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青金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共含10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青金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

篇1: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

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

古诗歌比较阅读题,因其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所以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常有出现。虽然各地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各有不同,但试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或比较思想情感的异同,或比较意象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或比较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或比较字词锤炼、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

现将古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思路简要列举如下:

一、内容、情感的比较

解答此类题,应先读懂古诗歌,若题中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结合平时积累努力达到初步知人论世。然后抓住题目,寻找诗中“情语”(诗眼);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就要努力把握景语的倾向,分析其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若全是乐景,则有以乐写乐和以乐衬哀之分。总之,要细心捕捉诗歌中的情感信息,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

二、意象、意境的比较

一般说来,意象与诗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解答此类题,要正确判断人物的身份和言行、心情、品质、追求,把握塑造人物的方法与语言特点,从而准确分析意象特点和评析人物形象。另外,还要把握一些刻画人物的常用术语,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三、炼字技巧的比较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学会抓动词和形容词,弄清字词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次要掌握一些关于语言风格的`词语,如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所谓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词语各自的妙处。因此答题时要先指出所炼的词语,再解释该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然后指出该词语有无活用或修辞情况,再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最后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表达技巧的比较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其内涵。所谓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四个方面。具体地说,古诗词中常用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要特别注意其中的白描)、议论、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少用记叙和说明这两种。古诗歌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表现手法常用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虚实结合、用典、渲染、衬托、抑扬等。属于结构方面的有句式的倒装,诗中的铺垫、伏笔、照应、悬念、卒章显志、借古讽今等。把握好了这些术语,才能很好地鉴赏、比较诗歌的表达技巧。

篇2:古诗鉴赏题解题指津

诗歌的标题往往明示着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交待了送别的对象、朋友的重任、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登高”,交待了这首诗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京口北固亭怀古”,交待了作者登临的地点,内容是怀古伤己;“征人怨”,明示了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将士的怨恨……总之,诗歌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同学解题时往往忽视了标题,这就会影响到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情感基调的把握。

古代诗歌撞语言形式可分为古体许、近体诗、词、散曲等;技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待、咏物诗、军旅诗等。根据诗的体例,我们可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一些规律(诗的体例大都在标题中有所显示)。如咏史(怀古)诗,大都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借古而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如送别请,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抒发离愁别绪;再如边塞诗,其共同特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清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田园诗以清新自然幽雅见长;咏物诗则以托物言志明理为要。可见掌握古诗的·体例“对于解读诗歌至关重要。

篇3:古诗鉴赏题解题指津

这是同学们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诗歌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屈原愤世疾俗,陶潜厌恶官场,杜甫忧国忧民,李煜感时伤世“…他们的诗歌里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彰显出鲜明的思想特征。另者,诗人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其诗作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原则。同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常以香花芳草寒托物言志,以表达自己的高风亮节;李白则以名山大川来扦怀述志,以张扬自己孤傲不驯的思想个性和清新飘逸的语言风格。同是田园诗作,陶潜的质朴自然,乐中蕴含不满;王维的许中有画,清新富含哲理。同是豪放派诗人,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虽感壮志未酬但不乏乐观旷达;稼轩的词沉郁顿挫,虽述报国大志但常带几多酸楚……解读诗歌时,同学们务必关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进而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常用创作手法,以利于尽快准确地分析诗歌。

篇4:古诗鉴赏题解题指津

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靠形象来表现。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思的统一。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把一个个意象(诗的元件)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古诗中,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以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有着相近的审美情趣。比如:

菊花一高雅 莲花一高洁 杨柳一惜别

月光一思念 落叶一失意 春风一得意

浮云一飘零 落日一惆怅 冬雪一冷峻

秋雨一忧愁 鸿雁一思远 流水一叹婉

大漠一苍凉 旷野一凄清 落感伤

美酒一壮行 红豆一相思 竹林一闲趣

孤灯一孤苦 秋虫一凄凉 故固一乡愁

归燕一温情 枯藤一萧瑟 古琴一知音

掌握一些意象的寓意,有利于组接画面,从而形成对全诗整幅画面的感知,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老师笔记《古诗鉴赏题 解题指津》。

篇5:古诗鉴赏题解题指津

面对诗歌鉴赏题,同学们最易忽视的是题面上关于诗歌的注释、注音。不可小视这些注释、注音,它们有的交待该诗的写作背景,有的交待了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因破音异读显示出有关字的特定含义。而所设题目,往往与这

些注释、注音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把注释、注音当作解题的拐杖。

篇6:古诗鉴赏题解题指津

如果说解读诗句、串莲意象、组合画面、整体感知内容是鉴赏诗歌的第一阶段,那么,联想想像、点染情思、设身处地、引发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则是鉴赏的第二阶段。下面介绍一下“五字入境法”——泡、找、猜、补、进。由于诗歌是浓缩了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泡”——放大、还原生活的真实图景;由于诗歌构思的奇特、立意的新奇,所以我们要“找”——找准作者的主观情意,特别是那些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要“猜”——展开想象的翅膀,猜出诗歌为我们留下的无限的二次创作空间;由于诗歌语言的含蓄跳跃,所以我们要“补”——填补省略的语意;由于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可谓曲径通幽,所以我们要“进”——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诗是抒情的艺术。诗的鉴赏,首先是理智引导下的感情的投入,是一个由感受到感动的过程,不能感情地对待诗歌,不能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忧作者所忧,悲作者所悲,就不能真正进入鉴赏阶段。投入感情,其前提是深味作者的感情。统览一下古诗,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感情基调不外乎以下类型:惜别、思乡、惆怅、感伤、哀愁、孤独、达观、闲适、恬淡、喜悦、睹物恩人、遭贬孤愤、忧闰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末酬、愤世疾俗等等。同学们只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文学积淀和生活积累,准确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动情地入“境”,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将不是难事。

篇7:古诗鉴赏题解题指津

常用手法有:情景交融法、象征手法,衬托手法、对比手法、托物言志、铺垫映衬、抑扬、用典、小中见大、虚实相生、变换角度等。其中虚实相生是常用之法,在诗歌中,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现实情境为“实”,想像情境为“虚”。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是由实见虚,把景物和心胸揉为一体,透射出作者的抱负、气度和诗的哲理。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一个“巴山夜雨”,是写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诗歌先实后虚,虚实相济,给我们提供想像的无限时空,个中奥妙溢于言表。

篇8:古诗鉴赏题解题指津

诗歌注重绘景,绘景多变换角度。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极目远眺之大景观,自下而上、由近及远,描写了黄河的壮阔景象,黄河西来,奔走于西北高原之上,从天边“白云间”流来。“远上”二字,变换了写景的角度,使画面呈现出动感。第二句注重烘托,将“一片孤城”置于“黄河”、“白云”和“万仞高山”的大背景下,更显其孤单、渺小。整个画面给人以苍凉、悲壮、雄浑、开阔之感。其二,它以抒情为要,或直接或间接,旨在情景交融。作者或寓情于景,或即景抒情,或直抒胸臆。其三,它以叙述插入,注重“典型情节”,塑造鲜活形象。不仅仅叙事诗要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就是一些抒情诗也常会插入一些叙述性的“情节”,以形成叙述和描写的完美结合。我们学过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一个很好的刨子,它以时间推移为序,叙述了与情人分别时难以割舍的过程。再如“松下向童子,言师采药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诗句,都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典型的生活细节。其四,以议论明旨,双关含蓄,渗透着深刻的哲理。

篇9:古诗鉴赏题解题指津

解答诗歌鉴赏题,应切中问题要点,明确答题指向,落实到具体字词,运用专业术语,做到“虚实并举”,最忌“打擦边球”、“帽下无人”、空话一大串等毛病。请看下面诗歌鉴赏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①简析本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一场夜雪的景色的。

②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诗的意蕴。

第①题的要点是两个,一是要答“表现手法”,二是要答写景角度。最主要的手法应是侧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户明”烘托出大雷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这样回答,才能做到“虚实并举”,即既要有术语、套话,又要落实到具体诗句。回答本诗“写景的角度”,就要清楚知晓“角度”这一术语的内涵。这是从触觉、视角、听觉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第②题要求赏析“意蕴”,“时闻折竹声”一句包含哪些意蕴呢,若能结合全诗,展开想像,设身处地,发散思维,不难看出,“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折竹”,极言雪之大之重,因雪压断了竹竿:其二,衬出夜之静。此为以声衬静;其三,诗人彻夜未眠,不然,何以“时闻”?为何不眠?不仅因“衾枕冷”,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独居(谪居江洲)异地的孤苦难耐的心情。

总之,答题时要学会开掘,学会发散,要言不烦,因题布点,点点落实。

篇10:古诗鉴赏题解题指津

“诗家以炼字为主……句中有眼,则字字轩豁呈露矣。”(清·李调元《赋话》)因此,评论诗歌要注意品析关键字词,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鉴赏规律。特别要抓住“诗眼”,即一句诗中的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抓住了这个字,就等于掌握了解读全诗的金钥匙。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独钓寒江雪”的“独”字等等,往往以一字传神,映出全诗的神韵。再者,还要关注诗歌的修辞,准确识别诗句的对仗、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效果。诗歌的语言富有形象性、动作性、色彩性、音乐性和多感性。鉴赏时。要关注语言鲜活的形象美,要关注画面的动感,要注意语言鲜明的色彩(如青山、碧水、黄鹂、白鹭、红日、黄花等),要注意诗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不同诗人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同学们应该熟悉的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飘逸,冷峻、豪放、婉约、雄奇、风趣……答题时,可与有关作家“对号入座”,可结合具体语言和意境,识别其语言风格。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题西林壁古诗_古诗名句鉴赏

诗歌鉴赏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高考古诗词分析主旨题解题模式鉴赏技巧

古诗鉴赏:佳人

《观沧海》古诗鉴赏

小池古诗鉴赏

《月夜》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答题

游子吟 古诗鉴赏

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对比鉴赏题的解题方略是什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