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秣陵》诗歌鉴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风雪拥着长白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屈大均《秣陵》诗歌鉴赏(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风雪拥着长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屈大均《秣陵》诗歌鉴赏

篇1:对屈大均《秣陵》诗歌的鉴赏

对屈大均《秣陵》诗歌的鉴赏

屈大均《秣陵》诗歌鉴赏

物去人非 倍感伤痛

———屈大均《秣 陵》诗歌赏析

叶春平

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 陵》

“秣陵”,古代县名,即今南京。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改金陵邑置,治所在今江苏江宁南秣陵关。三国东吴将其治所移至金陵,改名建业;晋太康元年(280)灭吴,复改名秣陵。故后世又称南京为秣陵。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诗人、学者,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他出生于明清鼎革之际,面对外族统治者的侵略和屠杀,他坚决反抗异族入侵,力图恢复故国山河,态度十分坚决。

此诗作于顺治十六年(1659)。屈大均出家之后,以僧为掩护,积极从事反清复国活动。顺治十四年(1657),大均离家北上辽东,名为寻访祖心禅师,实是察看形势,侦探关东虚实。第二年,大均从辽东经西北返回,又抵达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期间,他写下这首怀古诗,抒发对明亡的感慨。

诗歌首联写南京形胜,南京是得天独厚的帝王之都,诗歌先突出它的地势形胜。诗的意思是,牛首山双峰对峙,状如皇宫前的阙楼;龙冈却怀抱着皇帝的宫殿,形势十分险要。“牛首”,牛首山,也称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山虽不高,但其形怪异,两峰角立,宛如牛首,地形十分险要,古代多称之为“天阙”,将它比喻为南京的大门。“龙冈”,即钟山,它比牛首山的名气大得多。据《六朝事迹》记载,三国时诸葛亮称孙权所居之地为:“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南京由于“龙蟠虎踞”,诸多王朝在此建都,所以诗人称秣陵为“帝宫”。这一联写的是南京景物,但诗人以一“开”一“抱”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牛首和龙冈写活了。

中间两联主要是抒写南京衰败景象,物去人非,今非昔比,为尾联抒发感慨作铺垫。

颔联的意思是,六朝的繁华已经成为过去,现今皆淹没在萋萋春草之中;城内众多家宅有如落花似的,已经破旧不堪了,南京已是繁华不再。“六朝”,指南京。从东吴孙权开始建都,到南陈后主弃城投降,南京一直是六朝京城,繁华无比。然而,历史巨变,人事兴衰,眼前的南京是多么令人痛心啊!“万井”,即万家。古时以八家为一井,因此,“万井”也可以引申为家宅。“六朝”中的“春草”、“万井”中之“落花”,既是抒写暮春景象,又是表现城市的残破,从而寄寓诗人内在的哀痛情感。“春草”一语,暗用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之意,寄寓诗人对国家安危无限忧虑和哀伤;“落花”一语,暗用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子的意思,寄寓了诗人亡国之痛。这一联是以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表现出诗人对秣陵今不如昔的哀伤。

颈联是以诗人之所见,进一步抒写京城的荒芜、人事的凋零。诗的`意思是,我此时所见的是,探访乌衣巷的人少了;连听《玉树后庭花》艳曲的人也没有了。“乌衣巷”,南京地名。原为东吴石头城戍卒军营,因军士穿乌衣,故称乌衣巷。后东晋王导、谢安等贵族居于此,此地也就成为名门贵族的代词。这里是指觅明遗民。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诗,使乌衣巷名声更著,游人到南京游览,多探访乌衣巷。可是,国家沦亡,游览的人自然少了。诗人这次探访乌衣巷,所见是人去楼空,昔日的繁华显赫已经不复存在了;“玉树”,指《玉树后庭花》。相传为陈后主所作。《隋书 . 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陈后主因沉迷声色而亡国,故历代将此歌视为亡国之音。诗歌借用此典,暗指明末朝廷也是由于沉迷声色而亡国,现在国家已经灭亡了,连听亡国之音的人也完全消失了。此联以一“少”字和一“空”字,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尾联紧扣历史,抒写诗人的感慨。诗的意思是,为什么亡国之恨,却总是发生在大江之东呢?此诗是诗人在明朝灭亡后游金陵时所作,而建都金陵的六朝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而更加令诗人感到悲痛的是,明朝灭亡后,建都在南京的福王以及后来在江南的唐王、桂王小朝廷也相继败亡,这不由得诗人如此感慨万端了。诗歌以一个“尽”字,将内心无可奈何的遗恨表露出来了。

屈诗以雄浑著称,而此诗则十分之典雅。所谓典雅,是指诗歌的风格典重而雅致,在诗歌中善于用典,语言雅训而有经典依据。用典,前人或称为“隶事”,也就是在作品中,用古人之事来比今人今事,令诗歌高尚而不庸俗,优美而不粗鄙。此诗嵌进“牛首”、“龙冈”、“六朝”、“万井”、“乌衣”、“玉树”一连串典故,将秣陵的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芜表达出来了,手法十分之娴熟,似乎是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既自然而又准确。难怪乎清人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评价屈大均五律诗时认为:“翁山五律忽而高浑沉着,忽而清苍雅淡,气概流荡,笔变老成,不拘一格,时出变化。”此言真是一语中的。

篇2:秣陵,秣陵屈大均,秣陵的意思,秣陵赏析

秣陵,秣陵屈大均,秣陵的意思,秣陵赏析 -诗词大全

秣陵

作者:屈大均  朝代:清  体裁:五律   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篇3:屈大均的诗词《秣陵》注释

《秣陵》

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注释

1、这首诗通过南京怀古,抒发对明亡的感慨。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2、“牛首”二句:写南京形胜。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的阙楼,又称天阙。龙岗:指钟山。相传诸葛亮曾论南京的地形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见《六朝事迹》)

3、“六朝”二句:写城市残破。六朝,见钱谦益《金陵后观棋》注

4、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之为“六朝”。六朝时战乱频仍,兴亡迅速。这句诗从围棋残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对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感慨。〉。万井,形容都会中户口多。符载《五福楼记》:“二江东注,万井如画。”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残破。

5、“访旧”二句:写人事凋零。乌衣,东晋以及南朝时聚居于南京乌衣巷的王谢诸名门大族。《六朝事迹》:“乌衣巷,王导、纪瞻宅皆在此。”这里借指明代的遗民。玉树,指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6、“如何”二句:联系古今,点明亡国之恨。大江,长江。

扩展阅读:屈大均的生平

屈大均(1630—1696)汉族,明朝遗民,文学家。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身处明末清初,尊重个人意志,称其为明遗民。16岁时补南海县生员。年16,从陈邦彦受业于越秀山。同年,归番禺,复姓屈氏,更名大均,字绍隆。翌年,清兵陷广州,其父告诫说:“今之时,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大均受师教父训,矢志反对民族压迫。[3]1646年清军陷广州,次年,18岁的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后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不久因父病危急归。

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1656年),开始北游,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到北京,寻崇祯帝死所哭拜。又东出山海关,周览辽东、辽西形胜,留意山川险阻,志图恢复。返回关内后,流连于齐鲁吴越间,在会稽与魏□共谋密策。顺治十六年,由魏□秘密写信导引郑成功与张煌言举兵攻入长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后事败,魏□被铡。清廷知屈大均参与其谋,指名搜捕,于是避居桐庐。后又参加吴三桂反清部队,监军桂林,不久又察知吴有野心而无谋,事必无成,就辞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

古人对于改朝换代和亡天下区分的甚为清楚。明末战争,实为捍卫文明之战。屈大均投身其中,付出全力。虽因历经满清,名声如张煌言等许多真正的志士一样消沉不显,但永远令人敬佩。

扩展阅读:屈大均的个人作品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联络志士,冀求恢复中华。“六十六年之中……险阻艰难,备尝其苦”(《生圹自志》)。所以发而为诗,主要就是写这种经历和情怀。如:“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壬戌清明作》);“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紫荆关道中送客》);“今天降丧乱,日月颠其行。……山鬼纷媚人,前驱从两狼。忠诚夙所主,九死吾何伤”(《咏怀》之十二);“圣贤耻独善,所贵匡时艰。太阿苟不割,蛟龙将波澜。箧中有《阴符》,吾生焉得闲”(《别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饱含着壮志未申的不尽情意。又如《过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怀》、《望云州》、《旧京感怀》、《早发大同作》、《鲁连台》、《咏怀》等,无不是他爱国忧国激情的表露。

屈大均在另一些诗如《扬州感旧》、《白门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叹》、《民谣》、《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织葛歌》等篇中,对南明政权的腐败表示痛心。他对清朝的苛政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广大人民所受祸难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大均诗的艺术特点是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为“岭南三家”之冠。王瑛《岭南三大家诗序》评为:“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鳖。”其文沉浸秦汉,简洁高古,品格不凡。词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等,亦不愧为“声情激越,喷薄而出”,“纵横排□”(叶恭绰《广箧中词》)之作。

篇4:屈大均《秣陵》的阅读答案

屈大均《秣陵》的阅读答案

秣陵

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注】

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

③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的阙楼,又称天阙。龙岗:指钟山。相传诸葛亮曾论南京的地形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见《六朝事迹》)

(1)全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 从全诗结构看,尾联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2分)首联极写南京地势形胜,是得天独厚的.帝王兴业之都: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凋残破败气象,物去人非,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一扬一抑,形成强烈反差。(1分)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1分)(如答互文,“六朝”“万井”互文或借古讽今,得1分)

(2)①从全诗结构看,尾联是对前面六句的概括和升华,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2分。如答“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等得1分)

②抒发了对明朝灭亡的感慨以及明亡原因的思考。(2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南京怀古,抒发对明亡的感慨。秣陵:今南京市,晋朝称为秣陵。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二句:写南京形胜。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的阙楼,又称天阙。龙岗:指钟山。相传诸葛亮曾论南京的地形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见《六朝事迹》)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二句:写城市残破。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之为“六朝”。六朝时战乱频仍,兴亡迅速。这句诗从围棋残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对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感慨。〉。万井,形容都会中户口多。符载《五福楼记》:“二江东注,万井如画。”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残破。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二句:写人事凋零。乌衣,东晋以及南朝时聚居于南京乌衣巷的王谢诸名门大族。《六朝事迹》:“乌衣巷,王导、纪瞻宅皆在此。”这里借指明代的遗民。玉树,指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二句:联系古今,点明亡国之恨。大江,长江。

篇5:念奴娇 秣陵吊古,念奴娇 秣陵吊古屈大均,念奴娇 秣陵吊古的意思,念奴娇

念奴娇 秣陵吊古,念奴娇 秣陵吊古屈大均,念奴娇 秣陵吊古的意思,念奴娇 秣陵吊古赏析 -诗词大全

念奴娇 秣陵吊古

作者:屈大均  朝代:清  体裁:词   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 任尔燕子无情,飞归旧国,又怎忘兴替。虎踞龙蟠那得久,莫 又苍苍王气。灵谷梅花,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

篇6: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

叶春平         一笑无秦帝,飘然归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庙千秋月,荒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鲁连台》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他出生于明清鼎革之际,一生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抗清斗争,清兵攻陷广州时,他参与师傅陈邦彦的反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后还俗,晚年隐居著书立说,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诗人、学者。他以诗名世,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    明清易代之际,政治风云激荡,知识分子生活遭际亦十分复杂,他们思想观念的变革也是空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现实生活不能不予以反映。屈大均诗歌题材与内容的丰富与更新,是其首要的特点。    屈大均诗歌最具时代精神的部分,是抒发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它是屈大均诗作的“主旋律”。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屈大均二十八岁,削发为僧已七年。这是清廷已经统治全国大部分疆域,但南明政权依然存在,抗清斗争仍然在一些地方激烈的进行着;为结交各地英杰,努力奋斗,救国救民,大均这些年一直奔走四方。他离开广东北游;第二年春大均到达北京,复转至山东。行经山东荏平县,登鲁连台遗址,勾起了他深沉的感慨。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计谋划策,常周游列国,排难解纷。终身不愿为官,晚年逃隐于海上。    在屈大均的心目中,鲁仲连作为一位布衣之士,能够排解大难,建立奇功,保持国家的尊严,成为反清复明志士们所企慕的典范。屈大均在登鲁连台时,深有所感,写下《鲁连台》这首诗。    首句的意思是,鲁仲连傲然一笑秦王便不能称帝了。这句诗写出鲁仲连的傲然之气。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鲁仲连游于赵,适逢秦国围攻赵国邯郸;这时,魏国使者辛垣衍提出尊奉秦昭襄王为帝,以求解围。鲁仲连坚决反对,他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指出秦国“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如果秦王真的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秦将听到后,为之退兵五十里。“一笑”,表现了鲁仲连对秦的蔑视,也反映鲁仲连抗击秦兵入侵的决心。“无秦帝”,写出鲁仲连议辩能力之强和击秦的信心之足。    次句意思是,事成便飘然远去,回到东海之滨。这句是写鲁仲连说退秦兵之后,并不居功自傲,而是回到东海之滨隐居起来。“海东”,东海。山东地处东海边。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秦兵退后,平原君欲封鲁仲连,但鲁仲连始终不肯接受。又欲以千金相赠,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敢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不复见。“飘然”一词,将鲁仲连无私为国,超然物外的傲慢神态表现出来。    颔联是对鲁仲连高尚境界的高度赞许。这两句的意思是,有谁能象鲁仲连这样,排除万难之后,还不屑计较个人得失,不贪恋享受奇伟的功勋呢?这里用一反问句,对鲁仲连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这里其实也暗示着诗人的热切期望:在国家遇难时,何时能够出现为国排难建功的有志之士呢?    颈联是诗人登台所见。意思是,千秋万代的明月,照在眼前的古庙上;荒芜的鲁连台,万木在风中摇动。诗人在写景中寄寓着深情。朗月高风,鲁仲连的行为节操深受后人景仰。    尾联是诗人的感叹。意思是,自古以来,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都是出身在平民之中的啊!“天下士”是指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之士。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新垣衍对鲁仲连说:“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布衣”,平民。古时平民穿布衣。这里另有所指,那些能够完成反清复明大业的英雄豪杰,只能存在于民间的平民百姓之中。    这首诗笔力奇横,语言精练警策,雄健宏阔,表现了鲁仲连对秦的蔑视和对击秦的信心。反映诗人企慕能够尽快出现一位可以完成反清复明大业,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豪杰的热切心情。诗歌风格阳刚壮美,借古人古事,抒写复明之志,情感慷慨激烈,充满民族正气。此诗一出,便广为流传。

篇7:白居易《杜陵叟》诗歌鉴赏

白居易《杜陵叟》诗歌鉴赏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牓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

这首诗在禾穗青乾,麦苗黄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上展现出两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一个是,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灾民们“典桑卖地纳官租”;接着的一个是,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里胥才慢腾腾地来到乡村,宣布“免税”的“德音”,让灾民们感谢皇帝的恩德。

诗人说他的这首诗是“伤农夫之困”的。“杜陵叟”这个典型所概括的,当然不仅是杜陵一地的“农夫之困”,而是所有农民的共同遭遇。由于诗人对“农夫之困”感同身受,所以当写到“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作为唐王朝的官员,敢于如此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不能不使我们佩服他的勇气。而他塑造的这个“我”的形象,以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反抗精神而闪耀着永不熄灭的艺术火花,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正面写“长吏”只用了两句诗,但由于先用灾情的严重作铺垫,后用“我”的控诉作补充,中间又揭露了封建社会最本质的东西,所以着墨不多而形象凸现,且有高度的典型性。“明知”农民遭灾,却硬是“不申破”,甚至美化现实以博取皇帝的欢心,这个长吏不是很有典型性吗?“明知”夏秋两熟,颗粒未收,农民已在死亡线上挣扎,却硬是“急敛暴征求考课”,这不是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最本质的东西吗?

从表面上看,诗人鞭挞了长吏和里胥,却歌颂了皇帝。然而细绎全诗,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长吏的揭露,集中到“求考课”;对于里胥的刻画,着重于“方到门”:显然是有言外之意的。考课者,考核官吏的政绩也。既然长吏们“急敛暴征”是为了追求在考课中名列前茅,得以升官,那么,考课的目的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里胥”有多大的权力,竟敢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方到门”来宣布“免税”的“德音”,难道会没有人支持吗?事情很清楚:“帝心恻隐”是假,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是真,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诗人能怀着“伤农夫之困”的深厚感情,通过笔下的艺术形象予以揭露,是难能可贵的。

事实上,当灾荒严重的时候,由皇帝下诏免除租税,由地方官加紧勒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乃是历代统治者惯演的双簧戏。苏轼在《应诏言四事状》里指出“四方皆有‘黄纸放而白纸催’之语”(在唐代,皇帝的诏书分两类:重要的用白麻纸写,叫“白麻”;一般的用黄麻纸写,叫“黄麻”。在宋代,皇帝的诏书用黄纸写,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写),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此后,范成大在《后催租行》里所写的“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朱继芳在《农桑》里所写的“淡黄竹纸说蠲逋,白纸仍科不嫁租”,就都是这种双簧戏。而白居易,则是最早、最有力地揭穿了这种双簧戏的现实主义诗人。

篇8: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歌鉴赏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襟。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范文

诗歌沁园春鉴赏

唐三彩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生活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遥远

如何鉴赏诗歌

诗歌人生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技巧

屈大均《秣陵》诗歌鉴赏(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屈大均《秣陵》诗歌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