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咏怀(其二)》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hannon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贺《咏怀(其二)》赏析(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hanno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贺《咏怀(其二)》赏析

篇1:李贺《咏怀(其二)》赏析

李贺《咏怀二首(其二)》赏析

《咏怀二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在这首诗里,李贺比较具体地描述了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清人方扶南说:“此二(指《咏怀二首》)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

咏怀二首(其二)

李贺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朝!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鉴赏:

李贺到京城应考失败了,经过一段时间在外地生活之后,回到家乡福昌县昌谷闲居。他内心该有多少痛楚,多少郁闷,又该有多少不平啊!

又一个苦闷的白天逝去了。今天像往常一样,当晨曦初绽,诗人就骑着一头蹇驴出去,寻找诗的灵感,寻找美妙的诗句。他的身心似乎都沉浸在诗的创作、诗意的追求之中了。本来故乡的山水那么恬静幽美,诗人也写过不少吟咏昌谷风物的诗作;但是,诗人的心境无法平静!傍晚归来,他又在灯下把一天得到的灵感、得到的材料、得到的印象整理成一篇篇惊世骇俗的诗作。诗人把精神完全寄托在这种艰苦的创作劳动之中了,诗歌成为诗人排解苦闷的手段。当诗人把一天的诗作整理完毕,大概已经是深夜了,偶然抬头,看镜中自己的头发竟像白霜满头了一般,这不禁使诗人心头猛然一惊;稍稍用手抚弄,白发就一根根落下。

这就是前两句描绘的内容。这两句表面来看是平静的叙事,但内心却充满了满腔的隐痛。一个“惊”字把诗人的心境开始传达出来。这真是令人“惊”心的情景啊!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霜雪满头,素丝飘落,能不惊心吗?

看着镜中早衰的形象,诗人自然会感慨万千,但他却“聊自笑”,这笑是苦笑、无可奈何的笑,也是自我宽慰的笑。这样早衰,哪里能是寿比南山的人呢?!这两句是承续上两句,从“惊”过渡到自得的转折。

五六句再一转念,我没有做什么官,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没有什么拘束,这不是更加舒畅自在吗?你看,那清沏的溪水之中的游鱼,吞吐着清清的.溪水,吹着气泡儿,相互游戏,不也是恬然悠然,自得其乐吗?

后面四句,以一种旷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遭遇。

既然如此,既然不能得南山之寿,那么就随遇而安,在恬然舒适之中度过一生不也可以吗?这种旷达的态度类似庄子了,似乎诗人真甘心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一般。李贺这里运用“反说”这种修辞手法。本来在困苦之中,在遭受打击之下,贺早生白发,白发脱落,身心备受摧残,这应该是十分悲痛、愤恨满怀的。但诗中却写笑、写恬然自适,写无所谓这样的写法,虽没有悲愤的词语,然而显得更为沉痛,更悲愤。此即反说艺术手法的妙用。这里,把身心受到极大残的青年诗人悲苦愤激的心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有着深沉的感人的力量。

李贺的诗一般来说跳跃性极大,不大注意结构,但是,这首诗在结构方面却非常严整。如果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去分析,李贺这首诗完全符合诗歌规则。可见李贺诗歌创作的艺术多样化,可以看到李贺多方面的诗歌艺术修养。

篇2:李贺《咏怀·其一》赏析

李贺《咏怀二首·其一》赏析

长卿怀茂陵, 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 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 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 金泥泰山顶。

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而借司马相如的遭遇,发抒自己的感慨。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景帝时任武骑常侍,武帝时拜孝文园令(管理皇帝墓园),都是闲散官职,与他的才华、抱负极不相称。他闷闷不乐,终于弃官而去,闲居茂陵家中。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绿草垂石井”五字,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烘托出清幽雅洁的氛围: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点出这儿远隔尘嚣,甚至连风的干扰也没有,真是安谧幽静极了。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在茂陵赋闲的日子里,司马相如不仅有清幽秀美的景物可供赏心悦目,还有爱妻卓文君朝夕相伴。面对知音的妻子,用琴声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怎能不陶然欲醉!

司马相如才智过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为什么竟僻处一隅以闲散为乐呢?后四句说明这是当权者不重视人才造成的结果。他在世时才气纵横,梁王与武帝却“弃之如断梗”,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弃置不用,而他去世以后,“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汉武帝才把他遗留下来的那篇《封禅书》奉为至宝,躬行实践,登泰山而祭天,至梁父而祭地。“金泥泰山顶”,那仪式和场面是何等的庄严肃穆,显示出《封禅书》的价值和威力。而“惟留一简书”的“惟”字又揭示了这种景况的凄凉可悲:难道满腹经纶的司马相如,其全部价值只在于这篇《封禅书》吗?他那学富五车的大才和这笔少得可怜的精神遗产是多么的不相称啊!作者词斟句酌,用最经济的笔墨从各个侧面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和死后的虚荣。

这首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欲抑先扬。前后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犹如筑堤蓄水,故意造成高低悬殊的形势,使思想感情的流水倾泻而下,跌落有声,读来自有一种韵味。

篇3:《咏怀(其二)》李贺唐诗鉴赏

《咏怀二首(其二)》李贺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咏怀二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后四句说明这是当权者不重视人才造成的结果,全诗欲扬先抑,前后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造成高低悬殊的效果。第二首诗比较具体地描述了作者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其相反相成的哲理,产生一种异于寻常的表现力。

【原文】

咏怀二首

其二

日夕著书罢⑺,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⑻。

头上无幅巾⑼,苦蘗已染衣⑽。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⑾。

【注释】

⑺著书:一作“看书”。

⑻讵(jù):岂,怎。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⑼幅巾:裹头的绸巾。

⑽苦檗(bò):也就是“黄蘖”、“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

⑾自宜:一作“相宜”。

【白话译文】

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像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呢!头上不裹幅巾,身上穿着用苦蘗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是那样怡然自乐吗?

【创作背景】

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写此组诗。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批注》中对《咏怀二首》的写作缘起是这样说的:“此二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前者言去奉礼,后者言在昌谷。”

【赏析】

第二首诗抒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象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呖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得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系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份的。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蘖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酸鼻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

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作者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

《咏怀》这类诗,自西晋阮籍创体以来,或托比兴,或借史实,或抒感怀,或重讽谕,其手法多变,总以显示真实情怀,言远旨深为贵。此篇以赋为主,直写自身苦状,透露不遇心态,塑造出一个受压制被鄙弃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就认识和审美价值而言,是有它的独特贡献的。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篇4:李贺咏怀其二诗词注释

李贺咏怀二首其二诗词注释

咏怀二首 其二 李贺 唐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注释】:

著书:一作看书。相宜:一作自宜。

在这首诗里,李贺比较具体地描述了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清人方扶南说:“此二(指《咏怀二首》)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前者言去奉礼,后者言在昌谷。”(《李长吉诗集批注》)这话与诗歌的内容是吻合的。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显然是遭遇不幸以后的作品。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象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不禁感慨万千。“著书”大约就是写诗。据前人记载,李贺每天都要骑着毛驴外出游览,遇有所得,便写在纸上,投入身边锦囊中。晚上在灯下取出,“研墨迭纸足成之,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可见他是个非常勤奋的诗人。当然,他成天苦吟,主要是为了排遣沉沦不遇的苦闷。他未老先衰、两鬓染霜的'原因就在于此。

三、四句写自己看到白发以后的反应。尽管表面显得很轻松,却掩藏不了内心深沉的痛苦:“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象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哩!显然,诗人这时已由“早衰”想到“早死”,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他的笑,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而已。

后四句写乡居时的贫苦生活:头上不戴帽子,也不裹“幅巾”,任凭风吹日晒;身上穿着用苦蘗(b)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苦蘗”通称“黄蘗”,诗人不用“黄”字,而用“苦”字,暗示通身皆苦,苦不堪言。它写衣着,兼写生活和心情,熔叙事、状物、言情诸种表现手法于一炉,使客观和主观和谐地统一起来,做到示之以物,同时动之以情。

写到极苦处,忽然宕开一笔,故意自宽自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那些生活在清溪里的鱼儿,除了水,什么可吃的东西也没有,可它们还是怡然自得,尽情嬉戏。同鱼儿相比,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这里形式上是转折,意义上是发展、深化,诗人表现出的超然态度,有力地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怀。相反而实相成的哲理,用在诗歌创作上,产生一种异于寻常的表现力。

篇5:李贺的《咏怀(其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有关李贺的《咏怀二首(其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咏怀二首

李贺

其二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

著书:一作“看书”。

讵(jù):岂,怎。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幅巾:裹头的绸巾。

苦檗(bò):也就是“黄蘖”、“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

相宜:合适,适宜。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6分)①塑造了一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清贫的诗人形象(2分,若只答出“衰老、白发苍苍”只给1分,或只答出“事业受挫、怀才不遇”给1分)。②通过首联的“霜落素丝”,表明诗人惊讶于自己的未老先衰(2分);③通过颔联的对镜“聊自笑”(苦笑),感慨无法活得长久一些,以及第三联的一副村夫山民打扮描述,表现了诗人那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2分)。(正确答出形象的,给2分;分析,给4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 (5分)①尾联主要使用了反衬(或烘托)的手法(2分)。②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觉得那样的怡然自乐(很合适、适宜)吗(1分)?③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是借鱼儿的快乐反衬(或烘托)出诗人的不幸处境或悲苦情怀(2分)。(正确答出表现手法的,给2分;进行简单分析的,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借反问形式,表达诗人苦中取乐的心境,2分。)

简析

诗比较具体地描述了作者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其相反相成的哲理,产生一种异于寻常的表现力。诗抒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象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呖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得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系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份的。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蘖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酸鼻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

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作者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

篇6:咏怀其一 李贺

李贺

长卿怀茂陵, 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 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 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 金泥泰山顶。

注释:

长卿:司马相如的字。他曾经事汉景帝刘启,为武骑常侍。因病罢免。后因《子虚赋》为汉武帝赏识,用为孝文园令,后因病居茂陵

怀:怀居,留恋安逸、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园。

文君: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妻子。

梁王:梁孝王刘武。为景帝同母弟弟。

一筒书:一卷书。

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时用的封禅书。

赏析

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而借司马相如的遭遇,发抒自己的感慨。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景帝时任武骑常侍,武帝时拜孝文园令(管理皇帝墓园),都是闲散官职,与他的才华、抱负极不相称。他闷闷不乐,终于弃官而去,闲居茂陵家中。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绿草垂石井”五字,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烘托出清幽雅洁的氛围: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点出这儿远隔尘嚣,甚至连风的干扰也没有,真是安谧幽静极了。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在茂陵赋闲的日子里,司马相如不仅有清幽秀美的景物可供赏心悦目,还有爱妻卓文君朝夕相伴。面对知音的妻子,用琴声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怎能不陶然欲醉!

司马相如才智过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为什么竟僻处一隅以闲散为乐呢?后四句说明这是当权者不重视人才造成的结果。他在世时才气纵横,梁王与武帝却“弃之如断梗”,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弃置不用,而他去世以后,“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汉武帝才把他遗留下来的那篇《封禅书》奉为至宝,躬行实践,登泰山而祭天,至梁父而祭地。“金泥泰山顶”,那仪式和场面是何等的庄严肃穆,显示出《封禅书》的价值和威力。而“惟留一简书”的“惟”字又揭示了这种景况的凄凉可悲:难道满腹经纶的司马相如,其全部价值只在于这篇《封禅书》吗?他那学富五车的大才和这笔少得可怜的精神遗产是多么的不相称啊!作者词斟句酌,用最经济的笔墨从各个侧面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和死后的虚荣。

这首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欲抑先扬。前后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犹如筑堤蓄水,故意造成高低悬殊的形势,使思想感情的流水倾泻而下,跌落有声,读来自有一种韵味。

篇7:咏怀 李贺

咏怀二首 李贺

咏怀二首

作者:李贺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檗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咏怀二首(其一)古诗赏析

【赏析】

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而借司马相如的遭遇,发抒自己的感慨。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景帝时任武骑常侍,武帝时拜孝文园令(管理皇帝墓园),都是闲散官职,与他的才华、抱负极不相称。他闷闷不乐,终于弃官而去,闲居茂陵家中。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绿草垂石井”五字,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烘托出清幽雅洁的氛围: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点出这儿远隔尘嚣,甚至连风的干扰也没有,真是安谧幽静极了。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在茂陵赋闲的日子里,司马相如不仅有清幽秀美的景物可供赏心悦目,还有爱妻卓文君朝夕相伴。面对知音的妻子,用琴声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怎能不陶然欲醉!

司马相如才智过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为什么竟僻处一隅以闲散为乐呢?后四句说明这是当权者不重视人才造成的结果。他在世时才气纵横,梁王与武帝却“弃之如断梗”,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弃置不用,而他去世以后,“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汉武帝才把他遗留下来的那篇《封禅书》奉为至宝,躬行实践,登泰山而祭天,至梁父而祭地。“金泥泰山顶”,那仪式和场面是何等的庄严肃穆,显示出《封禅书》的价值和威力。而“惟留一简书”的“惟”字又揭示了这种景况的凄凉可悲:难道满腹经纶的司马相如,其全部价值只在于这篇《封禅书》吗?他那学富五车的'大才和这笔少得可怜的精神遗产是多么的不相称啊!作者词斟句酌,用最经济的笔墨从各个侧面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和死后的虚荣。

这首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欲抑先扬。前后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犹如筑堤蓄水,故意造成高低悬殊的形势,使思想感情的流水倾泻而下,跌落有声,读来自有一种韵味。

篇8:其二,其二李贺,其二的意思,其二赏析

其二,其二李贺,其二的意思,其二赏析 -诗词大全

其二

作者:李贺  朝代:唐 宝袜菊衣单,蕉花密露寒。

水光兰泽叶,带重剪刀钱。

角暖盘弓易,靴长上马难。

泪痕沾寝帐,匀粉照金鞍。

篇9:其二,其二李贺,其二的意思,其二赏析

其二,其二李贺,其二的意思,其二赏析 -诗词大全

其二

作者:李贺  朝代:唐 奇俊无少年,日车何KK。

我待纡双绶,遗我星星发。

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

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

皇汉十二帝,唯帝称睿哲。

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

其二,其二李贺,其二的意思,其二赏析

马诗 李贺其二十二 李贺

马诗其二十三,马诗其二十三李贺,马诗其二十三的意思,马诗其二十三赏析

《咏怀(其二)》唐诗鉴赏

李贺《示弟》赏析

贺铸:浣溪沙?其二

其三,其三李贺,其三的意思,其三赏析

梦天原文赏析 李贺

五月,五月李贺,五月的意思,五月赏析

唐诗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李贺《咏怀(其二)》赏析(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贺《咏怀(其二)》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