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能开好沃尔沃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PJC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书福能开好沃尔沃吗?(共含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J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书福能开好沃尔沃吗?

篇1:李书福能开好沃尔沃吗?

吉利和沃尔沃的“蜜月”并不像外界看到的那般美满、甜蜜,

2月底,沃尔沃轿车公司全部股权被吉利正式收购半年后,首次公布未来5年在华发展战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高调宣布了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发展远景:沃尔沃中国区市场销售量将达到20万辆,约占到国内豪华车市场的20%。这个数字与去年中国市场最为成功的高档车品牌――奥迪的国内业绩相当。然而,几天后,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吉利和沃尔沃确实存在分歧,比如企业发展方向和造车理念上。

从吉利全资收购开始,两方的合作效率无法让人满意。在沃尔沃国内生产厂选址和如何设厂的问题上,双方各持己见。直到今年1月25日,沃尔沃汽车中国区才正式挂牌成立。对于中国工厂的具体生产计划,如生产何种车型、何时生产,都还是未知数。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呈越来越快的趋势,不过成功的却少之又少,从首钢的秘鲁铁矿困局到上汽集团的双龙**,中国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文化背景和管理体制的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接受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多来自美国,强调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先,按照市场的需求生产。深谙中国市场特点的李书福自然明白,要想在中国市场,特别是豪华车市场中取得成功,大排量、长轴距的产品才是王道。而在沃尔沃人心中,安全、环保才是沃尔沃品牌的灵魂所在,这显然与目前沃尔沃目标中国市场人群的消费观念相差甚远。虽然沃尔沃已经归于吉利旗下,但其品牌和管理上依然是独立的,当分歧出现时,这两“兄弟”间的矛盾也就在所难免。隐藏在造车理念不同背后的是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也是李书福遇到最为棘手的问题。

不同文化融合的难易程度除了双方意愿之外,还决定于自身文化的包容性。奔驰与宝马将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辆,轴距加长,销售量得到大幅增长,法国标致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甚至将其经典两厢车型307改款为三厢。而瑞典人性格中带着根深蒂固的固执与保守,其文化的包容性无法与德、法两国相提并论,更遑论文化大杂烩的美国,

而且以上企业都是在中国市场遭受过“滑铁卢”之后,才开始本土化进程,标致集团甚至一度退出了中国市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无论奔驰、宝马还是标致,这些跨国集团都具有足够的实力,在中国市场“买”教训,李书福和沃尔沃是否具有足够的耐性和实力,恐怕谁都不敢保证。

吉利之困不只存在于文化层面,还包括对于沃尔沃认识的误区。李书福立志将沃尔沃打造成可以与奥迪在市场份额上扳手腕的豪华品牌,而在笔者看来,这种“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首先,市场定位不准。瑞典汽车价格不菲,且造型简洁,一直以来就是低调、个性的代名词,这就决定了其消费群体必定相对范围较小,难以大范围推广,带来规模化效益。

第二,自身能力不足。福特集团曾经雄心勃勃地力图大力开发高端汽车市场,为此还专门成立了豪华车事业部,沃尔沃、捷豹、路虎等豪华车品牌纷纷被招至麾下。可是,当这些“血统”纯正的欧洲品牌,被嵌入福特的灵魂之后,体现更多的却是福特的美式风格,看重其“贵族气质”的消费者并不买账,最终,各品牌被纷纷贱卖,部门也难逃被裁撤的命运。福特集团尚且难以驾驭沃尔沃这匹北欧“猛兽”,入行只有区区的吉利很难让人相信其具有让沃尔沃起死回生的能力。

第三,福特的阴影。也许福特对于沃尔沃的市场运作和经营是失败的,但是福特对沃尔沃的资源整合却异常成功。吸入沃尔沃之后,一方面,福特很好地融合了后者的先进行车安全保障技术;另一方面,福特又通过汽车公用平台战略,将自己的底盘和车身技术融入了旗下不同品牌的同级产品,比如国产福克斯、马自达3以及沃尔沃S40虽然在外形和功能上大相径庭,但是内在的灵魂却是统一的福特P1平台。如今的沃尔沃虽然已经投入了吉利的怀抱,却无法改变对于福特的依赖,而吉利自然并不具备为沃尔沃开发底盘的能力。

坦白地说,笔者从一开始就不看好吉利的这场并购。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制造不仅仅需要工业生产能力的支撑,其产品还体现了艺术设计能力、系统工程管理能力以及对于汽车文化的理解等软件实力。与有着百年造车经验的欧美国家相比,我们的企业还是过于幼稚,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现在盲目地扩张并购,就像让小学生参加大学生的考试,答案可以抄袭,笔迹可以模仿,可是知识学不到。吉利和李书福之困也许还将继续……

篇2:萨博不是沃尔沃 双庞不是李书福

昨天是父亲节,因为三个男人的名字,汽车界的父亲节也显得格外乍眼,他们就是庞庆华、庞青年、李书福,

在华泰闪婚闪离后,庞大、青年、萨博,竟鬼使神差地绑到了一起。庞大与青年联手,以高出华泰4个亿的价格,获得了萨博的控股权而非100%股权。如果最终能获得发改委一纸批文,萨博无疑是大赢家。而庞大、青年究竟在这桩“竞购”案中能收获什么?为何他们能如此坚决地要付出一笔有可能打水漂的巨资?

萨博日薄西山 双庞铤而走险

由于同样来自于瑞典,萨博的出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沃尔沃,进而想到吉利收购沃尔沃,于是乎感觉很美好,觉得中国人又捡了个大便宜。

可是,这真的是个大便宜吗?连经营了萨博的通用汽车都无力回天,难道萨博在中国人手中就能起死回生?

沃尔沃被称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车。而萨博的品牌知名度,完全无法与沃尔沃媲美。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美国媒体The Truth about Cars日前报道,一批持有萨博198美元到74万美元不等债务的企业,可能迫使岌岌可危的萨博宣告破产。

而且,如果通过了发改委审批,其实还是相当于CKD方式引起生产线,与吉利收购沃尔沃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汽车市场混了这么多年,双庞不可能看不出这些问题。然而双庞为何还要选萨博这个鸡肋呢?

庞大代理斯巴鲁,在葛优的广告攻势下,产品销售有了一定的提高,据说其代理权下半年的某天即将到期。因此,庞大必须先发制人,找到合适的买家,前几天与韩国双龙签订代理协议即是明证。合资、本土的大品牌,早已被汽车经销商瓜分完毕,庞大集团只能委曲求全。

而青年汽车的问题是后院起火,由于当初与莲花汽车的合资,于是就使用了标识、产品图片,

现如今,英国莲花跑车终于露面,由此青年莲花的“贵族血统”现形,无奈之下另寻萨博。

这两个公司有着典型的共同特点:铤而走险、病急乱投医。

庞青年不是李书福第二

就像没有第二个马云一样,中国车市不可能再有第二个李书福。

李书福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汽车疯子”。正是这种对轿车的执著梦想,才让他领着一帮人折腾出了中国自己的发动机。

由于工作关系,我在见过庞青年一次。这位放牛娃出身的老板,口音很重,北方人估计很难听懂他在说什么。那时候他喜欢说一个词是“全赢”,大意就是只有乘客满意了,客运公司才会高兴,从而汽车厂家才能获得更多的订单。

但这次庞青年只怕很难再“全赢”了。庞青年走的路数与李书福截然不同。一个是通过引进国外的客车生产线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然后再以CKD方式进入轿车。而另一个则是以对轿车的激情投入发动机研发。这种不同的路数决定了庞青年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李书福,青年汽车的轿车之路也必然一波三折。

我宁愿相信萨博事件是“双庞”在车市不利局面下的一次联手炒作。对于双庞,萨博或许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对于中国车市而言,萨博的确是垃圾。

刘泳华,资深品牌营销顾问,历任记者、公务员、上市公司企划经理、公关顾问、客户总监、策略总监等职位,对IT、汽车、快速消费品、建材家居、新能源等行业的品牌推广有深入研究和多年实战经验,曾服务国内外众多500强客户,现供职于某著名传媒集团,兼任某客车集团公关顾问,多家品牌、营销类网站专栏作家,《销售与市场》、《上海证券报》、《广告大观》等媒体特约撰稿人,欢迎交流。 个人博客: blog.sina.com.cn/liuyonghua,E-mail: liuyonghua2046@163.com,Msn: liuyonghua79@hotmail.com

篇3:李书福称对收购沃尔沃汽车有信心

据路透社10月30日的报道称,吉利汽车(0175.HK:)母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周五表示,对竞购福特汽车旗下沃尔沃的交易有信心,

李书福称对收购沃尔沃汽车有信心

他在上海出席一行业会议时向路透表示,将牵头包括国内外银行在内的财团一起竞购沃尔沃。

福特汽车周三稍晚表示,已选定吉利汽车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

如果此次交易达成,将会是中国最大一笔收购海外汽车资产案例。

李书福的经典语录

我能做到吗

我能做到吗

《莲花楼》观音垂泪真的能救李莲花吗

小孩出生证明能改名字吗

我能拿到年终奖吗?

作文能给我自由吗

打篮球到底能增高吗

交易规则能决定成败吗

团结一心,你们能吗作文

李书福能开好沃尔沃吗?(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书福能开好沃尔沃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