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改变作业拖拉的习惯心得体会(共含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iluk”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改变作业拖拉的习惯心得体会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改变作业拖拉的习惯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都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可今日孩子难教,让众多父母伤透了脑筋。我的女儿读小学二年级了,做作业非常拖拉,每天花大量时间督促她,还不一定能完成作业。为此,我们费了不少心思,想了诸多办法,目前总算有点改进。以下是我们关于解决孩子写作业拖拉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据我们观察了解,孩子作业拖拉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她学习能力上有些问题。女儿从小身体不好,长期服药,智力受到了一定影响,接受能力比其他同学稍差一些,有时不能完全学会和理解所学的知识,面对作业无从下手,或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解题和写作,效率很低;再一个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边写边玩,玩铅笔、玩橡皮、玩文具盒,或者两眼发呆,脑子里想着别的事情,就是不看眼前的作业。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作为孩子父母,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给了孩子更多的爱,对她的要求也是适可而止。原先孩子没有动脑的习惯,依赖性很强,我们就陪着她写作业,一起重新学习一篇课本内容。当然这之前我们得先熟习课本,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作为课堂的延伸,我们会不厌其烦地给她讲解,帮助她理解知识要点,掌握所学的内容。
女儿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她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出错,写作业时老是问“是不是这样的”、“对不对”,当得到大人肯定的答复后,才提笔写出来。每写一个步骤都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最先我们很着急,在一旁不断地责备、催促,发现她越是担心,越是害怕,不知所措,更不敢落笔了。我们知道可能是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影响,决定改变方式。我们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引导孩子先做会的题目,鼓励她对于拿得准的题目不用问大人,勇敢地写到本子上去。最后思考不会的,实在不会的,再请大人帮忙。对她的一点点变化、一点点进步,我们都给予足够的表扬。如此反复,她的信心足了,真的理解透彻了,效率也就自然上来了。
也许有人不太赞成陪读,认为这样会使孩子更加惰性,更难独立。对于我们家来说,陪读是个必须的过程。陪读能让孩子心情放松,能帮助孩子找到自信,陪读过程中要解决孩子不会的问题。但我们也知道,陪读只是一种方式,一个过程,能尽早结束更好。所以我们非常注重在陪读过程中锻炼孩子,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与孩子讨论习题,让孩子学会动脑筋,并在动脑筋的过程中享受成就感,进而激发孩子自己独自面对困难的内在动力,为以后的“脱读”打下基础。由于我们不可能每天都有时间陪着女儿,即使在家的时候,有时故意不陪她,女儿也基本上适应了。
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注意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为给她一个相对独立的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专门腾出一间小屋子,把所有的杂物、玩具清理干净,连学习用具也只拿必须要用的,其余的放在稍远的地方,用时才去取。电视音量小到她听不见的程度,大人说话做事也是轻手轻脚。这里没有嘈杂的声音,没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没有可啃的橡皮,孩子进入此处就形成一个条件反射――来到这里,就打算静心学习。这一招还真的管用,女儿在这里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女儿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没有紧迫感,不知道如果她尽快写完作业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她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我们就告诉她,边做边玩的话,作业容易出错,要被老师批评,同学笑话,耽误了睡觉休息,还会生病吃药。告诉她完成作业是放学回家后的首要任务,其余一切事情都要等作业完成了再去做。我们根据作业量,规定了做作业的时间,超出时间要说明理由,如果能按时完成就给予相应的奖励,如买好吃的,看动画片。有时是把时间化整为零,每个30分钟一结束,就休息5―10分钟。由于每次时间短,做起作业来感觉有个盼头,她会在规定时间内思想高度集中地做作业。有时把要做的作业按数量划分成几部分,每做完一部分就休息5分钟,然后再做下一部分。休息时让孩子听音乐、画画,或陪她说说话、作点游戏。
我们还从生活习惯方面训练女儿的自理能力。生活中很多小事如果也积极,会有正面的影响,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快,牵移到学习上,也就可以快起来。女儿小的时候,有时我们嫌她“磨蹭”,一些事就包办了。如嫌她吃饭慢,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嫌她洗脸耽误时间,就帮着洗;嫌她书包整理的工夫太长,就天天亲自整理等等。这样就给她一个暗示:吃饭、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爸爸妈妈会来帮她的。我们首先改正自己做事拖拉、行为懒散的坏毛病,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索、动作快捷迅速的做事习惯,让“快”穿行在日常生活之中,给女儿树立榜样。我们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活时,比赛看谁先做完或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洗漱、穿衣、叠被等看谁先完成。还通过游戏活动,来促进孩子反应速度的提高以及思维的快捷性、敏捷性。
我们的辛苦没有白废,现在,女儿爱学习了,作业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要彻底改掉作业拖拉的坏习惯,培养她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以后的路还长。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尽到我们的应尽之责。
如何改变职场中拖拉习惯
你是否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做?也曾因此受挫而暗下决心不再这样,可在下一个任务来临前,又会习惯性地一拖再拖?你是否遇上一些做事拖延的同事,结果饱尝焦急等待的滋味呢?
职场上,每一项任务都有一个最终期限,拖延,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个人信誉受损,亦令上级、同事怀疑你的能力,影响你的职场前途。对付职场拖延,你有什么好办法?
文章是“逼”出来的
艾凯(文员)
你是否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做?
是的。
你是否暗下决心不再拖拉,可在下一个任务来临前,又会习惯性地一拖再拖?
是的。
我就是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替领导写份材料,他说12日交给他,不到11日深夜我不会动笔。若是写个千把字的发言稿就算了,有一次要写份万把字的调研报告,我照样拖到最后期限的前一晚。抓起同事交给我的材料看,发现不少不明白的地方,但看看时间,已经快凌晨一点了,打电话去核实,怎么都说不过去。只好含含糊糊的,把有疑点的地方掩盖掉。
这还好对付,问题是一夜之间码出上万字,没点本事真不行。于是,在电脑前一夜坐到天亮。到早上8时多,草草收工。抓起包就往单位跑。一张隔夜面孔在路上晃,谁见了都会觉得此人在梦游。其实单位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让我写这份报告,但就是不到最后不开工。
做事拖拉的人实在太多。曾有一个同事,当年没有电脑,不能像如今这样,回家写稿再用E-mail传回单位,只能在办公室里爬格子。这位同事晚上总是先去食堂吃饭,吃了饭在办公室看电视,再找人下会儿象棋,再找人打会儿乒乓。看看办公室里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下棋的伴儿、打乒乓的伴儿都走了。时间差不多了,再拖下去,末班车也没得坐了。着急了,拿出稿纸,开始哗哗哗哗写字。三下五除二,写完回家。他老母亲和他一起住,极其疼他。每天见他早出晚归,夜夜给他留了点心。
我只是写文章拖拉,还有人是不管做什么都拖拉。钟点菜场中午12时关门,不到11时半不去买菜;5件衬衫轮着穿,非要等4件泡水里,实在没得换了才会去洗;好朋友生病了,天天想着去医院探望,拖啊拖,拖到人家都出院了,还没去;回忆自己去电影院看电影,几十年了,从来没看到电影的开头……
还有一个朋友很绝。编辑向她约稿,说好12日交。12日上班一看,稿子没来。打电话去问,回答:“12日夜里12时前发你邮箱。”从此编辑再和她约稿,要打个提前量。
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给我分析了造成拖拉的种种原因。我“对号入座”了一下,我应该属于“避重就轻”的那种类型——逃避需要费力气的事。不是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安排时间,而总是拣简单的、乐意做的先做,把不愿意做的搁在一边,往后推。我不愿意写稿子。我总是把所有的家务做完,所有的当天报纸杂志看光,所有喜欢的游戏玩一遍,所有喜欢的网站看一遍……实在没事可做了,才万分痛苦地着手码字,对我来说,文章千真万确是“逼”出来的'。
学心理学的朋友给我分析了拖拉的种种弊端,给我指明了改正拖拉习惯的康庄大道,但我改不了。就像老烟民,知道抽烟是走在送死的路上,但就是不回头,一直走到黑。
船到桥头未必直
朱辉(咨询)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经常听到这样的口头禅。说这类话的,多半是些慢性子的人。他们通常健康状态良好,心态乐观,不过往往不是那种可以托付重任的人。
“不用慌,春运过去了,现在就是当天的卧铺票都买得到。”前些天,一位好友从外地回来办事。原本下车后就可以买返程票,可是他不急,说到时候再说。
三天后,他果然买到票了,不过不是卧铺,也不是座位票,而是加开的相当于“慢车”的站票,
上车时,看到满满一车乘客,他才明白自己“想当然”。付出的代价是站了16个小时,从晚上一直站到了第二天中午。
这位好友学历不错,资历也够了,可是在公司一直是“群众”,完全看不到“进步”的希望。有时他也困惑,找不到不成功的原因。旁观者清,我们都知道他这种“不慌不忙”的性格,很难能遇到敢于信任他的上司。
一心等着“船到桥头”,从不担心明天,这种性格其实大多形成于童年。我曾经也是这类人,所以深有体会。
“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时,还经常尿炕……”某次喝酒,一位老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糗事。
“我也是!”我顿时觉得他亲切了许多。
“我那时候晚上尿急,可是贪睡,于是总想再憋一会儿再起夜。结果每回都梦见找厕所,醒来就尿炕了……”他说。
“怎么和我一样?”我更惊奇了。
后来发现有这样经历的人相当多,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当然不尿炕了。然而其中相当部分人依然贪睡,喜欢在憋尿之中等待天明。结果睡没睡好,尿没尿好,说不定日后还憋出了“尿毒症”。这种喜欢“憋”的人,在工作中大多是拖拖拉拉的人。
其实,许多时候,“船到桥头未必直”,甚至可能“船到桥头自然沉”。开车得自己看路,开船得自己掌舵,千万别把一切交给明天,交给时间。
急脾气遇上慢领导
吟秋(行政秘书)
A头儿是个好人,待人和气没架子,一起工作多年,从未见他发过火,特儒雅。但缺点也挺要命:“办事拖拉”。
去年5月,上级通知开会,A领导忙,一如既往地让我替他去,领回了任务:撰写5万字的“某某发展报告”的综述部分以及中英文摘要等,每个阶段都有时间节点。A头儿挺重视,找了4个专家和博士B,成立了工作小组,明确分工:收集资料,撰写、翻译等,最后汇总我这儿。A头儿是总执笔人。
其他人都很顺利,按时间表走,可A头儿负责的部分迟迟出不来。我像黄世仁一样,整天催着赶着,好歹交了初稿、二稿。
到10月,上级请专家开论证会,提了不少意见,我边听边整理出“修改意见”,当场发A头儿信箱。
12月中旬,我把所有文稿都汇到A头儿那儿,他回信:“已经全部修改好了”,赶在新年前提交,总算如期完成任务。
今年1月15日,上级来电话:“请写一份5000字的中英文摘要,1月31日前交来,作为新闻发布会通稿”——天哪,这是A头儿负责的“画龙点睛”重要部分,由他执笔,我以为他早交了。
把通知转发A头儿,一点儿没悬念,石沉大海。
到了1月20日,实在不能等了。自己写了一份5000字的摘要,就当抛砖引玉,发A头儿信箱,没下文。3天后,我打他手机,他说:“我今天晚上就看,明天发给你。”第二天一早看邮箱,空的。赶紧又打电话,他紧着抱歉:“昨天晚上有人请客喝酒,回来晚了。今天晚上,就是不睡觉也一定修改好。”第二天早上,再看邮箱,空的。再打电话?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认命吧,自己改!水平不敢说,文字没错误就行。然后发给博士X,请她赶紧翻译。X带着哭腔接电话:“真抱歉,孩子病了,正在去医院的路上,您找别人吧。”赶紧翻电话本,再找博士H,请她“明天上午一定给我”,这是最后期限。
如何改变办事拖拉的习惯
想要改变办事拖拉的习惯,你要练习做到下面这几点:
(1)做个主动的人,要勇于做个真正在做事的人;不当游手好闲之辈。
(2)不要等到万事具备以后才去做,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预期将来一定有苦难,一旦发生,就立刻解决。
(3)创意本身不能带来成功,只有付诸实施,创意才有价值。
(4)用行动来克服恐惧,同时增加你的自信,怕什么就去做什么,你的恐惧自然会立刻消失。
(5)自己推动你的精神,不要坐等精神来推动你去做事。主动一点,自然会精神百倍,
(6)时时想到“现在”。“明天”、“下礼拜”、“将来”之类与“永远不可能做到”意义相同。要变成“我现在就去做”。
(7)立刻开始行动。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准备工作上,要立刻开始行动。
(8)态度要主动积极,做一个改革者。要自告奋勇去改善现状。要自动担负义务工作,向大家证明你有成功的能力与雄心。
现在就开始吧!
你是否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做?也曾因此受挫而暗下决心不再这样,可在下一个任务来临前,又会习惯性地一拖再拖?你是否遇上一些做事拖延的同事,结果饱尝焦急等待的滋味呢?
职场上,每一项任务都有一个最终期限,拖延,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个人信誉受损,亦令上级、同事怀疑你的能力,影响你的职场前途。对付职场拖延,你有什么好办法?
文章是“逼”出来的
艾凯(文员)
你是否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做?
是的。
你是否暗下决心不再拖拉,可在下一个任务来临前,又会习惯性地一拖再拖?
是的。
我就是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替领导写份材料,他说12日交给他,不到11日深夜我不会动笔。若是写个千把字的发言稿就算了,有一次要写份万把字的调研报告,我照样拖到最后期限的前一晚。抓起同事交给我的材料看,发现不少不明白的地方,但看看时间,已经快凌晨一点了,打电话去核实,怎么都说不过去。只好含含糊糊的,把有疑点的地方掩盖掉。
这还好对付,问题是一夜之间码出上万字,没点本事真不行。于是,在电脑前一夜坐到天亮。到早上8时多,草草收工。抓起包就往单位跑。一张隔夜面孔在路上晃,谁见了都会觉得此人在梦游。其实单位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让我写这份报告,但就是不到最后不开工。
做事拖拉的人实在太多。曾有一个同事,当年没有电脑,不能像如今这样,回家写稿再用E-mail传回单位,只能在办公室里爬格子。这位同事晚上总是先去食堂吃饭,吃了饭在办公室看电视,再找人下会儿象棋,再找人打会儿乒乓。看看办公室里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下棋的伴儿、打乒乓的伴儿都走了。时间差不多了,再拖下去,末班车也没得坐了。着急了,拿出稿纸,开始哗哗哗哗写字。三下五除二,写完回家。他老母亲和他一起住,极其疼他。每天见他早出晚归,夜夜给他留了点心。
我只是写文章拖拉,还有人是不管做什么都拖拉。钟点菜场中午12时关门,不到11时半不去买菜;5件衬衫轮着穿,非要等4件泡水里,实在没得换了才会去洗;好朋友生病了,天天想着去医院探望,拖啊拖,拖到人家都出院了,还没去;回忆自己去电影院看电影,几十年了,从来没看到电影的开头……
还有一个朋友很绝。编辑向她约稿,说好12日交。12日上班一看,稿子没来。打电话去问,回答:“12日夜里12时前发你邮箱。”从此编辑再和她约稿,要打个提前量。
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给我分析了造成拖拉的种种原因。我“对号入座”了一下,我应该属于“避重就轻”的那种类型――逃避需要费力气的事。不是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安排时间,而总是拣简单的、乐意做的先做,把不愿意做的搁在一边,往后推。我不愿意写稿子。我总是把所有的家务做完,所有的当天报纸杂志看光,所有喜欢的游戏玩一遍,所有喜欢的网站看一遍……实在没事可做了,才万分痛苦地着手码字,对我来说,文章千真万确是“逼”出来的。
学心理学的朋友给我分析了拖拉的种种弊端,给我指明了改正拖拉习惯的康庄大道,但我改不了。就像老烟民,知道抽烟是走在送死的路上,但就是不回头,一直走到黑。
船到桥头未必直
朱辉(咨询)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经常听到这样的口头禅。说这类话的,多半是些慢性子的人。他们通常健康状态良好,心态乐观,不过往往不是那种可以托付重任的人。
“不用慌,春运过去了,现在就是当天的卧铺票都买得到。”前些天,一位好友从外地回来办事。原本下车后就可以买返程票,可是他不急,说到时候再说。
三天后,他果然买到票了,不过不是卧铺,也不是座位票,而是加开的相当于“慢车”的站票。上车时,看到满满一车乘客,他才明白自己“想当然耳”。付出的代价是站了16个小时,从晚上一直站到了第二天中午。
这位好友学历不错,资历也够了,可是在公司一直是“群众”,完全看不到“进步”的希望。有时他也困惑,找不到不成功的原因。旁观者清,我们都知道他这种“不慌不忙”的性格,很难能遇到敢于信任他的上司。
一心等着“船到桥头”,从不担心明天,这种性格其实大多形成于童年。我曾经也是这类人,所以深有体会。
“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时,还经常尿炕……”某次喝酒,一位老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糗事。
“我也是!”我顿时觉得他亲切了许多。
“我那时候晚上尿急,可是贪睡,于是总想再憋一会儿再起夜。结果每回都梦见找厕所,醒来就尿炕了……”他说。
“怎么和我一样?”我更惊奇了。
后来发现有这样经历的人相当多,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当然不尿炕了。然而其中相当部分人依然贪睡,喜欢在憋尿之中等待天明。结果睡没睡好,尿没尿好,说不定日后还憋出了“尿毒症”。这种喜欢“憋”的人,在工作中大多是拖拖拉拉的人。
其实,许多时候,“船到桥头未必直”,甚至可能“船到桥头自然沉”。开车得自己看路,开船得自己掌舵,千万别把一切交给明天,交给时间。
急脾气遇上慢领导
吟秋(行政秘书)
A头儿是个好人,待人和气没架子,一起工作多年,从未见他发过火,特儒雅,
但缺点也挺要命:“办事拖拉”。
去年5月,上级通知开会,A领导忙,一如既往地让我替他去,领回了任务:撰写5万字的“某某发展报告”的综述部分以及中英文摘要等,每个阶段都有时间节点。A头儿挺重视,找了4个专家和博士B,成立了工作小组,明确分工:收集资料,撰写、翻译等,最后汇总我这儿。A头儿是总执笔人。
其他人都很顺利,按时间表走,可A头儿负责的部分迟迟出不来。我像黄世仁一样,整天催着赶着,好歹交了初稿、二稿。
到10月,上级请专家开论证会,提了不少意见,我边听边整理出“修改意见”,当场发A头儿信箱。
12月中旬,我把所有文稿都汇到A头儿那儿,他回信:“已经全部修改好了”,赶在新年前提交,总算如期完成任务。
今年1月15日,上级来电话:“请写一份5000字的中英文摘要,1月31日前交来,作为新闻发布会通稿”――天哪,这是A头儿负责的“画龙点睛”重要部分,由他执笔,我以为他早交了。
把通知转发A头儿,一点儿没悬念,石沉大海。
到了1月20日,实在不能等了。自己写了一份5000字的摘要,就当抛砖引玉,发A头儿信箱,没下文。3天后,我打他手机,他说:“我今天晚上就看,明天发给你。”第二天一早看邮箱,空的。赶紧又打电话,他紧着抱歉:“昨天晚上有人请客喝酒,回来晚了。今天晚上,就是不睡觉也一定修改好。”第二天早上,再看邮箱,空的。再打电话?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认命吧,自己改!水平不敢说,文字没错误就行。然后发给博士X,请她赶紧翻译。X带着哭腔接电话:“真抱歉,孩子病了,正在去医院的路上,您找别人吧。”赶紧翻电话本,再找博士H,请她“明天上午一定给我”,这是最后期限。
连滚带爬,终于把材料凑齐交了。我长长地松了口气,准备过春节。这期间,A头儿没电话没邮件,我心静如水――见怪不怪了。
2月2日,手机响了,是上级秘书处来的:“领导看了,说还有几个地方需要修改,让负责人来一下,请问A在国内吗?”我说不知道,把老A的手机告诉秘书同志,随后关掉手机:“要能找到老A,算你本事大。”第二天,我飞德国了,不再关心修改稿子的结果和新闻发布会的事。
春节后上班,A头儿向我解释:“那天晚上,我修改了8个小时,还是觉得不行,还不如不改。”我心里嘀咕:“回个邮件解释一下,你的手会断吗?”忍不住又问:“2月2日您在哪儿?”他答:“我在出国的飞机上,手机关了。”
我很不厚道地笑了:“不知道上级最后怎么处理的?其实领导可以直接在电子版上改,干吗非得把我们拎过去?”
节约的时间是自己的
哈尼(策划)
我们公司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干完活就能走人,所以,在我有限的上班时间里,用“埋头苦干”来形容绝对一点也没有自夸的成分。倒不是我革命觉悟有多么高,多么愿意为老板肝脑涂地,我的想法很实在:节约下来的时间都是自己的,浪费的时间也是自己的,是从老板那里“赚”时间还是把私人时间“赔”给老板,这笔账太容易算了。
所以,基本上,我的工作状态可以这样描述:敲击键盘运指如飞,虽然用的是拼音输入法,也是一次能输入整句话且能联想造词的微软拼音输入法,而且每分钟输入的字数已经达到了五笔输入法的水平;打电话干脆利落,常常把听筒夹在脖子边,一边打电话一边翻阅资料或者敲击键盘;从不参与无聊的八卦,在蜚短流长里浪费唾沫和精力;从不看无关的网页,不让海量信息把自己淹没;非常忙的时候,甚至不喝水,为的是不用老是去厕所报到。
正是因为修炼得当,大家公认我是办公室里效率最高的员工,交货质量也有稳定的高水准。所以有什么紧急的任务,大家总是第一个想到我。对此,我暗地里也有点小得意,特别是每每看到少数磨洋工的同事,真是十分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看上去天天加班很辛苦似的,其实,完成的工作量却并不大,时间都是白白浪费在聊天、上网、打游戏、吃零食上了。
好在我们的工作都是彼此独立的,他们的拖拉不会影响到我,不过我的朋友玲就没这么幸运了。
为了约她吃一顿晚饭,我已经望眼欲穿地等了几个月,整整跨越了两个年度。好几次都订好了时间,她又临时放我“鸽子”,我几乎要“翻毛腔”:“你是比尔-盖茨还是 呀?日程安排要提前一年预定!”她却大呼冤枉:“实在是太忙啊!”
原来,她同样是他们公司里的“一只鼎”,因为干活多快好省,急活难活重活义不容辞,就连大老板也慕名而来,把其他部门搞不定的事情丢给她,限期完成,而她也总能屡屡不负众望地按期交作业。糟糕的是,在一片赞许声中,更多的棘手任务接踵而至,且时间越来越紧、难度越来越大,如此一来,她成了各个部门的消防队员,不忙得两脚飞起来才怪呢,连8小时睡眠都成了奢望,哪里还有时间接见老友。
我常常心疼地劝她:千万不能养刁老板的胃口,即使能提前完成,也一定要在截止期前,气喘吁吁地才交上去。否则,老板看不到你的辛苦,不知道你已经拼了老命,还只当工作量太轻了呢。同时还会招来同事的嫉妒,认为你一手遮天,到处逞强,不想办法挤走你才怪。
可玲并不听我的劝,仍然像一头倔驴似的埋头加班。唉,看来,我们的约会仍旧遥遥无期。
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改变,从习惯开始》一书,这本书汇集了新教育榜样教师顾舟
群所教的一年级和二年级两年时间的73封每周一信。读完后觉得真是受益非浅。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乃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应当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学校。”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3岁到12岁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而在这关键时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你为孩子培养了一种好习惯,就会使孩子多一份自信,就会使孩子多一份生存的能力,就会使孩子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就会使孩子有一个积极的人生。好习惯会使孩子终生受益,坏习惯会耽误孩子一生的.前程。
本学期读了顾舟群的《改变,从习惯开始》一书,让我感受颇深。就我自己所教的班级来说,很多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还不够理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在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往往喊着“老师我”,有抢答现象。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一些学生作业习惯比较差,做作业的姿势不端正,需要教师与家长反复提醒。书写字迹潦草,添字、漏字、错字等。有些学生做题目粗心大意,漏做试题,做完后从不检查。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不独立完成,喜欢抄袭别人的,缺乏勤学好问的习惯。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长此以往,便产生了错误的积累,严重地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可见,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水平的影响非常之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当务之急。
那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通过借签前人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我觉得应该从提前预习、专心听讲、及时复习、仔细审题、勤于动笔五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 习惯阅读心得体会
★ 作业设计心得体会
★ 作业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