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英语第十一周试卷讲评课改进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ina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英语第十一周试卷讲评课改进教案(共含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n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一英语第十一周试卷讲评课改进教案

篇1:初一英语第十一周试卷讲评课改进教案

初一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心得】

1.考考你的判断力

语音题题型改进:

让学生来分析题,点出每个字母所含的发音,并标注在单词上。

16-30选择填空题型分析:

改进:让学生圈题眼,学生再读原题。以幻灯片的形式再出现一次,让学生再做一遍,并要讲题,知道为什么。

56-60 阅读理解,判断正误,正确的写A, 错误的写B.

做题技巧:

先看问题,对文章有一个大体了解。在些基础上去理解文章。

小提示:

从原文中圈出答案。

阅读理解B

做题技巧:

61. What color is the jacket? (问颜色)

原文:Is it black? Oh, no, it’s black and white.

62. What’s Mary’s father’s job?

原文:My father is a teacher.

63. What’s Mary’s telephone number?

原文:My telephone number is 8905763.

64. What’s the singer’s first name?

原文:this singer is my friend. His name’sJimGreen.

65. What’s Gina’s family name?

原文:That girl is my friend, too. Her name is Gina. Her last name is White.

语音拼盘

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元音字母在开闭音节中的读音以及字母组合的'发音。

错题分析:

在/u:/和/u/中学生有些混,oo 组合的发音。

六、根据句意、所给音标、图画和首字母写出句中所缺单词。

题型分析及所需注意的问题:

1. 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 /blu:/ (开头首字母大写)

3. The girl is Mary Smith, Mary is her f name. (判断名与姓)

4. /iks’kju:z/ me, is this your pen? (开头首字母大写)

改进措施:在屏幕上再显示让学生再说一遍,如果能让学生写下来就更好,有些单词需要落实到笔头上才行。

七、看图完成对话

做题技巧:根据答语完成对话

1. It’s red. 应用what color…

2. Is it an English flag? No, it’s a Chinese flag.

(不少学生上来就用in English, 学生不会去分析题,只会按着的固定的模式去套用)

改进: 同桌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练习对话。

九、翻译句子

存在错误点:

1. a UFO (学生误用an )

2. 否定句isn’t =is not (表否定的not要放系动词be 之后)

3. What color + be+ something? (学生误写what’s color.)

4. Is this…/ Is that…? (一般疑问句将be 动词提到句首)

5. 你的学生证在失物招领箱里。(学生少is )

改进处理:

1. 先订正,点明学生存在的错误知识点。

2. 落实,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汉语,学生汉译英。

3.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替换,例如那是什么?在出题变换时变为这是什么?

4. 作业中再落实一遍,让学生准备汉语,再默写,错题订正。

篇2: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高中语文试卷教案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

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

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

一、得分情况;非选择题:

二、答题情况;

(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从得分情况、错答示例、答案简析及错因分析几个;

1.得分情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

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

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举一反三。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重点难点

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过程

一、得分情况

非选择题:

二、答题情况

(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主要从得分情况、错答示例、答案简析及错因分析几个方面讲评。

1.得分情况。

选择正确38人, 38÷61=62.29% 2.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D)。

答错的同学中,选B、C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本考点解题方略强调“五步骤”,(P3)分别是什么?(一是标注对概念解释的区域,二是关注陈述对象,三是思考概念的外延,四是界定概念的内涵,五是综合考虑,选项与原文对比,确定答案。)

本题关键词语是“流行文化能走出去的原因”,问的对象是原因,亦即要求我们明确陈述的对象。

D项陈述的内容是现象而非原因;另外,“质量堪忧??难被人接纳”,于文无据,无中生有,错。

1.得分情况。

与第一题的数据相同。

选择正确的38人 , 38÷61=62.29% 2.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C)。

答错的同学中选A、B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考点解题方略要包含“两步走”,(P5)(第一步是,从审读题干入手,通盘把握;第二步是,从甄别选项与原文语句入手,细究差异。)

C项,曲解了原文语句。

原文没有说到或暗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对流行文化非常实用,只是说对高端文化不实用。

1.得分情况。

选择正确的49人, 49 ÷61=80.33% 2.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A)。

答错的同学中选C、D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主要是概括观点态度,其解题方略是(P7),(一抓关键句,二分析中心,三比较辨析。)

本题要注意抓关键句,原文说,媒体把“走出去”次数明显增多视为“取得实效的例证”,但下文又转折说“总量很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持久影响力的不多”,所以A选项中说“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贸易也风生水起”,错误。

(二)文言文阅读

1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

其先有虞氏之苗裔。

少英毅,不营产业,唯以○

收恤为务,众皆畏而亲之。

永嘉之乱,东徙榆眉,戎夏襁负随之者数万。

后晋豫州刺史祖约奔于勒,勒礼待之,弋仲上疏曰:“祖约残贼晋朝,逼杀太后,不忠于主,而陛下宠之,臣恐奸乱之萌,此其始矣。

”勒善之,后竟诛约。

.2勒既死,季龙执权,思弋仲之言,遂徙秦、雍豪杰于关东。

及季龙废石弘 ○

自立,弋仲称疾不贺。

季龙累召之,乃赴,正色谓季龙曰:“奈何把臂受托而反夺之乎!”季龙惮其强正而不之责。

性清俭鲠直,不修威仪,屡献谠言,无所回.

避,季龙甚重之。

朝之大议,靡不参决,公卿亦惮而推下之。

武城左尉,季龙宠姬之弟也,曾扰其部,弋仲执尉,数以迫胁之状,命左右斩之。

尉叩头流血,左.右谏,乃止。

3季龙末,梁犊败李农于荥阳,季龙大惧,驰召弋仲。

弋仲率其部众八千余 ○

人屯于南郊,轻骑至邺。

时季龙病,不时见弋仲,引入领军省,赐其所食之食。

弋仲怒不食,曰:“召我击贼,岂来觅食邪!我不知上存亡,若一见,虽死无恨。

”.左右言之,乃引见。

弋仲数季龙曰:“儿死来愁邪乃至于疾儿小时不能使好人辅

相至令相杀儿自有过责其下人太甚故反耳汝病久,所立兒小,若不差,天下必乱。

当宜忧此,不烦忧贼也。

犊等因思归之心,共为奸盗,所行残贼,此成擒耳。

老羌请效死前锋。

”弋仲性狷直,俗无尊卑皆汝之,季龙恕而不责,于坐授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赐以铠马。

弋仲曰:“汝看老羌堪破贼以不?”于是贯钾跨马于庭中,策马南驰,不辞而出,遂灭梁犊。

4(冉闵之乱,弋仲率众讨闵,次于混桥。

石祗僭号于襄国,以弋仲为右丞 ○

相,待以殊礼。

)祗与闵相攻,弋仲遣其子襄救祗,戒襄曰:“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不须复见我也。

”襄击闵于常卢泽,大破之而归。

弋仲怒襄之不擒闵也,杖之一百。

5弋仲部曲马何罗博学有文才,张豺之辅石世也,背弋仲归豺,豺以为尚书○郎。

豺败,复归,咸劝杀之。

弋仲曰:“今正是招才纳奇之日,当收其力用,不足害也。

”以为参军。

附注:相关人物

姚弋仲:西晋末期至五胡十六国前期人物,是后秦开国君主姚苌之父。

姚弋仲共有四十二子。

姚襄:姚弋仲五子,初投东晋,后叛晋自立,在与前秦的战事中战死。

姚苌,字景茂,姚弋仲二十四子,后秦武昭帝,后秦开国君主。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

石弘:石勒之子,继石勒登基。

334年连母带兄弟全家为石虎所杀。

石虎:字季龙,后赵明帝石勒堂侄,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 石虎的儿子:

石邃, 337年立为皇太子,同年被杀;

石宣,石虎次子, 337年立为皇太子,348年被杀。

石韬, 348年被石宣暗杀。

石世,石虎幼儿,石宣死后,他被立为太子。

1.得分情况。

选对的13人,准确率13÷61=21.31% 2.学生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多数选A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推断6法?(P118—119)(一是带入推断,二是因文定义,三是联想迁移,四是语法推断,五是句式推断,六是通假代入。)

本题C项的“数”,属于一词多义,常见的义项有数量的“数(shù)”、表多次的“数(shuò)”

、数落的“数(shǔ)”。

这里结合语境,因文定义,应理解为“数落”之意,引申为“列举罪状,责备”。

1.得分情况。

选对的31人,准确率31÷61=50.82%

2.学生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多数选B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知识,

1找名代,辨句意;○2看虚词;○3察对话;○4据修文言断句六个关键点——○

5辨句式;○6依总分。辞;○

本题主要根据第一点分析断句,即找名词,定主语。

采用排除法,提取正确选项。

“儿小时”表时间段,不能拆开,排除A、D;B项的“至令相杀儿”,不符合文意,此处应理解为“以致儿子们自相残杀”,所以又排除B项,最后正确选项就是C。

1.得分情况。

选对的22人,准确率22÷61=36.06% 2.学生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B),答错的`多数学生选D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分析概括题,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我们主要采用对比法来解答此类题目。

对比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对比,

1人物;○2时间;○3地点;○4关键词;○5添加内容;○6因果关系。

(P140—141)○

本题通过对比关键词语解题,其中的B项曲解了文意,原文“公卿亦惮而推下之”的意思是“公卿们都畏惧并且都很谦让他”。

“推下”应理解为“谦让”。

三、突破重难点:

本节内容重难点为文言句子的翻译,通过对考生得分情况分析、文言翻译的相关知识的复习、规律性的总结等过程,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题。

共两个小题。

1.得分情况

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28分和2.3分。

前较好,后较欠。

2.相关知识

熟悉文言翻译的四个“关键”点和八个“方法”。

四个关键点是(p133)实词、虚词、句式、句意;关键点其实就是得分点。

八个方法是(p134--135),“留”“补”“换”“删”“调”五个字以及“关注固定句式”“关注词类活用”“意译法”三方法。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第一小题 实词:“徙”,“迁徙”,此应活用为“使??迁移”。

虚词:“既”,已经,“??之后”; “于”,介词,“到”。

本小题未包含特殊文言句式。

句意通顺2分。

错答示例:石勒就被处死,由季龙执掌政权,思量弋仲的话,于是与秦、雍的豪杰在关东聚集。

正确答案:石勒死后,石季龙执政掌权,想到姚弋仲的话,就迁移秦州、雍州的豪杰到关东去。

第二小题 实词: “不时”,可以看作古今异义词,这里是“不能及时”之意; “引”,一词多义,“引领”。

两个“食”字,前者动词,“吃”;后者名词,“食物”。

“领军省”,它的前面是动词“引入”,根据文言实词的“语法推断法”推断,

它应是表处所或机构的专用名称,所以“留”而不译。

虚词:“其” 代词,他,应代“石季龙”; “所”,应构成名词短语 “??的东西”。

本句未涉及特殊文言句式。

错答示例:当时季龙生病,不常见姚弋仲,季龙引见弋仲去当领军,赐给姚弋仲住所和粮食。

正确答案:

来宾的:当时石季龙正在生病,没有及时接见姚一仲,(让人)把他引到领军省,赐给他吃的东西。

我认为:当时石季龙正在生病,没有及时接见姚一仲,(让人)把他引到领军省,赐给他吃石季龙所吃的东西(御膳)。

四、反馈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题后的题目。

孟德传[宋] 苏轼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

..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答案——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

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

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

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篇3: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草稿

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草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订正试卷,让学生知道在解题过程中应细心谨慎,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订正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提高.  3,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构建和谐,有效,生动的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月29号,我们参加了期中考试,这节课我们牢记大屏幕上的这句话(幻灯片1)一同来分析这份试卷的答题情况。 二、基本情况介绍:(幻灯片2)试卷批改采用的是减分法,也就是你的实际得分是用100减去试卷上最大的那个数。这份试卷质量是比较高的一套题,基本上达到了检验我们教与学的目的.。全班平均分73.61,各分数段人数也不一样。同学们个人具体得了多少分,这是你们个人的隐私,我就不多说了。出错最多的几个题我标了出来,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下。 三、以前我们参加过无数的考试,为什么把题做错了,有哪些原因?大家讨论。 教师归纳板书:1、不会,没学好 2、马虎,会的没做对 3、审题不细,会的做错了 四、我们先来研究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请同学们自己结合答案,分析自己的答题情况,(幻灯片3) 同学们先研究答案,然后我请同学说说这一部分你的答题情况,可以说说自己做得很得意的题目,也可以说说自己做错的原因以及今后自己如何去做! 教师归纳小结,重点是2、4 五、研究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请同学们自己结合答案,分析自己的答题情况,(幻灯片4)同上   对于11题,请大家看看这两位同学做的(幻灯片5)分析这两位同学问题出在哪里? 六、研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请同学们自己结合答案,分析自己的答题情况,(幻灯片6)同上   研究18、19两题(幻灯片7) 七、最后的答题是作文。大家说考场作文首先最重要是什么? 对“书写”,如何写好字,以前我给大家强调过八个字“横平竖直,写在中间”。看看这两个同学的书写   (幻灯片8)同上作文。 另外关于作文,大家说还应该注意什么? 1、文体特征要突出,不要四不像,尽可能写记叙文因为你熟悉,而说明文、议论文大家不熟悉,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2、尽可能写自己的身边事,不要编造,编造的东西最没活力!   八、作业,大家回去后,每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份语文试卷分析,重点是分析自己不足,并且写明自己该具体如何努力!  

篇4:九年级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古代日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

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问题思考: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土地国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权制问题,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导学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教师提问: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保卫庄园;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2.教师讲述: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1192年,源赖朝从两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教师提问: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提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教师提问: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资料链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三、课堂总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板书设计

1.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3.武士集团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统治的建立

篇5:九年级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

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九年级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篇6:九年级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列表、制作示意图,反映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培养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从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领会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讲授新课:

把“硅谷”并作简单介绍,以景触情,激发学生学习“美国经济的发展”的兴趣,提问“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由此导入新课。

先指导学生看书,制表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时期

表现(特点)

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

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一、战后的繁荣

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原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三、新经济的出现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

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P50页图片说明的问题:

“互联网”显示了美国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更能说明美国高科技的发达、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强以及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等。

组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或“基本特点”时,注意提示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据地分析说明问题。例如“特点”,从发展过程上看,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机与通货膨胀,90年代稳定发展,21世纪初又发生经济衰退,这显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从实力地位上看,尽管发展出现波折,但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国家。从主导产业上看,经过了传统工业到新兴工业再到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高。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使学生认识:用图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讲授新课: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让学生从图表中直接感觉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战后西欧和日本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也可运用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这个组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们的建立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再导入新课。

一、欧洲的联合

西欧:是指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课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面临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1.英国战争夺去41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大减,工业技术装备更加陈旧。2.法国在法西斯占领摧残下,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生产处于瘫痪状态。3.德国战争夺去700万人口。

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条件是西欧国家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并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客观条件则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当然,美国对西欧的援助是为了控制西欧,西欧接受援助则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外部条件。

欧共体的产生:

“欧共体”的背景,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所以说“欧共体”是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组织,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为世界上的经济体。

篇7: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试卷讲评课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试卷讲评课教案

第四单元试卷讲评 前埔小学  马爱琴 授课时间: 讲评内容:第四单元试卷讲评。 讲评目标:1、通过讲评,查漏补缺,解决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疑难和遗忘知识。 2、通过讲评提高审题能力,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 讲评重点:使学生能熟悉地辨认出各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讲评难点:通过讲评,查漏补缺,解决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疑难和遗忘知识。 教具准备:投影仪、试卷 讲评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公布全班的整体成绩。 2、表扬进步的学生。 二、讲评。 1、第一题选一选。共5小题,分别是选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圆。第二题,把每组中形状不同的圈出来。第三题下面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的'画△,是正方体的画√。下面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画△,是球的画√。 这几题都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各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征。 指导:让学生说说每种图形的特征,然后根据特征来选择。 2、连一连。考察学生能不能判断出各种大小不一的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指导:大小,方向不一样,但有共同特征。 3、请把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编号写在相应的盒子下面的横线上。 这一题也是考查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图形中分辨清楚各种图形。 4、判断 考查学生的一些基本生活常识,并发现学生有没有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5、数一数有几个、在组合图形中找出各种图形各有几个? 6、数一数,填一填。 有若干个立体和平面混合的图形,让学生从中找出各种图形各有多少个?这题失分率高,多数漏数现象严重。 指导:给同类的图形做上相同的标记后再来数。 7、数一数有几个正方体。 指导:有被遮住的别忘了数进去。每个组合图形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相加的和。 三、课堂练习, 出示各种图形,让学生再一次数一数各种图形各有几个? 四、布置作业: 把做错的题再做一遍。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篇8: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试卷讲评课教案

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试卷讲评课教案

第六单元试卷讲评课 授课日期: 讲评内容:第六单元试卷 讲评目标: 1.通过讲评,使学生加深对6~10的各数的认识以及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2.通过讲评,使学生初步掌握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讲评重点:通过讲评,使学生能熟练地能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讲评难点:通过讲评,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题目意思,会分析题目。 教具准备:投影仪、试卷。 讲评过程: 一、成绩情况分析 (一)公布全班的整体成绩。 (二)表扬进步的学生。 二、进行试卷讲评 (一)基础部分讲解 第一题,我会算,考查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以及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掌握程度。 指导:认真看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第一步,再用第一步的得数去跟第三个 数相加减。 第二题,比较大小,按数的顺序填写,填未知数,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指导:1、要认真审题。2、比较大小,先把算式的'得数算出来再来比较大小。3、填未知数,用数的组成来想。4、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做。 (二)针对性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解决问题”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看图列式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不理解题意, 先让学生讨论图中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能理解吗?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难题把0、1、2、3、4、5、6、7、8、9十个数字填在  里,每个数字只用一次。   - = - = - = - = - 学生大多数看不懂这题的意思。 指导:每个等于号左右两边的得数都必须相同,并且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差是1、2、3、4、5都可以。 三、课堂练习投影出示相应的矫正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考试讲评你想说些什么?多指几人发表看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篇9: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试卷讲评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试卷讲评

教学目标:

1、通过试卷讲评,让学生查漏补缺,正视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析错改错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梳理知识的前后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典型错误出错原因的剖析与纠错,典型题目解题思路探究与解题方法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查:

(课前,提前把测试卷发到学生手中,并提出要求)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完成了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的单元测试,老师已经批完了试卷,课前已发给大家,并要求大家自我检查分析,完成三件事情:

1、自查:检查自己出错的原因。

2、自改:把自己能改正的题目改正过来。

3、自记: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设计意图:把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查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也为小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总结检测情况:

谈话:同学们,我们完成了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的单元测试,通过阅卷,老师发现同学们完成的不错,其中有33人得了优,班级中不少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一些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巧妙,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审题不仔细,解决问题不够灵活,下面我们就对这次检测进行试卷讲评。

(设计意图:试卷讲评要发扬优点,改进不足,通过简单总结,对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特别是学生困难的学生给予鼓励,也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试卷讲评课的学习热情。)

三、试卷讲评:

1、小组合作交流,生生互助解易质疑‘

谈话:课前,老师已经把试卷发到同学们手中,要求同学们自查、自改、自记,同学们都完成了吗?下面我们小组交流,听清楚要求:

(1) 把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以及错误原因分析给小组同学听。(2)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忙解决。(3)小组长把你们小组出错较多的题目记下来。

2、组间交流,师生互动解难释疑。

(1)谈话:让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道题:25粒纽扣,最多可能钉几件这样的衣服?

让学生展示方法,教师点拨,总结方法。

(2) 谈话:我们接着看第二题:最多拿出几个苹果,就能正好平均分给7个孩子?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展示方法,教师点拨,总结方法。

(3) 谈话:刚才组长们反映解决问题第5题错的也不少,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追问:付4张10元够吗?为什么?

(4) 谈话:还有哪道题需要帮助解决?

算24点。(1)8  8  5   (2)1  2  3  4

(5) 教师强调:算24点要想相关口诀,并运用加、减、乘、除运算找出相关的数。

(6) 谈话: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交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3、反思总结,自我改正。

谈话:问题解决了,试卷中的问题现在自己能解决了吗?请你把试卷中的问题改正过来好吗?

学生独立改正错题。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同努力,把学生存在的困惑给予解决,此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予以改正,完成自我建构。)

4、巩固拓展,适时反馈

谈话:刚才同学们学得都不错。老师这里有些练习想考考大家,愿意挑战一下吗?

发放练习纸,当场反馈,及时交流。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是试卷讲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反映出的学生一种思维的习惯,如果我们讲了以后不做强化巩固,学生可能一时明白,但一段时间后,学生曾经有的那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又会呈现出来,因此在试卷讲评完之后,应再对学生进行一个强化巩固的过程,起到趁热打铁、举一反三的作用。)

5、课后分析,自我反思: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试卷讲评课教案

上好试卷讲评课-政治试题

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试卷讲评说课稿

试卷讲评课与新课程接轨计划

英语四年级上册试卷讲评教案

讲评语文试卷教学反思

第十一周国旗下讲话稿

高三三轮复习课文科综合试卷讲评教学反思

英语讲评课教学反思

初一英语第十一周试卷讲评课改进教案(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一英语第十一周试卷讲评课改进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