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练拳百日心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倪妮V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极练拳百日心得(共含5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倪妮V”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太极练拳百日心得

篇1:太极练拳百日心得

太极练拳百日心得

木一

自从7月份开始跟随赵老师学练太极拳以来,经历3个月,100多天的晨昏习练(我戏称之为“百日筑基”),现在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稳定的阶段,特总结近期的心得体会。

从时间段和自身体会来看,可以分为3个阶段:兴趣高昂期,消沉苦痛期,平和体会期。

7月初在广场上偶遇赵老师、朴老师两位,开始了学拳的历程。这之前,除了书本上,并没有接触过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心里还看不大上――慢慢悠悠的老年拳嘛,看人家形意拳多拉风。

开始学习之后,赵老师在教套路的同时,还一并针对招式进行实用讲解:为什么会有这个招式,其攻防含义是什么……很多看来比较复杂的架势经过这样讲解,就变得比较容易记住了。再加上迅速有几位师兄师姐到场同练,这段时间是截至目前,练拳最入迷的时候。从自己旧书堆、网上翻找――只要是跟太极拳有关的,统统粗过了一遍。诸如,《陈氏老架太极拳谱》,顾留馨的《太极拳术》《太极拳研究》,顺便也翻了逝去的武林1-2(形意拳的),收获了一堆“知识”。

这段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站桩,缠丝练习,大约只学了9式(第一个搂膝,j步)。这期间陆陆续续教新人站桩,从头开始学习,虽然进度慢,但每天有新面孔加入,每天能感觉到自己学到、体会到新东西,心情是非常振奋的:早晨跟老师练习,中午在公司走几遍,晚上有时间去广场顶着巨大声浪再来几遍,就是走路的时候也在默默地体会逆缠顺缠,有时候手还忍不住画个圈,外人看起来好像抽风似的:D――领导都不愿跟我一起出门了,直说我魔怔了。这是兴趣最浓厚的时候,并且动力也很足,近一个月的时间养成了每天5点左右起床习惯,睡得也早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问尚且如此,何况是运动类的技能呢?从一开始自己别别扭扭的架在那里,到慢慢能动起来,再体会自己僵柔的变化,进步,心情真是非常好。早晨起来直奔广场,心情雀跃,就如情人约会。

总结:从不觉僵到知道去僵求柔,虚实重心变化,招式都是手段,不是目的!

8月下旬到九月底这段时间,由于工作、生活的变化,每天的练习频率逐渐降低,同时出现膝盖痛的问题。在兴奋期过去后,虽然还是每天在广场跟大家一起练习,但心情不那么飞扬浮躁了。这段时间,老师开始要求站桩和缠丝练习时注意呼吸、意念的配合,一直没有什么体会,心里有点郁闷。招式不断向下学,这时候前期那几式的反复练习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很多动作都是一样或者类似的。学起来挫败感不太强。

这段时间,根据老师要求,每天注意自己的膝盖不要超脚尖、两脚角度,试图解决膝盖疼痛问题(膝盖下方疼),但进展不大,每天早晨练完回家上楼梯时,在一定角度发力能明显感觉酸痛,白天在硬边棱轻碰膝盖下方,也有明显的酸痛感,晚上基本没有感觉。每天周而复始,弄得我都心里毛毛的。这个问题直到十一假期之后自动解决,十一假期7天时间,只练习了3天,从9号开始,即使站位低也再没有出现膝盖疼痛的`问题,反而是大腿 又 开始酸痛了――看来是原来腿、膝盖的肌腱强度不够导致的,练习这段时间(有一段时间的修养恢复)之后增强了。另外的收获是,发现练拳精神专注,且有助于消化。晚餐吃多了易腹胀,到广场上走两遍拳就非常容易的消食了。同时,如果自己专注练习的话,手掌肌肉偶尔会有跳动感――跟大家一起晨练则很难出现。

总结:新鲜感过去,算是一个低谷区。严格遵守要求,才能避免练拳伤身,酸痛也是改善体质的必然现象。言传身教,练拳需要 明 师 身 教。

最后就是十月份,最近两天最大的收获就是关于站桩和拳架的一些体会。一开始老师就要求站桩配合意念呼吸,但没有什么感觉。一方面心静不下来,另一方面,满脑子要求,或是各种不对劲的,很难在配合上呼吸和意念,往往顾此失彼。站桩如此,缠丝也是,就不用提行拳走架的时候了,满脑子的动作要领,要求。上周六开始,站桩突然沉静下来了,有那么一点“呼开吸合”的体会。今天站桩非常舒服,都有点不想结束了。

在拳架上,有时自我感觉做到位了,老师过来一拉一扳,才发觉原来还是没到位――大多时候是因为做到位太吃力,身体会自动选择一个舒服的位置偷懒。自己慢慢打一边拳,能自我感觉出虚实变化,但去僵求柔的还感悟不到。

总结:现在每天到场练拳的人比较稳定了,大家相互说笑一阵,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更有动力。比前两段时间,心态比较平和,自我能有更深的体会,算是个入门级的入味期吧――虽然距“得其中三味” 还相距甚远。

好了,练拳的历程说完了,下期我们开开脑洞,结合一万小时天才和刻意练习两个理论来聊聊如何成为太极高手。

篇2:太极练拳百日心得

木一

自从7月份开始跟随赵老师学练太极拳以来,经历3个月,100多天的晨昏习练(我戏称之为“百日筑基”),现在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稳定的阶段,特总结近期的心得体会。

从时间段和自身体会来看,可以分为3个阶段:兴趣高昂期,消沉苦痛期,平和体会期。

7月初在广场上偶遇赵老师、朴老师两位,开始了学拳的历程。这之前,除了书本上,并没有接触过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心里还看不大上――慢慢悠悠的老年拳嘛,看人家形意拳多拉风。

开始学习之后,赵老师在教套路的同时,还一并针对招式进行实用讲解:为什么会有这个招式,其攻防含义是什么……很多看来比较复杂的架势经过这样讲解,就变得比较容易记住了。再加上迅速有几位师兄师姐到场同练,这段时间是截至目前,练拳最入迷的时候。从自己旧书堆、网上翻找――只要是跟太极拳有关的,统统粗过了一遍。诸如,《陈氏老架太极拳谱》,顾留馨的《太极拳术》《太极拳研究》,顺便也翻了逝去的武林1-2(形意拳的),收获了一堆“知识”。

这段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站桩,缠丝练习,大约只学了9式(第一个搂膝,j步)。这期间陆陆续续教新人站桩,从头开始学习,虽然进度慢,但每天有新面孔加入,每天能感觉到自己学到、体会到新东西,心情是非常振奋的:早晨跟老师练习,中午在公司走几遍,晚上有时间去广场顶着巨大声浪再来几遍,就是走路的时候也在默默地体会逆缠顺缠,有时候手还忍不住画个圈,外人看起来好像抽风似的:D――领导都不愿跟我一起出门了,直说我魔怔了。这是兴趣最浓厚的时候,并且动力也很足,近一个月的时间养成了每天5点左右起床习惯,睡得也早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问尚且如此,何况是运动类的技能呢?从一开始自己别别扭扭的架在那里,到慢慢能动起来,再体会自己僵柔的变化,进步,心情真是非常好。早晨起来直奔广场,心情雀跃,就如情人约会。

总结:从不觉僵到知道去僵求柔,虚实重心变化,招式都是手段,不是目的!

8月下旬到九月底这段时间,由于工作、生活的变化,每天的练习频率逐渐降低,同时出现膝盖痛的问题。在兴奋期过去后,虽然还是每天在广场跟大家一起练习,但心情不那么飞扬浮躁了。这段时间,老师开始要求站桩和缠丝练习时注意呼吸、意念的配合,一直没有什么体会,心里有点郁闷。招式不断向下学,这时候前期那几式的反复练习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很多动作都是一样或者类似的。学起来挫败感不太强。

这段时间,根据老师要求,每天注意自己的.膝盖不要超脚尖、两脚角度,试图解决膝盖疼痛问题(膝盖下方疼),但进展不大,每天早晨练完回家上楼梯时,在一定角度发力能明显感觉酸痛,白天在硬边棱轻碰膝盖下方,也有明显的酸痛感,晚上基本没有感觉。每天周而复始,弄得我都心里毛毛的。这个问题直到十一假期之后自动解决,十一假期7天时间,只练习了3天,从9号开始,即使站位低也再没有出现膝盖疼痛的问题,反而是大腿 又 开始酸痛了――看来是原来腿、膝盖的肌腱强度不够导致的,练习这段时间(有一段时间的修养恢复)之后增强了。另外的收获是,发现练拳精神专注,且有助于消化。晚餐吃多了易腹胀,到广场上走两遍拳就非常容易的消食了。同时,如果自己专注练习的话,手掌肌肉偶尔会有跳动感――跟大家一起晨练则很难出现。

总结:新鲜感过去,算是一个低谷区。严格遵守要求,才能避免练拳伤身,酸痛也是改善体质的必然现象。言传身教,练拳需要 明 师 身 教。

最后就是十月份,最近两天最大的收获就是关于站桩和拳架的一些体会。一开始老师就要求站桩配合意念呼吸,但没有什么感觉。一方面心静不下来,另一方面,满脑子要求,或是各种不对劲的,很难在配合上呼吸和意念,往往顾此失彼。站桩如此,缠丝也是,就不用提行拳走架的时候了,满脑子的动作要领,要求。上周六开始,站桩突然沉静下来了,有那么一点“呼开吸合”的体会。今天站桩非常舒服,都有点不想结束了。

在拳架上,有时自我感觉做到位了,老师过来一拉一扳,才发觉原来还是没到位――大多时候是因为做到位太吃力,身体会自动选择一个舒服的位置偷懒。自己慢慢打一边拳,能自我感觉出虚实变化,但去僵求柔的还感悟不到。

总结:现在每天到场练拳的人比较稳定了,大家相互说笑一阵,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更有动力。比前两段时间,心态比较平和,自我能有更深的体会,算是个入门级的入味期吧――虽然距“得其中三味” 还相距甚远。

好了,练拳的历程说完了,下期我们开开脑洞,结合一万小时天才和刻意练习两个理论来聊聊如何成为太极高手。

篇3:太极心得

太极心得

太极心得作者:农夫的天地*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膝,手上劳工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幼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了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

*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

*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

*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

*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两脚虚实的转换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一交给另一只脚。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8,7,6….地减少,最后至0;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蚓。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蚓。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中国大学网)

篇4:太极心得

太极心得(1)

太极心得(1)

-11-24 02:45:31来源:文字大小:【大】【中】【小】

跟随我的老师许卓群先生学拳两年了。我来谈谈自己对于太极拳方面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第一,如何选择一个好的老师。

第二,我心中的中华武术。

第三,如何学习太极拳。

一、如何选择一个好的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针对太极拳来讲。传道,之道。广泛的讲应该是老子所诉说的“道可道非常道”里面的道。我们不妨理解为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万物所共有的一个东西。狭义的来说,道可以是太极之道。授业,之业。广而言之,学业、事业、职业等等。简单的来说,可以理解为太极拳学之业。解惑,也就是在学生追随老师悟道过程中遇到问题后老师应该协同学生一起解决疑惑。老师不是万能的,但是一个好的老师是不会让学生重复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的。现实中,往往传的道非正道,甚至是歪门邪道。授之业,亦非正业。解惑未成,往往为蛊惑。故此,考察一个好的老师首要的一点是德行。

对于太极拳,更细致的说。一个明师到底是什么呢?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明,这个字,左面一个日,右面一个月。阴阳。要明白阴阳。这个阴阳,又包含了很多不同层次的很多方面。

例如,力的层次上面可以分阴阳。阴阳本来是一个东西。我们只是通过阴阳来抽象的去理解道罢了。社会上一些人大谈特谈的也许就是劲力上面的阴阳吧。意的层次上,有意的阴阳。同样的道理,其它的层次上面也有各自的阴阳。不同的层次之间也有阴阳。很多道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的老师要明白阴阳,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得学生明了阴阳,可以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状况讲解相应的东西。所谓的师,也不是绝对的师。老师和学生之间往往可以从彼此的身上互相学到自己所欠缺的东西。从而,在大的方面来讲,人人为我师,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老师。具体于太极拳学,我体会,明师的要点少不了:明了阴阳易理,德、行兼备,

其拳学来源于非常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几点。

一个好的老师。还要懂得中医。不是简单的泛泛的了解。而是,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有过良好实践的老师。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能够很好的了解人体,对于其他的事物也会触类旁通的。古语:不懂易不足以言太医。我想,不懂中医,不足以言太极。

条条大路通罗马。万法归宗。不同的师门,不同的老师会有各自比较完整的教授方法。我的体会是这样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拳架是花架。有了理论,但是没有内在的拳架是操。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就好像是一张白纸,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叫做松,什么又是紧?

恐怕,即使是正在阅读本文的您,也只能说您此时此刻所认为的对错。虽说拳打万遍其理自现。但是我们这张白纸恐怕每个人只有一张。我们没有资本去尝试去创新。我们拥有的只是先在作画之前继承下来前辈们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好的画家,在胸有成竹之前是绝不会提笔作画的。白纸是我们自己的,老师会交给我们一套很好的笔,一盘很好的墨,一套很好的方法,一些很宝贵的经验,但是一个好的老师绝对不会轻易的让学生随便开始在白纸上面乱写乱画的。至于这幅画,还是我们自己的。故此,我体会是:真正教授武学的老师一定是先给学生作筑基的功夫。同时,潜移默化、随时随地的传授理论。时刻检验学生对于理论的实践。没有很好的内功,架子的对错是很难体会出来的,也许只能道听途说,按图索骥而已。有了内功还要在拳架中去磨练,体会。体会为何此势如此,那势又那样?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何又有那样的感受。老师会通过身体或者非身体的方式不停的扶正学生教导学生。

二、我心中的.中华武术

万法尚且归宗,因此天下武术是一家。没有这个与那个的区别。云彩也好冰雕也好,大雨滂沱也好,翻江倒海也好。那个东西都是水。不管学太极也好,形意,八卦也好,终究不变的东西是道。这个拳架也好那个桩也好,这本书也好,那个诀也好。都是为了一个东西。故此,要放下分别心。指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过了河要丢弃船,马行山下,要弃而登山。功夫的修行,也许就是一个不断的搜寻,拿起,体会,放下,再摸索的过程。过分强调技击的,偏颇;过分重视养生的,偏颇;就好似体会阴阳,阴阳本不分,人分之。其目的在于体会个中变化,体会变与不变的道理。好似太极图,阴鱼里面有道,阳鱼里面有道,鱼眼睛有道,阴阳交替有道。八卦,坎中有道,离中亦有道。坎离相交也有道。一个人拄着拐杖上山,也许时间太久了,经历太多了,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上山了,到了不同的地方拿取不同的东西,只知道拿取,不晓得放下。中国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是以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宇宙,对于自然,对于人体的探索,积累下来的文化作为基础的。不懂得传统文化的人恐怕很难在茫茫文字,在万法中体会到,更深层的东西。时下,随便一问:气字怎么写?都会十个人错个七八个。一问拳理,就内三合外三合的讲个不亦乐乎,可是恐怕“合”字为什么写作合,都不是很清楚。曾经碰到过作中医治疗的朋友,随便一问也是张口结舌或者狂背灵素。文武不分家,我老师常说,太极拳是文人练的拳。我深表赞同。面对浩瀚的武学,我的体会是,越进步,越发现武学无边。越摸索,越深深的为文武之道兴叹不已。孔子每日三省。我觉得孔先生他老人家真是太谦虚了。他说的三省恐怕是说的八万四千省,时时刻刻省。把功夫和日常生活截然分开的人,恐怕也很难更上一层楼了。老前辈门说,行走坐卧不离这个。这个到底是哪个呢?呵呵,大家不妨斟酌。中华武术恐怕也只是天上朵朵繁星中的一眨之余韵罢了。何必执著于这个那个呢!

太极有八卦,八卦有形意,形意有*,。,%%有太极。

天下武术是一家,何必分出你我他!

纵然瞬息生死现,举手抬足不可夸。

阴阳变易道一理,三二返一自在拿。

无外无内无内外,日月有情天地查。

道是难以评说的。我们只有去近道合道也许才会在短暂的数载年华中体会到各中趣味之一二。

天下武术尚且是一家,中华武术自然也是一家了。愿大家可以放下心态多交流,多体会。

三、如何学习太极拳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我们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太极拳要翻阅很多的书籍,我比较喜欢反复阅读这样一些书籍:《道德经(无断章)》、《庄子》、《太极拳论(王宗岳)》、《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金刚经》、《心经》,我觉得都是很不错的书籍。其中讲述的道理拳中有法,医中含道,字里行间都透露了很多无形的文化。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必须要打好基础,而且一辈子的修行过程中每个时刻也都是在打基础。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身形方面的,皮肉、筋骨、脏腑、经络。

练功不练拳,到老练不全。拳功本来也没什么分别,功中有拳,拳里面也是功。都要练,分着练,合着练。合着练,分着练。

推手,我喜欢那种没有什么规矩的身体接触:)。也许都叫这个东西是推手。我体会就是通过身体的接触与非接触,体会掌握运用拳功、功拳中的奥妙。放下心态,去和朋友师长接触,也是一种推手。没有胜负输赢,没有负担。有些推手分四正四隅,那的确是推手。但是推手不完全是那样。对于一个初学者,清晰的身体交流往往会比滔滔大论或者眼花缭乱的套路更容易让人接触太极。练拳心必须要静。静,才可以定。自然界很多微妙的东西必须要安静下来才可以体会,就好似您一个人独自安静的躺在床上,静静的会感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身边甚至远处微妙的举动和变化。静,是状态,也是方法。每个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些东西就要靠大家的机缘了。很多东西,也许老师没有直接说,但是也早就告诉你了:)。静下来细心的体会,功夫是越练越细的。

上面说了,一大堆的东西,都是我这段时间的体会。各方面没有具体的谈些什么?因为心里也清楚自己的体会本来就不是十分的对,再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就更算不上什么了。但还是把自己这把破烂的扫帚拿出来让大家批评批评,这样也总比自己照镜子好。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收获,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

身体健康五谷丰

辞旧迎新羊年中

万事如意开心火

继往开来泰安同。

篇5:太极练习心得

太极练习心得

2011年9月1日偶经光明山新一佳广场,我被张老师他的那种待人的诚恳,博大的胸怀,不图名、不图利,只想把自己所学的太极拳让人们去了解、去受益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在张老师悉心指导下正式开始练习太极拳。在练拳过程中,老师把自己的太极精髓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学生,不厌其烦,手把手地言传身教,老师的每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个赞许的眼神,都在激励我一定要坚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意念。

缓慢的打拳让我身心绝对的放松,既让身体得到了锻炼又在优雅的乐曲声中消除了一天的疲倦,我练太极拳已近二个月,原来从未接触过,但仅是这二个月我觉得打太极拳真是养生的好方法。我一向体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学习太极拳,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至今没歇一天。感觉特别好,特欣慰的是多年未愈的颈椎病竟奇迹般地好了,二个月以来感冒都未患了,同事都说我现在人也健壮了,精神状况也好了。

近二个月来在张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学会了太极拳的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虽说是只知其形,不知其神,没有达到稳静.正大庄严的气象,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一招一式慢慢练,张老师在教学中常提全身心的.放松,心静体松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领。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因此,行拳一切动作都应有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能得到彻底的放松和舒展。大脑在动中获得休息,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好调整,对治疗神经衰弱和防治高血压病有很好的作用。 以意导体,意气合一,意气合一时,则和针灸“得气”、气功的“内气”一样,随着意的到来,肢体内有热、胀、蚁走、电麻样的感觉在流动,甚至自指端有向外放电的感觉,能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祛疾、养生长寿的功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持之以恒,每天坚持练,能强身健体。 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练太极拳的行列当中来,。太极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但是如果想练好,那需要一段刻苦努力的过程。

总之我练太极拳所得到的心得体会是:太极拳是一种逐步收效的健身法,凡能认真坚持训练者,都会有很大好处,坚持进行练习,对神经、心血管、呼吸,骨骼、关节以及肌肉等全身各器官都有良好作用,对健身有显著的效果。希望把我的喜悦之情传递给每一个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健身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太极拳对人的健康的莫大好处,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快乐,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百日心得

中考百日心得

百日读书读书心得

太极星象村

太极的作文

练太极散文诗

太极老妈作文

2023百日誓师心得

百日誓师大会心得感悟

太极侠的影评

太极练拳百日心得(合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太极练拳百日心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