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古诗鉴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空想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游》古诗鉴赏(共含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空想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少年游》古诗鉴赏

篇1:《少年游》古诗鉴赏

《少年游》古诗鉴赏

少年游

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欧阳修词作鉴赏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

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篇2:古诗少年游

古诗五首少年游

黄凤

风欺霜打幼年枝,雏凤阻高飞。柔肩承重,艰难磨砺,心曲动瑶池。

求医十载不间断,帮父度危机。骨肉亲情,善良人赞,黄凤孝称奇。

赵文龙

凡心如玉,娘亲胜宝,重任自担当。问暖嘘寒,信忠孝悌,诚意敬高堂。

何为乐?母亲不痛,儿亦喜洋洋。五载时光,八千里路,至爱写辉煌!

吴林香

撑家高木,婷婷少女,微笑胜缤纷。守护温馨,不辞辛苦,劳作对晨昏。

深深夜,烛光明媚,缄默写清纯。立志行医,拔除众痛,善德最真真!

徐沁烨

亲情牵挂,娇娇弱女,心泪枕边垂。膝下承欢,孝思不匮,寸草报春晖。

真真是:女儿温暖,胜过百层衣。旭日东升,永留母爱,十字绣芳菲!

林章羽、何秀巡

茶园朝夕,相亲姐弟,劳累又艰辛。祖母高龄,父亲外出,重任压千斤。

轻声问:嫩肩行否?都曰两人分。面对难题,秀巡章羽,椽笔画缤纷!

篇3:少年游诗歌鉴赏

少年游诗歌鉴赏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恋情的词篇。上片,烘托室内气氛,渲染室内的安恬静谧,纯净闲雅。下片,换头三字直贯篇终,极写对恋人温存体贴和婉言劝留。

本篇作法与周邦彦其他词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构思有新的角度;手法有新的变化;语言有新的特色。

在浩如烟海的唐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所在皆是。其中,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也有不少作品写得庸俗浅露,词语尘下。即使是那些较好的词,也常常千篇 一律,甚至流于公式化和程式化。《少年游》作为爱情词来说,它的构思比较别致,有新的角度。这主要表现在场景的布置与细节的选择上。作者没有选取离别相思之类的场面,也没有选取别后重逢惊喜的一刹那,而只是通过“并刀”、“吴盐”、“新橙”、“锦幄”、“兽香”这样一些比较简单的道具布置出一个安恬静谧的环境,然后再通过“破新橙”、“坐调笙”和“低声问”这样的动作以及“不如休去”这样的对话,表现相互爱恋与深情体贴。有了这样的道具和布景,有了这样的动作和心绪,就把词中所反映的爱情关系提到一个格调比较高雅的境界,洗净了爱情词作中常见的那种脂腻粉浓、市尘儇薄的庸俗气味。清沈谦在评论这首下片几句时说:“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依之情自见。若稍涉牵裾,鄙矣。”

由于构思的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也自然要有差异。在以上所选周词的说明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提到,周邦彦的'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他善于借景抒情,虚实兼到。他的某些佳作,主要是靠形象来说话的。但是,这首《少年游》则与之有所不同,它主要借助白描、叙述与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词中虽也有生活场景与具体细节的描绘,但,那只不过是交待时间、地点与烘托环境气氛而已。它的精彩部分主要是靠动作与对话表现出来的。清代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评这首词说:“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然不可忽过‘马滑霜浓’四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没有后片低声而简短的对话,就不可能含蓄婉转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柔体贴的恋情。

由于这首词主要是靠动作与对话来表现情绪的,所以,词的语言也有新的特点,即提炼口语,如话家常,纯用白描,到口即消。这样的语言特点和他那些富艳精工,长于对句,善用动词,深清音律的词作是截然不同的。这说明,周邦彦确实是驾驭语言的大师,他可以根据词的内容相应地变换写法,使语言更好地为内容服务。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论这首词说:“此亦本色佳制也。本色至此,便足。再过一分,便入山谷恶道矣。”

篇4:柳永《少年游》鉴赏

柳永《少年游》鉴赏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关于柳七的词,我知之甚少,却独独偏爱这一首。《少年游》虽不及《望海潮》富丽,不及《雨霖铃》隽永,但也字字珠玑、句句洗练,是他羁旅愁思的代表作。词少了一些浮华,多了一些质朴,可见他褪去风月公子的锦衣后,淡雅如兰的内在。

这应是一个斜阳倦怠、日薄西山的黄昏。薄霭笼罩天边,几缕落日余晖纠缠飞舞。夕阳的光微阑,遥遥望去像是一道飞紫流金的霞缎。而秋日时光寂寂,几片在微冷的金风中飘零辗转的落叶,最终也零落为泥,了然无痕。在这样的黄昏,他骑着一匹桔瘦的马,缓缓行于长安旧时的`烟雨路上。秋意阑珊,西风疏凉。乱蝉长嘶,人心亦凌乱而惆怅起来。许是到了清秋的缘故,万物都变得萧条了。春华秋碧,如同韶华白首,不过转瞬。

没有埋怨,亦没有哀婉悲叹,只是略有些惆怅凝结心头,剪不断,化不开。徒步旧时径,去岁笑语依旧,却只留一句“物是人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柳永——这个以多愁才情和多舛命运闻名的词人,牵着缰绳,望断了秋风沙原,目光极远。心头五味错杂,难以言喻。

回首彼岁流年,他曾是那样轻狂的少年人。年少时,君子如玉。只因韶华未老,才不知相思多愁,离情多苦。便倚红偎翠,把富贵功名置于身外,换了浅斟低唱。烛火摇曳,隐匿了他如酒般的醇厚岁月。且醉卧丝弦,高吟一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我觉得,这样的他,绝不是一个“赢得青楼薄幸名”的登徒子那般简单。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见》里只解得他一世风流,却不知探幽人微,了解他清洁可爱的本质。如果仅仅关注他的堕落萎靡,便看不到冰山后的真相。很多人即如此错解了他,以为他不过是千千万万风流才子中的一个。但其实,很多事未尝经历,又岂能体味个中滋味?在统治者一手遮天、呼风唤雨的时代,当权者宋仁宗不欣赏他;在文人间惺惺相惜、诗歌互和的时代,一干好为雅正的文人看轻他。无论是漂泊天涯的经历,抑或锈迹斑斑的心扉、彻骨的愁苦疼痛……于他,总是太沉太重。

处处碰壁的他,只得一杯浊酒一瑶琴,诉尽平生不平事。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只恐流年暗中换,即便豁达开明一如子瞻也有这般愁怨,“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即便仕途通达一如晏殊也有这般彷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何况是他,何况是多愁善感的柳屯田?此生悲,尽在不言中,细细回味,只觉浮生若梦。人的生命不过似一盏长明灯,灯灭人散,曲终花谢后,又能留下些什么?流芳百世,灵魂不朽,静默伟岸矗立于历史长河中的,只是少数人。我们中的大多数,生命不过如同轻舞流萤,霎时间光华炜炜,很快却又湮灭了。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应只如是。

浮云从天边渐渐流走,最后一缕烟霞消失在渐暝的云霄中。他的思绪蹁跹如蝶。

于是挥墨而就:“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教师点评

对柳永这个人物,当代中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并不在其风流才子的一面,而在于风流背后他的隐痛,风流之后他的彻悟。这是一种境界,小作者用诗的语言去解读词意,更用诗的理想去解读诗人,这才是灵魂的对话。

篇5:《少年游》诗歌鉴赏

《少年游》诗歌鉴赏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10. 上片前三句体物写人十分精妙,试作赏析。(5分)

11. 毛稚黄评本词下片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试作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0. 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刀和盐比作水和雪,写出了刀的闪亮、盐的晶莹。(1分)第三句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1分)纤纤的玉手,初得之新橙,与如水并刀、胜雪吴盐组成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传达出一种爱恋与温馨。(2分)

11. 下片以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不直接点明是谁问以及为何问,让读者自行揣摩,空灵而含蓄;(2分)同时刻画了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之温暖形成对比,(1分)生动地写出了挽留者的柔情和欲行者的犹豫;(2分)最后两句问话中暗含期待的神情,意味深长。(1分)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对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两件简单的道具(并刀,并州出产的刀子;吴盐,吴地出产的盐。)和女子一双纤手的微细动作,可那女子刻意讨好对方的隐微心理,已经为观众所觉察了。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叶嘉莹:兽形的香)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

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未明点。为何问?也未说明。

向谁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

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篇6:欧阳修《少年游》鉴赏

少年游

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篇7:欧阳修《少年游》鉴赏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

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篇8:少年游的鉴赏

少年游的鉴赏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随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赏析】

在南宋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平庸草草之作,屡见不鲜,不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不沾不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草上。这的确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是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是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不圆满,也只是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是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是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是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是不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在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是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有评论家说,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古诗鉴赏:佳人

《观沧海》古诗鉴赏

小池古诗鉴赏

《月夜》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答题

游子吟 古诗鉴赏

王维古诗鉴赏

鹤鸣古诗鉴赏

品味鉴赏古诗

《饮酒》古诗鉴赏

《少年游》古诗鉴赏(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少年游》古诗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