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荒北经全文及译文(共含10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人間夢遊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荒北经全文及译文
大荒北经全文及译文
【原文】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
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盘木千里。
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
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
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
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革台】,修【革台】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①。有人,珥②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③,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④。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又有无肠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有岳之山。寻竹生焉。
大荒之中,有名山曰不句,海水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
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有山名曰齐州之山、君山、【上两先下鬲】山、鲜野山、鱼山。
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
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颛顼之子。
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译文】
竹林的南面有红色的湖水,名叫封渊。有三棵不生长枝条的桑树,都高达一百仞。卫丘的西面有个沈渊,是帝颛顼洗澡的地方。有个胡不与国,这里的人姓烈,吃黄米。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不咸山。有个肃慎氏国。有一种能飞的蛭,长着四只翅膀。有一种蛇,是野兽的脑袋蛇的身子,名叫琴虫。有一种人名叫大人。有个大人国,这里的人姓厘,吃黄米。有一种大青蛇,黄色的脑袋,能吞食大鹿。有座榆山。又有座鲧攻程州山。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衡天。又有座先民山。有一棵盘旋弯曲一千里的大树。有个叔歜国,这里的人都是颛顼的子孙后代,吃黄米,能驯化驱使四种野兽:老虎、豹子、熊和罴。有一种形状与熊相似的黑虫,名叫猎猎。有个北齐国,这里的人姓姜,能驯化驱使老虎、豹子、熊和罴。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先槛大逢山,是黄河水和济水流入的地方,海水从北面灌注到这里。它的西边也有座山,名叫禹所积石山。有座阳山。又有座顺山,顺水从这座山发源。有个始州国,国中有座丹山。有一大泽方圆千里,是各种禽鸟脱去旧羽毛再生新羽毛的地方。有个毛民国,这里的人姓依,吃黄米,能驯化驱使四种野兽。
大禹生了均国,均国生了役采,役采生了修鞈,修鞈杀了绰人。大禹哀念绰人被杀,暗地里帮绰人的子孙后代建成国家,就是这个毛民国。有个儋耳国,这里的人姓任,是神人禺号的子孙后代,吃谷米。在北海的岛屿上,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鸟的身子,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踏着两条红色蛇,名叫禺强。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北极天柜山,海水从北面灌注到这里。 有一个神人,长着九个脑袋和人的面孔鸟的身子,名叫九凤。又有一个神人,嘴里衔着蛇手中握着蛇,他的形貌是老虎的脑袋人的身子,有四只蹄子和长长的臂肘,这名叫强良。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有一个人的耳上穿挂着两条黄色蛇,手上握着两条黄色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而夸父不衡量自己的体力,想要追赶太阳的光影,直追到禺谷。夸父想喝了黄河水解渴,却不够喝,准备跑到北方去喝大泽的水,还未到,便渴死在这里了。应龙在杀了蚩尤以后,又杀了夸父,因他的神力耗尽上不了天就去南方居住,所以南方的雨水很多。又有个无肠国,这里的人姓任。他们是无继国人的子孙后代,吃鱼类。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长了九个头而是蛇的身子,盘旋自绕成一团,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他所喷吐停留过的地方,立即变成大沼泽,而气味不是辛辣就是很苦,百兽中没有能居住这里的。大禹堵塞洪水,杀死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使谷物不能生长;那地方又水涝成灾,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填塞它,屡次填塞而屡次塌陷,于是把它挖成大池子,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几座高台。诸帝台位于昆仑山的北面。有座岳山,一种高大的竹子生长在这座山上。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不句山,海水从北面灌注到这里。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有共工台,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威灵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有一个人穿着青色衣服,名叫黄帝女妭。蚩尤制造了多种兵器用来攻击黄帝,黄帝便派应龙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应龙积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纵起一场大风雨。黄帝就降下名叫妭的天女助战,雨被止住,于是杀死蚩尤。女妭因神力耗尽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没有一点雨水。叔均将此事禀报给黄帝,后来黄帝就把女妭安置在赤水的北面。叔均便做了田神。女妭常常逃亡而出现旱情,要想驱逐她,便祷告说:“神啊请向北去吧!”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沟渠。有一群人正在吃鱼,名叫深目民国,这里的人姓朌,吃鱼类。 有座钟山。有一个穿青色衣服的女子,名叫赤水女子魃。荒当中,有座山名叫融父山,顺水流入这座山。有一种人名叫犬戎。黄帝生了苗龙,苗龙生了融吾,融吾生了弄明,弄明生了白犬,这白犬有一公一母而自相配偶,便生成犬戎族人,吃肉类食物。有一种红颜色的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马却没有脑袋,名叫戎宣王尸。有几座山分别叫做齐州山、君山、山、鲜野山、鱼山。一种人长着一只眼睛,这只眼睛正长在脸面的中间。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姓威,是少昊的子孙后代,吃黄米。有一种人称作无继民,无继民姓任,是无骨民的子孙后代,吃的是空气和鱼类。 在西北方的海外,流沙的东面,有个国家叫中国,这里的人是颛顼的子孙后代,吃黄米。有个国家名叫赖丘。还有个犬戎国。有一种人,长着人的面孔兽的身子,名叫犬戎。在西北方的海外,黑水的北岸,有一种人长着翅膀,名叫苗民。颛顼生了驩头,驩头生了苗民,苗民人姓厘,吃的是肉类食物。还有一座山名叫章山。大荒当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灰野山,山上有一种红颜色的树木,青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朵,名叫若木。有个牛黎国。这里的人身上没有骨头,是儋耳国人的子孙后代。在西北方的海外,赤水的北岸,有座章尾山。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全身是红色,身子长达一千里,竖立生长的眼睛正中合成一条缝,他闭上眼睛就是黑夜、睁开眼睛就是白昼,不吃饭不睡觉不呼吸,只以风雨为食物。他能照耀阴暗的地方,所以称作烛龙。
《山海经·大荒北经》原文
《山海经》描写了丰富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下面整理了《山海经·大荒北经》的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
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盘木千里。
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
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
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
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革台】,修【革台】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又有无肠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有岳之山。寻竹生焉。
大荒之中,有名山曰不句,海水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
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有山名曰齐州之山、君山、【上两先下鬲】山、鲜野山、鱼山。
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
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颛顼之子。
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古籍《海经·大荒北经》原文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
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盘木千里。
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
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
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
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革台】,修【革台】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又有无肠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有岳之山。寻竹生焉。
大荒之中,有名山曰不句,海水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
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有山名曰齐州之山、君山、【上两先下鬲】山、鲜野山、鱼山。
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
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颛顼之子。
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古籍《海经·大荒东经》原文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有小人国,名靖人。
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犂。
有潏山,杨水出焉。
有蒍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大阿之山者。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有柔仆民,是维嬴土之国。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囗食,使四鸟。
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有招摇山,融水出焉。有国曰玄股,黍食,使四鸟。
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日月所生。
有【土熏】民之国。有綦山。又有摇山。有【融虫换曾】山,又有门户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采之鸟。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东北海中,又有三青马、三骓、甘华。爱有遗玉、三青鸟、三骓、视肉、甘华、甘柤。百谷所在。
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上鸟下宛】--北方曰【上鸟下宛】,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古籍《海经·大荒南经》原文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有荣山、荣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
有巫山者,西行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又有成山,甘水穷焉。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之国,其民皆生卵。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又有贾山,汔水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备之山。有恝恝之山。又有蒲山,澧水出焉。又有隗山,其西有丹,其东有玉。又南有山,漂水出焉。有尾山。有翠山。
有盈民之国,於姓,黍食。又有人方食木叶。
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少昊生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爱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有人曰凿齿,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扞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
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木换歹】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有鼬姓之国。有苕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陈州山,又有东州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
有人名曰张宏,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宏之国,食鱼,使四鸟。
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是食。有驩头之国。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廷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青华,玄实。有申山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有盖犹之山者,其上有甘柤,枝干皆赤,黄叶,白华,黑实。东又有甘华,枝干皆赤,黄叶。有青马,有赤马,名曰三骓。有视肉。
有小人,名曰菌人。
有南类之山。爰有遗玉、青马、三骓、视肉、甘华。百谷所在。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天与地之间,看起来,好像就是空的,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虽然没有什么感情的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间,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天与地的空间,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可是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欲望,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所以,吾(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所以,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
乐经全文及译文
乐经全文及译文
根据西汉学者刘向《别录》的记载,《乐记》原有23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11篇,依次为《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魏文侯》、《宾牟贾》、《乐化》、《师乙》。
乐记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动,放行于声。声相应,放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毣,谓之乐。
译文: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讲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乐。
乐本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译文: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所以心中产生悲哀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产生快乐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舒展而和缓;心中产生喜悦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振奋而奔放;心中产生愤怒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粗旷而激越;心中的产生崇敬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庄重而正直;心中产生爱恋的情体,则产生的声音和顺而温柔。这六种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
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思想,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情感,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邪恶行为。用礼制、音乐、刑法、政令,这四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建立清明安定的政治局面的。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译文:一切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的。感情在心中激荡,因而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声音组成和谐的条理,叫做音乐。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祥而快乐,这是政治和谐的表现;**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即将灭亡的国家,音乐充满乐悲哀和忧思,这是人民生活处境艰难的表现。音乐的道理,和政治是息息相通的。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库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译文:音,是由人心产生的。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理。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知晓礼仪了。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所以乐的隆盛,并不是使声音极尽华美。在宗庙中合祭祖先的礼仪,并不是使食物滋味极其丰富。在宗庙中弹奏的瑟,安装这音色沉浊的朱红色熟丝所做的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弹奏时发出沉浊而舒缓的声音,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这声音并未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境地。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并以爼盘载着生鱼,肉汁不用盐菜来和味,食物的味道并不丰富。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并不是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从而归于正确的人生正途。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译文:用礼来节制民众的心志,用乐调和民众的情感,通过政令使民众遵行礼乐,运用刑法防止违反礼乐的行为。礼、乐、刑、政,四者互相通达而不违逆,这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正道。
乐论篇——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译文:乐用来协调人们的关系,礼用来区别尊卑贵贱。有了乐的协调就能使人们互相亲近,有了礼的区别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但乐超过了限度就会让人放荡,礼超过了限度就会使人分离而不亲密。使人们感情融洽,仪态庄重,这就是礼和乐的功用。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译文:乐由内心产生,礼在外表体现。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心灵;礼在外表体现,所以具有各种礼仪制度。隆重的乐一定平易,隆重的礼一定简朴。乐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没有怨恨;礼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不会争夺。用礼让治理天下,说的就是实行礼乐。
强暴的人不再出现,诸侯都归附天子,不再用兵器甲胄来发动战争,五种刑法也弃置不用,百姓没有患难,天子也不动怒,这就表明乐教通达地实行了。父子之间亲睦,长幼之间有次序,四海之内人们互相礼敬尊重,这就表明礼教通达的实行了。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乐论篇》
译文:礼,是规定尊卑贵贱的差别,使人们互相尊重的。乐,是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影响人心,使人们互相亲近的。礼和乐用来治国安民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都被英明的君主沿袭下来。他们制礼作乐都与时势相合,为礼乐命名都与所建立的功业相符。
钟、鼓、管、磬、羽、籥、干、戚,都是乐的器具;屈、伸、俯、仰、缀、兆、舒、疾等姿态,舞者聚集的行列和行动的区域,舞蹈的舒展和疾速,都是乐的表现情状。簠、簋、俎、豆、等器皿和各种规定,都是礼的工具;升降上下、回旋、袒开或掩闭上衣,都是礼的表现形式。
懂得礼乐性质的人就能制作礼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就能传承礼乐。制礼作乐人叫“圣”,传承礼乐的人叫“明”。“明”与“圣”,是传承和制作的意思。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译文: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礼,表现天地间的秩序。有了和谐,所以万物都能化育生长;有了秩序,所以一切事物都能有所区别。
乐是根据天的道理而作的,礼是按照地的管道而制定的。制礼不合度就会引起混乱,作乐不合度就违背正道。明白天地间万物的道理,然后才能兴礼作乐。
和谐而不淆乱,是乐的内在精神;使人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使人庄重恭敬顺从,是礼的职能。至于用乐器使礼乐得道表现,通过声音使礼乐得以传播,在宗庙社稷中行施礼乐,用来奉祀山川鬼神,这些应用礼乐的事情是统治者让人民一起来掌握的。
乐礼篇——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
五帝殊时,不相袭礼。
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译文:君王们功业成就了才作乐,天下平定了才制礼。那些功绩伟大的君王所作的乐是完备的,那些治理天下周到的君王所制的礼也是全面的。
手持干、戚的舞蹈,并不是完备的乐。烹煮肉食来祭祀,也不是全面的礼。
五帝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就不沿用前代的乐。三王各人的时代有别,就不承袭前代的礼。
作乐过度就会生出忧患,制礼不精就会发生偏失。能够做到重视乐而不发生忧患,制礼完备而不发生偏失的,大概就只有伟大的圣人吧!
乐施篇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译文:从前舜作了五弦琴,用来伴奏着唱诗歌《南风》,夔开始作乐,用来赏赐诸侯。所以天子作乐的目的是用来赏赐给诸侯中有德的人。德行隆盛而尊崇教育,五谷及时成熟,然后才用乐赏赐他。所以那些治理百姓不好,使之劳苦的诸侯,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间隔就疏远;那些治理百姓好使之安逸的诸侯,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间隔就近。所以看到赏给他的歌舞就能知道他的德行,听到给予他被赏赐的谥号就能知道他生前的行为。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也。
译文:天地运行的规律,气候的冷热不按照一定的时间交替就会发生灾害,风雨失去调节就会发生饥荒。教育对于人民,就象气候的冷热一样,教育不适时就有害于社会。各种制度对于人民,就好像风雨一样,制度的规定不适度就不会有功效。所以前代的君王制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民的行为和道德相吻合。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译文:乐是圣人所最喜爱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他能深切感动人们的心灵,他能够移风易俗。所以古代君王设立诸如大司乐、乐师等专职从事乐教。
乐言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
译文:人有气质、性格、心智这种本性,但哀、乐、喜、怒的变化没有常规。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然后一定的情感就表现出来。
所以细微、急促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会忧愁;宽舒和谐、缓慢轻松、文采华美而节奏简易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感到安乐;粗旷激越、勇猛振奋、宏大而愤激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刚毅;端方、刚正、庄严而真诚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肃敬;宽畅、洪亮、流利而和顺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能够慈爱;放荡、散乱、疾速而过度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听了就
乐象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
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始终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译文:凡是邪恶的声音打动乐人心,逆乱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逆乱的风气表现出来,“淫乐”就兴起了。而平正的声音打动了人心,和顺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和顺的风气表现出来,“和乐”就兴起了。正如唱的与和的互相响应,人民乖违。邪僻、枉曲、正直等各种情志也同类相应,各有所归,而万事万物的道理,本来就是各按其类互相应和的。
所以君子根据人的性情来和谐他们的意志,以成就人们的善行。对邪恶的声音和的形色,不听也不看;对放纵的无度的乐和不合礼教的事情,不使它进入自己的内心;对怠惰散漫的邪僻风气,不使它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身体各个部分的活动都能和顺端正奉行礼义。然后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用琴瑟的弹奏来增饰文采,手持盾和戚来舞蹈,用羽和旄来装饰,箫和管来伴奏,以发扬最高道德的光辉,感动四时的和气,以彰明万物发展的道理。
所以音乐的清明象征着高远的天,广大象征着博厚的地。乐曲的终而复始象征着四季,舞姿的回旋往复象征着风雨。乐舞之器五色齐备而有条不紊,八音符合音律而没有差错,节奏变化合度而又有常规,形体的大小互相补充,声音的终始互相接续,唱和、和的、清音、浊音。相互交替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所以乐教的施行使伦理得以彰明,使人民耳目灵敏,气性平和,社会风俗也随之转变,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所以说,乐是使人快乐的。君子高兴的是得到道德的修养,小人高兴的是得到欲望的满足。用道德来约束欲望,就能快乐而不过度;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忘了道德,就会迷惑而失去快乐。所以君子本着人的性情以和谐他们的意志,推广“和乐”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乐教施行而民众就归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见君子的道德了。
乐象篇——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译文: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诗歌抒发内心志意,歌吟唱心中的声音,舞蹈表达内心的姿态。诗、歌、舞都源于人的内心,然后用乐器来伴奏。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采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累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只有音乐才不可以伪装出来。
乐情篇——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
乐师辩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译文:乐不仅仅是指黄钟大吕等乐律、弹琴歌唱和手持盾牌及大斧的舞蹈,这些都是乐的末节,所以让孩子来表演舞蹈。铺设筵席,成列樽、俎、笾、豆等器具,以升上降下的动作来表示礼仪,这都市礼的末节,所以让办具体事情的官员来执掌之。
乐师只懂得乐声和诗歌,所以面向北坐着演奏。宗人、太祝只懂得宗庙中祭祀的礼仪,所以站在尸的后面掌礼。商祝只懂得丧葬的礼仪,所以站在主人的后面掌礼。因此可见道德完善的人才能处于上位,技艺熟练的人只能处下位;品行完美的人才能居前,从事技艺的人只能在后。所以说古代君王明确了上、下、先、后的分别,然后才能为天下制定礼乐。
魏文侯篇——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功,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译文:钟声发出铿锵的声音,铿锵的声音可以用来表示号令,号令可以使士气充沛,士气充沛就能激发勇武的精神。所以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起武臣,石磬发出硁硁的声音,硁硁的`声音可以象征节义分明,节义分明就能有献身效命的精神。所以君子听到石磬的声音就想起献身边疆的将士。丝弦的声音悲哀悲哀的声音可以使人廉洁正直,廉洁正直就能意志坚定。所以君子听到琴瑟的声音,就会想起志向坚定的忠义之臣。竹制的乐器可以发出多种乐音,多种乐音表示聚合的意义,明白聚合的意义就能聚集众人。所以君子听到竽、笙、箫、管的声音,就会想起能够聚集民众的臣僚。鼓鼙的声音喧腾,喧腾的声音可以振奋人心,人心振奋就能大众一起前进。所以君子听到鼓鼙的声音,就会联想到瓴兵的臣僚。君子欣赏音乐,不仅是听他的铿锵声音而已,更重要的是那乐声还与自己内心的情感有所应合,而能引起共鸣。
乐化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译文:君子说:礼乐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身心。能详审地研究乐来进行道德修养,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快乐,快乐就会身心安宁,身心安宁就能使德行长久,德行长久就会象天一样,象天一样达到神的境界。象天一样,就能不言而取信于民;达到神的境界,就会不怒而有威严。详审的研究乐是用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详审的研究礼来端正仪表举止就会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能有威严。内心有片刻的不平和不愉快,卑鄙奸诈的心思就会进入;外貌有片刻的不庄重不恭敬,轻佻怠慢之心思就乘虚而入了。
所以乐是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礼是端正人的仪表举止的。乐使人十分平和,礼使人极其谦顺,人民看到他的神采气色就不会与他相争,看到他的仪态也不会有轻佻怠慢的表现了。所以内心焕发出道德的光辉,人民就没有不听从他的;仪态表现出 境界礼的原则,人民就没有不顺从他的。所以说;详审的研究礼乐的道理,用来施加于天下,就没有困难的事情了。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译文:乐的意思是欢,是人们为了满足情感的需要所不能没有的。欢乐之情一定要用声音来抒发,通过动作来表现,这是人之常情。声音和舞蹈有这样的作用,因而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全都由它表达出来了。所以人们不能没有欢乐,欢乐不能无所表现,表现出来而不符合道德规范,就不能不发生邪乱。古代君王憎恶世风的邪乱,所以制定“雅颂”之乐来引导。使乐声足以令人快乐而不放纵,使乐的文辞足以明辨而不泯灭隐晦正理,使乐的曲折、平直、复杂、简洁、细微、洪亮等种种音调和节奏的变化足以感动人们的向善之心而已,而不使放纵邪恶的思想感情影响人心。这就是古代君王作乐的原则。
所以在宗庙演奏音乐,君臣上下一起听着,就没有不融洽相敬的;在族长乡里之中演奏音乐,年长的和年幼的一起听着,就没有不和顺相待的;在家庭中演奏音乐,父子兄弟一起听着,就没有不和睦相亲的;所以乐的创作,先确定宫音的高低以形成和谐的乐音,再用各种乐器配合演奏以表现乐曲的节奏,使节奏和谐适度以形成结构严密的乐章,这都是为了发挥其协和父子君臣的关系,使人民相互亲近的作用。这就是君王作乐的原则。
所以听到了“雅颂”之乐,人们心胸就宽广了;拿着盾和戚,学习俯、仰、屈、伸的舞蹈动作,人们的仪表就庄重了,按照一定的行列和区域来行动,配合着音乐的节奏,人们的行列就端正了,进退也统一了。所以乐表现着天地间的协和统一,是中和的纲纪,是人们的性情所不能没有的。
《忍经》全文及译文
《忍经》全文及译文
置怨结欢
<原文>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控制情欲。“
<原文>
《书》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又曰:“宽绰其心。“
<译文>
《尚书》载周公告诫周成王说:“小人怨恨你,骂你,则自己应当加强修养,不要计较他们。“又说:“不只是不敢发怒。“又说:“是放宽自己的心胸。“
<原文>
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译文>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须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原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译文>
《左传;宣公十五年》载:“谚语说:“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丛山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疵,君王忍受一些耻辱,这是自然规律。“
<原文>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
<译文>《左传;昭公元年》:“鲁国以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
<原文>《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门,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尔?“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译文>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知伯进了南里门,叫赵孟也进来。赵孟对他说:“君王在这里。“知伯说:“你没有勇敢的精神,怎么能被人尊敬呢?“赵孟回答说:我凭着忍性。你的耻笑对我赵孟有什么危害呢?“
<原文>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国君王袒露着肩膀牵着羊来迎接楚国的军队。楚庄王说:“郑国的君王能够忍受别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对郑国的老百姓讲信用。“
<原文>
《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
<译文>
《左传》:“不愿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惭愧一辈子吗?“
<原文>
《论语》:“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论语》:“孔子说:“小的事情不忍让,就会破坏了大的计划。“
<原文>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译文>
孔子又说:“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的安全,这不是糊涂吗?“
<原文>
又曰:“君子无所争。“
<译文>
孔子又说:“君子处事谨慎不与人相争。“
<原文>
曾子犯而不校。
<译文>
《论语》载曾子说:“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计较。 “
<原文>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原文>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译文>
《老子》说;、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对付它。“
<原文>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辨若讷。“
<译文>
《老子》又曰:“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却像是弯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却很笨拙,最善于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
<原文>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
《老子》又曰:“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能有利于万物而不争斗。“
<原文>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译文>
《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虽然不与别物相争,却能取胜;虽然不说话,却善于应答。“
<原文>
荀子曰:“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译文>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言语,比用矛戟刺人人体还要厉害。“
<原文>
蔺相如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译文>
蔺相如说:“两只老虎争斗,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原文>
晋王*尝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译文>
晋代的王*曾经说过:“别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从人情上原谅他。“
<原文>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谴,终身无喜悒之色。“
<译文>
王*又说:“不要意气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于色。“
细过掩匿
<原文>
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国招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则掩匿盖覆。
<译文>
曹参担任宰相时,他家后园与小官住的宿舍很近。这些小官吏日夜喝酒呼喊,当官的担心曹参恼怒,就引着曹参去后园游览,召见了那些小官,说说以后就放走了他们。曹参回来后,独自坐在帐中,也一边饮酒一边唱歌、呼喊,与小官们的呼声相应。曹参遇到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其掩饰。
醉饱之过 不过吐呕
<原文>
丙吉为相,驭史频罪,西曹曹罪之。吉曰:“以醉饱之过斥人,欲令安归乎?不过吐呕丞相车茵,西曹第忍之。“
<译文>
丙吉担任宰相时,他的车夫屡屡醉酒,西曹要处罚,丙吉却说:“就因为喝醉了酒而斥责别人,叫人怎么呆得下去呢?喝醉了酒,也不过就是呕吐物弄脏了丞相车子里的垫毯而已,西曹就忍住不要责怪他了。“
圯上取履
<原文>
张良亡匿,尝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上。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译文>
张良因犯法逃亡,曾从容不迫地在邳下游览。桥上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去。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起来:“张良感到惊谔,强忍着怒气,走到桥下,把鞋捡上来,跪着送到老人跟前。老头把脚伸出来穿上鞋,说:“你可以教育成才呀!“
出胯下 <原文>
韩信好带长剑,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带长剑,能杀人乎?若能杀人,可杀我也;若不能杀人,从我胯下过。“韩信遂屈身,从胯下过。汉高祖任为大将军,信召市中少年,语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与其一校官也。
<译文>
韩信喜欢身佩长剑,在集市上,一位少年侮辱韩信。说:“你身佩长剑,但你敢杀人吗?如果你能杀人,可以把我杀了;如果你不能杀我,那么,就请你从我的两腿之间钻过去。“韩信于是弯着身体,从那位少年的两腿之间钻过。后来,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将曾经侮辱过自己的那个少年召到跟前,对他说:“你过去曾经欺负我,现在还可以欺负我吗?“那位少年求韩信饶命,韩信赦免了他的罪过,给他封了一个小官。
尿寒灰
<原文>
韩安国为梁内史,坐法在狱中,被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曰:“寒灰亦有燃否?“田甲曰:“寒灰倘燃,我即尿其上。“于后,安国得释放,任梁州*史,田甲惊走。安国曰:“若走,九族诛之;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见安国,安国曰:“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田甲惶惧,安国赦其罪,又与田甲亭尉之官。
<译文>
韩安国担任梁国内史时,因犯法被关到监狱中。狱中小吏田甲侮辱他。韩安国问田甲:“冷却的灰可重新燃烧起来吗?“田甲说:“如果冷灰可以重燃,我就用小便浇熄。“后来,韩安国释放出狱,被任命为梁州刺史。田甲吓得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如果逃走,就把他的家族都杀了;如果不走,可以原谅他的罪过。“田甲于是来见韩安国。韩安国问田甲:“冷灰今天重燃,你何不用尿浇熄呢?“田甲十分害怕,韩安国却原谅他的罪过,并授予他一个亭尉官职。
诬金
<原文>
直不疑为朗同舍,有告归者,误持同舍朗金去,金主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舍,偿之。后告归者至,而归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译文>
直不疑住集体宿舍,有一个回家的人,误将同舍郎的金子拿走了。同舍郎怀疑直不疑偷走他的金子,直不疑表示认错,买了金子,还给了他。等到回家的人回来后,将同舍郎丢失的金子如数归还,同舍郎很惭愧。因此大家都称直不疑是忠厚的人。
诬裤
<原文>
陈重同舍郎有告归宁者,误持邻舍郎裤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市裤以还。
<译文>
陈重同宿舍有人回家去,误拿了邻宿舍人的一条裤子。主人怀疑是陈重所拿,陈重也不申辨,买了一条裤子还他。
羹污朝衣
<原文>
刘宽仁恕,虽仓卒末尝疾言剧色。夫人欲试之,趁朝装毕,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变,徐问婢曰:“羹烂汝手耶?“
<译文>
刘宽仁慈宽厚,即使仓促之中也不曾疾言厉色。他的妻子想试试他,趁他刚穿好上朝服装的时候,妻子派婢子送来一碗肉汤,故意泼洒在刘宽的身上。刘宽神色不改,慢慢地问婢子说:“汤烫坏了你的手吗?“
认马
<原文>
卓茂,性宽仁恭,爱乡里故旧,虽行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尝出,有人认其马。茂心知其谬,嘿解与之。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送马,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译文>
卓茂,性情宽厚,仁义待人,与乡里故旧友爱,即使行业不同,也友好融洽。卓茂曾经出门,有人说卓茂骑的马是他的。卓茂明知这个人弄错了,但还是把马给了他。过几天,马的主人找到了他丢失的马,于是将马还给卓茂,并表示道歉。卓茂就是如此不与人争。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原文>
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
<译文>
刘伶曾经喝醉酒,与一俗人发生冲突。那人挽起衣袖,握拳冲过来。刘俗说:“我这像鸡肋一样的身子抵挡不住老兄的拳头。“那人大笑而收起拳头。
唾面自干
<原文>
娄师德深沉有度量,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曰:“吾辅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嫉也,将何求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译文>
娄师德性格稳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任代州刺史,即将上任,娄师德对他说:“我位至宰相,你又任州官,受皇帝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妒嫉呢?“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算了,决不让你担忧。“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恨你,如果你将唾沫擦去,正违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应该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这样笑着接受它。“
五世同居
<原文>
张全翁言,潞州有一农夫,五世同居。太宗讨并州,过其舍,召其长,讯之曰:“若何道而至此?“对曰:“臣无他,唯能忍尔。“太宗以为然。
<译文>
张全翁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家中五世同堂。唐太宗讨伐并州时,路过这家,召见他家长辈,问道:“你有什么办法使五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呢?“长辈回答说:“我没有其他办法,只是能互相忍让。“太宗认为很对。
九世同居
<原文>
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
<译文>
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堂,唐高宗亲自光临他家。问他何以能九世同堂,他写了一个大大的“忍“字回答唐高宗。高宗感动得流下眼泪,于是赏给了他家绸缎。
药师经白话译文
《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很多人读不通,分享其白话版译文。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白话(上)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
有一次,当世尊为了教化众生,而在印度的各个国家和地方云游的时候。来到了一座国土广大,人民富饶的城邦,名字叫做广严城。那时,世尊安坐在一棵大树下面,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枝叶就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所以它的名字叫做乐音树。在世尊的周围,有已经证得圣果的八千多位大比丘弟子们;有三万六千多位初地以上的大菩萨们;以及广严城的国王,大臣,婆罗门和居士们;还有拥护佛法的八部天龙鬼神;其他的人们,以及非人的鬼神等等。数不清的与会大众,恭敬地围绕在世尊周围,等待世尊说法。
这个时候,作为无上法王佛陀的法王子,文殊师利菩萨,承蒙佛陀的威德与神力无形当中的启迪,从座位上站起来,按习俗袒露右肩,行右膝跪地,左腿半蹲,鞠躬合掌的礼节。然后恭敬地向佛说道:
“世尊,但愿您能够为我们大家,讲说净土当中教化众生的这类佛陀的名号;以及他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所发的广大誓愿,和所成就的殊胜功德。让一切有缘听到的人,都能够消除种种罪业和障碍。我之所以向您请问,是为了给像法转变时期,乃至于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众生,带来利益和安乐的缘故。”
这时,世尊赞叹文殊师利菩萨说:“很好,很好!文殊师利,你以广大的悲悯之心,劝请我来讲说净土诸佛的名字和称号;以及他们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大愿和所成就的功德。为了帮助被业障所缠缚的有情众生出离苦海,给予像法和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以无边利益和安乐的缘故。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好好体会,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
文殊师利菩萨回应道:“是的!请您慈悲解说,我们大家非常高兴能够听闻妙法。”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从这个世界往东方,越过像十条恒河里的沙子那样多的佛国以后,有一个世界名字叫做净琉璃,其中的佛陀名号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文殊师利,你要知道,这位人天敬仰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修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广发下面的十二大愿,为了让一切有情众生,所有的愿望和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第一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自身发出慈悲智慧等等无量光明,强烈无比,自然照耀数不清的无边世界。以三十二种大丈夫的最佳相貌特征,和八十种最美好的身体形态,来庄严所成就的佛身。并且让所在佛国内的一切有情众生,都像我所成就的佛陀一样光明美好,没有任何差别。”
“第二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所成就的佛身犹如清净琉璃一般,从内到外光明透彻,纯净无暇;所放射出的光明,广大无边;所成就的功德,巍巍高大如同山岳;佛身清凉自在,随处安乐;各种光明交织成了光焰之网,庄严美好,强烈无比,远远胜过了日月之光。处于黑暗当中的恶道众生,遇到佛光以后,都能够开发出心中的光明智慧,随它们的愿望而自在投生,并且能够成就它们所希望的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以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各种方法,让所在佛国内的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得到用不完的生活用品和各种所需品,不会让众生有任何缺少。”
“第四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所在佛国内的一切有情,有人修行偏邪外道法门的话,我都将让他们安住在成佛的菩提道当中;倘若有人修行声闻和独觉法门的话,我都将用大乘佛法,使他们得到究竟的安身立命之所。”
“第五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有无量无边数不清的有情众生,能够在我所弘扬的佛法当中,修行清净的梵行。我将让他们的一切修行完全符合戒律的要求,并且自然具备菩萨的三聚净戒,所谓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假设这些众生的行为,有了破坏和违犯戒律的地方,只要听到我成佛时的名号,破戒的罪过就会消灭,戒体自然恢复清净,将来也就不会堕落在恶道当中。”
“第六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所在佛国内的一切有情众生,有的人身体条件很差,或者六根发育不健全;或者相貌丑陋,智力低下;或者眼睛失明、耳聋、嗓音沙哑,甚至不能说话;或者手脚残疾,天生驼背;或者有麻风病,以及精神失常,等等,各种疾病痛苦。只要听到我成佛时的名号,一切疾病自然痊愈,身体相貌端正,富有聪明智慧,六根健全完好,不再有任何疾病痛苦。”
“第七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所在佛国内的一切有情众生,遭受了众病缠身之苦,而且既没有得到救助,也没有可以养病的栖身之所;没有条件请医生,也没有药品;没有亲人照顾,也没有家的温暖;因为贫穷的缘故,遭受了很多痛苦。这时,只要有人念诵我成佛时的名号,佛号一旦穿越了他的耳根,所有的各种疾病都将自然消除,他的身心将变得安稳而快乐;家宅眷属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都将自然产生,并且充足无比;最终,他们将像我一样,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八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有任何一个女人,被女人天生的种种缺陷和苦事,逼迫得烦恼无比,所以产生了极大的厌倦和远离之心,希望将来能够不再生为女人之身。当她听到我成佛的名号以后,都能够在下一世转女身为男身,具备大丈夫的堂堂相貌,乃至于生生世世生为男身,直到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九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能够使一切有情众生,冲出魔王的天罗地网,解除一切邪门外道的纠缠和束缚。倘若有人沉迷于各种各样的邪恶见解当中,我都将引导帮助他们回到正知正见当中,并且使他们逐渐能够修学各种菩萨行,迅速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第十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一切有情众生,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或者被绳子捆绑,被鞭子抽打;或者被囚禁在牢狱当中;或者按照刑律即将被处死;以及其它数不清的各种灾难、伤害和欺辱。当他们被悲伤和忧愁煎熬的时候,身心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这时,只要他们听到我成佛的名号,因为我圆满的福德与威神力的缘故,他们都能够从各种忧愁和痛苦当中获得解脱。”
“第十一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一切有情众生,由于被贫困饥饿所煎熬,为了得到饮食的缘故,即将做出种种恶劣的行为。这时,只要能够听到我成佛的名号,并且专心念诵祈祷。我将会先用上好的饮食,让他们的身体得到温饱,然后,再用佛法的妙味,给他们的心灵带来究竟的安乐。”
“第十二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一切有情众生,因为贫困而缺少衣服,所以被蚊虫叮咬,被冬寒夏热从早到晚地逼迫煎熬。只要能够听到我成佛的名号,并且专心念诵祈祷,我将按照他们的心愿和喜好,让他们得到各种上好的衣服,还有一切美妙的珠宝和装饰用品,花环彩带、香料香水、种种乐器,等等,随着他们各自不同的喜好,都能够使他们得到满足。”
“文殊师利,这就是被世间一切天人所尊崇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应供、正等觉,在因地修行菩萨道的时候,所发起的十二项微妙不可思议的殊胜大愿。还有,文殊师利,你要知道,这位人天敬仰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修行菩萨道的时候,所广发的各种大愿,以及所成就佛国净土的无量功德与庄严,即使我用一大劫,或者更多的世间,来详尽地讲说,也没有办法讲完。”
“而且,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佛国净土,向来清净无比,国中没有女人,也没有三恶道,甚至没有任何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其广博的大地,由青色透明的琉璃宝形成;上面的道路,由黄金制成的绳子作为标记;国中众生所居住的城市、宫殿、楼阁,以及栏杆、花窗和装饰用的伞罗、纱网等等,都是由黄金、白银、琉璃、水晶、砗磲、赤珠、玛瑙等七种宝物所构成。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地庄严美好,完全平等,没有差别。”
“在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土当中,有两位了不起的大菩萨,一位名叫日光遍照菩萨,一位名叫月光遍照菩萨。他们两位是琉璃光净土当中数不清的菩萨大众的上首,当药师如来涅槃以后,他们将依次替补成佛,而且能够完全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正法宝藏,予以继承和弘扬。因此,文殊师利啊!那些听到这部经典,并且有了信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应当发愿,愿意在未来世往生到药师如来的琉璃世界。”
这时,世尊继续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师利啊!倘若有的众生,不懂得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只知道要满足自己的贪婪和吝啬,而不知道布施以及布施的善妙果报。由于愚痴而没有智慧,又缺少信仰的根基,所以拼命地积聚财宝,并且牢牢地守护着。看到乞丐或者困难的人前来求助,他的心里很不高兴;假如迫不得已,而施舍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好像割自己身上的肉一样,痛苦而舍不得。还有很多吝啬贪婪的有情众生,只知道一味地聚集钱财,即使自身的需要,尚且舍不得花费,何况为了父母妻子儿女,为了家奴佣人,以及乞丐呢?就更舍不得了。”
“上面所说的这些有情,在这一生结束以后,将会投生到饿鬼道当中,或者畜生道当中,受很多的苦恼。但是,由于他们过去在人间的时候,曾经听到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如今在恶道当中,只要能够短暂地回忆起药师如来的名号,在回忆起来的一刹那间,就会从恶道当中消失,重新生到人间,并且自然会知道,过去世因为贪婪吝啬而落入恶道的经过。由于害怕恶道之苦的缘故,不会再放纵欲乐,转而乐善好施,并且常常赞叹施舍的人。对于自己的一切所有,都不会贪爱吝啬,渐渐地,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头颅、眼睛、手脚、血肉筋骨等,施舍给需要的人,何况其它身外之物呢!”
“另外,文殊师利啊!倘若很多有情众生,虽然在如来的教法当中学习,做了佛的弟子,却违犯了戒律;有的虽然没有犯戒,却破坏了规矩;有的虽然没有破坏戒律和规矩,却毁坏了正知正见;有的虽然没有毁坏正知见,却放弃了广学多闻,因此对于佛陀所讲说的经文的深意,不能理解和明了;有的虽然具备了广学多闻,却产生了自以为了不起的轻慢之心,由于这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轻慢之心,覆盖了清净智慧心的缘故,所以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乃至于会进一步嫌弃并诽谤如来的正法,成为魔王的伙伴和同党。”
“像这些愚痴无知的人,不仅自己奉行种种邪见,还会让数不清的其他有情众生,跟自己一起落入危险的邪见之坑。这些人,原本应当在地狱、畜生和饿鬼道当中,无穷无尽地生死流转。倘若有缘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便会自然舍弃过去的罪恶之行,转而修学佛陀的善法,不会再堕落于恶道当中。即使不能够舍弃罪恶之行,不肯修行善法,最后落入了恶道当中;以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劫以来慈悲大愿的威力,会让这些已经落入恶道的众生,重新听到药师如来的名号,并且当即在恶道当中死去,重新在人间出生。长大以后,具备佛法的正知正见,能够精进地修行,善于调节身心,而得到自在和法喜。于是,便能够舍弃世俗的家庭,出家修行,在如来的教法当中,受持经教和戒律,没有毁坏和违犯。在具备正知正见的同时,还能够广学多闻,深深地理解了佛经当中的法义,所以不会再有自以为了不起的轻慢之心,也不会再诽谤正法,更不会再成为魔王的伙伴。这样逐渐地修行各种菩萨行,将会迅速地圆满无上菩提。”
“还有,文殊师利啊!倘若许多有情众生,在人间的时候,贪婪吝啬,经常怀有嫉妒之心,喜好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他们本应该堕落在恶道当中,在数不清的时间里,承受各种剧烈的痛苦。受完这些痛苦的业报以后,从恶道当中死去,重新出生在人世间,却往往生为牛、马、驴、驼等等,经常被鞭子抽打,被饥饿口渴所折磨;又经常驮着很重的东西,走在路上。即使重新投生做了人,也往往出身于贫苦卑贱的家庭,为了生活,只好做别人的家奴和佣人,被别人使唤和命令,总是不得自在。然而,由于过去他们在人间的时候,曾经听到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因为这个善因缘,在今生当中又回忆起来了,并且能够诚心的归依祈祷。于是,在药师佛威德神力的加持下,种种痛苦得以消除,身体六根变得聪明伶俐,拥有智慧;并且能够广学多闻,坚持求学最殊胜的妙法,时常遇到善知识和道友;最终将能够永远斩断魔网,彻底破除无明的黑暗之壳,干涸烦恼习气的河流,从根本上解脱一切生老病死,以及忧伤、哀愁、痛苦和烦恼。”
“还有,文殊师利啊!倘若许多有情众生,好生是非,互相挑拨离间,明争暗斗,让自己和别人都陷入了烦恼混乱当中,并且以身体、语言和思维,不断地造下种种罪恶之业,你来我往地,反复做些互相伤害的事,乃至于发展到互相谋害。为了达到报仇解恨的目的,想办法召请山林野外的各种鬼神,杀鸡宰羊,取用动物的血肉,来祭祀夜叉、罗刹婆等凶恶鬼神。把仇人的名字,写在做好的小人上面,用恶毒的咒语进行诅咒,以蛊毒之道,通过咒语命令所祭祀的鬼神、死尸等等,前去杀害仇人,结束对方的性命。在这些众生当中,倘若有人听到了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则对方的各种邪术,都不能伤害到自己。而且,一切与自己相关的人,依仗药师如来的加持,都自然会产生慈爱之心,愿意相互帮助,愿意给别人带来平安快乐,逐渐没有了相互损害的怨恨之心。于是,这些众生,个个都高兴起来,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能够知足常乐,不再相互侵害和争夺,反而乐于互相帮助,互相利益了。”
“还有,文殊师利啊!倘若有佛教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以及其他具备纯净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等。能够受持八关斋戒,或者一年,或者三个月不等,依照佛法,信受奉行自利利他的菩萨学处。由于这些善根因缘,而愿意在去世以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国净土,听闻学习佛陀正法,虽然愿意,但志向尚未坚定。这些人,倘若听到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等到他们临终的时候,就会有八位大菩萨,他们的名字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这八位大菩萨将从空中自然而来,为临终的人指示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这些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就会顺利地到达极乐世界,在各种颜色的七宝莲花当中,自然变化而出生。”
“也有一些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在八位大菩萨的指引下,生到了天界之上,虽然如此,他们本来积聚的解脱善根不会穷尽,不会再降生到三恶道当中。当他们在天上的寿命结束以后,还会重新回到人间,有的成为统治世界的转轮圣王,统领四大部洲的人类,拥有无比的福德威力,并且能够教化无量无数的众生,让他们遵行十善,身语意都不造恶业;有的成为国王大臣,或者宗教威望极高的婆罗门,或者大居士,或者大富长者等等,往往拥有富足的财宝,把仓库都装满了,身体相貌端正美好,拥有很多亲人眷属,既有聪明智慧,又有强健的体魄,如同英雄和勇士一般。倘若是善女人们,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以后,进行最诚心地诵持和祈祷,将来就可以不再转生为女人之身。”
“还有,文殊师利啊!这位药师琉璃光如来成就无上菩提的时候,由于无量劫以来根本大愿的力量,自然会观照一切有情众生。如果众生遇到各种病苦,如肺痨消瘦、甲状腺功能亢进而日渐瘦弱、黄疸病发热等等;或者被鬼魅附体、被蛊毒所伤害;或者有短命的征兆;或者面临各种意外死亡的危险,等等。只要这些众生向药师如来祈求帮助,希望能够消除这些病苦和灾难,他们的愿望都将得到满足。”
“当时,这位人天敬仰的药师如来,进入了一种三昧,叫做除灭一切众生苦恼三昧。入定以后,从药师如来头顶上突起的肉髻当中,放射出广大的光明,在光明当中,有声音自然宣讲出一个作用广大的陀罗尼咒:
‘南无薄伽伐帝,鞞殺社窭噜,薜琉璃,钵喇婆。喝啰阇也,怛陀揭多耶,阿啰喝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没揭帝,莎诃。’
那个时候,当药师如来的光明中自然宣说咒语以后,整个大地发生了祥和的震动,并且放射出广大的光明。在光明当中,一切众生的疾病痛苦都得以消除,享受安稳舒适的快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白话(下) “文殊师利啊!倘若看到别人生病了,无论是男子,还是女人,正在被病苦所折磨。应当为了救治这些病人,而时常洗澡、漱口,保持自己身体的清洁,然后取来某种食品,或者药品,或者没有污垢和虫菌的清水,面对这些东西,专心地念诵上面这个咒语一百零八遍,让病人服用。所有的疾病之苦,都会消灭得干干净净。”
“倘若有人追求健康长寿,只要他能够坚持诚心地念诵药师如来神咒,自然就会没有疾病之苦,得以延年益寿。而且,在他今生去世以后,就会往生到药师如来的琉璃世界,成为不退转的菩萨,直到最终成就菩提佛果。因此,文殊师利啊!倘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对于这位药师琉璃光如来,生起了最为恳切的恭敬和供养之心的话,应当按照前面所说,以清洁的身心,经常念诵药师神咒,不要放弃和遗忘。”
“还有,文殊师利啊!倘若有具备清净信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在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应供、正等觉等所有的名号以后,能够念诵受持。早晨起床,首先清净牙齿,洗漱干净之后,用各种香料和鲜花,或者烧香使香气弥漫,或者涂香让香气自然散发,或者用各种乐器演奏动听的音乐,凡此种种,以便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佛像。对于这部经典,或者自己抄写,或者请别人帮助抄写,为了一心一意地信解受持,而跟从大乘法师,听讲其中的法义。对于这样的法师,应当进行供养,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应当布施供给,不要缺少。倘若能够这样的话,就可以得到十方诸佛无形当中的守护和慈念,他们所有的祈求和愿望都将得到满足,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啊!我发誓,必将在转变到了像法时代的时候,用种种的方法,让那些具备清净信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能够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甚至于在睡梦当中,也会用药师佛的名号使他们听到而有所觉悟。世尊,倘若有人对于这部经典,能够受持读诵,或者为别人演说讲解;或者自己抄写,或者请人帮助抄写;或者以恭敬尊重的态度,用各种鲜花和香料,涂抹的香、粉末的香、焚烧的香,以及花环、珠宝项链、幡旗伞盖、乐器音乐等等,来进行供养;或者用青黄红白黑等五种颜色的彩线,织成锦囊,来盛放这部经典,并且把房间打扫干净,在高处设置台座,将经匣安放在上面供养。这时,四大天王和他们的眷属们,以及其他数不清的天神大众,都会来到供养经典的地方,一同进行供养,并予以守卫和保护。”
“世尊啊!倘若这部经典法宝,流通到达的地方,只要有人能够信受奉行,那么,由于人天敬仰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劫以来菩提大愿的功德,哪怕只是听到了药师如来的名号,应当知道,这个地方不会再有意外的横死;也不会再有邪恶鬼神夺人精气的事情发生;假设已经发生了,都能够恢复得和以前一样,周围的人们自然身心安乐。”
★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
★ 经火山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