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之追求与人的涵养问题分析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ouyyl520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语言文学之追求与人的涵养问题分析论文(共含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ouyyl52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汉语言文学之追求与人的涵养问题分析论文

篇1:汉语言文学之追求与人的涵养问题分析论文

汉语言文学之追求与人的涵养问题分析论文

汉语语言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也其经历了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变革与发展。21世纪的中国,其在世界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汉语更是广泛应用,被世界所认可。但是汉语言文学在新背景下的发展还要面临许多的问题,如何使汉语言发展形成产业化和国际化,成为了汉语言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汉语言文学之追求

汉语言文学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中,以具有了特有的形式、风格特征。和世界文学一样 ,都是通过文字,把人类的思想感情表述、升华、再创造的过程,使人类的思想空间得到了扩展。在对文学的追求上,是没有界限的。与其他文学相比,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最早、最漫长、最全面的。汉语文学的追求只是在形式上与其他文学有差别,但在主题和本质上还是相同的。其所追求的同样也是:真、善、美。

1.对真的追求

真就是真实、不做假,真实的反应社会、人的内心世界。文学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和最纯真的强烈追求。文学在本质上要的就是真,文学追求真实,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文学作品的主题 ,还是正面的主人公 ,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对于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 :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完成自己的文学作品时,在创作阶段,一般都是以客观生活为基础的。客观的真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在文学作品中,要对客观环境、客观人物的境遇进行如实的描写。

(2)内在的真。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将人物的心理真实的叙述、描写出来。作家在写作时,务求的就是真实,无论人物的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要真实的叙述、描写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2.对善的追求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善就有恶,善恶有分,人的品质是在后天养成。而在文学作品中,就要将它直观的、真实的表现出来。无论是哪部文学作品,在其描写中都有善.对善的歌颂、渴求都描绘的淋漓尽致。恶,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候起到了衬托作用,例如:《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的善就是由副教主的恶来衬托的'。 善恶不是永远同存的,要根据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来定,那就是善,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全是善者,纵然结局不好,却把善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有全描写善,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因为恶不能独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对美的追求

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文学在对美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还表现在本质上。对于文学的形式,要多种多样的,多层面的。如诗歌形式的美表现在整体押韵上,而散文形式的美则表现在散乱无序上。文学作品在本质上追求美,其主题也美的。例如哈姆雷特,虽是悲壮之美,但主体也是美的。

二、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的关联

人的涵养指的是内在气质,和外在行为的表现,涵养有着不同性质和不同的表现。无论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涵养的追求。

1.对人涵养的指导

可以说,涵养是一个人后天的修为,需要模仿其它物质形态。文学,能够对人的模仿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可通过现实行为去进行涵养的模仿,或者是通过虚拟的行为方式去进行。在现实行为方式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但是,世上没有圣人存在,“圣人”不过是一个较客观的名字,说到底依然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以此为基础,在模仿的行为方式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行为偏差。汉语言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文学代表,是长达五千年的文明结晶。对此我们要看重其对涵养的作用,使其与涵养结合在一起。

2.对人涵养的修正作用

对汉语言文学的追求,能够最大程度地去修正一个人的涵养,形色各样的人的涵养,不仅存在好的方面,也存在不好的地方。文学能够加固好的方面的存在,对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正和改善。文学内在的规律性,能够产生一定的感染力,为人类的思考提供至理环境,以供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对于情知理的思考,这一课题较久远,在较高层次上,能够对其进行合情合理的该说,以此为基础,将不好之处加以修正。

3.提高人的涵养

在文学的世界中,我们被很多美好的东西吸引着,文学追求的真、善、美。文学在对人涵养的提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人的很多习惯、做事方式等,多数是后天形成的,不是生下来就有的。所谓涵养的好坏,跟人生长的环境、接触的事物关联很大,直接影响着人的涵养。而对文学的追求,对提高涵养有着重要作用。

篇2:浅论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

浅论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真善美 涵养提高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虽然有形式的差别,但是主题和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文学所追求的,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汉语言文学比其它文学类别发展的早,发展的也更全面以及漫长。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以及风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真、善、美。

1、追求真。文学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真,本真的反应社会,反应人的内心世界。文学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是人内心最纯真的强烈追求。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都孜孜诉求。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的真不仅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境遇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

(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实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家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真实的表达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文学追求真实,而不掩盖任何黑暗或阴面,不管所追求的真是否符合客观的逻辑,只求符合文学作品内部的逻辑以及内在属性。

2、追求善。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都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用副教主的恶来衬托敲钟人的善。不过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善恶同存的,有的时候文学作品中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善,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但却把善发挥到至极。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追求美。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美。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形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诗歌形式之美是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不过先这两种形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在本质上追求美,就是在主题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是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悲壮之美。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二、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

涵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涵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涵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涵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涵养的追求。

1、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涵养。涵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涵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涵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涵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涵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涵养,美化自己的涵养,使文学和涵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2、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涵养。人的涵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涵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涵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涵养。涵养,首先就是“涵”,有什么样的“涵”,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涵养的好坏,与其涵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J].工人出版社.10月

[2] 郑淑媛.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J].人民出版.12月

[3]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J].中国社科.204月

篇3: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学好汉语言文学有助于了解汉语言的发展过程,领略汉语言中蕴含的独特韵味。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增强自身的写作水平,是现代社会每个中国国民应该高度重视的。

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回顾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纵观历史,我国的文学发展经历了从白话文到现代白话文的发展演变。文言文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封建时期,并在不同的封建年代有不同的主要文学形式。春秋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到了秦汉和两晋时期,“赋”形式文学的兴起受到了当时诸如司马相如等大文学家的喜爱,中国文学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隋唐时期,唐诗作为中国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一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学形式,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走向了中国文化的巅峰。唐末宋初时期,以苏轼、韩愈等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极力倡导“辞”这种文学形式并创作出丰富的、传唱千古的“辞”文学作品。元明时期,大量的词曲以及小说体的文学作品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推动了中国文言文的发展。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经济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胡适、鲁迅等当代文学家积极倡导白话文文学创作体系,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前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先后出现了巴金、冰心、艾青、曹禺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批判旧社会文化体制,揭露丑恶的现实,为积极探求中国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民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发展经济建设上,汉语言文学开始走向式微,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题材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空洞,读者更倾向于那些简单的作品,没有时间、兴趣阅读那些文学巨制。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出现了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认同度不够

汉语言在我国广泛普及,但是却没有涉及一些专业性强的区域,相对于工程、制药、教育、营销、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专业可能与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没有太大关系,进而产生厌倦情绪,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专业的基础性不强,无法开始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缺乏了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汉语言文化的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现在很多学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存在缺陷。汉语言对专业的.要求性更高,需要学生对汉语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深挖汉语言文学中的闪光点。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不重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设置,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内容空洞无味,很多教师只知道照本宣科,学生们反应不积极,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并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再者,学校内的实践活动较少,学生们完全体会不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使得对文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考核形式过于简单,且存在漏洞

由于我国高校大多采用应试模式,仅用一张试卷就能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毕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汉语言教育的独特性,专业考卷的内容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性知识点,同学们完全可以在考试前几周用死记硬背的办法通过考试,即使他们对本专业的研究还没有深度与广度就可以顺利毕业。高校这种测试方法更加助长了学生们懒散的学习态度,不利于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三、结语

本文回顾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并重点分析了当今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汉语言作为母语,承载了我国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是文化瑰宝,其发展对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凝聚民族精神具有很大的影响,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赖以生存的内在动力。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一定会走出低谷,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篇4: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问题分析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问题分析的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朝阳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正引领着当前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这意味着相关概念股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投资潜力攀升。本文以互联网金融板块股票为研究对象,探究股票价格与不同时间区间综合情绪指数的相关性,得出互联网金融股票投资行为中存在着投资者的“情绪黏性”,但持续时间较短的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行为金融;情绪黏性;相关系数

一、引言

投资者情绪,主要反映了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中的主观意愿,对股市人气的预测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少数理性投资者相比,大多数投资者往往更加倾向于习惯性操作、过度自信以及从众行为,其根据客观事实转变主观态度进而改变投资策略的过程通常具有滞后性。换言之,在投资股票过程中,投资者的情绪具有“黏性”成分。这种“情绪黏性”将使机构投资者和投资个人蒙受损失。随着互联网行业对金融业的渗透,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其相应的股票市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投资热点。因此,利用现有的数据构建特属“互联网金融”板块的情绪指数,探究投资者“黏性”情绪对股票价格变动的作用,从而预测和指导相应股票市场的变化,具有可观的研究价值。目前,对于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投资者情绪的定义,二是关于投资者情绪和股票价格的关系研究。Brown和Cliff(2004)把投资者情绪定义为投资者参与市场时对待市场乐观或者悲观的态度;Baker和Stein(2004)认为它是投资者的投资倾向和对资产的错误估值;Baker和Wurgler(2006)则把投资者情绪定义为一种会引起投资性需求的投机行为趋势。在关于投资者情绪和股票价格的`关系研究中,Brown(2005)认为情绪可以用来预测股票的价格以及市场的走势;Schmeling(2009)把投资者情绪归类为一种会影响资产定价的系统因素。

二、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数

通常,投资者情绪指标可以分为三类:直接指标、间接指标和情绪代理变量。直接指标是指可以直接获取的指标,例如通过调查问卷来获取投资者对市场的态度;间接指标则是指无法通过直接方式来获得投资者态度的指标,往往需要通过对反映投资者心理变化的变量(如市净率、市盈率、换手率等)进行综合处理来获取;情绪代理变量则指投资者所处的天气、气压、云层覆盖率等自然环境因素。由于直接指标的获取方式过于随机和片面,而情绪代理变量主观不可控,本研究将采用间接指标来构造情绪指数。本研究选用的间接指标有:换手率、市盈率、市净率、成交量、涨跌幅。这些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投资者对市场的热忱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这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一个综合指数,相对全面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情绪。本研究选取了互联网金融板块中总股本排名前十的股票(依次为:苏宁云商、中天城投、内蒙君正、大智慧、精达股份、乐视网、东方财富、冠城大通、大连控股、世联行)作为样本,其间接指标的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金融终端,样本时间区间为2014年1月到2015年9月,且均用周数据作为考察对象。首先,对全部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十只股票各自对应的综合情绪指数。

三、不同时间区间的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程度

在进行量化分析之前,我们先对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直观的了解。其中,投资者情绪由上一部分得出的综合情绪指数表示,股票价格由每周收盘价(元)表示。观察发现,股票价格通常随着过去或者现在某一期情绪指数的变化进行波动。首先,我们通过不同时期投资者情绪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如表1),并通过相关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如图1)来反映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其在不同时间区间的变化情况。SENTI、SENTI(-1)、SENTI(-2)、SENTI(-3)和SENTI(-4)分别表示当周、前1周、前2周、前3周以及前4周的综合情绪指数。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股票的当周、前1周、前2周情绪指数与收盘价强烈相关并且显著,只有少数股票的强烈显著相关性可以持续到前3周,可以初步推断,投资者“情绪黏性”的持续时间在3个星期左右。如图1所示,除“内蒙君正”以外,其他股票与情绪指数的相关系数都随时间向后推移而总体呈现下降或者缓慢下降的趋势。“世联行”的相关系数“最高点”出现在前1周,“内蒙君正”在前3周,其余八只股票的相关系数“最高点”均出现在当周。由此可以得出,在“互联网金融”板块上,投资者“情绪黏性”的持续长度在3个星期左右,但明显的“情绪黏性”作用时间通常小于7天。由文献可知,我国A股市场的“情绪黏性”一般持续在1个月左右,然而,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板块的“情绪黏性”之所以持续时间短,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首先,据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大部分是80、90后的年轻群体,占比76%。作为互联网的常客,他们时刻掌握最新资讯,可以更好得获得有助于改变投资策略的信息;其次,在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互联网金融投资人的69%,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不易受心理因素的长期干扰,更倾向于科学的投资策略。因此,由于互联网金融投资的“群体年轻化”和“投资理性化”,“情绪黏性”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

四、结论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板块股票投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板块中总股本排名前十位的股票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择了换手率、市盈率、市净率、成交量、涨跌幅构造综合情绪指数,进行了不同时间区间情绪指数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出:互联网金融板块上存在着投资者的“情绪黏性”,总体持续时间为3个星期左右,明显的作用时间小于7天。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但证明了“情绪黏性”在互联网金融股票投资中的存在性,也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投资建议。

参考文献:

[1]胡国生.基于行为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分析[J].金融创新,2015,(1)

[2]张明哲.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研究[J].金融经济,2013,(6)

作者:朱恩东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育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探析论文

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论文

汉语言文学心得体会

汉语言文学求职信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讨论文

新课改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论文

汉语言文学就业方向及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之追求与人的涵养问题分析论文(集锦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汉语言文学之追求与人的涵养问题分析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