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FreeBSD系统的数据迁移方法(共含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QWQWQWQWQW1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相信一些朋友也曾经想过如何快捷安全迁移数据,迁移数据可能有多种原因,一种是想增加一块硬盘,把原来一些空间不够的分区迁移过来;另一种是硬盘复制,旧的硬盘容量可能太小了,又或者已经出现了问题,想用新的硬盘代替,葱头就分别举例说明怎样迁移数据,具体方法可能和你的硬盘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这里只是作一个指引。
无论是那种方法,都必须先将新硬盘装上并让系统正确识别。为了不用设硬盘跳线(硬盘缺省为Master),这里举例安装一个新的IDE硬盘到IDE1接口,即与旧硬盘使用不同的数据线,系统识别为ad2;如果你想和旧硬盘接在同一数据线线上,即IDE0接口,则必须将跳线设为client,系统识别为ad1。
1、关机,将新硬盘装上,重新开机。
2、开机后查看是否系统是否已经识别到新硬盘了:
hpserver# dmesg | grep ad2成功的话会显示
ad2: 9765MB
等信息,否则你要检查是否接错线,或者硬件兼容问题。
新硬盘已经安装成功,下面举例说一下两种数据迁移的方法。
hpserver# mount /dev/ad1s1e /mnt4、将数据迁移,这里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tar,另一种是使用dump,我分别介绍,大家可以根据需要而选择备份方式。
(1)使用tar备份并还原数据。
hpserver# cd /var
hpserver# tar cf - * | (cd /mnt; tar xf -)
(2)使用dump备份并用restore还原数据。就我个人而言,我推荐使用这种方法,因为我曾经试过用tar备份var目录的时候,出现了错误并自动停止,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一些正在使用的文件或者临时文件可能不能备份,但dump不是以文件为单位,而是而block为单位的,应该不存在这样的情况,所以这是我推荐使用dump和restore的原因。
hpserver# cd /mnt
hpserver# dump -f- /var | restore -f- -r
在过程中和结束会出现类似以下信息:
DUMP: Date of this level 0 dump: Wed Jan 14 23:44:35
DUMP: Date of last level 0 dump: the epoch
DUMP: Dumping /dev/ad0s1e (/var)to standard output
DUMP: mapping (Pass I)[regular files]
DUMP: mapping (Pass II)[directories]
DUMP: estimated 305 tape blocks.
DUMP: dumping (Pass III)[directories]
DUMP: dumping (Pass IV)[regular files]
DUMP: DUMP: 361 tape blocks
DUMP: finished in less than a second
DUMP: DUMP IS DONE
5、有一点提醒的是,你要确保备份后没有数据写入原来的/var,否则,这些数据没有备份到新分区中,
结束后别忘了检查一下结果,并卸载/mnt。
hpserver# ls /mnt
hpserver# umount /mnt
6、编辑/etc/fstab文件,将原来指向/var的文件系统改为/dev/ad1s1e,重新启动就可生效。
hpserver# cd /mnt
hpserver# mkdir root
hpserver# mkdir usr
hpserver# mkdir var用cat /etc/fstab查看原来的文件系统的对应关系,我们只要看最后面的一个字母就可以了,这样避免我们忘记了什么对应什么,这就是我刚才为什么让新硬盘的文件系统的名称对应以前的原因。
hpserver# mount /dev/ad2s1a /mnt/root
hpserver# mount /dev/ad2s1g /mnt/usr
hpserver# mount /dev/ad2s1e /mnt/var
3、复制硬盘最好用dump,尽量不用tar,因为你备份根分区的时候,如果不加参数排除一些目录,它会把全部东西备份到你新的分区的,这肯定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hpserver# cd /mnt/root
hpserver# dump -f- / | restore -f- -r
hpserver# cd /mnt/var
hpserver# dump -f- /var | restore -f- -r
hpserver# cd /mnt/usr
hpserver# dump -f- /usr | restore -f- -r
4、到这里为止,数据备份和还原已经结束,检查一下有没有错漏,然后分别umount这些分区。
hpserver# umount /mnt/root
hpserver# umount /mnt/usr
hpserver# umount /mnt/var
5、最后,关机,摘掉原来的硬盘,把新硬盘挂到旧硬盘原来的位置,这步不要省略了,如果你不换位置,系统还是认为新硬盘是ad2,由于你的/etc/fstab里面是对应ad0的,所以启动会找不到/usr和/var等文件系统。启动看看,如果没有什么异常,那恭喜你,数据迁移已经成功,否则,请再看看有什么操作错误或者忘记做哪一步了。无论怎样,都别那么着急把旧硬盘内容清空,最好让新的系统运行几天观察有什么异常再动手。
切记,数据迁移的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操作过程中不能有差错,否则可能导致你原来的数据丢失,所以必须非常谨慎。
数据采集系统测试和评价方法的论文
摘要: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通道间串扰的成因。根据JJF1048-1995《数据采集系统校准规范》分别对直流信号对直流通道、交流信号对直流通道以及交流信号对交流通道的串扰能力进行测试、计算和评价,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了对数据采集系统通道间串扰评价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据采集系统;通道间串扰;评价方法
引言
多路数据采集系统(模块)能够通过不同的传感器将相应的测量信号转为电信号[1],从而实现对温度、电信号、压力、位移等参数的测量和处理,是连接模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所以,对数据采集系统的定期校准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国内对数据采集系统的检测项目一般包括电压、电流等信号的示值误差。随着工业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造,数据采集系统的采集通道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将不可避免地引起通道间串扰。例如在功率测量过程中,电流和电压通道之间产生的串扰会影响功率计算的准确性[2]。
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有必要对数据采集系统的通道间串扰能力进行评价。现行的JJF1048-1995《数据采集系统校准规范》[3]对数据采集系统的通道间串扰提供了校准依据。它描述了利用直流电压源作为干扰信号源,对相邻通道的读数进行测量的方法,并以串扰抑制比SCRR作为评价结果。然而,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范围并非局限于直流信号,例如,传统功率测量就需要采集50Hz/60Hz的交流信号。所以,在数据采集系统通道串扰项目的校准中,仅仅考虑直流信号对直流通道产生的串扰是不全面的。本文首先介绍通道间串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扩展JJF1048-1995中的要求,对不同信号产生的通道间串扰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通道间串扰产生的原因
数据采集系统通常采用多路模拟开关按照一定的时序对各个通道进行循环采集,再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进行量化。然而,由于集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多路模拟开关输入端相连接的相邻导线或引脚之间必然存在寄生电容。电容具有通交流阻直流、通高频阻低频的特点,所以对于交流信号,必定会通过寄生电容对相邻通道产生干扰。而对于直流信号,在模拟开关的循环切换过程中,切换动作会引起一定时间内的电压抖动。由于该抖动为交流信号,所以也会通过寄生电容影响相邻通道[4]。
2通道间串扰的影响
大型设备由于接入数据采集系统的信号数量和类型较多,更容易产生通道间串扰,如焓差试验台中的直流电压和电阻信号,风洞试验中的交流电压和直流电压等。由于寄生电容的作用,干扰信号会与采样信号发生叠加,从而产生不必要的.噪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采样信号的准确性。这种情况在干扰源频率较高时尤为明显。另外,对于直流信号而言,由多路模拟开关的切换产生的电压抖动虽然会在短时间内恢复,但在高采样频率条件下,如果受到串扰的信号没有在A/D转换器采样之前恢复,势必会影响采样而造成转换误差[5],降低数据采集系统的准确度。
3通道间串扰的评价
3.1测试方法参照JJF1048-1995,采用如图1的接线方法,就数据采集系统直流信号对直流通道、交流信号对直流通道和交流信号对交流通道的通道串扰能力进行实验。将通道CHn与多功能校准器相连接,将相邻通道CHn+1与1kΩ标准电阻R0相连接。此外,干扰通道选取最大量程,相邻的采样通道选取最小量程,参照JJF1048-1995中第12节的要求进行试验。
3.2直流信号对直流通道的串扰能力干扰信号源采用多功能校准器输出标准直流电压,干扰通道和采样通道都按照各自量程切换为直流电压测量模式。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3.3交流信号对直流通道的串扰能力干扰信号源采用多功能校准器输出不同频率的标准交流电压,干扰通道和采样通道都按照各自量程分别切换为交流电压测量模式和直流电压测量模式。这里参考JJF1048-1995中12.6节公式(29)的形式进行评价。交流电压信号“零位”幅值选取为0.1V,按照式(1)计算通道间串扰抑制比SCRR。
3.4交流信号对交流通道的串扰能力干扰信号源采用多功能校准器输出不同频率的标准交流电压,干扰通道和采样通道都按照各自量程分别切换为交流电压测量模式。根据式(1)计算串扰抑制比SCRR,结果如表3所示。
4结果分析
理想情况下,干扰通道和采样通道的信号互不干扰。然而,由于数据采集系统本身设计的局限性以及导线分布的影响,通道间串扰不可避免。通过对比,直流通道对直流信号的串扰抑制能力最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串扰主要原因是模拟多路开关切换造成的电压抖动,而电压抖动本身能量较小,持续时间也较短,所以通道串扰能力最小。直流通道对交流信号的串扰抑制能力其次,虽然交流信号本身能够通过寄生电容对相邻通道产生影响,但由于直流通道本身对交流信号具有抑制能力,所以该情况下的通道串扰增大得并不明显。
最后,交流通道对交流信号的串扰抑制能力最差,这是因为采样通道本身采集的就是交流信号,所以会接收大部分的干扰信号,从而严重降低串扰抑制能力,此时的串扰噪声较大。而在干扰源同为交流电压信号的情况下,随着频率的增加,通道串扰抑制比降低,这说明高频信号更容易对相邻通道产生串扰。所以在高频场合使用的数据采集系统应该视情况对通道间串扰进行评价和检测。
5结语
目前,大部分数据采集系统的用户手册都对通道串扰能力做出一定的说明,可见对数据采集系统通道串扰能力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不仅对校准规范中的内容进行实验,还对交流信号对直流通道的串扰能力,以及交流信号对交流通道的串扰能力进行了实验,计算出不同情况下的串扰抑制比,并进行分析和总结。鉴于通道间串扰的影响,建议该校准项目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在适当的情况下包含在校准证书中。
2.2.1、实时数据同步
取消方案一中的中间库数据迁移工作,采用数据同步技术,提前将老系统的数据同步至中间库,在老系统业务停机几小时后即可完成数据同步,开始进行数据转换,既降低方案一中的网络带宽花销,又减少了方案一中老系统至中间库的数据迁移时间。数据同步需在老系统数据库与中间库上部署数据同步软件,该软件从老系统生产数据库中获取实时数据,与中间库建立连接,将实时数据同步发送至中间库[2]。
数据同步包含首次数据同步与增量数据同步,首次数据同步指数据同步软件将有迁移需求的数据以某时间点为截止全量迁移复制至目标数据库,增量数据同步指首次数据同步结束后到业务系统停止时将所产生的新增数据实时同步至目标数据库。增量数据同步的原理为实时分析源端数据库的日志,生成数据变动的压缩表,以捕获增量数据,数据经压缩和加密后传送至目标数据库,经过目标库数据同步软件的.装载后,即实现了增量数据的同步。
2.2.2、分库并行数据转换
在采用实时数据同步的基础上,放弃使用原有中间库,新建 4 个中间库进行数据转换及校验工作,中间库既作为数据源也作为数据迁移中间库,可实现 4 个中间库并行的数据转换及迁移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数据同步软件将老系统数据实时同步到 4 个中间库 , 正式数据迁移开始之后即可开展数据转换、校验、整改与迁移工作。按此方案,采用并行的数据迁移方式,可在不同的中间库分配不同的供电局业务数据,相较之前的单链路串行数据迁移方式,即需要按顺序依次进行各局数据迁移、转换的方式,此方案极大程度提高了数据迁移所需时间,方案二如图 2 所示。
2.3、对比结论
试点局上线进行数据迁移工作时采用数据迁移方案一,数据迁移时数据量约为 1 T,耗时为 4 天。由于南方电网营销管理系统后续上线供电局较多,迁移数据量较大,约为 2 T,采用方案一耗时较长。在数据迁移过程中,为保障新老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及数据迁移的成功率,需要对老系统进行业务系统停机处理,若按方案一,需要对老系统停机 7 天或更久。停机时,无法进行客户算费收费工作,而电网公司业务上不允许长时间对业务系统停机。为保障电网公司利益不受损失,市场营销业务能正常快速开展,综合对比后正式数据迁移采用数据迁移方案二。
3、数据迁移改进方案实施应用
3.1、数据迁移方案实施
3.1.1、全量数据实时同步
通过对业务数据量及服务器性能分析后,4 个分库的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在正式数据迁移开始前,需完成全量数据实时同步工作。同步过程需要使用数据同步软件将数据从老系统同步至 4 个中间库,因此需要在老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上及 4 个中间库上分别安装部署数据同步软件。此次同步为异构服务器且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同步,源端(老系统)为 AIX 服务器,目标端(中间库)服务器为 LINUX 服务器;源端数据库版本为 oracle10g, 目标端版本为 oracle11g。
由于分为 4 个中间库,首先需在源数据库和目标数据库创建 4 个同步队列,随后在源端数据库与 4 个目标端数据库创建同步用户,最后在源端导出数据库结构并在目标端进行导入。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开始同步数据,同步完成后进行同步数据比对工作,比对内容为源端与目标端核心数据表的记录数与内容。针对比对后遗漏或缺失的数据表,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修复:对于数据量比较小的表,通过ORACLE DBLINK 技术进行修复;对于数据量比较大的表,采用数据同步软件进行重新同步。
正式上线前一天,首次数据同步开始,通过数据同步软件将老系统数据库数据从 AIX 主机(老系统数据库)同步至 4 台 LINUX 主机(4个中间库)。首次数据同步完成后,开始增量数据同步。在老系统业务停止后,实时增量数据同步结束,开始进行数据比对与修复工作,约两小时后,数据比对修复工作完成,一致率100%,数据同步工作顺利完成。
3.1.2、并行数据转换与迁移
数据同步完成后,在 4 个中间库同时开展数据转换与迁移工作,根据“南方电网营销系统物理数据模型”为标准,开展新老系统数据转换与迁移工作,将老系统数据编码通过数据库脚本转换为新系统所支持的数据编码。为提升数据迁移脚本执行效率,在数据迁移脚本中适当加入索引能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建立索引之后,可以合理的使用资源;此时同样需要由良好的 SQL 语句进行支持[3],进行 SQL 语句优化之后,可进一步提升数据迁移时的效率。
在数据同步开始前,针对不同的分库分配了不同的业务数据,如不同的分库同步不同供电局的老系统历史数据,且每个分库的数据量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实现四库并行的同步数据转换与迁移工作,与之前方案相比,数据转换将近提升了 4 倍。
在正式数据迁移时,应设计南方电网营销管理系统的应用级灾备切换场景[4],当数据迁移过程中发生灾难且无法恢复时,致使营销服务中断,应快速切换回老系统,确保公司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的连续性。
3.2、核心数据功能验证质量提升
迁移完成后,对南方电网营销管理系统数据库与《南方电网营销系统物理数据模型》进行完整性对比,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真实,如图 3 所示。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南方电网营销管理系统迁移现状,结合业务现状、技术现状等角度提出了两种数据迁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重点描述了方案二的设计原理与实施应用。本文所提出的历史数据迁移改进方案已经应用于云南电网公司南方电网营销管理系统的实施上线工作中,并取得了工程实际的应用经验。
该方案为大规模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实施数据迁移工作提供了高效实用的技术支持,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节省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田V. ERP系统集中部署模式下的历史数据迁移方案研究[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 12(8): 77-81.
[2] 陈然. 大规模电网运行数据实时同步技术研究[J]. 云南电力技术, , (5):24-26.
[3] 罗伟,蒋苏湘,周沿东,魏鹏飞. 湖南电力营销系统数据库性能优化研究[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4, 12(4): 30-34.
[4] 郭晓艳,王扬,孙轶凡,侯丹,章斌. 营销系统应用级灾备体系研究及建立[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4, 12(10): 13-17.
[5] 赵晓锋,周庆捷,王志利,王瑞珏,王建伟. PMS实用化分析评价体系和数据质量提升的研究[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5, 13(7): 101-106.
电网信息化系统中同步并数据迁移技术的运用探讨的论文
摘要:作为一项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普惠性政策, 科技服务券得到越来越多地区政府部门的重视, 国内主要省市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 让中小企业充分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 由于区域间的推行政策不同, 组织形式不同, 导致科技服务券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文章根据对当前主流科技服务券管理系统的分析, 设计了一种基于后补贴模式的科技服务券管理系统, 为科技服务券的工作开展提供了一个可行性较强的管理工具。
关键词:科技资源; 服务券; 创新创业; 管理系统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推出, 越来越多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普惠科技政策开始出现并呈逐步替代原有一般性科技项目计划的趋势[1-4]。科技服务券在西方国家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 发达国家早已推出类似政策并实施多年。国内部分省市已推行科技服务券, 如北京市在2014年印发了《首都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上海市在2015年印发了《关于试点开展上海市科技创新券工作的通知》。目前, 科技服务券属于地方政府行为, 并无统一的管理办法, 因此导致各省市的科技服务券政策各有不同, 与之相伴的是科技服务券管理系统各具特色, 没有统一模式[5-8]。本文从科技管理业务模式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后补贴形式管理系统需求, 并设计了相应的在线申报、审核、兑现管理系统, 测试表明, 按本文设计开发的原型系统实现了全部预设功能,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1 科技服务券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科技服务券在线应用管理系统采用Java Web技术进行开发, 是为各级政府单位实施科技服务券政策进行标准化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是综合申报管理、使用管理、兑现管理、企业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券管理平台。
1.1 科技服务券管理系统需求。
根据科技服务券政策要求, 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包含以下方面:登录管理、申请管理、使用管理、兑现管理、审核管理、用户管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1.2 功能需求分析。
1.2.1 登录模块。
登录模块是企业用户进入科技服务券管理系统的第一接口, 功能包括用户名、密码输入, 以及安全性验证等, 给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不同层级的权限, 功能具有个性化特点。
1.2.2 申请模块。
申请模块主要功能是用户信息填报, 主要为一些基本信息, 如单位名称、营业执照信息、注册资金、人员数量、单位介绍、单位图片、企业类型、申请科技服务券的大致用途等。另外, 申请模块还连通部分系统日志, 企业可以通过申请模块实时看到提交的申报信息所处状态。
1.2.3 使用模块。
使用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登记备案, 包括发票、合同、服务证明等附件的上传, 相关服务具体内容摘要的填写, 供方机构的勾选、服务类别的勾选等。为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服务器承载压力, 限定所有附件上传的大小不能超过5 M, 且附件内容必须清晰可读。
图1 科技服务券管理系统架构
1.2.4 兑现模块。
兑现模块中, 企业用户可以在收到科技服务券管理部门发布的兑现通知后, 通过兑现功能, 提交兑现申请。同时, 网上申报材料与纸质材料同时满足条件的企业申报信息将会自动转入专家评审系统中, 接受技术、财务、管理领域专家的全方位审查。通过技术、财务审核的材料方可具备补贴资格。
1.2.5 审核模块。
审核模块是整个科技服务券管理系统的重点部分, 主要包括初级审核和专家审核两大层级, 其中, 为尽可能避免发生错判、误判现象, 将初级审核分为两小级, 即由两名工作人员完成同一条申报信息的审理, 当前一级审核人员准许申报材料通过后, 后一级审核人员才能进行二次审核, 当且仅当两级用户全部判为通过时, 该项申报材料通过初审, 可以进入专家审核阶段。在专家审核阶段, 由奇数名专家 (至少3人) 审核同一份申报材料, 半数以上通过者方为合格材料, 具备补贴资格。
1.2.6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涉及3种用户的管理: (1) 企业用户, 即申报使用科技服务券的用户, 该用户可通过系统实时监控自身提交申报资料的.状态, 接受系统通知。 (2) 专家用户, 即科技服务券评审专家, 包括专家个人信息的修改、密码管理, 评审记录管理等内容。 (3) 初审用户, 即科技服务券管理单位的审核用户, 主要涉及权限分配、专家激活、站内信发送等功能。
2 科技服务券管理系统开发。
开发语言为Java和Jsp, 系统采用B/S结构, 按照管理流程需求及用户使用需求, 采用spring MVC+mybatis框架进行开发, 数据库使用My SQL, 应用多层体系结构, 上层子系统使用下层子系统的功能。应用MVC开发模式, 将科技服务券管理系统划为5层, 分别是业务实体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控制层和Web层。服务器租用阿里云空间服务, 经测试, 研究的科技服务券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多用户并行操作, 预设功能全部实现。
3 结语。
随着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 低门槛、普惠性的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政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地区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科技服务券作为普惠性政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当前被众多省市采用, 由于国家层面尚未推行顶层政策指导, 因此科技服务券的形式多种多样, 管理系统也千差万别。本文从后补贴的角度分析了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并设计开发了线上应用原型系统, 在线测试结果表明, 该系统可以实现科技服务券管理基本需求,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曹冰雪, 何昉, 郑风田.试论“双创”的理论基础、国外实践及其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 2016 (7) :24-26.
[2]赵志娟, 吴磊琦, 石帅杰.国内外创新券政策对比研究及对浙江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17 (23) :47-51.
[3]袁永, 廖晓东, 胡海鹏.新加坡近期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7 (2) :104-107.
[4]何世伟, 郭鹰.创新券抵用规则对创新效用的影响—基于浙江省创新券政策的分析[J].情报杂志, 2016 (11) :56-59.
[5]张寒旭, 邓媚.基于云计算的现代科技服务交易平台[J].云南科技管理, 2015 (2) :19-21.
[6]徐欣威.基于云计算的镇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江苏科技信息, 2017 (25) :40-44.
[7]王琴, 杨宗凯, 吴砥.基于工作流和JSP/Servlet技术的网上项目申报与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12) :181-184.
[8]鄢碧鹏, 李志强, 蒋洪.基于Web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4) :57-60.
★ 数据系统多选题
★ 迁移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