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工,臣工诗经,臣工的意思,臣工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苦河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臣工,臣工诗经,臣工的意思,臣工赏析(共含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苦河图”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臣工,臣工诗经,臣工的意思,臣工赏析

篇1:诗经《臣工》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

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译文

喂,喂,群臣百官,

你们勤谨地从事公务。

王赐给你们成法,

你们要商量研究调度。

喂,喂,田官,

正是暮春时节,

还有什么事要筹画?

该考虑怎样整治新田畲田了。

啊,多茂盛的麦子,

看来将要获得好收成。

光明伟大的上帝,

终于赐给丰年。

命令我的农人们,

收藏好你们的锹和锄,

我要去视察开镰收割。

注释

⑴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臣工:群臣百官。

⑵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在公:为公家工作。

⑶厘:通“赉(lài)”,赐。成:指成法。

⑷咨:询问、商量。茹:调度。

⑸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不取。

⑹莫(mù):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

⑺又:有。求:需求。

⑻新畲(yú):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

⑼於(wū):叹词,相当于“啊”。皇:美盛。来牟:麦子。

⑽厥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诗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⑾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

⑿迄用:终于。康年:丰年。

⒀众人:庶民们,指农人。

⒁庤(zhì):储备。钱(jiǎn):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鎛(bó):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

⒂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铚艾(zhì yì):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篇2:诗经:臣工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王厘尔成,来咨来茹。

嗟嗟保介,维莫之春,

亦又何求?如何新畲?

于皇来牟,将受厥明。

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命我众人:

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注释:

1、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臣工:群臣百官。

2、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在公:为公家工作。

3、厘:通“赉”,赐。成:指成法。

4、咨:询问、商量。茹:调度。

5、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不取。

6、莫: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

7、又:有。求:需求。

8、新畲: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

9、於:叹词,相当于“啊”。皇:美盛。来牟:麦子。

10、厥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11、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

12、迄用:终于。康年:丰年。

13、众人:庶民们,指农人。

14、庤:储备。钱: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鎛: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

15、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铚艾: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译文:

喂,喂,群臣百官,

你们勤谨地从事公务。

王赐给你们成法,

你们要商量研究调度。

喂,喂,田官,

正是暮春时节,

还有什么事要筹画

该考虑怎样整治新田畲田了。

啊,多茂盛的麦子,

看来将要获得好收成。

光明伟大的上帝,

终于赐给丰年。

命令我的农人们,

收藏好你们的锹和锄,

我要去视察开镰收割。

赏析:

《周颂》是宗庙祭祀乐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其中有十篇编为一卷,以这篇《臣工》为首,标明为《臣工之什》。这一篇和另几篇是农事诗(或与农副业生产有关的诗)。

这篇诗传说是周成王时代的作品。从诗的文本来看,确是周王的口气。全诗十五句,前四句训勉群臣勤谨工作,研究调度执行已经颁赐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成法。下四句是训示农官(保介):暮春时节,麦子快熟了,要赶紧筹划如何在麦收后整治各类田地。再接下四句是称赞今年麦子茂盛,能获得丰收,感谢上帝赐给丰年。最后三句说:命令我的农人们准备麦收,我要去视察收割。全诗脉络清楚,诗义很明白,确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

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周族是一个农业民族,依靠在当时处于先进地位的农业而兴国,建立王朝之后,进一步采取解放生产力和推广农业技术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之作为基本国策。周朝制度,周王直接拥有大片土地,由农奴耕种,称为“藉田”。每年春季,周王率群臣百官亲耕藉田,举行所谓“藉田礼”,表示以身作则。“藉田礼”中也祈祷神明,演唱乐歌。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此诗究竟产生在怎样的具体环境,历来解说就很不一致了。有人说是“藉田礼”之歌,驳者以为诗中所指暮春麦熟,不是“藉田礼”举行的春耕时节;有人说是“庙祭”之歌,驳者以为诗中并无祭事;有人说是庙祭后周王对助祭诸侯说的话,驳者以为诗中明明是对臣工的训勉。诸家成篇累牍的解说,颇多分歧,但是,这并不影响读者对此诗基本内容的理解。所以,有的学者如今只说这是“赞颂周王省耕、劳群臣、祈丰年的乐歌”(袁梅《诗经译注》)。具体细节,留待历史考据学家研究。

此诗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编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噫嘻》首句即直称“噫嘻成王”;因为这一篇用成王的口气,作为成王的.训示,所以放在前面,它们都是歌颂成王的。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此诗和其他几篇农事诗都被编入《周颂》。从此诗的形式来看,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韵,与《周颂》其他作品相类,确是宗庙乐歌。

又:此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兹仍以《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更为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终觉迂曲求深,未若释为“农官”更合情合理。当然古代官制官名时有变化,对这些细节问题,不妨求大同,存小异。

篇3:诗经·颂——《臣工》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王釐尔成,来咨来茄。

嗟嗟保介,维莫之春。

亦又何求,如何新畬。

於皇来牟,将受厥明。

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注释】:周公成王庙祭后,诫诸侯农官即时治田以备丰收。

《颂》主要是朝廷举行宗庙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有的还要伴舞蹈,所以有人解释“颂”就是“容”字,表示舞蹈的样子。它的思想内容多歌功颂德,所以又人解释“颂”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颂”有四篇,其中《周颂》三十一篇,产生在西周时代的首都镐京,今河南商邱且南,《鲁颂》四篇,是春秋时期的作品,产生在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

臣工:诸臣官。一说管田的官。

王:往。釐:禧之假借。告吉。

成:谷熟为成。咨:谋。茹:度。

保介:保护田界之人。农官。

又:有。皇:美。

明:成,熟。

庤(音至):储备。

钱(音剪):农具名。类似铁铲。

镈(音博):锄田去草的农具。

铚(音至):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

艾:一种镰刀。

【赏析】:

《臣工》记述天子带领百官耕种藉田,举行祭祀乞求丰年,并告诫百官勤于公事,重视农业生产。

篇4:臣工原文及赏析

臣工原文及赏析

原文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译文

群臣百官听我说,应当谨慎做公务。君王赐与你成法,需要研究再调度。农官你们也听令,正是暮春的节令,有何要求说来听,新田旧田如何种。今年麦子长势好,秋天将有好收成。光明无比的上天,赐我丰收好年景。下令那些农夫们:备好锄铲等农具,同看收割的情景!

注释

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臣工:群臣百官。

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在公:为公家工作。

厘:通“赉(lài)”,赐。成:指成法。

咨:询问、商量。茹:调度。

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

莫(mù):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

又:有。求:需求。

新畲(yú):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

於(wū):叹词,相当于“啊”。皇:美盛。来牟:麦子。

厥(jué)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诗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

迄用:终于。康年:丰年。

众人:庶民们,指农人。

庤(zhì):储备。钱(jiǎn):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鎛(bó):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

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铚(zhì)艾(yì):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赏析

《周颂》是宗庙祭祀乐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其中有十篇编为一卷,以这篇《臣工》为首,标明为《臣工之什》。这一篇和另几篇是农事诗(或与农副业生产有关的诗)。

这篇诗传说是周成王时代的作品。从诗的文本来看,确是周王的口气。全诗十五句,前四句训勉群臣勤谨工作,研究调度执行已经颁赐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成法。下四句是训示农官(保介):暮春时节,麦子快熟了,要赶紧筹划如何在麦收后整治各类田地。再接下四句是称赞今年麦子茂盛,能获得丰收,感谢上帝赐给丰年。最后三句说:命令我的农人们准备麦收,我要去视察收割。全诗脉络清楚,诗义很明白,确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

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周族是一个农业民族,依靠在当时处于先进地位的农业而兴国,建立王朝之后,进一步采取解放生产力和推广农业技术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之作为基本国策。周朝制度,周王直接拥有大片土地,由农奴耕种,称为“藉田”。每年春季,周王率群臣百官亲耕藉田,举行所谓“藉田礼”,表示以身作则。“藉田礼”中也祈祷神明,演唱乐歌。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此诗究竟产生在怎样的具体环境,历来解说就很不一致了。有人说是“藉田礼”之歌,驳者以为诗中所指暮春麦熟,不是“藉田礼”举行的春耕时节;有人说是“庙祭”之歌,驳者以为诗中并无祭事;有人说是庙祭后周王对助祭诸侯说的话,驳者以为诗中明明是对臣工的训勉。诸家成篇累牍的解说,颇多分歧,但是,这并不影响读者对此诗基本内容的理解。所以,有的学者如今只说这是“赞颂周王省耕、劳群臣、祈丰年的乐歌”(袁梅《诗经译注》)。具体细节,留待历史考据学家研究。

此诗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编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噫嘻》首句即直称“噫嘻成王”;因为这一篇用成王的.口气,作为成王的训示,所以放在前面,它们都是歌颂成王的。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此诗和其他几篇农事诗都被编入《周颂》。从此诗的形式来看,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韵,与《周颂》其他作品相类,确是宗庙乐歌。

又:此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兹仍以《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更为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终觉迂曲求深,未若释为“农官”更合情合理。当然古代官制官名时有变化,对这些细节问题,不妨求大同,存小异。

篇5:臣工,臣工诗经,臣工的意思,臣工赏析

臣工,臣工诗经,臣工的意思,臣工赏析 -诗词大全

臣工

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王尔成,来咨来茄。

嗟嗟保介,维莫之春。

亦又何求,如何新。

於皇来牟,将受厥明。

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命我众人,枘饲D,奄观艾。

篇6:诗经颂臣工注释

诗经颂臣工注释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釐尔成,来咨来茄。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注释】:周公成王庙祭后,诫诸侯农官即时治田以备丰收。《颂》主要是朝廷举行宗庙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有的还要伴舞蹈,所以有人解释“颂”就是“容”字,表示舞蹈的样子。它的思想内容多歌功颂德,所以又人解释“颂”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颂”有四篇,其中《周颂》三十一篇,产生在西周时代的首都镐京,今河南商邱且南,《鲁颂》四篇,是春秋时期的`作品,产生在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

臣工:诸臣官。一说管田的官。王:往。釐:禧之假借。告吉。成:谷熟为成。咨:谋。茹:度。 保介:保护田界之人。农官。 又:有。皇:美。 明:成,熟。庤(音至):储备。 钱(音剪):农具名。类似铁铲。 镈(音博):锄田去草的农具。铚(音至):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 艾:一种镰刀。

【赏析】:《臣工》记述天子带领百官耕种藉田,举行祭祀乞求丰年,并告诫百官勤于公事,重视农业生产。

篇7:周颂·臣工

先秦 佚名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译文

群臣百官听我说,应当谨慎做公务。君王赐与你成法,需要研究再调度。农官你们也听令,正是暮春的节令,有何要求说来听,新田旧田如何种。今年麦子长势好,秋天将有好收成。光明无比的上帝,赐我丰收好年景。下令那些农夫们:备好锄铲等农具,同看收割的情景!

注释

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臣工:群臣百官。

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在公:为公家工作。

厘:通“赉(lài)”,赐。成:指成法。

咨:询问、商量。茹:调度。

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

莫(mù):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

又:有。求:需求。

新畲(yú):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

於(wū):叹词,相当于“啊”。皇:美盛。来牟:麦子。

厥(jué)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诗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

迄用:终于。康年:丰年。

众人:庶民们,指农人。

庤(zhì):储备。钱(jiǎn):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鎛(bó):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

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铚(zhì)艾(yì):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鉴赏

这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此诗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编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周颂·噫嘻》首句即直称“噫嘻成王”;因为这一篇用成王的口气,作为成王的训示,所以放在前面,它们都是歌颂成王的。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此诗和其他几篇农事诗都被编入《周颂》。从此诗的形式来看,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韵,与《周颂》其他作品相类,确是宗庙乐歌。

这首短诗分三层,即周王给臣工们讲话,分三类对象。一是对群臣百官:辛苦了,赐你成法,请来受教。二是对分管农业的官吏们:时令已是晚春,小麦即将成熟,今年又是丰收年啊!这其实是在表彰他们的`劝农之功。三是对农夫们:准备收获吧!欢快之情跃然纸上。

此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亦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或释为“农官”已合情合理。

创作背景

《周颂》是宗庙祭祀乐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其中有十篇编为一卷,以这篇《臣工》为首,标明为《臣工之什》。这一篇和另几篇是农事诗(或与农副业生产有关的诗)。这篇诗传说是周成王时代的作品。从诗的文本来看,确是周王的口气。

篇8:臣工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周颂·臣工

[先秦]佚名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群臣百官听我说,应当谨慎做公务。君王赐与你成法,需要研究再调度。农官你们也听令,正是暮春的节令,有何要求说来听,新田旧田如何种。今年麦子长势好,秋天将有好收成。光明无比的上帝,赐我丰收好年景。下令那些农夫们:备好锄铲等农具,同看收割的情景!

注释

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臣工:群臣百官。

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在公:为公家工作。

厘:通“赉(lài)”,赐。成:指成法。

咨:询问、商量。茹:调度。

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

莫(mù):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

又:有。求:需求。

新畲(yú):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

于(wū):叹词,相当于“啊”。皇:美盛。来牟:麦子。

厥(jué)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诗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

迄用:终于。康年:丰年。

众人:庶民们,指农人。

庤(zhì):储备。钱(jiǎn):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镈(bó):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

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铚(zhì)艾(yì):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赏析:

这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立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立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立业生产,以立业为立国之本。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立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立业的重视。

此诗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编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周颂·噫嘻》首句即直称“噫嘻成王”;因为这一篇用成王的口气,作为成王的训示,所以放在前面,它们都是歌颂成王的。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立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立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此诗和其他几篇立事诗都被编入《周颂》。从此诗的形式来看,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韵,与《周颂》其他作品相类,确是宗庙乐歌。

这首短诗分三层,即周王给臣工们讲话,分三类对象。一是对群臣百官:辛苦了,赐你成法,请来受教。二是对分管立业的官吏们:时令已是晚春,小麦即将成熟,今年又是丰收年啊!这其实是在表彰他们的劝立之功。三是对立夫们:准备收获吧!欢快之情跃然纸上。

此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亦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或释为“立官”已合情合理。

篇9:周颂·臣工原文及赏析

周颂·臣工原文及赏析

原文: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译文

群臣百官听我说,应当谨慎做公务。君王赐与你成法,需要研究再调度。农官你们也听令,正是暮春的节令,有何要求说来听,新田旧田如何种。今年麦子长势好,秋天将有好收成。光明无比的上帝,赐我丰收好年景。下令那些农夫们:备好锄铲等农具,同看收割的情景!

注释

⑴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臣工:群臣百官。

⑵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在公:为公家工作。

⑶厘:通“赉(lài)”,赐。成:指成法。

⑷咨:询问、商量。茹:调度。

⑸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

⑹莫(mù):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

⑺又:有。求:需求。

⑻新畲(yú):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

⑼於(wū):叹词,相当于“啊”。皇:美盛。来牟:麦子。

⑽厥(jué)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诗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⑾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

⑿迄用:终于。康年:丰年。

⒀众人:庶民们,指农人。

⒁庤(zhì):储备。钱(jiǎn):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鎛(bó):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

⒂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铚(zhì)艾(yì):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鉴赏

这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此诗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编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周颂·噫嘻》首句即直称“噫嘻成王”;因为这一篇用成王的口气,作为成王的'训示,所以放在前面,它们都是歌颂成王的。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此诗和其他几篇农事诗都被编入《周颂》。从此诗的形式来看,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韵,与《周颂》其他作品相类,确是宗庙乐歌。

这首短诗分三层,即周王给臣工们讲话,分三类对象。一是对群臣百官:辛苦了,赐你成法,请来受教。二是对分管农业的官吏们:时令已是晚春,小麦即将成熟,今年又是丰收年啊!这其实是在表彰他们的劝农之功。三是对农夫们:准备收获吧!欢快之情跃然纸上。

此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亦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或释为“农官”已合情合理。

篇10:诗经·周颂·臣工之什·臣工

诗经·周颂·臣工之什·臣工

原文: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

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译文:

喂,喂,群臣百官,

你们勤谨地从事公务。

王赐给你们成法,

你们要商量研究调度。

喂,喂,田官,

正是暮春时节,

还有什么事要筹画?

该考虑怎样整治新田畲田了。

啊,多茂盛的麦子,

看来将要获得好收成。

光明伟大的上帝,

终于赐给丰年。

命令我的农人们,

收藏好你们的锹和锄,

我要去视察开镰收割。

注释:

⑴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臣工:群臣百官。

⑵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在公:为公家工作。

⑶厘:通“赉(lài)”,赐。成:指成法。

⑷咨:询问、商量。茹:调度。

⑸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不取。

⑹莫(mù):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

⑺又:有。求:需求。

⑻新畲(yú):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

⑼於(wū):叹词,相当于“啊”。皇:美盛。来牟:麦子。

⑽厥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诗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⑾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

⑿迄用:终于。康年:丰年。

⒀众人:庶民们,指农人。

⒁庤(zhì):储备。钱(jiǎn):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鎛(bó):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

⒂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铚艾(zhì yì):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鉴赏:

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周族是一个农业民族,依靠在当时处于先进地位的农业而兴国,建立王朝之后,进一步采取解放生产力和推广农业技术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之作为基本国策。周朝制度,周王直接拥有大片土地,由农奴耕种,称为“藉田”。每年春季,周王率群臣百官亲耕藉田,举行所谓“藉田礼”,表示以身作则。“藉田礼”中也祈祷神明,演唱乐歌。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诗经·周颂·臣工之什·有客

叶臣简介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汪宗臣,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王维工

六桥行,六桥行周端臣,六桥行的意思,六桥行赏析

暑假工辞职信

厂工辞职报告

工服协议书

暑假作文_暑假工

寒假工求职信

臣工,臣工诗经,臣工的意思,臣工赏析(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臣工,臣工诗经,臣工的意思,臣工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