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祭读后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迷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灯祭读后感(共含16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迷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灯祭读后感

篇1:灯祭读后感

《灯祭》中那玻璃灯是一份亲情。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

用灯去祭奠父亲,因为是父亲的爱温暖了我,给我心声,我应该用心去祭奠逝世的他,去回报 第一句,说有年觉得有盼头,喜欢过年,但是,父亲的存在让年更加得有声有色,因为父亲会送我灯,父亲,年,还有灯这三个美好的食物在一起,让“我”倍感幸福。

第二句说,父亲走了,我们没有点灯,更没有好好的过年,原来,我们最珍贵的,最珍惜的就是父亲,就是和父亲在一起的美好生活,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只要人在,什么都好,没有了人,所有的情感都无法发泄,所有的情感都无法表达,所以要好好珍惜,好好珍惜还在你身边的人,也同样怀念曾经的美好时光,父亲虽然不在了,但是,曾经的回忆还在,让作者的心更加的难过,花开堪折直须折,莫等花落空。

篇2:灯祭读后感

看完《灯祭》的'原文之后,我有了比看课文更深的感触,因为它比课文描写得更细致:

1.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2.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篇3:灯祭读后感

众所周知,有时我们学完课文后都会看一些拓展资料,并写出感受。那么今天我也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首先说第一篇:《小桔灯》。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小姑娘的家庭,爸妈都受尽了苦,妈妈得了被打得吐了血。但那小姑娘一点也不惊慌,自己镇定的去打电话。令我佩服。

第二篇:《白雪的墓园》讲了一个失去了爸爸的家庭,非常凄凉,非常痛苦。但是坚强的妈妈却很少当着孩子的面掉泪,但眼圈总是红的。经过那隆重的葬礼后,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她丈夫的墓地具体在哪,但当她走到她丈夫的墓地前时,她的心跳得比看见其他的墓地时不一样……

第三篇:《唐山,32年感恩情》,讲了一个黝黑粗壮的唐山汉子——宋志永,组织起来26人帮助同乡的人一起救援,感动人心。彻底见证了中国的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理。

第四篇:《母亲》这是一首小小的现代诗,告诉了我母亲有多么关心、疼爱自己的孩子,永远不会恨自己的孩子: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饺有人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第五篇:《扣子》,讲了虽然眼睛花了,但依然疼爱自己儿子的一个母亲:他儿子一直在外地,好不容易找时间回到家来,母亲兴奋异常,在那短短的几天里,母亲一直十分关心儿子,眼睛花了,但儿子西服上的一个扣子掉了,她也能发现。并且在缝补过程中,还不希望孩子把西服脱下来,怕儿子冷。

第六篇:《栀子花开 思乡之情蔓延》,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中国人在荷兰工作,突然见到了家乡的花——栀子花开在荷兰。这不仅让他开始了思乡……

第七篇:《月是故乡明》,作者在异地他乡,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月亮和几个小苇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感慨道:“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

篇4:灯祭读后感

主要内容:

作者怀念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总是会给他做一盏特别的灯。

那是用玻璃做的罐头瓶,先用开水倒进瓶里,于是瓶底就掉下来了,灯罩便做好了。

灯的底坐是用圆形有花纹的木头,对称的钻两个眼,将铁丝穿入两个眼中,两个端头扭结在一起,这 便成了灯座,再从灯底座中心后面钉入两个钉子,找一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这灯就算做好了。只等夜幕降临,点着灯,作者就觉得无限幸福了。

每逢过年家里,里里外外都是光明,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有盼头。

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精美词汇:敛声屏气,安然无恙,称心如意,亮丽之极,灿烂夺目。

好句连连:1 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到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

2 那汪蜡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其光芒虽然短促却总是灿烂夺目的。

3 父亲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多年后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年时父亲送我的那盏灯了。

心灵絮语:书中写到作者是生于二十八年的正月十五一个落雪的黄昏,所以父亲为他取名“迎灯”。

父亲在作者小时侯每逢过年都要给他做一盏灯,如今父亲不在人世了,作者再过年时为父亲买了一盏灯,把它送到了墓地,灯光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这是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也是对父亲的感恩之情。这些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朴素的对亲人的缅怀之情。

我非常想念我的姥姥,也希望有天可以为姥姥做一盏灯。。。。。

篇5:灯祭读后感

一、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在读书的时候能提出疑问是大有好处的,有一分疑问,就会有一分长进。李老师在教学《灯祭》一课时,在让学生解释了题目,介绍了作者后,老师提出“请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它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本课,所以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程度质疑。其中有一个同学提到了“妖娆迷人”,李老师紧抓这个词语,将年—灯—父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出了“为什么灯是不寻常的?”从而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主线,给文章理清了脉络。接下来老师又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默读课文,思考并读书,每逢过年我就得到一盏灯,为什么说那灯是不寻常的,那灯寄托着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思?从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我觉得照这样下去,培养了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这比会做一道题要重要的多。

二、解读文本,显老师真功夫。

1、为什么这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呢?对这一问题展开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自由解读,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学生每说到一处,老师引领着学生找到中心词语,比如抓住父亲做灯的动作词语,从材料上,我提着灯的心情上,等等,来体现这盏灯的不寻常。在每一次体会的过程中,老师都结合当时的语境体会人物的心情,品读这句话,再读“这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啊。”读出其中的滋味,读出作者的感受。

2、走进人物内心,品评挚爱亲情

领悟女儿对父亲的真挚亲情。

“父亲送给我的是幸福、快乐、充满父爱的、称心如意的灯,然而非常不幸,父亲去世了,这个年还妖娆迷人吗?”

每年得到父亲做的灯,体会到父亲的爱,从而喜欢父亲做的灯,更深爱着父亲,以至于当时去父亲时内心无比悲痛,进而涌现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这些富有魅力的语言,搭建了学生理解文本的平台,水到渠成地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真是一节很有味道的语文课,佩服李长浩老师。

篇6:灯祭读后感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第九篇:《爱的教育》内容简介》,这主要就是讲了讲《爱的教育》的几个主人公:恩里、科卡隆、代洛西、泼来可西、可莱谛、克洛西、斯带地、勿兰谛、华梯尼、诺瑟斯。

第十篇:《木屐》,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爸爸对儿子有多么关心:在儿子临走前,花了很多钱给儿子买了一双新雨靴……

第十篇:《田世国“反哺”事迹》讲的是田世国年迈的母亲隐患重病必须要换肾,所以儿子无偿献给了母亲。然而母亲却不知道那捐肾的人是自己亲生的儿子。

第十一篇:《斑羚飞渡》讲的是斑羚被逼到绝境时,用牺牲一半的方法飞跃悬崖,令人佩服。

第十二篇:《丰碑》讲的是红军原来有多么艰苦,但又十分坚毅。

第十三篇:《汶川地震中的老师们》讲了在汶川大地震中,老师舍己为人,把自己的翅膀摘下来,给学生飞翔。

第十四篇:《金色的鱼钩》讲的是炊事班班长给自己吃鱼骨头,给其他人吃鱼汤,舍己为人的故事。

第十五篇:《英雄罗盛教的故事》讲了罗盛教为了救一个掉进冰窟窿的孩子,却让自己先去世了。但看完《灯祭》的原文之后,我有了比看课文更深的感触,因为它比课文描写得更细致:

1.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2.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带引号处为更深入处)

1.“眼镜蛇”这个词,能形象的了解到底该如何做工。

2.“虽灭悠燃”这个词,体现了父亲虽然去世了,但还如同活着。

《灯祭》这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虽灭悠然”,我认为他传递了那种对父亲的思念:好像父亲还在,还要让他做灯,还要和他开玩笑……然而这一切也只能是想,再也没有了。所以,我决定在我还拥有爸爸妈妈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感觉到由我这个儿子感到幸福,感到快乐,多考几个一百分。不能浪费了这唯一的报答机会呀!

篇7: 灯祭读后感

作者怀念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父亲总是会给他坐一盏特别的灯。那是用玻璃做的罐头瓶,先用开水倒进瓶里,于是瓶底就掉下来了,灯罩边做好了,灯的底座是用圆形有花纹的木头,对准后钻两个眼,两个端头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做成了,再从底座中心钉入一个钉子,找一根红蜡烛固定在钉子上,这灯就算做好了,只等夜幕降临,点着灯,作者就觉得无限幸福啦。

每逢过年,家里里里外外都是光明,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有盼头了。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书中写道,作者是生于1928年的正月十五一个落雪的黄昏,所以父亲为他取名“迎灯”。在他小时候每逢过年都要给他做一盏灯,如今父亲不在人世了,作者在过年时,为父亲买了一盏灯,把它送到了墓地,灯光在夜幕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这是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也是对父亲的感恩之情,这些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朴素的对亲人的缅怀之情。我非常想念我的姥姥。

篇8: 灯祭读后感

今天学习了《灯祭》一文,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那一盏盏灯,饱含着快乐,真情和无尽的思念。这是一个可亲的父亲,他用双手诠释了深深的父爱,用心抒写了对子女的关怀。

每每读到“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呀。”……“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年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时,就会禁不住热泪盈眶。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母亲。二十九年前的初夏时节,正在学校参加演出的我,连妆都没顾上卸,就被人急匆匆从学校接回了家,只说是母亲出了意外。而当时的我,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面竟是天人永隔。那一天,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每当想到这儿,我的眼泪就会不由自主的掉下来。也许当时年纪小,不知道母亲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白,母亲,是离开了,永远的离开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只有记忆中温柔的双手,温暖的怀抱……

失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篇9: 灯祭读后感

合上《灯祭》这篇文章,被作者字里行间流淌的父爱深深地打动着。

《灯祭》围绕“灯”讲述“我”和“父亲”的故事。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他都会为“我”盏一盏灯。“我”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听到街坊邻居的赞美声,“这灯真好看”内心那是欢喜,脸上洋溢着自豪,大声告诉我邻居:“是我父亲做的”。此时此刻感觉有这样手巧的父亲真骄傲,享受着父亲带给女儿的快乐与幸福。

父亲去世以后“我”再也没有福气去接受“灯”,“我”的世界从此一片漆黑失去了光明,没有那束蓬勃灿烂的光,“我”内心那湾对父亲想念的泉水会静静地流淌着,才不会被击起一圈圈涟漪。

《灯祭》紧紧地围绕着“灯”,父亲做“灯”表达了对孩子的“爱”让孩子的每天快乐,孩子通过“灯”来寄托对父亲哀思与怀念。这是多么感人的父女情!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很幸福,因为我也有一位让自己骄傲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但是他清清楚楚地记着“我”最爱吃的每道菜即每种口味。每次回家,总是看到桌上放着我最爱吃的烧饼热腾腾的。我知道,爸爸一并是跑了几里地刚给我买回来的。这就是父爱,他从来不说一句“孩子,爸爸想你了”但他一言一行却透露着多么细腻的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让我们多陪陪身边的爸爸妈妈,多尽尽自己的孝心,别给自己留下遗憾。

篇10: 灯祭读后感

感恩,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感恩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社会生活;如果没有了感恩世界将会充满了冷酷与残酷;如果没有了感恩世界将会陷入无止境的`黑暗。

我每每想到这,就会记起《灯祭》中那位老父亲和作者互相间的真诚与无我之情。《灯祭》的作者叫迟子建,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有《树下》《北极村的童话》《白雪的墓园》,以及《迟子建文集》等。本文虽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也没有悲欢离合的场面,但却有一种令人可以感动到落泪的力量,写出了作者对已逝父亲的无限怀念,全文处处都能感受到那种父女的真挚的亲情。

记得有一次,我们家附近造房子,嘈杂声十分强烈,我不由得想关掉门窗,心想:要是能让这声音听不到就好了。可是,那电钻的鬼哭狼嚎的声音、钉枪的崩崩声、钢筋的碰撞声……依然回荡在我的耳畔。我愤怒地拉开窗帘,朝对面望去,只见十几位工人正在忙碌的挖地基。正午的阳光像一个贪婪的家伙,侵入他们每一寸的皮肤,汗水早已浸透了衣服,可他们却丝毫不感到炎热,反而干劲更足了,那一刻我被怔住了,我抚摸身边的墙壁,那是用多少建筑工人的汗水筑成的啊!

我突然明白与其烦躁抱怨,倒不如以一颗感恩之心坦然而淡定地笑看云卷云舒。就像身处繁华的喧嚣之中,无法逃避,只是莫忘记,不经意间,有一些人值得我们去感恩!

篇11:灯祭随笔

灯祭随笔

七岁那年,随父亲下放到黑龙江一个小山村落户。从此,我从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公主,瞬间就变成了一散养的野丫头。

家乡有一条河,足有百米宽。河水清澈见底,如果拿照相机拍照,拍出来的照片也绝不会让人发现拍的是水里的东西。那些小鱼,蝲蛄等小生物和人和平共处,如果你站在水里,它们便会绕着你的脚游来游去,爬来爬去的,潺潺流水,歌一样,陪伴着我渐长渐大。

没多久,我们的歌就成了哀乐。那天,久雨突然放晴,朗丽的阳光,把小村照得如阳光般朗丽。我们照常来到河边,兜小鱼,抓蝲蛄。突然,邻居家的姐姐从岸上跑下河堤,然后,一步一步地向河里走去。她没有脱衣服,还是穿着鞋子,随着河水的加深,她的衣服铺到了河面上,接着,长长的秀发也铺到了河面上。这时,她开始啜泣,嘤嘤地哭出了声。可是脚步却没有停下来,平日里,多情的河水如诗如歌,今日却变得

无情又无意。邻居姐姐只剩下脑袋了,依旧往前走,姐姐只剩头发了,邻居姐姐倒下了,姐姐没了踪影。

令我们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是,我们一群孩子就那样地看着这一切,仿佛看神话故事一般入迷。姐姐没了。我们才放声大哭。

那一次,我吓到了,大病一场,睡着睡着就大叫起来,醒来便是一身汗。母亲不睡不躺,不吃不喝,就陪伴在身边。

一周后,我见好了,却不见母亲的身影,我好恨母亲呀,第一感受就是:这是一个比河水还无情的坏妈妈。

我起来,走出家门,邻居的弟弟告诉我,母亲去了河边。

河边离我家只有五十米的距离。我走去,站在河岸上,眼前是多么感人的一幅画面啊:母亲在河边放灯,就是把一个小罐头瓶里放上一根小蜡烛,点燃后,把罐头瓶放入水中,让瓶飘走。我听到母亲在跟河水说话。

“我最亲的河水啊,请你把这盏小蜡灯送给那个孩子吧,她生时没有温暖,不受父母喜欢,现在,她自己选择了天堂,可是没有灯怎么行?她的死我的孩子也有责任,是我没有教育好孩子,让她不懂得什么是善举。我将每年都来替我的孩子还债,也希望河神们能照顾一下这个可怜的孩子啊!”

母亲哭了,泣不成声。

我终于知道,我错在了哪里,也就是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好多道理:人要有善举,要善待生命,要勇于承认错误。母亲的言传身教,太有用处了。

从那以后,母亲便有了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每年开河的时候,只要冰排跑完了,母亲便会前往河边,把她精心制作的罐头瓶灯放进河水里,数量由一个发展到十几个,只要河水里死了人,母亲都会按数量去送灯。

母亲的送灯风俗也是与时俱进的。开始,只限于河里,后来,发展到了冬季也送。

因为,家乡老是出事。我的家乡很有趣。西边是一条河,把一个小镇分成两半,东边是一条火车道,又把小镇隔成另两半。这条火车道更是残忍,几乎每年都会有十几个人被火车吞噬掉生命。那一次,是两个孩子,都九岁,小女孩,两个孩子是扯着手过铁道的,一列火车呼啸着,硬生生把两个孩子吃掉了。献血满地,写着血的教训,写着悲哀的人生。

母亲看着,不住地抹泪,甚至哭出了声。回来后,母亲就病倒了。

本以为母亲好啦就会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的,我们是忘了,可母亲却记得牢牢的,在母亲抹泪卧床的那一刻,博大的母爱便有了另一个计划。

那是正月十五的岁月,月光叫人团圆,可是有过丧事的母亲或是孩子,又岂能圆呢?母亲可怜这样的人家,又可怜那些生命,无端地被拉去天堂或地狱。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什么能力也没有,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唯一能用来表达对死者的祭奠的方式就是送灯,让死去的人能有一丝慰藉,让生者能牢记教训,能记住逝者。

每到正月十五之前,母亲就开始准备了:她先是把水放进家里的水桶里,开始一个,后来,我家的水桶就有十几个,母亲把装有水的桶放到外面,一会儿就得出去一趟,用木棒在水的中间顺时针搅拌,让寒冷从四周开始结冰,把中间留有一个碗儿,好放蜡烛。经过这样不停地搅拌,大约一天的光景,这个桶装的冰灯就做好了,然后拿到屋子里,稍化一下,再把冰倒出来,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冰灯了。除此之外,母亲还用铁丝做成很多小巧的灯笼,什么形状的都有,鱼啊,荷花啊,苹果啊,湖上白纸,里面放上蜡烛,几步一个,从大道一直到火车道,整整一条人们常走的那条路上,母亲都放了灯,提醒那天不得不出门或者出门到处跑着玩的孩子们,注意火车道上的安全。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人的生活变好了,富裕了,家乡还有了一个木材加工厂。每天都能有小山一样的'锯末子堆在那里。人家是留着做木耳菌的,母亲就去和人家商量,要一些来。人家听说要祭奠逝者,提醒生者,就很开恩地允许母亲来拉。母亲就用手推车拉回一些,又解开裤腰带,从里面的兜里,抠了半天,拿出来一个小布包,打开一层,再打开一层,然后,拿出零零碎碎的角分钱,数了一遍又数一遍。穿好衣服,去了街里,一会功夫,就买回来很多汽油,母亲把锯末子拌上汽油,都准备好了,就开始做饭,等待有月的夜晚款款走进我们的院子。母亲看到月来报道了,就赶快起身,到外面,用筐挎着拌好的锯末子,撒到每个人都能经过的那条道路上,然后点燃,锯末子不会燃起大火,只是火苗在跳跃,远远看去,就是一条火龙,文学作品中是找不到这样的美景的。

人们走过来,走过去,孩子们尽情地在路上玩耍,不用拿手电,面对面的都能看清鼻子眼睛的,大家互相问候着,免不了要夸奖母亲:“多善良的老人啊!”

母亲的善举坚持了几年。后来,政府给这里安了路灯,大道上是夜如白昼了,但是,小路上还是不够安全。母亲就坚持在小路上放灯,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以后,母亲就取消了锯末子的火龙灯,坚持用罐头瓶子做灯,把祭奠逝者的风俗坚持到底。

老天没有垂怜我善良的母亲。母亲得病了,不能走路,每天与十几种药物相依为伴。她在最糊涂的时候,都没有忘记送灯的事。她叮嘱我说:“如果我去了天堂,你可接替你妈 把这件事做好啊。”

开始,我倒是做了几年孝顺的孩子,后来,穿上了貂皮大衣,总觉得和这样的风俗格格不入,再加上在外地工作,回家一趟都有如蜀道难,也就把这件事搁下了。

到现在,我都不敢提起这件事,我真的对不起我的善良的妈妈,母亲的善举没有跟着我走到大江南北。我有的时候睡不着,就偷偷流泪,既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更对不起我的可怜又可敬的母亲。

不知母亲在天堂可有灯光照亮?

愿仁慈的天母啊,永安母亲的善魂吧,给她光明,给所有爱她的和她爱的灵魂。

篇12:灯祭反思

在这节课,我引领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如在冰灯、红灯一段,让学生感悟对比手法,在父女对话一段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中使语言训练立体化,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另外文字是一种符号,往往在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包含着多处“空白”令人遐想。

像作者点燃玻璃灯,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此时作者的思绪肯定也随之颤动,我适时抓住这一空白点进行拓展:此时你就是作者,你会对逝去的父亲说些什么?个体面向父亲告白,是个性化的,也是再现课文具体内容的,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引导学生更深地感悟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13:灯祭反思

《灯祭》是一篇散文,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朴实无华的语言所吸引。再读,又被文中自然流露的真情所感动,继而心中泛起涟漪: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多读呢?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反复读会有“放羊”之嫌,如果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老师读又有违“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求。因此课上既有学生静心默读,细细思考;又有我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学生做示范;也有师生互读,平等对话;还有生生互读,走入课文,更有教师引读,让学生根据词义和特定的情境读出不同的语气、语势。效果如何,在座各位身临其境,我自不必多加赘述。

另外在指导方法上也改时下流行的“有感情读”为“读出韵味”。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后,再让学生“送进去”读一读,从读中让学生再去倾听作者的心声,使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篇14:灯祭反思

本节课我除了让学生勾画外,还尝试让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先是引入迟子建其他怀念父亲的文章中的一段话帮助学生理解重点段落,不着痕迹的将课外阅读的理念传递给学生,继而在课的最后引出:你还有什么感受,可以写下来;阅读迟子建怀念父亲的系列文章。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课堂的延伸。阅读的延伸将学生放到一个大的语文环境中,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情感的延伸,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父母对自己的挚爱深情的同时,感悟到爱是相互的,快乐也是相互的,使学生更加爱自己的父母,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大语文观。

一节课有成功的亮点,也必有失败的遗憾。反思整堂课,颇有意犹未尽之感。 总之,整堂课我在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同时,也在努力实践着本册书所倡导的理念“简简单单教语文”。简单的课堂,抛去浮华,才会扎实;扎实的课堂,脚踏实地,才更有效。而这样的语文课也才真正是令人难忘的语文课。

篇15:灯祭教学反思

又一轮主任下水课结束了。回顾我的《灯祭》一课教学,从备课到讲课确实也花费了心思。备课时我没有过多关注他人的教学设计,而是主要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研读教材上,从文本内容与学生情感的衔接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我校的教学研究主题“自主性课堂”出发,力求通过这节下水课为老师们展示一堂具有“自主”味的语文教学课堂。

教学结束后,感觉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总觉得差那么点劲儿,有种不解渴的感觉。下课后我先后和李校长、孙校长进行了交流,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由于校长已经联系好第二天去汉沽第一小学进行教学交流,其中有我的这节课,所以当晚我针对两位校长的意见加上我自己的想法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调整,感觉第二次执教《灯祭》比下水课时教学效果有些许进步,但也不尽如人意,所以这两天我反复观看我的课堂录像,在进行不断的思考。

篇16:灯祭教学反思

昨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讲的是《灯祭》,说实话这节课讲的不理想,不像以前做公开课下来,感觉轻松舒畅,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这节上下来总有一种失落感,好像心里堵着一块石头,总是沉甸甸的,难以释怀。我对本课进行简要反思:

①引领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如在我提灯过年听别人夸我的的能有多好时生发挥想象别人怎么夸体会女儿对父亲的挚爱,以及父亲死后我家过年与别人家过年不同情景一段,让学生感悟对比手法,在父女对话一段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中使语言训练立体化,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②文字是一种符号,往往在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包含着多处“空白”令人遐想。像作者点燃玻璃灯,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此时作者的思绪肯定也随之颤动,我适时抓住这一空白点进行拓展:此时你就是作者,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会对逝去的父亲说些什么?个体面向父亲告白,是个性化的,也是再现课文具体内容的,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引导学生更深地感悟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灯祭教学反思

巴金的灯读后感

《小桔灯》读后感

小桔灯读后感

小桔灯读后感700字

《小桔灯》读后感200字

小桔灯读后感400字

小桔灯读后感500字

小桔灯读后感300字

《小桔灯》读后感800字

灯祭读后感(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灯祭读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