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早秋偶兴》古诗鉴赏及答案参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苦行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湖上早秋偶兴》古诗鉴赏及答案参考(共含12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苦行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湖上早秋偶兴》古诗鉴赏及答案参考

篇1:湖上早秋偶兴古诗阅读答案

湖上早秋偶兴古诗阅读答案

汪莘坐卧芙蓉花①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金风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秋斋即事

许棐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几日铜瓶②无可浸,赚他饥蝶入窗来。

【注】①芙蓉花,即荷花。②铜瓶,指花瓶。

(1)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

(2)汪诗的首句和许诗的末句,一写花一写蝶,历来被评家称道,认为其有意趣。请选择其中一句,赏析其意趣所在。(3分)

参考答案:

(1)汪诗运用芙蓉花、金风、玉露和玻璃月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物华的讴歌,对秋的赞美之情。

辛诗运用桂香、菊花、铜瓶和饥蝶等意象,渲染了秋日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烦闷无聊之情。

〔4分。两首的意象与情感各1分;每首诗能写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可得1分。〕

(2)汪诗的首句坐卧芙蓉花上头,照应题中湖上二字。诗人不说坐卧湖上或船上,而说坐卧花上,突出了满湖盛开未衰的荷花,独具用心,并为下面的描写留了余地。

〔3分。点明花上即湖上或船上,1分;突出荷花之盛,1分;表达效果或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辛诗的末句赚他饥蝶入窗来,赚有诳骗之意,瓶内虽无花,却把蝴蝶骗进来了,可见秋天萧瑟,蝴蝶已无花可采;以蝶之饥写人之饥,诗人郁闷无聊的心绪充分表现出来了。

〔3分。点明蝴蝶受骗(诗句意思),1分;体现秋天的萧瑟,1分;表现诗人的心绪,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理解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阅读理解的答题公式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篇2:《湖上》诗歌鉴赏及答案

《湖上》诗歌鉴赏及答案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注释] 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

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前两句说,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几船归:有多少船只归去。后两句说,在这风和日丽,人心舒畅时刻,有多少船只正迎着夕阳,吹箫打鼓地归去了。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答: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1分)人意好(好意好(1分)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示例: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作者介绍] 徐元杰(公元11-1245年),字仁伯,南宋上饶(今江西上饶市)人。绍定年间进士,曾知南剑州。有《楳埜集》。

[浅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游西湖时的风光。一二两句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是写湖上之景。有红花青草,还有黄莺白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三四两句,进而写春游西湖的人,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在夕阳之中,一条条画船,正载着经过一天畅游的人们归去。船上还传来了吹箫打鼓的声音。他们春游湖上的'兴致,至今还很浓哩。写春游的人,不写他们春游时的境况,独独写他们归去时的情形。这是一种巧妙的表现方法。归时兴趣还是这样的浓,那游时就更能想见了。

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湖上风光,心情该是多么舒畅;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这气氛又是多么热烈。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戎昱《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及赏析再到湖上 阅读答案石鱼湖上醉歌·并序(元结)湖上早秋 秋。 秋斋即事 诗歌阅读答案《[越调]天净沙 湖上送别 张可久》阅读答案

篇3:《晓至湖上》古诗鉴赏

《晓至湖上》古诗鉴赏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的诗意:那水中弯曲的芦苇,发出哗哗的声响;遥远的青山淡如青墨,若隐若现。这两句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意境深阔、淡雅。

出自厉鹗《晓至湖上》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注]

① 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译文】

出了城郭之时,正值破晓,天色微明。站在湖边,平静的'湖面令我心绪宁静。水面泛起了清凉的薄雾,渐渐弥漫长空。那水中弯曲的芦苇,发出哗哗的声响;遥远的青山淡如青墨,若隐若现。慢慢地我望见了那轮绚烂的朝阳初升,金色的晨曦中,只见三三两两的小舟静静地停靠在岸边。我怎能学得野鸭一般,在波光荡漾的湖面上,去追逐远方清朗的光影呢?

赏析:

这首诗情感丰富。从“人意静”、“寒雾生”等语可以看出作者喜爱幽静;“临水”、“稍见初日开”等词句则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之意;而从“安得学野凫”、“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象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同时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

篇4:《春日偶成》古诗鉴赏

云淡风轻近午天⑵,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⑷,将谓偷闲学少年。

词句注释

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作者简介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调鄂鄠县主簿。熙宁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镇宁军签判,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辑《二程遗书》。

创作背景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白话译文

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

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

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篇5:《春日偶成》古诗鉴赏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名家评价

武汉大学教授沈祥源: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如同谈心,初读觉得平淡无奇;但反复咀嚼,便能从平淡中寻出深意的诗味来。理学家所说的“心便是天”的哲理和“心气和平”的养性之道,竟然与诗的艺术境界如此合拍,实为巧夺天工之作。

篇6:古诗鉴赏: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翻译

晴天,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光粼粼,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奇妙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都是那么的适宜,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篇7:古诗鉴赏之天净沙 湖上送别

古诗鉴赏之天净沙 湖上送别

[越调]天净沙 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答:

(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9、【答案】(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起程。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充满惜别之苦。

【答案】(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篇8:齐安早秋古诗阅读答案

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2分)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1)秋风乍起,候鸟高飞

(2)堪惜、堪惊,直抒胸臆,凸现主观感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3)对时光流逝的哀伤痛惜,对家乡的思念,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对前程的迷惘。

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是什么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速度也要质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阅读理解试题作答注意事项

1.审题

(1)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好读三遍,避免答非所问.第二遍开始带着问题去读

(2)抓关键词,找到突破口

2.锁定区间

根据问题,找到相应段落中相应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尽量从原文捕捉到答题线索。

3.结合上下文

不要只孤立的思考题干或者只抓住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抓住段落核心内容或者文章中心

4.分析词语、句子、段落,往往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从写法特点分析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好语文的阅读理解题。

5.保证文本读两遍以上。

第一遍:通读全篇语文阅读理解,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语文阅读理解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语文阅读理解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篇9:《回乡偶书》贺知章古诗鉴赏

《回乡偶书》贺知章古诗鉴赏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诗鉴赏

这首诗为天宝三年(744)诗人归隐永兴时所作。

偶书指因偶有所感而即兴写下来的文字,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诗中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重返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既感喜悦又觉陌生的复杂感情,读来觉得入情入理,亲切自然。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通过少小与老大、离与回等词语的反比,突出离乡时间之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则通过变(鬓衰)与不变(乡音无改)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尽管客游他乡多年但思恋故土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的老而弥笃的情怀。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从诗人的角度宕开,以儿童的角度描写故乡人对自己还乡的反应,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这家乡原来的小主人与今天的小主人 儿童之位置变换的'对比,使画面顿时呈现为欢快明朗的喜庆色彩。你看,见到诗人这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陌生人扶杖归里,孩子们立刻蹦蹦跳跳地围拢来,不等诗人开口,他们就很有礼貌地抢着称诗人为客,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妙笔神来,谐趣无穷。一个笑字就把诗人多年的思乡之恸都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首诗虽名之为偶书,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是颇具匠心的。语言通俗自然,很接近口语,但同时异常凝炼,富于概括力,令人回味无穷。

篇10:春兴古诗阅读答案

春兴古诗阅读答案

春兴

【唐】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⑴。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⑵。

注释

⑴流莺:即莺。

⑵梦:一作又。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案:

(1)春末

(2)起兴

(3)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赏析:

《春兴》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诗作。此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全诗以即将逝去的春景贯穿始终,构思精巧奇特,语言平白浅直,把令人黯然神伤的思乡之情淡化育即将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种温馨的惆怅之情。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

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

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

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3.论证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4.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5.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

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6.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篇11:酬答古诗鉴赏及答案

酬答古诗鉴赏及答案

【专题解读】

我们叫作交流,古人叫作酬答,从措辞上我们就看到了古人的正式。当一问一答用诗歌表现出来之后,就有了唯美和诗意的效果。我不是盲目推崇古人,而是迷醉在古人这样雅致的情怀之中。当一切我们认为美好的事情都用诗歌来表达的时候,这一定是从内容到形式都会醉倒人的。我们不是诗人,我们的时代也不是一个推崇诗歌的时代,但是,我们的心情呢,不会总是硬邦邦地面对金钱和竞争吧.比如也可以偶尔在QQ上给朋友写首诗,给朋友的邮箱中送一段音乐……

(一)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二十三年了,你终于回来了。一样的酒,一样的杯,只是相对的容颜早已衰老,端酒的手指已经颤抖,可是,这两颗曾经那么意气相投的心哪……

白居易有了惋惜,他看到了朋友坎坷的命运和辛酸的遭逢:你的诗才埋没了,别人升迁了,二十三年最美好的时光如云烟一样消散了。太惋惜了,言外之意有成千上万个如果:如果你不是恃才傲物,如果你的才名别那么横溢,如果……

可是,刘禹锡不这么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刘禹锡的命运就是和贬谪联系在一起的,他丝毫没有悔恨的意思。谁不是在红尘中分分秒秒度过的?京城的功名富贵其实是和巴山蜀水的凄凉具有一样的价值,就像炉火对于优秀的刀剑,就像悬崖绝壁对于傲岸不群的雄鹰。二十三年的被“弃身”,仍然有“千帆过”,仍然有“万木春”,这是何等高扬的生命旗帜?

【练习】

1.两首诗对刘禹锡因才高气盛被贬谪这件事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请归纳。

2.对于第二首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两种理解,结合诗歌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的感慨和不平,可从“徒为尔”、“独蹉跎”、“折太多”看出。第二首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写出了作者在困苦失意中意志不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从“千帆过”、“万木春”、“长精神”可看出。

2.其一: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其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二)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唐】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抵万金。

【赏析】

古人的雅致情怀在这次唱和中又得到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唐代,科举考试也是需要投石问路,提前检验自己的诗文是否符合潮流,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审美情趣的。于是,大家便把自己的诗文投给那些名人名士,听取其评价,接受其忠告,以决定自己的取舍与去从。这就是“温卷”,即在考试之前先把自己的诗文送给某位名人,如果得到他的赏识,他就可以为你广为宣传,提高你的知名度。到科举考试之时,中第的希望就会大许多。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即是巧妙地表现了一个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命运的考试时,探问张水部对自己诗作的态度、评价。而张籍很幽默,当即赋一同样“明艳”之诗。

本来是一次比较功利世俗的投石问路的活动,却让两位诗人写得诗意纵横,春心荡漾。诗歌选取了两条线索,明线是新娘拜公婆、越女照镜唱歌,而暗线是探问诗作合意与否和赞扬朱庆馀的诗才。在功利和明艳的对照中,一次灰暗的探寻和评价却成就了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诗作。

【练习】

1.从内容看,《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看法?

2.这两首诗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它们共同采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庚馀才能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运用了“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篇12:军城早秋古诗阅读附答案

军城早秋古诗阅读附答案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诗鉴赏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

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 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 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

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江上早秋①阅读及答案

《春兴》鉴赏

古诗采薇鉴赏及答案参考

《早秋山居》阅读答案

相思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回乡偶书古诗

秋兴其一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诗鉴赏及阅读答案:水村闲望

《湖上早秋偶兴》古诗鉴赏及答案参考(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湖上早秋偶兴》古诗鉴赏及答案参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