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阅读解题常用技巧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杨桂花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诗歌鉴赏阅读解题常用技巧(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杨桂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中诗歌鉴赏阅读解题常用技巧

篇1: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享

一、读诗歌要有文言意识

古典诗歌用文言文写成,就需要把诗歌放到古代的语境中来分析。往往一字就是一词,并且常常一词多义,还有许多的古今异义现象,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要把它当成文言文理解。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是“布匹”的意思;《琵琶行并序》“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往往含有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空”字,它们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

“空山新雨后”(王维《山居秋暝》)的空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旷远,突出其静;“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表现徒然、白白地;“死去原知万事空”(陆游《示儿》)的空表现空虚,不包含任何东西或没有结果的;“空园白露滴”(马戴《灞上秋居》)的空表现空旷、孤寂、荒凉,突出其荒芜。

再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人把此情此景中自己的感受移于事物身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感。

二、读诗歌要懂得“诗家语”

由于格律诗受到平仄、韵律的限制,诗人在写诗时,常常采用一些倒装句式。例如: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原意应为“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原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原意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三、读诗歌要了解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我们都能够辨识,但是一些不常用,或者说是古诗中特有的修辞方式就必须了解,比如互文: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可理解为月是秦朝的,关是汉朝的;

《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也绝不是雌雄异样,否则“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无从说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如果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无法解释“举酒欲饮无管弦”和“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四、读诗歌要熟悉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它们在诗词中的寓意几乎是不变的。例如:

折柳、杨柳曲、灞桥、阳关、长亭、烟波等常常表达送别的离愁;

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浮云等常常表达羁旅的愁绪;

登高、凭栏、捣衣、寒砧、鸳鸯、鹧鸪等表达相思情怀;

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表达战乱戍边。

了解了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够十分快捷地掌握诗词的情感、主旨。

1.“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如: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起”而续。“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杜甫《登高》为例: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

4.妙“合”主旨。“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或直接揭示主旨;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五、读诗歌要了解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鉴赏古典诗歌,要联系其写作背景,从深层次准确地把握主题。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境遇。个人的境遇千差万别,但一个时代总会有这个时代的诗歌特征。

1.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北朝战乱频仍,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木兰辞》是其代表。

2.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西洲曲》是其代表。

3.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4.宋人注重议理。宋人喜欢议论,连写记叙性的文章也如此,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名曰山水游记,其实均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议理。此风侵染诗歌,因而宋人的哲理诗就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卢梅坡的《雪梅》都有这些特点。

5.南宋抒发爱国情怀。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

六、读诗歌要掌握阅读的步骤

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关注诗后的小注。试卷上所给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注释的作用更不可小视。有的是解释字词的,有的是给你说明有关背景的。这些都是解题的钥匙。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4.注意诗歌语境的“冷”和“热”。从诗歌描写景物的景色“冷”“热”中,体会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摸鱼儿》“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斜阳”“烟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彩云轻舟,衬托了使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5.调动库存,展开联想。在鉴赏诗词时一定要把你脑海中存储的有关诗词的知识、作家的生平遭际、关于某个地域事件的文史知识等都调动出来,帮助你尽快地理解作品。

人生终有许多选择。每一步都要慎重。但是一次选择不能决定一切。不要犹豫,作出选择就不要后悔。只要我们能不屈不挠地奋斗,胜利就在前方。

篇2:诗歌鉴赏快速解题技巧初探

诗歌鉴赏快速解题技巧初探

诗歌的鉴赏技巧,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分析作者、诗题;

2、辨清诗歌类别;

3、咀嚼语言、品味意境;

4、掌握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

5、合理利用诗中的隐含信息。

这些方法,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却不是百试百灵,比如说用来解答今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就未必行得通。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创新思维,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通过对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归纳综合,笔者认为,用如下几种方法来鉴赏诗歌,是行之有效的。

一、感同身受。

每一篇作品都是诗人在心灵最自由,思维最活跃,情感最放纵时写出来的,都浸润着作者的血与泪,爱与恨,悲愁与喜乐。我们在欣赏时,一定要用心品读,用心感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感知出与诗人相同的遭际、相同的心境,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略通皮毛是难以读出个中之味的。王安石有云:古人之观于天地、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鉴赏诗歌即是求思之深、感之切、心之近。纵观今年的十五篇诗歌阅读,有四篇是写思乡怀人的(全国卷二、全国卷三、湖北卷、浙江卷),有两篇写昔盛今衰的(全国卷四、上海卷),还有两篇是写音乐欣赏的(天津卷、湖南卷),这些内容,我们的中学生并不陌生,虽然他们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也有相近的或相通的体验,做题时,就应该从大脑的储存库里把它们调出来。如全国卷二: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第一问不难回答,这个“寻常”的细节是“又开封”,第二问紧承第一问而来,要回答好它需动点脑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我们写信的机会少了但类似的情景还是遇到过的,如和亲人朋友打电话,打完了,意犹未尽,又拔通再打;送亲人朋友远行,已说过千言万语了,车轮启动时记起还有一句紧要的未说,忙赶上前去说给他(她)听。为何生活中一再的出现“又开封”的事呢?是因为我们有着难分难舍、割裂不断的情!回到原诗,即是诗人见秋风又起,思乡情切,在信中片言难述万一,故行人临发时又开封补上。

二、运用想象。

想象只要合理,不妨大胆,再大胆些,这符合诗歌自身的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必由之路。通过想象,补出诗人未尽之言,未明之景,未完之意,未诉之情。如全国卷一《木兰花》的第二第三问(原诗略):

对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对“闹”字的用法,一般同学都认为写得好,写出了杏花的热烈绽放,写出了春意盎然。但这还不够,还不能拿到满分,要拿到满分,就必须运用想象:杏花怒放,一片嫣红,引得蜂忙蝶舞,春鸟在枝头跳跃欢唱。这才符合春天的景象,这才显得“热闹”,这才是真正的春意盎然。

再如湖南卷: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道题目已对前三句分别作了赏析,要求按照前面的方式赏析第四句。音乐欣赏,本就需要想象,而第四句的赏析更是非想象不可:桃林丛中,桃花盛开,一佳人端坐其中,凝神吹笙。花烂漫绽放,人面如花,而笙声也如这花般明丽、欢快。能想象出这些,这道题目也就做好了一半。

三、迁移所学知识。

自初中以来,我们的学生所学的诗歌不算少了,对诗歌的了解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同为诗歌,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要题材相同,内容相同,未必不会有相同的写作技巧,相同的情感表露以及相同的意境氛围。我们就能从课本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诗句,用所学知识去解题。如天津卷: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云暮,秋云暗几重。

问: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云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说到音乐欣赏,我们所学的诗歌中就有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不妨以《琵琶行》来与之印证。“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琵琶行》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和它相似。“不觉碧云暮,桃云暗几重”,《琵琶行》又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之基本相同。课文中这两句的意思我们是比较熟识的,前句突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后句一是说明时间过得快,二是情景交融,从描写月的澄静、空明来表现诗人受到琴声的洗礼后内心的纯净,从侧面烘托琵琶女琴艺超凡出众。把这些用来解题,可以说不差分毫。

再如上海卷《赤壁》(原诗略),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其最后一题即是对末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就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对课文熟悉的同学,这道题很容易做,因为书本上有《越中览古》的“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惟有鹧鸪飞”,《扬州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以及《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等和它的写法完全一致,都是拿昔日的繁华、强盛与今日的萧条、荒凉作对比,以抒发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

四、重点关注尾句。

一般诗歌在结构上是前面写景叙事,尾句则画龙点睛地抒情言志。这一点在今年的十五篇诗歌中表现很明显,如全国卷三《鹧鸪天》、上海卷《赤壁》、湖北卷的《次北固山下》、广东卷的《江汉》都如此。这里以广东卷的《江汉》为例: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人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如果单看前面,很容易误以为又是一篇思乡怀人诗,因为诗句中有“归客”、“片云”、“孤月”等词,但作者本意并非如此,其重心应落在最后一句上。“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成语中有“老马识途”,曹操《龟虽寿》诗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都言“生姜老而辣”、“廉颇虽老尚能饭”之意,再结合前两句中的“心犹壮”、“病欲苏”,可知尾句或是全诗之意是言“不老之志”,抒“难酬之情”。主旨抓住了,再回过头来做前面的鉴赏语言、形象、意境等题,就容易多了,至少不会偏题。

以上的几点浅见只是就题而论,难免挂一漏万,但我不揣浅陋,旨在抛砖引玉,让大方之家拿出自己更好的创见。

辽宁:语文新课程怎么学:一中名师全方位解读

今年秋天入学的高中新生,将开始使用新的语文课本,描写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出现在新课本中。

从今年秋季开始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最受关注的就是新课程如何设置。昨日,记者采访了鞍山一中教务科科长、语文特级教师张玉馥,请她为即将入学的新生们,提前解读新的高中语文课本。

变化1 新课本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此次的新课本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合作编写,同时邀请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教研员参与编写工作。是6月第一次在辽宁印刷的版本。新课本的封皮也较原先的课本封皮有了冲击力。

本次课程改革中,各个科目都采用了模块式。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语文教材。此次的课程改革,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共5册,要求在不到一个半学期内完成,其他时间都由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修。

其中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以让学生自主安排。

其中,“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阅读的课文和原来的课本要求一样,主要以名家名篇为主。但新课本更增加了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使课本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现代气息。

变化2 强调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沟通

鞍山一中的教务科科长、语文特级教师张玉馥说,这套教科书较以往的'课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套书每册由4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不同: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位和鉴赏,有的则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则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品味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不只做到识记,更强调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体会深层次的东西。 高中化学

这次课改要求,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课方式,提倡老师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可以质疑、组与组之间也可以质疑,讨论后使学生形成立体交叉式思维,这样学生能更好的得到锻炼。

变化3 选修部分锻炼学生各种能力

张玉馥说,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增加了选修内容。这就要求学生有调查参与的过程。比如写一个关于环境方面的论文,从取材、构思、找相关部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是在以往的课本中很难体现的。新课程的改革,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强调的是学生的能力大于知识。通过听、说、读、写、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变化4 新课本减少了文言文的内容

张玉馥说,从内容上看,语文的改革减少了文言文的部分,由原来的两个单元减少到了一个单元。全套书还设置了5次“口语交际”。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册还安排了2部“名著导读”,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变化5 增加了关于新闻采访的内容

语文课程中,现代文大部分更换新篇章,《飞向太空的航程》描写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也出现在课本上,使得文章更具有时代感。鞍山采用的新课本中,第一单元还是以阅读鉴赏诗歌为主,其中外国短诗部分全部更换了内容。新课本将文言文的部分提前到第二单元。除此之外,新课本中还增加了新闻采写能力的培养,以第四单元整个单元来学习新闻的采写方式。

篇3: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篇4: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

题眼型诗歌鉴赏题,不同于炼字型诗歌鉴赏题,也不同于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题眼指的是标题中的关键字或关键词,而不是出现在诗句中的关键字或关键词。

其提问方式为: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统摄全篇?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变式提问为:诗题为某某字,通篇虽无某某字,但句句紧扣某某字。请简要赏析。

此次德阳二诊就考到了题眼型诗歌鉴赏题,具体内容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②闭关:佛家闭门静修。有闭门谢客意。

全诗是怎样围绕题目中的归字来表现的?请简要说明。(5分)

如何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明白解题的步骤与方法。

这类题,有两种答题方式,一是逐句式,即依原句的顺序一句一句地简析之。二是特点式。这个点,就是回答问题的方面或角度,多指表现手法的方方面面。具体:(1)先指出方面或角度。(2)结合诗句简析。

德阳二诊题眼型诗歌鉴赏题,宜采用逐句式,具体解答如下:

本诗围绕归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描写河川环绕着绵延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表现其归隐的安详闲适的心境。颔联写水和鸟有情,表现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坚决态度;颈联继续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尾联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与行为,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

诗歌鉴赏题重点是抓住题眼,其解题思路与方法,与炼字型诗歌鉴赏题、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有所不同。

炼字型诗歌鉴赏题要求我们品味的,是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其答题的步骤分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而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所不同的是侧重领会某字词在结构和主旨上所起的作用,具体答题步骤为: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篇5: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指导

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指导

诗歌的鉴赏技巧,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分析作者、诗题;

2、辨清诗歌类别;

3、咀嚼语言、品味意境;

4、掌握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

5、合理利用诗中的隐含信息。

这些方法,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百试百灵,比如说用来解答今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就未必行得通。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创新思维,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通过对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归纳综合,笔者认为,用如下几种方法来鉴赏诗歌,是行之有效的。

一、感同身受。

每一篇作品都是诗人在心灵最自由,思维最活跃,情感最放纵时写出来的,都浸润着作者的血与泪,爱与恨,悲愁与喜乐。我们在欣赏时,一定要用心品读,用心感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感知出与诗人相同的遭际、相同的心境,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略通皮毛是难以读出个中之味的。王安石有云:古人之观于天地、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鉴赏诗歌即是求思之深、感之切、心之近。纵观今年的十五篇诗歌阅读,有四篇是写思乡怀人的(全国卷二、全国卷三、湖北卷、浙江卷),有两篇写昔盛今衰的(全国卷四、上海卷),还有两篇是写音乐欣赏的(天津卷、湖南卷),这些内容,我们的中学生并不陌生,虽然他们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也有相近的或相通的体验,做题时,就应该从大脑的储存库里把它们调出来。如全国卷二: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第一问不难回答,这个“寻常”的细节是“又开封”,第二问紧承第一问而来,要回答好它需动点脑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我们写信的机会少了但类似的情景还是遇到过的,如和亲人朋友打电话,打完了,意犹未尽,又拔通再打;送亲人朋友远行,已说过千言万语了,车轮启动时记起还有一句紧要的未说,忙赶上前去说给他(她)听。为何生活中一再的出现“又开封”的事呢?是因为我们有着难分难舍、割裂不断的情!回到原诗,即是诗人见秋风又起,思乡情切,在信中片言难述万一,故行人临发时又开封补上。

二、运用想象。

想象只要合理,不妨大胆,再大胆些,这符合诗歌自身的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必由之路。通过想象,补出诗人未尽之言,未明之景,未完之意,未诉之情。如全国卷一《木兰花》的第二第三问(原诗略):

对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对“闹”字的用法,一般同学都认为写得好,写出了杏花的热烈绽放,写出了春意盎然。但这还不够,还不能拿到满分,要拿到满分,就必须运用想象:杏花怒放,一片嫣红,引得蜂忙蝶舞,春鸟在枝头跳跃欢唱。这才符合春天的景象,这才显得“热闹”,这才是真正的春意盎然。

再如湖南卷: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道题目已对前三句分别作了赏析,要求按照前面的方式赏析第四句。音乐欣赏,本就需要想象,而第四句的赏析更是非想象不可:桃林丛中,桃花盛开,一佳人端坐其中,凝神吹笙。花烂漫绽放,人面如花,而笙声也如这花般明丽、欢快。能想象出这些,这道题目也就做好了一半。

三、迁移所学知识。

自初中以来,我们的学生所学的'诗歌不算少了,对诗歌的了解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同为诗歌,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要题材相同,内容相同,未必不会有相同的写作技巧,相同的情感表露以及相同的意境氛围。我们就能从课本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诗句,用所学知识去解题。如天津卷: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云暮,秋云暗几重。

问: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云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说到音乐欣赏,我们所学的诗歌中就有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不妨以《琵琶行》来与之印证。“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琵琶行》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和它相似。“不觉碧云暮,桃云暗几重”,《琵琶行》又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之基本相同。课文中这两句的意思我们是比较熟识的,前句突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后句一是说明时间过得快,二是情景交融,从描写月的澄静、空明来表现诗人受到琴声的洗礼后内心的纯净,从侧面烘托琵琶女琴艺超凡出众。把这些用来解题,可以说不差分毫。

再如上海卷《赤壁》(原诗略),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其最后一题即是对末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就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对课文熟悉的同学,这道题很容易做,因为书本上有《越中览古》的“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惟有鹧鸪飞”,《扬州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以及《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等和它的写法完全一致,都是拿昔日的繁华、强盛与今日的萧条、荒凉作对比,以抒发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

四、重点关注尾句。

一般诗歌在结构上是前面写景叙事,尾句则画龙点睛地抒情言志。这一点在今年的十五篇诗歌中表现很明显,如全国卷三《鹧鸪天》、上海卷《赤壁》、湖北卷的《次北固山下》、广东卷的《江汉》都如此。这里以广东卷的《江汉》为例: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人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如果单看前面,很容易误以为又是一篇思乡怀人诗,因为诗句中有“归客”、“片云”、“孤月”等词,但作者本意并非如此,其重心应落在最后一句上。“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成语中有“老马识途”,曹操《龟虽寿》诗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都言“生姜老而辣”、“廉颇虽老尚能饭”之意,再结合前两句中的“心犹壮”、“病欲苏”,可知尾句或是全诗之意是言“不老之志”,抒“难酬之情”。主旨抓住了,再回过头来做前面的鉴赏语言、形象、意境等题,就容易多了,至少不会偏题。

以上的几点浅见只是就题而论,难免挂一漏万,但我不揣浅陋,旨在抛砖引玉,让大方之家拿出自己更好的创见。

篇6: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解题技巧,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如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篇7:诗歌比较阅读鉴赏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

甲文:《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文:《卜算子·咏梅》毛主席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1.请简析甲文更著风和雨句中的更著与乙文犹有花枝俏句中的'犹、俏的精妙之处。(3分)

22.简要概括甲文上阕、下阕的大意及全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3分)

23.乙文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1.更著是更遭受、又承受之意,这两个字力重千钧,极力渲染梅花处境恶劣,遭遇凄苦。犹指还之意,突出梅花在悬崖峭壁、百丈冰棱中,依然竞放、一支独秀、傲然挺拔。俏指俏丽、俊俏之意,描写梅花傲雪美丽绽放,突出它的喜悦自信、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精神。

22.上阕描写梅花遭遇风雨独自绽放。下阕赞美梅花的品格,托梅寄志。以梅花自喻,表达自己的高洁与坚贞。

23. 对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

篇8:初中诗歌鉴赏

初中诗歌鉴赏

成熟脱掉童真的外衣,

抹去纯真的思想

一种声音就这样来了

习惯了蒲公英的柔软

习惯了孤独的声音

长大

只希望

有书的伴随

只希望只希望

在安静的午后

捧着香茗

品味人生之道

15岁的花季

有花的相伴

犹如雨的声音

轻轻的拨动我心底最纯真的琴弦

一首美妙的曲子就这样

有着琴声悠扬的陪伴

被风吹的声音

淅淅沥沥

悟出少女之香

吟诵谁都不知的歌……

如果可以

微风拨动着林子

绿色被这无情的秋

——吞噬

还想着吗?

那张油画里

那两个寂寞的背影

倾听着海风的声音

高声的'呐喊

此时此刻的你

在哪里?

还记得那个声音吗?

如果可以

我们的友谊可以重新开始吗?

我愿意守侯最初的诺言

让思念变成丝带

等待你的到来……

暖暖的

阳光洒在我身上

走在落叶满地的秋

冬的声音近了

而我的脚步从没有这么迫切过

走过那条无名的小路

去寻找阳光的足迹……

只愿与太阳慢慢的变老……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范文

诗歌沁园春鉴赏

唐三彩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生活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遥远

如何鉴赏诗歌

初中诗歌鉴赏阅读解题常用技巧(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中诗歌鉴赏阅读解题常用技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