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儒释道》心得(共含8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uwuh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儒释道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
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 、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
世观的统一。由他人总结体会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说,什么事情你要干预,你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倡导进取的人生, 奋斗的人生,拼搏的,竞争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说,要超然通达,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论其实是对立并统一的。我想人们应当有积极的生活,进取的态度,可是,也同样要用一个平常心,一个坦诚的心境。这样,人生才能过得快乐,洒脱。潇洒走一回。对待事业如此,对待感情也应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
一直觉得这样的命题太大了,以自己的格局写这样的随笔,说这样的大话有点不合适,总觉得是前辈的不尊敬,童言无忌吧,莫怪莫怪!!!只当取乐就好,莫要当真。
说到这些不免我又要愤青一下了,其实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有能力有德行的大哲人一般都是述而不作的,比如老子,比如孔子,再比如释迦摩尼。道德经据说是老子化胡,西出函谷关时路遇尹喜,尹喜见老子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朝霞身后照,如此背景画面中的老子,沉静如水,清气扑面,仿若神仙一般。尹喜大喜!他知道当今世上的智者来了!他要留住老子,让他教授自己学问。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却一时说不出话来。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子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当然道德经是不是尹喜逼着写的就不得而知了,野史嘛,没有文字记录没有文物记载。
释迦摩尼是释迦族部落出身的王子三十五岁菩提树下感悟佛法成就无上菩提,八十岁入涅槃,四十年传播佛法,普度众生。(佛把人分为几等,佛是最高级的,下面是菩萨,罗汉,罗汉分缘觉罗汉和声闻罗汉,缘觉罗汉就是因缘际会成文罗汉,声闻罗汉就是听佛讲法成为罗汉然后夜叉畜生恶鬼最后是地狱,所以佛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畜生恶鬼地狱三苦)所以说释迦摩尼的著作基本上也是后人记录其生前的言行,不是他自己写的。论语那更不用说了,根本就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死后整理的,不是孔子自己写的。所以说像这些圣人,他们不是自己写书,是他们不能写吗?非也,是不敢写!老子也曾说过,一曰慈二月捡三月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说现在的一些动不动就出书,写篇文章动不动就发表的人我们真应该反省一下,俗话说阴谋不可外泄阳谋不可内藏。动不动有点成就就急不可耐的像让人家知道并不是什么好事。
言归正传,我简单的报告一下神马事儒释道,贻笑大方哈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角原来是一家
如果把道家比喻成莲藕的话,佛家就是莲花,儒家就是荷叶
道家跟道教是有区别的,道教我们暂且不说。道家的始祖是老子,不是传说,确有其人。道家主张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啥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他们认为万物生育于有,有生于无。所以无才是最大的,城中有三大,道大天大人大。
“他们”主张宇宙是一个循环的,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你对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了解的越多,说明这个世界越接近灭亡,就像人生一样,你懵懵懂懂,什么都不知道说明你还是一个孩子,那你离命运的结束还有大把的时间,当你逐渐的长大,逐渐的熟悉这个环境,逐渐的理解人生,理解世界,理解自己,那说明你里死亡也是越来越近了。
所以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也许有人会问,这既然只是一个过程,那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当然肯定不是钱。可是现在有多少人是被钱累死的呢)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一场游戏一场梦,我们什么时候能把这句话理解了,我们什么时候或许就会明白了。但是现在的社会是空前的烦躁,盲目的追求发展追求物质享受缺少了向内关照的时间,其实不是缺少时间去开智去修心是根本没有那个想法!!!不断地求进步,不断的求发展,缺少了思考缺少了向内关照,华丽的外表空虚的内心,每天固定的上下班,固定的生活模式使人们无暇去修身养性,无法去思考,成为了傀儡,成为了行
尸走肉!!!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知其身其德乃真。不断去修身不断地去充实自己人生才会有意义,可是现在有多少人都活反了,活着就是为了钱,钱是什么??钱是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说白了就是纸,天天为了纸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只有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没有花出去的钱指不定是谁的,钱少了是自己的钱多了是大家的,再多了肯定是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最笨的人就是天天赚钱最后把钱存在银行的人,银行就是把有钱的人钱存起来给没钱的人拿出去花!!
我没说钱不重要,钱是我们实用的工具,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钱而活着,以前的科学家预测二十一世纪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会有大量的时间去修身养性,有大量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精神可是现在呢,恰恰相反,社会空前烦躁,空前的混乱,压力也是空前的大!!房地产开发的越来越大,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住不起房子!!!你们去看看现在哪一座城市的住房空置率没有百分之五六十??以道驭术,德行跟不上你技术再发达,科技在进步那祸害的只会越来越大!德行跟上了,你不会去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处处为他人着想这个社会能不和谐吗??而现在呢??科技是进步了,损害的却是越来越大了。没几年估计地球就完了!!
大学里面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圣,修身是根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外王!!!之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我们真应该好好理解这句话!!德行不修无知有也,修身修不好的人给你一个国家你会祸国殃民,给你一个企业你会万劫不复,自己修身修不好的人怎么能去带好别人呢。国家领导人个个都是孔圣人,会有贪污吗,会有砸垃圾桶吗?会有没事偷井盖的吗??修身是根本啊!!!
其实以我们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看道德经,你就会发现老子的格局是很难想象的。天地不仁以我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大格局,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理解的人都会说老子多么的无情把老百姓看成狗,真是,,,有些人没事还扁扁孔子扁扁毛泽东,扁扁圣人,你跟人家根本就不在一个格局上面你怎么扁人家!!!人要有敬畏之心,要敬天命,敬大人,畏圣人之言。不要没事总说人家怎么落后怎么原始,这个社会永远都是的倒退的,文化肯定是越来越退步的,最原始的文化一定是最天人合一的。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有些人会想这是偏安一隅,井底之蛙,永远不知道天河有多大。可是我们反过来想想井底之蛙有井底之蛙的幸福,你不断的去开发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去创新除了能够得到物质的满足,你精神得到了什么??大方无隅大道无形,精神是没有限制的!!人家那是得到极致后的感悟,想想也是,圣人有那么低级么?是你自己理解的低级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城市有多少是本地人呢,全是外地人,是本地不好吗??错了,外面的世界总是美好的。这是人的劣根性,总喜欢向外面发展。可是这样造成的结果呢,老无所养老无所依,跟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有什么区别?一家人一年不团聚几次这还是家吗?这个家字怎么写的?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和和睦睦团团圆圆然后为家,可是现在呢好多人还美名其曰求发展求进步!有多少人是客死异乡,有多少人老了都没着没落的,这个华丽的城市里面有多么的肮脏谁又能知道?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有的话就是一个是主动的背井离乡,一个是被动的背井离乡,很可笑不是吗??人就是那么的贱!!!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信仰,我见过好多人,每个人都说自己是无神主义者,其实他们不知道,没有信仰的人其实是最可怜的。无论是释迦摩尼还是老子,亦或者是穆罕默德耶稣基督,再或者是上帝,其实信仰就是那么个东西,世界上没有信仰是教人坏的,所有的信仰都是教人向善的,所以信什么不重要,最主要的是你有那个敬畏圣人之心!没有了这种敬畏之心你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使命,也就没有了意义,当然也就失去生活的乐趣!!!
影响全世界的十大人物里面第一是穆罕默德,第二是耶稣基督,第三十释迦摩尼,第四才是
爱因斯坦啊朋友们!!!由此可见,信仰,精神么的世界永远比物质科技给人的影响要大的多。为什么牛顿研究了一辈子反而去相信神学了呢,是他迷信吗?因为他知道的越多反而越觉得自己很空虚,精神世界得不到安慰,他没有自己的信仰
我们平时老说礼拜礼拜,可是又多少人知道礼拜是什么意思呢??礼拜礼拜其实就是顶礼膜拜,往简单的说就是明心见性,认清自己,就是要抛弃外物,修身养性!!!往大了说就是你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物质世界更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是现在呢??可笑可笑!!! 不说了,说的有点多了,下面我简单的说说儒家和佛家就结束了哈
佛家的思想其实和道家的思想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不同在于道家是无为,佛家讲出世,当然儒家讲的是入世,这个后面再说!!佛家讲轮回,佛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五阴炽盛!!!所以佛说善念起,立地成佛。身体是出世的宝筏以让我们脱离苦海到达西方极乐!!一念善念起便是佛,一念恶念起便是魔,所以我们要明心见性,时时勤佛试不使惹尘埃。这个勤拂拭不仅仅是明镜台,同样是自己的内心,不要起恶念!!揭语有云佛看凡夫凡夫亦佛,凡夫看佛佛亦凡夫!!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儒家讲的是入世的修身,他讲大隐于市,小隐于林。儒家讲中庸之为德也,凡是不能太过,过犹不及不如守中。凡是不要强求,尽力就好了。典型的著作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大学里面常说的话
好了,到此为止吧,有些话说多了就没意思了,修心修身最主要是这个修字,其实生活中处处可以修身,不迁怒,不妄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通俗点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毛泽东就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很简单的话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中国人中国文化有大乘气象,佛教诞生于印度昌盛于华夏最后闻名于四海,所以达摩的老师告诉大漠哪也别去到中土去到中原去。所谓的中原是指当年周文王在河南少林寺那边丢的一块石头,有了那块石头才有了中州有了中州才有中原有了中原才有了中国。我们有时间的话可以到少林寺看看那块石头。有很长的历史了
中国是一个很强大的民族,他的包容性是很强的。我们历史上有很多次被少数民族更替的朝代,可是最后这些朝代最后都被我们同化了,所以我们最厉害的是文化。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所以说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好好学习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比学习那些雅思托福要好得多。现在全世界已经国学热了,好多外国人读中国的文化比中国人都厉害的多,所以我感觉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祖先骄傲一下,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中国,它存在自有他存在的道理,所以各位朋友好好修身吧!!
踏入高等院校学习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虽然只有五天学习时间,我是格外珍惜,遵守班规,不迟到早退,认真听讲,做好记录,耳闻目睹武汉大学教授对学员博古论今、引经著典、引人入胜,认真讲解、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使我在学习中开启智慧,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女学员们虽来自各条战线,各个层次,但她们踊跃发言,课后即兴小结,侃侃而谈,使我深受教育、鼓舞和启发,使我在学习中提升,在培训中完善。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欧阳祯人教授讲解的《儒释道精神与领导干部的修养》。听了之后,庆幸生长在盛世和平、国泰民安的时代,身同感受我国历史悠久的儒释道国学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相通之处。
儒家文化,为春秋时期孔子所创,儒家文化核心是“仁”! “仁”是仁、义、礼、智、信五行之首,包括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帮助和同情。“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关爱之心善待他人。“仁”包含仁爱,讲求宽人慈爱,不生坏心;仁德,讲求待人宽厚,好施恩德;仁厚,表示为人忠诚老实。
道家文化,以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老子为其创始人,倡导一个“善”字,最根本的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指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给万物带来益处,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是一种谦虚谨慎。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这个道,就是真理了的意识。他包括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即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
释家文化,古印度释迦牟尼所创,他倡导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离苦得乐。即积德行善,多做善事、多做好事,使众生(即指地球村的动物、生物、微生物、植物等,人类是最高级的动物)离苦得乐,过幸福生活。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创始人,早在1871年4-5月间撰写的《法兰西内战》一书中这样写道 “应当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即“为人民服务”。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历任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理论,并将赋予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的思想科学内涵,成为党的宗旨;邓小平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江泽民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习近平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都提升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的高度。
儒释道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惊人相通之处,都是要求人民大众(特别党员干部、领导干部)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人、去关心人、去珍惜人;用博大的胸襟去宽容人、理解人、帮助人,对人忠诚守信、尽职尽责,对事敢于担当、敢于担责。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如果要使党的生命力长久和谐生存下去,使党的执政权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手中,就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锤炼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意识,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共产主义理论信念,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从儒释道文化里汲取营养和智慧,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解难事,争当党的好干部(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条标准)、争当人民的好公仆(即甘为人民的孺子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修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遵守各项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不为功利所动,不为名色所惑,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使自己在制度、礼仪和规矩中不断的积极进取、廉洁勤政、开拓创新;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修养自我、提升自我、净化自我,把自己培养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行业的精英,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拥护党中央,自觉地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在仔细阅读了由张松辉写的人生儒释道后,发现自己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古代人文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该庆幸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永恒的思想,让我们在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思想,灵活运用,调节自己的心态,做到让自己更加平和地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人生儒释道》这本书的绪论阐述了儒释道三家各自的基本人生观。儒家的基本观点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佛家是“磨砖成镜”;道家是“逍遥适意”。综合起来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文人都会有一种共同的心理。
要有一种虔诚的信仰,随遇而安,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正如书中作者所说“虔诚的信仰会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十分的充实和自信,比欲望四溢的世俗人少却了多少烦恼和痛苦”。我很同意作者部分观点,一个人有了信仰,才有了坚定不移的心,才能朝自己的目标奋进。
随遇而安,是一种豁达,风轻云淡,是我们可遇不可求的。但是,过分的禁欲却是我不能认同的。有欲望才能有追求,如果一个人真无欲无求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禁欲在我的理解里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不敢直视自己的表现。
作者在书中写到,命运是先天条件、后天努力和客观机遇的结合品。我很同意这个观点,都说种的什么花就结什么果,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天才是由99%的汗水和1%的天赋构成的”,结合我们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涯里你不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那么你想找一个好工作也只是纸上谈兵。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投机取巧注定失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们的未来都是自己决定的,也许幸运之神不会总是眷顾你,但你要时刻做好准备。当机遇降临你却没有能力抓住时,再懊悔就为时已晚了。
书中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就是佛家提出的“烦恼即菩提”了。关于这个观点的内容解释就连佛家内部也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佛法的.智慧就是智慧,然而,世俗的愚昧就只是愚昧,将愚昧和智慧区分的特别明确,小乘佛教的人都抱有这种观点。
但是,大乘佛教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在他们的眼里,万物都是没有区别的,浑然一体。因此,智慧和愚昧也应该是一样的。这就达到了庄子所说的万物一齐的境界。实际上,他们超越了是非的界线,当没有了是非,善恶的纠缠后,就达到了物我皆忘的状态,即使深陷于烦恼的泥潭中也不会感觉到烦恼。
这就充分证明你得到了佛家的智慧,本身就没有烦恼了。书中说另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先后做过神秀、惠能弟子的神会。在我看来,他的意思就是,虽然事物的形状,颜色,状态会发生改变,但其本质是不会变的。不管天空是黑暗的还是明亮的,天空就在那里,还是那片天空不会有丝毫改变。
同理,人性有愚昧的也有聪明的,但人性还是那个人性。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时,是没有思想的一张白纸,要想摆脱愚昧,就要接受后天的学习,是非善恶的区分也要通过价值观的灌输来明了。是非善恶是有界线的,同时又是无界线的。
没有了是非善恶,怎么能区别好人和坏人,这个社会的伦理道德也会被扭曲;不能怀疑的是是非善恶都是人的本性体现,属于同一性质。人的本性放在那,是非善恶,愚昧与否只是他的一种外化的形式。物我皆忘的境界正是看透了“烦恼即菩提”的本质,运用佛家的智慧使自己处于烦恼之外,脱离烦恼就会有更加和谐的人生了。
作者说:“我未生之前,天地万物确实存在,但对我来说存在等于不存在;我死之后,天地万物也确实存在,但对我来说,存在同样等于不存在。只有我的生命存在时,天地才开阔,万物才鲜活,一切才赋予了和价值。”这个观点不难理解,其实就是以自己作为主体,是万物的主宰,当你认为他在,他就在:你认为他已灭亡,他就不复存在。万物只存在于自己的心里,你的内心控制了一切,“心外无物”。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研究的,当我们去读这些古代文人留下的思想时,会有很多体会的。有的会启发我们,有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得落后愚昧,我们需要有一颗明辨是非曲折的心,从实际出发,从书中得到更多人生哲理。
《儒释道》心得
先人驾鹤西去,却留下古老智慧,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首回春秋时期,闻孔子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略悟儒家仁义,人人和谐 ;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庄子曰: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愚悟人之谦卑,道法自然。 辗转之间,游于魏晋南北朝,佛突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凉久稍悟:岂教我回归本心,心念无杂?
儒释道思想本相生相承,意蕴无穷无尽。为社稷者教治国,为商业者教经商,为普中华儿女教做人。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
多多开卷,细心品读,自有别一般的心得。
论儒释道作文700字
这周我学习了“儒释道”三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各家思想实则各家信仰。通过对第三单元古诗文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这三种思想所持的观点,并发现它们本身并不冲突,总结为一句话“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做事如此,做人亦是如此,他们是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条件,真正成为“圣人”,就需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为人生目标。至此,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
成长的道路上是孤独的,在这孤独求索中,我们便需道家所云的宁静自然。纵观千古,哪一位真正的强者不是在黑暗渊薮中独自摸索?“梵高的一生充斥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爱情悲惨,饥苦交加,备受冷雨摧残”。梵高的一生是孤独的,在一生终结前的.岁月里,依然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搏斗,拼死创造辉煌,孤独使他创造出《星夜》《向日葵》等著名作品。试问梵高若没有孤独求索的坚守,甘心做一名普通的流浪汉,又怎会有一幅幅崇高的艺术问世?独善其身也讲究一“独”字。唯始终坚守内心的孤独才能感悟到成长的真谛。
成长的过程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我们则需遵佛家所言之豁达。“生活以痛吻我,我应报之以歌。”是啊!在努力与乐观面前,困难算得上什么呢?这豁达是摩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贝多芬充满对未来期望的《月光》,是泰国亿万富翁施利华破产后当街头小贩的东山再起。将生活和人生比作大树,学会豁达,就像大树学会从土壤中汲取营养。
当我们已领悟了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这一生也就只差儒家传承的报国之志了。《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用自己的悠闲自得向朝廷展现自己不甘于现状,愿效忠于国家的志向与决心。“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一名强者所需做的。杜甫虽穷,却依旧有“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鸿鹄之志,这便是儒家思想带给我的启示。
儒释道是古人传承下来的珍贵思想,我虽不能透悟其要旨,但也能从中总结出这“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道理。
我相信,依此便可成就精彩人生!
儒释道心性道德思想与意义治疗
受傅伟勋教授以及弗兰克(Frankle)意义治疗学(Logotherapy)的启发,笔者自80年代以来即开始研究儒佛道和新儒家的意义治疗思想,本文即是在多篇论著的基础上,尝试将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的基本义理运用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心理治疗。儒、道、佛的心性道德思想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华人文化土壤里,它们已经交融成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本文对儒、道、佛三家所作的概括各有异同,儒家用“意义治疗”一词,道家用“存有治疗”一词,而佛教则用“般若治疗”一词。但总体来说,皆可用“意义治疗”来概括。一、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的异同与融通
1.儒家:孝悌人伦、仁义为教、道德创性(仁)
儒家强调“孝悌人伦”,“孝”其实是对于我们生命根源的一个崇敬;而所谓“悌”,其实是顺着那个同样生命根源而来的一个横面展开。在华人文化传统,儒家讲“孝悌”,通过“孝、悌”而讲“仁、义”。仁,在孟子书里面讲:“仁者,事亲是也;义者,敬长是也。”仁义其实是从孝悌转过来的。当我们讲“孝悌”的时候,是落在一个“血缘性的自然联结”里,这血缘的自然联结的方式,也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而通过孝悌讲“仁义”的时候,就由“血缘性的自然联结”转到了“人格性的道德联结”。“仁”强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一种真实的互动感通;而这种真实的互动感通从哪里来呢?是从家庭中对于自己生命根源的一种崇敬所引发出来的。“义”指的是在这社会上的'一个客观的形式法则,而这客观的法则从哪里来呢?是从家庭中由“敬长”学来的。
“仁”和“义”就道德来讲,他的概念就比“孝”和“悌”更高一层,“孝”、“悌”可以把他当成一个道德的德目,而“仁”、“义”则从这个道德德目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他可以一直往上升,升到最后是一个对于善的追求。顺着孝悌人伦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客观的法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义”。所以从孝悌到仁义,是放在一个人最自然的亲情脉络里头,一步一步展开――由家庭进而跨入到社会。
儒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回溯到那个宇宙造化之源,所以他进一步谈“道德的创生”,“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所说宇宙造化的源头,是一个价值的源头,就儒学而言,宇宙论、道德哲学,两者是连在一块说的。
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间,家庭是他最基本的生活场域。从家庭里头开始伸展,人活着,他不是一个“个人”,人活着就是放在家庭的脉络里,自然而然地去理解、诠释与体会,在这过程中参与促成,别人帮助你,你也帮助别人。在整个华人文化传统提这个问题时,一定是不离家庭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在家庭,我们现在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之所以不好,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常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三要素”,好像植物成长三要素“阳光、空气、水”,“阳光”是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空气”是社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水”是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没有阳光,没有空气,猛灌水,根就烂了,这里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儒家强调家庭这个脉络,“人”的概念是放在一个网络里面,是放在一个可以yīn@②yūn@③调节生长的脉络下来看待你自己。“自我”的概念不能与外在事物分离开来,不能先把自己孤立起来作为一个认知主体去认识这个世界;而是人和家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互动的关联,生命的互动关联。我从这样的一个场域来说明自我,可见华人的“自我”概念,与西方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自我”概念有很大不同。
这就牵涉到当我们展开心理辅导的时候,自我如何安顿的问题。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安顿自己,就儒学来讲
[1] [2] [3] [4] [5]
浅淡儒释道三教影响下的王维
唯心的说,我总觉得李叔同是王维的转世。皆是历经了人世繁华的才子,王维起了佛心,到李叔同时,终坚定了佛心,长伴青灯古佛。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参看王维《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与其弟王缙都深受其母影响,与佛教颇有渊源。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古时候,孩子出生三个月内就取名,待男子20弱冠成年后取字。同辈间只可尊称其字,长辈与本人才可直呼其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从一个人的名与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对他的期望,以及他自己的德行志向。王维的名字就很有代表性。
王维,字摩诘。名字合起来即维摩诘,乃是佛教中著名的居士、在家菩萨,意译为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有意思的是,维摩诘出身富贵,且“处相而不住相”。有一位菩萨曾问过维摩诘:‘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回答:‘我母为智慧,我父度众生,我妻是从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就连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也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王维从名字上即与佛教有割舍不断的渊源,他晚年也如同维摩诘般,做了在家居士。但这不代表他一出生,即是空空了了、了了空空,没有经历过人世沉浮,又何来的参透,何来的资格谈虚妄。
钱穆先生曾建议,读杜甫的诗要分年读,以此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我觉得,王维亦如此,按其人生经历,才知其每个阶段的心态与转变。
综合《旧唐书》与《新唐书》中王维的生平,大致可将其诗歌创作分为40岁之前与40岁之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少年得志,积极入仕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是太原祁县人。父名处廉,官位终于汾州司马,家迁到蒲州,于是成为河东郡人(即现在的山西永济)。
这里暗示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王维出身于名门望族。
《隋唐嘉话》载,唐中书令薛元超曾经自述其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没有进士及第,二未能娶五姓女,三不能修国史。第二条的“五姓女”指的是清河或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或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当时以这“五姓”家族为尊,甚至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
而王维的父族为太原王氏,母族为博陵崔氏,套用魏晋流传的名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按理说王维的仕途之路应该比别人容易。但,物极必反,士族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受到遏制,遏制的主要手段就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变更。到王维时,唐代的科举考试实行的是考试和举荐相结合,有个专有名词叫“通榜”。可以说,王维只能算是个没落的士族,父亲又早逝,想入仕,既离不了真才实学,又要结交王权贵族。于是王维十几岁时便客游长安,成为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为出仕做准备。
接着《旧唐书》又告诉我们,王维是年少成名,青年才俊。王维16岁时,写下《洛阳女儿行》;17岁时,写下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开元九年(721年)考中进士,那一年王维多大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王维生于701年,一说他生于699年,不论哪个是正确的,王维高中进士的年龄都在20岁上下。后来在元代辛文房所撰的《唐才子传·王维传》中,他写道“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说王维9岁时就能撰写诗文,擅长草书隶书,音律娴熟。侧面印证了王维的博学多才。
人生得意,又早早入仕,在当时大唐游侠精神的侵染下,他也有过李白一样的英气勃发。
比如下面这组王维早年创作的诗歌,趋近于一种理想状态。
少年行(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这组诗延续了唐代诗人“以汉代唐”的传统,诗中地名、官位皆为汉朝。四首诗从少年游侠的高楼纵饮,写到出征边塞、英勇杀敌,后至庆功宴会,让人不禁击箸称赞,好一个义薄云天的男儿!第一首,刻画出少年郎的豪爽游侠性格。在路上遇见意气相投的人,不用客套的赞赏他,兄台你真是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才高八斗貌似潘安,直接大呼一声,“走,喝酒去”就够了,高头骏马系在酒楼下的垂柳边,一行人斗酒十千、不醉不归。
类似的场景,我们在《天龙八部》中也曾见过。话说第十四回“剧饮千杯男儿事”中,乔峰与段誉在松鹤楼偶遇,误会中对饮数十杯,之后比试脚力,惺惺相惜,义结金兰。且看他二人是如何凑在一起饮酒的。
那大汉有意无意的又向段誉一瞥,见他低头沉思,显是听到了自己的说话,突然间双目中精光暴亮,重重哼了一声。段誉吃了一惊,左手一颤,当的一响,酒杯掉在地下,摔得粉碎。那大汉微微一笑,说道:“这位兄台何事惊慌?请过来同饮一杯如何?”
段誉笑道:“最好,最好!”吩咐酒保取过杯筷,移到大汉席上坐下,请问姓名。那大汉笑道:“兄台何必明知故问?大家不拘形迹,喝上几碗,岂非大是妙事?待得敌我分明,便没有余味了。”段誉笑道:“兄台想必是认错了人,以为我是敌人。不过‘不拘形迹’四字,小弟最是喜欢,请啊,请啊!”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
你说什么是“侠”?锄强扶弱、劫富济贫?这些都有,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骨子里的豪气,有侠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说不完的快意恩仇。
少年行(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昔日那个肆意饮酒的少年郎从军了,随将军鏖战渔阳。边塞之艰苦、战争之残酷毋庸言说,在杜甫的笔下,战争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而在王维笔下,说出的话却是“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谁知道不能去疆场的痛苦呢?纵然战死了,还可留下侠骨的芬芳。这里的死,等同于少年心中的极致浪漫,无关忠孝,就是淋漓尽致、死得其所。
少年行(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第三首,是部精彩的武侠片,极具镜头感,讲述少年郎在战场上勇武杀敌。少年骑射功夫了得,在敌军的千军万马中显得游刃有余。有道是“擒贼先擒王”,忽见少年偏坐金鞍,白羽箭在弦上,转瞬间,铺天盖地的箭矢向着匈奴首领袭来。可见这少年郎,不光有勇,更有谋。
少年行(其四)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第四首,班师回朝,论功行赏。这里没有出现少年郎,授功领赏的是将军。不少学者将此章解读为“功成无赏”,指王维借以讽刺皇帝崇信权贵。对此我不敢全部认同。连贯看来,这少年郎秉持的是大唐初创以来的侠义精神,从第一篇的纵饮而非读书,第二篇“纵死犹闻侠骨香”而非“一将成名万古枯”,都可以看出,他非追求功名利禄之人。他做的,只是他认为尽兴的事。打胜仗欢庆,本是高兴事,将军领了赏自会往下封赏。操那么多心干嘛。(好吧,作者承认从小就不爱分析中心思想)。
对比李白的《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同样的少年壮志不言愁,亦歌亦酒自风流。不敢说,王维在年少成名之后,是否有过放浪形骸的日子,但至少,绝不是我们自以为熟悉的那个“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
王维此阶段心态很积极,但仕途是否一帆风顺呢?再来看《新唐书》中所记。
王维字摩诘,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开元初,擢进士,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御史。母丧,毁几不生。服除,累迁给事中。
——《新唐书·王维传》
开元八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第一个官位是太乐丞,掌乐之官,相当于在朝廷负责礼乐方面事宜的官职,这也侧面印证了王维的音乐之能。是年“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坐累”就是因过失而受牵连,相传是太乐署中伶人私演黄狮舞不合礼制,连累王维被贬到了济州。王维当时作了一首《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最后两句是”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不胜感伤。
之后几年多在济州任上,也曾弃官。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相,提拔王维为右拾遗。
★ 释道安简介
★ 儒的组词造句
★ 朱伯儒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