或C,与B相比较,C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3)若用金属与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应选择以上哪些装置 (写出一种组合即可)?
如图是治理汽车尾气反应的微观过程。图中单质是 (填名称);化学方程式为 ;生成的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 。
甲、乙、丙、丁是常见的化合物,它们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已略去)。甲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乙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丁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甲的化学式为 ;①和②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金刚石、石墨、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 ;化学教师在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其原因是 ,有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图中A烧杯盛有浓氨水,B烧杯内是滴加了几滴酚酞溶液的蒸馏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是 ,本实验能说明 (答出一条即可)。
(2)氨气(NH3)在纯净氧气中燃烧,生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和一种常温下为液体的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在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中,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明矾可用于净化水,是因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可 悬浮于水中的杂质;Cl2常作自来水消毒剂,其实验室制法为:MnO2+4HCl(浓)X+Cl2↑+2H2O,X的化学式为 。
影视舞台上经常见到云雾缭绕,使人有如入仙境的景象,产生这种景象可用的物质是 (填名称)。加碘食盐所含KIO3中的I显 价。
请用化学式填空:吸烟有害健康,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
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 (填化学式)的排放量。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
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
(3)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按下图中的步骤I~Ⅳ依次进行实验,观察小花的颜色变化 (资料: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①该方案中观察到纸花的颜色变化是:
I.纸花变红Ⅱ.纸花不变红Ⅲ. Ⅳ. .
②步骤I、Ⅱ两项说明了什么? 。
③该同学设计以上四组实验是为了探究什么问题?
④写出该实验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计算要使80g氧化铜完全还原,需要碳的质量至少是多少?
简答题
(1)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及原理是什么?
(2)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煤块经粉碎处理后燃烧得更快、更充分,为什么?
请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下列原理。
(1)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以装入40L的钢瓶中。
(2)从微观角度解释CO2和CO元素组成相同,但二者性质却差异很大。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工业上用焦炭与铁矿石(主要成分Fe2O3)反应炼铁。
(4)做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实验时,红热的木炭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九年级思想品德期中测试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九年级1、2班共参加人数121人,期中九年级1班61人,九年级2班参加人数60人,两班成绩位于全学区六个任课教师第三名,学校第一名,评比分为53.3,成绩稳定。
二、试卷分析
本考试试卷题型和分值与以往保持一致,题型仍保持选择题(40分)、非选择题60分,。从试卷中可以反映出本次试题有相对的稳定性,层次逐渐分明。从整个试卷来看,侧重于第二单元的内容考察,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60%。
(一)本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优生有较好的成绩,差生也能够取得与自己相符的成绩。
2、区分度明显,各学校和各类学生之间的差异明显。
3、重基础知识,试卷中有很多识记的内容,重在学生的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平时的知识记忆点突出。
4、着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非选择题部分体现出了以下特点:
1、贴近现实生活,注重经济学原理的的应用。
2、关注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体现了政治学科的.特点。
3、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重难点突出。
(三)存在问题:
1、自主创新的题目较少;
2、第二单元的内容偏多;
3、超出考试范围的内容较多。
三、试卷给我们教学的启示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切实改进我们的教学。时代在发展,教学要求在不断提高,要使我们的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符合时代的节拍。
2、加强教师自身对课标、新教材及时政的刻苦钻研。要让学生负担减下来,我们教师要静心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的结构、体系以及与时事政治的联系,在此基础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联系实际准确、规范地掌握重点知识。
3、注重政治术语的使用,注重书面表达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思维与表达的层次性与逻辑性训练。对某个具体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有很多话要说,如何从中删选出符合主旨思想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分门别类、分清层次,整理成逻辑顺畅的论述,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
4、加强对新增知识点(主要反映在新教材中)、新增考试内容和国家新的政策导向的理解与把握。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联系课本,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联系实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社会热点,并能运用课本知识去分析;真正培养起学生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要进一步加强规范训练,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让学生明确规范审题、规范解题、规范书写是取得中考理想成绩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九年级英语测试试卷分析报告
本次初三年级英语考试属于县质检考试。考试内容和形式贴近中考。试题结构分为听力和笔试两部分。试题难度为难易适中。
一、第一部分:听力部分,共四个小题,分别为:
听句子,听对话,听短文和听填信息。所测试的内容是基础的情景听力,考察学生对基本的信息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展的听的能力,听句子和听对话最为简单,大部分学生得分都很高;听短文和听填信息较难,只有少数人做得较好。
二、第二部分:笔试部分,共个六小题,分别为:
第一题:单项选择,所测试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语法。考查学生在句子层次中对语法、词汇和习惯用语的掌握情况。覆盖面比较广,涉及到交际英语、引导词、疑问词、动词搭配、词语辨析 、动词时态、从句、介词、副词、语序等多种语法现象。试题的突出特点是话题和语境因素较强,侧重基础知识,强调灵活运用。除个别小题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选出正确答案外,大多数小题均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试题的语境意义,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才能选出与语境所适应的答案。这对英语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教师将话题、结构与交际功能相结合,正确指导并训练学生将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运用能力。
第二题:完形填空。“完形填空”题着重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所选短文是一篇记叙文,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容为一体。考查的词汇知识包括:动词、形容词、 副词 、连词、动词词组、搭配、文章理解。完形填空选项的设计仍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完形填空的设题立足全篇短文而不是某个句子,但考生在判断选项时,往往忽略文义的整体性与连惯性,因此所选择的答案往往只符合局部意义,而与全文的意义相悖。有些选项需全面理解文章大意,依靠上下文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第三题:阅读理解。该部分旨在检测考生的阅读速度和对语篇的领悟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本次阅读理解部分仍然是重点考查考生输入信息的速度和对书面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从多个层面(整体、细节、具体、抽象、字面、深层、推理等)考查了学生对不同短文的理解情况。共有3篇短文。侧重考查分析、推断和综合理解的能力。 最后是书面表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书面表达的能力。该题选择了一个考生都熟悉的谈谈家庭家规情况这一话题,让学生有大量内容可写。
三、今后教学工作的措施:
1、重视学生听力的培养,要利用早自修或课余课外时间加强对学生听力的辅导,有针对性地去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建议多听听课文录音,这对听力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2、要加强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主动提问,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教师要帮助他们归纳英语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训练他们学习英语的毅力等,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单词拼写和书面表达是中考必考题型,这是从初中英语教学需要出发而设置的。我们注重听说,但也不能忽视读写。从答题反馈情况看,学生的拼写能力依然薄弱,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欠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在写上花大气力。同时还应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尤其是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流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应注意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真实、地道的英语,这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该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5、注意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努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要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可通过英语报纸、杂志,有选择地选用富有时代性的小文章。从历年中考的试题中可以看出,试题内容的信息非常有时代感,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二期课改”中突出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所以应在这方面很下功夫、备课要切实备学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尽量通过课堂的活动和学生的操练来提高课堂效率
6、重视“两头”学生的学习情况,好的学生要发现他们的特长,尽量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争取在中考中有突破,另外要对较差的学生进行补缺补差工作,以提高及格率。
**年荆州中考化学试题根据20**年《考试大纲》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命题的,试题以测试能力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学化学教学和提高复习效率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一、试卷结构
试卷全卷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30分。第Ⅱ卷的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
全卷共17小题,其中选择题为10小题,非选择题为7小题,题量适中,考生答题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从试题难度分布来看,客观题难度不大,且试题编排由易到难,有利于稳定考生心理,发挥正常水平。
二、试题的特点
1、注重“双基”,强调理解和应用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之一,也是中考命题比较关注的部分。中考试题中“双基”考点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分类、物质组成构成的叙述、元素周期表的特点与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关知识、营养素、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等。
2、联系实际,体现生活处处有化学
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就是要让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认识自然与环境的联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禽流感、镉中毒、天然气、熟石灰、小苏打、芦山地震后饮用水的净化均为身边的化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深切感受到化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理念。
3、稳中求新,知识与能力的平衡
试卷处处体现稳中求新的思想,并充分考虑了分值分布在考察知识点上的有效性,本试卷很好地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其中第1、2、3、5、6、7、8题都是传统题型,表述很直白,而且是必考题,学生可得到基础分值。第4、9题则有一些新颖,考点不易明显被学生发现,考点挖掘出来这就体现了一种能力。这也是在新趋势下学生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
5、科学探究,突出了学科的应用性
科学探究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与前几年相比,20**年中考试题加强了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6、源于教材,对教材的回顾和升华
试题16题是课本P124页码的教材内容,考察氢氧化钠变质。13题对学生来说是一道难题,但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晶体与结晶的概念在考题中按学生的认知层次进行题组设计,在教材中都能找到“影子”,是对教材的回顾和升华。
三、针对学生做题情况,教学建议如下:
1、打好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不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在重视学生“双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化学基础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迁移、探究、创新的能力。实践表明,初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始终是中考重点。
2、加强规范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化学用语规范化的训练,着力提高学生文字表达的能力。对一些中考中常见的类型题,平时要加强训练,以提高学生审题、解题的能力。在中考中,综合性强的试题、联系实际的试题、信息迁移的试题、开放性的主观题,学生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就是答题不准确、不严密、不全面造成的。
3、重视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实验的观察和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他们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启发思维,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品质。例如,引导学生对探究反应条件、探究实验装置、探究实验原理、探究实验步骤等探究活动的开展,就能促使学生把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化学实验的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得到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在化学实验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
4、把握课程标准,深入开展课改研究
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和荆州市的中考考试说明,领会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正确地把握中考新动向,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关注近年来中考变化的趋势,留意中考命题的走向,关注新教材的变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禽流感、镉中毒事件、天然气、波尔多液、芦山地震等等。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拓宽学生视野,打破学科界限,沟通知识联系,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初中化学考试命题遵循“重视基础、联系实际、关注探究、促进发展”的命题思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应抓住重点,捏准必考点,重视热点,关注亮点,弥补弱点。
**年武汉市九年级元月调研考试于24日、25日进行,此次元调考试中,理化综合保持了与去年相同的试卷形式,即物理76分,化学54分。其中化学整体来看,题量没有变化,保持着去年的8+6形式,题型上体现了稳中求变的特点。
一、试卷变化
从题量上来看,试卷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由8道选择题和6道大题构成。考查的知识点也与去年元调相同,即考查第一到八章内容。但从题型上来看,发生了一点小改变,试卷的29题,一改以往分小题的风格,由直接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表达变为结合小材料的阅读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表达,更体现了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要求。
二、难度分析
试卷整体难度适当,既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一部分分或满分又在某些题上适当拔高,体现了一定的区分度。
其中31题第二问第一空,考查了给予材料情景下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真正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及必要的步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化学用语基本功及配平的能力。第二、三空考查实验实验装置的选择,但学生要得分点却并不容易,所以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审题到位,实验装置的联系及区别。
32题是考查燃烧的条件等方面的知识,涉及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二氧化碳特殊条件下的性质,实验现象、过程的描述及化学方程式,该题以一个实验装置,三个实验步骤出发,给了学生去思考探究的空间,这对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谋分布空”宏观能力对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考查。第一二空两处分别两分,既要求学生思维严谨,准确,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综合性强,区分度大,体现了能力立意,选拔功能。
三、易错题分析
另一方面该试卷从一些学生易错点出发把握了试卷的区分度。如选择题中第2题,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结合起来,如果学生不能将B、D两选项很好地对比就容易出错。又如第7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部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不扎实,一念之差容易错选。
30题,本应该是一道送分题,但对于那些死记硬背学生没有理解离子的形成,又不认真审题,对于开放性的填空题却无可是从,反而容易出错,主要还是由于学生不能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再应用,这是在后期学习中学生应该加强培养的能力。
四、下段措施
1.注重基础。通观历年来各调考及中考,化学的特点始终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分类及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注重落实。
2.学会对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学生平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化学基本概念要能进行串连,对于物质的性质能进行归纳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多做一些综合类型的题目。
3.加强实验探究能力。学生平时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也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参与到实验中,多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总结和归纳,实验后也要多思考,多提问。
4.保持平常心。元月调考是考查前八章内容,因此知识点的变形也较有限,而后面要学习的酸碱盐涉及到的反应较繁杂,考查题型也较灵活,不能以元调的难度来衡量四调及中考的难度,希望学生还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稳扎稳打把化学知识功底打牢,在新课结束后,可以多找些历年来的真题试卷做一做,争取在中考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过去的荆州化学质检题目,在社会上评价不高。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① 依靠题目本身的缺陷,来避免学生获得满分。每次阅卷,老师们都为答案争得面红脖子粗。下去后讲评时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② 每次质检Ⅰ,就有几道高考原题目(质检Ⅱ和Ⅲ,就是陈题加旧题),以至每次质检大家争相印发各地高考题,且每次有效。本次考试,有领导开口就问:“有高考原题吗?”
③ 过去的荆州题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平时教学中碰到的难题收集到一起,每一题单独来看都还过得去,可是这么多难题集到一起,就做不动了。
这次荆州质检Ⅰ化学题一改往日印象,题目给人感觉是清新自然,贴近教学。每做一题,往往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有一种喜悦之情涌上心头。如T3C_比例模型:一旦比例确定,就只能表示一种
分子了;T8B_合成氨是可逆反应,所给反应物不知道反应了多少,所以就求不出△H;T9B_因为盐酸是无氧酸,所以无法证明非金属性是Cl>C>Si; T10D_ 羧酸中的羰基不能与氢气加成;T17(4)_有关推导的过程……
下面就此化学试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知识覆盖全面,比例恰当,综合性强,主干突出。
从上页表1可以看出:实验、双基与计算、元化、理论、有机各占约20%,知识覆盖合面,比例恰当。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题目的综合性较强,一题往往涉及到多个章节,有时很难进行准确的划分。
突出了对实验的考查。翻看去年市质检Ⅰ的化学试卷,可以看到,实验占到了22分。今年依然如此。我们觉得这种导向是应该的,就是要强化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种特征。虽然课改的结果使化学实验大大削弱了。
最后第T20:将三大理论与“铝三角”、“铁三角”融合在一起,出人意料之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题属于中档题,难度系数0.70,区分度0.73,非常之好。
二、试题整体偏易,分数分布不合理,个别地方值得商榷。
从表中可以看到:容易题有11题,中档题有8题,仅有1题(第T9)勉强算是难题。而容易题中一多半区分能力很差(区分度<0.3)。导致分数分布不合理(见下页的分数分布图)。
T1:先给出一个大帽子:说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可是选择的答案太阳能却和化学没有关系。做这题时心里感觉特别别扭。
虽然提了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但依笔者编制试题的体会来看,要达到本试卷的程度,绝非一日之功。这套题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如果一个学生能做到八九不离十,说明基础掌握还是可以的。如果不是使用上面的这些数据,还真的是无可挑剔,因为上面是用“放大镜”来找问题,
另外,试卷在校对、答案等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基本上做到了“零失误”。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化学成绩分布(全校所有理科生)
基础差些的班级要讲的:T3C、T4D、T7、T8B、T9、T11、T14、T15、T16、T17(4)、T20(4)
基础好些的班级要讲的:T3C、、T7、T9、T14、T17(4)、T20(4)
四、对今后命题的建议
1.按照“以中等试题为主、总体难度适当”的原则,力求容易题:中档题:难题=2:6:2或者3:5:2,即减少容易题,加大中档题和难题的比例
2.本文开头提到的“过去的荆州化学质检题的三大特点”要坚决避免,这是老师们深恶痛绝的。
解决的办法,就是不看答案自己做,把事当事搞。增强责任感。
2017-2018学年度上九年级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希冀(yì)聒噪(guō)断壁残垣(yuán)
B.诡秘(guǐ)酬酢(zuò)耀熠夺目(yī)
C.蓦然(mò)藻饰(zǎo)面面相觑(qù)
D.慰藉(jì)槐树(huái)惴惴不安(zhuì)
下面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践约僭害一泻千里
B.敦厚阐珊相濡以沫
C.豁免号锻变幻多姿
D.饶恕驻足随声附合
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1997年出版了揭露“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震惊了世界。(将“揭露”改为“表现”。)
B.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设计的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平稳起飞、安全降落。(将“设计”与“研制”调换位置。)
C.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民间反殖民斗争的场景。(删掉“在……中”。)
D.余光中先生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世纪,被梁实秋称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在“无两”后面加上“的文坛巨擎”。)
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松――征讨方腊(《水浒传》)
B.唐僧――状告李靖(《西游记》)
C.陆逊――火烧连营(《三国演义》)
D.甫志高――被捕叛变(《红岩》)
(情境)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王小红的妈妈就已经替她报了好多寒假中的课外补课班,让她从早到晚地上课,把她的假期时间几乎全占满了。
作为王小红,想劝阻妈妈最为准确、得体的说法是()
A.妈妈,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假期,您给我报了这么多课外补课班,这一假期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给我留,还让不让我活了呀?
B.妈妈,谢谢您为我的学习煞费苦心,我一定利用初中这最后一个假期刻苦努力,绝不辜负您对我的殷切希望。
C.妈妈,您给我报这么多补课班我都会去上的,但是如果我上了这么多课成绩还是提不上来,您可不能怪我了!
D.妈妈,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是需要个人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补课却让我没有时间消化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不是也很难提高成绩吗?
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为自己留下了一点空白,由别人书写。虽然功大过大皆由后世千秋评,但她在那片空白上描绘出了一个女子的广阔胸襟与明智。她知道。一切尽在不言中,留一点空白,让后世子孙揣摩她内心的骄傲与哀伤。
――摘自《无字碑》有改动
A.她得到了太多,多得让每一个人都忌妒;她也失去了太多,多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无法承载她的悲哀
B.她失去了太多,多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无法承载她的悲哀;她也得到了太多,多得让每一个人都忌妒
C.她得到了太多,多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无法承载她的悲哀;她也失去了太多,多得让每一个人都忌妒
D.她失去了太多,多得让每一个人都忌妒;她也得到了太多,多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无法承载她的悲哀
二、句子默写
按课文原文填空。
(1)悠哉悠哉,__________。(《诗经・关雎》)
(2)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3)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4)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诗人摆下饯别筵席来款待即将回京朋友的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选段)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薄:______
(2)景: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星隐曜,山岳潜行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从这两段文字来看,这些“迁客骚人”在不同时候登上岳阳楼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为什么穷国多位于热带
卢国斌
①热带地区日照时间长,降水比温带充沛,有些在温带地区只能收获一季的作物,在热带甚至能收获三季。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什么大多数穷国还都在热带地区呢?
②首先,炎热给人身体带来不适远远大于寒冷带来的不适。人类很早就学会了通过生火和狩猎获得动物毛皮取暖,而在热带,人体肌肉活动的能量,其中3/4以热能体现出来。人体必须释放多余的热,才能保持适宜的温度,防止脏器和大脑被高温烧坏。排汗是最重要的散热方式。而热带普遍闷热潮湿,降低了出汗的降温效果。
③所以,在热带地区,无论动物还是人类,都难以保持长时间的运动状态,必须不时停下来休息散热。人类更发展出一种社会化的适应方式:午睡,即中午不活动。就像印度的那句谚语:只有疯狗和英国人才在中午的骄阳下外出。而在温带,工作节奏非常快,人们充满了活力,很少休息。
④其次,高温环境,特别是全年炎热,大大加快了害虫和寄生虫、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热带国家常年肆虐的血吸虫、疟疾、锥虫病等,使当地人的健康和经济水平长期低下。
⑤如非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是采采蝇,这是以吸食哺乳动物的鲜血为生的小飞虫。即使今天有了强效杀虫剂,飞虫仍大量繁殖,使得牲畜无法在非洲热带的大片地区存活。人类的生存也步履维艰。在热带医学和药理学出现以前,庄稼也曾长期被这种灾害破坏,经济的发展难以为继。且不管诗人如何评判冬季,冬天确实是人类的好朋友:寂静的白色杀手,正是害虫和寄生虫的天敌。
⑥最后一个大问题是水。热带地区降水充足,但降水往往没有规律、无法预测,且多为暴雨。计算平均降水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里的降水经常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每年每季都相差悬殊。在尼日利亚北部地区,90%的降水是25毫米每小时的暴风雨,一个小时的降水量(25毫米)等于伦敦郊区皇家植物园平均半个月的降水量。爪哇的降雨更为急迫,全年1/4的降水时速为60毫米。
⑦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丛林和雨林杂生,种植颇为不易。这些物种多样的宝库滋养着各种生物,却偏偏不利于人类及农作物的生存。结果,人和自然都成了这场战争中的失败者。倘若人们砍伐了丛林,种植农作物,炙热的阳光直射而下,因为没有枝叶的阻隔,倾盆大雨冲走了土壤的营养,造成土地大面积荒芜和沙漠化。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很快就休耕了,不久,藤蔓和卷须爬满了住宅和寺院,沙漠则吞噬了废弃的干旱农庄,而依赖周围地区食品供应的城镇也因此难以兴盛。
⑧大自然就是这样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把天使的福音变成了文明的诅咒。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穷国多位于热带的原因。
2.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在尼日利亚北部地区,90%的降水是25毫米每小时的暴风雨,一个小时的降水量(25毫米)等于伦敦郊区皇家植物园平均半个月的降水量。
3.我们常说“瑞雪兆丰年”。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解释一下这句谚语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4.选文结尾处加点的“天使的福音”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爱是一朵无声花
葛闪
二十三年前,我在家乡里的一个邮局工作。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脚不停跺着地。
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一个人待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
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
我点点头。
“多少钱?”她弱弱地问。
“一毛五一个字。”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嗯,”老太太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愣。接着,又一边摩娑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我心里一暖,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
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老太太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
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简洁,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
老妇人一听,显得很高兴,刚准备点头之际,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
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不!”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太太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
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只觉得,老太太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
1.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在画浪线的句子中,老大娘听到“我”说的拍电报价格之后,为什么会“短暂的一愣”?
3.在选文倒数第四段中,“我”为什么特意在“六毛”上加重了语气?
4.结合加点词语,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表现的老大娘的心理。
(1)“多少钱?”她弱弱地问。
(2)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5.文章结尾,“我”为什么会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没了踪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学会放弃
冯晨
①放弃安逸的童年,雕鹰才有鸟王的威猛;放弃舒适的生活,凤凰才有浴火重生的辉煌;放弃璀璨的美玉,子罕才有清风两袖的懿德;放弃温馨的家庭,重耳才有称霸诸侯的伟业;放弃井冈的摇篮,红军才有星火燎原的长征;放弃国门的闭锁,华夏才有龙腾虎跃的生机。
②学会放弃,因为放弃是另一种拥有。
③三闾大夫,怀石投江。你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怀着一腔怨恨与满腹豪情,纵入这冰冷的汨罗江。你本可以带着你的一腔热血、满腹经纶,离开这喧嚣的世俗,匿于山水之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生活。可你在隐忍与节操之间,选择了这苍凉的江水,来摆脱污秽,永葆你的察察之身,皓皓之白,与日月争光。留下你那千古之绝唱,豪迈之壮举,惊风雨,泣鬼神。
④屈大夫,你失去了你年轻的生命,却留下了千古不倒的丰碑。
⑤青莲居士,飘逸于世俗之外。本有报效国家的鸿鹄之志,却怀才不遇,你唾弃高官厚禄,蔑视权贵,视钱财如浮云,你原为一名翰林待诏,为皇上写诗作词,但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不是你人生追求的目标。于是,忧愁,成为你生命的主题,用借酒浇愁,醉生梦死来排遣你心中的愤懑。最终,你选择离开黑暗的皇宫,去体味人间清欢,你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言响彻云霄,震动天地。
⑥李白,你失去了报效国家的机会,却铸就了亘古恒新的潇洒。
⑦放弃,意味着失去,没有失去的痛苦,就没有得到的喜悦。
⑧放弃,意味着付出,没有付出的艰辛,就没有收获的芬芳。
⑨放弃,意味着宽广,没有宽广的心胸,就没有海纳百川的壮阔。
⑩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将欲夺之,必因与之。”放弃,是另一种拥有,是来自舍弃的拥有。孟子因“舍生取义”而获,陶潜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得,韩信因“胯下之辱”而拥有……
学会放弃,你就会懂得“舍得”的真正意义,升华了生命那悠扬的旋律,开垦出一片花艳,一片芳菲。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中加点的“豪迈之壮举”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将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这句话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4.本文第③段中加点的“察察之身”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五、命题作文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冬天,一提到大雪,我们往往就会想到刺骨的寒冷。然而,你是否想过,正是这皑皑白雪,正在温暖地覆盖着整个大地呢?在一场场的大雪中,你是否曾经感受到来自父母、老师、同学乃至陌生人给你带来的温暖呢?
你或许也曾被严厉地批评过,有些尖刻的语言让你觉得无法接受。然而,回头再仔细想来,那些批评是否也像一场大雪呢?貌似寒冷,实则温暖着你的内心世界……
请以“那场温暖的大雪”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老太太总觉得一堵墙马上就会倒塌,只要看见有人走过去,他就提醒对方:“那堵墙要倒了,离它远点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她一眼后,依然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然而那堵墙没有倒。几天过去了,老太太很生气,又有些奇怪,不由自主走到墙根下查看,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砖石中,气绝身亡。
这则材料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些道理:提醒自己比提醒别人更重要;要时刻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醒;对于可预知的危险一定要远离;应该尽量听从别人善意的提醒……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 化学试卷分析范文
★ 试卷分析
★ 化学工艺学试卷
★ 高二测试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