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一音乐 京剧音乐(共含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oanze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一音乐 京剧音乐
作者廖平凡 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级中学音乐课本》第三节
执教:深圳市碧波中学 廖平凡
教具:影碟机 影碟(唱段实况) 幻灯片 幻片机 彩电等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京剧的简介,使学生了解京剧基础知识。
2、通过京剧名段欣赏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内容。
(我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剧种?)
2、介绍京剧基础知识:(根据内容出示相应的幻灯片)
(1) 京剧的形成:
京剧在中国戏曲中形成较晚,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清朝安徽省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戏班)进京演出,皮黄腔风靡京城。后来,留京徽班艺人与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虽只有二百多年历史,但因为它久居京城这种特殊背景之下,名角辈出,流派纷呈,艺术成就显著,影响遍及全国以致世界,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国剧。
(2) 京剧音乐:
1) 京剧音乐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西皮腔源于秦腔,形成于武汉一带。西皮腔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适于表现激昂、明朗、欢快的情绪。二黄的`起源在江西,形成于湖北、安徽,它的唱腔沉着稳重,凝炼严肃,适合表现深沉、悲怨的情绪。
2) 伴奏乐队称为“场面”,分为“文场”、“武场”两部分。文场由演奏旋律的管弦乐器组成,常用的乐器有京胡、月琴、小三弦、京二胡、笛子、唢呐、笙等(出示挂图),
来源深圳市碧波中学
京剧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中国戏曲——京剧。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和学唱,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喜欢京剧。
难点、重点:
通过观看京剧片段、京剧常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
重点要唱会《唱脸谱》。
教学准备:
收录机、教学音带、京剧片段(VCD)、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两百多年历史。它在继承宋元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完善了行当与表演程式。音乐上保存和吸收了徽剧、汉剧、昆曲、梆子戏的特点,声腔主要由西皮、二黄两大系统组成 ,板式极为丰富。
2、观看京剧片段(VCD)。
1、京剧常识:
(1)京剧的行当:生、旦、净、筹。(脸谱展示)
(2)京剧的伴奏:文场、武场。(乐器展示并变听乐器声音)。
2、欣赏京剧唱段:
(1)都有一棵洪亮的心。(红灯记)
(2)智斗。(沙家浜)。
(3)唱脸谱。
3、学唱京剧《唱脸谱》。
(1)反复听唱。
(2)跟伴奏视唱。
小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希望通过今天的欣赏和学唱,同学们能进一步喜爱我国的京剧。
课后记:通过京剧片段的观看,同学们对京剧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教学设计理念】
按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已降低音乐教学知识性的难度,但重要的基础知识不能丢,应突出音乐的本质教学。即通过旋律、节奏、音程、力度、速度、调式等表现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渗透的教,顺带着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
课名《走近京剧》,是人教版小学艺术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课《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基点,加入创新的一篇课文。这一课选取了最为重要的京剧的形式和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形式为切口做浅近的介绍,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唱念做打的模仿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12岁左右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
2.学生在学习能力中开始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渴望教师放开进行教学。
3.学生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初步领略戏曲的艺术风貌,感受不同戏曲的音乐特色。
4.学生缺少对传统戏曲的了解,本课拟增加一课时,以京剧为切入口,介绍戏剧的一般常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戏曲的音乐特色。从而为学生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感受京剧艺术的发展;
2.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听唱、模仿来体验和感受京剧的表演形式,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2.在情境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对唱念做打的模仿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
2.通过听唱、模仿来体验和感受京剧的表演形式,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钢琴、教学PPT、课本,印好的拓展阅读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随京剧武场音乐进教室导入新课。
1.师:这段音乐是我国哪一种戏曲的音乐声?
生:京剧。
2.师:对了。我们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那么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呢?我想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京剧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京剧。
3.生回答京剧的有关知识,当学生回答到相关的主题时教师马上加以详细的说明介绍。例如:到动作时,教师抓住机会介绍京剧动作中的虚拟性,并请生一起模仿喝酒、开门、关门、骑马、摇船等;到服装时,媒体出示头饰、靴子、服饰等图片;讲到脸谱时,媒体出示脸谱的同时,教师讲解脸谱所代表的人物个性;讲到票友时,教师说说慈禧太后作为票友,专门为看戏而搭的7米高的戏台。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音像,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产生疑问,进行引导,进而达到激情导入新课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堂课的任务。
(二)讲授新课,任务驱动
1、总结:刚才大家讲到了非常多的内容,使我们对京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谁能说说“京剧”中的“京”代表什么意思?
生答:“京”代表京剧在北京形成。
2.师:剧的真正源头却是安徽,让我们来看看京剧是怎样形成的,(媒体出示图片或文字,教师口头讲解)
设计意图:边看画面,边听教师的介绍,了解京剧的起源及形成。并请学生上台演示,来激励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抓住了学生的探究心理,直观的画面和简要的文字,明确了知识点。
(三)、京剧四大行当的介绍
1.媒体演示。
师: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生”一般指男性演员,在每个行当里,不同的年龄职业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行当名,比如:画面上的这个叫老生,而这个年轻的叫小生,另外还有武生。“旦”是指女性角色,如年龄大的叫老旦,年纪轻的叫花旦,“净”则是指“花脸”,就是我们刚才我们介绍的有脸谱的角色。“丑”则是指诙谐滑稽或小奸小恶的人,就象画面上的这位水浒传中的石迁一样。
2.请学生表演。
师:介绍完四大行当,我们就要请出我们班里的四大名角来为我们演出,请同学们来做票友,如果他表演得好,就给他喝彩鼓掌,好不好?
3.师拿出京锣伴奏,四位学生分别着生、旦、净、丑的服装依次出场表演、造型。
4.请学生分辨角色,教师还可以为生角加上假胡须,以分辨老生与小生。
设计意图:通过剧照使学生对各行当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力求完美的求学态度。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表现的欲望。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和领悟,利用音像,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注意力。
(四)介绍四大功夫,即京剧的表演形式。。
1.讲解。
师:京剧不仅在角色上内容丰富多彩,并且还有形式多样的表演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四大功夫,那就是唱、念、做、打(媒体出示。)你们谁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唱:演唱
念:念白,具有音乐性,象唱歌。
做:只表演,不出声,有节奏性,象舞蹈。
打:打斗时的表演动作。
3.欣赏《华容道》片段,请生分辨四大功夫。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华容道》,在这个片段里就包括了这四大功夫,我们一边来欣赏演员的精彩演出,一边分辨这四大功夫,(简单介绍《华容道》)。生观看录象,并请生做票友,在精彩的地方鼓掌、喝彩。
教师做适当的旁白介绍。
4.学一学打斗的动作,形式多样的参与。
师:在这场戏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打斗表演,人 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的精彩表演,都是在台下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到那么专业,但是我们班里也一定有许多这方面的`好手,我们请大家都来露一手,如何?
1)请一生出来,并用京剧的旁白邀请另一位同学,其他的学生还是做票友,营造气氛。
2)女生出来表演花旦。
3)请生表演翻跟斗,侧手翻、耍大旗等动作。
4)请多位同学表演跑龙套的动作,教师京锣伴奏。
5.旦角的唱腔,并能分辨花旦与老旦的区别。
师:看了许多生角和净角的戏,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花旦的优美唱腔,在京剧的唱腔中,也有很多的讲究和流派。象刚才曹操的唱腔是诙谐滑稽,有时又是锵铿有力,我们现在来感受一下花旦那清新动听的声音,请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从录象中我们看到演员不仅唱得好,而且从脸部表情到动作都很到位,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师请一女生,请她用京剧旁白邀请其他同学一起来。)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花旦的优美唱腔,请大家一起来模仿这段唱腔。
师:老旦的唱腔与花旦是不同的,我们来欣赏一上李奶奶的一段《血债要用血来偿》,体会一下两种不同的声音。(花旦:细、娇柔。老旦:粗、厚实。)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提供一个舞台师生共同参与京剧的表演,让学生唱得开心,演得投入。在轻松愉快热闹的课堂气氛中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创造能力。
(五)介绍京剧的发展,激发学生对京剧的自豪感。
师:京剧虽然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在现代,京剧除了古装的传统戏以外,还编了许多现代戏,象著名的《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但它们的唱腔并没有变。因此京剧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还有的被改编成歌曲的演唱形式,很受大家欢迎,象《唱脸谱》、《我是中国人》等,已传唱大江南北。在座的同学如有兴趣,可在课外多听,多看,多学,为宏扬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出一份力。
设计意图:通过选取了最为重要的京剧的形式和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形式为切口做浅近的介绍,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激发了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和自豪之情,在发展学生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
(六)总结本课。
1.体出示板书。
2.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本课进行一个总结回顾,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有一个归纳总结。
(七)下课。
1.京剧念白作师生告别。
2.京剧武场音乐做跑龙套动作出教室。
设计意图:此环节自然结束,意犹未尽。
课题:丰富多彩的京剧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小小旅行家》。其实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课题,是课题《古老的北京》内容之一。北京不仅有美丽的名胜古迹、特有的民俗文化,悠久的历史,更有精美绝伦、令人赞叹的京剧艺术。约在二百年前,徽调与汉调在北京吸收昆曲、梆子诸腔之长,形成京剧。
作为国粹艺术,京剧博大精深、美伦美奂。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将京剧艺术发扬光大。让学生走近京剧,了解京剧,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并热爱京剧,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将这一内容重新挖掘整合、深入拓展。以点辐射出京剧的行当介绍、京剧表演的唱念做打、锣鼓经的演奏,多方面、多层次地呈现京剧艺术的丰富多彩。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我国的戏曲知识及了解相当匮乏,在以往的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过相关介绍,所以孩子也许根本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起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在孩子和戏曲中做个引路人,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也为孩子今后的艺术学习铺路。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在模仿中学习,有―定的表现欲望和表演能力,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和孩子在课堂上既是学习共同体,又是参与表演者,我把整堂课设计成“欣赏、识辨”(行当介绍)、“唱唱、做做”(京剧表演)、“奏奏、演演”(锣鼓经)三个主题步骤。
教学设计:
艺术的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所以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学,如何真正体现艺术的综合性,我个人觉得不仅仅停留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应是――种思维的综合,如何以形式和内容上进行跨跃,如戏曲与文学、色彩与表现、表演与技能、肢体语言与文字浯言的表述等等。创设和谐、平等、快乐的氛围,让学生渐入“融会贯通”的艺术佳境,那才是艺术课所追求的境界。在整个艺术学习过程中,师生都是学习者和表演者,从视觉、听觉的感性认识、到学唱学做的京剧表现,内心体验逐步深刻、丰盈,并有自己创造性的表演。感知和把握现实与想象中的美,将成为艺术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内在的潜能最大化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想像和创造。奥尔夫曾说:原始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紧结合在―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孩子这些最深层的灵性唤醒,而不是机械地将其组合。本课题确定以下三个目标:
1.欣赏京剧片段,了解脸谱艺术,激起孩子的学习欲望与热情。
2.唱唱做做,学习京剧表演,体验京剧艺术丰富而细致的内涵。
3.学习京剧锣鼓,体验打击乐器在戏曲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相关的京剧资料与磁带。
2.打击乐器锣、鼓、钹。
教学流程:
在京调中开始上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光种类就多达三百六十多种。而在其中独树一帜,被称为国粹艺术的是――
生:京剧。
师: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吸收了昆曲、梆子诸腔后形成,流传至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京剧,了解丰富多彩的京剧。
二、欣赏、识辨
师:小时候,老师常被京剧舞台上眼花缭乱的人物搞糊涂。后来才明白:原来如此纷繁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行当角色。现在,我把这秘密告诉小朋友:京剧中有四大行当,我们来认识一下。
师生同欣赏。(出示课件)
师:一般男性角色在京剧中叫“生”。年长的男子叫“老生”,年幼的男孩叫――
生:“小生”。
师:一般女性角色叫“旦”。年老的叫――
生:“老旦”,年青的叫“花旦”。,
师: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最擅长演“花旦”,男扮女装,形似神似,难度之大,不言而喁。(观看梅兰芳先生的剧照和生活照),
师:这些花脸怎么分辨呢?这些男性角色性格粗犷,被称为“净”,亦称花脸c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花脸分别是谁?
生:聆听《脸谱歌》。(听后回答)
师:脸谱色彩与人物性格有关。
师:白鼻子花脸叫“丑”。他们一般在舞台上的扮相滑稽可爱或是反面的小丑,烘托一种舞台效果。
生:观看。(众笑)
师:(小结)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展现多彩的京剧。
三、唱唱、做做
师:同学们,“唱京剧、唱京剧”,说来说去离不开一个“唱字”,你会唱一两句吗?
生:……(鼓掌)
师:老师也来试试……
时代在变,京剧演唱也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如京调、京歌。京调《脸谱歌》中有几句特别有韵味儿,我们不妨来学唱一下。
师生学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场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对联写法出示)
师:你觉得和平时所唱的歌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
师小结:字的拖腔;气息饱满;咬字清晰,讲究宇正腔圆……。
师生:合作再唱,体验唱腔的韵味……
师:京剧表演除了“唱”,还有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位花旦在干什么?
师生同欣赏《战宛城》片断。
生:(回答)
师:原来京剧中的台词分“京白”和“韵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韵白”,说话像唱歌,我们来“念一念”――(用韵白)
师生练习:学念台词:“看今日春光明媚,暖风旭日,真可谓良辰美景……”
生:练习“念”,注意韵律美。
师:这就是京剧表演中的“念”。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个片断,她又在做什么呢?
生:观看后回答。(花旦在赏花、摘花、戴花)
师:演员是怎样表现这一连串的动作?边说边慢慢地示范。(注意表演时的眼神、肢体动作与音乐的吻合)
师:将生活中的动作美化、提升、舞蹈化,如此令人赏心悦目,这就是京剧表演“做”。我们也来模仿一下,体会表演的美感。
师生练习表演“做”。
师:京剧演员具有深厚的表演功底,还有一身硬朗的真功夫。我们来欣赏片断……(展现个人技巧和绝活;激烈的武打场面)
生:鼓掌……
师:同学们,这就是京剧表演“打”,看来我们是学不了了,这非一日之功。真可谓
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我觉得做一名京剧演员真了不起,“唱念做打”,样样了得,“十年磨一剑”用在他们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四、奏奏、演演
师:欣赏完精彩的武戏,不知同学有没有听出紧张、激励的气氛,是用哪些乐器演奏烘托的?
生:回答。(锣、鼓、钹……)
师:出示锣鼓经节奏谱。(课件)
2/4仓才七才|仓才七才|仓仓仓|仓仓仓仓仓仓仓仓|仓才|仓0 ‖
(亮相)
生:学习念锣鼓经。小组尝试用打击乐器合作演奏,聆听效果。集体合作演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口念、拍手、拍腿等方式,配合锣鼓节奏最后作京剧中的亮相动作。)
小结:同学们,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尽显百态人生;京剧表演――唱、念、做、打,展示绝美京剧。今天我们了解的.只是京剧的“冰山一角”,京剧以它特有的魅力征服了许多人的心,很多外国人开始不远万里来中国学唱京剧。多姿多彩的脸谱、色彩缤纷的服饰、变化无穷的道具、精彩分呈的唱腔流派,京剧不愧为戏曲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有信心将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让我们一起唱响京剧。(在京剧声中结束课业。)
课后反思:在整个备课和上课过程中,让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老师和孩子是学习的共同体,一起亲历学习的快乐过程,课堂生成的精彩是师生共同构筑而成的。在准备的过程中,说实话,我自己对选择这样一个课题而担心和害怕。第一,京剧艺术真的是古老悠远而博大精深,挖掘得太深,怕孩子没有学习兴趣,产生距离感,因为毕竟与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比较久远;而“蜻蜓点水”般的肤浅,又觉得心有不舍,作为国粹艺术的京剧,只有让孩子领略和体验其魅力,才能让孩子爱上京剧。其次,是自己底气不足,对这一课题没有足够的把握和信心。在反反复复的思考中,我决定迎难而上,突破点就是自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自己补上京剧课。我买来经典剧目自己观看琢磨;翻阅相关资料;搜索图片;找准三年级孩子学习艺术的切入点,在“兴趣”和“体验”上下功夫。在学习准备过程中,我自己的体会也越来越深刻:由一开始的“并不喜欢”――一听京剧,感觉地球停止了转动;到“渐渐喜欢”――有那么些意思;再到现在的“非常喜欢”――原来京剧如此赏心悦目!!我的内心被这些东西奉盈充实着,以致我迫切地希望着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事实上,孩子们在课堂上那凝神专注的神情,那咿咿呀呀的学唱声,那一阵阵欢呼喝彩声,那种迫不及待的模仿……真的让我欣喜不已。孩子不停地问我:老师,我想知道那些人物在演什么?这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老师,你唱几句给我们听听……在孩子们的要求下,本不太自信的我那天唱得特别好,孩子们都情不自禁为我鼓掌。课堂上呈现别样的快乐和精彩,这精彩来自对京剧艺术的欣赏和折服,师生在浓浓的戏曲声中陶醉。
上完这堂京剧课,让我思考起一个严肃而认真的话题:艺术课呼唤高雅、精致的内容来丰富、充实孩子的艺术学习。课前我也有过担心,但实践下来的结果却是非常可喜。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戏曲表演丰富细致、极具内涵。我的体会是:戏曲不光要学,而且要引领孩子学好。艺术课作为一门极具美感、极具韵致的课程,我们教师如何合理地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孩子的心紧紧抓住,唤起孩子心灵深处的本真。孩子对美的“感受与体验”一旦开始,就会出现一个由外而内逐渐内化的过程,个体的艺术品位、艺术气质或艺术涵养就是这样建构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挖掘一些精髓的东西,汲取人类不朽的精神和理想,以激发孩子求真、臻善、达美的学习冲动,并将这种美好的情感不断完善和提升。我们的孩子需要这些韵致而富灵性的东西来润泽心灵和奉满生命,让孩子在美的世界里敞亮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品位。
活动目标
通过欣赏本曲,初步接触京剧的音调;学习用游戏的方式反映其—姒的曲式结构;学习两种京调中,常见的舞台步伐。在制做面具的活动中,自由地欣赏和创造性地绘制京剧脸谱。并创造性地“假装演戏”。能迅速、安静地配合,协调地结伴造型。
活动准备
两种音乐带,一种为原结构,一种为缩编结构。录音机。
各种京剧脸谱制品
如图片、面具、泥塑、文化衫等(组织幼儿参加搜集活动)。
面具半成品,油画棒,水粉画颜料、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1、美术活动。
(1)教师播放音乐(《京剧》原版),并在此背景上组织幼儿自由参观,欣赏布置在活动室内的各种京剧脸谱制品。有条件的教师可辅以简单的讲解。
(2)教师提供面具半成品(每人一件)和绘画工具,组织指导幼儿自由地创造性地绘制京剧脸谱面具(《京剧》原版音乐一直作为活动背景)。
2、学习走京剧中男女演员的舞台步伐。
男:左脚向前跨一大步,跨出时左脚尽量高抬,右脚紧跟上一步;换右脚跨,左脚跟上。
女:双膝夹紧,用脚跟先着地的`方法快速向前迈小步,步子越小越好。先不分男女,一起练习男步和女步。然后,男女分别练习男步和女步。
3、学习玩“猜猜演员是谁”的游戏。
游戏玩法
采用缩编成引子ABA尾声结构的录音,请4—5名幼儿扮演京剧迷,其余幼儿扮演演员,各人自选一脸谱面具,在引子演奏的过程中迅速结伴,化装(戴面具),并造型。
A段音乐:“京剧迷”各自边走舞台步,边做自由表演,“演员”造型不动。
间奏音乐:“京剧迷”各自找一组演员,并坐下“看戏”。
B段音乐:“演员”边走舞台步,边围着“京剧迷”绕行,自由表演。“京剧迷”坐着不动,并做出认真欣赏的样子。
A段音乐,“演员”再次造型不动,“京剧迷”自由学做所看到的“演员”动作。
尾声,“演员”不动,“京剧迷”做思考状。
音乐结束后,“京剧迷”要一一说出本组每个演员的名字,被猜出名字的“演员”,摘下面具。最后,看哪位“京剧迷”猜出的“演员”最多。
幼儿自由交换面具,重新分配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游戏之后,教师请扮演“演员”的幼儿讲述他们各自所表演的内容(想像出的内容如:包公、展昭、孙悟空、白骨精,或某一个电视剧中的武侠和坏蛋等)。重复玩该游戏,教师不断引导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并指导“演员”如何伪装自己,“京剧迷”如何识破伪装,猜出其名字,以增加智力活动的强度和游戏的趣味性。
教学内容:
中国戏曲——京剧。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和学唱,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喜欢京剧。
难点、重点:
通过观看京剧片段、京剧常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
重点要唱会《唱脸谱》。
教学准备:
收录机、教学音带、京剧片段(VCD)、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两百多年历史。它在继承宋元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完善了行当与表演程式。音乐上保存和吸收了徽剧、汉剧、昆曲、梆子戏的特点,声腔主要由西皮、二黄两大系统组成,板式极为丰富。
2、观看京剧片段(VCD)。
1、京剧常识:
(1)京剧的行当:生、旦、净、筹。(脸谱展示)
(2)京剧的.伴奏:文场、武场。(乐器展示并变听乐器声音)。
2、欣赏京剧唱段:
(1)都有一棵洪亮的心。(红灯记)
(2)智斗。(沙家浜)。
(3)唱脸谱。
3、学唱京剧《唱脸谱》。
(1)反复听唱。
(2)跟伴奏视唱。
★ 高一音乐的作文
★ 开场白音乐
★ 音乐说课稿
★ 教案音乐
★ 音乐广播稿
★ 音乐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