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说谎行为(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布拉布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说谎行为
1.原因
(1)幼儿自身的原因
产生说谎行为的一种原因是由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幼儿期想象的发展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他们容易把现实和想象相混淆,把想象的东西当作现实。例如,4岁的乐乐在照片中看到姐姐在游乐园玩耍很是羡慕,第二天就会跟老师说她去游乐园玩了。幼儿记忆的精确性也较差,在回忆时容易歪曲事实。例如,强强听到老师让军军把做好的汽车模型拿给大家看看,同时又告诉大家别忘了带易拉罐。结果强强回家却让妈妈给他买一个汽车模型,还说是老师说的。以上这些情况中,幼儿都不是有意在说谎,说谎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表现。
另一种原因是幼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愿望而有意识地说谎。如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赢得老师或父母的赞赏、逃避惩罚等。这就属于问题行为了,反映了幼儿的品德问题,需要及时矫正。
(2)家长的原因
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父母经常说谎,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学着说谎。慎言、修身对家长也是很重要的,至少在孩子面前要如此。例如,母亲不想去孩子奶奶家,就让孩子对奶奶说“妈妈生病了”。或者,曾经答应孩子某事却没有做到,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欺骗了,事后他也会学着欺骗别人。
教育方式的不当。对于孩子的过失,有的家长总是以粗暴的方式对待,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概严厉训斥甚至是打骂,使孩子产生了畏惧心理,进而为了逃避责骂而说谎。
2.对策
对于幼儿有意说谎的行为,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果不及时给予纠正,孩子说谎将来变成一种习惯,就很难改正了。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间接教孩子说谎。其次,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所犯下的错误。
遇到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正面教育为主,让其明日说谎的不良后果,不要使孩子因为想要逃避惩罚而说谎。最后,可以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一些方法帮助孩子改掉说谎行为。如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讲一些故事,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其认识到说谎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平时,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给孩子讲道理。如果发现孩子有诚实的表现,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其诚实的行为。
孩子的世界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想象,但有时孩子往往无法将现实与想象区分,于是便产生谎言。有些谎言是孩子为了躲避责怪编出来的,而有些谎言可能只是他们的想象。如果你的孩子说谎,你该怎么办?
如果某一天孩子对你说了谎,你会怎么做?美国《养育》杂志为父母们提供了详实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1―3岁
孩子的第一个谎言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出现,主要是否认自己做了某事,或为了得到某物而说谎。
应对:父母不宜斥责,也不要逼孩子承认撒谎,应善意开导。
3―5岁
这时的孩子常把想象中的事物当成现实,这些被编造出来的'谎言,更像是单纯的表演或自己的一厢情愿。他可能会说自己认识某个电视明星,或与一些卡通人物的奇特遭遇。
应对:如果孩子说了些你认为不着边际的话,不要直接打破他的想象,你甚至可以顺着他的思维,和他一起构造一个美好的情景。
5―12岁
这阶段,孩子有时会因为考虑别人的感受或不想伤害别人而说谎,这意味着孩子有了最初的社交意识。孩子还会因为达不到某种能力,不想使父母失望或被惩罚而撒谎。
应对:如果孩子说谎,不要以不让看电视或关进屋子作为惩罚。应找出孩子说谎的原因,帮他面对和克服困难。
12―18岁
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可能不再愿意和父母分享生活细节,如果你寻根究底,他们就会编出一些谎言敷衍。这是成长的标志。
应对:父母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但要把握尺度。如孩子经常因功课等说谎,家长就要表达不满。有的孩子会因压力说谎,父母在帮他化解的同时,还要告诉他这不能成为说谎的理由,诚实对一个人很重要。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犯错误
一、无意识的“错误”
解释: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个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而导致的失误。
场景1:红苹果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总是“闯祸”。妈妈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总是当时点头认错,下次照犯。上回妈妈买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给正在看电视的爷爷吃,在厨房门口就直接给爷爷扔过去了,没想到正好扔在爷爷的老花镜上,老花镜掉在地上“怦”的一声摔碎了。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了。
给妈妈的建议: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闯祸了,就劈头盖脸地说一顿,而不和孩子讲清楚原因。而像红苹果这样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样说说极有可能扭头就忘记了,所以下回接着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妈妈应该让红苹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认自己的“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她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也就会少犯此类“错误”了。
二、好奇导致的“错误”
解释: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坏”行为或相对“过激”的行为,导致一定的损失。
场景2:豆豆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从小到大,凡是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她都会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小的时候,豆豆只是过去看一下、摸一下。现在豆豆长大了,5岁多的她,见到什么稀奇东西就会直接冲上去探个究竟。妈妈很担心豆豆会伤到自己。
给妈妈的建议:对好奇导致的“错误”,比如想弄清新鲜事物的新奇之处,而把玩具等拆坏或者探究某些危险事物等,从本质上说这类不属于错误,而是探索世界的起点。
但这种探索有时候会很冒险,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就需要妈妈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如果损失或伤害较小,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小心。如果进行严厉批评,孩子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自暴自弃。当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太冒险,造成的损失或伤害很大,妈妈就一定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非常严肃而中肯地告诉孩子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并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趋利避害导致的“错误”
解释:为了避免爸爸妈妈的批评指责,不得不犯的“错误”;或者为了“讨好”爸爸妈妈(如想让爸爸妈妈多陪自己)而犯的“错误”。
场景3:性格温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从上了妈妈报的绘画班就开始撒谎。有好几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画,妈妈检查画时,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画当自己的给妈妈看。妈妈对此很是不理解,觉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并且自己和丈夫也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诚实、很听话,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呢?
给妈妈的建议:对待孩子为趋利避害而犯的“错误”,比如说谎以避免妈妈的批评等,此类问题表面看来虽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妈妈,妈妈应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太严,是不是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错误”。过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时,便会犯上述“错误”。如果是这样,妈妈先作自我批评,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盲目模仿导致的“错误”
解释:婴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从而导致“错误”。
案例:妈妈一回家,就看见客厅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着扫把正在扫,可是越扫越乱。妈妈问:“亮亮你又在淘气,怎么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亮亮看见妈妈绷着脸,小声说:“妈妈,我想帮你打扫卫生,可是……”
给妈妈的建议:孩子是好心办了坏事,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弄得乱七八糟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妨再给孩子做个示范,教孩子正确收垃圾的方法,然后让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乐于参与,多做几次,孩子就不会帮倒忙了。
总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错误,都应把错误转化成最好的教育资源。父母要少一点训骂与指责,使孩子从“错误”一步步走向“正确”,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纠正说谎行为专题
纠正孩子说谎的基本准则 1、给予足够的爱与尊重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常常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获得更大的独立。父母别忘记,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明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犯错。父母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一起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2、给予孩子正面教育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从来没有撒过谎。 让孩子认清自己的需求,并帮助孩子分析,什么样的需求是合理的,可以被允许,什么样的需求是不合理或者是错误的,是不被允许的。这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让孩子明白,面对自己的合理需求,他能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达成自己的目标。 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尝试和纠正中度过人生,包括不少错误的尝试。为人父母,总希望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尽可能少走弯路,尽可能少犯错误。教育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孩子的天性,又会不断重复一些错误,做父母的就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说服教育孩子。 3、帮助孩子自我教育 理解孩子后,父母可以对症下药。可以通过点拨、明示或者暗示,帮助孩子分析导致说谎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让孩子在拥有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做了错事,就要改正。如果不改正,就意味着不诚实。不诚实的人也会失去别人对他(她)的信任,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对于低年龄段的小孩子,这时候最好能和孩子一起回顾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比如《木偶奇遇记》中说谎的皮诺曹鼻子不断长长,只有诚实才能维护原来的形象,重新获得爷爷的爱;对于略大一些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已经趋于理性思维,对于童话的迷恋程度也不高,父母更应该细心加上耐心,引导孩子分析、判别,培养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使孩子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反思。 4、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家庭教育应该注意呵护孩子最初的真诚,并让孩子以此博得别人的信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孩子品行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崇高的偶像,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在孩子面前,首先要言行一致,让孩子积累正面的品行经验。 低龄孩子的说谎行为怎样纠正 有些年轻的父母发觉自己的孩子小小年龄就会说谎,他们为此十分担忧,孩子长大了会什么样?其实对年纪小的孩子的说谎行为要认清区别,有些是某个年龄心理发育的一种反应,而另一些则可能属于真性说谎。只有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教育措施,才有益于纠正孩子会说谎的不良倾向。 不要一味打击 当发现孩子说谎后,家长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一味的打骂、训斥等简单的教育方法,只能将孩子推向愿望的反面。对孩子的话不能偏听偏信,必要时应作一番调查、核实。有不少孩子是发现自己做了错事,又怕被父母责骂才说谎;如果家长再一味打骂,反而事得其反,要分析前因后果,发现及时,纠正及时,不至于把谎越说越大。应循循善诱,向孩子指出说谎的危害性,让孩子在内疚中知错,在鼓励中改错。 此外家长还应该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分清孩子的话究竟是幼稚的想象,还是故意说谎,两者之间有质的区别,对待也要加以区别。 丰富孩子的知识面 儿童知识面窄,爱幻想,常将幻想中的事同现实中的事混淆起来,分不清事情的真假,其实这只是一种想象,是说谎的假象,对待这种“吹牛”,家长应该善于利用,首先鼓励、表扬他们创新的想象力,抓住机会,通过一些小故事,身边的客观事物,或通过书本、电视等一些直观手段,让孩子取得正确的知识,让他们从小能比较正确、公正、客观的看待事物,不能一切想当然。 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有虚荣心和好胜心,他们由于不具备道德评价能力和应有的社会价值感,因此,免不了使好胜心转变为虚荣心,从而导致说谎。因此从小要培养孩子正确健康的竞争观念。通过平时的言传身教,讲故事,分析身边小事,说明一些做人的道理,从平时的`一些小事严格要求,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做了错事会对自己对别人产生怎样不良影响,不良后果。让孩子明辨是非,不应该做的事不做,不诚实的话不说,当无意中做了错事,懂得诚实是一种美德,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 创造良好的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与说谎的孩子为伍会染上说谎的劣习,所以要教会孩子选择“益友”。 在孩子的眼中,家长是他们崇高的偶像,家长的一切言论,行动无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用美好的语言行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只有家长心灵美,才有可能培养一个心灵美的孩子。 根据说谎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纠正方法 防卫型说谎 首先要准确判断孩子的性格类型,然后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对性格外向型,活泼好动的孩子应直接指出这是谎言,然后了解说谎原因。无论什么原因的说谎都应受到批评惩罚,使其接受教训,防止再犯。只是惩罚时要分清是非,区别轻重,罚之当罚。对性格内向型,自律性较强的孩子应以平静、关切的语气,引导他讲出说谎的具体原因,然后针对其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处理和应对困境的方式,使孩子悟出说谎是许多处理问题的办法中最不可取的行为。这类孩子往往自省能力较强,自尊心也很强,因此,不一定当面戳穿这是谎言,可以旁敲侧击地使其明白别人已识破自己的谎言,从而用自责、自省、自警、自律的方式加以改变。 恶作剧型说谎与报复型说谎 通常是品德不良的反映,是性质比较严重的说谎行为。发现这类型的说谎,必须给予一定的惩戒,使其记住教训,不敢再犯。还要让孩子认识到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同时,也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安排孩子进行有益的活动,让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 谋利型说谎 首先要区分说谎谋利所满足的需要是否有合理性,然后区别对待。如果通过说谎谋利所满足的需要是合理的,家长应该关注、满足这些需要。如果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也应说明原因,然后和孩子一起商量和讨论如何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谋利说谎所满足的需要是不合理的,则应讲道理,摆事实,并针对说谎程度的轻重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认识到用说谎这种方式谋利是行不通的。 表现型说谎 表现性说谎的目的是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对于这类说谎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理睬他的谎言,但事情过去之后则应当与孩子进行讨论,让他们明白用诺言谎言引起的关注是短暂的,是没有价值的,而且随时存在着因谎言被拆穿时带来的不良后果,即令他人更加的看不起你。家长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满足孩子渴望被人关注的心理;此外,父母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不在孩子面前说谎;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 幻想型说谎 处于想象敏感期的孩子会把书本上看到的或很久以前做过的某件事情和现实混合起来,分不清现实和幻想,于是出现了幻想型说谎,并不是有意说谎。越是年龄小、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孩子,越容易发生幻想型说谎。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随便给孩子扣帽子,会扼杀孩子想象力,不妨告诉孩子什么是发生的,什么是想象的,让他逐渐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来;同时,教孩子表达自己的想象,比如“我想”、“我希望”。 逃避型说谎 因为做错事、害怕承担责任或者不愿做某件事而说谎,这在年龄稍大的孩子中普遍存在。 对于逃避责任的孩子,父母应明确态度,告诉孩子自己喜欢诚实的人,鼓励他们说出真相;当孩子说出实情后,不要因为他做错事而责怪他,而要教他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时的正确处理方法,既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也能防止孩子因害怕批评而说谎;反之,如果父母不引导,而是一味批评,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孩子面不改色地随意说谎。 家庭教育对孩子说谎行为的纠正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家长的个性、心理状况等通过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所以,孩子的品行是家庭教育下的综合体,针对这种情况应该: 一、家长要对说谎的孩子进行正面教育。 家长不能放任孩子说谎,一旦发现孩子说谎,也不要着急,更不能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如果使用暴力,那样只会使孩子对家长产生畏惧感,从而疏远家长。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进行正面的教育,找到说谎的真正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他们积极的认错态度给予鼓励,使其更有信心。 二、家长要改进教育方式。 现在有不少家庭教育的重点都放在教孩子读书、学习、学才艺上,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无意中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如果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也关心一下孩子的心理需求,适当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也就避免了孩子不必要的说谎行为,同时可防止说谎问题的惯性发生。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培养比智力的开发和提高更重要。 三、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在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等观念,孩子多半是通过日常生活学习得来的。如果孩子看到成人为环境所逼经常说这样那样的谎言,那他们会很自然地建立“说谎有意”的错误观念,以至于日后孩子也会有意撒谎,或嘴上答应家长可实际上并不按要求去做。所以,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说到做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模范,为孩子做好表率作用。 四、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加强家园合作。 家长千万不能认为家庭教育不重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师,而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多与老师交流,对孩子说谎的行为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说谎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之一,幼儿的说谎现象从身心发展来看,我们不能盲目地去定论,而应根据是有意说谎还是无意说谎来对待,采用不同的科学方法来加以解决。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说谎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只要耐心地教导,就能防止孩子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乱丢东西
1、纠正其不良行为
如果孩子总把东西丢到地上,父母可以准备几个大纸盒,让他把东西扔到纸盒里。
2、不予理睬
对于孩子乱扔东西的劣习,父母可以不予理睬。父母可以任由孩子乱扔的东西散在地上,等孩子要用但又找不到的时候,再和他一起收拾,放回原处。使他有对比,知道哪种结果(散在地上或放在原处)是好的,从而慢慢地改正扔东西的习惯。
3、告诉孩子应物归原处
如果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给他讲家里要有秩序(什么东西放在哪儿要有规定)的道理。物品用完了,要放回原处,下次再用,就能马上拿到。也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教给他这个道理。
4、给予孩子适当的惩罚
父母应当明确地告诉孩子,把餐具扔掉后就不能吃饭。一次不行,可以多试两次,他实在饿了,给他可以用手拿着吃的食物,绝对不要心软。
5、家长要以身作则
父母要把家中收拾得干净、整洁。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就不好意思随处乱扔东西了。
6、表扬孩子的好习惯
如果有一天孩子主动收拾物品了,哪怕只放好一两件,也要大大表扬。表扬对巩固行为有很好的效果,受到表扬的行为非常容易再出现。
7、增加孩子音乐方面的玩具
有的孩子扔东西是为了听不同的.声音,可以给孩子买小钢琴或敲击的木琴,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8、和孩子一起整理房间
经常和孩子一起整理房间,整理好了之后与孩子一起欣赏,让孩子感受整洁的房间所具有的美感。
9、正确引导孩子
孩子乱扔东西是否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主要由父母的态度来决定。父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孩子开始掌握这项技能的时候,提供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玩具,比如线球、皮球等,并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环境,让孩子扔个够。但当他慢慢长大后,应注意逐渐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以免其养成不良的习惯。
★ 孩子父母感谢信
★ 爸爸说谎
★ 说谎检讨书
★ 作文 说谎
★ 孩子生日父母寄语
★ 孩子婚礼父母致辞
★ 孩子致父母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