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过冬至有什么讲究(共含6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天堂流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过冬至有什么讲究
一、拜天祭祖:
从周代起,冬至这一天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祭祖,即便是最贫穷的人家,都会拿出平时的积蓄来添置新衣,准备祭祀用品。
二、传统饮食:
冬至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比如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北方吃饺子的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舍药留下的。
潮汕人在冬至这一天,父母亲都会在家宅的'门窗搭粘两粒冬节圆,而更有一些人家还会在桌、橱、梯、床等显眼处搭圆,而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养猪的猪舍,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这是祭告天地鬼神,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三、冬至养生: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所以女性和老人家尤其要注意这一天防寒保暖,同时也可以在晚间泡脚,适量进补,吃些养肝护肝食物比如菠菜、芹菜和猪肝等。
四、家人聚餐:
冬至也是大家团聚的日子,很多平时不在一起生活的家人会聚餐,离家遥远无法返回的,必须打电话或微信给父母亲人。
传统节日,虽不似洋节日那么受重视,媒体和商家也几乎不宣传,但是传统节日却能提醒我们,家在哪里?父母在哪里?故乡在哪里?
过冬至有什么讲究
冬至讲究家人团圆,虽然不是法定节假人,但是在民间,还是回家和家人一起吃个晚饭比较好,一般父母都比较看重节日,节日时候能回一次家里,父母是会很开心的。
在民间,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冬至是进补的好时节,一般冬至当天北方普遍会吃饺子,南方多数会吃汤圆,很多地方都会喝羊肉汤。
保健养身,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同时,可以坚持晚间泡脚。
冬至后太阳虽然在向北走,但太阳仍然在南半球,北半球的太阳高度仍然很低,北半球的太阳辐射仍然小于地面辐射,所以地面获得的热量仍然小于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地面温度仍在降低,气温也在下降,所以就还会在冬至过后继续降温,就还会更冷。
一直要到太阳直身点向北移到一定位置就是等到北半球的太阳辐射大于地面辐射时,北半球才开始变暖。从24节气中就可以看出来,冬至后还有小寒,然后是大寒,大寒才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冬至可谓是养生的重要时机,主要是由于“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之后,调整饮食作息也至关重要,冬季干燥寒冷,极易上火,饮食需要“增酸减辛”,多摄入水分;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为了避免上火,饮食宜少量多餐,注意“三多三少”,也就是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而且糖类、脂肪、盐少;还要注意避免加重燥气,影响身体的正常运转。
冬至是代表了冬季的开始吗?
不是。
冬至是仲冬节气,到了冬至节气全国各地基本上都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天气,冬至又叫数九,数九和三伏天对立,一个是全年最冷的一段时间,一个是全年最热的一段时间,等数九结束,天气又会重新变得暖和起来。冬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确立的,有数九、冬节、长至节等别称,在我国的历史有接近30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方地区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还是全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唯美的祝福
1、冬至冷,春节暖。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所以,为了过一个暖和年,冬至冷点没什么。冬至阳气起,阳气由衰而盛,寒冬将逝,春当不远,把心情放晴吧。
2、冬至吃饺子,一个饺子一颗心。吃韭菜馅饺子,愿你青春常驻;吃萝卜馅饺子,愿你健康长寿;吃蘑菇馅饺子,愿你钱袋渐鼓;吃三鲜馅饺子,愿你家庭和睦。
3、愿摘下彩色的花,扣上思念许下祝福,愿平安绕你身旁喜悦与你同行,让好运永相随……
4、短信传递,快乐为你。祝福其间,多多留意。冬至福至,饺子送你。吃一个快乐,吃两个幸福,吃三个好运,吃四个记得喝汤。冬至快乐。
苏州人过冬至的讲究
祭
苏州人过冬至,总要先祭祀天地、祭祀先祖的,俗称“过节”,时间一般安排在冬至的前夜,苏州人叫“冬至夜”,也有安排在冬至正日中午的。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挂喜神像(即祖先画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穿上新衣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贺冬”、“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大年一样。
那时候,祭拜祖先是最为隆重的,祭祀时间长达二三个小时。所有家人都要回家,先用丰盛菜肴祭祀祖宗,老苏州称之为“过节”,祭祀祖宗的`菜肴重新热过后再摆上桌子,供全家享用,称为“吃团圆宴”,已婚妇女必须回婆家吃冬至夜饭,倘留在娘家,不利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祭祀仪式已渐渐淡出苏州人的视线。此外,拜冬、穿新衣等冬至习俗也已变淡。
吃
旧时苏州人对于冬至夜,有一说法,叫“有得吃吃一夜,呒不吃冻一夜。”其调侃之意是:有钱人家是吃一夜的,穷人家就只能冻一夜了。所以到了这一天,我们苏州人都会大吃一顿。直至今日,苏州人在冬至节前,往往还以食物相赠,提筐檐盒,充斥道路,称作“冬至盘”。
苏州人冬至的团圆饭,菜肴会特别丰盛,富裕人家起码八盆一暖锅,外加全鸡、整鸭、大青鱼,还有红焖蹄膀。各种菜都有吉祥名称,蛋饺称“元宝”,肉圆称“团圆”,线粉称“金链条”,鸡称“朴朴腾”,鱼称“吃有余”,黄豆芽称“如意菜”,青菜称“安乐菜”,一如除夕年夜饭之俗。饭内放黄豆,称“元宝饭”,饭碗内预先放两只热荸荠,吃饭时夹出来,称“掘元宝”。
补
苏州人还将冬至节作为滋补的发令枪,“冬至进补,春天打虎。”苏州人借着俗语“药补不如食补”,而大做药膳滋补菜。这个时节苏州人独爱羊肉,认为羊肉是大温大热之物,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不过羊肉不是人人都适合吃。凡有发热、牙痛、肺热、口舌生疮、咳吐黄痰等上火症状的人,都不宜食用羊肉。
冬至有哪些传统讲究
冬至回娘家
在我国北方有些城市认为冬至不能回娘家。这是由于过于传统的习俗中,“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媳妇的约束。过去的媳妇会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时候回婆家的习俗。虽然说现代社会如果还要再严格遵守很没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别在意这些传统习俗的,作为晚辈的我们最好和气的与家人商量,冬至是团圆的节日,切不可因此与家人失了和气。
冬至结婚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都不宜结婚。古人认为结婚的日子,要避开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气场处于混沌未开状态,传统习俗中认为此为四绝日及四离日,在此时结婚为不吉。
通常我们选择结婚的吉日都比较慎重,因此小编建议大家最好避开冬至日另择他日,让婚姻有一个大家都
冬至出门
在冬至的传说中,不是不能出门,是不能出远门。
因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传说这天是天狗来人间寻找化身的时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远门,天黑了也不要乱走哦。也有说在盘古开天之时,正是冬至的时候这时候由于天才刚被打开,万恶无首,天地遨游。不过在现在城市中夜晚也灯火通明,人们工作学习也经常夜归,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过在意。
当然如果能再点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种意外发生,则肯定比夜晚还在外游荡更为安全。
冬至是鬼节
有许多人会认为冬至这一天是鬼节,其实许多有祭祀习俗的节日节气都会被人认为是鬼节,但是为人所承认的我国鬼节只有三个节日:清明、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一般当天都会早点回家,因为天黑的早,阴极之至,故有鬼节之说。
放心满意的开端会更好。
冬至要注意什么
1、不宜出门
冬至前后不宜出远门,这里主要说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冬至期间不能回娘家,据说冬至回娘家对公公大不利。不同地方对这个习俗都不一样,如果当地没有这个说法,我们大可不必在意。不过有家人特别在乎这个习俗的,作为晚辈的我们还是要遵守一下。另一方面,是说冬至前三天正处于交运期的人,一般不宜出远门。所谓的交运期指大运的变换的时间,这个时候最好处于一种最和谐、最安稳、最吉利的环境。
2、不宜搬家
冬至期间也不宜搬家,一方面是因为冬至的来临标志着最寒冷的冬季来到。从搬家风水学的角度看,寒冷的气氛会破坏家中的兴旺之气。另一方面和前面冬至不宜婚嫁的原因一样,冬至前一天处于离日,古人总结认为不吉,并不适合进行像搬家、结婚这样的大事。另外,在搬家风水学中,最忌讳遇到搬家的凶煞方,而冬至期间天坑在东北方,如果你对这个不够了解,最好还是选择另择吉日搬家为好。
3、不宜婚嫁
冬至前后三天不宜进行婚嫁活动,尤其是冬至的前一天和后一天。根据民间的说法,结婚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这个时候一定要选择好的结婚吉日,避开结婚的不利日子。而古人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古人称为四绝日及四离日,这个时候的气场正值混沌未开的状态,如果选择在冬至期间结婚,则容易影响夫妻未来的运气。
4、不宜同房
根据传统的观念,冬至前后10天不宜同房。古时候人们把男女分归为阳、阴,男归阳,女归阴。男女交合方可繁衍后代,但是男女交合讲究阴阳平衡,否则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衍,还会生出许多祸端来。而古代有“冬至一阳生”一说法,意思是说冬至期间是人体一年之中最虚弱的时候,这个时候男女交合容易耗损元气,而且在冬至怀孕的孩子言行可能乖戾、怪异。
冬至养生吃什么食物
1.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历来作为补阳佳品,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2.猪肉
相比于羊肉和牛肉,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低,而脂肪含量高。猪肉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猪肉性味甘成,滋阴润燥,可提供血红素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3.生姜
冬至的另一道民俗食物是腊味姜饭,生姜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一植物以肥厚而具辛辣气味的地下根茎作为入馔的材料,细分来又有白姜、黄姜、黑肉姜、沙姜等不下十种,常见的生姜多半则是辣味适中的黄姜。
4.饺子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话,在现代里今天冬至吃饺子虽然是为了治冻耳朵,不过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5.汤圆
汤圆有着“团圆”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如今在全国都十分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6.馄饨
馄饨原来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但现在南方人们也喜欢冬至吃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7.八宝粥
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饮食温热软的要求。中医认为食粥可健脾温胃,且有一定的滋阴作用,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 冬至扫墓讲究
★ 重阳节有什么讲究
★ 过生日有什么讲究
★ 职场称呼有讲究
★ 婚礼账本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