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的诗文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女鹅是可爱肖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汉江的诗文赏析(共含9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女鹅是可爱肖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汉江的诗文赏析

篇1:诗文赏析

诗文赏析

失落的约定

还曾记否

明年的今日

是我们的约定

一起为对方加油

说谁 不遵守是小狗

当初的话语

验证着

幼稚 傻傻的我们

失落的约定

像命中注定了一般

少一份期待

多一份忧伤

夜幕降临的黑色

遗失了爱的记忆

回忆脑海深处

熟悉又陌生的笑容

相见 不求相见

只因为相顾无言

拙诗一首-人在天涯

人在天涯,心儿却总是牵挂着家,不知这两条生活的直线啊,何时才能相交!

人在天涯,看透了这红尘,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更深深地懂得什么叫“爱意绵绵”。

人在天涯,虽身如孤鸿,但不行万里路,何担千钧任!

磨砺呀,风吹雨打,在孤独中完善,在漂泊中成长!

人生如梦 抒写你的情调

我是用泪在写文章,每当手拿起笔时,眼泪就不有自主的落在纸张上,心总是很痛,因为我总想把心里的难受 委屈抒发在纸张上面,我的心早一遍体鳞伤,早已没有当初的坚强,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我才可以自由的飞翔,笔是我心中的翅膀,我总是用它在我手中带我自由的飞翔,不远了离开吧去过自己的生活,去抒写属于你的情调。

我曾难受过,我曾心碎过,我曾后悔过,但是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这么理想,心中的这么坚持。心中的这些色彩都在默默的坚持我,前进!前进!前进。或许你的童年很快乐,很幸福,但是我的童年在一片十分戒备的环境里,一不小心就会惊动他,我心中的那份阴影,心中的那份恐惧,我带给他的是关心的问候,而他呢却给了我不信任,辱骂,拳脚相加,但是这些不重要,真的不重要,难道你心中没有那一丝对我的爱吗?难道我在你心中还没一个朋友的分量大吗,你从没有把我当你最亲爱的人,我在你心中总是全是缺点,一丝优点也没有,在乎别人的眼光,但你为什么不考虑我的感受,我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思想会哭会笑的人呐,但是你从来没有把我当做你最亲的人来对待,有时你会说这是严厉的爱,这样的爱,我不要,这样的爱,我承受不起,这样的爱我宁愿舍去。

对不起或许已经没什么方式可以换来你对我的重视了,或许只有我离去,永远的离去,才能解脱我的.哀伤,一直以来我想对你说:“父亲我真的好爱好爱你”如果来生有缘,希望您能找到你的好子女!

不过是过客

桃花开在了冰山上

心是尘封的琥珀

悬崖边盛开的君子兰

嘲笑我在人群中的孤单

一个人在热闹中行走

笑颜如花青春璀璨

寒意却暗地里上涨

我不过是寻求一缕阳光

天空怎么就不能晴朗

怎么就让我失了希望

作者断桥的文集

思绪难静

今夜我没有睡意,一点过还坐在电脑旁,听到窗外滴答、滴答的雨点,思绪又开始蔓延。外面下着时大时小的雨,气温忽冷忽热的,好似我的想法,也是七上八下的,没有安定的意思,总是漂浮在半空中,好累,好累;

面对每天重复的工作,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好想尽己所能带好学生跨进初中的大门,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想到自己会误人子弟,于是,没有快乐的心情,好怕,好怕;

想到自己含辛茹苦从三年级带上来的学生,到了六年级竟从三十多个剩下十几个,留下的是还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气馁过,反思过,不知是自己的无能,还是其他的原因,好烦,好烦;

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选择努力,但是有时候我有种冲动——放弃的冲动。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以前不会厌倦自己的这份工作,反而十分热爱。现在是那么的心不在焉,那么的没有心思,自己究竟想做什么连自己也不知道。以前是那么的充满信心,努力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可现在,心绪难平,提不起兴趣。

看着天真无邪的他们,想着自己的处境,我曾经是那么的努力,可付出了,虽在学生的身上得到了回报,但在领导面前,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心冷了,也淡了。

哎!虽说“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天领取谋生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可就是做不到,心血仍在往下掉。”

可我的思绪就是难静……

忘记昨天

以往包含了多少昨天?昨天又有哪些形形**的人走过,又有哪些悲欢离合发生过?面对未知的明天,又何必为自己匆匆逝去的昨天牵肠挂肚?干脆,不去想昨天。也许有人会为昨天地伤痛而耿耕于怀,但昨天是,明天也许是喜;昨天是苦明天也许是甜,昨天是离,明天也许是合……昨天不带表今天,更不带表明天。让昨天的伤痛如铁链一般死死裹住自己而不能自由,让昨天的悲伤如深渊一般深深困住自己,而不能见天日,让昨天的分离如冰山一般封主自己的心灵而不呼吸……这些是相当愚蠢,相当糊涂的做法,它挡住了你的去路,遮住了你的天空,厄杀了你的自由与愿望!别在做白痴了忘记这一切,挣脱这铁链,爬出深渊,融化这山吧!昨天以无声无息的消失了你又何必苦苦抓住不放手,又何必苦苦寻觅它的踪迹,又何苦去处处打听它的下落……让我们共同忘记昨天,不想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吧!

终将把你遗忘在旧时光里

又是一场雨

淅淅沥沥

只是,谁还记得

那时的你

在旧时光里

没了痕迹

今夜的雨

带着回忆

落在潮湿的心底

漫过

原本属于你的空地

没了你的位置

时间伊始

告别的总是过去

终将

把你遗忘在旧时光里

篇2:汉江临眺赏析-汉江临眺 王维

汉江临眺赏析-汉江临眺 王维

汉江临眺赏析,本诗借赏汉江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寄予了作者对山水的喜乐之情。

导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以汉江为写景对象。其原文如下: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中心:

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

翻译: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简析: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字词解释:

⑴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天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⑵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三湘: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总称三湘;一说是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⑶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这里指江西九江。

⑷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浦:水边。动:震动。

⑸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⑹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一说是作者以山简自喻。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经襄阳。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赏析:

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势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这首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后世评价:

1,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此诗颔联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汉江临眺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篇3:元稹《渡汉江》赏析

元稹《渡汉江》赏析

《渡汉江》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去年春,奉使东川,经嶓冢山下。

嶓冢去年导漾水,襄阳今日渡江濆。

山遥远树才成点,浦静沉碑欲辨文。

万里朝宗诚可羡,百川流入渺难分。

鲵鲸归穴东溟溢,又作波涛随伍员。

【鉴赏】

此诗极写汉江西来奔流到海的`浩荡气势。首联写汉江的源远流长,开头用《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意。同时作者说明自己一年来的行踪正是顺 汉江而下。江濆,即江岸。颔联写江上所见,远树成点,近碑辨文,由远及近,富于层次感。颈联写汉江归海的气势,一个“渺”字,形象地表现出汉江东流浩瀚辽阔的壮观场面。尾联运用鲸鲵的比喻与伍子胥的典故进一步表现汉江波涛汹涌、浩荡不止的气势。

篇4:《渡汉江》翻译赏析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渡汉江》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渡汉江》鉴赏

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了这首诗。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诗的语言,极为浅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疑惑。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要解开这一疑团,必须重视诗的前两句,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近乡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巳“情怯”。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使诗人的思虑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惧:亲人们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间的阻隔,时间的推移,使这种不安和疑惧,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渡过汉水,离乡日近,但心中的恐惧也越来越沉重,因为不祥的猜测,有可能即将被证实。“不敢问”,不是“不想问”,诗人也想能尽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过,假如能听到好消息,固然会无限欣喜,但万一相反呢?那么,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岂不将被这无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与其如此,不如听任这模糊不明再持续下去,因为毕竟还存在着一切皆好的希望啊。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大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又音信不通,在《述怀》一诗中,写了这样几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惭绝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当然,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不会人人都有;但这种特殊微妙的心理状态。却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实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实只是情况特殊而已。

以上这一思索,理解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对这首诗巧妙的抒情艺术,有更深刻的体会。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渡汉江》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作于公元7(宋之问神龙二年)作者途经汉水时。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公元7(神龙元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篇5:《渡汉江》翻译赏析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古诗简介

《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翻译/译文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注释

汉江:汉水。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鉴赏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篇6:春江花月夜诗文赏析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沿用陈隋乐府的旧题抒发了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和富于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全诗的诗句分为九节(九个四句)九韵。现在我们就来逐段赏析。

“春”诗以月生开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回大地,冰雪消溶,湖泽四溢,江河直下……

星光下的江口,水流奔泻,浩浩荡荡,横无涯际。海面上雾霭迷蒙,一片混沌。潮水上涌,波涛澎湃。海潮撞击着江涛,海潮也相互撞击。如同交响乐彻天轰鸣。银色浪花横飞四宇。

就在这浪翻云卷,江潮咆啸,大海痉挛的嘶声里,一个精灵跳出海面,跃上天宇。海上明月共潮生。看她:光灿灿,亮莹莹。在她的光照之下,宇宙揭开面纱,大地露出容颜,回首西望,江波粼粼,光接天外。环宇都是银色的波光在颤动。这是何等壮美的景象呀!在我们的头脑中幻出:管弦齐奏,编钟和鸣。春江潮水,花林汀草,都为这海之子翩翩起舞了。

正当我们随着诗人的畅想,放眼大江,神驰四野时,镜头一转:

“江流蜿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悠悠的月光,洒一天霜色。江曲林深,花影迷离。如霰的银辉,静静地,缓缓地,沉降着,飘摇着……空里流霜是那样幽美而邈远、深邃而空灵。江流蜿转,激发乐曲的幻觉:萨克斯管也在小提琴的伴奏下,以它朦胧的音色低回婉转起来。

白沙不见,霜色空蒙,轻盈飘逸,引我们的视线延伸远方,此时,景展境开,极目天际。双簧管高音叠起,直指湛蓝色的星空。那孤绝的月轮,令我们放怀遐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一色,尘绝如洗,孤月轮空,魄动神移。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从眼前的景色想到永恒的宇宙,从有限的人生想到无涯的荒古。在广阔无语的'大自然面前,诗人问月而自思,杼发着自己的思绪,仿佛江天月夜也能把这种思绪升华起来,充满时空。深遂而隽永。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的物是人非的情愫,在面对自然,临江望月时,便产生一种困惑。这困惑不是来自于哲理的探询,而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述怀。视明月为伊人。伊人啊!代代的生者尽望你不衰的容颜,看大江东去,流水不息。而你,这孤绝的月轮,为谁?投下你永恒的倦恋?这困惑是情感上的诉求,――天人相思。这是承载着人生的苦闷,得不到慰藉的诗人,发出的“天问”。

至此,我们发现了“春江花月夜”的结构主线和主题。诗里,春、江、花、月、夜,这五个要素是以月为中心而展开描述的。全篇从月生而始,到月落而终。但月只是一个形式,一个载体,一条主线。她在天空中的运移而映照出的诸般景色,海潮、江水、花林、芳甸以及我们随后要看到的枫林、扃舟、玉户、寒砧这一切,都为了牵引出人的“情”,相思之情。这才是诗的内涵。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悠悠,青枫瑟瑟,江水滔滔。在月色如霜的轻寒里,诗人的情思迷幻般游走着,漂浮着,冉冉上升。俯瞰长江,悬想万里:忽尔江上游子,忽尔楼台伊人,一种相思,两地离恨。往复点引,回荡情深。

我们可以想象:月夜里,大江上,一叶小舟,顺流而下,船夫摇着橹,游子端坐船头,手把竹管。在清风里,在碧波上,洞箫的乐音缓缓地流淌。千里之外,同一个月亮之下,临江的小楼:栏杆九曲,垂手如玉……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这是身在异地的恋人,举头瞩望,惟一共有的东西。月影徘徊,情思难耐。那如水的光华,照着舟中的游子,也照着凭栏的玉人。霜色洒满亭楼,离愁无尽无休。这恼人的月色哟!帘卷不去,砧拂还来。剪不断理还乱,缠绵的柔丝,缱绻的情怀。

篇7:春江花月夜诗文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

篇8:汪国真经典诗文赏析

个人背景:

汪国真曾于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起,开始在业余时间专注诗歌创作,打油诗《学校一天》还被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专栏撰稿人。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主要作品:

《热爱生命》、《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假如你不够快乐》、《跨越自己》、《挡不住的青春》、《只要明天还在》、《山高路远》、《旅程》、《走向远方》等。

汪国真诗集主要作品全文赏析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何必要细细的盘算

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

如果能够大方

何必显得猥琐

如果能够潇洒

何必选择寂寞

获得是一种满足

给予是一种快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与其诅咒 不如坚忍

在坚忍中积蓄力量

默默耕耘

诅咒 无济于事

只能让原来的光芒黯淡

在变得黯淡的光芒中

沦丧的更有 大树的精神

飘来的是云

飘去的也是云

既然今天

没人识得星星一颗

那么明日

何妨做 皓月一轮

《假如你不够快乐》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跨越自己》

我们可以欺骗别人

却无法欺骗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挡不住的青春》

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惆怅,

想起往往令人断肠,

我不知道我的追求在何方,

问风问雨问大地,

却没有点回想。

岁月无声的流淌,

可是有谁愿意总是迷惘?

我要飞翔,

那么有没有人为我鼓掌?

我用生命和热血铺路,

没有一个季节能把青春阻挡!

《只要明天还在》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不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喊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

晚来风急地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走向远方》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

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

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

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

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

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我们学着对待流言。

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

“猝然临死而不惊,无故加这而不怒”,

这便是我们的大勇,我们的修养。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

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从少年到青年,

从青年到老年,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篇9:兰亭集序诗文赏析

兰亭集序诗文赏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3]》。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3]》。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分享到: 0

诗文赏析

韩愈《春雪》诗文赏析

《山行》诗文的赏析

诗文赏析:山庭春日诗

钱塘湖春行诗文赏析

保护汉江作文

汉江情作文

汉江作文300字

诗文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文赏析

汉江的诗文赏析(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汉江的诗文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