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立春偶成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共含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ustAcreep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立春偶成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原文】:
立春偶成
【宋】 张拭①
律回②岁晚③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④。
【注释】
【翻译】
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来,连草木也都知道。眼前的一派绿色,充满了春天的生机,那碧波荡漾的春水,也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活力。
【赏析】
“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的事物,如动植物、水、山等等。“春到人间草木知”这句运还用了拟人的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故说它们首先知道春到人间的消息。“眼前生意满”是说处处生机勃勃。最后一句通过春风吹水这种具体物象来表现“生意”。
立春是一年之始。诗人紧紧把握住这一感受,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冰化雪消,草木滋生,开始透露出春的信息。于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那碧波荡漾的春水,也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活力。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在作品中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的.这一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的生活激情。
【阅读训练】
(1)写出与“春到人间草木知”诗意相同的诗句,并注明作者。
(2)写出分别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个亿句。并注明作者和篇名。
(3)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写诗意。
(4)《立春偶成》阅读题。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人专注立春这一节气,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
B.从“草木知”到“生意满”写出了大自然的变化过程。
C.“便觉”写出了诗人因春回大地而无比喜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2)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已经很少了,春天的到来,草木最先知道。眼前的绿色,水面上的波纹都充满了春天的生机。)
(4)D
立春偶成古诗阅读
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
字词解释:
律回:即大地回春地意思。
岁晚:写这首诗时地立春是在年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岁晚。
参差:不齐地样子。
作品翻译:
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已很少了。春天地到来,连草木也都知道。眼前地一派绿色,充满了春天地生机。一阵东风吹来,春水碧波荡漾。
作品赏析:
立春偶成,诗名,描写立春是一年之始地景象。
“春到人间草木知”这句运还用了拟人地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故说它们首先知道春到人间地消息。“眼前生意满”是说处处生机勃勃。最后一句通过春风吹水这种具体物象来表现“生意”。立春是一年之始。诗人紧紧把握住这一感受,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地动人情景。冰化雪消,草木滋生,开始透露出春地信息。于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意盎然地景象;那碧波荡漾地春水,也充满着无穷无尽地活力。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在作品中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地这一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地生活激情。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胡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
后历知抚州、严州、吏部员外侍郎、起居郎侍立官兼侍讲,再历知袁州、江陵,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经朱熹审定地有《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后人合刊为《张南轩公全集》。尝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卒谥宣,葬于湖南宁乡沩山(又名官山,为衡山之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理宗淳祐初年(1241)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枕上偶成阅读训练及答案
枕上偶成
[南宋]陆游
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河潼形胜宁终弃?周汉规模要细论。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
(1)诗歌的颈联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2)你怎样理解“梦回愁对一灯昏”中的“愁”?(6分)
【参考答案】
(1)反问。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像黄河、潼关那样的形胜之地,难道就忍心这么永久地放弃吗?要知道周、汉都是以潼关和黄河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的。前一句反诘提问,后一句引古喻今,委婉而又切中时弊,显示了诗人精于历史、谙熟国事,关注时局。
(2)贬谪之恨,贬逐之愁。“放臣不复望修门”透露出贬谪之愁恨。关注时局,忧心国事。颈联突出了河潼的战略地位。对于恢复中原的关切,和报国无门的悲怆。
二
1、这首诗首联中“身寄江头黄叶村”一句有怎么样的作用?请简要进行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1)点出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寄身之处;(2)“黄叶”暗示了现在的季节,并为尾联写“云际雁”埋下了伏笔;(3)为全诗奠定了凄苦孤愁的情感基调。
2、诗人拿从云际飞过的大雁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再也见不到中原大地的悲伤、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释文:
1.第一句中,“放臣”指放逐之臣,是作者自称;“修门”借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一句有以屈原自况之意。
第三句意思是,酒后口渴,听到窗外疏雨声声觉得似能润一润喉咙,诗人于孤苦中感到些许的喜悦。
第六句意思是,周汉两朝都以河潼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统一天下,朝廷对此应当认真思索。
2.首联中的“江头黄叶村”既点出了寄身之处,也于景色中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雁伏笔。
颔联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深秋雨夜的情景,写出心头的孤寂和愁闷,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开篇“不复望修门”,写失望之深,而结尾又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雁,于矛盾中抒写了难忘国事的悲怆之情。
赏析:
“枕上偶成”告诉我们,这首诗构思于在床上躺着休息的时候。无深意。
首句“放臣”意为流放之臣。这里是作者自称。那么,这当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之诗。那么,这首诗必定要抒发被贬之愁,理想破灭之恨。这是陆游写的,里面免不了收复故土的愿望和无法收复的愤懑。“修门”原指楚国国都郢的城门,后借以代指宋朝都城临安,如文天祥曾在《指南录后序》中说:“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陆游在这里借以指临安,既有离开都城的意思,也似乎有自比屈原的意思。因为屈原被流放时就是离开修门的。“不复”一词,还能让人感到一种决绝之意,似乎蕴有愠怒之情。二句的“江头黄叶”四字修饰“村”字,突出了暂居之地的环境。处于江畔,正值秋季,黄叶飘零。这样的环境,烘托出悲凉苍茫的.心绪,与其逐臣的身份正相适应。它还告诉我们,本诗就是在黄叶村的枕上构思的。
颔联“酒渴”指饮酒之后口渴想要喝水。“喜闻疏雨滴”指听到下雨非常高兴。何以非常高兴?莫非是词人想到能借雨水润润干渴的喉咙?抑或是词人本就喜欢下雨的时光?词人没有说,我们也无从考证。反正词人是高兴了。四句与三句似乎不连贯。三句是写醒着,四句是写梦醒后。大概是词人一高兴就入睡了。梦醒之后,只有昏灯一盏,照着空寂的房间,房间里只有一个被放逐的人。“愁对一灯昏”透出了多少无奈和悲怆啊。
颈联突然转入对国事的关怀:黄河、潼关的形胜之地,怎么能永远放弃?周朝、汉朝的的榜样要细细地思考。“规模”的意思是榜样,典范。“论”的意思是思考。词人的言外之意是,已经被抛弃的黄河、潼关等形胜之地,应当收复。周朝、汉朝的榜样应当学习。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的愿望,写出了对朝廷的建议和期望。至此,颔联所写的“愁”的主要内容就确定下来了:对国事的担忧,对朝廷的不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尾联直抒胸臆。词人拿从云际飞过的大雁作对比,突出了自己再也见不到中原大地的悲伤之情。云际雁南来时都能从中原大地经过,而自己却毫无可能。词人在这里说得多么可怜:他并没有要求让中原大地都成为宋朝的,只要能让自己瞧瞧,就心满意足了。这就表达出深切的爱国之情、深沉的收复失地的希望。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傍:靠近。
【问题】
(1)一、二两句写出了春景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参考答案】
(1)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勃勃生机的春景图。
(2)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1分)“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所要表达的却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1分)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1分)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12、(1)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能写出春日景色得1分,简单描述得2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① 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翠绿的春日景象。
②轻松自在、悠闲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州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反映出来。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①诗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反映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 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翠绿的春日景象。
②轻松自在、悠闲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州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反映出来。
原文: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傍:靠近。
问题:
(1)一、二两句写出了春景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参考答案:
(1)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勃勃生机的春景图。
(2)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1分)“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所要表达的却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1分)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1分)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
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①诗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分)
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反映出来?(1分)
参考答案:
① 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翠绿的春日景象。
②轻松自在、悠闲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州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反映出来。
(1)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分)
参考答案:
12、(1)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能写出春日景色得1分,简单描述得2分)。、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 改写《春日偶成》
★ 急诊科试题及答案
★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