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单亲特困母亲家庭范文(共含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再回龙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为掌握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生存状况,连云港市新浦区妇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入户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单亲贫困母亲生存状况进行了调研走访,主要是针对30—59岁年龄段的单亲贫困母亲(这个年龄段的人数在该市单亲母亲总人数中比重较大。由于无丈夫,子女又基本处于未成年人阶段,家庭负担重,生活相对而言更加困难,因而更具典型性)。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经济收入低。在被调查的单亲贫困母亲中,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到90%,甚至有的单亲家庭人均月收入还不足300元。她们都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主要靠种地、亲戚朋友资助、打点儿零工和低保来维持生活,非常贫困,生活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当地平均消费水平
2、文化程度低。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6.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4%,90%左右的单亲贫困母亲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和能力水平非常低。
3、健康水平低。由于被调查的是单亲贫困母亲中的中年女性,长期的艰苦劳作和生活压力,使她们均患有各类不同的疾病。较为集中的是心脏病、腰腿风湿疼痛、妇科病、贫血和高血压等病症。患重症和身体残疾不能劳动的占83%,有其他慢性疾病的占17%。由于不能定期体检,甚至有的人怕检查出毛病从未检查过身体,因此很多时候一般都是疾病发作了才检查出毛病来。有病不医,乱抓药乱吃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4、社会关注低。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有18.5%的单亲家庭曾经得到过民政部门、街道、妇联和乡镇政府的救助,但这种救助方式只是单一的一般救助,没有作为单亲贫困母亲的特殊身份得到额外的救助,民政部门也没有专门对这一弱势群体进行专门的扶持。90%以上的单亲贫困母亲希望社会上对她们进行关爱和援助。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没有引起社会上的高度重视。
二、主要原因
1、收入来源匮乏。单亲母亲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渠道。家庭拖累,外出务工难。在我市农村,年龄偏大丧偶的女性大部分都选择在婆家生活,存在照顾孩子和老人,同时还要顾及家务和农活等问题,子女一般都没有稳定的具体工作,由于家庭的拖累,许多单亲母亲无法外出打工,缺少创收的渠道。文化水平低,缺少技能,就业难。在市区,单亲贫困母亲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多数没有一技之长,又由于有些年龄偏大,造成多数用人单位不愿招用她们。因此多数人难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除此之外,由于缺少资金,没有创业致富渠道,大多数想从事生产发展和开发创业的单亲母亲,也由于自身条件受约束,得不到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和帮助,无法起步,望“业”兴叹。
2、缺乏生活保障。一是怕生病,有病不敢医。虽然大部分单亲贫困母亲参加了医保,但报销比例较低。如果生病住院既担心家务活没人干,又担心孩子无人照看,不到万不得已,很多人都忍耐不去看病。二是怕出现意外,有事钱难借。在调研中,有45%的单亲家庭孩子还在上学,学费支出比例很大。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了学杂费,但书本费、校服费、补课费和食宿费等必须的费用支出占家庭支出的一半以上,让许多单亲家庭犯难。在走访中,有70%的单亲贫困家庭常年负债累累,生活、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使单亲母亲变得脾气暴躁和自卑。
3、缺少感情交流,文化娱乐活动单调。由于单亲贫困家庭支出有限,基本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空间,在城市,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生活的比例不足10%。另外的因素,单亲母亲心理孤独,性格独特,再婚非常难。她们离婚或丧偶后都希望再婚,可是由于婚姻破裂的打击或者害怕孩子以后受到委屈、家庭负担重及找不到合适的愿意共同养家的人等原因,许多人难以再婚。另外单亲母亲有时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有异样的看法,生活上、感情上很多难题找不到信赖的人倾诉和帮助,没有交流和排解的途径,导致她们彷徨和困惑。
4、缺少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很大。在调查中,有的孩子因为缺乏父爱,形成孤僻、懦弱的性格。另外,对孩子学习成绩影响较大。由于单亲母亲普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给孩子造成一定的负荷压力。调查发现,80%左右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单亲母亲对孩子感情沟通少,或是用溺爱来代替父爱,在孩子的成长空间里,大多数形成了孤僻、冷漠、自私、怯懦或独立的性格,因为性格上的偏执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没有引起社会上的高度重视。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就业扶持,增加经济收入,从根本改善单亲困难母亲生活状况。增强造血功能,增加经济收入是帮助单亲特困母亲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因此,建议针对单亲特困母亲的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单亲特困家庭“量身打造”的专项帮扶活动:一是开办专场指导培训。对单亲特困母亲开展就业技能、就业理念、就业规划的专场指导培训,帮助单亲特困母亲改变就业观,提高就业技能。二是举办专场招聘会。有选择地组织保险、家政、网店等门槛底、就业方式灵活的行业帮助单亲特困母亲实现就业。三是开办专场职技班。联系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对单亲特困家庭的子女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单亲特困家庭尽快“自食其力”。四是进行专项政策性就业扶持。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要向单亲特困母亲进行倾斜;社区的便民服务项目和灵活就业岗位,也应照顾安排单亲特困母亲。
2、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救助体系,解决单亲特困母亲后顾之忧。目前,我们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不能有效覆盖全体社会成员,一些弱势群体还缺乏制度性的社会支持。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更要加大对单亲特困母亲的关心和扶持。一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补尽补”。同时应不断完善补助机制,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另外,针对单亲特困母亲普遍存在的住房困难、生活困难等问题,在廉租房的申请承租、低保和新农保的发放、元旦春节慰问等应给予政策性倾斜,可适当建立专项慰问经费或在慰问经费中予以明确适当份额。二是建立医疗救助体系。建议在完善“全民医保”的基础上,为单亲特困母亲建立医疗救助体系。首先是由政府出资,指定妇幼保健机构对单亲特困母亲进行每两年一次的体检;其次是整合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的资源和力量,为单亲特困家庭提供大病救助。三是建立单亲特困母亲子女就学帮扶体系。首先要巩固并不断建立健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就学的补贴政策,对单亲贫困求学的孩子给予有关费用的减免,并努力扩大受益面;其次对考取高中、大学的单亲特困家庭子女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3、弘扬社会新风,营造帮扶氛围,为单亲特困母亲排忧解难。各级妇联组织要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深入持久地开展为单亲特困母亲送温暖活动。一是调查了解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面临的困境,通过宣传媒介让社会了解她们的生存状况、主要需求,使社会热心人士和相关部门有的放矢开展援助。二是宣传单亲特困母亲自强不息的典型事迹,鼓励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提高生活信心和能力。三是在城乡社区服务中增加对单亲家庭的服务。
关爱单亲贫困母亲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的民心工作,单靠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扶持,只有发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让每一个单亲贫困母亲从根本上改变生存状况,实现共享共建。
近期,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镇妇联对全镇范围内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生活的现状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努力为单亲特困母亲和家庭开展有针对、有重点的帮扶活动,切实有效地帮助单亲特困母亲改变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让她们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单亲特困母亲的定义
单亲母亲,主要是指离婚、丧偶之后与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的女性。单亲特困母亲是因离异或丧偶而造成家庭结构残缺、由女性独自承担赡养老人抚育子女责任、缺少改善现状的机遇并且家庭经济收入处于或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女性。
二、单亲特困母亲的生活现状
黄川镇妇联对符合以下条件的单亲特困母亲进行了调查,一是黄川镇户籍,因离异或丧偶造成家庭结构残缺;二是单亲母亲年龄在50周岁以下,子女年龄在18周岁以下以及有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家庭;三是家庭年收入低于我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
1、经济收入
在被调查的单亲特困母亲中,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占到40%,甚至有的单亲家庭人均月收入还不足200元。她们都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主要靠种地、亲戚朋友资助、打点儿零工和低保来维持生活,非常贫困,生活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当地平均消费水平。
2、文化程度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0%,其中有1位单亲特困母亲是文盲,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80%左右的单亲特困母亲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和能力水平非常低。
3、健康水平
由于大多数单亲特困母亲为中年女性,长期的艰苦劳作和生活压力,使她们均患有各类不同的疾病。较为集中的是关节炎、腰间盘突出、腰腿风湿疼痛、妇科病和贫血等病症。由于不能定期体检,甚至农村有的人怕检查出毛病从未检查过身体,因此很多时候一般都是疾病发作了才检查出毛病来。有病不医,乱抓药乱吃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4、社会关注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有30%的单亲家庭曾经得到过相关单位的救助,但这种救助方式只是单一的一般救助,没有作为单亲特困母亲的特殊身份得到额外的救助,民政部门也没有专门对这一弱势群体进行专门的扶持。大部分的单亲特困母亲希望社会上对她们进行关爱和援助。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没有引起社会上的高度重视。
三、单亲特困母亲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收入来源匮乏
单亲母亲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渠道。家庭拖累,外出务工难。在我镇,年龄偏大丧偶的女性大部分都选择在婆家生活,存在照顾孩子和老人,同时还要顾及家务和农活等问题,所调查的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子女都在上学,由于家庭的拖累,许多单亲母亲无法外出打工,缺少创收的渠道。文化水平低,缺少技能,就业难。单亲特困母亲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多数没有一技之长,又由于有些年龄偏大,造成多数用人单位不愿招用她们。因此多数人难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除此之外,由于缺少资金,没有创业致富渠道,大多数想从事生产发展和开发创业的单亲母亲,也由于自身条件受约束,得不到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和帮助,无法起步,望“业”兴叹。
(二)缺乏生活保障
1、怕生病,有病不敢医。虽然大部分单亲特困母亲参加了医保,但报销比例较低。如果生病住院既担心家务活没人干,又担心孩子无人照看,不到万不得已,很多人都忍耐不去看病。
2、怕出现意外,有事钱难借。在调研中,所有的单亲家庭孩子还在上学,学费支出比例很大。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了学杂费,但书本费、校服费、补课费和食宿费等必须的费用支出占家庭支出的一半以上,让许多单亲家庭犯难。她们最担心的是怕家人遭到不幸,农村单亲母亲又害怕天灾使庄稼歉收。
(三)缺少感情交流,文化娱乐活动单调
由于单亲特困家庭支出有限,基本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空间,在黄川镇,单亲特困母亲基本上是务农、干家务活,与邻居串门儿的时间都很少,更谈不上什么丰富文化生活了。另外,单亲母亲心理孤独,性格独特,再婚非常难。她们丧偶后都希望再婚,可是碍于农村传统习俗或害怕孩子以后受到委屈、家庭负担重及找不到合适的愿意共同养家的人等原因,许多人难以再婚。
(四)缺少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很大。在调查中,有的孩子因为缺乏父爱,形成孤僻、懦弱的性格。另外,对孩子学习成绩影响较大。由于单亲母亲普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给孩子造成一定的负荷压力。调查发现,80%左右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单亲母亲对孩子感情沟通少,或是用溺爱来代替父爱,在孩子的成长空间里,大多数形成了孤僻、冷漠、自私、怯懦或独立的性格,因为性格上的偏执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没有引起社会上的高度重视。
四、改善单亲特困母亲生活状况的建议
(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考虑到单亲家庭的特殊困难。单亲家庭由于成员少,维持其基本生活所需的人均费用也相对较多,因此,对其应享受的救助标准最初相应调整,体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公平性。
(二)整合各种针对单亲特困母亲的救助资源,建立单亲特困母亲救助的专项资金
由于目前针对单亲特困母亲的救助资源具有一定的部门性和分散性,建议将各种救助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单亲特困母亲救助的专项资金。以妇联或民政为主要牵头机构,发动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募集并统筹援助基金,建立并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的多样化资源筹措机制,丰富社会救助的形式,使对单亲特困母亲的社会救助更有效。
(三)针对单亲特困母亲制定特殊的就业与再就业政策
对单亲家庭有特殊的经济援助和就业促进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以母子福利资金的贷款为主,包括修业、就业准备、技能学习、创业、营业等众多项目的资金都可申请贷款(子女未满18岁均可享受)。每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整与改善资金新设、额度的提高、偿还期限的延长等。或是同各国小额、低息或免息的贷款,帮助单亲特困母亲进行创业。
(四)针对单亲特困母亲开展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
专业社会工作不以盈利为目的,强调“助人自助”。在改善单亲特困母亲生活状况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进行介入:
1、为单亲特困母亲提供就业、再婚、技能培训信息,增强自身的技能和资本;通过各种小组、村居等活动,协助单亲特困母亲建立和扩展社会支持网络,增加获取各种资源的机会;增强单亲特困母亲正面的情绪和自我认知,树立生活的信心和理想。
2、开展村居活动,鼓励单亲特困母亲参与村居生活,建立健全村居支持网络,丰富单亲特困母亲文化娱乐生活。
3、利用各种渠道,及时向政府或有关政策部门提出政策建议,为单亲特困母亲争取更有利的生存环境及福利资源。
4、推动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在整个社会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
单亲特困母亲的生活状况不仅是因为家庭结构的残缺造成的,更是因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由于其女性身份,在社会结构中难以获取机会与资源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群体的现实问题与需求,不仅要靠单亲特困母亲这一群体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从社会文化与社会政策上营造一种更有利于单亲特困母亲生存与发展的氛围。
单亲家庭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探讨--对两位单亲母亲家庭女大学生的个案研究
本研究以双性化人格为理论依据,从性别角色的角度研究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两位与单亲母亲共同生活的.女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采用主要概念或主题突出分类的方法进行编码,对父母的性别角色,特别是母亲的性别角色对她们影响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作 者:王伟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 刊 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 6(5) 分类号:B84 关键词:单亲家庭 女大学生 双性化人格 性别角色★ 特困补助申请书
★ 职工特困证明
★ 医疗特困申请书
★ 特困职工申请书