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花鼓灯散文(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1371919222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花鼓灯散文
想来我是个心胸“狭小”之人,因为心底确实放不下多少事,眼前往往鬼使神差着浮起一些逝去的日子里难以忘怀却又无处搁置的影像,否则心不能舒坦,可见我是多么缺乏一份“放得下”的洒脱。
水中月当然天上月,眼前人早非当初人。当初那个清澈明朗的少年于尘世中摸爬滚打出遍体鳞伤,世界是大了,但空气中尘土飞扬,难透气时便躲进小楼去独自咀嚼那份逝去的曾经。于孤独的念想间,眼前每每浮现出的便是老家乡亲们年关走村串户、敲锣打鼓的热闹场面,那,便是老家乡亲们年关的重头戏----戏花鼓灯!
老家在幕阜山脉九宫山下的一个小镇,戏灯有着五百年的传统,在那里,乡亲们笼统地把年节期间舞龙、唱花鼓戏等叫做戏灯。每至腊月二十四,乡亲们便三三两两聚到火炉边张罗起年关戏灯的具体事宜,那份快乐和惬意充溢在每一张古铜色的脸庞上。
初识老家的花鼓灯,差不多还在我的童年时代。憋了三十多年的祖辈们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个腊月二十四敲起了他们心中熟悉的锣鼓点,舞起了用竹篾和彩布制作成的栖栖如生的雄狮,唱出了在他们心间压抑了很久的花鼓歌谣。
戏花鼓灯是老家民间的一种年俗,醇厚朴实的乡亲们每于逢年过节便要把搁置在楼阁的锣鼓“哐哩咣当”敲将起来,制造出一份久违的热闹。戏花鼓灯有讲究,它是农村老百姓团结协作的典范,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一出花鼓戏必须要安排得井井有条,就如一出舞台剧一般,进场出场顺序不能够本末倒置。从年初一夜幕降临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花鼓灯演出队伍每天晚上便行走在附近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到每户人家里贺岁。锣鼓敲将至谁家大门口,谁家必是门庭洞开,先将彩灯迎进厅堂,接着彩狮进门起舞,随着锣鼓节奏的变换,一男一女便脚踩莲花,开始对唱起了花鼓歌。
目不识丁的祖辈们把花鼓歌谣阐释得淋漓尽致。一首首精短的花鼓歌犹如一幕幕精彩的舞台剧,于短短的几分钟里能让看者痴迷、听者心醉。每一首动听的花鼓歌谣镶嵌在变幻莫测的锣鼓调里,向人们娓娓道出一个个悲欢离合的爱情抑或是充满生活哲理的故事,那种用插科打诨、民调俚语的艺术表达方式不得不让人感叹:艺术,来源于质朴的`劳动人民之间。
木瓜公是小镇戏花鼓灯最好的能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四十多岁的木瓜公便已是花鼓灯队伍里最好的师傅,从扎制灯彩到敲打锣鼓、从狮舞八方到对唱花鼓歌谣,每一个戏花鼓灯的细节,他都是烂熟于心。最让我惊叹的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木瓜公,肚子里竟装着那么多婉转动听的花鼓歌谣,那些歌谣仿佛就是他心里长出来的,信口便可拈来。可以说,戏花鼓灯已经成了木瓜公生命的一部分,我曾天真地认为,花鼓灯这一老家的民间艺术肯定是他创造出来的,谁知老人哈哈大笑:你这孩子别乱绉,我可没本事造得出。当年闯王被奸人害在九宫山上,附近百姓造了这灯来纪念他,所以,我们现在才有了这份热闹。
我极度震撼,原来这花鼓灯竟有这般让人敬仰的历史。几百年来,祖辈们的聪明才智演绎出了令人神往的灯彩,家乡的山山水水便焕发了许多精彩。而近几年来,在这热热闹闹的红尘里,我们对花鼓灯竟渐渐地淡漠了,趋之若鹜的却是另一种繁华和热闹。创造与淡漠两者差之毫厘却谬之千里,历史与现实真的是相去甚远!
去冬年节,老家的花鼓灯听说在木瓜公的煽动下又热闹了一番。闻之,我意恍然,心甚神往……
花鼓灯歌词作文
一、想你一年三百六
兰花:妹妹想哥珠泪流,白天好像把魂丢。夜晚难眠枕头湿,想你一年三百六,盼哥早回家里头。
骨架子:哥哥想妹心里头,发条短信去问候,注意身体多休息,没事常去公园遛,免哥在外多烦忧。
二、莫
四人一围打麻将,自摸夹子带开杠。孩子放学无人接,家里事情全忘光。八圈过后算算账,赢家心里暗欢畅,输家叹气又伤神,想翻本钱耗时光。静下心来想一想,浪费好时光。家里不和事业废,到头只是梦一场。劝君珍惜好时光,人生苦短不会长,做人要有责任心,家旺业旺喜洋洋。
三、夫妻相思
兰花:妹妹想哥心忧愁,上网聊天解烦忧。电子邮件发一发,希望哥哥解我愁。
骨架子:见妹邮件喜悠悠,句句写在哥心头。回你几条短信息,安慰小妹莫忧愁。
兰花:妹读信息热泪流,哥哥工作忙不休。劳逸结合多珍重,家里事情莫担忧。
骨架子:老人孩子照顾周,哥哥挣钱养家糊口。只要家中都平安,哥哥在外无他求。
花鼓灯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艺术。如何将花鼓灯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欣赏这一文化瑰宝,就成为当前花鼓灯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在校园中传承这一艺术,往往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其保护,并推动其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花鼓灯的艺术特点
(一)花鼓灯与民间文化的联系
花鼓灯是我国民间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花鼓灯对于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安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就是安徽花鼓灯,以冯国佩、陈敬芝、郑九如等为代表的一批花鼓灯表演艺术家至今仍然是安徽地区花鼓灯的推动者和传播者。由于花鼓灯来源于民间,故而大多数都是群众自发参与的,广泛的群众性特点是花鼓灯不可忽略的重要特征之一。花鼓灯的演出具有一定的演出程式,但却没有固定的舞台,门前、田野、房前、屋后,只要兴之所至,随处都可以玩起花鼓灯。锣鼓是主要的伴奏乐器,表演者与锣鼓的节奏要实现对应,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才能够更好的彰显花鼓灯这一艺术形式的内涵和特色。
(二)花鼓灯的传承价值
花鼓灯作为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作为我国民间歌舞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其传承与保护乃至推动其向前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当前,花鼓灯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花鼓灯的艺术价值不可低估,有必要广泛传播这一优秀民间文化。
二、花鼓灯的表演结构
在花鼓灯的传承过程当中,对于舞蹈与音乐结构的把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花鼓灯最基础的舞蹈与音乐结构,才能把握花鼓灯的表演精髓,实现对花鼓灯的传播与发展。
(一)花鼓灯舞蹈
花鼓灯舞蹈是花鼓灯表演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主要有大花场和小花场。大花场是集体性的情绪舞蹈,场面热烈而欢快;小花场则为两三人表演的、具有一定情节性的舞蹈,舞蹈中有上盘鼓、中盘鼓和地盘鼓等技巧动作。花鼓灯演出一般需要十几个人来完成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按照角色进行分工,比如擅长演唱的歌唱,擅长舞蹈的跳舞。在解放前,女角色大多数都是男子踩上“衬子”装扮而成,解放之后女角色才真正由女子扮演。
(二)花鼓灯灯歌
花鼓灯灯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独唱,也有对唱,诙谐幽默,即兴性较强,曲调优美,极富地方特色。灯歌作为独立的演唱形式,也可以参与花鼓灯表演中,发挥连接各环节的作用。
(三)花鼓灯锣鼓
花鼓灯的主要伴奏乐器就是锣鼓,所以也可以说锣鼓是伴随着花鼓灯成长的重要乐器。在花鼓灯的表演中,锣鼓音乐作为花鼓灯的主要音乐,无论是灯歌还是舞蹈都与锣鼓密不可分,锣鼓音乐可以说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一般来说锣鼓音乐不仅仅可以规制艺人在表演中的动作,还能够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带动整推动表演进程,很多时候,鼓手在整个花鼓灯的表演都发挥着指挥的作用。鼓手除了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演奏技巧,更应该对于花鼓灯的表演以及舞蹈动作烂熟于心,这样才能够在演奏中更好地配合艺人表演。
(四)花鼓灯后场小戏
所谓的花鼓灯后场小戏,实际上就是在完整的花鼓灯表演结束之后,安排的一个小节目。后场小戏与前面的歌舞表演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在前面激昂的表演已经将观众的情绪带到了高潮,而之后对于观众情绪的调控就全部交给了后场小戏。一般而言,后场小戏的取材主要来源于民间,后场小戏的表演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表演形式。但是在后续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当中,后场小戏也具有一定的新特点,融入了念和唱的表演形式,与现代所讲的戏剧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花鼓灯在校园内的传承和发展
(一)花鼓灯的传承发展现状
1.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播方式
在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当中,大多数都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对后人进行传授的,尤其在一些花鼓灯流传较广的地区,艺人通常将学生叫到身边,进行口头的讲解和亲自的示范。显然,这种方式不利于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把花鼓灯引入高校,作为一种地方艺术门类,编入艺术生的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当前传承人匮乏的困境,也有利于花鼓灯的传播与推广。
2.人个办班传授技艺成为花鼓灯传承的常态
传承人进行个体办班传授花鼓灯,这在花鼓灯流行地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于传承人往往缺乏相关技术的支持,办学不规范,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对于花鼓灯的文化传承造成消极影响。例如《蛤蟆跳井》的创作人常春利,曾在1982年开办过几期花鼓灯的培训班,也确实培养了不少优秀的鼓手和弟子。可是后来由于相应的政策没有跟上,导致很多学员外出打工谋生,从事大都与花鼓灯无关的工作,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于花鼓灯的传承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缺少专门的传承机构
缺少专门的花鼓灯研究、教学机构对花鼓灯的传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花鼓灯的传承大多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对于花鼓灯的教学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进而造成花鼓灯的传承只能够停留在表面,无法落实到行动中。
(二)让花鼓灯通过校园传播的具体措施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教学机构,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让花鼓灯走进校园,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品质。另外,学校规范严谨的办学模式,也为花鼓灯的传承提供了制度保证。
1.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除了保持原有的口传身授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优势,通过录像、刻录光盘等方式整理、储存花鼓灯的完整资料。在花鼓灯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授课之前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花鼓灯表演视频,这样有利于调动起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有助于学生积累感观经验。同时也要借助当前发达互联网技术,构建花鼓灯的传播平台,把花鼓灯这一传统艺术传播到全世界。
2.将优秀的传承人请进校园
让优秀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花鼓灯的教学,更有利于花鼓灯的传授。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挖掘优秀的传承人资源,并把他们请进校园,支持这些传承人走上讲台,传授花鼓灯的技艺,提高花鼓灯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学生优势,实现花鼓灯的代代传承
学校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每届学生都不相同,如果能较好实现花鼓灯的校园传承,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一古老的地方优秀文化,将更有利于花鼓灯的传承。由于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传承人以及花鼓灯的专业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与爱好,选择花鼓灯中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舞蹈、灯歌、锣鼓等,因材施教,使每个人有所收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花鼓灯的表演技艺,使花鼓灯在校园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
4.增加和扶持相关的部门和机构进行专项办学
地方文化部门也应该支持学校或个人办学,例如设立专门的花鼓灯艺术学校,开设锣鼓专业课程,花鼓灯舞蹈表演课程等,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花鼓灯。为了扩大花鼓灯的社会影响力,地方文化部门应定期举办花鼓灯大赛,或者举办花鼓灯节,让全国各地的花鼓灯表演者齐聚一堂,切磋技艺,使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期重放异彩。
花鼓灯是我国汉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艺术。花鼓灯不仅在我国安徽地区流传,在淮河一带的民间也很盛行。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的民间艺术价值,挖掘和展现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鲍晓懿.怀远派花鼓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吴志鸽.凤台花鼓灯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3〕周辕.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4〕张婧.安徽蚌埠花鼓灯存在形态与传承方式[D].中央民族大学,.
〔5〕李慧玲,丛灿日.论花鼓灯健身舞与校园体育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25-227.
〔6〕马晓.新时期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3-37.
〔7〕杨传中.乡村文化生态的嬗变与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护[J].铜陵学院学报,2011,(3):86-88.
〔8〕汪法萍.豫南花鼓灯舞蹈资源在地方高师舞蹈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D].江苏师范大学,.
〔9〕段蓓蓓.安徽花鼓灯的体育文化开发与推广策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灭虫灯散文
我的家乡在鄱阳湖边。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上世纪七十年代,农药仅有“六六六”粉和“敌敌畏”并且限量供应。遇到水稻害虫严重的年份,我们这一带村庄都用自制的灭虫灯灭虫。
每年的五六月份,正是早稻秧苗发棵拔节的时候,稻飞虱大螟等害虫蚕食稻杆,咬断稻蔸,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如果生产队派人撒了一遍“六六六”粉或喷了一遍“敌敌畏”仍不见效,就只好动员全村用灭虫灯灭害虫。
村委会规定,除了五保户,每家必须出一盏灭虫灯。如果你家有“马灯”,找一根一米左右的.木棍或竹竿插在田埂边,把“马灯”挂在上面即可。当然,灯下面还得放一个装满水的木盆或铁盆,扑“火”的害虫落水后才会被淹死。如果你家没有“马灯”,就只好用自家照明的油灯。这样的灯不防风雨,你得设法让它在野外不熄灭。有经验的乡邻会教你这样做:先把装满水的大脚盆放在田埂上,然后在脚盆里放一个小方凳,再在小方凳的四脚绑四根细棍子,把油灯放在方凳上后,用塑料薄膜罩在四根棍子上,给油灯遮风挡雨。别忘了,塑料薄膜的四角要固定在四根棍子上,顶端还得留一个透气的小孔。
点灯用的煤油或柴油由生产队提供。傍晚,各家各户带着灭虫灯去生产队仓库领油,然后到队长指定的田埂上点灯。这时,暮色苍茫的田野上,你经常可以听到“点好了么?要帮忙么?”“回去时留意脚下,别踩到蛇。”这样温暖的声音。
队长晚上经常带着民兵巡查,偶尔发现有灭虫灯熄灭了,他们就不声不响地重新点亮。刮风下雨的晚上,村里有一批老农会自觉起床,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打着手电筒去察看自家的灭虫灯是否还亮着。
我们村庄有几十户人家。五六月份的夜晚,村前村后两条西高东低的田垅里的高高低低的灭虫灯,是我们村最美丽的的风景。
属相灯散文
“元宵节”晚上,我们家乡不吃元宵,所以,在我们家乡不叫它“元宵节”,就叫“正月十五”。正月十五要把面点蒸出各式各样的花样来,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习俗,其中,为家庭每一个成员蒸出他的属相来,是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
天一明,母亲就把大哥叫起来,早饭放下不做,先指导大哥和上一大盆发面。盆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很大,母亲是没有力量和那么大一盆面的,只能让有力量的大哥来和。大哥和,也得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和得符合要求,和下来后也是累得满头大汗。
面和好之后,大哥叫来二哥,两个人抬着,放到墙角处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堆麦草上,然后,用棉被裹得严严实实,等待盆里的面发酵。这时母亲才去做早饭。
午饭之后,收拾停当,母亲让大哥、二哥把面抬出来,放到案板前。母亲再指导大哥把盆里已经发酵好的面,一块一块地挖出来,放到案板上揉搓,揉搓成一块一块的面团,大哥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接下来,母亲要把这一块块的面团,做成各式各样样的面点,来展示她作为一家内政总裁的风采。
正月十五里的面点花样繁多,其中有“规定样式”,也有“自选样式”。“规定样式”就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属相;“自选样式”里,面灯是每年必做的,也几乎成为了必选,除此之外,母亲还会做出大雁、小燕子、青蛙等等造型来。
属相也都是动物,要把家庭日常用来蒸馒头的面,蒸出这些动物的造型来,其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面比较软,不易成型,成型后,不一会也会变形,何况还要放在锅里蒸,蒸的过程面还会长呢?为了克服这样的困难,让蒸出来的属相可以辨认出来,母亲采取了一种大写意的象征手法,丢弃形似,追求一种神似。比如,我的属相是虎,虎头上的“王”字和虎嘴上的“虎须”,是夸张般地表现出来的,一出锅,我立马就可以认出我的属相来。再比如,大哥属龙,二哥属蛇,两者的做法一开始是完全一样的。先做好一块圆圆的、厚厚的面片放在那里,用块面搓成一个蛇状的面长条,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放在面片的正中央,抬起,然后,面长条环绕着它一圈圈地盘起来,正好盘到面片的边缘。昂在中央的粗的一端做成头,眼睛,嘴巴、嘴中的信子都是一样的。那么,如何区别呢?母亲的做法是,蛇身上的鳞片用剪刀给剪出来,整条蛇像是一个长长了的刺猬。做龙身上的鳞片时,母亲抹下中指上的顶针,用顶针在龙身上做出压痕,一圈一圈地叠加,套印在龙身上,套印出来的纹路有铜钱花印的`味道,便有了一些华贵的气息,正符合龙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那种感觉。然后,母亲在龙嘴两边,“啪、啪”两剪子,龙须就飞扬了起来。
母亲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母亲是一个心智极高的人。她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让她为我们每一个人蒸出的属相决不雷同。母亲与父亲都是属马的,父亲的马,马鬃是直竖着的;而母亲的马,马鬃则是耷拉在一边的。
正月十五是灯节,每一种属相身上,都还做一个可以用来点灯的地方,属相就变成了“属相灯”。用一块面片,做成醋浅子的形状,放在属相身体中央上边。到了晚上,在“醋浅子”上倒上一些植物油,然后拿出一根火柴棒,去掉磷头,缠上一些棉絮,插在油里,形成灯捻子,点上就成了灯。谁捧着谁的属相灯,一直到灯油耗尽才许放下。母亲说,正月十五里,让自己属相的灯光照一照,可以保证来年一年身心无灾。
点过灯放下的属相,由母亲统一收管,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那一天早上,等到父亲把院子中的“仓”围好,母亲才揭开锅,谁拿谁的属相吃掉。正月十五到二月二,已经过去了十七天,但属相作为馒头的味道依然香甜如初,母亲是如何做到的,至今于我依然是个谜。
母亲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母亲去世后,就再也没有人在正月十五给我做属相灯,来保证我在来年的一年里身心无灾了。
灯写景散文
晚霞绕日,余晖绕过树林散落在行人留下的脚印;月从东升,朦胧的月光现出行人前行的身影;灯火通明,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在乡村的林阴道旁,有万中风情的柳枝、生机盎然的绿地、婀娜多姿的花朵,不可忽视的,还有那排飒爽的路灯。
春日的夜晚,缕缕春风吹走大地的白霜,吹醒冬眠的柳芽,吹开花儿的苞蕾。我独自漫步在林荫小路,尽情享受春风拂面的快感。
我在路灯的守护下前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飘洒,朦胧了整个世界。让人沉醉其中,不愿自拔。温柔的春雨打在我的'脸颊,沉迷于舒适的我,是否还愿意继续前行?突然间,一道亮光刺入我的双眼,r它怒视着我,使我不得不从温柔乡中走出来,继续踏上前行的路。
路面渐渐泥泞,脚上已沾满泥土。路面的污水反射微弱的月光,一不留神就让水面荡起波纹。这时,路灯越发的亮了,它仿佛告诫自己要小心。在它的亮光下,我看清了路面的污水,看懂了路面的泥泞,避开它们,我继续前行。
路旁的柳树随风摆动,花儿渐渐绽放,它们妖娆的容颜,与溪流,与春雨合奏出一支美妙动人的乐曲。我停下脚步,坐在溪边的石墩上,贪婪的吮吸迷人的气息,流连忘返。路灯照在这幅自然美景上,使它越发充满活力。但是他告诉我:美景虽可留恋,却不能停止不前。小憩片刻,我又踏上前行的路程。
林荫小路已到尽头,蓦然回首,原来我已在小路上留下了属于我的脚印,而它们见证了我一路走来的历程。这一路程蜿蜒曲折,但都是最近,最安全,最省时的数学曲线。去惊叹了!我在思索,为什么我会如此成功。在路灯一眨一眨的眼睛里,我找到了答案。
路灯依旧亮着,它将会指引下一个人前行。我回过头,望着万家灯火,找寻属于我的那盏灯,在那盏灯的引导下,我继续前行……
弦月当空,照亮了多少黑暗的心房;明灯指引,为多少行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灯依旧亮着……
夜灯散文
每当夜色降临,华灯初上,我的心总会被都市那五彩缤纷的灯光,撩一拨得难以平静。可我又觉得那些华美、高贵的都市之光太过于妩媚与娇一艳了,可望而不可亲近,似乎与我们这些漂泊者多少有了点隔膜与距离。此时,我便会想起童年故乡老街的夜灯。
那是一盏盏极普通的马灯,灯的提手和底座由于有些年头了,上面布满了灰垢和浮锈。不过,灯的玻璃罩儿却被主人擦一拭的透明晶亮,枣核样大小的灯苗欢快的闪耀着。灯是挂在门楣上的,而挂灯的人家,不是卖大馍的便是经营熟食、小吃之类的店面。店主人会时不时提着马灯,走到店门口,把灯高高举起。亮开嗓门吆喝那么一、两声:“羊肉汤开了!羊肉汤……”在这寒冷、寂静的夜晚,狭窄、悠长的老街,回荡着这滚一烫的吆喝,使得这寒冷、寂静的夜晚,多了些许情趣。马灯的光亮,更让每一位过客的心里漾起暖意。
老马家的羊肉汤馆是老街人气最旺的.了,房屋有些低矮,里面还算宽敞。灶塘里吐着火苗,大锅里的羊骨汤升腾着白色的雾气,浓浓的香味儿在屋子里弥散。跟随父亲挤进温暖的人堆,紧紧地依偎在父亲的怀里,并不是为了那诱人的香味,而是沉迷于歪爷爷的故事里。如若那一晚,歪爷爷没有来。即使喝上了不敢去想的羊肉汤,或者吃上一捧酥香的花生米,心里也是无比的空落与失望。
歪爷爷说书全凭着心情,有了兴致谁也拦不住。假如没了心情,你越急越催,他给你风大就是不开船。这会儿,卖冰糖球的老周头手里的烟袋锅往鞋底上磕磕,笑眯着眼儿说:“孩子们,想听书吗?”“想啊!”屋里的孩子们早已急得抓耳挠腮了,一起涌到老周头的身边。这边卖包子的老耿头看出了蹊跷,大声嚷嚷着:“孩子们,别听他瞎扯淡,狗嘴里怎能吐出象牙?来,我说个故事!”“哈哈哈…….”孩子们笑了起来,老耿头从来没说过什么故事。“孩子们别闹,就叫你们的耿爷给说上一个!”老周头将起军来。老耿头真给镇住了,尴尬地挠着脑袋。
“看,拿起劲了。来,孩子们,我说,尿罐子;你们就一起喊,打包子的嘴。给你们讲故事了,就别喊。”果真,这边老周头一喊:尿罐子,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打包子的嘴。老耿头给喊急了,大叫一声:“好了,我就说上一段!”
老耿头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那是个清晨,头锅包子刚出来,走来一位老者,七十多岁,面带微笑:“买包子,四个。”老耿头见是老人,便随便客气的问了一句:“四个包子够吗?”“啊,够了够了,我是买给老母亲吃的。八十八了,这些怕一次吃不下呢。”老者连忙回着话。“得,这四个包子不收钱!”说到这里,老耿头动了感情:“我打了大半辈子的包子,都是说买包子给老婆、孩子吃的。这说买给老母亲吃的,我还是头一回啊!”一片唏嘘,转而是格外的寂静,屋子里的人沉默无语。
过了好大一会儿,老周头见还没有人接着茬儿,看了看歪爷,歪爷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故事里。便抹了抹下巴的胡茬,烟袋锅往桌子上“啪”的一摔,“我来说吧。”
老周头说起“三国”来了,那可是歪爷爷的拿手,当着歪爷爷的面,老周头也敢说?嗨!老周头还真说上了。“话说赵云在中军大帐立下了军令状,带着三千兵卒往华容道而去”……这边瘸腿“八仙”抬杠了:“哪里是赵云啊?是关羽吧?”
“呀,你知道关羽和曹操啥关系吗?诸葛亮能派他去?”
“是关羽!”
“赵云!”正当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的时候。那边的歪爷爷受不了了,“二混子,倒碗水。”“二混”是我们的孩子王,只要歪爷爷喊他倒水,那就有故事了哩。这边的老周头与瘸腿“八仙”相视一笑,蹲在一边不做声了。那时,哪里知道大人们的激将法啊?嘴上的生理缺陷,多少影响了歪爷爷的叙述,说起来显得有些吃力,而这些不会减少大伙儿丝毫的兴致。直到灶塘里的火渐渐的熄灭了,这才带着满足离去。
多少年过去了,狭窄的老街已变得宽敞靓丽起来。昔日,低矮的房屋和那摇晃的马灯,也早已无法寻觅了。连同那些让我难以忘怀的人们和那些温馨的故事,都封存在永恒的记忆里。可我总觉得那些人还在,那灯还在依然亮着,小屋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心灯经典散文
人在十五岁认识的人,就永远刻上了十五岁的痕迹。比如我所认识的张老师,他在我心里永远是那么善笑,那么睿智。我十五岁从张寨联中转学到临邑五中就读,就是他,给我上得第一堂语文课。
张老师身材消瘦,面庞黝黑,但声音洪亮,爱笑。站在讲台上,不立刻讲出他所教授的课文题目,而是让我们猜,一旦我们猜对,他就笑得眉毛一动一动的,且两眼放光,开始引经据典。他上课风趣幽默,善于引导,课堂气氛活跃,很少有打瞌睡或者窃窃私语的现象。但也不排除个别调皮的同学。
记得有一次,后排的几个男生,在他上课之时递眼色传纸条。他不动声色地走过去,既不批评他们,也不没收他们的纸条,他和他们打赌,如果他们能说对他上一句的讲课内容,他就不追究这件事了,如果说不上来,那就别怪他不客气了。结果是他们之中无一人说对,至于如何对他们不客气的,我们无从所知。但从此之后,他们说,张老师老厉害了,可惹不起了!
面对老厉害的张老师,我上课支棱着耳朵,认真听,认真记,生怕错过他讲课的一分一秒,生怕回答不出他提出的问题。嘿,在这一听一记中,我忽然觉得:这课,不仅张老师讲得有趣,而是语文本身研究起来就有趣啊!由此,我有了学习的兴趣,并在他的指导下,做习题,写作文,学得不亦乐乎。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与我们一起以《眼睛》为题,写了一篇同题作文。他在《眼睛》中写道:“我有一双平凡的眼睛,我不因为它的平凡而不热爱它,相反,因为它只属于我,所以仅代表的心怀。我希望我这双眼睛,能给生活在我身边的人,以安静的力量,执着的勇气……”说着,他抬起满含深情的眼睛,望着我们,将他心底里的光明传递给我们。
张老师永远也不知道,正是他所传递出的光明,像一盏心灯,照耀着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当我以书信的形式,告知张老师的时候,他怎么也不相信,二十年前,他所播下的那颗光明的`种子,依然在生长,而且终于长成了一棵勇毅的树!
二十年的距离,猛然化作一瞬,天地之阔,似乎仅我与张老师两人。如今,我拥有了一双像他一样安静的眼睛,此刻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笑,看着他一如活在我心里的那个人。
他依然那么爱笑,那么睿智。
他握着我的手说,见到老师最想说的是什么?我说,我还想听您再讲一堂语文课,您还是我的老师,我还是您的学生!
他双眼潮润地望着我,两鬓斑白,沉默着再不知说什么。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到我的少年时光了,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身体里有了些许的苍莽,有了对时髦世界的追赶和浮躁,更有繁华落尽的真纯!身正为师,品高为范,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我以教训为师,以经验为师,我一遍遍体会张老师教导我的做人道理,秉承着生命的热爱,走向远方。
★ 放灯散文
★ 元宵观灯散文
★ 灯作文
★ 《灯》诗歌
★ 厦门观灯
★ 高二灯作文
★ 灯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