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十六课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好黑好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十六课(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好黑好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十六课

篇1: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六课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六课

学科    语文 (第 五 册) 主备教师 张冬梅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吕丹丹 课题 16、石榴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3. 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实践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二、自学指导:要求: 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自学检查。 思考下面问题: ①  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石榴有说什么特点?   ②   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 ③  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 这样打比方合适吗? 1.  重音要读准:枣庄 郁郁葱葱 喇叭 子儿  玛瑙   2.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春天 叶 夏天 花 秋天 果 四、指导精读: 学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教师介绍枣庄   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⑷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   2.  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作业: 1.  抄写课后的词语。、  2.  仿写句子。   例: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继续精读课文 1.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练习: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   2 . 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 3. 讨论: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4.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 5. 学习第4自然段。 ⑴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 ⑵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讨论有:颜色: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味道:酸溜溜 甜津津 6.  齐读这一自然段。 7.  教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   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我   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教后修改   课堂练习设计 仿写句子: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1.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  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课外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收集海南其他特产水果的资料。   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16石榴 颜色: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样子:有的……  有的…… 味道:酸溜溜 甜津津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篇2: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八课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八课

学科    语文 (第 五 册) 主备教师 吕丹丹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张冬梅 课题 18、小稻秧脱险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自读自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小稻秧脱险记。   2、领读,“险”是什么意思?那“脱险”呢?   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3、小稻秧遇到什么危险?怎么脱险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己读课文   2、同桌读   3、指名读,集体评议。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稻秧遇到了怎样的危险?它又是   (2)怎样脱险的.?     三、  理清脉络: 1、看来课文可分为遇险――脱险――脱险以后三部分,自己试试。 2、哪一部分着墨较对,重点在写? 四、  学习生字 自学生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默读1、2段,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么来演遇险   (3)结合表演   画出描写小稻秧和杂草的词语,体会体会他们的意思。   (4)师讲:小稻秧刚刚移栽之后,有一个复苏期。这时需要的   养料较多   反问句: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   2、学习第3、4自然段   请学生说说的下列词语的理解: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   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1)  指名读反问句。 (2)    为什么把喷雾器说成是大夫呢?什么叫“收拾”?他为什么要收   拾这群杂草?   稻田里哪儿来的毛毛雨呢?这毛毛雨实际上是什么?   (3)  指名分角色读喷雾器和杂草的话,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 读。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小稻秧这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向   上挺了挺身子实际上是指什么?   二、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回忆故事情节。    2、自由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 三、总结全文。   教后修改   课堂练习设计 看来课文可分为遇险――脱险――脱险以后三部分,自己试试。 哪一部分着墨较对,重点在写? 默读课文,回忆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课外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能流利讲解课文 仿照课文放写一篇类似体裁作文。     18、小稻秧脱险记 小稻秧 遇险(病倒) 喷洒除草剂 脱险(挺身子) 杂草纷纷倒下   教学反思  

篇3: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九课 第二课时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九课 第二课时

学科 语文 (第 五册) 主备教师 吕丹丹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张冬梅 课题   19、航天飞机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学习课文 学习第1节,思考: 1、一架普通飞机在没有见到航天飞机前是什么样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小结,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2、3节   (1)默读第2节,   (2)   3、思考航天飞机是什么样的?飞机看了它是怎么想的?用笔   4、画出有关的词语。     5、指导朗读,评议     6、智慧老人告诉它一些什么?从这些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朗读智慧老人说的话,画出航天飞机比普通飞机飞得更   高,更快,作用更大的`词语,填写表格。 画出老人离开普通飞机的句子。   讨论:   (1)“替代不了”是什么意思?   (2)这里指谁不能代替谁?     7、讨论,小结练习8、指导朗读 9、出示: 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   ,他能 ,他能够   。   (一)学习第4节   (二)  1、默读第4节,   2、引导想象,普通飞机向着高高的蓝天飞去,去干什么呢?     三、有感情地朗读 教后修改   课堂练习设计     课外作业设计                                 说说文中航天员与你想的有哪些不同。       试写一篇有感         板书设计 飞得更高 19 航天飞机速度更快 作用更大     教学反思    

篇4: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十九课第一课时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十九课第一课时

学科语文(第五册)主备教师吕丹丹授课

时间第周月日

使用教师张冬梅

课题19、航天飞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3、指导收集有关航天飞机的资料,以《航天飞机的自述》写一段话,介绍航天飞机的有关知识。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航天飞机和飞机的'区别,知道航天飞机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特点。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

教学重、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航天飞机和飞机的区别,知道航天飞机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二、范读课文本,了解大意:

航天飞机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作用呢?板书:19航天飞机

三、学生思考:你知道了关于航天飞机的哪些知识?

四、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小

2、节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

(1)出示生字,纠正读音。一架番筋头翅膀智慧老人手

臂抖擞捞回舱中帕米尔高原无影无踪

(2)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呼啸庞然大物智

慧老人抖擞无影无踪帕米尔高原

(3)识记字形

(4)指导书写

教后修改

课堂练习设计。你知道了关于航天飞机的哪些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课外作业设计学了课文你想对宇航员们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MSN(中国大学网)

篇5: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二、故事背景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仅以19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选手,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这类事情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

19至19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致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作此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

三、理解词义

1.萦绕:萦回。

2.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4.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5.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6.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7.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8.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9.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10.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第二部分(②—④):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⑤—⑦):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⑧—⑩):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五、问题归纳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反衬。通过阐述1914至1919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和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2.“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

3.第④段中,“两者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4.“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是什么?

①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②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5.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处运用了象征手法,“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的明天,“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这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这种对奥林匹克主义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六、课文主题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平和、自信,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八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八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篇6: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预习教案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篇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预习教案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篇8:第十六课蚂蚁搬家小学美术教案

第十六课蚂蚁搬家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了解昆虫的外部特征

2.运用绘画形式进行创造表现

3.树立集体意识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几张白纸、有关蚂蚁的图片。

教学重点采用集体绘画创作,使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意义。

教学难点相互协作进行集体绘画创作。

教学过程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目标

欣赏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范画,引入谈话。出示课题。观察课本中的范画,说说观察的结果和感受。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学习讨论

欣赏蚂蚁的有关图片,说说蚂蚁有什么特征。在欣赏图片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老师设问:除了这些搬法,还有其他的办法吗?这时它们的动作会是怎样的呢?欣赏分析蚂蚁的外形特征。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呢?它们搬的是什么物品呢?用什么方法来搬呢?小组自由讨论,由代表来汇报自己组的意见。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大胆提出问题,自己或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

蚂蚁表演老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蚂蚁、昆虫等头饰给自愿参加的小朋友带上,一起来表演《蚂蚁搬家》的故事。学生有的当蚂蚁,有的当昆虫一起兴高采烈的模仿表演。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激发兴趣。

集体创作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造一幅《蚂蚁搬家》为题的创作画。能抓住蚂蚁基本特征刻画动态,能大胆想象描绘出蚂蚁采用什么方式搬东西及所搬的各种物品。学习集体创作,先确定画面主要内容,再安排个人负责的部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创作的乐趣。

展示讲评老师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

教学总结你从蚂蚁搬家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篇9: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六课的教学方案

关于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六课的教学方案

一、说教材

语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介绍他人的句型:

① Whˊs this ?

② This is……

2、学习认读单词:grandfather , grandther

语言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能够根据指令做动作。

②、根据图片和情境说出单词和句子。

③、在图文或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演。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背歌谣,做游戏、敢干开口,乐于模仿,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自由参与和创新,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克服交流中的困难,使交际顺利进行。

文化意识目标:

能够恰当使用英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问候语,了解英语国家中介绍他人的方式并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1、介绍他人的句型 This is ……

2、对情境进行模仿,创新。

我主要通过感知新教材——设置——灵活运用这三个主要步骤来突破教材重难点的。在教学开始让学生以旧带新引入新知,通过对教材的了解感知新任务,并在教师用红灯,头饰、图片、录音等多种媒介的感官刺激下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和实践最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实现能力的发展。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小组活动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事先用表示家庭成员名称的单词命名,课堂各项教学活动匀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结对或全班活动为辅,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交流的意义,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而形成同步学习的环境。

(二)情境教学法:

我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在单词和句型练习中使用了家人的照片,在表演中带上饰演家人的头饰,在加生活化的录音为学生设置了真实而有效的场景激发了想说的愿望也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法

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分别采用了师评、组评、自评为主要方式,课上师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评语和赠送小礼物的方法让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投身英语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我把本课教学模式设置为

激趣设境——语言交流——人格发展

下面说一下教具的安排和使用

依据英语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结合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新理念,我利用了电子零、照片、头饰、幻灯、录音、竞赛板、贴画、小礼物等媒体设计教学,学习则利用自制的组标、头饰、家庭照等媒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三、说课堂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我采用了听、说、玩、演、唱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具体设计为热身——新知——趣味操练——巩固练习。

Step1 课前热身

1)电子琴伴奏演唱Father and ther 渲染课堂气氛

2) 出示组标并请四个学生到讲台前,背对学生戴上father , ther , brther , sister 的头饰,猜一猜他到底扮演的是哪一角色。

3)检查上节课布置的对话表演。(小组活动)

Step 2、新知导入

1)教师把一张自己的家庭照片放在投影仪下并介绍This is a pht f fail. Whˊs this? D u nw .自答:This is father.为教学Whˊs this 做准备,然后教师带着满脸疑惑反复用Wh≈prie;s this? 询问照片中的其他人,这样一来Wh≈prie;s this? 这一句式就会在情景中被输入。

2)教师指着祖母的照片说This is father≈prie;s ther. She≈prie;s grandther.然后指着爷爷的照片。反问Wh≈prie;s that, d u nw? Oh,自答She≈prie;s grand father.板书三会单词并进行教学。

3)每组学生拿着自己的家庭照在组内进行练习,然后选代表在班内介绍家人。

Step 3.趣味操练

1)玩比大小游戏:每组、每轮各派一名选手参赛,在讲台上抽出一张图片,根据图义说句子。This is ……说对的奖励小组小礼物一件,抽到爷爷、奶奶的加3分。抽到爸爸妈妈的加2分,抽到daugter, sn ,sister, brther 加1分。几轮后统计得分,为获胜队颁奖。

2)玩猜谜游戏:教师说:This is father≈prie;s father 学生抢答;答对的奖励小礼物一件。学生也可说出This is ther≈prie;s father.这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懂得英语中的gand father即表示爷爷也表示外公,grand ther 既可以表示奶奶也可以表示外婆。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全家福玩听音指图游戏,教师发出指令,ther 学生即指出自己的妈妈并说:This is ther.等等,每组都有必备答题和抢答题。

4)组内合理分配家庭角色,然后小组出一人表演动作让表演人自行定小组猜,猜对小组有奖。

Step 4.巩固补充

1)作出一个chant

Dad Dad father.

Mu Mu ther.

Grand pa Grand pa. Grand father.

Grand a Grand a Grand ther.

学会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小区别,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2)教师给学生听一段串门的录音,然后创编并表演对话。

Step 5.小结并布置任务

1)总结小组的战利品数目,学生掌声祝贺并鼓励未获胜小组下节课继续努力。为激活下节课气氛打下了基础。

2)布置下节课任务,请学生用学过的单词称呼家庭成员并问好让爸爸妈妈用的数目评价学生优秀与否。最高3个为优,2个为良,1个为中。

板书:略。

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预习教案

三年级上册掌声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十六课(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十六课,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